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14: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毕业论文》。

第一篇: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毕业论文

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字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论文摘 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先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

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2]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第二篇: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收集整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论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李白诗风浅析

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李白诗风浅析

李二营

摘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寥寥数语,将诗仙太白的诗风表露无遗。提起太白,紧随而来的想必就是人人都熟稔于心的那一首首飘逸不群,狂放不羁的诗篇!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将进酒,杯莫停”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太白的诗,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与千古诗仙的成长,纵横驰骋、腾挪变幻,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吸收与创造。诗中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并且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基调奋发向上,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永彪史册。关键词: 李白诗风飘逸浪漫

在中国,李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李白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成就其浪漫主义诗风的源泉。可以说,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就是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读者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振奋,轻松舒畅,超脱开阔,浮想联翩。他生活的时代,既有《诗经》《楚辞》、三曹二谢、陶潜、陈子昂等诗作可以直接借鉴,又有诸子百家、《史记》等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加上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发展,造就了富于创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等等。因此说,李白飘逸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并非偶然所得。

一、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飘逸呢?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无非是一些文字材料,所谓飘逸,也就是读者读了这些文字材料之后产生的一种美感了。飘逸这种美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古人有不少论述,稍加综合、分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范传正、晁公武、欧阳修、徐积等感觉到李白诗歌“万象奔走于笔端”;“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李白笔下生云烟”;“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笔锋缥缈生云烟,墨骑纵横飞霹雳”;“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古人叙述的这些感觉,在美学上可以归之为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李维桢、李调元、李纲等则感到读李白的诗“如餐霞饮露,欲脱骨冲举”,“使人飘扬欲仙”,“遗篇凛凛有生气”,“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他们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轻松、振奋、超脱、舒畅、开阔、浮想联翩。从美学角度说,这些感觉既具有壮美的特点,又具有优美的特征,可以说是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任华、元稹等,还感到李白的诗“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他们感到的则是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无拘无束,活泼、自然。前人的这些论述,道出了读李白诗歌的共同感受: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你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已经被“超度”了一样的愉悦,一身是正气,五内是舒畅,胸襟开阔,思路开朗,超脱解放,振奋坚强。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前人所说的“飘逸”。

这种飘逸,分开来讲,应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诗平易自然又多奇想

细看会发现,李白诗很少生僻字,所用典故大部为人熟知,组句口语化,思路清晰,使大家容易理解。不刻意雕琢,不随意扭曲,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完全是直抒胸臆,无所隐避。那些句子的组合,给人毫不费力的感觉,那些话就该那样说,那种感情,就应那样表达。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

同时,自然之中穿插奇特的想象,使人读李白诗就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云”的感觉。其感情可以打破任何界限,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空间千里万里,挡不住诗人的深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时代不同,仙凡远隔,李白都能精诚所至,招之而来。其奇想,无论用于布局谋篇,还是用于写景、抒情、记人、叙事,都能异想天开,涉笔成趣,使人读来妙思泉涌,意兴盎然。

(二)夸张与对比巧妙运用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海水直下万里深”、“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等等,读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让人感觉或酣畅淋漓,痛快无比,或悲愤交加,触目惊心!不可一世的气势,跃然纸上!

(三)构思上超凡脱俗

比如,《蜀道难》中用“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写蜀道行路之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虎鼓瑟”、“鸾回车”来写梦境之瑰奇都是非凡构思的好例子。又比如,李白和杜甫写过同一个场面:亲人送子弟远征。杜甫的《兵车行》写的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实写,而李白却是这样写的“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开始是“长号”,比杜甫的“哭”,更加激烈,后来是泣尽以血,嗓子已经“号”哑了,哭不出声来了,比杜甫的人物更惨烈。这样一比,不能不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文学修饰丰富多彩

比如其活用对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有无花之 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不避重字,不管平仄格律,合适就用,读来活泼顺口,又有巨大的气势,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飘逸诗风的构成归纳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巧妙的夸张与对比,超凡脱俗的构思,鲜明强烈的修辞等。

二、李白飘逸诗风的成因

对李白诗风的认识,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必然的因素。也只有对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诗风的精神内涵。本人认为李白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重要因素:

(一)唐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繁荣景象是李白诗风形成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切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于意识,存在决定于精神。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及文学现象,首先就要考察其依赖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归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期最长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的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人们富有生气、胸襟开阔。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表达。

