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流特征的表达模式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流程、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概况(面积、水系排列形式)、落差(水力资源)、支流的多少和分布特点、河流发育状况、河道的弯曲状况等。
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如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流速、汛期、冰情(有无冰期、冰期长短、凌汛)、含沙量、有无凌汛等。影响河流水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补给,即水源。而水源补给,对大多数河流来说主要是雨水补给。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经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冰期,包括凌汛当然也和气候有关。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结构决定,如黄河中游地区,地表结构简单,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的黄土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从而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
第二篇: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
流 动 力 课程论文
专业年级: 08级水工强化班 学 号: 0802070332 姓 名: 谢 原 锋 指导教师: 戴文鸿 唐立模
二○一○年十一月
中国·南京
《河学》
山区河流的特征及治理
谢原锋
(0802070332 08级水工强化班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摘要:山区河流多为大江 大河源地 河流相对高度大,坡降陡而流速大、水流急、冲刷力强 其破坏力也强,流上形成洪峰所需的集流时间短暂。占人云“暴涨暴落山溪水。”近年观察,山区河流状态有加剧变的趋势,由利大演变为害大。如果任其演变则河流非但不能为人们所利用 相反地还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因此研究其因果达到治理目的 兴利除害 势在必行 关键词: 山区河流,特征,演变,治理
一.天然状态下山区河流的自然功能和作用
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理,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均于河流的自然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河流本身的生态系统,为两岸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及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根据河北省地理地貌情况及河流的特点,在天然状态下河道主要自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功能
河流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上下游、左右岸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河流的连通性和宽度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征。河流的生态功能包括: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和源汇功能等。
栖息地功能。
栖息地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能够正常的生活、生长、觅食、繁殖以及进行生命循环周期中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栖息地为生物和生物群落提供生命所必需的一些要素。在河道范围内连通性的提高和宽度的增加通常会提高该河道作为栖息地的价值。
通道作用。
是指河道系统可以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流动的通路。河道由水 体流动形成,又为收集和转运河水和沉积物服务。还有很多其他物质和生物群系通过该系统进行移动。过滤和屏障作用。河道屏障作用是阻止能量、物质和生物运动的发生,即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允许能量、物质和生物有选择地通过。河道作为过滤器和屏障作用,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最大程度地减少沉积物转移,常提供一个与土地利用、植物群落以及一些运动很少的野生动物之间的自然边界。
源汇作用。
汇源作用是为其周围环境提供生物、能量和物质。汇的作用是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吸收生物、能量和物质。
2.水资源功能
河流具有巨大的水量资源,为流域及其影响区域的生态、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提供用水,是保证生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水资源丰富的河流不仅担负着向区域供水的任务,其水资源功能和作用还将通过径流拦蓄和跨区域调水,影响到其他的区域。在天然状态下,地表水为下游和两岸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在2O世纪6O年代,农业灌溉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
3.水流能量功能
河流的水流具有巨大的能量,河流水流的能量具有三种
主要作用:一是水体与固体边界之间的作用提供能量;二是为河流的物质输送提供能量;三是可以利用水流的能量来发电,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在自然的条件下,水流能量主要是用来改造地貌和进行物质输送的,如河北冲积平原,都是在水流能量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水能发电就是用水的落差产生的能量,把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变成电能一种既科学又环保的方法。
4.纳污、排污功能和自净功能
