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汉江沿岸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综合规划
1陕西汉江沿岸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综合规划
曹明明刘科伟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汉江沿岸地区是《陕西省国土规划》确定的八个国土重点开发区域之一。该规划正是依据《陕西省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所进行的重点地区综合开发整治规划。
该规划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区域开发的背景分析,对汉江沿岸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态势、国土资源的优势、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冲突作了分析,认为该区域金属及非金属矿产、水力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丰富,三线工业有一定规模,建设“汉江工业走廊”有较好条件,但交通“瓶颈”对发展的制约较大。第二部分提出了区域国土开发整治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战略,认为该区域开发应以水力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为重点,以阳安铁路沿线和汉江沿岸为轴线,汉江盆地、月河盆地为重点,建设内外交通,拓展“瓶颈”,加快城镇发展,建立输出导向型经济结构,走寓治理于开发之中的道路。第三部分在对矿产、水力和生物等优势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该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安排。第四部分围绕着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搞活和利用三线企业,建设飞机、汽车、精密机床制造为主的机电工业基地,水电工业基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基地,农林特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逐步形成“汉江工业走廊”的建设目标,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进行了规划安排。第五部分在对区域人口和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对区域人口控制、城镇化发展布局进行了规划安排。第六部分是重点开发区域规划,分别对汉中盆地、月河盆地两个重点开发区域和汉江工业走廊发展作了规划安排。第七部分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灾害防御规划,分别就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工矿区环境污染等灾害和环境问题的防治进行了规划安排。第八部分提出了实施规划的措施。1该项目是1994年陕西省计划委员会确立的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Gw9406,历时一年时间,撰写了约8万字的研究报告,编绘了3幅规划图,1995年5月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了陕西省计划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认为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项目专题论文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国土开发与整治》等刊物上。该项目主持人为曹明明教授,规划报告由曹明明、刘科伟执笔,规划图由刘科伟编绘,参与研究的人员有省计委李树元、李晓东、孙怀玉、薛惠峰、张建中、冯天元等同志。
第二篇:陕西省汉江综合整治规划
陕西省汉江综合整治规划
第一章 汉江治理基本情况
汉江, 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嶓冢山,经汉中、安康,于秦岭巴山之间穿行约650公里,在白河出陕,由武汉汇入长江。
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汉江流域在我省境内年均水资源总量多达238亿立方米,比我省黄河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多51%。汉江以其丰沛的水量和优良的水质,已成为国家和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沿江地区更是陕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
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汉江综合治理工作,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和带领沿江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防洪工程、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十一五”末,累计新修加固堤防2255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8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建设洋县卡房水库、南郑云河水库、勉县娘娘滩水库、西乡小峡引水工程等一批省市重点水源工程,新增蓄水能力5212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41.8万亩。解决了3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小水电装机58万千瓦,新增水产品能力3.3万吨,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区域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总结汉江治理工作,有五条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是搞好汉江治理的前提条件。二是坚持防洪优先,综合整治是确保汉江安澜的根本措施。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水和谐是维系汉江健康生命的重要途径。四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是推进汉江治理的有效方法。五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是保障汉江治理顺利开展的关键。
第二章 开展汉江综合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近年来汉江流域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要求相比,汉江综合治理还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解决汉江防洪突出薄弱问题的紧迫需要。由于两山环峙的地理地形及多暴雨的气候特点,汉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防洪问题仍然是汉江流域乃至全省人民的心腹之患。全流域平均4年发生较大洪水一次,局部暴雨洪灾年年发生。近30年来,洪灾造成受灾农田260万亩次,受灾人口460万人次,死亡387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元以上。汉江“81.8”洪水使汉中城区一片汪洋,“83.8”洪水使安康城区遭受灭顶之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2003年、2005年、2010年和2011年,汉江流域接连发生较大洪灾,安康东坝等防洪薄弱地带遇水即淹、反复受灾,沿江群众一到汛期就要举家转移,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保障“一江清水供北京”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性项目,关系着京津、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我省汉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88亿立方米,其中近250亿立方米来源于我省汉江流域,约占入库水量的65%。