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南园林营造手法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运用
江南园林营造手法在高校校园
景观中的运用
摘要: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雅致的人文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世人所惊叹。前些年,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盛行的欧风建筑,在过分追求建筑华丽的外表下,独缺了传统文化。近些年不断出现的“新中式”风格的校园建筑在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之余,又忽视了校园景观做为文化传承的作用。本文对江南园林的特质和高校校园景观的作用进行解析。加强两者的有效融合,在提升高校校园建设内涵的同时,又能够实现“景养性,观逸情”的造景目的。
主题词:江南园林校园景观
江南园林造园历史弥久,由皇家园囿发展而来。明代中期以沈周、唐伯虎、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也纷纷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形成了有别于宋元时期的“住宅园林”的艺术风格。清代初年,随着盐商和徽商的兴起,江南地区造园之风盛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特有的营造手法,再现真实山水,移步换景、以小显大、乐蕴无穷。因此江南园林具有出以下几种特质:
1.江南园林的人文特征和造园者的目的——以人为核心 江南园林以“善于用因”为建造原则,园林大都与外界隔绝,实现“置闹市而不嚣、于市郊而不矫”的雅洁品质。园林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通过精细的景观塑造和精巧的园
林布局彰显独特的文人气质色。富豪权贵造园自然会炫财耀势,一石一泉,一棂一榱,无不精美工巧;囊中羞涩的寒士在造园中侧重于环境的静谧雅致,景观不求在多,怡人即可。不管是富豪还是寒士,他们在造园的总体风格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均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所遵从的文化情趣和道德理念。对于大多数造园者而言,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有观游之趣,愉悦身心的场所。江南园林是适合造园者父母家人理想生活的休憩场所,体现了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园林养亲性;江南园林让造园者得到自我安逸和自我享受,体现了以人的享乐为核心的园林自娱性;造园者以江南园林的华轩美榭为雅集场所,体现了以人的交往为核心的园林聚会性。江南园林的营造,无不显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2.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和造园者的追求——以自然为美 江南园林的造法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且无固定程式,造就了“园因景成,景因园异”的妙处。江南园林大都身处于城里宅内,为了能体现出园内的山水性情,造园者将“叠山理水”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取假山之姿容、借水景之意境,辅以盆栽、树木,来表现出自然的万千气象。江南园林建筑均为木框架结构单体建筑,运用连廊、桥梁的连接,形成一种可实可虚、可通可隔的空间布局,将个体组合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揉。在江南园林中运用了大量的匾额提名、楹联篆刻等文学手段,将文字所富
含的意境对园景进行了点介。既是对空间的划分,同时也避免了“纯游观”景点带来的靡靡之气。用人文自然弥补了非原始自然的缺失。
3.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和造园者的情趣——以适用为原则
江南园林所具有的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无法替代。利用空间的组织、平面的布局、意境的创造形成一个造园设计体系。一切安排似若偶然,却又突出了园林的适用性。受封建法统和文人价值观的影响,江南园林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四面高墙合围,显露出造园者内扬型的个性特点。在江南园林中,造园者引入了农桑元素,以追求隐逸的效果;引进了西洋元素,以追求对新兴的认识。隐逸和新兴两种迥异的风格,相互映衬。通过园林来表达造园者自身的情感和立意,突破了单靠视觉传达信息的途径,而是综合利用人的感官因素来获得感知。庭院空间以水为中心,建筑物、亭榭等均布置在水的周边,体现出强烈的向心和内聚的感觉。江南园林的引人之处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序列,假山、池水、植物和建筑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按照功能划分的区域,同时也能包含主要景物和数个空间层次。以山石、水面、光影、声线、植物和气味充分的对空间进行了延伸和渗透。让人有了咫尺山林、合璧奇异、多方胜境的感受。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在借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上,以高校性质为依托,以高校文化内涵为内容,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活动服务。充分尊重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构建“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绿色生态境界,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不仅要着眼水面、绿化面积的扩大,更可以吸纳江南园林的特质,促进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推进高校景观环境的永续发展。
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身心与校园环境的融合当代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鲜活充满张力的社会,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的重要成员,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长年围绕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轨迹,显示出独特的规律性。大学生的求变意识又使得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高校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这样也要求校园景观具备丰富性和集体性。在开展多种样式的同时,倘若校园景观能提供个性化的私密空间,无疑在稳定大学生情绪上起到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因”,利用园林的建造手法因境制宜、因地制宜,围绕着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活动区域和生活轨迹,通过江南园林小品的点缀、曲径通幽的婉约、一池碧水的舒缓,让他们有一种宁和、安全、庇佑或回归的心里感受,减轻他们的压力,消除主观情绪的影响。