由于河流有水量作为载体,可以溶解携带和输送化学物质和固体物质,在不危害河流生态的情况下,河流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同时由于水流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河流本身具有很大的自净能力。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沿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的纳污和 排污功能越来越重要。
天然状态下,上游几乎没有污染源,河流水可直接饮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流动的过程中
自然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机制可分为三点。物理净化:通过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浓度降低。化学净化:通过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吸附、凝聚等作用使浓度降低 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特别是水中的异养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受到污染的河流或其他水体,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浓度随水体向下游流动而自然降低,重新使水体中的各项水质指标(如细菌、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等)及河流生物群恢复正常的自然过程。5.对地下水的调节功能
在天然状态下,在枯水季节,河流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河道成为地下水排泄通道,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在洪水期间,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道中的地表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在大的区域内,河流上游是地下水补给河水,而下游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二.山区河流演变分析
1. 植被对河流演变的髂响
山区河流演变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文现象(降雨、特大降雨)引起特大径流,河水暴涨。水流挟带泥砂向河底,两岸侵蚀两岸坚固、有植被保护则侵蚀程度轻 相反则大,因而植被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近些年山区河流两岸植被逐减少.以蛟诃拉法地区为例:1960年蛟诃拉法地区植被覆盖率占50,而l985年覆盖率只占3O% ;自石山地区1960年覆盖率占6O%,而1985年只占20%。
乱采乱伐,垦荒种植,采石开矿等明显破坏了植被,在同等水文条件下加重了灾害。上游雨淋沟壑增多,两岸侵蚀冲掏崩坍,河水含砂量大幅度增加。1960年蛟河水文站实测河水年平均含砂量为0.3公斤/立方米,而1980年平均含砂量增加到O.93公斤/ 立方米。河底落淤,河底抬高、河面增宽、坡降变小,加上主流摆幅不定,使过去窄深式河床(河谷形)渐变成宽浅式河床,由直顺洼河道逐年演变成游荡性河道. 同等洪水标准过流断面增宽、淹没面积增大 危害加重。河床演变无常,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利因素增多,危害程度加重。2. 修建工程加速河流演变
河流演变剧烈,除因自然困素外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即在河道上盲目建设工程,引起水流的急速变化。如盲目在河道上建拦河坝工程 使河道彤成明显落差,坝前不断淤高,坝下冲捐,过流断面减少,汛期洪水漫溢坝决口、河改道,造成坝脱溜。3.局部治河导致河床演变
一条河流的借理应首先进行河流整体规划,而局部河道整治则直在考虑整体条件下进行。但7O年代起山区一些地方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河流治理,效果不佳。治理后不仅没有起到稳定河势,行洪安全的作用,而且加速了河流演变 危害增大。比如盲目裁弯取直,改河造田使河床缩窄,比降增大,河床加深,改变了河流态 从而引起下游河段流速大,冲淘严重,反受其害.
三.治理措施 1.工程性措施
河流自然功能保护工程措施在北方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集中,加之近年来降水量偏少,要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必须利用汛期洪水水量作为水源,因此,要有计划地建设一些生态水库,在汛期把雨洪水量拦蓄起来,平时调节放水,以保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山区蓄水工程,水库调水、供水应考虑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洪水资源化作为生态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把生态用水纳入水库供、需水量规划方案中,统一安排,优先考虑。
(1)植树、植柳河流治理应为工程措施(河工)和植物措施相结台。山区河流.河源和上游区段进行植树、插柳措施是一项治本措施。结合水土曝持、小流域治理有计划性进行植树、河岸插柳可基本保证河源区的水土稳定、减少水蚀、固定岸坡;要禁止在沿河两岸开荒种地,应按国家公布的《河道管理条例》收回一定距离的岸边耕地,植树固岸: 中下游陡立岸坡应据土质情况进行削坡.植柳固岸。对有益于两岸的滩地.进行植柳固滩。植树、植柳、或其它植物措施对山区河流治理是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措施
(2)改建拦河引水工程拦河引水工
程对河流稳定的破环力是显而易见,尤其不设冲刷闸的拦河坝(俗称 绝户坝),对河床演变、河床破坏更为明显。河床不断淤积抬升,洪水位相应抬高,坝端决口,冲掏岸边,河床改遭、增宽、工程脱溜。因此,改建拦河引水工程确有必要。首先按规划将分散拦河坝灌区规划改建为整体灌区,多坝引水改为独坝引水,减少困拦河工程多破坏河道的因素;其次是逐步改建那些、有坝无闸、有坝无岸(坝端无护岸)、有坝无堤(回水堤)的拦河坝。按规划逐年改建配套成完整引水灌区 第三,今后再建引水拦河坝,必须遵循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建设对防洪有利的拦河引水工程(橡胶坝,拦河闸等)。
(3)游莴牲河遭河的整治游荡性河