坚持不懈地推进水源区水保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是我省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保护涵养水源,促进水生态修复的根本保障。汉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和我省“引汉济渭”等工程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由于特殊的地貌和气候特征,致使汉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恶化,水污染加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水源保护和水保生态工程,保护和修复汉江生态系统,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是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根本性措施。
四是促进人水和谐,建设安澜、生态、魅力汉江的需要。汉江流域山大沟深、土少石多,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围河造田、陡坡耕种、过度开发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快,城镇“脏、乱、差”现象加剧。加大河道整治,改变人水争地,实施生态修复和河流景观工程,实现人水和谐,还人民群众一个“安澜、生态、健康、魅力”的汉江,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促进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出的区域长远发展战略决策。解决好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江边旱”的问题,支撑陕南循环发展,是当前水利工作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实施汉江综合整治,构筑防洪安澜屏障,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是促进产业聚集,推进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承载着广大水利工作者多年来的治江梦想。
六是具备了成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认识一致,沿江群众热切期盼,广泛赞同和踊跃参与,为汉江综合整治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社会基础保障;国家和我省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水利投入持续加大,也为汉江综合整治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汉江综合整治机遇难得,人心所向,条件具备,行正当时。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安澜惠民、生态宜居、持续发展”的健康河流新理念,全面实施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水景观建设,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配置水资源、维系优良生态”三大目标,努力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中国式莱茵河,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二)原则
1、坚持防洪优先,综合整治的原则。防洪能力低下是汉江综合整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堤防建设和生态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按照防洪优先、综合整治的原则,结合沿岸未来20-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安排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灵活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洪水。
2、坚持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原则。坚持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维护汉江健康生命,为沿岸群众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坚持河道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资源开发的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利用;坚持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在景观建设中挖掘水文化特色,体现区域历史文化氛围。
3、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间统筹发展的要求,对流域内的重点防洪保护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4、坚持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原则。加快全面综合整治工作,再造一条安澜、生态的汉江,带动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向沿江聚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两岸乃至汉中安康两市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治理,建立形成良性持续发展新机制。
第四章 总体布局
(一)建设目标
汉江整治立足服务陕南循环经济发展,遵循“安澜惠民、生态宜居、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水景观建设,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配置水资源、维系优良生态”三大目标,努力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新汉江。
(二)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规划范围:汉江干流,勉县武侯祠到白河出陕口,长约470公里;37条重要支流入汇口河段,长约100公里。
规划水平年:现状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三)总体布局
按照综合整治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本次汉江综合整治规划的总体布局为一江两岸、三个基地、十个生态宜居城市,重点体现四大主题。
一江:建设本正清源、行洪通畅、生态健康、航运无阻的秀美汉江,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莱茵河。
两岸:凭借秦巴之势,依托一江碧水,充分利用便捷、通畅江堤,建设两岸独具秦巴山水特色的五星级旅游休闲度假区。
三个基地:建设丰沛安全优良的水源基地、绿色环保水电能源基地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十个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汉中、安康及勉县、南郑、城固、洋县、石泉、旬阳、紫阳、白河等十个生态宜居城市。
在规划功能和内容建设上,重点体现安澜、生态、发展、宜居四大主题。
安澜主题:确保防洪安全,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生态主题:维系汉江优良生态,关系到全国重要区域和我省关键地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
发展主题:以水电开发、绿色农产品种植、特色旅游为主,促进陕南循环经济发展。
宜居主题: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修复,建设宜居城镇,惠及民生。
(四)目标任务
