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

时间:2019-05-15 13:3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

第一篇: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

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点燃木炭B.点燃铁丝C.点燃红磷D.点燃蜡烛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分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反应,火星四射,有热的溅落物;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烟;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水雾,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产物对集气瓶无危害;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热的溅落物生成,会炸裂瓶底,要在瓶底盛少量水或沙;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产物对集气瓶无危害;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产物对集气瓶无危害;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简答题,主要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回顾,描述实验现象应该根据燃烧的火焰颜色、产物情况等描述.

第二篇: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一、实验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实验2-4铝在氧气中燃烧,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高二化学(必修+选修)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中的实验4-1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按照课本中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铝箔很难被引燃,即使被引燃,燃烧时常伴有轻微的白雾,使原本应该是耀眼的白光变得混浊。更看不到有氧化铝的生成,演示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了使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提高实验成功率,非常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脱脂棉、药匙、铝粉、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玻璃片、火柴 粗铁丝或坩埚钳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组装说明

高二化学书中实验4-1铝在氧气中燃烧

改进实验 铝粉在氧气中燃烧 改进实验说明:

1、卷有铝粉的脱脂棉不能太大,否则会消耗太多氧气,一般薄薄的一层(3cm×3cm)即可;棉花团要卷得稍紧点,不能太蓬松,否则反应太剧烈不易观察,燃着的棉花伸入集气瓶后盖上玻璃片。

2、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应先铺些沙子,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四、实验操作部分

取半药匙铝粉均匀平洒在一薄层的脱脂棉上,用药匙轻轻搅拌使铝粉进入到脱脂棉内,然后卷成膨松的棉花绳,用粗铁丝固定好,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立刻就可以看到铝粉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白色氧化铝。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为了探索铝在氧气中能快速引燃并且燃烧现象明显,我们做了大量试验,例如改用更薄的烟盒的铝箔等多种替代品进行尝试,最终确定的改进方案是增大铝与氧气接触面积,改用铝粉代替铝箔使引燃变得特别容易,并且操作简便,通过实验改进不但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基本能达到100%。

选择脱脂棉花作为引燃物的优点是,点燃后很容易燃烧;其次,脱脂棉比较蓬松柔软,能很均匀地吸附铝粉使铝粉洒在上面很容易被固定,增加了铝粉与氧气的接触面,使反应更加充分,现象明显。

六、教材中的实验容易失败的原因分析

1、铝是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能与氧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层,使氧气不能直接与铝发生反应,不采取任何擦除氧化铝保护层措施而直接进行点火,即使铝箔很薄也很难点燃,铝箔很薄擦除氧化铝保护层又很困难。

2、人教版高二化学的实验方案是“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多数情况是纸燃烧了而铝箔没有引燃。

3、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册化学书中的实验是用火柴引燃,何时伸入集气瓶的时机不好把握,如果过早地将铝箔伸入氧气中,则火柴梗首先会与氧气剧烈燃烧,消耗掉大量氧气,造成没有足够的氧气与铝反应而使实验失败,将铝箔伸入氧气中太晚也不能被引燃。另一个缺陷是用火柴引燃常常伴随有轻微的白雾,不便于实验观察。

第三篇: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分类练习

高三化学周练

(一)考试范围: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B.溶液中溶质微粒一定不带电,胶体带有电荷 C.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D.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亮的光带 2.某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油脂的硬化属于化学变化;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明矾、石膏、冰醋酸都是电解质;④氨气、二氧化碳、蔗糖、乙醇都是非电解质;⑤盐酸、漂白粉、水玻璃、水银都是混合物;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⑦甘油不是油,纯碱不是碱,干冰不是冰。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②⑤⑥⑦D.①③④⑦ 3. 两份体积相同的某植物营养液,其配方如下:

则两份营养液的成分()

A.n(K+)相同B.n(Cl-)相同C.完全相同D.完全不同

4.下列逻辑关系图示中正确的是()

5.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每生成3 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②标准状况下,22.4L二氯甲烷的分子数约为NA个 ③0.44 g C3H8中含有的极性键总数目为0.08NA

④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得到电子数为2NA个,则阳极质量减少64g ⑤常温常压下,m g乙烯与m g丙烯中均含有(3m/14)NA 对共用电子 ⑥在常温常压下,1 mol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10NA

⑦1 mol冰醋酸和1 mol乙醇在加热和浓硫酸存在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为NA A.③⑤⑥B.②③④⑤C.②④⑥⑦D.①②③④ 6.对相同状况下的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 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

7.如图表示2g O2与1 g X气体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压强(p)与温度(T)的关系,则X

气体可能是()

A.C2H4B.CH4C.CO

2D.NO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HSO+2-2++OH-

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中性:H+SO4+Ba===BaSO4↓+H2O

B.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

2溶液至SO4完全沉淀:

Al3++Ba2++SO2--

4+3OH===BaSO4↓+Al(OH)3↓

C.200 mL 2 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11.2 L标准状况下的氯气:

