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在测液体密度中的教学尝试
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在测液体密度中的教学尝试
在物理实验中,一定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那么,如何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也可以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来减小误差;还可以通过提高实验者的操作技能和各种实验技能来减小误差;„。还有一种减小误差的方法不容易在教学中引起重视,那就是改进实验方法来减小误差。改进实验方法来减小误差也有很多种。例:测量数据很小,直接用测量工具不容易测出来或者直接测量误差较大,我们可以用累积法,„。实验方法的不同甚至实验步骤的不同,也可导致误差也不同。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就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来减小误差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下了一点功夫。且取得了一些效果。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同学们知道如何测液体密度才是方法最好、误差最小的。
一、根据密度知识探讨测液体密度的方法
在学习测量液体密度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密度的有关知识,知道测密度的原理:ρ=m/v,测密度需要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首先我们可以提问如何测液体密度,对于刚学习密度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会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
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空烧杯的的质量m1;
②
在烧杯中装适量的被测液体,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③
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
④
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液体密度。
首先我们要肯定同学们的回答是没有错的,实验原理是对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做误差较大: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是不可能倒完的,还有一部分液体残留在烧杯内壁,没有倒入量筒中,所以,残留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是没有测出来的,但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包含了残留液体的质量,使得被测液体质量准确而体积偏小,导致密度偏大。
二、就如何减小误差对实验进行改进
按上述方法测出来的液体密度误差较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残留液体产生误差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同学们都会踊跃思考。学生思考的时候,可适当的对学生提示:实验时,残留液体的体积没有测出来,如果残留液体的质量也没有测出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经过学生们的思考,有学生提出: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将液体倒入量筒后再测空烧杯的质量,这时测出来的空烧杯的质量实际上包括了残留的液体质量。当总质量-空烧杯的质量时,空烧杯中残留的液体不就减掉了吗?所以,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改变一下就可以避免。通过学生们的思考我们得出:上面实验步骤顺序改为②③①④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步骤如下:
① 在烧杯中装适量的被测液体,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 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
③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的质量m2;
④ 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液体密度。
经过这样改进,就不存在因为烧杯内壁残留液体的原因而产生误差了。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在实验步骤改变的基础上是否还可改进,让实验更容易操作或计算更简便?经过学生们的思考,有的同学提出: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将烧杯中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烧杯内残留的液体无论多少,都是剩余液体。为了便于测量或计算,倒入烧杯内的液体可以是整数的甚至是能被除尽的数,例如20ml、40ml、50ml等。所以,将步骤②中的“全部液体”改为“部分液体”更为完善。又将实验步骤改进如下:
① 在烧杯中装适量的被测液体,用天平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 将烧杯中的液体一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
③ 用天平测烧杯和剩下的液体总质量m2;
④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液体密度。
三、对液体密度实验进一步深化
经过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为减小误差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同学们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又提出问题:测液体密度的实验还有没有另外的改进方法?我的话刚讲完,立即有同学提出:测液体密度在最先提出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改进,只要能解决因为残留液体产生误差的问题就行。如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残留液体产生的话,就不会因为残留液体的原因产生误差了。如果用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的话(烧杯中原来没有如何液体),计算出来的是烧杯中液体的质量。可以考虑怎样正确测烧杯中全部液体的体积:我们可以先在量筒中装适量的液体,测出总体积,再将液体一部分从量筒倒入烧杯中,用量筒中原来液体的总体积减去量筒中剩下液体的体积即等于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样也不存在因为残留液体产生误差的问题。步骤是:
① 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空烧杯的质量m1;
② 在量筒中装适量的液体,测液体的总体积v1;
③ 将量筒中的液体一部分倒入烧杯中,读出剩下液体的体积v2;
④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
⑤ 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液体密度。
因为,倒入烧杯中液体的体积是﹙v1-v2﹚,烧杯中液体的质量是﹙m2-m1﹚,整个实验过程中,烧杯内不存在残留液体之说,所以液体的密度为:。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我们这样教学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从被动获得知识到主动获得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即合适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在实验中去实践,去获得知识、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堂课做到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改进实验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这堂课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篇:测量密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测量密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密度”这一知识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社会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中密度知识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对未知物质密度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为物理的探究式教学,自主参与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和挖掘。