一是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部分。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新建加固干流堤防249公里,干流护岸73公里,支流汇入口河段堤防193公里,新修加固护基坝445座,建设交通桥梁16座,新建、改建穿堤建筑物124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93座,综合治理褒河等重要支流5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40条、项目90个,治理山洪沟24条。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以防汛预警和水文测报设施建设为主,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20个县(区),改造水文站18处,新建水位站38处,改造水位站1处,新建配套雨量站635处。
二是水保生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水保小流域综合治理25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25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水质监测断面54处;划定黄金峡、三河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污水处理厂64座,治理工业污染源100处,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和生态工业型示范企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在汉江主要支流汇入口和干流有条件的河滩地区,设置生态湿地18处;建设汉江特有鱼类增殖保护站9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
三是沿江水景观建设:建设蓄水水面景观、滨河生态公园、河口湿地、堤岸景观等水生态景观区,与沿江七级电站库区共同构成汉江干流475公里和支流河口9公里的水景观长廊、200公里城市河段滨江生态公园、2.4万亩生态湿地,重现汉江碧波荡漾的美丽风光,彰显“玉带绕秦巴,仙水汉江源”的主题,呈现一幅“两山翠绿,碧水中流”的汉江河道美景。
为确保汉江综合整治规划的实施效果,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政府应做好节水治污型社会建设、汉江水能资源开发、航道整治、沿江产业开发等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等工作。
第五章 投资与筹融资方案 规划静态总投资188亿元,其中防洪工程132.7亿元,水土保持工程36.7亿元,水生态与水资源保护工程18.6亿元(不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及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资金通过争取国家投资、省级财政补助、市县(区)筹资与社会融资等多渠道解决。
一是争取国家投资。根据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水利项目,汉江干流、重要支流、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等项目总投资约93亿元,按照分项投资比例估算,预计可争取国家投资70亿元,地方配套23亿元。年均国家投资14亿元。
二是省级补助资金。充分考虑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除列入国家规划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23亿元全部由省级负担外,省级须从新增财力筹措20亿元,省级共需落实资金43亿元,年均8.6亿元。
上述中、省累计筹措资金11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0%。其中,汉江干流防洪工程项目中省资金达到规划总投资45%以上。
三是市、县(区)筹资与社会融资。市县及社会融资75亿元,每年需落实15亿元。汉中、安康两市及各县(区)政府在利用综合整治新增建设用地收益、土地增值、滩区开发融资等,引导社会和其他行业投入的基础上,从新增财力及各项规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河道水景观项目建设按照“谁建设、谁筹资”的原则,由汉中、安康市政府组织与项目相关的城建、环保、交通、林业以及旅游等部门筹措。
第六章 组织领导
汉江综合整治是一项跨区域、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对陕南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建议汉江综合整治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同时成立汉江综合整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专职负责汉江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计划安排、资金筹措、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考核验收等工作。汉江综合整治指挥部总指挥拟请祝列克副省长担任,副总指挥由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水利厅及汉中、安康市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省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旅游和汉中、安康市政府等部门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沿江各市、县(区)政府是汉江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对照省上设立相应指挥机构。
第七章 实施计划及工作安排
根据总体规划内容和沿江各市、县(区)实际情况,结合全省“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汉江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期为5年,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两年进入高潮、三年大干快变、四年主体完工、五年全部建成”的要求,全面推进规划实施步伐。2011年,在全面完成汉江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审查的基础上,先期组织实施了汉江汉中平川段防洪工程、安康东坝防洪、白河县城防洪以及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项目,完成投资5.7亿元,其中中省资金5.14亿元。
2012年2月举行汉江综合整治开工动员大会,大规模启动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汉中中林滩河段堤防、安康东坝、城固江湾堤岸、白河县城段堤防等事关汉江安澜的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及水文监测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全力推进“丹治”二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建设褒河口、濂水河口、冷水河口生态湿地等,迅速掀起综合整治高潮。2013至2015年,按照实施进度,积极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大干快上,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第八章 整治效果展望
汉江综合整治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宏伟壮举。五年之后,高空鸟瞰,宽阔的江面,清澈的江水,欢腾的浪花,蜿蜒的堤防,如画的两岸,秀美的生态„„汉江,宛如一条斑斓的玉带镶嵌在秦巴之间。再不见洪水泛滥,群众屡屡受灾,但得见百姓高屋宽房享安康;还喜那,绿色巨龙腾云上网亮三秦;更自豪,一江清水供京济渭保发展„„
水为眼波山为眉。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以秦巴为琴,以汉江为弦,弹奏出一曲安澜汉江、生态汉江、人文汉江、魅力汉江的不朽乐章,绘制出“玉带绕秦巴、汉水富三秦”的人间美景,让崭新的汉江滋润三秦儿女迈向更加辉煌绚丽的明天!
