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4:5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第一篇: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得知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家庭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难讲的话题。学术界有两类文章是水平特别高的,一种是题目特别大的,如《宇宙演化和心理能量》,这往往都是开一代先河的大宗师的文章,这样题目出现,也说明大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还不甚了解。还有一种题目是特别细的,比如说《武汉地区26-28岁男性未婚青年的动力学短程治疗中初始访谈的投射机制的形式》,这两的题目出现就说明在某个领域钻研的比较精深。武汉曾经举办过很多期家庭治疗的培训。所以我想大家对家庭动力学应该是已经有一些了解了。今天就讨论一个稍微小一点的问题,便是家庭中的投射-认同过程是如何影响到个别心理治疗的治疗过程的,特别是如何影响到治疗师的判断,形成治疗中的阻抗和反阻抗。

1、导言

我想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感觉,特别是做青少年治疗的,我们会逐渐为这些青少年受到了压迫而同情不已,不明白他们的父母为什么居然如此不能理解他们,从而对那些“顽固不化”的父母感到愤怒不已。

做成人治疗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觉得天下怎么会有如此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或者有如此不理解自己妻子的丈夫。或如此逼迫自己丈夫的老婆。

每当我们出现这些愤怒感、无奈感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可能卷入了家庭中的投射-认同。

而且也提示我们,在个别治疗中出现了很多需要处理的投射-认同过程。

投射-认同过程中的双方往往需要寻找第三方来承担起两人系统中的焦虑。这个三角化过程起源于母婴关系向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过渡。在治疗情景中会不断重复。

所以个别治疗情景中,难免会出现一个第三方的“魔鬼代言人”,这个人可能是患者的父母之一,可能是一个重点中学的老师,可能是一个给患者开药的精神科医生,可能是患者的前一个治疗师,更有可能是给患者家庭做家庭治疗的家庭治疗师。这些人往往被描述成糟糕的、不行的、软弱的,也就是说坏自体,也有可能别描述成迫害人的、压抑的、冷漠的、过度理智不理解人的,也就是坏客体。

个别治疗师经常会抱怨家庭治疗师的愚蠢,如果个别治疗师去听听家庭治疗师的督导,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他们也在嘲笑我们。”

现在投射-认同这个概念,可能可以让我们同时从个人和系统的角度来反思很多现象。

2、家庭中的投射-认同过程

其实早在经典精神分析的年代,分析师们就注意到了分析可能会引起配偶的变化。所以当时的精神分析师一般会建议,夫妻双方中如果有一方在做精神分析,另外一方最好也去做心理治疗。

Giovacchini发现,在个别心理治疗中,配偶一方经过治疗显著改善的时候。另外一方往往会退行。本来夫妻中潜在的角色分配和互动模式被破坏。(Giovacchini,1984a,1984b)比如说,一位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很依赖自己的妻子,妻子呢,有很强的控制欲,也乐得通过控制丈夫得到成就感。结果把患者的依赖性治好了,他变得独立、自信了,从而也不需要妻子的控制了。这时候妻子就会变得无助、恐惧、失落。两口子就面临着危机,他们本来婚姻的基础是依赖-控制。现在他们用什么来维持婚姻呢?

所以,我们不要催促患者成长得太快,所谓“欲速则不达”。太快取得效果的治疗造成他们更大的问题。在一个系统中,一方的改变往往会造成另一方的重大影响,有些时候治疗会对别人的婚姻造成冲击。治疗师不注意这一点,往往就是家属找上门来“讨公道”。

有时候患者很聪明,他会用阻抗这种方式来对抗治疗。再举上面那个例子。一个依赖人格的人往往会有一个自卑至极的自我表象,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他的自我表象和他的现实不

一致——如我遇到一个患者,经常用恶毒的话贬低自己的长相,可是其实她是个公认的秀美的女孩,追她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接受其实自己有优秀的、不错的方面。就在于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不错的话,就有可能失去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就像那个秀美的女孩,她如果自信的话,就会体验到来自异性的爱,就会离开父母。而其父母其实早就要离婚,一直都是因为她太小没离,多年来她一直是父亲唯一的精神寄托。一个独立自信的她将会要摧毁掉这个家庭的结构

60年代的时候,Wangh(1962)就观察到焦虑的夫妻之间的防御模式在于他们会建立起一种僵化、刻板的沟通模式,其中一方担任有权力的控制者,而另外一方扮演一个弱小的角色。(Wangh,1962)

