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志国同志在中共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志国同志在中共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摘要整理 2009年11月16日)
省联社党委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从11月12日开始,到今天已经第五天了。期间我们参观考察了廊坊基层农村信用社和北京银行,廊坊三家基层农村信用社是全省农信系统的精品网点,参观考察是让大家看到河北农信系统有自己的亮点,有大家努力的方向;北京银行是全国银行业的标杆单位,参观学习是让大家跳出河北,学先进、找差距,探索未来发展之路。目前,河北绝大部分县级联社不要说跟北京银行比,就是跟三河联社比也有很大差距,所以河北农信的改革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参观学习后,我们又集中三天时间认真讨论、交流,绝大多数同志的发言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做了深入的思考,大家收获都很大,都有许多感想。下面,我讲几点体会。
一、参会的几点感想
(一)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务虚的会议,又是一次务实的会议。务虚,是抛开一些具体问题,站在河北农信的整体上、大局上,看过去,想未来;务实,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事关河北农信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会,又是一次分析会。总结,是总结河北农信从2005年省联社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经验、教训。分析,是把四年来工作实践中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认真分析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没做好,该怎么做。分析这些问题不是要清算历史,过去的许多做法今天可能不太适应了,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地看,那是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都是在我们的手里建立起来的。农信社成立多年以来,怎么发展都是在探索,不要说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问题都是一个难题,都是一个没有完全成熟、完全破解的课题。比如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形式,也是破解不了这样的难题。又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不要指责历史,不要指责前人,要把过去做的事情认真总结,厘清哪些东西需要修正、哪些东西需要发扬,值得发扬的要坚持,需要修正的要纠改,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三)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拼比会,又是一次励志会。大家在这个舞台上,都是河北农信高管中的精英,我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深度直接影响河北农信的发展,因为我们的研究就要变成决策、变成行动,假如我们没有认真思考,或者我们思考的层面低了,那么整个河北农信的事业层面就低了,所以大家要比一比,看一看,是不是带着思想做工作。在这个平台上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想了没有,想了什么。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甚至辨论,激发了大家把河北农信事业做好的斗志和信心。
(四)这次会议既是一次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动员会,又是一次凝聚力量、二次创业的誓师会。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认真总结了省联社成立四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农信系统的工作、成绩和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日新月异的市场,为了避免河北农信这条大船迷失方向,就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总结,总结经验、继承经验,并发扬光大;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查找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四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三到五年的奋斗目标;五是这次会议开启了河北农信系统用集中学习的方法来统一思想、民主议事的新方法,这种形式今后应当作为一条经验坚持下去。
这次会议大家特别提到了一个重大命题,就是在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过程中,判断河北农信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将面临什么任务?如果把省联社成立以来的四年作为创业的初期,那么现在河北农信就面临一个二次创业的重大挑战和机遇。二次创业是河北农信面临的现实,是河北农信的机遇,也是河北农信的挑战。省联社成立以来,确实积累了许多经验,廊坊、唐山整个区域得到了整体性发展,上了很大的台阶,同时有一批好的联社发展壮大了,甚至出现区域性联社的整体性好转。面对市场竞争,面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经济蓬勃兴起,现在确实到了一个二次创业的重要阶段,这是现实问题,是重大机遇、重大挑战。实现二次创业,要破解这个课题,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用新的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目标是什么,就是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河北农信的根本性变化。锁定时间:三到五年,目标:实现河北农信的根本性变化,变化的标志:从大方面讲消灭历年亏损,实现规范化管理,调整理顺团队人员结构,扩规模增效益等等,就用这个目标、时间、标志来统一全省农村信用社五万干部员工的思想,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二次创业。
二是必须用新的思维创新思路,创新发展。要实现二次创业,就靠思维的转变,必须下决心改造农信系统的传统思维。思维决定行为的方式方法,现在很多问题都出在思维定式上,如果把思维定式定在农信社老观念老思维上,农信社是不会有发展的。如果要用“不行”的观点判断事物,那将一事无成。比如,全省农村信用社这几年的存款余额虽然翻了一番,但市场份额却退了几个百分点,我们讲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实事求是决不能鼓励安于落后。三是必须用新的标准负重加压,创业图强。这个标准就是创业的思想、创业的精神。创业就得要进取、要竞争,要有誓争一流、志在必得的精神,要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四是必须用新的举措应对变化,推进事业。各部门、各办事处、市联社都要研究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新办法,用新的思维研究新的举措,用新的标准衡量研究应对变化推进经营发展的思路。
五是必须用新的业绩,做大做强,改善形象。
二、明年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我们的决策、行动必须
建立在了解整体形势、顺应整体形势的基础上。
(二)要制定积极而稳健的经营计划。第一,一定要有压力,没有压力不可能推动二次创业,不可能推动改革深化,不可能破解当前甘于现状的局面。第二,一定要同今后三年计划相协调。第三,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实各种指标。
(三)要坚持业已形成并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基本思路、基本经验、基本做法。基本的东西是大家认可的、行之有效的,省联社领导班子、各部门、各办事处、市联社要把基本的东西贯彻下去。省联社成立四年来,积累了一些成熟的思路、经验、做法。例如,在半年调度会上总结的一些基本经验,包括现在抓运行、搞调度的基本做法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四)要把创新改革作为推进工作的总动力。为什么要创新?一是现在面临的形势需要创新;二是固有的东西需要改革、创新;三是发展需要创新,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发展。创新什么,有五个方面:一是创新思维,解决思维问题是河北农信系统第一个需要抓的问题。二是创新体制,明年及今后三年要在创新体制上有所作为。三是创新机制,我省已有三家改制银行,但基本上还是换汤不换药,问题在于体制换了,机制没动,如果光换体制,不换机制,改革就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出现关联交易、集中度过高等风险。改制银行一定要坚持改制标准,坚持引进战略合作者,坚持换体制、换机制。四是创新管理。五是创新服务,包括创新服务领域、创新方式、创新产品等。
(五)要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作为重要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次创业过程中,经营管理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过去单纯追求规模向又好又快转变,由单纯追求速度向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协调统一转变。
突出重点,就是突出河北农信的重点工程。一是达标工程,各县级联社都要在三年内上档升级。二是科技工程,加强信息化建设,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现代金融的科技平台。三是素质工程,包括培训人员、引进人员等。把提高素质作为一个工程来做。四是形象工程,形象就是生产力,要用三年时间把网点彻底改造一遍。这四项工程是事关我省农村信用社三到五年内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的标志。
分类指导,就是要对全省三大梯队进行不同的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梯队唐山、廊坊地区,要率先打造引领河北农信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第二梯队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地区,要全面加强管理,提升水平,向第一梯队挺进,用三年时间达到第一梯队的水平;第三梯队保定、邯郸、邢台地区,要狠下决心,由乱到治,摘掉落后帽子,实现根本性转变。同时,要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对县级联社实行分类指导,集中力量支持困难社、落后社转化提高。
(六)要把“五提”活动作为系统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抓手,作为长期工作长抓不懈;
(七)要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高里做,往规范里做。
三、年底工作
(一)年终冲刺。今年指标不变,但指标要抓实,不能作假,要抓紧收贷收息。
(二)明年一月份召开换届会,进一步健全经营班子。人力资源部要抓紧提出理事人选的标准,要选择层次高、能议事的人。
(三)年底考核评比表彰要按年初制定的办法坚决执行。民主测评的办法要修改,要更符合企业特点,要真实反映群众对干部的评价,要对干部作出综合评价,不要与业绩测评脱钩。
(四)两节期间相关工作。各办事处、市联社、各部门要及早考虑安全、宣传、基层慰问等问题,提早做出安排。
(五)信贷改革问题。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模式;二是必须处理好改革中的衔接问题,不能出现资产的悬空、工作的断档;三是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规范管理,目的就是提高管理水平,控制风险。
(六)工资问题,用工问题。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分别就考核、工资、用工问题拿出方案,召开专题会研究。省联社部室职能定位问题由改革发展部收集意见进行修改,关键是要职能全覆盖,要将职能界定清楚。
第二篇:--同志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同志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池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市,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增长点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增收,就没有内需的增长;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影响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基础地位的估价怎么认识都不为过,对农村工作重视的程度怎么提高都不为过,对农民增收的扶持怎么加强都不为过。
一、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现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提高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体而言,池州“三农”的现状存在着五大矛盾:第一,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要求资源支撑长期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现在全市耕地万亩,人均仅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亩的警戒线;全市%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不到1%,土壤肥力下降。从1990年到XX年,十年全市耕地净减少万亩,每年净减3300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吨粮食的耕地资源量。从XX年到2020年将是池州大发展的关键时期,20年全市人口预计净增10多万人,再加上交通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城镇扩张等对用地产生巨大需求,年均耕地减少量将大大高于前十年的年均水平,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将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提高农业资源效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全市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种植业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低;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比较效益低。龙头企业不强,集约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增值率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一个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是否发达,一般以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作参照,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1∶1左右,发达国家为3∶1,我国平均是∶1,我市仅为∶1。我市畜禽、水产品95%以上为初级产品,茶叶70%为初级产品。
