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朴永光教授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活动中作了一场“话说多样性的民间舞蹈”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朴永光教授主要围绕民间舞蹈的概念,从学理上将民族舞蹈、民俗舞蹈和民间舞蹈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不同时代为背景,在不同向度和层度中解构并建构出民间舞蹈同民族和民俗舞蹈的关系,强调了民间舞蹈作为民族舞蹈向度之一所包涵的多样的地方属性,以及不同表演主体所代表和负载的不同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此外,朴教授还就民俗舞蹈的民俗仪式性与民间舞蹈的民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点出了民间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性、民众性、承传性、变异性等特性,娱神、娱人、娱鬼、慰灵等多重功能属性,以及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和即兴娱人的性质。他还结合生动的图像和影像资料将观众从讲堂带进田野,体悟民间舞蹈多样的民俗特性和丰富的生活个性。
在比较中界定概念的同时,朴教授还将民间舞蹈概念进行了当下情境化的解读。他在认同和借鉴资华筠教授舞蹈文化生态学视角的基础上,区分了三个不同文化时空中的民间舞蹈并以具体的田野个案同当下的民间舞蹈作品进行比较,结合丰富的影像资料,图文并貌、绘声绘色地为观众分析了不同情境中舞蹈文化的语义变化,探讨了变化的时代和历史原因,回顾了国内外具有丰富文化意味和寓教于乐的舞蹈教材,对照和关注当下幼儿舞蹈教育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民间舞蹈对幼儿舞蹈教育和心智开发的价值。他最后提出在舞蹈文化大花园中,应具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态度,共同追求“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化目标。
第二篇:2015年舞蹈学院质量发展分析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
2015舞蹈学院质量发展分析报告
2015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下,学院在做好本科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对外交流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本科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2015学院本科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2015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思路
2015年我校重点推进201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实施工作,学院以此为契机,广泛调研、认真论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合理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学院继续深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推进实施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建设以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引领的教学与学术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依托少数民族艺术学科的建设,推进民族舞蹈表演、教育、编导、理论专业建设,强化学院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悉了解掌握民族舞蹈表演技术技能、理论功底过硬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二)2015年学院建设基本情况
学院继续贯彻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拥有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3个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MFA艺术硕士点1个,并招收新疆定向班学生。现已形成以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在国内舞蹈人才培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全日制本科在校生 438人,2015年本科毕业生117人,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
二、学院在质量提升和质量保障方面的举措、经验与成效
(一)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舞蹈人才
根据近十年以来招生情况,学院本科少数民族考生被录取人数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在招生考核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考生考核标准过高。为了发展民族舞蹈高等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级舞蹈表演人才,经学院领导研究决定,特计划申请在2016年、2017年本科舞蹈表演专业招收民族英才班。该计划经过和学校领导研究已得到批准。2016年少数民族英才班招生的三个考点分别为:西宁、昆明和呼和浩特,计划招收舞蹈表演专业男生18名。2015年12月30-31日、2016年1月30-31日及2月20-21日,学院招生小组到西宁、昆明和呼和浩特三个招生考点进行招生,考生报名踊跃,招生考试顺利进行。目前,招生后续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同时,学校应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邀请,拟为西藏山南地区歌舞团代培40名舞蹈演员(中专—大专)。学院接到学校的指示并与经主管领导,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二)深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院继续加强对教师的上课纪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督察,组织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深入专业课堂进行听课、看课,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本内多次深入专业课堂进行听课、看课,对教师的上课纪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督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在规范教学秩序的工作中,从全院的课程安排到管理,实行严查、抽查等制度,对于教师与学生随意调课、迟到、早退、缺勤等状况均做了严格的监控,使各门课程教学得到保障。
学院对教学进度与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任课教师上课纪律情况、教师教案(备课)情况、班级日志的执行情况、教学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学生课堂到课率情况等方面都进行监督,及时了解围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确保学院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均衡发展
为提高学院民族舞蹈教学水平,学院坚持“引进来”的原则,每个学期都聘请民族舞蹈专家来院授课。2015年9月-12月,学院聘请了安徽花鼓灯专家娄楼老师来院授课,为12级毕业班学生教授安徽花鼓灯课程;2015年11月,学院聘请山东海阳秧歌专家张荫松老师来院授课,为15级教育、表演专业学生教授海阳秧歌。