这种刻板模式的任何变化会让他们痛苦不已。客体关系的家庭治疗师Jill Scharff(1992)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对夫妻来做治疗目的是让夫妻间能够有更多开放的情感交流,可是当丈夫真的能够开放自己的情绪感受,能够表流自己的脆弱的一面的时候,妻子开始极度的焦虑不安。(Jill Scharff,1992)

如果大家多学习一些米纽琴、鲍温,纳吉的家庭治疗学说,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的清晰。其实在夫妻之间的投射认同比比皆是,很多夫妻往往会通过投射-认同来代谢、忽略他们沟通系统中的焦虑,结果往往是彼此的自主性、权力、和亲密性降低。(Scarf,1986;Wilkinson and Gabbard,1995)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聪明智慧的女人为了配合丈夫对投射过来的好妈妈的表象而努力地避免自己工作能力的发挥、事业的发展。而一个本来情感丰富、才情四溢、有点孩子气的男人为了维持妻子投射过来的好爸爸的表象而不得不变得冷漠、理智,成天去拼命赚钱。他们系统中的爱情的定义便是牺牲自由,相互依赖,从而保持家庭的稳定。

有关这一点,特别推荐大家看看鲍温的理论,他是家庭治疗师中理论建构最完整的一位,虽然有些赶不上后现代主义的时髦,但的确很实用。

现在比较时髦的一个观点是女权主义家Benjamin提出来的,他认为夫妻间的投射认同来自文化的性别偏倚,丈夫被压抑的的无意识中理想女性表象向妻子投射,反之亦然,妻子不能够认同自己具有典型的男性气质,所以把这些东西向丈夫投射。(Benjamin,1995)

最常见的情况是男性投射的那个无意识的理想女性往往是一个乳汁充足的好妈妈的表象,所以很多男人择偶的首要标准是老婆会不会做菜,(满足口欲),同时他们会很难对这个老妈妈般的妻子有亲密行为(乱伦禁忌),或者无法对这个老妈妈-妻子负责,一个吃奶的娃娃自然是不存在为自己的妈妈负责的义务的。(Kissen,1995,1996)

这种施虐-受虐、依赖-控制关系是夫妻关系的常态,每对夫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所谓健康的、发展的夫妻关系之不过在他们的关系中有适当的角色灵活性,双方能够把攻击性和乱伦冲动用比较好玩、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打情骂俏,做游戏,角色互换等等。

3、家庭投射认同和治疗中的阻抗

而那些投射认同过度,角色僵化的夫妻迟早要来做心理治疗,或者以一个人来,或者是夫妻一起来。

治疗师首先面对的便是这些患者的阻抗,如次级获益或者同一性阻抗。治疗师任务除了消除症状之外,还要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关系,减少僵化的投射认同,建立灵活的系统规则。如果治疗师不愿意做这些事的话,最好提前问患者,你是否愿意为你的症状缓解付出妻离子散的代价?

即便在个别治疗中,我们做阻抗分析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全面地探索夫妻间的角色分配,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的模式。需要聚焦于伴侣间的沟通模式,进行澄清和解释。帮助双方能够把投射出去的情绪、表象回收过来。

有关具体的技术操作,建议大家参考伯内恩和哈里斯的有关沟通分析的书籍,特别是脚

本分析,其实这个TA的技术要比传统的精神分析的解释容易让当事人接受。当然家庭治疗中的前馈提问、假设提问、循环提问等技术也是完全可以整合进个别治疗中的。如果能够合并家庭治疗就更好。

我们做治疗的目的是:在不违反伦理、法律的前提下,帮助当事人获得心理利益,同时我们自己得到经济利益。而不是去宣扬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拉人入帮会。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作为治疗师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和自由远比任何学派的“纯正性”要重要的多。系统观其实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不是专属于某一个学派的。它既然已经被证明是考察人际系统有效的方法,就可以被我们使用。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其实即便在个别治疗中,也存在着多个同盟,最明显的两个同盟是治疗同盟和当事人的家庭同盟。如果治疗同盟的目标损害到了家庭同盟的稳定,我们需要认真的反思、考虑。

有不少咨询者是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来做心理治疗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方面的处理,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治疗同盟变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客体,一个患者逃避作为成人需要面对的责任和义务的场所。

这时候往往会出现比较强烈的移情和移情阻抗,治疗师被幻想成一个完美的亲人、情人,而坏客体投射给了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情人。治疗同盟和家庭同盟的关系变成了类似于二战中双方的关系。

这时候治疗同盟越坚固,患者处理分离焦虑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越退化。治疗同盟中的好客体的投射认同和家庭同盟中坏客体的投射认同会让治疗师和咨询者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分裂、原始理想化等防御。所以在个别治疗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注意从家庭系统的观点建立治疗同盟。这个同盟是不应该把家属排斥在外。特别是对人格障碍的患者。