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下面就从误差的分类和来源两各方面来分析常见的几种实验方法中的误差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一、误差及其种类和产生原因:
每一个物理量都是客观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小,人们将它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进行测量是想要获得待测量的真值。然而测量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由于实验理论上存在着近似性,方法上难以很完善,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局限性,周围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待测量的真值 是不可能准确测得的,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真值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就叫做测量值的误差。
测量误差主要分为两大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1、测量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较低;
2、实验原理和方法不完善等。
(二)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
1、环境因素的影响;
2、实验者自身条件等。
二、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2、完善实验原理和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测量固体密度
(一)测量规则固体的密度: 原理:ρ=m/V
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刻度尺、圆柱体铝块。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圆柱体铝块的质量m;
2、根据固体的形状测出相关长度(横截面圆的直径:D、高:h),由相应公式(V=Sh=πDh/4)计算出体积V。
3、根据公式ρ=m/V计算出铝块密度。误差分析:
1、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天平和刻度尺的选取不够精确;
(2)实验方法不完善;
(3)环境温度和湿度因素的影响;
(4)测量长度时估读和测量方法环节;
(5)计算时常数“π”的取值等。
2、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分度值较小的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2)如果可以选择其他测量工具,则在测量体积时可以选 择量筒来测量体积。
(3)测量体积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如“热
胀冷缩”对不同材料的体积影响。
(4)对于同一长度的测量,要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读数
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且要多测量几次求平均 值。
(5)常数“π”的取值要尽量准确等。
(二)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原理:ρ=m/V
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量筒、小石块、水、细线。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内V1;
3、用细线系住小石块,使小石块全部浸入水中,测出总体积V2;
4、根据公式计算出固体密度。ρ=m/V=m/(V2-V1)误差分析:
1、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天平和量筒的选取不够精确;
(2)实验方法、步骤不完善;
(3)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2、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分度值较小的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2)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的顺序不能颠倒;
(3)选择较细的细线;
(4)测量体积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如“水的蒸发”等因素对的体积影响。
(5)测量质量和体积时,要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误差分析:
1、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天平的选取不够精确;
(2)实验方法、步骤不完善;
(3)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2、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分度值较小的天平进行测量;
(2)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的顺序不颠倒;
(3)选择较细的细线;
(4)测量体积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如“水的蒸发”等因素对的体积影响、“水质(选用纯净水)” 因素对水的密度的影响等。
(5)测量质量时,要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
四、测量液体密度
原理:ρ=m/V 方法一: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水、盐。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制出待测量的盐水,用用天平测出烧 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导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4、根据公式ρ=m/V=(m2-m1)/V计算出固体密度。误差分析:
1、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天平和量筒的选取不够精确;
(2)实验方法、步骤不完善;
(3)环境温度和湿度因素的影响;
2、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分度值较小的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2)尽量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
(3)测量体积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如“水的蒸发”等因素对的体积影响。
(4)测量质量和体积时,要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
说明:该试验方法中因为无法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在烧杯内壁上或多或少会残留一些水,还有不好控制水的多少,所以实验误差较大,建议一般不选择此方法测量液体密度。
方法二: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水、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制出待测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
和盐水的总质量
;
;
2、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的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测出剩余的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
4、根据公式ρ=m/V=(m2-m1)/V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误差分析:
1、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天平和量筒的选取不够精确;(2)环境温度和湿度因素的影响;
2、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分度值较小的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2)测量体积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如“水的蒸发”等因素对的体积影响;
