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赏析

时间:2019-05-15 14:1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哀江南赋》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哀江南赋》赏析》。

第一篇:《哀江南赋》赏析

《哀江南赋》赏析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他早年与其父肩吾以及徐、徐陵父子并为梁宫廷文人,文体绮艳,号“徐庾体”。梁元帝时出使西魏被留,以后历仕西魏、北周,隋开皇元年卒。在入北之初的大约十年内,由于处境的艰难、生活的贫困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他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赋,风格也一变而为苍凉沉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被看作是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对唐人诗赋有很大影响。有《庾子山集》。中华书局版《庾子山集注》(清倪注,今人许逸民点校)是较好的通行本。

〔汇评〕

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而荒芜不雅,了无足观。如“崩如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此何等语?至云:“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尤不成文也。杜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未觉前贤畏后生。”尝读庾氏诸赋,类不足观。……然子美推称如此,且讥诮嗤点者,余恐少陵之语未公,而嗤点者未为过也。(〔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

宋太宗端拱中进士刘安国酷爱《哀江南赋》,虽日旰未食而不饥。盖词气鼓动,快哉惬心而已。故前贤评品,以为风、雅之变,而流宕之胜者。(〔清〕李调元《赋话》卷八)《哀江南赋》,怀旧都,出于《哀郢》者也。(刘师培《论文杂记》)

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林纾《春觉斋论文》)〔赏析〕

《哀江南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其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多遵信陈寅恪先生之说,认为作于578年12月(时庾信66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同群考证认为当作于557年12月。此后,林怡提出作于566年,牛贵琥认为作于568年。目前笔者仍以为557年之说较为合理。证据有三: 一是序中“三年囚于别馆”一句实际已交待了作者作赋的时间与身份。庾信554年出使西魏被扣,后三年,恰是557年。而且其时庾信在北朝有官无职(西魏、北周朝廷拜庾信为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皆为勋官或戎号之类,而非实职),迹近拘囚。二是梁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梁敬帝被害于558年,而写了梁朝五十年盛衰兴亡,有“赋史”之称的《哀江南赋》对此只字未提,也足证它必写于558年之前。三是庾信入北之初的若干年里,政治处境艰难,生活亦颇为贫困(决非正史所说“位望通显”),这些情况在他的诗赋中多有反映,本序中所谓“舟楫路穷”、“风飚道阻”等语实际就包含有这层意思。了解作品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故先作介绍如上。1

这篇序文大致可分为三段。

从开头至“惟以悲哀为主”为第一段,叙述自己写作此赋的背景与原因。文章以极简练的语言,先叙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作乱,自己间道投奔梁元帝;次叙承圣三年西魏进攻江陵,杀元帝,自己则出使被拘,王室之痛与身世之悲由此而起。三年后的557年10月,陈霸先篡梁自立,梁朝彻底灭亡,庾信也永远断绝了重返南方的希望。作者“悲身世”与“念王室”的痛苦于此时达到了顶点。这是作者写作此赋最重要的背景与原因。接着,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入仕北朝,成为羁旅之臣以后的痛苦心情,点明写作此赋的目的就是为了倾吐心中危苦悲哀之情。赋虽名为“哀江南”,而作者的悲哀实际上既包括“江南”(故国)之哀,也包括自己的身世之哀。

从“日暮途远”至“岂河桥之可闻”为第二段。此段承上文身世之悲而来,主要是叙述自己出使被拘的经过,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从“孙策以天下为三分”至结束为第三段。此段前半承上文王室之痛而来,主要写作者对梁朝忽然衰亡之原因的疑惑不解(此正为赋文全面分析梁亡原因预作伏笔)与深沉痛惜。而“呜呼,山岳崩颓”以下,则双绾上文,再次点明故国“履危亡之运”的痛苦与个人“舟楫路穷”的悲哀是写作此赋的背景与原因。

本序是用非常精美的骈文写成。骈文是六朝的代表性文体,庾信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全文基本由典故组织而成,然而作者用典精切自然,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有时甚至看不出是用典(比如“日暮途远,人间何世”),这是非博极群书不可的。此外,对偶工稳而不板滞,感情充沛而文气疏宕,这些也都是同时或后代作家很少能企及的。译文:

梁太清二年十月,大盗篡国,金陵沦陷。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傅燮临危只悲叹身世,无处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泪。

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业,杜元凯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都嫌晚。想当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

庭。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鸿寄寓高桥的羁旅孤独。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聊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了。其悲痛惨烈,不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那故国钓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门关的人可以望见;那华亭的鹤唳,难道是魂断河桥的人再能听到的吗!