道河床宽浅、沙滩密布、叉道交错 河床变化不定,对灌溉、防洪等不利因素居多,应加以治理。按规划重点建设蓄水工程进行调节。申、下游严禁设障、疏通河道、按河道治理规理规划进行砂、石开采,利河,利民。总之,河遭整治需据规划,统一布置,处理好滩、槽、岸、堤之间的关系。力求控导水流.使主槽和硷工都相对稳定,逐步将宽、浅、散、乱的游荡性河道治理成为窄深式比较归顺的河遗。
2.河流自然资源保护的非工程措施
影响河流自然功能的主要因素均为人类活动造成的。要保护河流自然功能,首先是建立自然功能保护的观念,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发利用河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功能,对河流的智力开发首先要考虑河流的自然功能保护和生态保护。
在河流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中,必须提出河流的自然功能的保护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的用水量还会继续增加,必须在保证河流的自然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开发利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对河流的污水排放,防止河流水质恶化,以保证河流的生命安全建立河流自然功能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在河流流域水利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河流上的任何工程的规划必须进行河流系统的自然功能影响评估,避免工程对河流系统的自然功能造成重大影响,以确保河流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 1 ] 张彦增,蒋勇杰,乔光建 河北省河流演变过程分析及 治理对策研究第7卷第5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10月
[ 2 ]廖喜林 逆插支流的演变与河流掉向的关系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l 9 9 9年6月第lO卷 第2期 [ 3 ] 殷瑞兰 蜿蜒性河流演变机理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第l9卷第3期 2002年6月 [ 4 ]邵学军,王兴奎 河流动力学概论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列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Rivers and Governance
XIE Yuan-Feng(0802070332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
Abstract: For large rivers mountainous rivers apodemus agrarius rivers relative height is big, slope steep and velocity and flow hurry, flushing force strong, strong its damaging formed on the peak flow needed for a short time collecting.BaoLa of people cloud “boom.” mountain streams In recent years, observation, add the mountainous rivers state by the upheavals, the evolution trend.Big harm If allowed its evolution is rivers for people not only cannot use instead will also bring harm to the national economy.So the causal achieve management purpose batin bringing is imperative Key words: Mountainous rivers, features, evolution, management
第三篇:口语表达的特征[定稿]
(一)口语表达特点:
1、同步性。即外部语言表达与内部语言思维是同步进行的,口语只是将思维外化了。
2、简散性。即常使用的是一些短句、散句,有时可使用体态语都能表达,它的结构松散的。(把“主干”先想清楚,想表达的主题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表达的时候在“主干”基础上添枝加叶,做到出口千言而不离中心。)
3、暂留性。我们讲话是通过声波传播的,而声波瞬间即逝,有心理学家作过一次测试:我们听话的过场中能够精确留在记忆中的大概不超过7-8秒钟。既然是短暂的,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口才呢?是从整体上把握、从语流上把握。语速给我们的启示一,就是想好了再说;启示二,是说话速度不可太快。一般的发言200字/每分钟,最快不能超过280字/分钟。每次发言(座谈会、讨论会)最好不超过2分10秒,否则,被吸收的信息大大削弱。
4、临场性。(1)时空是特定的,说话必须符合时间和空间并受其制约,比如讲课,不同于演讲、也不同于讲故事,要受到这时空的约束。(2)表达的对象是特定的,听众是特定的。(3)现场的氛围是相对特定的。了解这点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由于是特定的,说出去的话想收回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想好了再说;第二,说话要受现场氛围的影响,要考虑“现场反映”,要适时调整语言及语速,这要求提高本身的素质。
5、综合性。(1)系统的综合,说话时语言、声调、态势语要综合考虑,如果语调没有变化,语言是枯燥的;如果没有加一点体态语,语言是不生动的,系统的综合要求在说话时要调动各部分的积极性来完成说话内容,且各部分、各系统要有整体感、协调感。(2)调动的综合。口语表达有一个过程,就是从生活到思维,再由思维外化成口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说的话,包含了这个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听其言可了解这个人。同样的稿件各人说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调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要调动生活积累。(3)手段的综合。口语表达是传声的、有感情的,同时手段是多样的。传声包括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表情包括面目、眼神、手足。
(二)口语表达基本要求:
1、清晰。要人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东西,当然,有时要说得幽默一点,那或是生活的玩笑,或是说相声,一般的情况一定要说得清晰,让人听得懂。
2、流畅。不要有口头禅,有的人作报告开头喜欢用“这个、这个”,有的人喜欢每句后面用“啊、啊”,让人听起来很不是滋味。
3、响亮。说话是说给大家听的,除非是悄悄话,有隐私。一般说话要把音送到人家耳朵里,让人听得清楚,所以要响亮。
4、口语化。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当我们写好一个书面的东西,不是读是说出去的时候,就要口语化,比如:发言稿是要说给大家听而不是念给大家听,就要口语化;演讲稿要说给大家听也要口语化。口语化有三个途径:(1)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口语里都要变双音节词。比如,书面语“此时”,口语表述就要用“这个时候”。(2)文言词变白话词。例如有这么一篇演讲稿:“教育历来被视为一片未加污染的绿洲,”如果说出去就有两个地方要变动一下,“教育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片没有受到污染的绿洲,”显然第二句效果好些,这就是说,第一要把单音词变多音词,第二要把文言变白话,有的书面语“良久”,口语就只能说“很久”。(3)书面语停顿靠标点符号,口语靠情感的处理、靠语气的变化。把书面语的停顿变成口语的停顿,要靠词与词(组)、句子与句子的间歇时间来表现,而且远远多于书面语停顿的时间。(口语的基本要素语音,包括语调、语气、音量、音长
第四篇: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已成为中央关心、人民期盼的重要民生工程,成为水利的重点工作之一。山区河流坡陡流急,洪水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和因灾损失严重。以往人们注重河段防洪和水资源开发,忽视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建设与维护,不从根本上整治水患,必将导致严重后果。只有认清河流在防洪、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用新的治水思路、先进的理念来规划设计,才能高效推进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泰顺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0km以上的中小河流有司前溪、洪口溪、三插溪和仕阳溪4条,控制县域面积达15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山区中小河流受地形影响,河床峻陡,源短湍急,洪水涨落迅速,对两岸村镇和农田危害极大,以此造成的损失一直是我县灾害的重点。“十一五”以来,我县对流经人口密集区的河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在防洪保安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局部挡墙式的治理存在褚多不足,未能从根本上防治较大河洪灾害。因此,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必须探寻一种适用于自身的科学治理模式。
一、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治理任务艰巨。山区中小河流分布范围广,洪水峰高量大,暴雨后一般2-5小时即出现洪峰,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泰顺由于各河流上游缺乏较大洪水拦蓄调节作用的控制性工程,中、下游未建较高标准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积严重,90%的河段行洪能力为5-10年一遇,有些河段甚至达不到5年一遇,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缺乏系统规划治理。一是县内需治理的河道长,缺少资金,使河道治理缺乏系统性。二是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功能,而其它功能被严重忽视。以往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建设了一些临时防洪工程,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防洪问题突出,许多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仍处于未设防的自然状态。
(三)管理薄弱,河流功能衰减。西部山区的仙居溪、察溪、横溪等河流,流域内岩石裸露,堤防单薄,加之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采砂、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较多,洪水来时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而南部的东溪、仕阳溪等河流沿岸群众在河道内耕种、弃渣堆土现象严重,造
2成河道萎缩严重,一遇大雨,极易发生洪灾。且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增加,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河道的情况相当突出,河道生态破坏严重。
(四)长期投入不足是中小河流治理的瓶颈。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面广投入大,由于群众投劳减少,加之我县属山区欠发达县,中央、省对水利项目采取的是补助政策,地方财力无力配套投入,给山区项目包装、资金争取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难度,影响河流治理项目推进积极性。且我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大建设的需要。
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一)当前河流治理的误区
1、河流认知上的主要误区:山区河流防洪排水和取水功能成为河流治理唯一目的,舍弃河流其他功能;山区多系贫困或欠发达地区,河流水资源被作为经济商品严重透支开发,水空间被挤占;河道被当作纳污排污通道,忽视水陆生态循环作用。
2、河流治理工作存在误区
①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尤其是山区水电开发梯级建设浆砌石坝,河床淤积,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且破坏河流连续性,导致水生态失衡。