(3)测量质量和体积时,要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
以上就是初中阶段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一些常用方法,以及这些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当然,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对误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处理,但也要求学生能找出简单的误差原因,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对每个实验中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其原因提出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从误差分析谈谈“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改进期
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学(214400)徐美蓉 1“测量固体的密度”教学目标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安排了学生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要求选择一个固体,测量其密度。要求“学会测量液体或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本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2“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设计
在社会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常见的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如下(以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为例)。2.1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好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总体积V2。(4)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2.2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收集其中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见表1。
学生根据每次算出的小石块的密度,求出小石块的平均密度:
这是初中物理计算物理量时常用的计算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3“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误差分析
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和测量人员水平以及种种因素的局限,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在物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测量固体的密度,对第一种实验方案误差分析如下。
3.1小石块的质量误差分析
该实验在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时采用的是秤量为200 g、感量为0.2 g的JPT-2型架盘天平。根据实验方案,小石块的质量能比较准确地被测出,但实验数据还是有所偏差,可能是读数时存在误差或天平本身存在系统误差。小石块的质量误差计算如下: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任意一次质量测量值的标准差为:
用格罗布斯判据剔除坏数据,查表得G6=1.82,G6S=0.14 质量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为ΔA=S(m)=0.077 g 托盘天平的仪器最大允差Δ仪=0.001 g
质量的测量结果:m=(11.7±0.08)g 通过计算可知,小石块质量的测量误差为0.001 7,其中该误差因素本身的误差为0.08,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0.22。误差分析如下:
(1)由于天平的制造、调整和实验时的环境、温度等原因,一般天平的两臂总是不严格相等。因此,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示质量之和并不完全等于物体的质量。为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检测,求出天平臂长之比,从而做出更精确的测量。
(2)砝码的误差。由于使用时间长,砝码可能在操作过程中有磨损、生锈等各种现象发生,对测量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托盘天平的灵敏度较低,也是一部分影响原因。3.2小石块的体积误差分析
在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采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为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改变了水的量,但从实验数据看出,小石块的体积每次测量的结果也有一定的误差。而测量的体积不仅包括小石块的体积,细线也占了一定的体积,所以测得的体积偏大。对小石块体积的计算及其误差分析如下:
用格罗布斯判据剔除坏数据,查表得G6=1.82,G6S=0.14 体积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为ΔA=S(V)=0.077 cm3
体积的测量结果:V=(4.6±0.3)cm3 通过计算可知:小石块体积的测量误差为0.16,因素本身的误差为0.3,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0.54。误差分析:
(1)在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由于细线也占有一定的体积,导致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存在误差。为减少这部分误差,细线越细越好,浸入液体中的细线越少越好,而且细线的吸水性也要进行考虑。
(2)小石块本身可能吸附了一些杂质,对其体积的测量也有一定的影响。3.3小石块的密度的计算
根据测量结果,小石块密度的置信区间为(2.3,2.7),相对不确定度为8%。据分析,体积误差因素对实验结果总误差的贡献较大。4实验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要减小实验误差,可以用更加精确的测量仪器,如用电子天平来测量小石块的质量,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如可以用测力计或力传感器测量小石块的重力,从而算出小石块的质量。还可以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测量小石块的重力。
根据计算,小石块的体积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验时要尽量减小小石块体积的误差,如用较细的细绳系住小石块、选用比较干净的小石块进行实验,减少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
除了以上方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还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用细绳系住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石块慢慢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5结束语
本实验方案只用了一种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也可以用力传感器来代替弹簧测力计。由于采用了较精密的测量工具,该测量方法实验误差小,而且避免了细绳的体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当然,在测小石块重力时,绳子的重力也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误差不可避免,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进行实验,还要考虑学生认知特征和思维特点。
第四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学校:乌市第116中学
授课人:
对于本节课我我在课前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但由于是第一次上录像课,并且也是首次接触到本节课,因而在上课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一是随机应变能力较弱,在学生没有按照既定回答作答,如何做到生动的引导回到正确的探究方案方面,还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努力。其二是在上课过程中容易紧张,面对镜头不自然,这也是准备不够充分的表现,应该在今后的每一节课当中,都当公开课,都当录像课,严格要求自己。其三是对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过于强调科学知识,而忽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的设计,今后应当更加注重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五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依据。
教学重点:怎样使马铃薯在清水中浮起来。
教学难点:验证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教师:浓盐水、清水、一个马铃薯、胶头滴管。学生: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两把勺子、清水、40克食盐(或200克白糖)、一根搅拌棒。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杯清水,现在我把乒乓球放进去了,它怎么样了?(浮在水面。)我把棋子也放进去了,棋子怎么样了?(沉下去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现象? 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落叶在水中是漂浮的,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别眨眼,看,这是什么? 学生:土豆,马铃薯。
教师:对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蔬菜——土豆,学名马铃薯。它可是今天的主角,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1号溶液,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进去会怎么样呢? 学生1:浮起来。学生2:沉下去。„„
教师:有说浮起来的,有说沉下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清楚了吗?马铃薯它„„(沉下去了。)板书:沉
教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老师这还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2号溶液,还是这个马铃薯,如果我把它放进这杯液体中会怎么样呢? 学生1:沉下去。学生2:浮起来。„„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猜得对。怎么样?马铃薯它„„(浮起来了。)板书:浮
教师:老师奇怪了,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却是浮起来的呢? 板书:1——沉 2——浮
学生:可能两杯液体不一样。
教师:两杯液体不一样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必须要用实验去验证。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辨别液体的办法? 学生1:尝一尝。
教师:能尝吗?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液体,万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怎么办?所以大家记住:不知名的物质不要随便尝!学生2:闻一闻。
教师:请第一桌的同学代替你闻一闻。你闻出来了么?(没有)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
学生3:可以用眼睛观察,我发现2号液体有一点浑浊。教师:你观察地可真仔细,一看就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还有什么办法能辨别这两种液体呢?
学生4:可以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把水分蒸发掉看看它们留下的物质都是什么。
教师:你真聪明,请坐。这位同学的办法非常的科学,我们就采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来进行探究。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第17页,自己先看看怎么做这个实验。(生读书。)看懂了吗? 学生:看懂了。
教师:那好,结合书上的要求,再看一看小组实验桌上,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实验器材,想一想怎样用托盘内的东西来做这个加热液体的实验?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全班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
学生:可以用勺子来盛放液滴,在酒精灯上加热。教师:你说的真好!请坐。用酒精灯加热液滴,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全面,老师给你们总结一下。(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指名朗读。)
教师:为了方便实验,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勺子有红色标记,一把勺子有绿色标记。我们事先约定一下,用带有红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1号杯中的液体,用带有绿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2号杯中的液体,记住了吗?(记住了)那好,现在每组派两名代表来老师这取液滴。(学生取液滴)开始做实验吧。
(学生进行加热液滴的实验)
教师: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1,学生2拿勺子及报告单到前面边说边展示)教师: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 学生:一样。
教师:1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它就是一杯„„(清水),2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有白色的物质,那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盐、糖、味精„„
教师:同学们,光有白色的物质,我们还不能判断它是什么,必须要有更多的依据,以后进入高年级就会学到验证它的方法,现在老师就先解开这个谜底,2号液体就是一杯盐水。板书:清水——沉 盐水——浮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漂浮,这与马铃薯的本身有关系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与什么有关? 学生:盐,液体。
教师:那么也就是说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板书: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只要在清水中溶解了盐或者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会浮起来呢? 生:不是
师:同学们考虑的非常全面。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吧。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学生:烧杯,水,盐,搅拌棒,马铃薯„„
教师:真聪明,我们还需要搅拌棒搅拌来加快溶解。像老师这样拿起来搅拌可以么? 生:不可以,要放桌子上。
师:对了,但是最好用一只手握住杯壁,这样会更安全。
为了我们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盐和糖两种物质,都是随机摆放的。你们拿到的糖就调制糖水,是盐就调制盐水。请大家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展示,指名读)教师:现在开始做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带上你的实验报告单。
(生1、生2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或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湖,人们可以漂浮在湖面上读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学生:死海。
教师:你想了解它吗?(想)请你打开课本18页,阅读《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教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汇报)
课后实践作业:除了我们课堂上实验的这两种物质外,同学们回去后探索一下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比如说洗衣粉水、肥皂水、醋水等等,我们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