第三,农民增收缓慢与扩大农村内需,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的矛盾。多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始终在低位徘徊。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家庭经营收入同比仅增长%,几近极限,工资性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近年也因外部原因呈现极不稳定的特点。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以贵池区与石台县相比,XX年相差1200元,XX年相差1275元。城乡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XX年为:1,XX年为:1,XX年为:1,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长水平。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全市常住人口文盲率由“四普”的%下降到%,下降了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高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中专文化程度占%,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进程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矛盾。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3%,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过剩,隐性失业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其中种植业劳动力相对剩余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通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差距拉大,共享率低,小城镇集聚度低。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的生产条件还相当落后。我市“三农”问题的严峻性、艰巨性如果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我们作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就很难向农民交待,就是最大的失职。破解这些矛盾,归结起来就是要着力解决四大实质性问题:的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前提是农产品的市场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现在农民增长缓慢,就是因为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太低。绝大多数农民还仅仅是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由人。另外,农产品的加工度太低,附加值太低,在市场交换中农民拿不到好价钱,甚至亏本。市场化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我市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在农产品的市场化上下功夫,尽快提高商品率,提高竞争力,包括改良品种、打造品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真正打进国内国际市场。,就不能再搞一家一户、提篮小卖了,要利用产业化的链条,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真正连接起来、带动起来,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推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转换和体制改革的问题。有了一个好机制,加上一定的资本投入,就能真正地把产业化发展起来。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要按市场规则运作,着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现有龙头企业要通过民营化、股份化进行改制改造,依托好的机制迅速做强做大。
三是农村城镇化问题。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不足以起到解决农业人口转移问题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城镇化不仅仅是撤乡建镇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问题。现在户籍制度已经放开,没有了限制,但为什么农民进城不多?这不只是一个消除政策歧视、降低门槛的问题,还有一个进城边际成本的经济问题。农民在城里要站住脚就必须有固定收入。说到底,还是农民收入太低。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城乡统筹、结构转型来着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大推进力度。
四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不是简单的减负或补贴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单项政策的直接扶助,而要给农民创造一个财富增长的机制,通过综合因素作用产生稳定有效的增收结果。这就要从深层次上、规律性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在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上下功夫。一项好的制度安排往往能解决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八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实行三大政策: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农村初步工业化;三是农民可以离土又离乡,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三大政策实质上体现了好的制度安排的巨大威力和效益。在新世纪初,如果我们也从这些根本性方面出发,来研究“三农”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效果可能更明显。,发挥比较优势,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切实把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抓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工作有新举措,需要立足于发展,以新的视角、新的着眼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联系池州实际,我们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一是城乡统筹看农村。作为市一级中观决策层,我们深刻领会十七大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城乡统筹看农村。今天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很多问题反映在农村,但根子可能在城市。在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就农业讲农业、就农村讲农村,必须以政治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辩证眼光看待城乡关系,从战略上、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三农”问题,从中寻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性症结,得出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新判断,新见解,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
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毫无疑问,农业是弱质产业、劣势产业,除了受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的局限外,我市农业的产业化层次、集约经营度、产品加工度、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实践证明,按过去的办法就农业办农业,累个半死也没有出路,农民也不欢迎。必须突破陈规,跳出农业抓农业,导入新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办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当然,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来发展农业,这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况且在多年市场经济实践中,农民的商品意识、成本意识等市场观念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们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减少农民富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问题大家已经看得越来越明白。农民只有少种粮食,甚至相当多的农民不种粮食才能增加收入,才能富裕起来。减少农民,既要组织好农民外出打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还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化链条带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途径使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经济和非农产业。当然,减少农民不是不种粮食,粮食还要种,问题是谁来种,怎么种,只有交给专业大户来种,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才能从总体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注重实际效果,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切实研究和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按照“城乡统筹看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立足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24项工作:
1、压粮扩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池州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最现实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情况确定池州优势农产品的种类和区域布局,指导和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培育、壮大、做强池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能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尽快改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少、小、散的局面。培育龙头企业,光靠我们自己内部的存量是不够的,要研究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包括外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以增量激活存量,靠存量吸引增量,最终扩大总量、提高质量。财政、税务、金融、经贸委、农委等部门要拿出具体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以培育个私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新阶段与其说发展乡镇企业,不如说发展乡村工业。把一部分农民变成投资者,变成老板,这就是发展乡村工业。工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优惠的政策更方便的办法鼓励农民登记注册办企业。农村不是没有能人,农民不是没有创业的冲动,关键是政策管不管用。结合大力发
展个私经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农民兴办工业企业。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我们搞工业园建设、发展乡村工业就有了基础。
4、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创汇型外向型农业。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我们的优势,这类商品最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这类模式最容易与国际接轨。因此,抓外向型经济、抓扩大出口千万不可忽略农副产品。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将池州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是卖原料,而是要通过适当整合、包装、加工卖出附加值,以使我市农业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份额。