我相信大家如果不难发现,其实我们中国的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疗程,特别是动力学治疗的疗程,要比西方国家短的多。除了治疗不够深入、合并了药物治疗等等因素外,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这便是中国文化中浓厚的家庭情谊。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美国的边缘人格的案例,治疗师主动提出要和家庭访谈,可是家属说,患者已经是成人,有自己的权利,家属没有义务为他再承担什么。这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中,也不算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而中国的咨询者,十有八九一生病就有一大堆家里人来关心问候、出钱出力,这固然会造成次级获益,但是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有利病情的缓解的,我们知道,爱本身就是治疗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是防止过度的爱造成的依赖,而不是去摧毁这种中国传统的爱的模式。

每一种传统独有其存在的依据,只有新的传统形成,才可能让旧传统消失。作为单枪匹马的治疗师,是不用担负挑战传统的宏图大业的。

所以在个别治疗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在治疗的初期、治疗的转折期,治疗末期都安排和家属1-2次家庭教育式的会面。

让治疗同盟和家庭同盟能够协调起来,一开始的时候家属就应该被纳入治疗联盟中,让他们知道治疗会引起他们家庭结构、夫妻交流方式的什么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什么,是否需要合并家庭治疗或者另一方去参加独立的治疗等等。

下面我们要来看看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是如何影响到个别治疗。这最好通过Morton Kieson一个简短的案例片段来说明。片段1:

艾先生(化名,下同)他为人很被动,工作很拖拉、经常出错,随着治疗进展,他这方面的进步很多。可是这时候,他的妻子却在对他抱怨,说他的治疗没什么进步。听到这个消息,治疗师感到很愤怒,因为治疗的确是有很大的进步,这时候治疗师想起来原来这个患者曾经说过自己的妻子没有性魅力。所以这时候治疗师问患者近来对妻子的感觉如何,令人惊

奇的是,患者以前经常把妻子理想化,这一次说的却是对妻子感到愤怒,因为妻子最近对他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个投射认同的过程,随着患者主动性的争强,他的妻子不在承担以前的那个供他依赖的口欲期母亲的角色——那是一个完全付出、没有自己的需要,特别是没有性需求的妈妈——可是现在,妻子有了要求,妻子在以一个比较接近成人的角色和他交流,这让患者感到很大的压力,他开始又退行回去,开始把妻子投射为一个迫害者、压迫者,同时在治疗中投射这些愤怒的情绪。如果治疗师这时候不小心,和患者一起指责妻子的“挑剔”。就是加入了这种投射-认同的过程,治疗师其实变成了好客体,而那个坏客体将会继续对妻子投射。而患者的依赖性仍然会卷土重来。

4、总结

现在我们知道,个别治疗中的治疗师经常会受到家庭中投射-认同过程的影响,通过反思我们的反移情和反阻抗的感觉,我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患者的移情和阻抗是什么样的。个别治疗中要注意探索家庭中的角色分配,家庭中投射-认同的形式,帮助患者回收他投射出去的东西,让家庭关系保持的适度的开放和灵活,同时患者的内心结构保持一定的弹性。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一方的改善,夫妻双方迟早都会由分裂偏执状态进入到抑郁状态。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要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所以即便在个别治疗中也需要合并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治疗。

有关这个话题我的发言就到此为止,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继续阅读一些Schaff这个人有关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文献,欢迎大家多多提问发言。参考文献 Benjamin, J.1992.The bonds of love.New York: Pantheon Books.Giovachini, P.1984a.Treatment of marital disharmonies: The classical approach.In Character disorders and adaptative mechanisms.New York: Jason Aronson, pp.221-252.Giovacchini, P.1984b.Characterological aspects of marital interaction.In Character disorders and adaptative mechanisms.New York: Jason Aronson, pp.253-260.Kissen, M.1995.Meshing character structures in couples.In Affect, object and character structure.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p.221-232.Kissen, M.,1996,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 resistance in couple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New York: Winter 1996.Vol.50, Iss.1;p.54-66 Scharff, J.S.1992.Projective and 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therapist's self.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Scarf, M.1986.Intimate partners.Patterns in love and marriage.The Atlantic Monthly.Wilkinson, S.M., and Gabbard, G.O.(1995).On romantic space.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2, 201-219.Wangh, M.1962.The “Evocation of a proxy.” A psychological maneuver, its use as a defense, its purposes and genesis.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7, 451-472.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第二篇: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莪不会去缠你。说好的不离不弃 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