同时,学院鼓励教师们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教改项目,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院还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请各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请老教师谈经验,请年轻教师谈想法,更好地开展本科教学工作。2015年学院教师蒙小燕教授担任主持人的校级教改立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民间舞课程体系深化内涵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在校级项目评审中获优秀项目;徐小平教授担任主持人的校级优秀课程《编舞技法》在校级项目评审中获优秀项目;苏自红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民族舞蹈编导系列教材》、崔高霞老师主持的校级素质教育通识课程《音乐名家与名作》验收合格。在项目中期检查中,罗铭老师主持的校级优秀课程项目《教学剧目(一、二)》顺利通过检查,继续建设;蒙小燕教授主持的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共建经费支持)《表演(民族舞蹈表演)》通过检查,继续建设。在北京市一级的教学项目中,由色尕教授主持的项目《佤族舞蹈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建设》获批为2015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面上项目。
(四)提高学生自主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搭建艺术创作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走向舞台,成为优秀的舞蹈演员
积极参加各项舞蹈赛事,获得累累硕果:今年7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在四川凉山举行,学院选送的5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由郝欢、关鑫同学表演的朝鲜族群舞《阿里路》、尚卫东、戈庆丰同学表演的藏族群舞《布衣者》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作品奖,而荣获此项荣誉的作品只有6个。朴耿武同学表演的独舞《哼嗦哩》、谭均元同学表演的《声闻》也获得了十佳作品奖。本的另一大舞蹈赛事是第十四届北京舞蹈大赛。学院学生也在本届大赛中战绩骄人,硕果累累:群舞《阿里路》获得本次大赛最高奖项作品金奖;群舞组《布衣者》获表演一等奖;朴耿武同学表演的独舞《哼嗦哩》获得表演一等奖;张志董同学表演和创作的《哏哩》获得创作、表演二等奖;李美静同学表演的《紫陶灵》获得表演二等奖等。这次大赛学院学生共斩获表演一等奖2个,表演二等奖4个,表演三等奖13个;创作二等奖6个,创作三等奖11个。此外,2015年10月参加国际蒙古舞蹈艺术展演,学院民族舞蹈剧目《传说》获得优秀创作及表演奖;11月参加北京舞蹈学院“学院奖”比赛,学院选送3个原创作品参赛。2015年11月选送民族舞蹈作品《草原汉子》荣获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金奖。
通过演出实践与教学成果展示,检验学生学习成效,为学生 “走出去”创造更多的机会。学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2015年5月-6月,学院开展了《民风炫舞》第一季演出活动,其中毕业班晚会一台(男子舞蹈天团专场2011届新疆定向班毕业晚会《飞吧!雄鹰》晚会;大一新生晚会一台(2014届表演专业《 青春 • 朝阳 》晚会)5月15日和5月23日,推出2013届表演专业炫舞 • 青春----《和黎明一起奔跑 》晚会和;5月31日,学院第十二届《新人杯》舞蹈比赛颁奖晚会《 五月的鲜花 • 五月的我们 》晚会;6月3日,2012届新疆定向班《 西域之韵》晚会。在筹备晚会、排练节目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统筹安排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交流机会,积极与国内外大学舞蹈院校、舞蹈专家开展交流,通过舞蹈教学、舞蹈成果展示等方式,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015年,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双管齐下,不仅注重“走出去”,还强调“引进来”。2015年8月,学院随北京市民委赴希腊交流活动;9月赴韩国参加韩国第24届全国舞蹈节,主场开幕式晚会,演出的节目深受欢迎。学院还特别邀请了国外知名的舞蹈团和艺术类院校的舞蹈教师到校举办讲座,进行学术和课堂教学交流活动。2015年5月18号,学院与美国纽约乃霓现代舞蹈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双方的舞蹈剧目展示,并在剧目编导就剧目的创作意图与手法,动作解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6月11 日,学院与来访的韩国檀国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舞蹈学院来进行了两校的教学剧目学术交流。2015年举行学术讲座十余场,开展了《其中奥地利匹斯堡大学Nicoie Haitzinger教授以《舞台理念及当代艺术表演》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韩国知名学者蔡熙完教授《韩国舞蹈的源流和美的世界》讲座。在两岸交流方面,2015年9月、10月学院师生参加了中国舞协举办的协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与展演活动和随学校国际合作处赴台参加民族舞蹈交流活动。
国内交流交流方面,学院积极开展学院教学交流活动和创作采风实践活动,2015年邀请张守则老师、孟广城、杨勇、肖承业等知名教授分别针对“芭蕾舞旋转、跳跃技术”专题、“中国舞旋转技术”、“思维舞蹈教学法”等专题进行课例讲座;还邀请了知名演出团体陶身体剧场-工作坊的演员们,并请该舞团艺术总监陶冶先生教授陶针对身体技术组合的方式与学院师生进行交流。在创作采风实践方面,2015年7月,在徐小平、徐平教授的带领下,原创舞剧《永远的马头琴》创作团队赴内蒙地区采风。此次采风活动收获颇丰,为创作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
三、影响舞蹈学院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5年舞蹈学院成绩是明显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有待解决。
(一)民族舞蹈教师队伍梯队问题
从1957年舞训班至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的表演人才和编导人才。这是因为学院有以马跃等知名教授为代表的雄厚的教师队伍,这样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全国艺术院校是少有的。同时,他们建立了一批成熟、完善;行之有效的本科教材体系。
但目前大批老教师退休,舞蹈学院急需培养一批在民族民间舞专业教学上的年轻的学科带头人。目前教研室虽然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但从职称结构上有待提升。
(二)舞蹈教学硬件设施及教学条件的不足
舞蹈专业用教室的短缺直接影响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主要问题:学院课程很多,教室数量不足;没有舞蹈专业考试用的大教室;没有舞蹈专业课--毯子功技能技巧专用教室;没有舞蹈专业的排演实验室。这都需要学校继续继续给予长期的规划与支持。
(三)舞蹈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由于舞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学生艺术实践水平的高低,也是舞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但是,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才能得以实施,如演出、比赛的舞蹈作品的创作、音乐、服装、道具的制作、舞美灯光、音响的设计使用、交通、餐饮、劳务等等的支出,仅靠学校教学经费的拨款就无法进行实践教学。为此学院希望学校修订创收经费的管理规定,从政策上给予舞蹈学院倾斜。
(四)学生工作方面的问题与困难
1、由于舞蹈专业从小开始学的特殊性,本科学生入学均是舞蹈中专的基础,有很多学生不满十八岁,普遍从生理年龄到心理年龄均还不成熟。
2、因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负荷较大,文化理论课的比重也大,因此需要体力加脑力同时超大的付出,身体能量的消耗是文理科学生的几倍!