5、抓住国家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契机,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发展沼气,搞立体循环种养,可以带动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较快地使农民减本增收、农业减残增效,一举多得,一本万利。梅村等地的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效益来得快,农民容易接受,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并大力推广。要把建设沼气村作为池州最大的富民工程、农民奔小康的增收工程来抓,抓住国债资金支持农村沼气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龙头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沼气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点。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这件事已是当务之急。要整合质检、供销、农业等部门的资源,用有限的投入尽快把覆盖全市农村的检测体系建立起来,为农民服务,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服务。这样标准有了,品牌有了,质量也就上去了。
7、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池州农产品流通环节非常薄弱,市场发育不足,大街小巷的提篮小卖,不仅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也与城市文明创建相冲突。农民要增收,农产品要变为商品,没有市场不行。因此,要加快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把为农民提供产后服务这个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接上。现在贵池、东至、青阳都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8、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自愿结合的以经济利益为连接的专业协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村市场、培养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大户都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直接靠市场的链接、利益的链接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进入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在我市有一些萌芽、有一些雏形,但还很不够,要放手发展,大力扶持。可以打破常规,依托大的农业开发项目组建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带动项目的实施,培育农村经济实体。
9、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农机推广队伍的作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包括懂农业科技、有志于搞农业经营的干部到生产第一线搞承包,领办、创办各类科技型农业企业,让他们在科技服务中发展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支持各类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活动。
10、推进农网工程建设。农民对农网作用的认识可能有一个过程,推进以农网工程为标志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大对农村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传播,提高农民的信息量,这本身就是体现用工业的理念办农业。要加快推进农网进村入户到企工程,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11、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中央要求,稳中有进,稳中求活,让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以此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个空间很大,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要农民接受,各方都有益处,形式上可以大胆探索和创新。要采取适当方式强力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引导各种投资主体介入,以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搞好土地整理,增加农业后备资源。土地整理是增加农业后备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篇大文章,运作起来搞活了就是个新的增长点。现在,浙江省采取全省调控的办法解决土地整理问题,很多投资商投资这方面项目的积极性比投资其他工商项目还要高。他们把整理出来的土地按比例交给当地政府,剩下属于自己的部分再追加投资,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带动了规模经营。我们也要做活这篇文章。
13、积极推进减村并乡扩镇。积极有序地推进减村并乡扩镇工作,优化村镇布局,减少农村行政运作的管理成本,加快城镇化步伐,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各地要很好地研究。有关部门要拿出规划,指导和推动这项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将全市乡镇调整到一个大体合理适度的规模,这样全市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就会有大的改善。资源要素要相对集聚,到最有条件的地方去发展,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尽可能考虑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因素。
14、实施强镇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带和城镇经济带协调发展。在池州,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这个问题我们要反思。要通过减村并乡扩镇,有重点地推进强镇战略,合理布局,梯度推进,形成比较合理的村镇体系。要争取省里政策,沿国省道、沿铁路、沿江建设一批重镇,使其成为当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劳动力转移的中心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重镇与县城及市区之间形成一个梯度的配置,这样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也就有了一个梯度的配置。各地要认真研究这项工作,只要有利于发展,都可以探讨;只要县区有积极性,市里都支持。
15、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今年中央决定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把进一步减轻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负担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政策取向。要抓住这个机遇认真落实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农业税收的灾歉减免工作,促进农民减支增收。
16、扩大乡财县管乡用试点。我们现在的乡镇布局很不平衡,有的镇根本没有财政能力,必须在优化村镇布局的基础上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村行政管理成本。这是一个减轻农民负担的大课题,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省里已经作出了决策,我们要积极探索,做好这项工作。
17、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跨地区流动,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发展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转变到有序组织引导的轨道上来,促进劳务产业大发展,让农民在进城务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劳动部门、农业部门要相互配合,提供信息,搞好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
18、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要有投入。对于欠发达地区,争取国家、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现阶段能否把握住当前农业发展机遇的一个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以项目带投入。要把争取农业项目资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外来资本和本地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要研究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方式,提高支持的效果。要打捆、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19、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三农”问题,教育是基础。现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问题不大,主要是巩固成果。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依托乡镇党校、村民学校建设农村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才能使农民具备创造致富条件。
20、逐步建立农
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也包括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怎样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青阳县作了有益的探索。事物总是由少到多,各地都要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浙江将全省农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示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这方面我们也要很好地研究,探索和总结切实可行的办法。
2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要将农村金融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抓紧研究,在创新体制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求突破。有关分管同志要深入调查研究农村金融问题,提出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措施,通过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22、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住国家加强生态保护、支持退耕还林、优先抓好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生态治理项目的重大机遇,实施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项目。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要与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相结合,力求实效。
2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县乡公路、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电视通村等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债政策,多渠道融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县乡公路建设已经开工,这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一定要把它做好。
24、以十七大精神集中学教活动为契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十七大精神集中学教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镇村两级干部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拓宽思路,找准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抓住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带头人和贴心人。
四、坚持与时俱进,善于驾驭全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学习。市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特别是学习国家农业方面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结合实际,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分析和认识,把市情农情真正吃透,把理论素养真正提高,切实增强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能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经济、农民致富中的新亮点、新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取得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发言权、决策权和主动权。