第三篇:国土开发整治报告
国土开发整治报告
一、2004年工作情况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为中心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占补平衡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全面落实非农建设用地的“六个一律不批”,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并认真执行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报批用地,申报的批次建设用地未出现规划局部调整的情况。
突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严禁未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严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为进一步掌握全市基本农田有关情况,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通过检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市基本农田变化、基本农田质量、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基本农田的情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护基本农田提供了可靠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通过了省的检查验收,并获得好评。加大了基本农田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显著位置设立了保护标志牌和按规定埋设界桩,全市共设置标志牌227块,埋设界桩4106个。息烽县九庄乡、修文县龙场镇、开阳县龙岗镇、清镇市红枫湖镇、白云区沙文镇、花溪区高坡乡、乌当区东风镇、云岩区雅关村、南明区摆郎村分别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认真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督促非农建设项目业主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坚决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全市建设占用耕地749.48公顷,实际补充耕地789.84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据土地变更调查,我市实际耕地保有量为283240.27公顷,比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277935公顷多5305.27公顷。
(二)土地和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成果显著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在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采取措施,狠抓落实,认真按照坚决贯彻、搞好结合、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的原则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治理整顿,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治理整顿的目标要求。通过治理整顿,全市土地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用地、依法管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各项基本制度,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正在形成。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布置,市和各区(市、县)均制定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方案,重点打击了无证开采、非法转让矿权、越界开采、不按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导致安全隐患、破坏、浪费矿产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在治理整顿中,全市进一步加强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和越权审批国土资源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查处。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65件。查处无证采矿74起,查处越界开采12起,责令停产整顿矿山65家,关闭经过整改仍然不合格的矿山36家,注销采矿许可证31个。
(三)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征地补偿安置新方式
根据省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清理检查工作。通过清理,摸清了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支付及管理使用情况。据统计,1999年以来,我市经批准征用农村集体土地366宗,面积2411.38公顷,应补偿金额10.98亿元,实际兑付金额11.38亿元,已兑付到农户金额9.3亿元,留在村集体的补偿费2.08亿元。在专项检查中,纠正拖欠征地补偿费263.4062万元。目前我市已不存在拖欠征地补偿费的情况。
在征地工作中,实施了征地补偿标准听证和征地补偿公告,确保征地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防止侵害农民利益。开展了补偿安置试点的工作,探索采取货币安置与养老统筹、留地安置、入股安置、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乌当区、白云区、开阳县取得较好成效。乌当区选择东风镇为征地制度改革试点,采用货币安置与其他安置相结合,在被征地农民自愿的条件下,安排部分被征地农民到企业做工,修建农贸市场摊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白云区针对该区艳山红镇尖山村征地后失地农民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统一安置的方式,将辖区内交通区位较好的地段预留给被征地村集体和个人用于修建新村、农贸市场及商业街,农民所修房屋一层为门面,失地农户可通过出租门面或自己从事三产解决生活出路,增加收入。这些成功做法,为全市深入探索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四)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
强力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是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性质、用途和方式出让土地。二是结合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对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三是按照《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执法监察的通知》要求,在8月31日前对全市经营性土地遗留问题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理。四是开展了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全市共出让土地251宗,收取土地出让金8.286亿元,其中招标拍卖挂牌出让69宗,成交额2.0953亿元(其中市本级收取出让金6.65亿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21宗,成交额1.31亿元)。收取土地收益金345万元。收购储备土地4宗,面积150亩。
努力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市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将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作为推进矿业权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工作认真抓好。按照部和省厅对采矿权招拍挂出让的有关规定,我市停止了采矿权的行政审批,采取有偿使用方式出让采矿权。全年挂牌出让采矿权14宗,收取出让金62.27万元。协议出让采矿权106宗,收取出让金94.61万元。依法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征收入库545.2万元,为省厅下达目标任务350万元的156%。
(五)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了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巡查、工程治理和避灾搬迁工作。通过排查、巡查,查明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09处,其中直接受威胁人数大于30人或直接潜在经济损失大于300万元的重要隐患点82处。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并予以公告的地质灾害点79处。各级政府和造成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投入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经费达2710万元。组织实施搬迁681户受灾户。开阳县金中镇洋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及各区、市、县在汛前分别批准并公布了2004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应急调查、抢险救灾23次。会同建设、水利、交通、铁路、煤炭等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使用的检查工作已经起步。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年没有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件。
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包保责任书”,落实矿山巡查责任制,不但组织矿山安全生产检查,而且还抽调干部参加各级政府和安委会组织的矿山安全生产检查、事故调查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取缔无采矿许可证采矿,杜绝了矿山特大事故发生,完成了安全生产目标任务。
(六)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取得新成果