3、舞蹈专业学生的住宿较为分散,与普通大学生住在一起弊端较多,给学生管理上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学生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状况偏差,尤其是公共基础课迟到、旷课的现象较成问题。学院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公共基础课改变考试形式。另外从为有利于舞蹈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角度出发,迫切希望学校考虑将舞蹈学院的学生宿舍集中安排,做到舞蹈专业的学生集中住宿在一幢宿舍楼,以便于舞蹈专业学生全方位的管理和日常生活的管理。
第三篇:中央民族大学大事记
中央民族大学大事记
1941年
年初,党中央决定建立延安民族学院。
9月,延安民族学院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学院院长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兼任,副院长高克林,总支书记杨春霖。院址设在延安北门外文化沟内。学院设教育、研究、干部、总务四个部处。
1943年
1943年春,延安民族学院迁到延安东门外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的桥儿沟。
3月,党中央决定将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民族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原延安大学)、行政学院等合并在一起,成立新的延安大学,地址在鲁艺校址桥儿沟。
4月,延安民族学院迁到定边。延安民族学院迁到三边。民族学院与三边师范、三边地委干部培训班第四单位合并组成三边公学。校址设在三边师范旧址。
1945年
3月,西北局将民族学院的蒙古族学员从定边迁到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城川,回族学员仍留在三边公学。人们称此时民院为城川民族学院。学院由中央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任院长,初期王铎任秘书长,宗群任教育长。
1951年
2月1日,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乌兰夫,副院长刘格平,刘春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布:‚于一月二十三日报告学院成立及撤销处‛。‚中央民族学院印‛于二月一日正式开始使用。
5月,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分党总支,下设建委支部、教务处支部和总务处、人事处、院部支部。
6月11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政务院批准的两个方案,中央民族学院举行开学典礼,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到会讲话。
1955年
3月9日,国务院第7次全体会议通过刘格平同志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苏克勤、熊寿祺同志任副院长;免去乌兰夫同志民院院长职务,刘格平、刘春同志副院长职务。
7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院刊第1期正式发行。
1956年
8月27日,中央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民族学院分委员会召开团员大会。通过了上届分团委会工作总结,选出由宋京龙等21人组成的新一届分团委会。
9月5日,中央民族学院附小正式成立,是首都第一所多民族小学。
12月17日,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团委的指示,我院分团委召开会议,同意将中央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民族学院分委员会,改称为中央新民主主义共青团中央民族学院委员会。
1957年
4月23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分委员会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出19名新的党委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分委员会;选举了出席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8年
6月21日,决定创刊通俗的综合型的学术刊物‚民族月刊‛。
8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关于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由我会领导‛的通知,通知自1958年9月1日起,中央民族学院由中央民委会领导,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由中央民族学院领导。
1964年
10月12日至14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第二届代表大会,大会选举出19同志为本院第二届党委会委员。
10月15日,中共中央民族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出本届党委常委会委员7名,陈林任党委书记,选出监察委员会委员5名,李春霖任监委书记(兼)。
1971年
3月10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选出本届党委委员15名,第一次全体会议选出常委5人。李力(即李潜修)任党委书记。
12月29日,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划归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领导,改名为北京一六〇中学。
1976年
9月10日,全院师生员工和家属近2000人举行隆重吊唁仪式,沉痛哀悼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
1978年
4月4日,北京市一六〇中学恢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1980年
9月30日,我院召开党代表会议,选举出出席北京市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1年
5月7日,52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官员共79人来我院参观。
6月1日,美国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迪及随行人员来院商谈关于汉语短训班的具体事宜。
11月3日,国务院批准我院被列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2月3日至8日,我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
1982年
2月8日,中央统战部(统战发文103号)通知:江云
同志任中央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职务。
1983年
10月15日,启用《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委员会》新印章,旧印章同时停止使用。
1984年
6月7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和国务院任命,我院组成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其中江云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11月9日,国家民委批准我院成立学生处。
11月28日,我院第一个学生学术团体中央民族学院法学研究会成立。
1985年
1月31日至2月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出党委委员23人,纪委委员9人。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国家民委副主任洛布桑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3月11日,院党委召开总支书记和直属支部书记会议,部署整党的准备工作。成立院整党办公室。本次整党历时9个多月,参加整党的共有1362名党员。
5月10日,经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研究,批准由江云、宋蜀华等25人组成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5月28日,经国家民委批准,同意我院建立的‚电化教育中心‛为处级单位。
9月26日,国家民委党组决定,任世琦同志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孙若穷同志任中央民族学院教务长,陈启仁同志任总务长。
1987年
3月10日,中央民族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我院。5月28日,举行中央民院少年艺术团成立仪式和庆‚六一‛儿童节首场表演。
11月5日,我校足球队获高校甲级联赛冠军。
1988年
5月28日,我院大学生合唱团获北京市‚五月鲜花‛理想之歌比赛第一名。
11月7日,院发(1988)35号文件转发国家民委(1988)民党文88号、99号,民人文499号文批复,成立中央民族学院物资设备处、宗教研究所、民族博物馆。
1990年
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我院共承担包括开、闭幕式大型团体操和文艺表演、晚会表演、火炬点火,少数民族服装等20项任务。
11月,我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庆41周年、亚运会文艺演出和展览贡献突出奖‛、院团委获得亚运会组委会群工部和团市委颁发的‚亚运先锋金奖‛;全院获‚全优亚运交通岗‛奖。
1991年
3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中央民族学院建院40周年题词,‚经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出身的专业人才,为祖国四化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5月14日,由美国虹志电脑公司董事长兼首席业务总裁袁志坤先生帮助我院成立的《AST关东升计算机实验室》正式揭幕使用,我院举行仪式授予袁志坤先生中央民族学院名誉教授称号,院长任世琦颁发聘书并发表讲话。
5月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为我院建院40周年题词,‚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培养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为我院建院40周年题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搞好科学教研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我院建院40周年题词,‚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1992年
3月24日,中共国家民委党组决定,任命原中南民族学院院长哈经雄同志为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4月8日,院党政联合办公会讨论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奖学金委员会。
10月16日,院党委召开全院党员代表大会,会上哈经
雄同志当选为我院出席北京市第七次党代会的代表。
12月,《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获批准,将内部试行。
1993年
5月9日至17日,在京新疆少数民族第六届‚天山杯‛运动会在我院举行。
6月16日,我院召开‚中央民族学院满学研究所‛成立大会。
11月1日,原始人类最初的文献,最古老的岩刻和艺术品——中国岩画与研究成果展首次在我院主楼大厅展出。
11月30日,国家教委教计[1993]189号文件通知,国家教委同意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年内,国家民委教育司(1993)118号文件,确定我校成为全国民族高等院校中唯一争取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学校。
1994年
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我校题写‚中央民族大学‛校名。
3月初,经中共国家民委批准,中央民族大学第一个分院,中央民族管理干部学院成立。
3月10日,著名作家谢冰心为中央民族大学更名题词‚敬贺中央民族大学成立‛。
3月15日,校党政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谢冰心女士任名誉主任,郑玉顺同志任研究所主任。
4月8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出第五届党委委员20名,党委常委7名。周兴建任党委书记。
12月22日,举行‚中央民族大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研讨会。
1995年
2月,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我校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1月10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举行开学典礼。
1996年
6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和`95、`96项目审批中,我校7个项目获立项。
10月,我校教学主楼西侧中央新落成一座3米高的‚民族团结碑‛。
1997年
8月28日,中央民委党组下发(1997)78号文件通知,任命王彦同志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党委书记,哈经雄同志校党委副书记,不再担任校党委书记职务。
10月,我校曾思奇教授与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蒋中涵博士合著的《阿美族母语语法结构分析》、《阿美族母语会话句型》,由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出版,其中《阿美族母语会话句型》获本台湾原住民母语研究学术奖。