孙策在天下分裂为三之时,军队不过五百人;项籍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只有三千。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据天下。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江淮不起阻险的作用,而防御工事还不如藩篱坚固。人民因为不堪横征暴敛之苦,于是互相聊合,结成武装集团,起兵反抗;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高祖和拿着低劣武器的平民乘机推翻了梁朝。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免于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祸患。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何况又舟船无路,银河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道阻,海中的蓬莱仙山也无可以到达的希望。因踬者欲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劳者须歌咏自己所经历的事。我写此赋,为陆机听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愿;张衡见了将轻视它,本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篇:《哀江南》教案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

2、朗读。(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

二、整体把握(实录)

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 生:绿 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 生:闹 师::“云破月来花弄影”—— 生:弄 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很好。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 生:冤KG1E+Et$ee` 师:《闺塾》呢? 生:(略思考)闹!

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 生:哀!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 生:悲哀、哀叹

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 生:哀叹 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 生:江南? 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生:长江以南 师:准确些。

生:这里只是南京。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 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

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 生:灭亡

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 生:作者{Jvt 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 生:是苏昆生

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这苏昆生是什么人? 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

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

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

生:都有,前面是间接的,是寓情于景。后面是直接的抒情。iuFqz!'Lb8[] 师:(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的,是哪几支曲子?生:前面六支都是。

师:对,前六支写景抒情,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

三、重点赏析(实录)

师: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 生:山松野草、秣陵、村郭„„ 师:(打断学生)我问的是景点,不是景物。注意唱词前几个人物的对话,戏曲往往在人物对话时交待有关事件。w.[m<| 生:(找、思考)师:(统一答案,板书:郊外→孝陵→皇城→秦淮→长桥→旧院)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纷纷说)萧条;荒芜;凄凉;颓废

(生默读,思考,5分钟左右)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沉醉东风】(师补充:第3支)。前面几句写了眼前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让我想起曾经的繁华,有一种昔盛今衰的感受。还有“舞”字和“朝”字,写燕雀在丹墀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然而过去这里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非常神圣,这更让人感到今日的凄清。

师:昔盛今衰的感受很到位,这里用的是“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板书)补充一点,这一支曲子除了今昔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大家注意到了吗?看看都有哪些颜色? 生:白、红、琉璃(黄色)、翡翠绿、丹。

师:这些颜色很鲜艳,不禁让人想象旧皇城的华丽,而恰恰是这些颜色,反衬了今日的衰败凄清。

生2:我说第4支曲子【折桂令】。我觉得“迎”字用得非常好。这个地方曾经是歌伎云集的地方,我想像到的是,当年客人来了,歌伎们花枝招展地出来迎客的情景(众生笑),现在只剩下歌伎没有了,只剩下破纸在风中招摇了。还有“目断魂销”,唱曲的人站在坏栏杆边向远处眺望,想起过去的种种,灵魂也不禁飞回了过去。(众生笑)师:想像很丰富啊。我强调一点,“魂消”该怎么理解?“魂消”也就是“消魂”,什么叫“消魂”?就是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形容的是极度的快乐或者悲伤,这样理解,要比灵魂飞到过去好一些。

另外,大家在读到这支曲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学过的哪些诗句? 生:(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师:这是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还在,而《哀江南》这里连雕栏玉砌都不在了,只剩了些破纸坏槛,更萧条。除了这首,还有哪些? 生:(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很好,这两首写的都是南京,也同是表达了亡国之恨,意境各有特点。生3:我说说第一支曲子。残军的“残”,让我想到军队打败仗之后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的,废垒、瘦马、空壕是眼前的景象,这里虚实结合,写出了战争中的凄凉景象。师:是战争中,还是战后? 生:战后。师:你提到了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板书)。这支曲子几个形容词用得很好:残、废、瘦、空,呈现出了南京郊外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大家不应忽视的还有一个景物:夕阳道。夕阳古道,给人什么感受? 生:苍凉