2.以自然为美,注重人文景观与校园建筑的融合在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中既有得天所赐的自然景观,也有为了突显文脉特征的人工景观。纵观校园建筑,大都是庄重、严谨的构造外形;突出使用功能而略呆板的内部空间;因建筑年代的远近、设计风格的变化而形成的忽抑忽扬的建筑风格。因此人文景观必须以自然为美,兼顾静态设施和动态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运用植物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空间意境;运用植物生长经历承载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假山、池水、亭榭、连廊、桥梁等江南园林小品,在丰富了校园景观的同时,也表现出高校在文化内涵建设上的成就。文字表达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校园景观中楹联匾额、碑记题刻等更容易解读出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飘逸的书法、精致的话语也将自然美、人文美和景观内涵一并呈现出来了。
3.以适用为原则,注重景观情趣与校园风格的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外景观设计公司参与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工作,高校校园景观的风格也呈现出西方园林的特色。我们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环境营造特色。每一所高校所在的城市都有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时代的城市风貌,高校所承载的地方性和历史性不容质疑,因此校园景观就是最好的载体,由此衍生出的景观文化要能够表现出特定场所的主题,其来源和依据可以是多样性的,但不能离开适用性的原
则。利用江南园林的营造手法来表现出景观的立意,这个是西方园林那种对称排列、欧式装修所不能取代的。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可通过对施工工艺的改良、材料的选用以及对节点的掌控来实现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熔铸。体现出校园景观的适用功能和传统审美情趣的有机交融,能够更好的诠释和彰显校园的建筑风格。
结语: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和精神遗产。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文化底蕴、内涵建设的突出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生活的场所。因此二者的有效融合,还需要校园建设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使高校校园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第二篇: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城科校园建设的运用
姓
名:王逸凡班
级:建筑学学
号:指导老师:唐海燕
1班 13154922
2016年12月16日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城科校园建设的运用
摘要:随着景观生态技术的发展和其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被应用于各个规划领域,比如生态型校园,其景观设计、建设上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理,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关键字:景观生态、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园、人性
重大城科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山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理位置优越,有山、有树、有水,但是在后山这边的建设比较杂乱,一眼望去全是学生宿舍,看不到花圃,也看不到草地。一条水泥路铺完以后,后果就更加严重了,一下暴雨,那些裸露的地表就积满了水,这水循环被严重的破坏了。每到夏季暴雨时节,都会发生下水道拥堵的情况。再者,重大城科的卫生做得相对较差,进而影响到空气,特别是图书馆那边卫生差,一到夏天臭气熏天。
景观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也具备教育功能,目前各高校对景观生态设计1越来越重视。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立足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自然,建设一个山水叠翠,林木葱茏的现代生态型园林绿化校园,给师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景观的教育作用主要是审美教育,即把景观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功能实现,有效的发挥园林审美教育的效果,让师生体会到造物的神奇与美妙,得到积极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情。大学校园景观是无声的课堂,对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我么们要着眼于整体效益,统筹规划。下面是我对重大城科景观生态设计提出的几点意见:
1.城科景观生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校园拥堵日益严重
随着城科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原有的校园资源严重不足,师生占地面积,平均绿地面积、平均道路面积等已大幅下降,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校园拥堵。
1.2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蚀
校园虽然是区域的文化中心,有较高的文化地位,但是依然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侵蚀着校园,致使校园内鱼龙混杂。不利于校园内精神文明的建设。
1.3环境污染充斥着校园
校园作为城市文化区域的重要组成区域,校园环境质量的整体水平比城市其他地
2方优良,但是城科校园内还是普遍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①周围环境污染影响校园环境质量,导致校园污染严重、②校园产生的生活污水、实验污水、生活垃圾等,直接污染校园环境、③交通工具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堵和噪声污染、④校园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使校园环境进一步恶化。
1.4校园景观生态设计产生的误区
现在城科的校园景观建设未从生态理念角度来对校园内的各项进行精雕细琢的探索,校园环境只是满足了一定的绿化面积,环境质量不够高,且为了建设的速度和环
境效果的速成,大量运用草坪以及移植的树木代替原有的植物系统,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建设中起到美化作用