第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维定势和传统方法,善于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科技的、信息的手段来调控、指导农村工作,引导、服务农民。
第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养靠得住、有本事的带头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中心任务,把村级支部建设好,把带头人培养好。要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配好干部,配好领头人。要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本领强的能人、大户选进党组织、选进村级经济组织,通过双向带动、双向进入、把村两委建设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五,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解决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但归根到底还在于真抓实干。要实实在在地到广阔天地里与基层的干部群众一道摸实情、出实招、鼓实劲,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在创新中抓落实,在落实中见实效。今天的学习会已形成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建议。我上面所归纳的二十几条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也仅仅是初步的肤浅的,还有待于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加以丰富、完善,加以总结、提炼。这里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继续探索创新,更有力地指导和推动全市的“三农”工作。现在每个领导同志都有联系点,建议大家要经常沉下去,把联系点作为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实验田,把实验田办成指导引导全市各地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示范田
第三篇:xx同志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xx同志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池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市,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增长点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增收,就没有内需的增长;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影响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基础地位的估价怎么认识都不为过,对农村工作重视的程度怎么提高都不为过,对农民增收的扶持怎么加强都不为过。
一、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现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提高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体而言,池州“三农”的现状存在着五大矛盾:
第一,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要求资源支撑长期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现在全市耕地万亩,人均仅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亩的警戒线;全市%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不到1%,土壤肥力下降。从1990年到XX年,十年全市耕地净减少万亩,每年净减3300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吨粮食的耕地资源量。从XX年到2020年将是池州大发展的关键时期,20年全市人口预计净增10多万人,再加上交通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城镇扩张等对用地产生巨大需求,年均耕地减少量将大大高于前十年的年均水平,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将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提高农业资源效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全市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种植业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低;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比较效益低。龙头企业不强,集约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增值率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一个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是否发达,一般以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作参照,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1∶1左右,发达国家为3∶1,我国平均是∶1,我市仅为∶1。我市畜禽、水产品95%以上为初级产品,茶叶70%为初级产品。
第三,农民增收缓慢与扩大农村内需,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的矛盾。多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始终在低位徘徊。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家庭经营收入同比仅增长%,几近极限,工资性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近年也因外部原因呈现极不稳定的特点。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以贵池区与石台县相比,XX年相差1200元,XX年相差1275元。城乡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XX年为:1,XX年为:1,XX年为:1,农民收入大大低于
第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全市常住人口文盲率由“四普”的%下降到%,下降了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高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中专文化程度占%,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
第五,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进程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矛盾。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3%,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过剩,隐性失业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其中种植业劳动力相对剩余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通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差距拉大,共享率低,小城镇集聚度低。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的生产条件还相当落后。
我市“三农”问题的严峻性、艰巨性如果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我们作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就很难向农民交待,就是最大的失职。破解
一是农产品的市场化问题。农业的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前提是农产品的市场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现在农民增长缓慢,就是因为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太低。绝大多数农民还仅仅是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由人。另外,农产品的加工度太低,附加值太低,在市场交换中农民拿不到好价钱,甚至亏本。市场化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我市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在农产品的市场化上下功夫,尽快提高商品率,提高竞争力,包括改良品种、打造品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二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就不能再搞一家一户、提篮小卖了,要利用产业化的链条,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真正连接起来、带动起来,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推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转换和体制改革的问题。有了一个好机制,加上一定的资本投入,就能真正地把产业化发展起来。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要按市场规则运作,着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现有龙头企业要通过民营化、股份化进行改制改造,依托好的机制迅速做强做大。
三是农村城镇化问题。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不足以起到解决农业人口转移问题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城镇化不仅仅是撤乡建镇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问题。现在户籍制度已经放开,没有了限制,但为什么农民进城不多?这不只是一个消除政策歧视、降低门槛的问题,还有一个进城边际成本的经济问题。农民在城里要站住脚就必须有固定收入。说到底,还是农民收入太低。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城乡统筹、结构转型来着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大推进力度。
四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不是简单的减负或补贴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单项政策的直接扶助,而要给农民创造一个财富增长的机制,通过综合因素作用产生稳定有效的增收结果。这就要从深层次上、规律性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在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上下功夫。一项好的制度安排往往能解决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八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实行三大政策: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农村初步工业化;三是农民可以离土又离乡,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三大政策实质上体现了好的制度安排的巨大威力和效益。
在新世纪初,如果我们也从这些根本性方面出发,来研究“三农”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效果可能更明显。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切实把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抓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工作有新举措,需要立足于发展,以新的视角、新的着眼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联系池州实际,我们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
一是城乡统筹看农村。作为市一级中观决策层,我们深刻领会十六大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城乡统筹看农村。今天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很多问题反映在农村,但根子可能在城市。在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就农业讲农业、就农村讲农村,必须以政治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辩证眼光看待城乡关系,从战略上、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三农”问题,从中寻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性症结,得出符合客观经 济规律的新判断,新见解,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