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各位同道: 大家好。我得知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家庭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难讲的话题。学术界有两类文章是水平特别高的,一种是题目特别大的,如《宇宙演化和心理能量》,这往往都是开一代先河的大宗师的文章,这样题目出现,也说明大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还不甚了解。还有一种题目是特别细的,比如说《武汉地区26-28岁男性未婚青年的动力学短程治疗中初始访谈的投射机制的形式》,这两的题目出现就说明在某个领域钻研的比较精深。武汉曾经举办过很多期家庭治疗的培训。所以我想大家对家庭动力学应该是已经有一些了解了。今天就讨论一个稍微小一点的问题,便是家庭中的投射-认同过程是如何影响到个别心理治疗的治疗过程的,特别是如何影响到治疗师的判断,形成治疗中的阻抗和反阻抗。

1、导言

我想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感觉,特别是做青少年治疗的,我们会逐渐为这些青少年受到了压迫而同情不已,不明白他们的父母为什么居然如此不能理解他们,从而对那些“顽固不化”的父母感到愤怒不已。

做成人治疗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觉得天下怎么会有如此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或者有如此不理解自己妻子的丈夫。或如此逼迫自己丈夫的老婆。

每当我们出现这些愤怒感、无奈感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可能卷入了家庭中的投射-认同。

而且也提示我们,在个别治疗中出现了很多需要处理的投射-认同过程。

投射-认同过程中的双方往往需要寻找第三方来承担起两人系统中的焦虑。这个三角化过程起源于母婴关系向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过渡。在治疗情景中会不断重复。

所以个别治疗情景中,难免会出现一个第三方的“魔鬼代言人”,这个人可能是患者的父母之一,可能是一个重点中学的老师,可能是一个给患者开药的精神科医生,可能是患者的前一个治疗师,更有可能是给患者家庭做家庭治疗的家庭治疗师。这些人往往被描述成糟糕的、不行的、软弱的,也就是说坏自体,也有可能别描述成迫害人的、压抑的、冷漠的、过度理智不理解人的,也就是坏客体。

个别治疗师经常会抱怨家庭治疗师的愚蠢,如果个别治疗师去听听家庭治疗师的督导,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他们也在嘲笑我们。”

现在投射-认同这个概念,可能可以让我们同时从个人和系统的角度来反思很多现象。

2、家庭中的投射-认同过程

其实早在经典精神分析的年代,分析师们就注意到了分析可能会引起配偶的变化。所以当时的精神分析师一般会建议,夫妻双方中如果有一方在做精神分析,另外一方最好也去做心理治疗。

Giovacchini发现,在个别心理治疗中,配偶一方经过治疗显著改善的时候。另外一方往往会退行。本来夫妻中潜在的角色分配和互动模式被破坏。(Giovacchini,1984a,1984b)

比如说,一位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很依赖自己的妻子,妻子呢,有很强的控制欲,也乐得通过控制丈夫得到成就感。结果把患者的依赖性治好了,他变得独立、自信了,从而也不需要妻子的控制了。这时候妻子就会变得无助、恐惧、失落。两口子就面临着危机,他们本来婚姻的基础是依赖-控制。现在他们用什么来维持婚姻呢?

所以,我们不要催促患者成长得太快,所谓“欲速则不达”。太快取得效果的治疗造成他们更大的问题。在一个系统中,一方的改变往往会造成另一方的重大影响,有些时候治疗会对别人的婚姻造成冲击。治疗师不注意这一点,往往就是家属找上门来“讨公道”。

有时候患者很聪明,他会用阻抗这种方式来对抗治疗。再举上面那个例子。一个依赖人格的人往往会有一个自卑至极的自我表象,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他的自我表象和他的现实不一致——如我遇到一个患者,经常用恶毒的话贬低自己的长相,可是其实她是个公认的秀美的女孩,追她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接受其实自己有优秀的、不错的方面。就在于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不错的话,就有可能失去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就像那个秀美的女孩,她如果自信的话,就会体验到来自异性的爱,就会离开父母。而其父母其实早就要离婚,一直都是因为她太小没离,多年来她一直是父亲唯一的精神寄托。一个独立自信的她将会要摧毁掉这个家庭的结构

60年代的时候,Wangh(1962)就观察到焦虑的夫妻之间的防御模式在于他们会建立起一种僵化、刻板的沟通模式,其中一方担任有权力的控制者,而另外一方扮演一个弱小的角色。(Wangh,1962)