1998年
3月3日,各民族师生举办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座谈会。4月5日,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中心成立。
10月7日,我校举行‚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10月,我校被国家民委评为‚支援抗洪救灾工作先进集体‛。
12月8日,国家民委国际司与我校外事处联合举办部分驻京大使馆官员新年联谊会。
1999年
5月,校团委在第二次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评选表彰会上被授予‚模范集体‛称号。
10月1日,我校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活动中承担国庆游行江泽民画像方阵的总指挥单位。
11月,我校团委在全国共青团系统内开展的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中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2000年
1月6日,国家民委党组成员郝文明同志宣读民委党组
关于对我校领导班子的调整决定,宣布包括荣仕星同志任我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在内的一系列调整。
3月15日,决定设立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并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荣仕星同志任主任。
9月18日,我校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大学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
9月,根据国家民委党组民党字[2000]59号文件通知,任命任中夏同志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10月24日,我校举行老年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2001年
2月23日,我校召开学生通讯部成立大会。5月18日,我校后勤产业集团正式成立。
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一行人来我校视察工作,看望各族师生员工,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我校建校50周年表示祝贺。
12月19日,市教工委副书记夏强同志宣布,中央民族大学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通过评估验收,正式授予我校文明校园光荣称号。
2002年
10月30日至31日,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10月30日,我校获得4个学科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2003年
2月27日,我校举行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10月,我校‚211工程‛视窗网站开通。
年内,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成立,谭治国任主席。
2004年
8月23日,我校在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荣获‚优秀组织工作奖‛。
8月25日至9月1日,我校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国歌合唱团一行75人赴雅典参加第27届奥运会闭幕式接旗演出。
9月26日,我校举行庆祝建国5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中国各民族人物画服装服饰大展‛活动。
10月27日,我校举行‚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协议书签字仪式。
2005年
8月,我校教师戴庆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国濒危语言个案对比研究》和苍铭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边地移民史》两项结题成果被规划办专家评定为‚优秀‛。
12月20日,我校在国家民委举行的精神文明建设表彰
大会上‚获2004——2005国家民委文明单位‛。
2006年
3月,我校成立中央民族大学台湾少数民族研究所。3月,我校被国家民委评为2005‚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5月27日,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央民族大学主办,共青团中央民族大学委员会承办的大学生社团文化季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舞蹈团建团十周年原创作品晚会在北京市海淀剧场上演。
9月8日,我校民族博物馆在馆前小广场举行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10月10日,费孝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
2007年
1月31日,国家民委批复同意学校在丰台区选址建设新校区。
3月12日,教育部批准学校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3月25日,我校20名志愿者代表参加了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由团市委、市青联、市学联、北京市外办、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联合举办的‚走向2008——北京国际长走大会(2007春季)‛活动。
5月17日,校党委书记、校长鄂义太、马列主义学院教
授杨宗丽作为学校代表出席了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
5月25日,学校民族博物馆被文化部列为本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定点参观单位。
6月15日,以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委员根志优先生为领队的台湾赛夏族县乡长老团一行23人到学校进行访问。
9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国家旅游局主办,北京市旅游局、海淀区政府、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走进中央民族大学,来自日本、瑞士、俄罗斯、墨西哥等多个国家的演员为学校同学奉献了精彩的演出。学校艺术团也为外国友人表演了《中华家园》等多个经典节目。
10月19日,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学校新校训确定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11月19日,由学校历史系副教授蒙曼主讲的《百家讲坛——武则天》在中央电视台十套播出。
12月12日,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教学科研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前举行。
12月16日,日本西川流舞蹈团与学校舞蹈学院在中慧楼音乐厅举行纪念中日建交35周年交流演出活动。
12月18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中亚友好协会成立大会,副校长艾比布拉、哈萨克语言文学系
教授胡振华被选为协会理事。
12月31日,《中华民族报》第一个学生工作站在我校成立。工作站成立授牌仪式在我校二号楼一层会议室举行。
2008年
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YESPLAN-诺基亚杯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颁奖典礼上,我校学生杨文及其团队喜获大赛金奖,共获得五万元创业基金。
2月6日,农历除夕,我校92名留京志愿者参加了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广场举办的‚微笑北京 志愿奥运 共创和谐——志愿者春节主题活动‛。
3月3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鄂义太出席了在北京开幕的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3月25日,由国家民委港澳台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香港各界青少年迎奥运系列活动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宫、首都大学生迎奥运宣传团共同承办的‚青春奥运,微笑北京‛首都大学生与两岸四地青少年交流团迎奥运联欢晚会,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举行。
3月31日,身着民族节日盛装的我校198名同学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北京2008奥运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的大型欢庆活动。
4月30日,我校民族学获批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含13个二级学科)、人类学获批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获批为自然科学类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我校此前唯一的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北京市组织的验收中获得优秀。
5月19日,我校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降半旗致哀,并进行募捐。
6月2日,国家民委正式批复同意我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立项。
6月27日,在北京市教育工委主办、我校协办的‚永远的旗帜——北京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七周年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晚会‛上,我校学科规划与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邹吉忠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木乃热哈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田宁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总支获得北京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受到表彰。
9月8日,我校2167名各族学子组成的各类志愿者团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各项志愿服务任务。
9月25日, 我校教师温凤海个人书法作品《龙》光荣搭
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升空,展示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祝福。
11月21日,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7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教育规划项目、艺术规划项目以及后期资助项目),位列全国‚985‛重点工程建设院校第12位、在京的全国‚985‛重点工程建设院校第5名。
2009年
1月5日,我校申请的教育部‚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子项目获得正式批复立项,项目总经费为500万元。
3月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我校承办的‚新长城•彭磷基助学金捐赠仪式暨爱心见面会‛在我校中慧楼音乐厅举行。3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260万元的资助。
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莅临我校,亲切看望各族师生员工,视察指导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6月25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通过审查,同意我校新校区的总体规划。
8月12日,民革北京市委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纪念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暨民革北京市委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我校民革成员傅以新、熊文钊、韩淑琴三同志被大会授
予‚先进个人称号‛。
9月14日,国家民委在我校大礼堂隆重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报告会暨主题歌会。国家民委领导、党组成员、专职委员及我校党政领导鄂义太、陈理、任中夏、李东光、马文喜、严玉明、郭卫平、艾比布拉、宋敏等出席了此次大会。
9月28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主办的‚爱我中华——民族团结专题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主持人董卿就新中国的民族政策问题现场采访了我校校长陈理教授。
10月1日,我校参与国庆60周年庆典各项活动的各族师生,在‚十一‛天安门广场上,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临场表现向祖国和人民做出了自己出色的汇报。