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按计划深入展开。完成了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专题报告和大纲的编写工作,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已上报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征求意见。区、市、县级土地总规的修编也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修文县、开阳县、清镇市已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地籍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城镇住房土地登记发证21744宗。土地登记规范化清理191218宗,其中符合规定的143033宗,不符合规定的48185宗。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各区、县、市在进行大量外业调查和其他基础工作的基础上,下半年进入全面发证阶段,共计发放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1802个。完成了2004土地变更调查,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一等奖。基本完成了贵阳市1∶1万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开展了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数字化地籍更新调查和建库工作。完成了南明区、云岩区1∶1万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调查。启动了其余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增加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更好地推行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市财政投入510.5万元开展了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工作。目前,综合布线、中心机房及同省厅和区、县、市的专线基本连通,办理流程和规则、电子政务软件移植及对外公共网站已经完成,预计今年一季度可实现窗口办文、建设用地网上报批等目标。云岩、开阳、乌当、息烽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市局同步进行并已建成了局域网。
(七)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组织职工学习政治理论,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召开了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纪委全会和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清理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实行国土资源听证制度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为民措施》和《工作人员禁令》,做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行风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国家和省关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有关文件下发后,我市及时进行传达和学习,对涉及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调研。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市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批准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市国土资源局各区分局已挂牌,完成了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他工作正在深入进行。
二、2005年工作展望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精神和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以做好耕地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地质灾害防治和完善体制、提高干部素质工作为重点,以加强基础业务、电子政务建设和党风廉政、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全市国土资源工作有新的发展。一是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二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三是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继续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五是认真抓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六是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七是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八是扎实做好基础业务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九是抓好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搞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第四篇:关口镇汉江综合整治解说词
关口镇汉江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简介
关口镇位于旬阳县东部,汉江北岸,距县城43公里。全镇辖10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15850人,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是闻名的“八卦山”旅游景区所在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镇以“生态立镇、工业强镇、产业富镇、和谐兴镇”的为政理念作为主导思想,以打造滨水宜居生态小镇为目标,深入开展江河沿岸环境整治工作。
在硬件投入方面:我镇修建垃圾池20个,配备垃圾桶120个,建垃圾处理池12个,配备垃圾处理箱2个,建设垃圾台10个,建公厕3座,铺设污水管道1100米,在蒿塔、张岭、江北吕家塘、集镇等5个居民点修建大型化粪池13个,容积为780立方米,接排污管道1450米。此外,还为河堤上段景观长廊内侧修建化粪池60个,改造居民化粪池65个,安装排污管道5200米。
在环境整治方面:投资119万元美化集镇外河堤1500米景观长廊,安装路灯、防护栏、铺设红色彩砖;清理关子沟涵洞及上游淤积砂石,对关子沟一号拦渣坝卸载5000余立方米。同时,对境内所有企业进行摸排,确保企业达到 “三无”标准,督促关子沟内居金塬、兴达公司修建2处拦渣挡墙,长240米,浇筑混凝土504立方米。栽植柳树苗18000株,播撒刺槐种子50公斤、苜蓿种子10公斤对汉江直观坡面、316国道两侧、村道两岸、裸露面积绿化。
在日常保洁方面:聘请8名环卫工人,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阶段性聘请打捞船对汉江漂浮物进行打捞,确保江面无杂物。
在宣传方面:为保证“一江清水供北京”,我镇通过召开专题会、出动宣传车、办宣传栏、制标志牌、签责任书等形式宣传,加强全镇百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通过集中整治,群众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乱排乱倒乱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达到了汉江沿岸无垃圾、汉江水面无杂物、汉江水质常清澈的目标。
第五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申请中央农村
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概况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位于镇“十里一条街”腹地,县城东南9公里处,距镇政府5公里,耕地面积50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近年来,木口村充足优越的地理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村里广阔的土地资源,在生态环境整治上,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确立了建设生态园林新村的目标,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现状和问题
1、村民饮用水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木口村及四周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四周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形成了对地下水严重的破坏。再者,由于木口村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家户饲养畜禽较多,且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场为数不多。但规模化养殖场布局不够合理,距离村民居住区较近,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生产设施比较落后,没有养殖污染防治设施,也没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畜禽养殖场粪便随意露天堆放,废水四处乱流,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粪便污水随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或蔓延后污染河流。总之,采矿业及畜禽养殖对饮用水的污染已经对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垃圾污染现象普遍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不断增 长,房屋建设和旧村改造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长较快,生产、生活垃圾迅速增长。但农村环境长期以来缺乏管理,村内几乎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存放于村街道旁、村边、田边,既污染水源,又有碍观瞻。村内没有排水设施,造成污水乱泼。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
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县委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意见,木口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本村实际出发,针对本村环境现状,首先决定下大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以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质量。为此,村集体拟投资250万元上一套净化水处理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建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污水沉淀池、储存池。
三、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集中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目标
全部工程于2010年3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3月底全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建设期一年。净化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实现日处理污水190吨,达到8吨/小时的处理能力,水质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基本满足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拟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污水沉淀池3个、储存池2个,以彻底解 决村庄环境污染现状。
五、投资概算
净化水处理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50万元;垃圾处理配套设施投资50万元。投资需求共计300万元。今年村集体自筹资金100万元已修建前期配套净化蓄水池2个,打深井1眼。尚有200万元资金缺口,特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