景观设计主要以绿化为主,应该充分运用生态设计原理来建设校园景观工程,才符合现代化校园的长远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凸显出周围的特征,也需要以人为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人文气息浓厚,迸发青春活力的校园。
2.1景观生态设计在教学区的作用
高校主要是从事教学研究的地方,因此这的地方也是校园绿化的重点区域。其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户外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并且处理好景观植物与周围建筑物的关系。城科主教前广场很开阔,但其景观设计很不科学,常常被城科学子诟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片区域,景观设计应该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而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既可以安静怡人适合读书和小型交流,也应该敞开简介,利于较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城科的教学区由于功能集中,一到下课,所有的学生一拥而出,整条校道是相当的拥挤。一到雨天那就更气人了,连个伞都打不得。校园里车辆台多也是个问题,本来重大城科的校道就窄,车一堵根本就无法行走。特别是从主教到六教的那条路上。建议禁止大型的卡车在此校道上出入,以及可以适当的错开上下学的时间减轻校道的而交通压力。
2.2景观生态设计在宿舍区的作用
宿舍活动区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使用量较大,活动内容多,植物景观设计应该考虑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活动区域和较多的林荫空间,并且在靠近宿舍楼的地方设置安静怡人的休息空间,以减少对宿舍楼的影响。该区域景观以硬质铺装加条形座椅为主,使用高大冠幅的树木以起到较好的遮荫作用,使该活动区域更加安全和卫生。
城科学生宿舍的景观生态建设较差,缺少视觉上的效果,仅有许多的杂草,以及大面积的裸露的地表。不仅影响到整个校园的整体效果,而且影响到校园的水循环。因而我建议根据景观的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先进行对学生宿舍区的景观设计,加大物种。可以有花圃,树木,以及果树的栽种,这样加强物种的交流。树木的摘种必将引来许多的生物,有可以加强土壤的对水的吸收作用,避免水土流失。重庆是个多雨水的城市,这种设计将会给同学们带来方便。利于同学们出行以及校园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
2.3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其他区域的作用
运动区域和休闲区域也是高校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区域多配合操场和建筑周边环境,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休闲区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由于以前建设缺乏规划,很少考虑到城科校园的整体布局以及校园的景观规划。此外校园内的垃圾箱设置较少,于是有随处可见的垃圾。不仅影响到了校园的卫生,还影响到了空气的清新,从景观生态的角度空气的循环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校园政客生态环境。由此我提出在学校多设垃圾箱并且将其分类。从大处分析,这将为我校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基础。
城科内有许多重型的机车,噪音特别的大,而且他们的出行集中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这边,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休息质量。噪音污染是生态建设以及景观规划当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们学校校道上又很多的树,可以减轻噪声,但是不能完全消除噪声。所以建议在学校的教学楼集中以及学生宿舍集中的地方禁止驾驶重型机车,从而从根源上消除噪音,提升学校的校园良好氛围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3.景观在校园建设中的教育作用
3.11景观生态设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
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承载校园精神,展现校园灵魂的载体,3它丰富着校园的人性空间。园林景观的教育作用,实际上取决于景观本身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象征意义,从美学教育上升为智力教育和品德教育。
景观园林是自然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在我国文人雅士把观赏自然山水之美作为追 求超脱人格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校园内,难以大兴土木制造假山,但是奇石的点缀非常普遍。大学校园特色景观小品在空间形态上和周围环境不是独立的,往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呼应,应力求与校园环境统一和谐,在整体中求局部特色。应以校园文化为指导,进行构思、空间构图和艺术处理,应特别注意推敲其在环境中的尺度,与视点的关系及其与其它景观要素的联系。例如,景观小品的底界面的设计及背景设计同样对景观小品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需要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以衬托出景观小品的意境及主题,并注意规划人流动线与景观小品的关系,避免因视点过近引起近视变形。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依据它所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来确定空间位置,使之适得其所。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不但要体现自身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融合,塑造完美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以至于能完美地体现景观小品的内在文化精神。一般来说,在高校主入口空间景观中,雕塑是最常用的小品,其主题由多种因素而定,有些是为了纪念,如西南大学主入口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己经成为了西师的重要标志,不仅包含对毛主席的深刻缅怀,同时也为激励在校师生努力向上的动力,其雕塑有着深邃的内涵,同时也增加了广场的向心性,成为场所的视觉和精神焦点;有些是为象征而设计,发人深思,给师生的心灵一些启示。还有的单是从美化角度考虑,结合周边的景观,雕塑往往是通过和谐的对比、呼应的关系结合其具体的环境和校园历史而设计。