10月31日,‚中华民族古文字陈列馆‛开馆仪式在我校民族博物馆举行。自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征集而来的30多个文种、100余件中华民族古文字展品首度与观众见面。
11月1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我校派队参加并获得第九名和团体优胜奖。
11月16日,在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和教育部举办的评选表彰活动中,中央民族大学被授予‚首都国庆
60周年群众游行支持贡献单位‛和‚爱国歌曲大家唱—全国教育系统‘祖国万岁’歌咏活动优秀组织奖‛两项荣誉。
2010年
1月21日,2010年北京共青团工作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我校党委副书记刀波、团委副书记马国伟等参加会议。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团总支被评为‚2009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总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先伟同学被评为‚2009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校团委副书记徐晓鹃同志被评为‚2009北京共青团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2月6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北京团市委主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协办,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情暖学子’2010年首都高校寒假留京学子新春联欢会暨2009‘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会‛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
2月26日,获悉由国家民委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的2009国家民委文明单位和文明职工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被评为2009年国家民委文明单位,我校后勤产业集团的韩战平、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沈光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武小燕、管理学院的卜荣芬、教务处的梁阿舒等五位老师被评为文明职工。
4月18日,900多名在京壮族和广西籍各界人士在中央民族大学欢聚一堂,共庆壮族传统佳节——‚三月三‛歌节。
5月18日,首次全国民族院校工会主席联席会议在我校召开。
8月13日,我校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共建的‚民族地区草原有毒植物治理与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挂牌,副校长宋敏和海北州副州长党永魁为基地揭牌。
9月9日,我校知名校友、歌唱家刘媛媛来到母校与玉树、舟曲等灾区籍师生代表,音乐学院教师代表吴坤侠等约30人集聚一堂,共同庆贺即将来临的第26个教师节。
9月9日,经过近一年筹备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基金会由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设立。
9月29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和民盟北京市委联合主办、民盟中央民族大学支部承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在我校中慧楼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
10月16日,‚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
10月26日,应全国台联邀请,校港澳台办组织我校部分台籍师生赴北京台湾会馆参加了由全国台联、北京市台联和台湾少数民族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台湾少数民族抗日展‛开幕式。
10月27日,民建中央民族大学新一届支部成立大会举行。
11月12日,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电影家协
会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 ‚北京民族电影展《2010中华民族电影回顾展》‛启动仪式在中慧楼音乐厅举行。
第四篇:中央民族大学团代会工作报告
围绕中心促进步 服务大局谋发展
团结带领学校各族青年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
努力奋斗
——在共青团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周 浩
(2008年11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共青团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汇报过去四年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并对未来四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建议,请审议。
四年来,学校共青团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在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任务,服务育人大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青年思想引导、团组织建设、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工作、服务青年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学校第十二次团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今天,我们隆重集会,总结四年来学校共青团的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学校共青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的一次重要大会。
第一部分 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促进各民族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学校共青团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六观”教育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
通过抓学习、抓实践、抓活 动,使理论学习方式更适合青年,更加深刻而有效地进入青年的头脑,加深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培养政治坚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强化“六观”教育,培养各民族青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
学校共青团始终把加强“六观”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在加强各民族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突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三观”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地区社会实践等载体,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针对可能涉及校园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国际热点问题、极端宗教分裂势力对青年的影响,邀请专家学者就国家安全、国际局势与宗教、民族与宗教等问题来校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教育各民族青年深刻认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和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2007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各民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三是积极组织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增强各民族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校共青团先后组织各民族青年参加了香港回归10周年中华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奥运会筹办工作、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多项重大活动,用鲜明的时代精神感召各民族青年,引导各民族青年把祖国的繁荣发展与个人理想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
四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各民族青年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学校共青团通过网络宣传、主题征文、先进事迹报告会、专家讲座、先锋论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各民族青年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培养各民族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品德。校团委荣获2005年首都大学生“修身立德,求知爱国”主题教育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二、稳步推进团组织建设,加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校共青团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团建的重点,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各级组织机构,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不断推进团建内涵发展。
一是巩固发展传统组织体系,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巩固发展了校团委为统领,院系团总支为中坚,本科生团支部和研究生团支部为基础的传统团建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加强教工团支部工作,发挥青年教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指导作用;在学生会、社团、奥运志愿者、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等团员群体中建立临时团支部,不断扩大组织的覆盖面。经过四年努力,形成了“传统工作有基础,专项工作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组织机构,拓展育人平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求,各级团组织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增设了学术部、实践部等五个事业部门,拓展工作平台,增强团组织的育人职能。
三是统筹全局,重心下移,活跃基层。加大对基层团工作的指导力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满意度;全面实施专兼职干部联系基层制度,深入了解广大青年,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经费统筹安排,活动重点支持”的原则,采取经费支持、政策激励、活动下移等多项措施,引导举办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符合广大团员青年健康成长成才需求的活动;采取“协调发展,个别指导”的原则,重点指导和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类专业院系团的工作,促进全校共青团组织协调发展;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和推优入党工作,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夯实团工作群众基础。按照“一体两翼”团建格局要求,突出以校学生会为统领、院系学生会为纲目、班级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生组织体系,带动以社团联合会为统筹、各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新的学生组织体系建设大格局;制定实施《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团体管理规章制度》等多个管理文件,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完善学生组织的代表大会制度和换届选举制度,监督和鼓励他们在校纪校规允许范围内按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积极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按照“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的总体要求,秉承“为同学服务、让同学满意”的宗旨,完善服务职能。四年来,学校团组织建设有效推进。