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文演讲稿—我眼中的永昌企业文化
我眼中的永昌企业文化
张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一起分享我对永昌企业文化的一些理解。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眼中的永昌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生产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源泉。而我心中的永昌企业文化不仅包括它的口号、愿景、企业使命、价值观、经营与管理理念还包括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引力、是一面展现永昌精神的旗帜。
我进入永昌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接触了不少人和事,在为自己的成长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明白自己尚有许多缺点需要改正。
记得在9月6号,公司中秋晚会的那天,本来那天宣传公司网站的北疆晨报上的背景色应该是橘黄色,但是由于我的疏忽大意,导致背景色是蓝色,而且这个错误,无法挽回。当时肖总批评了我,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有不确定的地方多向同事和领导请教,当时自己也觉得挺不好意思。后来中秋晚会结束之后,我正在收设备的时候,肖总拉住我的手说早上批评我的时候,说话有点重,让我不要往心里去,说年轻人难免都会犯错,现在指出我犯的错误,是避免将来犯
更大的错。其实早上肖总批评我的时候话说得并不是很重,但是怕我有情绪还过来安慰我。当时我就觉得公司的领导能这样照顾一个新员工的感受,能这样关心我们新员工,对于我们新员工来说是一种福气。永昌的企业行为准则是:“高层要有德,中层要有执行力,基层要有技能”这句话。通过这件小事我更理解了 “德”这个字的含义。
永昌的工作理念是用心做好每件事。它既是标准,更是要求,它充分反映了对待工作的责任指数——用心做事,使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对待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还记得在刚来公司8月初的那几天,那时候工期紧、任务重,公司要出台新的《永昌基本法》、“企业文化”和“永昌宣传片”,为了赶时间公司中高层领导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审稿和审核宣传片。晚上9点领导们在一起开始讨论《永昌基本法》,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以为晚上十一点多肯定就能完,但结果是讨论到凌晨三点多,还没有结束,当我离开的时候,公司领导们还在讨论。
因为《永昌基本法》是公司为员工监督领导者,领导者管理员工提供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永昌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涵。所以在审查的过程中必须非常严谨,甚至中间的一个用词都要讨论半天。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兢兢业业,才最终有了《永昌基本法》的诞生。
接下来的几天是永昌宣传片的审核,为了能在今年的中秋晚会之前推出第二部永昌宣传片,公司领导晚上审核,早上离开。行政办公室陈主任和科员翟玉龙几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到最后几乎站着就能睡着,正是有了这样务实敬业,讲求奉献的精神,才为公司的宣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个富有“健康、快乐、和谐、拼搏、奋进”的优秀战斗集体是绝对离不开“团结”的,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在编辑企业文化里的员工风采时,拿到了很多照片,但是看到最多的就是公司全体员工的合影,无论是在疆内的天池、石河子,还是在疆外的云南、海南等地,都可以看到永昌人拿着永昌建设的条幅,这样的合影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永昌的今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在纸上的文化,终究是一种务虚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和执行,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化,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要成为新疆建筑业的名片,就要让企业文化扎根在我们每个员工的心里,以文化为指导,成为我们自觉不自觉的行动。让企业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动力,一种向心力,一种凝聚力!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眼中的企业文化
我眼中的企业文化
诚信
作为一名国网员工,《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守则》是我们全体员工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供电服务“十项承诺”》是我们对客户做出的庄严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是我们不能逾越的红线,每时每刻坚守准则,言行一致,即是我们实现诚信的根本方法。2012年1月31日,天馨小区因火灾造成居民停电,配电工区在接到“95598”故障报修后4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全力以赴展开抢修,尽一切努力恢复供电,这就是我眼中的诚信。
责任
供电企业安全可靠运营关系到地方安全和经济命脉,这意味着我们每位员工都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每位员工都要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多少个寒冷的夜晚,为了万家灯火,为了重大活动保电,我局员工放弃与家人团聚,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在责任面前不推诿不拖延,这就是我眼中的责任。
创新
企业发展的历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企业发展,我局始终大力倡导勇于变革,敢于打破常规,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技术创新上,一大批QC成果、科技创新项目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一个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地建立更是给员工提供了最佳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在管理创新上,配电工区建立了电缆运检合一班组,推进设备巡检、维护、操作等一体化管理,并大力推行故障处理闭环
模式,为建立完善的电缆管理台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眼中的创新。
奉献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我局员工不计代价、不讲条件、不怕牺牲,全力拼搏保供电,这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同样是奉献。在我局,奉献已悄然升华成一种习惯,风吹雨打,寒霜酷暑,只要接到命令,大家谁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就是我眼中的奉献。
配电运检工区马朝
第三篇:我眼中的牛栏山——牛栏山酒厂企业文化