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毫无疑问,农业是弱质产业、劣势产业,除了受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的局限外,我市农业的产业化层次、集约经营度、产品加工度、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实践证明,按过去的办法就农业办农业,累个半死也没有出路,农民也不欢迎。必须突破陈规,跳出农业抓农业,导入新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办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当然,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来发展农业,这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况且在多年市场经济实践中,农民的商品意识、成本意识等市场观念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们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减少农民富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问题大家已经看得越来越明白。农民只有少种粮食,甚至相当多的农民不种粮食才能增加收入,才能富裕起来。减少农民,既要组织好农民外出打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还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化链条带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途径使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经济和非农产业。当然,减少农民不是不种粮食,粮食还要种,问题是谁来种,怎么种,只有交给专业大户来种,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才能从总体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坚持重点突破,注重实际效果,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切实研究和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按照“城乡统筹看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立足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241、压粮扩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池州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最现实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情况确定池州优势农产品的种类和区域布局,指导和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能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尽快改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少、小、散的局面。培育龙头企业,光靠我们自己内部的存量是不够的,要研究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包括外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以增量激活存量,靠存量吸引增量,最终扩大总量、提高质量。财政、税务、金融、经贸委、农委等部门要拿出具体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以培育个私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新阶段与其说发展乡镇企业,不如说发展乡村工业。把一部分农民变成投资者,变成老板,这就是发展乡村工业。工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优惠的政策更方便的办法鼓励农民登记注册办企业。农村不是没有能人,农民不是没有创业的冲动,关键是政策管不管用。结合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农民兴办工业企业。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我们搞工业园建设、发展乡村工业就有了基础。
4、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创汇型外向型农业。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我们的优势,这类商品最容易进入国际
市场,这类模式最容易与国际接轨。因此,抓外向型经济、抓扩大出口千万不可忽略农副产品。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将池州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是卖原料,而是要通过适当整合、包装、加工卖出附加值,以使我市农业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份额。
5、抓住国家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契机,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发展沼气,搞立体循环种养,可以带动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较快地使农民减本增收、农业减残增效,一举多得,一本万利。梅村等地的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效益来得快,农民容易接受,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并大力推广。要把建设沼气村作为池州最大的富民工程、农民奔小康的增收工程来抓,抓住国债资金支持农村沼气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龙头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沼气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点。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这件事已是当务之急。要整合质检、供销、农业等部门的资源,用有限的投入尽快把覆盖全市农村的检测体系建立起来,为农民服务,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服务。
7、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池州农产品流通环节非常薄弱,市场发育不足,大街小巷的提篮小卖,不仅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也与城市文明创建相冲突。农民要增收,农产品要变为商品,没有市场不行。因此,要加快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把为农民提供产后服务这个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接上。现在贵池、东至、青阳都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力
8、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自愿结合的以经济利益为连接的专业协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村市场、培养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大户都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直接靠市场的链接、利益的链接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进入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在我市有一些萌芽、有一些雏形,但还很不够,要放手发展,大力扶持。可以打破常规,依托大的农业开发项目组建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带动项目的实施,培
9、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农机推广队伍的作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包括懂农业科技、有志于搞农业经营的干部到生产第一线搞承包,领办、创办各类科技型农业企业,让他们在科技服务中发展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支持各类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科技推广
10、推进农网工程建设。农民对农网作用的认识可能有一个过程,推进以农网工程为标志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大对农村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传播,提高农民的信息量,这本身就是体现用工业的理念办农业。要加快推进农网进村入户到企工程,以农村
11、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中央要求,稳中有进,稳中求活,让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以此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个空间很大,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要农民接受,各方都有益处,形式上可以大胆探索和创新。要采取适当方式强力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引导各种
12、搞好土地整理,增加农业后备资源。土地整理是增加农业后备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篇大文章,运作起来搞活了就是个新的增长点。现在,浙江省采取全省调控的办法解决土地整理问题,很多投资商投资这方面项目的积极性比投资其他工商项目还要高。他们把整理出来的土地按比例交给当地政府,剩下属于自己的部分再追加投资,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带动了规模经营。我们也
13、积极推进减村并乡扩镇。积极有序地推进减村并乡扩镇工作,优化村镇布局,减少农村行政运作的管理成本,加快城镇化步伐,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各地要很好地研究。有关部门要拿出规划,指导和推动这项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将全市乡镇调整到一个大体合理适度的规模,这样全市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就会有大的改善。资源要素要相对集聚,到最有条件的地方去发展,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尽可能考虑
14、实施强镇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带和城镇经济带协调发展。在池州,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这个问题我们要反思。要通过减村并乡扩镇,有重点地推进强镇战略,合理布局,梯度推进,形成比较合理的村镇体系。要争取省里政策,沿国省道、沿铁路、沿江建设一批重镇,使其成为当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劳动力转移的中心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重镇与县城及市区之间形成一个梯度的配置,这样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也就有了一个梯度的配置。各地要认真研究这项工作,只要有利于发展,都可以探讨;只要县区有积极性,市里都支持。
15、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今年中央决定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把进一步减轻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负担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政策取向。要抓住这个机遇认真落实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农业税收的灾歉减免工作,促进农民减支增收。
16、扩大乡财县管乡用试点。我们现在的乡镇布局很不平衡,有的镇根本没有财政能力,必须在优化村镇布局的基础上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村行政管理成本。这是一个减轻农民负担的大课题,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省里已经作出了决策,我们要积极探索,做好这项工作。
17、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跨地区流动,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发展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转变到有序组织引导的轨道上来,促进劳务产业大发展,让农民在进城务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劳动部门、农业部门要相互配合,提供信息,搞好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
18、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要有投入。对于欠发达地区,争取国家、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现阶段能否把握住当前农业发展机遇的一个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以项目带投入。要把争取农业项目资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外来资本和本地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要研究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方式,提高支持的效果。要打捆、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19、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三农”问题,教育是基础。现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问题不大,主要是巩固成果。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依托乡镇党校、村民学校建设农村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才能使农民具备创造致富条