②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虽便于村镇建设规划和排水,但河道变形调蓄能力降低,加快洪峰叠加,不利于河床和堤岸安全,增加下游防洪压力,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③采用浆砌或砼挡墙硬化平整河床河岸。虽利于行洪,却破坏河道生态功能,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水生物无法依存,加剧污染,切断地表水和地下水沟通,增加洪灾总体风险。
④束窄河道加高河堤。受两岸已建民居或已垒护田堤限制,采取加高河堤的方式解决,形成高大的人工筑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
⑤城镇建设用地挤占河道。城镇建设将部分河道改为暗涵封盖甚至直接填埋,带来生态破坏和防洪排涝隐患。
⑥堤岸建设工程措施单一。工程粗直线化破坏自然和文化景观,河流失去生态廊道和绿色休闲空间的功能。
(二)生态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改善水环境要求日益增强,必须加快转变认识误区,重新认知河流,探讨新的治理模式,抛弃防洪和资源开发的固化意识,营造资源、生态、景观等多功能河流,还河于自然,服务于社会,实现人、水、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此,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治河要求,结合泰顺山区实际,提出“流域统筹、重点防护、生态优先、兼顾风貌”的治理思路,在治理形式上坚持工程水利与生态水利有机结合的原则,采取了多项措施。具体如下:
1、全局规划,有机融合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不能局限在河道范围内,而以河流流域综合考量,将区域内气象水文、地质、水资源和人口、产业、经济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生态县”和“美丽乡村”等主题,统筹协调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农村河沟整治等项目布置,强化规划蓝线运用,保护河流生态用地,退还被占用滩地,逐步恢复河流健康。要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在满足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遇山体段及满足防洪要求的公路段,原则上不采取措施,保持原貌,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在适宜节点建造亲水平台,休闲设施,活动空间等,更多的实现了水利建设与山区城镇建设、环境整治、人文休闲、交通物流等相融合,即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
2、修复河流
由于山区河流中上游截流水资源利用,尤其小水电梯级开发致使中下游部分河道基流难以满足自身生态用水需求,甚至某些河段经常干涸。为保障河道水源,必须多渠道开源,要求电站保证下泄生态流量,还要充分利用区间水资源、再生水资源提供补充。首先应拆除废旧的坝堰,改跌水为缓坡,改全隔断坝堰为橡胶坝、翻板坝等可控拦水物,恢复河道连续性。其次要遵循“宜弯则弯,宜宽则宽”的思想,用蜿蜒、曲缓代替直线,因势导流,回复自然河态。再者要营造多样水域空间,后撤堤线,清除底泥,改良急流浅滩、深潭、湿地等多样水环境,为多种水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重建河流生态系统。
3、防止水土流失
山区河流大都河道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河流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沉沙池等以减少泥沙入河,利用水保工程削减洪峰流量,减低冲刷强度。
4、控制水环境污染
治河先治污,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最大因素,必须有效控制污染源,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防止农田面源污染,建设两岸植物缓冲带,有条件的可营造小型人工湿地,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5、建设生态岸滩。岸滩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护坡堤防尽量采用柔性材料,利于水土渗透交互,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抛石、石笼等,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利用浙南本地水杨梅、青砾等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既可达到防洪目的,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6、注重景观效果,结合景观学建设绿色廊道,与山区植被、村镇绿化带、田园作物交错融合,形成多级生态河岸,满足民众亲近河流的需求,以安全性、开放性、舒适性为原则,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貌。如泰顺泗溪上的缓坡仿古碇步、橡胶坝已成了廊桥文化园的两道独特风景线,将河流整治与泗溪镇生态景观轴、城镇交通复合轴建设有机结合,形成贯穿镇区的连续水面,提高了泗溪镇品位。
三、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的推进与前期工作力度。要加强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以及省、市相关文件的贯彻实施,充实调整中小河流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完成时限、工作责任等,建立健全中小河流治理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强度大,安排建设内容多,前期工作是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必须认真抓好。首先要确保前期工作投入。其次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择优选择有实力、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编制工作。
(二)抓好建设管理。抓好项目法人组建、招投标、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等