李白生活在一个文化交流与繁荣的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在盛唐时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所谓 “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也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争求自由的精神,便形成张扬的个性,高亢的性格,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豪迈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文化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和淋漓的写照。

特定的时代必会有特定的文化,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的格式,没有依傍,笔法不定,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境地,也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所富有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息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中外文化交流下所形成的新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步入了巅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杰出代表。

(二)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善于总结时代的营养

李白诗风的形成不仅靠唐朝经济的繁荣沃土,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不然也结不出如此丰硕的成果。李白飘逸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就有着必然的深刻联系。

初唐的辉煌带来了文学的繁荣,而作为封建正统的文学的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的发展着,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三百年间诗作近五万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间遗存总和还多出两三倍。这一时期的诗人更如璀璨群星,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较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唐朝诗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以及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载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气氛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不断进步。而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浸润下,很快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怀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诗歌的态度,继承了以往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大胆创新,善于从多方面学习并汲取精华,这不仅对他诗歌思想内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在《赠僧行融》中曾赞扬陈子昂“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已有的文学成就李白都是兼收并容、广为接纳,也一一加以批判地继承,并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营养。因而他便形成脱口而出的诗歌情怀,他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迈气概,也呈现出透明纯杰而绚丽的光彩,从而反映出他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格,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人格魅力。

(三)李白受儒、道、侠思想的影响,便使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还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伟大代表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

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李白深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 “无用” 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性自由与洒脱。森严的封建礼节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不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自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饮酒作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其行乐的消极因素带到了他的诗中,无形中削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独特的经历也造就了他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李白身上以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而吐之于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特有的特点。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主意力量。

总而言之,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表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这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白的壮丽诗篇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它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浑然一体,并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因此李白的诗风影响也极为深远,他的诗也便广为传颂,其他各种流派的的诗人也极为仰慕。

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陆游、李

贺、辛弃疾、龚自珍乃至郭沫若等大家无不是从李白那里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自己,从而使浪漫、豪放、飘逸的诗风不断形成、发展,最终成为李白诗风的典范,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及精神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萧本雄.《诗坛奇才李白》.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01月.[2] 程韬光.《大唐诗人三部曲·太白醉剑》.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01月.[3] 李白.《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李太白全集(上中下)(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04月.[4] 王运熙.《李白精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07月.[5] 周勋初,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4月01日.

第四篇: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语法、词汇、语音间的关系

1.语法、词汇、语音有密切的联系

语法、词汇、语音,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它们在语言内部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或社会集团特定时期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系统、词汇系统、语音系统。对某个族语的三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就分别有某种族语(比如汉语或英语)的语法学、词汇学、语音学。语法、词汇、语音虽然是语言的三种不同的要素,但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相互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

语法指词语组成句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规律,即利用词汇(准确地说,是词汇中的词语)来生成句子的规律;词汇(也称“语汇”)指一种语言中词和成语(或熟语)的总和;语音指词语和句子的声音,即表示词语和句子意义的有声的物质外壳。

语法的建筑材料是词语,没有词汇,就不可能有句子,也就不可能有语法;反之,没有语法,词汇中的词语只是一堆构造句子的材料,把一种语言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充其量只能编成一部词典,而不可能成为句子,只有把一定的词语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和进行言语交际。

语法有形式和意义,即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任何语法范畴都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统一。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或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汉语里,除了语序、虚词、词的分布等,语音节律(包括轻重、停顿、音节多少、连读变调、特定音素、语调等)也是重要的语法形式或手段。反之,语句中的语音节律的种种变化,也决定于语法中的各种语法意义。词汇中的词语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二者合二为一:没有语音,意义只是头脑中的概念,词语也就无法显示;反之,没有语言的词汇系统,也不可能概括或描写出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

2.语法和语音的关系

2.1 语法对语音的影响

如果从语法出发来考察语音,就会发现语法对于语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语法与语音的轻重为例说点看法。

(1)“句法-语义”②结构制约结构重音

结构重音(有的称作“语法重音”,有的称作“意群重音”,有的称作“常规重音”)指短语中“句法-语义”结构的重音。它是由短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决定的。静态的短语结构的重音的一般规律是:

1)主谓结构中谓语和动核重读,如“骏马奔驰、技术革新、天气晴朗”之类;