2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也包括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怎样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青阳县作了有益的探索。事物总是由少到多,各地都要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浙江将全省农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示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这方面
2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要将农村金融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抓紧研究,在创新体制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求突破。有关分管同志要深入调查研究农村金融问题,提出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措施,通过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22、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住国家加强生态保护、支持退耕还林、优先抓好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生态治理项目的重大机遇,实施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项目。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要与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相结
2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县乡公路、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电视通村等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债政策,多渠道融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县乡公路建设已经
24、以十六大精神集中学教活动为契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十六大精神集中学教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镇村两级干部要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拓宽思路,找准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抓住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带头人和贴心人。
四、坚持与时俱进,善于驾驭全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学习。市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特别是学习国家农业方面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结合实际,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分析和认识,把市情农情真正吃透,把理论素养真正提高,切实增强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能力。
深入实际,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经济、农民致富中的新亮点、新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取得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发言权、决策权和主动权。
第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维定势和传统方法,善于综合运用经
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科技的、信息的手段来调控、指导农村工作,引导、服务农民。
第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养靠得住、有本事的带头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中心任务,把村级支部建设好,把带头人培养好。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配好干部,配好领头人。要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本领强的能人、大户选进党组织、选进村级经济组织,通过双向带动、双向进入、把村两委建设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纪新阶段“三农”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但归根到底还在于真抓实干。要实实在在地到广阔天地里与基层的干部群众一道摸实情、出实招、鼓实劲,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在创新中抓落实,在落实中见实效。
今天的学习会已形成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建议。我上面所归纳的二十几条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也仅仅是初步的肤浅的,还有待于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加以丰富、完善,加以总结、提炼。这里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继续探索创新,更有力地指导和推动全市的“三农”工作。现在每个领导同志都有联系点,建议大家要经常沉下去,把联系点作为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实验田,把实验田办成指导引导全市各地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示范田。
第五,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解决新世
第四篇:xx同志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池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市,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增长点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增收,就没有内需的增长;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影响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基础地位的估价怎么认识都不为过,对农村工作重视的程度怎么提高都不为过,对农民增收的扶持怎么加强都不为过。
一、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现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提高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体而言,池州“三农”的现状存在着五大矛盾:
第一,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要求资源支撑长期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现在全市耕地127.5万亩,人均仅0.83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全市30.5%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不到1%,土壤肥力下降。从1990年到2000年,十年全市耕地净减少3.3万亩,每年净减3300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吨粮食的耕地资源量。从2000年到2020年将是池州大发展的关键时期,20年全市人口预计净增10多万人,再加上交通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城镇扩张等对用地产生巨大需求,年均耕地减少量将大大高于前十年的年均水平,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将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提高农业资源效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全市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种植业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低;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比较效益低。龙头企业不强,集约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增值率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一个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是否发达,一般以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作参照,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1∶1左右,发达国家为3∶1,我国平均是0.43∶1,我市仅为0.09∶1。我市畜禽、水产品95%以上为初级产品,茶叶70%为初级产品。
第三,农民增收缓慢与扩大农村内需,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的矛盾。多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始终在低位徘徊。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4.3%;家庭经营收入同比仅增长2.8%,几近极限,工资性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近年也因外部原因呈现极不稳定的特点。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以贵池区与石台县相比,2001年相差1200元,2002年相差1275元。城乡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2000年为2.36:1,2001年为2.40:1,2002年为2.47:1,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长水平。
第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全市常住人口文盲率由“四普”的25.7%下降到11.29%,下降了14.41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高1.23个百分点和4.57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初中文化程度占50.7%,高中文化程度占7.9%,中专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6%。
第五,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进程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矛盾。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3%,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过剩,隐性失业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7.1%,其中种植业劳动力相对剩余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通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差距拉大,共享率低,小城镇集聚度低。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的生产条件还相当落后。
我市“三农”问题的严峻性、艰巨性如果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我们作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就很难向农民交待,就是最大的失职。破解这些矛盾,归结起来就是要着力解决四大实质性问题:
一是农产品的市场化问题。农业的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前提是农产品的市场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现在农民增长缓慢,就是因为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太低。绝大多数农民还仅仅是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由人。另外,农产品的加工度太低,附加值太低,在市场交换中农民拿不到好价钱,甚至亏本。市场化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我市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在农产品的市场化上下功夫,尽快提高商品率,提高竞争力,包括改良品种、打造品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真正打进国内国际市场。
二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就不能再搞一家一户、提篮小卖了,要利用产业化的链条,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真正连接起来、带动起来,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推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转换和体制改革的问题。有了一个好机制,加上一定的资本投入,就能真正地把产业化发展起来。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要按市场规则运作,着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现有龙头企业要通过民营化、股份化进行改制改造,依托好的机制迅速做强做大。