4Fe2++6Br-+5Cl3++10Cl-2===4Fe+3Br2

D.NaAlO2AlO-2-

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2+3H2O+CO2===2Al(OH)3↓+CO

39.某学生配制了100 mL 1 mol/L的硫酸溶液.然后对溶液浓度做精确测定,且测定过程中一切操作都正确.结果测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低于1 mol/L.那么,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①量筒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用来量取浓硫酸

②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出后,洗涤量筒内壁,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③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 ④浓硫酸稀释后立即转移至容量瓶

⑤最后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马上用胶头滴管吸去多余的水,使溶液凹液面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D.①②③④⑤

10.固体单质A与气体单质B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气体C,同一条件下,反应前后气体

体积不变,而气体密度是原来的4倍,则元素A在C中的质量分数为()

A.50%

B.72%

C.25%

D.无法确定

11. 右图表示某真空密闭容器,一可移动隔板(隔板厚度可忽略不计)将其分成甲、乙两室。室温时,分别向甲、乙两室中充入一定量下列各组气体,使隔板呈图示位置。设法抽去隔板(气体不外逸),使甲、乙两室中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室温时容器内气体压强和气体密度均比原来减小的是(D.②③

二、填空题

17.(1)两个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X、Y,在25℃下,X中充入a g A气体,Y中充入a g CH4气体,X与Y内的压强之比是4∶11,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____________。

(3)现有200mL 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若要配制硫酸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0.2mol/L的溶液,应加入55.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35g/cm3)mL,再加蒸馏水稀释至mL.18.Ⅰ有一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的CO、C2H4和O2的混合气体,经点燃完全反应后,测得反应

后混合气体中不再有CO和C2H4。试通过计算填空:(1)原混合气体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

(2)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用X表示)的取值范围为(用百分比表示。原混合气体中乙烯的体积分数(用Y表示)的取值范围为(用百分比表示)。Ⅱ⑴含氯消毒剂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高效、无毒的广谱消毒剂,它可由KClO3在H2SO4存在下与Na2SO3反应制得。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逐渐褪色,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⑶已知Na2S2O3溶液与Cl2反应时,1mol Na2S2O3转移8 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

12.以下仪器,用蒸馏水洗净后便可立即使用而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的是()

①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②中和滴定用的滴定管③容量瓶④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用于称量的小烧杯⑤量筒(量取浓H2SO4用)

A.①②⑤B.①③C.②④⑤D.①⑤

13.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4、CO3、NH4、Fe、Al和K。取该溶液200mL,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得到0.02mol气体,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g固体;向上述滤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得到4.66g不溶于盐酸的沉淀,由此可知原溶液中()

--A.至少存在5种离子B.Cl一定存在,且c(Cl)≥0.3mol/L3++2--2-3++

C.Fe、NH4、SO4一定存在,Cl可能不存在D.CO3、Al一定不存在,K可能存在 14.下列分子或离子在指定的分散系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银氨溶液: Na+、K+、NO3-、NH3·H2OB.空气: C2H2、CO2、SO2、NO C.氢氧化铁胶体: H+、K+、S2-、Br-D.高锰酸钾溶液: H+、Na+、SO42-

15.一定温度下,已知有关某饱和溶液的一些数据: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体

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⑤溶质的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利用下列各组数据计算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算出的一组是()

A.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④⑥D.①③④⑤ 16.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 ℃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B.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t2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2-2-+

3+

3+

+

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浓度、相同体积、酸性不同的两种二元酸与足量镁条反应时,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而反应速率不同,同时测定实验室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设计的简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Ⅰ.①配制浓度均为0.5 mol/L H2SO4溶液和H2C2O4溶液;

②用________量取10.00 mL 0.5 mol/L H2SO4和H2C2O4溶液分别加入两个锥形瓶中; ③分别称取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并系于铜丝末端;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广口瓶中装满水,按如图连接好装置;

⑤将铜丝向下移动,使足量镁条浸入酸中(铜丝不与酸接触)至反应完全,记录________; ⑥反应结束后,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y mL。

Ⅱ.(1)用密度为1.84 g/cm3 98%的浓H2SO4配制250 mL 0.5 mol/L的H2SO4溶液,所需要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烧杯、玻璃棒、酸式滴定管。

(2)以下是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时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①使乙、丙中液面相平;②将装置冷却至室温;③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时,若丙中液面高于乙中液面,使乙、丙中液面相平的操作是______。(4)简述速率不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丝不与酸接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在Na 浓度为0.5 mol·L

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能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实验Ⅰ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Ⅰ、Ⅱ、Ⅲ和必要计算,填写下表中阴离子的浓度

(能计算出的,填写计算结果,一定不存在的离子填“0”,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填“?”)。

(4)判断K__。

21.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进行“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的实验。操作如下:用质量和容积都

相等的烧瓶收集气体,称量收集满气体的烧瓶质量。数据见表(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数值)。的某澄清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若干种离子。