师:是的,一种历史沧桑悲凉感。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哪一首诗词? 生:(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是古道,同是夕阳,两首曲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表达的情感不一样,马致远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这里是遗民的亡国之哀痛。中学语文在线论坛

师:理解得非常到位。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4: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写了青溪长桥,连木板都没有了,秋水长天,人迹稀少,冷冷清清的夕阳,只剩下几棵柳树(众生立即纠正:一棵柳树),想起当年众多柳树,风景优美,今非昔比,心中很是凄凉。

师:对,只剩下一棵柳树了,这个“剩”字用得好,让人联想到昔日柳树成荫的美景,如今只有一棵残存,时过境迁,不禁感慨万千啊!好了,时间关系,赏析就到这里吧,课后自己再慢慢读,慢慢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是无穷的。现在归纳一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评论论家是怎么说的? 生:(纷纷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师:很好。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

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请大家齐读第7支曲子。(师生齐读)

师:这支曲子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的哀痛之情。为了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大家看看这支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对偶、排比

师:具体些,哪句是对偶,哪句是排比? 生:“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是对偶;“眼看他„„眼看他„„眼看他„„”是排比。

师:大家漏了一句,“那乌衣巷”三句,也是排比。用上对偶和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感情更强烈了。

师:是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贯通,使得表达声情并茂,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哪一句是主旨句? 生:“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师:完整吗?这一句是否概括了整套曲子的内容? 生:应该还有前面三句:“残山梦最真„„” 师:“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沉痛的哀痛啊!

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除了前面提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大家想想还有哪些?

生:姜夔《扬州慢》(齐背)

师:此外,李煜还有一首《浪淘沙》,没有在课堂上讲,但是第三册的课本上是有的,大家课后找来读一读。

这样的亡国之痛,这样的苍凉之感,这样充满了悲悯情怀的作品,往往产生在历史发生剧烈动荡之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盛衰,朝代更替,带给人无限的历史哀思。从快乐单纯的《牡丹亭》,到沉郁悲怆的《桃花扇》,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走过了由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的历程。再往下,就是批判现实主义了,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红楼梦》,第6册将用一个单元来介绍。

请大家把《哀江南》里自己喜欢的曲子背下来。下课。

第三篇:哀江南教案(本站推荐)

中学语文第四册 《哀江南》教案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为此,本节课在简单介绍完作者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注释进行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

【教学流程】

一、助读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孔尚任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桃花扇》剧情简介

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白云庵中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薇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二、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补充注释: 1.蒿莱:泛指野草。

2.山松野草带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带花的野草。

3.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4.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三、朗读 正音:

刍chú 恸tîng墀chí殍piǎo槛jàn榭xiè枭xiāo诌zhōu弋yì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诵记课文。(学生回答时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就诵读)

A.苏昆生故地重游,文中写他看见了哪些景物?

B.这些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宾白”部分是怎么写的?在曲词部分又是怎么写的?南 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四、赏读

1、面对着眼前的景物,苏昆生是什么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体会到他的心情的?

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借景抒情

(对比)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哀 恸死俺也 [离亭宴带歇拍煞] 直抒胸臆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2.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爱看戏曲,受不了演员演唱曲词时的拖腔带调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

一。有同学以本文为例认为大可以删去曲词。乍听之下确实有理,你看曲词中所写的在宾白部分不全都有吗?可这样一改,戏曲就向话剧靠拢了。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可这样一唱,又和潘长江、赵丽蓉表演的音乐小品何其相似!