2)述宾结构中宾语和客事重读,如“造房子、割小麦、写诗歌”之类;

3)述补结构中补语和第二动核重读,如“吃饱、说清楚、跑得累”之类;1 ①

4)定心结构中定语和限定元重读,如“好天气、木头房子、大型拖拉机”之类;

5)状心结构中状语和状态元重读。如“埋头读书、慢慢说、非常聪明”之类;

6)联合结构中,联合的成分无轻重之别。如“工农兵、哥哥和弟弟、多快好省”之类。在静态短语里,上述规律比较严格,相对固定。在动态短语(动态句子里出现的短语)③里,其结构重音一般也是这样,或者说有这种倾向性;但由于受语用表达的限制,有时比较灵活,可能会突破上述规律,比较:

A. 跌伤(“跌伤”为静态短语,“伤”重读)

B. 他跌得怎么样?――他跌伤了。(“跌伤”为动态短语,“伤”重读)

C. 他怎么受伤的?――他是跌伤的。(“跌伤”为动态短语,“跌”重读)

(2)语用因素制约表达重音

表达重音(有的称作“逻辑重音”,有的称作“强调重音”,有的称作“对比重音”)指具体句子中对某成分强调的重音,它是由语用中的焦点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重音实质上是表达句子焦点的重音。

以陈述句而言,静态孤立句④的表达重音的规律是:句末成分一般是表达重音,这是因为在陈述性的孤立句中,句子的焦点通常在句末。句末焦点一般称为常规焦点,所以句末重音是常规的表达重音。但句子类型很多,不同的句子句末成分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对不同句子的“句末成分”的重音配置必须作进一步的说明:

1)在“SV”句里,如果V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则句末重音落在该动词或形容词上,如如“他休息了”中,句末重音落在“休息”上。

2)在“SV”句里,如果R是一个状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状心短语中作状语的那个词上,如“你快点儿走啊”、“今天的天气非常好”中,句末重音分别落在“慢慢”和“非常”上。

2)在“SVO”句里,如果O是单个名词(包括动元化的谓词),句末重音则落在作O的那个名词(包括动元化的谓词)上,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她渴望学习”中,句末重音分别落在“李四”和“学习”上。

3)在“SVO”句里,如果O是一个定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定心短语中作定语的那个词上,如“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祖国”中,句末重音落在“伟大”上。

4)在“S把OV”或“O被SV”里,句末重音落在V上,如“张三把李四批评了”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中,句末重音落在“批评”上。

5)在“SVR”句里,句末重音落在R上,如“他吃饱了”、“我来早了”中,句末重音在分别落在“饱”和“早”上。

5)在“SV得R”里,如果R是单个谓词(动词或形容词),句末重音落在该谓词上,如“他说得对”中,句末重音在“对”上。

6)在“SV得R”里,如果R是一个状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状心短语中作状语的那个词上,如“我吃得太饱了”中,句末重音落在“太”上。

在动态的语境句里,其表达重音一般也是这样。这是因为:孤立句中的常规焦点,是语境句对比焦点的一种倾向性,孤立句中的表达重音也是语境句表达重音的一种倾向性。语境句中的表达重音往往跟孤立句中的表达重音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受语用表达的限制,语境句中的对比焦点常有变化,相应地,表示对比焦点的表达重音也会常有变化,如“他在写诗歌”,此句出现在不同的语境里时会有不同的对比焦点和表达重音,比较:

①谁在写诗歌?他在写诗歌。

②他在写什么?他在写诗歌。

③他在干什么?他在写诗歌。

上面三句重音落点不一样,表示了句子语用上的焦点或强调重点不一样:例 ①“他”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他”上;例②“诗歌”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诗歌”上;例③“写”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写”上。

由此可知,区分孤立句和语境句,有助于说明句子的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也有助于说明句子表达重音从静态角度观察具有规律性,从动态角度观察具有灵活性。

2.2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如果从语音对语法的影响出发来考察语法,就会发现句中词语的语音节律不一样会影响句子的句法、语义或语用。这表现在:

(1)语音的轻重会影响语法

语音的轻读或重读,会影响句法、语义和语用,例如:

“起来”若重读,是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来”为动宾结构;“起来”若是轻读,则是动态助词,“想起来”为“动词+开始体”。相应地句子也就表示不同的意思。⑤②我要学习文件。