推优入党成效好,2,000多名优秀团员被推荐加入党组织;学生干部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128名团学干部被评为市级优秀干部,1名学生干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基层团组织和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94个团组织被评为北京市级先进单位,50个班集体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社团工作突出,12个社团受到市级表彰,校团委连续3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团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连续4年被评为北京市共青团“达标创优”优秀组织单位,今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三、适应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开展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加大制度建设,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校团委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力度,配合学校制定出台了《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创新教育实施办法》、《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10多个规章制度,规范和激励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充分依托各院系党政和各级团学组织,发挥团学干部和学习尖子的骨干作用,全面领导、带动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发挥各专业教师指导团队的积极性,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建立起以专业教师、党政和专职团干部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起以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团学干部为骨干、以各学术实践团队队长为基础力量的工作队伍,建立起以校内外各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评审队伍,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各类作品的评审力度。
二是秉承学校注重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的学术传统,致力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学术创新大平台。形成了以参与“985”和“211”工程课题为牵动,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调研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举办“挑战杯”、“孝通杯”等学术创新竞赛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体系;先后建立了12个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2,175支实践团队远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引导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调研,150多支实践团队参与了学校“985”和“211”工程课题调研,带动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结合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广泛开展课外学术创新竞赛活动,产生了一批以民族学科为主要特色、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特色课外学术作品1,000多件。
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实践活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0多项。60余篇学术竞赛作品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NBC恐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前瞻性的研究。《人民日报》等30多家媒体对学校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共进行近百次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学校共青团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口号,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标,深化党委领导、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志愿者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以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为统领、以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依托的工作机制,完善实施《中央民族大学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多项工作制度,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持久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领域涵盖支农支教、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助残救困、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抗雪救灾、抗震救灾、奥运服务等多个领域。四年来,全校约14,000余名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先后有103名优秀志愿者服务于西藏、内蒙、新疆等地区,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奥运期间,校团委从11,000余名报名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师生中选拔了3,000余名志愿者,分别在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青年营等20余个场馆、15个签约饭店、6个城市站点圆满、高效、优质地完成了各项服务工作。
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学校荣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服务集体”。在奥运工作中,学校219名师生和14个单位、组织获市级以上表彰,各民族奥运志愿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为学校争得了成绩和荣誉,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友谊。《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200余次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志愿服务已成为各民族青年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有效载体。
五、找准服务切入点,积极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和贫困生资助工作
适应新时期服务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团组织找准服务切入点,努力拓宽服务平台,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贫困生资助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团的服务职能。
一是突出抓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服务重点,突出抓好大学生三个阶段的引导工作。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入学教育、学业规划等活动,帮助和引导新生端正学习态度,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合理规划学业;针对二三年级学生,邀请著名企业人、杰出校友到校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讲座,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针对毕业生,着重在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引导、提供就业见习岗位、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配合党政部门做好毕业离校等工作。此外,为激发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通过组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产生了120多件学生创业设计成果,20余件优秀创业策划获市级以上奖励,“56个民族特色商品”项目荣获团中央举办的诺基亚杯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学校被团中央评为“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计划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二是利用团组织自身优势,多渠道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积极争取上级团组织和各慈善机构的资助项目,为贫困大学生争取资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联系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关心、慰问、帮助贫困学生;认真开展贫困学生献爱心服务活动,培养他们奉献他人、回馈社会的优良品质。四年来,校团委为240余名特困生争取了近60万元学费资助,共为1,00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通过组织举办“送温暖”系列活动,为10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返乡过年的车票,连续四年举办留校贫困生除夕晚会,随同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和学校的相关领导慰问贫困留校学生,与贫困学生一起共度除夕。通过组织贫困生参与志愿服务献爱心活动,一大批贫困生活跃在服务西部、服务奥运的各个战线和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弘扬“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共青团紧紧围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充分挖掘和发挥多民族文化荟萃校园的独特优势,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各族青年学子的相互了解、互相尊重,营造了“美美与共”的和谐共融之风,构建良好的育人软环境。一是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校园。针对民族成分多、多民族同学集中住宿的特点,各级团组织本着“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以加强各民族同学之间文化交流、习俗尊重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举办以展现各民族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气息。培育形成了院系文化节、民族体育文化节、民族团结宿舍评比等活动,长期开展并成为品牌活动;长期举办“修身立德、共享和谐”、“迎、讲、树”、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同学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流和培养团结友爱精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倡导、弘扬了校园文明新风,强化软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是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各级团组织积极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开展了学术实践报告会、法律文化周、金融文化月、名师名讲等学术类校园文化活动,先后创办了《田野》、《史林学步》等28种学术刊物,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对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是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拓宽大学生视野。校团委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中俄青年交流会”、英国大学生夏令营、香港领袖生国情教育班、台湾大学生大陆夏令营以及赴港、澳、台地区交流等10多项校外文化交流活动,为各民族大学生对外交流创造平台。积极发挥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窗口作用,内引外联,以民族艺术交流的形式展示学校大学生的风采,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第二部分 对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体会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共青团工作全局,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级团干部的骨干作用,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保障。