我眼中的牛栏山——牛栏山酒厂企业文化 初识牛栏山,在 2006 年冬天。面临毕业的我来到牛栏山酒厂面试,踏入大门的那一刻,浑身上下有点肃然起敬,是紧张还是气势磅礴的酒厂大门给了我压力?带着些许好奇迈进了酒厂。左侧冲向**的酒厂标志 “百年神韵” 让我年轻的心开始沸腾,后面的 “饮中八仙”雕塑,不禁使我回想起唐代李白、贺之章、张旭等人纵情诗酒的豪放。右边的牛栏山微缩景观图再现了昔日牛栏山人走过的**桑。现代与古典的结合,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时代与历史的结合,与马路两旁的标语“ 传承百年酿酒工艺,打造中国二锅头第一品牌”暗里相合。一个酒厂的大门和广场,就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的折服。工作以来,正赶**峰论坛、拜师封酒大会,给了我一次全面了解牛栏山酒厂的机会。原来,牛栏山酒厂始建于 1952 年,在当时的福顺成、魁盛号、义信等烧锅的基础上成立的,追溯其酿酒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 360 多年的历史了。《**县志 · 实业志》: 1662 年,牛栏山镇造酒业从业工约百余人,受雇于镇内 11 家烧锅。所酿之酒甘冽异常,脍炙人口,尤以“二锅头”最受人们的钟爱。1982 年在**村(现在的牛栏山酒厂原址)出土的青铜器 8 件,其中,用于盛酒的酒器有五件,经考古学家考证,这些青铜器隶属于西周。相传西周天子好酒,而出身名门的燕国天禄大夫专门在此地为西周天子酿制美酒。
第四篇:我眼中的企业文化(黄青) 文档
我眼中的企业文化
在中国,甚至在世界,“海尔”的知名度应该算是非常高了,由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蜕变为一家世界顶尖的家电企业之一,海尔的成长之路见证了中国由弱到强的过程。一家企业,要立足于市场,必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市场优势,而海尔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不想去翻阅资料,也不想去联网查找,在我脑海里,关于海尔最深的印象有两个:一是,当年,海尔生产的冰箱出现了一点小小的瑕疵,当时的厂长毅然决定,砸掉冰箱,重新生产,绝不让有问题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二是,海尔推行人性化的产品方向,客户可以根据特别的需要获得独特的产品。总结这两个故事,就很容易得出海尔的成功之路的内涵——质量和创新。
一家企业要立足于市场,产品质量当然是第一位的。多优也是一家企业,但是却与其他企业有不同之处,因为它是一家立足于教育的企业。它的产品质量是——学生和家长的认同。让学生喜欢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让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在这里,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如果说一家工厂的产品质量取决与机器的先进与否;工人的技能娴熟与否的话,多优的产品质量则取决与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映入了学生的眼帘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老师每天外表邋遢,言行粗鄙,抑或是悲观厌世,出口成脏,又怎么能培养出优秀杰出的学生呢?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金无足赤,人
无完人。”这样看来,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足之处。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改变这些不好的言行,首先就应当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每天自我反思。然后通过行为来纠正这些不良的言行。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多优作为一家教育企业,要培养出优秀的杰出的学生,首先就应该要从员工自身的素质入手。只有浑身充满了正能量,素质优秀的,行为端正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和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行为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需要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的。中学生有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约束和指引,而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除了自律以外。也可以制定一个日常行为规范准则,评选出优秀的规范的员工作为大家的榜样。欲速则不达,这些行为规范的培养,需要长久地坚持下去。最终就能形成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这个企业的精神支柱。
一家企业要立足于市场,诚信是更为内在的要求。我相信这点大家都会明白,每家企业也会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我想说的是,这个诚信不单是对自己的客户要讲诚信,对自己的员工也应该要以诚相待。这个诚信就是通过奖罚分明的制度来实行,让制度来体现企业内部的诚信。严格的遵循工作奖罚的制度来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商鞅通过徙木立信来树立自己的诚信,从而让秦国民众对新法尊崇备至,改变了秦国的落后的面貌。这也是通过具体的手段来体现诚信的一种方式。一个国家,用法律来管理自己的国民,法无信则不立。一
家企业,如果要体现自己的诚信的品质,就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实现。
此外,一家企业,要立足于市场,创新是不可缺少的灵魂。身处和平盛世的当代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为祖国的成功欢呼骄傲,在改革的浪潮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往大了说,中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功,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演变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了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榜样。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信息化的今天,改革与创新也是每家企业所应该必备的生存灵魂。作为一家立足教育的企业,尤其是课后辅导的模式的企业,我们根本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吸取这些经验,然后不断的进步。我们要有一种“山高我为峰,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不断改革和创新更有利于发展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制度。对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也能有直面的,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遵循守旧的思想。我想,要做到创新这一点,就要打破一言堂的习惯,采用民主集中制度,在工作中甚至是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商大计,找到最适合最切实的办法。
立足质量,讲究诚信,勇敢创新。这是一家企业的生存之道。要做到这些就应该要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工作制度,实行民主原则。这就是我对企业文化的浅见,俗语云:嘴上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切实的行动才是成功的基石,一起努力用行动实现价值吧。
第五篇:我眼中的艾滋病演讲稿
同为ai,何不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叫张德庆,来自核化生院 15 生科班。首先很感谢各位能够来到这里听我的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同为ai,何不同?