如果“文件”重读,则“学习文件”为述宾结构;如果“学习”重读,则“学习文件”为定心结构。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完全不一样。

③a.[谁去北京?]----b.[你去哪里?]----

③a中的重音落在“我”上,③b的重音落在“北京”上。表达重音的不同,反映句子表达重点的不同,也就是焦点的不同。

(2)语音的停顿会影响语法

停顿或不停顿会影响句法、语义或语用,例如:

①a.他说/我爱上你了。b.他说我/爱上你了。

这两句停顿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a句的谓语“说我爱上你”为动宾短语,则“他”和“我”是同一人;b句的谓语“说我爱上你”为述补短语(一般语法书称为“兼语短语”),则“他”和“我”不是同一人。

②a.他是一个大学生。b.他,是一个大学生。

这两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相同,但语用上有差别:例②a“他”后面无停顿,“大学生”

是强调重点,一般要重读;例②b“他”后面有停顿,“他”是强调重点,一般要重读。

(3)句子的语调会影响语法

语调会影响句法、语义或语用,例如:

①a.中国足球队出线了。b.中国足球队出线了!C.中国足球队出线了? 这三句语调不一样,表达用途也就不一样:a句表示陈述,b句表示感叹,c句表示询问。②a.你了解/我不了解。b.你了解我/不了解?

这两句既涉及停顿,又涉及语调。a句和b句由于停顿和语调都不一样,所以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样:a句表陈述,句中两个“了解”的施事分别是“你”和“我”;b句表询问,句中两个“了解”的施事都是“你”。

(4)音节会影响语法(略)

(5)连读变调、特定音素等都会影响语法(略)

3.词汇和语音

3.1语音对词汇的影响

(1)音节、音素对构词的影响

汉语双音节象声词很象形容词,构成四音节和三音节的生动形式的象声词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跟两字的音节、声母或韵母都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上海话里表现得非常丰富。下面以上海话为例来说明音节、音素对构词的影响。

如果把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记作AB,其构成的四音节和三音节生动形式有两种:

1)音节重叠

通过音节重叠,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可以构成以下4种生动形式:ABAB式、AABB式、AAB式、ABB式。例如:

AB→AABB:劈拍→劈劈拍拍;滴答→滴滴答答;历录→历历录录

AB→ABAB:劈拍→劈拍劈拍;滴答→滴答滴答;历录→历录历录

AB→AAB: 劈拍→劈劈拍;滴答→滴滴答;历录→历历录

AB→ABB: 轰隆→轰隆隆;发辣→发辣辣;五里→五里里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双音节象声词不能构成以上几式,这和双音节象声词的声母有关。其规则是:AB中的A的声母若是m、n、f、v、k、g、h等鼻音、擦音、舌根音,就不能构成AABB和AAB式;AB中的A的声母若不是L声母,则不能构成ABB式,如:

发辣→*发发辣辣→*发发辣;五里→*五五里里→*五五里

格支→*格格支支→*格格支;轰隆→*轰轰隆隆→*轰轰隆

劈拍→*劈拍拍;→*格支支;发辣→*发辣辣;五里*五里里

2)增加新音节

通过增加新音节,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可以构成以下2种生动形式:ALBL、ALB 式。这两种生动形式的象声词里,双音节象声词与前后两字的声母和韵母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音

素(或声母)“L”在构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

1)ALBL式(ALBL为四个不同的字,AL叠韵,BL叠韵)

AB→A里B拉:咪麻→咪里麻拉;唧喳→唧里喳拉

AB→A里B喽:叽勾→叽里勾喽;欺口→欺里口喽

AB→A里B噜:叽咕→叽里咕噜;欺库→欺里库噜

AB→A令B啷:叮当→叮令当啷;乒乓→乒令乓啷

AB→A令B隆:叮咚→叮令咚隆;平篷→平令篷隆

AB→A历B辣:劈拍→劈历拍辣;滴答→滴历答辣

AB→A历B录:毕卜→毕历卜录;悉索→悉历索录

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构ALBL式生动形式的规则是:

第一,A和B后的音节必是L声母;A后的L和A韵母构成音节,B后的L和B韵母构成音节。

第二,AB两字韵母必须不同;如果两字同韵,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拍塔、哐啷、咚隆”之类。