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紧密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贯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以育人为本职,教育、引导和服务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握共青团群众组织的性质,团结带领各民族青年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工作的力量源泉。
五、坚持把握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学校各民族青年学生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推动我们工作前进的动力。
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立场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强捍卫者,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践行者;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任务中,发挥各民族青年应有的作用;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关注民生,积极奉献,在党和人民群众需要之际,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大爱精神;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育人为主线,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引领各民族青年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学习,勤奋工作,在学校各项建设发展事业中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学校各单位和各部门热忱关心、鼎力襄助的结果,是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结果,是各兄弟高校团委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在这里,请允许我以大会的名义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老师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各自工作、学习岗位上辛勤耕耘、奋发成才的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表示崇高的敬意!
第三部分 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回首四年,学校共青团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适应学校建设发展总体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要着力改进和强化的地方。面对新形势,学校共青团任重道远。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大学,坚持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致力于培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卓越人才。围绕这样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确立了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强调质量第一、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面对学校教育发展事业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如何进一步把共青团工作的宏观规律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措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围绕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强化各民族青年“六观”教育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三是适应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新的要求和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在学校各项建设发展事业中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共青团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内涵建设尚待进一步深化;五是适应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要求,培育优良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共青团育人职能的工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机遇期,党对青年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党的助手,有效地开展青年群众工作,不断扩大执政党的青年群体,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学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学校各民族青年具有当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共同任务,更具有主动承担起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神圣使命,培养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献身党的民族事业的青年人才对学校共青团开展针对性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对学校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面对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共青团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承担,接受考验,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 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四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团的十六大、北京团十二大精神,在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工作深层次内涵发展,积极投身于培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育人总体工作中,团结带领全校各民族青年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青年生力军的作用。团的十六大报告深切回顾了党和国家四代主要领导人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北京团十二大报告中引用了“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的精辟论断。党在新时期对青年工作提出了“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应当积极发挥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赢得青年做好助手和后备军的工作。今后四年,学校共青团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切实为党引导好青年
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年是党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生力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成就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是党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为党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引导最广泛的青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是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学校共青团要按照党对当代青年的要求,积极主动承担起为党引导好青年的光荣使命。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各民族青年的思想。学校共青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共青团工作全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引导各民族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构筑起各民族青年的精神支柱。
二是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各民族青年。要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感召各民族青年,激励各民族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努力学习、奋发成才;要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为契机,激发各民族青年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豪感、使命感。
三是以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成就激励各民族青年,以党的民族政策和“六观”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强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的理念,大力倡导“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青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融,使之成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普及者,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践行者。
四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民族青年。加强各民族青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各民族青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奉献社会的理念,提高各民族青年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
五是要积极应对影响各民族青年思想的国内外各种思潮和各种因素。要研究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充分认识各种思潮的本质,准确判断各种思潮可能对各民族青年带来的各种影响并积极应对;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大调研力度,密切关注网络、短信等新的媒体传播渠道对青年思想带来的新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积极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在敏感政治问题、大学生合法权益诉求等问题的处理上,认真做好青年的引导工作。
二、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切实为党组织好青年
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建好建强团的组织是团的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团组织建设的基础在于基层组织是否完善和作用是否得到很好发挥,是关系到团的力量源泉和党有效组织青年群众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青年工作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有效发挥的问题。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党在新时期对共青团组织好青年工作的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共青团组织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多种因素给学校各民族青年带来不同影响的应对需求,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给学校各民族青年群体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巩固传统领域团的组织体系,推进基层组织创新,在各民族青年新兴领域中加强团建工作,积极探索构筑联系各民族青年的新型纽带,扩大对各民族青年的有效覆盖和紧密联系。