这种刻板模式的任何变化会让他们痛苦不已。客体关系的家庭治疗师Jill Scharff(1992)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对夫妻来做治疗目的是让夫妻间能够有更多开放的情感交流,可是当丈夫真的能够开放自己的情绪感受,能够表流自己的脆弱的一面的时候,妻子开始极度的焦虑不安。(Jill Scharff,1992)

如果大家多学习一些米纽琴、鲍温,纳吉的家庭治疗学说,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的清晰。其实在夫妻之间的投射认同比比皆是,很多夫妻往往会通过投射-认同来代谢、忽略他们沟通系统中的焦虑,结果往往是彼此的自主性、权力、和亲密性降低。(Scarf,1986;Wilkinson and Gabbard,1995)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聪明智慧的女人为了配合丈夫对投射过来的好妈妈的表象而努力地避免自己工作能力的发挥、事业的发展。而一个本来情感丰富、才情四溢、有点孩子气的男人为了维持妻子投射过来的好爸爸的表象而不得不变得冷漠、理智,成天去拼命赚钱。他们系统中的爱情的定义便是牺牲自由,相互依赖,从而保持家庭的稳定。

有关这一点,特别推荐大家看看鲍温的理论,他是家庭治疗师中理论建构最完整的一位,虽然有些赶不上后现代主义的时髦,但的确很实用。

现在比较时髦的一个观点是女权主义家Benjamin提出来的,他认为夫妻间的投射认同来自文化的性别偏倚,丈夫被压抑的的无意识中理想女性表象向妻子投射,反之亦然,妻子不能够认同自己具有典型的男性气质,所以把这些东西向丈夫投射。(Benjamin,1995)

最常见的情况是男性投射的那个无意识的理想女性往往是一个乳汁充足的好妈妈的表象,所以很多男人择偶的首要标准是老婆会不会做菜,(满足口欲),同时他们会很难对这个老妈妈般的妻子有亲密行为(乱伦禁忌),或者无法对这个老妈妈-妻子负责,一个吃奶的娃娃自然是不存在为自己的妈妈负责的义务的。(Kissen,1995,1996)

这种施虐-受虐、依赖-控制关系是夫妻关系的常态,每对夫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所谓健康的、发展的夫妻关系之不过在他们的关系中有适当的角色灵活性,双方能够把攻击性和乱伦冲动用比较好玩、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打情骂俏,做游戏,角色互换等等。

3、家庭投射认同和治疗中的阻抗

而那些投射认同过度,角色僵化的夫妻迟早要来做心理治疗,或者以一个人来,或者是夫妻一起来。

治疗师首先面对的便是这些患者的阻抗,如次级获益或者同一性阻抗。治疗师任务除了消除症状之外,还要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关系,减少僵化的投射认同,建立灵活的系统规则。

如果治疗师不愿意做这些事的话,最好提前问患者,你是否愿意为你的症状缓解付出妻离子散的代价?

即便在个别治疗中,我们做阻抗分析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全面地探索夫妻间的角色分配,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的模式。需要聚焦于伴侣间的沟通模式,进行澄清和解释。帮助双方能够把投射出去的情绪、表象回收过来。

有关具体的技术操作,建议大家参考伯内恩和哈里斯的有关沟通分析的书籍,特别是脚本分析,其实这个TA的技术要比传统的精神分析的解释容易让当事人接受。当然家庭治疗中的前馈提问、假设提问、循环提问等技术也是完全可以整合进个别治疗中的。如果能够合并家庭治疗就更好。

我们做治疗的目的是:在不违反伦理、法律的前提下,帮助当事人获得心理利益,同时我们自己得到经济利益。而不是去宣扬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拉人入帮会。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作为治疗师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和自由远比任何学派的“纯正性”要重要的多。

系统观其实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不是专属于某一个学派的。它既然已经被证明是考察人际系统有效的方法,就可以被我们使用。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其实即便在个别治疗中,也存在着多个同盟,最明显的两个同盟是治疗同盟和当事人的家庭同盟。如果治疗同盟的目标损害到了家庭同盟的稳定,我们需要认真的反思、考虑。

有不少咨询者是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来做心理治疗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方面的处理,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治疗同盟变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客体,一个患者逃避作为成人需要面对的责任和义务的场所。

这时候往往会出现比较强烈的移情和移情阻抗,治疗师被幻想成一个完美的亲人、情人,而坏客体投射给了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情人。治疗同盟和家庭同盟的关系变成了类似于二战中双方的关系。