看来,戏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曲词是标志性的元素。所以欣赏戏曲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词。我们可以把每一支曲词都当作一首诗来读。

A.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好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重点分析下面两个例子。)

a.在[沉醉东风]中有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请问这里的“朝”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联想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朝”字会让人想到臣子朝见天子时庄严的情景。而这与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亡国之痛随即跃然纸上,油然而生。b.在[沽美酒]中有“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想象这幅画面,若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时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B.如果要为苏昆生的这张《哀江南》专辑评先一支最佳单曲,你会选哪一支,为什么?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分析前要先诵读自己喜欢的曲子。教师重点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

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唱出了强烈的亡国哀痛。

教师可视情况而定是继续比较苏昆生和李后主的亡国之痛,还是让学生在课后思考。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3、拓展训练下面三道题目留给学生课后练习,教师也可视情况在课内选讲。

A.刘禹锡的《乌衣巷》,和《哀江南》一样,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比较:《哀》与《乌》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抒情也不一样。《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教师可看情况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以启发学生认识戏曲文学与古典诗词的不同之处。

B.试依据[沉醉东风]一曲,就明故宫残破景象作一副对联,尽量用上曲中意象,要求短语相对,平仄可不考虑。示例: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燕雀舞丹墀饿莩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C.读到《哀江南•北新水令》中的“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姜夔《扬州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二者都写到了战争后的情景,你认为哪一处更动人,为什么?

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课外阅读

1.《秦淮歌女》

2.《慷慨悲歌,何时消歇——读<桃花扇•哀江南>》

第四篇:《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赏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向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万木凋零,婉转凄切。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起笔即以悲切凄凉的秋声,营造出一个“有声之秋”;后又写草木在秋季零落凋败,由此联想到人生的秋天,急景流年,咀嚼默思,打造出一个“无声之秋”。

文章第一段就开始起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惊悚的秋声图。具体如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之所以说是画面而不是声音,是因为在这里欧阳修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作者便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另外,作者还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这几个字就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感觉来写秋声:“悚然而听之”中的“悚然”。这一词就直接地写出了秋声的使人惊悚,为下文做了铺垫。接着作者从听秋声时的浮想联翩中跳出,回归现实,询问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而童子的回答却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与作者的“惊悚”毫无相似之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段中,作者直接描写了秋声,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不仅写出了秋声的个性特征,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突出了秋声的苍凉、悲伤,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接着第二段,作者承接第一段的内容,寻根溯源,探究秋声何以如此之悲的缘由。从表达方式来看,这一段可分为两部分。“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这一部分是对“秋之为状”的描绘;“夫秋,刑官也……物过盛而当杀”这一部分是对秋的议论。在第一部分中,欧阳修分别就秋色、秋容、秋气、秋意这四个方面,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中秋色、秋容为实景,秋气和秋意为虚景。在这里,欧阳修运用了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的手法,总结得出了“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结论,由此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为写秋声做铺垫,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一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的余威所致,从中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之气。那么“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和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着欧阳修就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在社会方面,欧阳修吸收了前人种种说法,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等配属起来,写出了秋天的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类似,因此,秋天又有着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此外,欧阳修结合五声乐律,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表达了万物由繁荣到衰败,为自然之规律的结论,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接着欧阳修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使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你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表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深层的感慨呢?是因为政治上的不能有所作为吗?抑或是他过尽千帆后豁达超然的情怀?这至今没有定论。而我认为这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面对现实,胸襟旷达,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欧阳修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实际上是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最后一段中,欧阳修弥合了他的思绪,从幻想中回归现实,“童子莫对”和“四壁虫声唧唧”表明他的苦闷和悲凉是无人理解的,他依然是孤独寂寞的。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有声的秋,并不喧嚣;无声的秋,亦不漠然。秋的况味,应和着悲欣交集人生。

第五篇: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 “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下载《哀江南赋》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哀江南赋》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语言典雅,情文并茂的表达技巧。......

    《哀江南》说课稿、教案(高二必修)[合集五篇]

    一、 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

    《阿房宫赋》教学片段赏析

    《阿房宫赋》教学片段赏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 (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哀江头》原文及赏析[大全5篇]

    原文: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

    《吊屈原赋》原文和赏析

    吊屈原赋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

    思旧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思旧赋》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创作的一篇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思旧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

    哀悼词

    哀 悼 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 好! 杨朝香的母亲在石炭湾入住几十年来,一身清贫,与人无争,独身一人将儿女护养成人,现如今已是儿孙满堂。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

    哀悼词

    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迟明明。怀着沉重的心情在遥远的祖国家乡。对她的英年不幸遭遇表示沉痛的哀悼,并愿他的家人节哀顺变。 素萍,你是我们的好同学,好朋友,好哥们。你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