三是农村城镇化问题。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不足以起到解决农业人口转移问题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城镇化不仅仅是撤乡建镇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问题。现在户籍制度已经放开,没有了限制,但为什么农民进城不多?这不只是一个消除政策歧视、降低门槛的问题,还有一个进城边际成本的经济问题。农民在城里要站住脚就必须有固定收入。说到底,还是农民收入太低。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城乡统筹、结构转型来着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大推进力度。
四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不是简单的减负或补贴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单项政策的直接扶助,而要给农民创造一个财富增长的机制,通过综合因素作用产生稳定有效的增收结果。这就要从深层次上、规律性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在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上下功夫。一项好的制度安排往往能解决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八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实行三大政策: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农村初步工业化;三是农民可以离土又离乡,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三大政策实质上体现了好的制度安排的巨大威力和效益。
在新世纪初,如果我们也从这些根本性方面出发,来研究“三农”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效果可能更明显。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切实把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抓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工作有新举措,需要立足于发展,以新的视角、新的着眼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联系池州实际,我们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
一是城乡统筹看农村。作为市一级中观决策层,我们深刻领会十六大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城乡统筹看农村。今天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很多问题反映在农村,但根子可能在城市。在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就农业讲农业、就农村讲农村,必须以政治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辩证眼光看待城乡关系,从战略上、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三农”问题,从中寻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性症结,得出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新判断,新见解,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
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毫无疑问,农业是弱质产业、劣势产业,除了受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的局限外,我市农业的产业化层次、集约经营度、产品加工度、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实践证明,按过去的办法就农业办农业,累个半死也没有出路,农民也不欢迎。必须突破陈规,跳出农业抓农业,导入新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办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当然,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来发展农业,这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况且在多年市场经济实践中,农民的商品意识、成本意识等市场观念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们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减少农民富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问题大家已经看得越来越明白。农民只有少种粮食,甚至相当多的农民不种粮食才能增加收入,才能富裕起来。减少农民,既要组织好农民外出打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还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化链条带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途径使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经济和非农产业。当然,减少农民不是不种粮食,粮食还要种,问题是谁来种,怎么种,只有交给专业大户来种,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才能从总体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坚持重点突破,注重实际效果,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切实研究和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按照“城乡统筹看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立足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24项工作:
1、压粮扩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池州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最现实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情况确定池州优势农产品的种类和区域布局,指导和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培育、壮大、做强池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能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尽快改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少、小、散的局面。培育龙头企业,光靠我们自己内部的存量是不够的,要研究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包括外
[1][2][3]下一页
第五篇:——李悦诚同志在全市地税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科学引导
有机融合力求实效
用文化力量推动青岛地税事业和谐发展
——李悦诚同志在全市地税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7年11月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地税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是在系统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形势下召开的。刚才,自力同志总结了近年来全市地税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今后一个时期地税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全面,很有针对性,我都赞成,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税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税务干部素质、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全系统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地税文化建设,为地税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到党的十七大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之一,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坚定决心。地税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应责无旁贷地顺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地税文化建设,建立符合青岛地税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先进的地税文化一旦形成,其良好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在转变地税干部心智、理念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更是向社会注入了清新空气,在地税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桥梁,让社会公众在感受地税文化的同时,对地税部门、地税干部产生信任感,为地税事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系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地税创建的需要。古人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兴一国必先兴其文化”。具体到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一种先进文化作指引、没有一种精神理念去支撑,必然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失去活力之源。即便取得一时的成绩,也不可能天长地久。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各种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这种情况下,有的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更有甚者腐化堕落,走向犯罪的深渊,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面对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种载体,帮助我们分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分清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价值共识。因此,必须通过 - -2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培育干部职工的和谐文化精神,引导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以此凝聚人心,推动和谐地税创建。
三是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改进税务管理方式的需要。地税部门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适应人类未来发展的主流,在新时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培养和树立创新精神,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要培养这样一种创新精神,光靠奖金和物质刺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建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同样,要真正提高全系统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竞争力,就必须营造和弘扬地税文化,从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入手,寻求具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价值体系,把共同目标和理念所激发出的内心热情,转化为地税部门的自觉行动,让全系统具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综观税制改革20多年的变迁,税收工作的知识含量、智力因素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是地税部门工作的重点。政府机关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和纳税人维权意识的复苏,也对地税部门持续优化服务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税部门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要求,从传统的制度型向文化型转变,通过地税文化这一新的平台和载体,从精神和理念层面入手,发挥文化建设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税收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四是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争创青岛地税优势的需要。先进的地税文化蕴含着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是地税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解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