这时候治疗同盟越坚固,患者处理分离焦虑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越退化。治疗同盟中的好客体的投射认同和家庭同盟中坏客体的投射认同会让治疗师和咨询者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分裂、原始理想化等防御。所以在个别治疗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注意从家庭系统的观点建立治疗同盟。这个同盟是不应该把家属排斥在外。特别是对人格障碍的患者。

我相信大家如果不难发现,其实我们中国的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疗程,特别是动力学治疗的疗程,要比西方国家短的多。除了治疗不够深入、合并了药物治疗等等因素外,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这便是中国文化中浓厚的家庭情谊。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美国的边缘人格的案例,治疗师主动提出要和家庭访谈,可是家属说,患者已经是成人,有自己的权利,家属没有义务为他再承担什么。这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中,也不算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

而中国的咨询者,十有八九一生病就有一大堆家里人来关心问候、出钱出力,这固然会造成次级获益,但是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有利病情的缓解的,我们知道,爱本身就是治疗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是防止过度的爱造成的依赖,而不是去摧毁这种中国传统的爱的模式。

每一种传统独有其存在的依据,只有新的传统形成,才可能让旧传统消失。作为单枪匹马的治疗师,是不用担负挑战传统的宏图大业的。

所以在个别治疗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在治疗的初期、治疗的转折期,治疗末期都安排和家属1-2次家庭教育式的会面。

让治疗同盟和家庭同盟能够协调起来,一开始的时候家属就应该被纳入治疗联盟中,让他们知道治疗会引起他们家庭结构、夫妻交流方式的什么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什么,是否需要合并家庭治疗或者另一方去参加独立的治疗等等。

下面我们要来看看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是如何影响到个别治疗。这最好通过Morton Kieson一个简短的案例片段来说明。片段1:

艾先生(化名,下同)他为人很被动,工作很拖拉、经常出错,随着治疗进展,他这方面的进步很多。可是这时候,他的妻子却在对他抱怨,说他的治疗没什么进步。听到这个消息,治疗师感到很愤怒,因为治疗的确是有很大的进步,这时候治疗师想起来原来这个患者曾经说过自己的妻子没有性魅力。所以这时候治疗师问患者近来对妻子的感觉如何,令人惊奇的是,患者以前经常把妻子理想化,这一次说的却是对妻子感到愤怒,因为妻子最近对他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个投射认同的过程,随着患者主动性的争强,他的妻子不在承担以前的那个供他依赖的口欲期母亲的角色——那是一个完全付出、没有自己的需要,特别是没有性需求的妈妈——可是现在,妻子有了要求,妻子在以一个比较接近成人的角色和他交流,这让患者感到很大的压力,他开始又退行回去,开始把妻子投射为一个迫害者、压迫者,同时在治疗中投射这些愤怒的情绪。如果治疗师这时候不小心,和患者一起指责妻子的“挑剔”。就是加入了这种投射-认同的过程,治疗师其实变成了好客体,而那个坏客体将会继续对妻子投射。而患者的依赖性仍然会卷土重来。

4、总结

现在我们知道,个别治疗中的治疗师经常会受到家庭中投射-认同过程的影响,通过反思我们的反移情和反阻抗的感觉,我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患者的移情和阻抗是什么样的。

个别治疗中要注意探索家庭中的角色分配,家庭中投射-认同的形式,帮助患者回收他投射出去的东西,让家庭关系保持的适度的开放和灵活,同时患者的内心结构保持一定的弹性。

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一方的改善,夫妻双方迟早都会由分裂偏执状态进入到抑郁状态。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要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所以即便在个别治疗中也需要合并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治疗。

有关这个话题我的发言就到此为止,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继续阅读一些Schaff这个人有关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文献,欢迎大家多多提问发言。参考文献 Benjamin, J.1992.The bonds of love.New York: Pantheon Books.Giovachini, P.1984a.Treatment of marital disharmonies: The classical approach.In Character disorders and adaptative mechanisms.New York: Jason Aronson, pp.221-252.Giovacchini, P.1984b.Characterological aspects of marital interaction.In Character disorders and adaptative mechanisms.New York: Jason Aronson, pp.253-260.Kissen, M.1995.Meshing character structures in couples.In Affect, object and character structure.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p.221-232.Kissen, M.,1996,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 resistance in couple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New York: Winter 1996.Vol.50, Iss.1;p.54-66 Scharff, J.S.1992.Projective and 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therapist's self.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Scarf, M.1986.Intimate partners.Patterns in love and marriage.The Atlantic Monthly.Wilkinson, S.M., and Gabbard, G.O.(1995).On romantic space.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2, 201-219.Wangh, M.1962.The “Evocation of a proxy.” A psychological maneuver, its use as a defense, its purposes and genesis.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7, 451-472.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第三篇:投射-认同理论入门(演讲稿)