爱,让人开心,给人幸福;而艾,让人痛苦,给人绝望。今天,我将从四个方面向大家讲述,“爱”与“艾”之间的关系。
在正式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是12月1日,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是的,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11月11日是购物狂欢节,却不知道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不知道在他们狂欢的时候,有一群人始终生活在黑暗之中,不敢暴露在阳光之下,只能羡慕的看着周围的人。
那么,艾滋病到底怎样呢?
他们,原本有着幸福的家庭,美好的未来,可是有一天,一种名叫HIV病毒的病毒悄悄地带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让他们永远活在黑暗之中。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致使各种疾病在人体内蔓延,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估计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占总人口的0.06%,即每1万人中可能有6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计57.5万例,死亡17.7万人,且感染者中男女比例为3.34:1。
提到艾滋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性病”、“脏病”、“同性恋”,我要离他远一点。目前,艾滋病感染者在社会上主要面临就业歧视、就学歧视、就医歧视以及周围人的排斥、孤立等等。
经调查显示,在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中有 80%是青壮年,年龄在 18-45 岁。而在这个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感染艾滋病,无疑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绝望。并且有70%以上的高危人群不愿意去医院做艾滋病检测;10%左右的高危人群选择不愿意做艾滋病检测。那为什么他们不愿进行艾滋病检测呢?我想是因为他们害怕知道真相吧,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也不愿那张薄薄的化验单,如同一张死亡通知单一般,带给他们痛苦、绝望,甚至让他们想要结束自己短暂而又可悲的生命。
“我只是病人,不是坏人。”艾滋病感染者马治发道出了所有艾滋病感染者的心声。他在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之后,家人难以接受他,女儿也离开了他,他只能将女儿的衣服带在身边,想女儿的 时候就拿出来洗洗,边洗边流泪。(图为马志发在北京前门大 街向游人宣传艾滋病防治)
在那一年里,他 5 次被辞了工作,只能颠沛流离。在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为什么会站出来时,他回答道:我 只是希望社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微笑,给我们一个拥抱,伸手 拉我们一把,给我们一个机会。(马志发在北京前门征微笑时被拒)
艾滋病感染者在没被别人知道 他感染了艾滋病之前,他仅仅承受
病毒的折磨;而在感染者身份曝光之后,他们还要承受周 围人带给他们的歧视与排斥。人是群居的,被周围的人排
斥,离开了社会,他们还能正常生存下去吗?这种精神上的二次伤害,甚至比艾滋病本身带来的伤害更加严重。
人们对于艾滋病的错误认识,源自于艾滋病的无法治愈性和以前一些媒体夸大的描述将艾滋病妖魔化。导致人们对于艾滋病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要改变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首先要改变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要正确认识艾滋病。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知道和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正常的生活接触是不会被感染的,像握手、拥抱、一起乘车、吃饭、共处一室等不会感染艾滋病,共用体育设施、游泳等也不会感染艾滋病,甚至蚊子叮咬也不会感染艾滋病。
那么艾滋病真的不可治愈吗?
“柏林病人”布朗,身患白血病和艾滋病两种疾病,几乎是一只脚踏入坟墓的人,然而在接受骨髓移植后,竟然奇迹般的康复,艾滋病病毒也完全清除体内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治愈了艾滋病的患者,从他的事情上我们坚信,人类终究会战胜艾滋病。
“不需要关爱,只要正常就好”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他们不奢求他人的关怀,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与可怜,仅仅是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能够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们。
只有给予他们微笑、拥抱,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才能让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二次伤害,让他们的生命未来充满希望。才会有更多的感染者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只有所有的感染者都接受治疗,艾滋病的传播才能真正的得到控制。
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折磨着感染者的身体;它还是一种现象,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爱防“艾”,与爱同行。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给予他们拥抱和微笑,维护他们的尊严、权利,共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同为ai,何不同?为爱防“艾”,与爱同行。感谢大家的倾听,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