第三,AB中B的声母不能是L,B的声母必须能同声母L搭配;如果不是这样,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拍辣、咕噜、轰隆”的声母都是L,“格支”的B声母不能同L搭配,所以不能构成ALBL式。

第四,AB的韵母必须都是舒声或都是入声;如果AB中一个是舒声,另一个是入声,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咯铛、壳汤”之类。

1)ALB式(ALB为三个不同的字,AL叠韵)

AB→A啷B:拍汤→拍啷汤;白堂→白啷堂

AB→A楞B:钵登→钵楞登;泼吞→泼楞吞

AB→A令B:叮当→叮令当;定堂→定令堂

AB→A隆B:扑通→扑隆通;谷咚→谷隆咚

AB→A里B:叽咕→叽里咕;叽勾→叽里勾

AB→A辣B:柏嗒→柏辣嗒;拍辣→拍辣塔

AB→A录B:卜督→卜录督;谷督→谷录督

AB→A历B:劈扑→劈历扑;滴督→滴历督

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构ALB式生动形式的规则是:

第一,A和B之后的音节声母必是L,韵母必和A同韵。

第二,AB中B的韵母不能是必须不同;如果两字同韵,则不能构成ALB式,如“拍塔、哐啷、咚隆”之类。

第三,AB中B的声母不能是L,B的声母必须能同声母L搭配;如果不是这样,则不不能构成ALB式,如“咕噜、轰隆、五里、咯吱”等便是。

第四,AB中B的AB中B若是舒声字,则ALB中的L所代表的字也必是舒声字;反之,B若是入声字,则ALB中的L所代表的字也必是入声字。

(2)连读变调对构词的影响(如上海话的“炒青菜”)。

(3)从吴语的几个合音词看语音和词汇的关系(如“勿要、勿曾、阿曾”之类)。

3.2 词汇对语音的影响

(1)构词的词缀一般轻读

汉语词汇中的词,如果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其内部语素有的有轻声(轻读),有的没有。合成词的构词语素如果是虚素(词缀),一般轻读,如“子、儿、头、老、第、们”等。还有一些“老资格的口语词”的语素,很多含有轻声。所以,一个合成词内部的语素是重读还是轻读“纯粹是词汇问题,只能一个一个地编入词典”。

(2)实词转化为虚词,语音也就轻读

汉语中的虚词,绝大部分是从实词演变转化过来的。它们在汉语历史的某个阶段曾经是实词,但一旦成为虚词,一般就得轻读。这样的虚词如:结构助词(“的、地、得”之类),动态助词(“了、着、过、起来、下去”之类),语气词(“的、了、吗、呢、吧”之类),介词(“把、被、自、从、往、在、对、给、比”之类),单音节的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之类),量词(“个、只、本、棵、支、条”之类)。

另外,有些正在演变中词也都轻读,如动结式中作结果补语表“实现、着落”的“好、见、住、着(zhao)、掉、死”之类。

附注:

①参看范晓《语法研究中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语法结构体都包含有句法和语义,所以它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

③关于静态短语和动态短语,可参看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第231-24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期;《试论语境句和孤立句》,《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④关于孤立句和语境句的区分,请参看范晓《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5期;《试论语境句和孤立句》,《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

⑤参看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②⑤

主要参考文献(略)

第五篇: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红楼梦的写人艺术 2红楼梦的思想内涵3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4水浒传的思想倾向5西游记的思想主旨6论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7论老舍的四世同堂8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9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这些是部分题目,我感觉这些多少还懂点,你看看哪个好写,挑一个就行,5000字左右,刘老师有时间帮我写一下,然后用qq邮箱发过来,1月10号之前写好就行,万分感谢,有时间请你吃饭,拜托了

下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说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语言学方面: 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

    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答辩安排(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分组安排情况:A组:(25人) 答辩老师:组长:黄伟,成员:刘炳辰、薛幼萍、康庄 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6、多音字浅谈 55、人名、地名与修辞 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 61、论李商隐的“无题诗的创作特 60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52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72论白石词的主要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序号 论文题目 1 汉语辞格研究 2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3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研究 4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初稿 ) 题 目:《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教师:庄逸云 准考证号: 390102100569 考生姓名:陈阳武 资阳市雁江区 工作单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