诸位同道好:

今天简介投射认同理论。

主要介绍四个问题:什么是投射-认同,为什么要学投射-认同,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1、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包括两个成分,投射和认同。

投射,就是你把你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自己的内心世界,“投掷”到外界。

认同,是指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个成分的关系是这样的:认同是投射的基础、平台,也是投射的目的。而投射就是为了完成认同这个目的。

通过投射-认同,你排除自己内心的某些“坏”东西,目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如纯情少女,就是投射-认同形成的。纯情少女往往自恋,因为她觉得自己非常好,纯情少女的男朋友往往头大欲裂,因为他是个垃圾站,隔三岔五就要接受对方扔过来的坏东西。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

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比较复杂的说法。

投射-认同有三个作用的领域,分别叫做单元、双元、三元的投射-认同。

单元的投射-认同就是克莱因学派所言的投射性认同。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发生的,和外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关系。其实在单元的意义上投射性认同就是投射,不过它是比较原始的投射,kernberg把投射性认同和投射区分开来,在克莱因学派的人看来,这叫做画蛇添足。

单元的投射性认同包括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分裂。把整个内心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大块;

第二,投射。把坏的那一块扔出去,认为它不属于自己,那么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有人以为是扔到了外在世界中那个母亲心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扔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贴上个标签,叫做客体表象,那么把所有坏东西都扔掉了,打扫干净的那一块地方也插上了一个牌子,叫做“自体表象”;所以大家明白了,所以自体、客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变的东西,而都是表象而已。换句话说都是主观的。投射性认同中的投射也不是说婴儿有本事隔空传物,把他引起焦虑的肾上腺素等物质从自己大脑中扔出来,塞到他妈妈的大脑里面。而是指把内心分成两块,好的、坏的,好的那块是自体,坏的那块是客体。然后接着再分,把扔到“坏的客体”那块地里面的有些东西又拿回来,变成自体这块地里面。这样他的“心田”就有个四块地方,好自体,坏自体,好客体、坏客体。自体和客体本来就是一块地上的,所以说他们是“自体-客体”,没有那么清楚的。

这个分田地、划界的过程叫做分裂,这个不断打标签,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的过程叫做认同。认同是投射性认同的第三个步骤,婴儿必须把那些扔出去的东西回收过来,因为这些坏东西(一般是攻击性)本来就是他的东西。

弗洛伊德分析过孩子经常玩的一个“fort-da”游戏,就是投射性认同。

举个解释的例子,“你不能接受我是无能的、脆弱的这种观念,你认为无能的、脆弱的那个人是你父亲,可是同时你又的确发觉自己有能力不足的一面,所以你的结论是,你的确无能、脆弱,这是由于你父亲把他的无能、脆弱‘传染’给了你。这是你要表达的吗?”

这是我遇到一个把“坏自体-客体”进行投射性认同的男孩,其实他父亲很有本事,是个老总。

更重要的是,学习投射认同理论可以让你自己保持心灵平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防治感应性精神病。

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是胃溃疡,中学老师的职业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心理医生的职业病就是感应性精神病,这实际上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就像粉尘作业的工人经常接触粉尘,难免染上矽肺。心理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抑郁、焦虑、创伤、暴力、烦恼、痛苦,其中经由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自然吸收了许多东西。

正如scharff所言,精神分析界没有深入研究内摄认同,也许是认为人们不愿意承认,其实分析师会认同患者。如果我们吸收、认同了成百上千的患者的因素,而又没有自己识别、消化、包容这些成分,轻则出现所谓的“耗竭综合征”――所谓耗竭综合征,其实就是心理医生们给自己的抑郁障碍取的别名――重则同一性混乱,乃至人格障碍。心理医生的高自杀率一直是榜上有名,相信大家早有耳闻。所以身为心理医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及早看到自己的心理病理成分,及时识别自己和患者的投射认同,进行处理。从事这个行业,将会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改变。

二,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

即便你不做这个行业,投射认同仍然会在你生活中无处不见,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中。这些关系中的狂喜和暴怒,热爱和嫉妒,冷漠和贪恋基本上都和投射认同有些关系。有时候是你对别人投射,有时候是别人对你投射。

中国人就是靠拉关系吃饭的。这里所谓“拉关系”不是指财物贿赂,而是“情感贿赂”,你总不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太多冲突和烦难吧,那就要学会如何把投射认同转变成理解和包容。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处理分裂和投射认同。