一是巩固完善传统团建体系。以校团委为统领、院系团总支为中坚,本科生团支部和研究生团支部为基础的团建体系,是学校团的工作体系最完备、功能最齐全、联系青年最广泛的基本团建体系。当前和今后,学校团组织要牢牢把握建好建强这一传统体系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各级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巩固扩大组织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使传统团建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基础性战略地位作用得到不断增强。
二是创新团建,大力实施团组织覆盖工程。实现团组织在各民族青年中的有效覆盖,是开展青年工作的基础。今后,要积极实现团组织在学生组织、学生生活群体和专项工作青年群体当中的有效覆盖。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团建工作,在院系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不断延伸团工作的手臂,实现团在学生组织中的新覆盖,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组织的工作;要配合党委辅导员进公寓工作,加快宿舍建团工作步伐,实现团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有效覆盖和指导;要继续推行和完善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团的专项工作的青年群体中建立临时团组织,发挥团组织的核心作用,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活跃基层。“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是党在新时期对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团的工作一定要扎实做到各民族青年的心坎上,才能吸引青年、团结青年,才能进一步活跃基层,增强团组织的活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放在青年个体,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措施,发动青年,活跃基层,实现团工作在各民族青年中的有效覆盖。
四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带好团学干部。团学干部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团组织实现各种职能的保证。要按照政治素质强、德才兼备的标准,建立一支以专职干部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能打硬仗的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学干部队伍。通过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团校、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共青团业务知识,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团学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团干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工作规律,提高团学干部的业务能力;增强团学干部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各级团学干部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成为团员青年的表率。
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服务青年工作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知识殿堂,其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学校共青团要紧密围绕学校育人总体工作目标和中心任务,努力实现服务学校和服务各民族青年有机统一。
一是把握服务方向,找准工作定位,服务好学校的育人工作大局。学校团组织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深刻学习领会党和国家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内涵,把握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把学校共青团宏观工作规律与学校的育人工作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工作思路,自觉地形成为学校建设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服务方向,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定位,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和育人工作大局。
二是找准工作切入点,服务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要不断加强对新时期开展青年工作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青年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基本特征,结合学校各民族青年的特点和不同需求,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合法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指导、贫困资助、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等工作,提高青年工作的满意度。
四、加强学生组织的指导,切实扩大团的群众基础
对学生组织的指导是学校共青团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组织的工作,关键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团组织指导,完善团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学生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团工作的群众基础,使学校共青团始终成为学生组织的核心力量。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学生会和班级组织建设,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按照“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的工作理念,把竭诚服务青年学生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使学生会、班集体更深入学生,贴近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力度,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实施社团管理办法,提高准入条件,稳定社团规模。加大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力度,按社团类别和性质充分依托学校相关部门加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打造优秀品牌社团,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使社团组织成为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和有效平台。
各位代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未来的几年是我校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的改革建设事业和学校各项教育发展事业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胡绵涛总书记“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团结带领各民族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全面开创我校共青团事业新局面,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医学院
少医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是以民族医药研发、高级人才培养为主的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2004年建成的中华民族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更名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2008年7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简称民族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民族医学研究院以服务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事业为宗旨,以提升少数民族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民族医学、民族文化学、历史学、民族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体系。该学科在“985工程”、“211工程”及重点学科建设资助下,已经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新兴的优势特色学科。2007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获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立项。目前,研究院设有民族医学、民族药物物质基础、民族药物药理毒理、民族公共卫生与遗传4个研究所,1个实验室管理中心。拥有1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博士点,民族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2个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先后编写民族医药教材及专著19部,形成了较为完备、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课程体系。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5%。
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获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成为中央民族大学首个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拥有实验室面积近3500平米,固定资产总值达2800万元,逐步形成了立足首都北京,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平台条件完善、专业人才汇
聚的民族医药研发基地,具备了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和促进民族医药“产学研”孵化能力。依托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少数民族医药信息平台,包括少数民族医药信息数据库和中国55个少数民族全基因组DNA样本库;建立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医药成果博物馆;完善了民族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肠道炎性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研究的技术平台。
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立项,成为国家民委系统第一支国家级创新团队。目前团队成员27名,10人具有海外工作经历,专任科研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95%。学科带头人崔箭教授已成为少数民族医药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团队中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入选美国NIH特聘研究人,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并先后被北京市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以现代科学实验与人文学科相交叉为研究手段,建院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4项;发表学术论文422篇,其中SCI收录89篇;申请专利14项,获得授权5项;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
民族医学研究院注重学科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医疗、科研单位进行实质性科研与临床合作,在民族医药行业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提高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国际知名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医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