景观植物在大学校园内占了很大的比重,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同时也有很深的寓意。大学校园内的景观植物种植规划不仅仅要考虑到整体效果,也要细节到每一个独特性的美化上。校园的运动场是最具有独特性的一部分,运动场视野开阔,是学生们都喜欢的校园风景之一,因此运动场上的美化修建尤为重要。运动场采用塑胶草坪,这使操场常年看起来都是绿色的。既保证清洁也保证美观。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运动场周围应该围上护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我们对城科景观规划时,可以抓住地域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的差异性,以学院为单位,不同的学院以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基础,布置景观。3.2景观生态设计在生态教育方面的作用
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以现在寓教于乐、以美感人,情感激发、以美起志等方面,具有使人获得积极的休息功效。在现代社会中,师生常常面临各方面的压力问题,这就特别需要以景观审美为媒介进行协调和交融,是情感生活得到满足,进而达到愉悦心情,塑造心灵的作用。优美的校园景观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让人领悟人生哲学。师生在为景观的美所吸引时,会情不自禁得生出热爱的情感,并且由此及彼,激活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也提升师生的道德境界。
4.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校园建设只注重校园环境的教学功能齐备和视觉美观性,往往忽视了校园的节能环保建设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4.1利用有限的地面空间,将植被竖向空间拓展,从而达到增加绿化面积的效果。城科受到用地面积限制,在建筑和运动场地外,所剩的绿化面积很少。在有限的种植面积内,运用绿篱和具有美观造型的花模作为景观元素点缀空间,不仅能塑造出独特
的景观效果,还能增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作业面积。学校的外围围墙可用桧柏等高杆常绿的灌木结合实体围栏或砖墙组合成绿色围墙。
4.2结合建筑的外观设计,利用建筑立面、屋顶和室内空间栽植植物。在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顶栽植植物,既可增加建筑外墙的保温性,又可让建筑外观具有独特的美观性。以往很多建筑为了实现外墙绿化多采用在建筑散水外种植爬山虎,让爬山虎攀爬建筑外墙自然生长。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一定缺陷,爬山虎爬根对建筑外墙装饰材料有一定破坏性,而且爬山虎为落叶植物,到了冬季叶子会全掉光,露出凌乱的藤茎,反而影响建筑外观效果。建筑立面绿化设计可和建筑外墙结构结合设计,实现常绿效果。
4.3部分硬质铺地可采用拥有同一功能性的半绿化或全绿化地面替代。在室外停车场和消防通道的设计中,很多工程都采用预制植草砖来减少硬地面积从而增加绿化,但预制植草砖的绿化率只有50 %左右,而且易出现破碎和局部沉降等现象。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基本可解决预制植草砖的这两大缺陷。5.生态设计运用于校园景观的意义
校园景观与文化性市政景观、商业景观、住宅区景观有诸多不同,它有更多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拥有丰富的功能各异的区域,需要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从而诊释校园的精神内涵。需要反映校园的多元、自由和兼容并蓄,记录校园发展的脚步。校园空间的营造需要更多的结合内外空间,让内部与外部空间相互交融,从而拓展空间的交往性。除了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这些职能外,校园也是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生活场所。景观设计通过形式美、色彩美以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校内师生甚至校外人员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以舒缓人们的压力、放松身心,通过一些具有参与性的公共景观设施或者设计让师生一起体验并参与,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是校园未来的“场所精神”。将一些一目了然的生命过程展示给校园中的学生是一件令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的策略。这样不仅能解决校园中实际而临的生态问题,更能成为一种展示和推广。这些生态设计切切实实地成为了校园中学生的福利,让大家感受到生态设计应用于校园的益处,从而获得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的认可和赞同。校园中的学子们终将走向社会,并且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有未来的政府人员、教职人员、设计规划人员等等,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他们的决策影响未来世界的走向,而他们现在的际遇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价值观和决策。这就是生态设计运用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6.小结
城科的校园景观设计还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态理念,要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使师生与校园有机协调,最终达到校园、师生、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泽,李玲,牟端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 究.2006,18(1):14-16
2.张庆峰.校园景观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管理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3.王福刚,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0
第三篇: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
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
陈晓蕾叶玉清 刘姗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提供一点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学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高校;学风建设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i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hen Xiaolei, Ye Yuqing, Liu Shanyi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Liaoning Fuxin 123000)