分子质量为29。A、B、C、D、E、F是中学常见的气体。

(1)上述六种气体中,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2)E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少量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4)A、B、C可能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现取该溶液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1.(8分)

写化学式)。

。______。

17.(8分)(1)_______(2)_______(3)18.(12分)Ⅰ(1)

(2)Ⅱ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⑶19.(16分)Ⅰ ②⑤; Ⅱ.(1)________、________,___。

20.(8分)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7.(1)44 g/mol(2)

22.4 bc

aNA

(3)104100 18.Ⅰ(1)60%(2)24%≤x<40%0

Ⅱ⑴ 2ClO-

3+SO23+2H===2ClO2↑+SO

24+H2O

5SO-2+2MnO-4 +2 H2O=== 5SO24+2Mn2++4H+

⑶S-

2O23 + 4Cl2+5 H2O=== 2SO24+8 Cl-+10H

19.[答案]Ⅰ.②酸式滴定管(移液管)⑤反应所需时间

Ⅱ.(1)50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2)②③①(3)丙向上移动(4)氢离子浓度不同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干扰实验的测定

20答案:(1)Ag+、Mg2+、Ba2+

(2)SiO2-

3+H===H2SiO3↓

(3)如表

(4)存在,最小浓度为0.2mol·L-

21.[答案](1)SO2(2)30

(3)CaC2+2H2O―→Ca(OH)2+C2H2↑(4)C2H6、CO、N2

镁与铜易5

第四篇: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洛溪新城中学 胡泰来

一、所在教材中的位置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P14页 第二课时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3.初步学会溶液配制实验技能。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

主动进行交流。[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天平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使学生初步的使用方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实验技能。

[教学设计意图]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实验之一,除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溶液配制实验技能即配制步骤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外,还要能准确地分析一些简单的由实验导致的误差,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由于实验相对安全,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对“量”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它对于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实验习惯,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有重要意义。把实验设计成让学生先做,教师后演示,主要是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突出实验探究的的功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同时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NaCl改为Na2CO3,主要是希望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因为NaCl学生来说大熟悉了,容易导致随随便便。同时,探究实验,是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去做,还是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进行必要的提示再做。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投影]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的量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和预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学生考虑并回答]

[仪器]天平、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投影]3.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和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那些步

骤?

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装入试

剂瓶。总结为8个字:计,量,溶,转,洗,定,摇,装。

[教师]下面,我们以配制100 mL 0.2 mol·L的Na2CO3溶液为例来分析配制一定

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仪器和步骤。

[投影]

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和讨论如何配制?

请2-3个组的同学回答。[请同学们计算出所用Na2CO3的质量]

-1m(Na2CO3)=n(Na2CO3)·M(Na2CO3)=c(Na2CO3)·V[Na2CO3(aq)]·M(Na2CO3)

=0.1 mol·L×0.2 L×106 g·mol=2.12 g

[板书]配制步骤:1.计算

[教师]我们用什么仪器来取用2.12 g的Na2CO3呢?

[学生回答] [板书]仪器

1.天平(含滤纸)2.药匙,称多少?为什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后回答。——2.1g。

[设问]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溶解溶质所需溶剂水的体积呢? 100 mL?50

mL?还是多少?

2.溶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对。因为100 mL的容量瓶——总的溶液体积是100 mL,并且,还要进行洗涤等步骤,所以,一般溶解是溶剂必须小于总体积的一半,约取40 mL。

3.转移

[教师]溶解后的溶液如何转移入容量瓶里?

[生]用玻璃棒引流。

4.洗涤

[教师]为什么要洗涤烧杯?洗涤用溶剂水约多少体积?

[学生思考并讨论并且回答]——约10 mL,5.定容

[教师]如何操作能够获得100 mL准确体积?

[学生思考并讨论并且回答]——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2 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并且,要使溶液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相平、视线与刻度相平。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实验,注意各步骤的具体方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完后,请2个组(正确和有部分操作问题的)简单复说操作过程。

学生评价。

[教师演示]老师演示配制溶液的过程。

或多媒体演示

[教师和学生一同总结出以下的内容并板书]

[投影]

一、配制仪器

3.容量瓶,4.烧杯,5.玻璃棒,6.胶头滴管。

二、配制步骤

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三、注意事项

1-1

[投影] 巩固练习:

(一)下列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发生什么变化?

1.称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容量瓶内壁存有水珠。3.定容时仰视读数。4.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5.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溶液体积偏小。

7.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

(二)若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配制10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1

3的溶液,需怎样配制?

[注意]①计算浓H2SO4的体积V ②浓H2SO4的正确稀释方法

③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最主要的仪器是容量瓶,其配制步骤与所需仪器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不同的。[板书设计]

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所用仪器:1.天平,2.滤纸,3.药匙,4.容量瓶,5.烧杯,6.玻璃棒,7.胶头滴管。配制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8.装瓶。

课后作业:P16页1,3

第五篇:化学:1.2《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新人教版必修1)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

3.1mo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

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250mL1.84mo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

下载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