-3- 不在、无处不在的柔性管理理念。近年来,青岛地税各项工作每年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工作业绩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管理思想、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距离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干部思想、素质、能力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要求,管理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考验。当前,全国税务系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地税部门赶超步伐不断加快,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全系统弘扬和塑造一种文化,作为凝聚人心的终极力量。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创造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制度规范,激发全体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用全新的文化管理推动地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深刻变革,扎牢地税文化之根、熔铸地税文化之魂,倡导文化兴税之风,也必将创新青岛地税发展之路。
五是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树立良好地税形象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个部门的灵魂。地税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只有物质和精神齐发展,形神兼备,才能展现出良好的地税形象,才能为地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塑造和树立良好整体形象的力量源泉,它可以全方位地改善地税形象,并为树立地税形象提供牢固的框架、坚硬的内核。国地税分设以来,由于受进人指标限制,新进人员数量较少,队伍整体结构开始老化,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思想观念僵化、工作积 - -4极性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营造积极开放、与时俱进的组织文化,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全体地税干部的共同努力,让地税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深深地扎根于思想意识的土壤中,促进行为方式的逐步转变,才能打造优秀的地税“品牌”。要把地税文化建设的过程,转变为塑造地税形象的过程,着力打造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为地税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把握地税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向 要紧紧围绕地税事业发展大局,把地税文化建设贯穿到税收各项工作中,渗透到每个工作环节,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载体,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保障,不断推进和谐地税建设。
一要实现地税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地税干部焕发蓬勃朝气,保持昂扬锐气,树立弘扬正气、奋发向上、敬业奉献、争先创优的观念。要把和谐地税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手段,努力创新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以学习创新引领干部思想、工作、管理上的创新,以学风建设带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服务观念的根本转变和改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查找深化理论学习的切入点,克服就理论学理论、照搬照抄的片面性。通过活泼新颖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干部自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断推动理论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着力培养先进典型,营造学习先进典型、争
-5- 当先进典型的氛围,为先进典型的涌现提供条件,创造机遇,用先进典型敬业奉献的精神凝聚人心。要密切联系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本着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的原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干部职工能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中体验到组织、领导、群体的温暖和关爱,形成团结奋斗、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
二要实现地税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机融合。当前,总局、省局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三季度全省地税局长会议上,省局党组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的工作目标。从我局情况看,近年来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局已经连续8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但也决不能沾沾自喜、掉以轻心。要以地税文化建设为契机,把精神文明创建和地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爱岗敬业,文明服务,公正执法,廉洁高效”的职业道德风尚,教育干部珍惜岗位、立足本职,勤奋敬业,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一流业绩。按照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深入推动“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等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在推动地税文化建设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价值。要按照和谐地税建设的一系列要求,不断推进民主管理,积极探索亲情化、人性化管理措施,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气氛,陶冶情操,增进友谊,营造出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要实现地税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地税廉 - -6政文化是以廉洁从税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加强地税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是地税系统反腐倡廉的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地税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从广阔世界的多彩生活中、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充分吸收养料,丰富文化内容,使之符合广大地税干部心理和审美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人受到教育,受到启迪,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大宣教格局有机融合,与税收相关业务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让廉政文化渗透到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为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障。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域,形成地税干部、纳税人、干部家属共建共防的局面,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四要实现地税文化建设与和谐地税建设的有机融合。要以文化促发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共同理想,确立依法治税、服务经济的税收理念,落实科学管理、科技兴税的发展思路,增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促进地税事业发展。要以文化促管理,结合工作实际和地税文化传统,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创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文化,不断挖掘、完善、丰富地税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的品位及其影响力。要以文化促队伍建设,从干部的思想入手,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昭人、以情感人,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地税事业的发
-7- 展结合起来,增进和谐。要以文化促服务,转变服务观念,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塑造文明、礼貌、热情、周到、效率的职业形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要以文化促执法,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治型机关建设,提高自觉纳税意识,优化税收环境。要以文化促廉政,加强廉洁型机关建设,引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塑造人格魅力,增强廉政观念,规范日常行为。
三、全面推进稳步实施,着力发挥地税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地税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实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具有青岛地税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建立地税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各级政工部门具体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市局实施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细化活动内容,落实责任分工,严格创建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组织和示范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自己作出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贯穿文化管理理念,以自己的表率行为去影响、带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地税文化建设。
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地税文化建设必须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税收改革发展的大局。要紧紧围绕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的税收工作主题,明确地税文化建设的定位和思路,不断丰富内涵,切实加以推进,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税 - -8收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
三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促进地税队伍的全面发展,增强干部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把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全体干部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全体干部广泛参与地税文化建设,让广大干部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地税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核心价值理念,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要长期培育,坚持不懈。地税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要注重长期培育,坚持不懈,潜移默化。要注意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挖掘整理本单位长期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对治税理念等进行整合和提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升华。
五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要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实用的要求,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管理内涵的地税文化体系。加强地税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地税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同志们,地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我相信,通过全系统各级、各部门和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青岛地税文化建设必将结出丰硕果实,必将推动税收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
-9- 际城市作出积极贡献。谢谢!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