AbstractObjectiv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is a basal work for a colleg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Our study advised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n psychological terms, contribute our part to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Key words: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ollege;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和谐校园事关整个国家的繁荣兴旺和长期发展,而学风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一环。
一、什么是学风
1.学风的概念
学,指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风,指风气,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的风气,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学习纪律原则、环境等核心内容。
2.学风的具体表现
高校学风主要体现在:
①校园的环境氛围。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条件。
②严明的学生管理。有优良学风的学校一定有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日常管理程序。
③丰富的教育载体。学校应创造一切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④学生的形象表现。主要看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遵守考试纪律的程度,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效果等,以此体现学风。
二、当今高校学风现状
学风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根据以往研究调查显示,现今高等院校的学风大致有以下特点:
积极方面:目前高校整体学风较好,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端正,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较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好课后学习,在思想意识上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且积极开拓自己第二课堂,例如:好多学生主动学习二外,考取其他各种资格证书,以此来增加自己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消极方面:目前高校学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及格万岁”的惰性思想,学生旷课、挂科现象还广泛存在,甚至学生中流传“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这种不良思想。而且,高校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作弊手段越来越科技化,严重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
当然,依据学校层次的不同,具体到某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可能也会有所偏差,以上只是高校普遍情况的总结,反应了最一般的情况。
三、运用心理原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还要讲究方法和手段。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特点,应用心理学原理,加快学风建设的步伐。
1.利用模仿强化和替代强化,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造成人的行为社会化的内部力量。模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察学习,通过对他人行为特征的注意,在头脑中形成榜样的表象,用以组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二是替代强化,即通过观察社会对他人行为的态度而进行自我强化。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是大学生最接近的模仿对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例如:可以对党员、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考察实行量化管理,规范他们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榜样作用。
2.利用从众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害怕孤立、趋向从众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一所学校一旦形成良好的学风,那么良好的习惯就会被师生所遵循,并形成一种无形的舆论压力,促使学校中的成员产生“从众”行为。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人的从众心理,通过规章、制度、活动、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良好学风,利用从众的力量,加强学风建设。
3.利用暗示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在心理学上,采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叫做暗示。暗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骨干可以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积极宣传倡导良好学风,同时,抨击、严惩不良学风,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
地接受这种积极暗示,朝着健康、向上的学风方向发展。
4.利用竞争意识与求胜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事事都不甘落后。在竞争的条件下,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自身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学校要为他们刨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建设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丁闽江.以心理学视角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
[2]魏广东,蒋文云,刘凌.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9