各个环节工作,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时竣工验收。同时,加快制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建后管护责任、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等。要建立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减少污水入河,加大无序采砂整治力度,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项目建设。要针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的特点,积极创新建管模式,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三)强化监督检查。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要在开工前、竣工后公示,县水利局应组织力量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和指导项目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推进治理建设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实施。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出台的《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在项目全过程贯穿绩效管理,作为加强管理的重要抓手,实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报告和公开制度,既为决策服务,又增强政策的社会公信力。
(四)加强协调。综合治理中小河流,必须加强协调,同心协力,广开门路,多渠道筹资,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受益单位自筹,社会集资,群众投劳等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所需资金。要针对项目特点,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政策处理机制,充分调动乡镇、村干部群众参与河流治理的积极性。
四、结语
山区中小河流因缺乏科学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生态型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理工作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抓住当前水利发展的大好机遇,更新治河理念,使工程水利与生态水利有机融合,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水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河流边。
第五篇:河流读后感
《河流》读后感
这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许开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巨大恢弘的画面,情感、权力、欲望交织在一起,坚守与背叛,纯净与肮脏,超脱与世俗,灵魂与物质,生存与毁灭,这是大的层面上的矛盾,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矛盾,比如:环境与发展,政策与人情等,矛盾层出不穷,但又并不错综复杂。而更大的矛盾,则是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却又日益恶化的矛盾。作者把历史的影子投向现实,使其笼罩其中,无法摆脱,使人物活在历史的阴影中,当然也包括这条河,最终,人无法摆脱早已注定的命运,河流更无法摆脱历史造成的种种伤痕,面临枯竭。
再结合作者本身来谈。翻开书的扉页,我饶有兴致地读了作者简介,才发现作者本身就是个传奇,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选择出家一年。这是一种怎样的决绝?!超然物外,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灵魂,审视人性。也难怪作品中要出现洛巴、宋佳宜这样的人物,也许宋佳宜本身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而青年洛巴,则是作者理想中能与神、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不难看出,其他人身上,或多或少也有作者的影子,尤其是那些原本困惑,最终解脱的人物,如主人公邓朝露、秦雨,如原来的老学究秦继舟和原来满腹仇恨的楚雅等,他们解脱的过程,不乏艰辛,也许这就是作者许开祯能做出那样决定的过程吧。
而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人性的贪婪与欲望,表达了在自然界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知。恰恰是那些号称要保护河流,研究流域的所谓专家领导们,最终毁了这条河,而恰恰是被人们轻视的,不学无术的青年洛巴,化身为河流的保护神。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大自然不需要人类去研究去开发去改造,只需要人类的尊重,就像尊重以为长者一样去尊重,因为大自然也有灵魂,而这种灵魂,往往比人类更纯洁,更不容侵犯。
回归到教师这个职业,我想每位教师在选择这个职业之时,也都默认了清心寡欲,自甘平庸的人生。在追逐金钱,地位,名利等物质享受的现实中,我们也难免被世俗的标准所牵绊,心灵得不到自由。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大家也想当然认为所指的是物质追求的高处,于是这便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物质的格言。而结合这部作品,所谓的高处,我想可以理解为是海拔更高的高处,心灵的制高点,像马牙雪山,河流的上游,当那些原本世俗的人们到达了这个高处,反而顿悟了,真正站在了自己人生的高处,俯瞰自己的过往,真正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这又何尝不是在给我们,这些自认平庸的人指引方向?
虽然,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虚假繁荣的现实面前,作者用悲怆的笔调,表达了自己的反感与无奈,但还是会有前赴后继的人们,挣扎着踏入这样的河流,就像作者所说:顺流而上,我看见马牙雪山,看见圣洁的天堂;顺河而下,我看见卑微的灵魂,看见死亡。那些顺河而下的人们,也许只有看见死亡,才会后悔自己选错了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