第四篇:校园新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新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如今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校园新媒体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各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校园资讯、宣传校园形象,进行校园文化传播与建设。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高校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作用以及实践对策,以此为校园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校新媒体 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据《掌上大学新媒体蓝皮书2016》数据,2016年高校新媒体运营团队数量在60000个左右,预计2018将突破11000个。《2016校园微博红人榜白皮书》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群体微博用户数突破3700万,比2015年增加了43.35%。
加强高校校园媒体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努力,成为一种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2高校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发布信息资讯,服务高校师生
新媒体以其方便、及时的特点迅速成为高校师生最受欢迎的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各高校也申请了对外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新媒体账号,让全校师生便捷了解校园资讯、获取校园资源。加速信息流通,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四川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川师大官微”)在2018年1月1日-4月20日的推送里,约40%的推文页末都附有近期学术讲座的信息,方便师生获取,促进学习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2.2宣传高校形象,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
高校新媒体不仅具有信息发布与服务功能,同样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如今,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俨然已经成为宣传校园形象的重要方式,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高校的印象。
川师大官微2018年1月的推送《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新年献词》,评论里有很多同学表达了对学校美好的祝愿,不少学生家长也留言祝福学校越办越好。校园新媒体在宣传学校的形象、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作用显著。
2.3增强凝聚力,树立校园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校园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新媒体可以培育育人的文化环境、厚植校园文化底蕴,突显育人特色。
2018年以来,川师大官微的推送中,阅读量和点赞量最高的是《四川发布:四川这个学校“影响力”全国第三》。此条关于母校荣誉的文章被川师学子多次转载,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树立校园文化自信。
2.4培养新媒体人才,强化育人功能
学生作为高校新媒体的主力军,在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校园文化的人才队伍,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发展。据《掌上大学新媒体蓝皮书2016》,50%的高校新媒体运营者在毕业后会继续从事新媒体行业。培养新媒体人才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的人才输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川师大官微会开展写作、摄影、编排等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3高校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对策
3.1创新内容形式,提高媒介素养
依托新媒体丰富的传播方式、形态手段,培养创造力的全媒体思维,不仅要弘扬时代主旋律还要与时俱进。坚持“内容为王”、“贴近学生生活”的原?t,推送优质内容,增加用户粘度和忠诚度。
3.2加强互动交流,拓宽宣传渠道
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举办线上与线下活动,了解受众的反应,形成双向交流的互动机制。重视宣传,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校园文化“走出去”,在良性互动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
3.3建设新媒体联盟,形成文化矩阵
建设校园新媒体联盟,加强各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发挥各平台优势,整合校园资源。促进我校各级新媒体同向发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效率。融合各传统媒体,利用各自优势,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元性。
3.4强化新媒体管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对发布的内容进行监督,及时把控校园舆论。越来越多高校重视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例如四川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皆印发关于校园新媒体的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保证了新媒体健康有序地建设和发展,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4总结
高校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推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经逐渐成为了学校提高教育水平、营造学术氛围和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应不断探寻高校新媒体的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实践做法,加强新媒体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宏杰.创新文化育人建设新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3.[2] 王丽萍.探析高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7(17):94+96.
第五篇: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在我国不断深入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发展起来,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针对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目的在于提升物联网应用质量,促进其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地做出贡献。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7-0293-02
高校作为科技前沿阵地,对于新型技术的接受和研究一直居于各行业前列,物联网的发展在高校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从学校日常教学到学校的行政管理,处处都在应用物联网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强了学校内部控制,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目前,智慧校园已经出具规模,文章主要普及物联网知识,具体探讨物联网应用实践,从而实现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作用,更好地促进科技的应用。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字工程实现的一种新型技术,其开发的目的在于加强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地学习环境和资源,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方便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同时,对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智慧校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当中,教学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我国教育改革拓宽了途径,开辟了新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面临这样的社会环境,我国开始深入的教育领域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培养具有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有利于这个目标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电子平台进行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课”等学习方式出现,这对于高校教学是具有促进意义的,“微课”可以实现师生的在线交流,节约教师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在对学生考勤管理和考试管理中,物联网技术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设置好的软件,可以直接显示学生出勤打卡情况,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对于学生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的考试管理也可以防止作弊现象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考试管理效率,实现了学生管理的公平性。
2.2 物联网在高校校园生活管理中的应用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生活方式,在校园中学生可以实现日常的消费与活动,每个大学生校园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要在其中生存,必然的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建设是尤为重要的。物联网在学生生活服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园一卡通”的实现,伴随物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目前大学生往往都拥有一卡通,一卡通可以实现食堂、超市、图书馆以及校内各种场馆和设施的使用,甚至一些高校的一卡通已经延伸到校外,公共交通、银行、医院挂号都可以利用一卡通实现,这种生活便利的实现即是物联网发展的结果,实现了人、物的各种联系,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2.3 物联网在高校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师生众多,面积庞大,管理冗杂,因此,在高校资源管理中,节约和控制是非常必然的,任何一项小的资源浪费放到高校中都会变得巨大。现代化高校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智慧校园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对于资源的控制上,无论是教室还是办公室,空调、灯都是必备,尤其是一些学校的实验室,对于温度、湿度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在对于这些资源的控制和管理中物联网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中控台,可以实现任何一间教室资源的开关,同时对于要求严格的实验室,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相关外界因素让实验室设备自动开关,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节约高效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最重要的水资源,尤其是学生宿舍的水资源,部分学生无意中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结合物联网管理,可以实现“无人即停”,节约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3.1 提高认识,加强设施投入
物联网的应用是需要一定基础设施投入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物联网建设方面存在投入力度不足,管理者不重视的情况。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了解时代发展背景,对于物联网这种新型技术要不断认可的和接受,主动了解相关技术,对于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要积极加强对于技术方面的投入,对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要不断拓展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物联网在校园建设中地位,同时,加强学校相关方面专业建设,努力适应市场,不断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践行教育改革相关政策,落实教育改革目标,提高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水平。
3.2 不断引进人才,提高科技人才比例
教学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创办的根本目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兴起,智慧校园的提出让物联网在高校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物理网技术的发展基础是人才,只有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才能实现物理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高校目前存在物理网科技人才不足和专业程度不够的情况,人才的缺乏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存在问题,人才专业程度不足造成物联网不能充分利用,更无法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因此,解决人才问题是关键,首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不断从内部培养专人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学生,让其毕业后积极投身到母校的建设当中,充分发挥所学,将理论不断应用于实践;其次,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各个方面给予人才补贴,增强吸引力,为人才的到来做好准备,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实现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齐头并进。
3.3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物联网技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摇篮,创新势在必行。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建设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要不断加深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应用,提高物理?W应用程度,对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物理网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于科技环境的净化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结束语
物理网的发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相关周边技术发展起来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物联网已经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应用无疑是物联网发展最直接作用的体现,对于高校教学、学生生活以及教师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国相关政策的落实也具有积极意义,虽然目前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必将迎刃而解,物理网在我国也必将被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当中,促进人们生产生活便捷的同时也使自身技术得到发展,更好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舒杰.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12).[2] 贾文潇,刘婷.浅析物联网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6(5).[3] 杜非非.试论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