3、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

最简单迅速识别投射认同的方法就是觉知自己的反移情,一般来说,和投射-认同相联系的反移情的反应有以下这么一些:

(1)感觉自己的“心乱了”,比较焦虑或者抑郁,而且比较难调整过来。而这并不是你工作的常态。

(2)使用过多的、无效的“改变技术”,如解释、认知辩论等。虽然屡次尝试无效,患者不接受,仍然乐此不疲。和患者在“较劲”,而不是治疗。

(3)和患者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同盟,但是不是“治疗同盟”。没有治疗目标,出现了很多突破治疗界限的征兆。如经常问候、互送礼物、游说对方亲属根据患者的需求无条件改变等。

(4)拯救幻想。这是治疗师色情性反移情的前兆,对性创伤患者容易出现。

(5)过多的、无效的、时机不恰当的自我流露。甚至要求患者理解自己。

(6)无效的安慰,却仍然坚持。害怕使用改变性技术,或者本来使用改变性技术已经有效,因为患者抱怨自己“冷漠、不理解”就突然转变成全面的安慰。

(7)对患者充满抱怨和恐惧,巴不得他不要来做治疗。他来了又高兴,想要“再试一次”。

(8)没有现实依据突然心血来潮地提出转诊或结束治疗。

其他还有很多现象,不能一一列举。

如果你识别、反思反移情的能力还不够,也可以从患者的反应来了解投射认同,比如患者有以下情况要注意投射认同的可能性:

(1)思维走极端;

(2)付诸行动,治疗同盟被破坏;

(3)对治疗师的理想化和贬低,缺乏现实依据;

(4)对自己生活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5)人格障碍、精神病患者,摄食障碍,复合性创伤,多个心理疾病共病患者的投射认同往往在治疗早期就出现;单纯的神经症患者往往在移情好转、治疗后期出现投射认同。

(6)生活中重要人际关系中充满冲突,治疗关系却“看上去很美”。

(7)连续的噩梦或者睡眠障碍。

(8)督导此案例时,督导组出现两极分化。如一派觉得此人正常,另一派觉得是很严重的案例。而这不是督导组的常态。

当然了,如果你对理论比较精熟,也可以直接只记忆理论要点,没必要记忆这些现象,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从理论上来说,投射认同现象往往有四大特点:

(1)分裂的认知模式;

(2)对分离情景的高度敏感;

(3)控制性;

(4)强烈的焦虑情绪。

和边缘人格差不多,其实边缘人格的内心世界主要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建立起来的。

4、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处理投射认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态度,一个部分是技术。

当然态度是技术的基础,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技术。

处理投射认同的态度是参与观察者的态度。确切地说,是“正念着的共情”。也就是不排斥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对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平等对待,不加上价值判断,同时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

除此以外,态度中还包括对患者的医生的慈爱和温暖。

上述态度其实是长期的人格修养,主要通过接受个人分析,长期接受培训,自我进行正念训练和慈心观想等技术来完成。

技术方面主要是接受技术和改变技术两大组技术对患者。

接受技术中包括了全套的正念训练。以及森田技术等。

改变技术主要是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四个方面:(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命名、符号化;(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我们知道,根据greenson的模式,分为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特别3、4、5分别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发声”解释,改观解释,展示性解释,示范作用的解释等等。

这些具体的技术的操作有待以后找机会再讲。其实很多内容在我以前讲的《精神分析实践》中有关精神分析解释学的部分已经讲过。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在治疗中后期说他每次来做治疗就紧张,首先澄清,具体是什么样的紧张感觉?是见到医生紧张,还是一到医院就紧张,这种紧张在生活中其他领域出现过吗?这种紧张具体的感觉是什么。患者说,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觉得医生很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很博学,而且不是见到他的治疗师如此,见到其他治疗师也如此,觉得自己很自卑,很浅薄。离医生相差很远,现在不想来做治疗了,想要结束。这时候作为治疗师的我,首先的反移情反应是自恋,很得意,然后突然就变得很担心,因为他说不想做治疗了,从而进行解释,“你感觉到很紧张,因为在你看来,我和你是不同的两类人,我是博学多才的,很有价值的,而你是知识很少的,没有价值的。对你来说,我们俩的关系是矛盾的,只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这个治疗室里面。要么是那个糟糕的你,要么是那个完美的我。我觉得你看到的那个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看到的我其实你想要成为又成为不了的那个人,有很高的学历,万众敬仰的人。你很恨这个理想的、不切实际的人,同时你又很需要他。……你觉得呢,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患者就回想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期望,接着就可以进行病因学解释。

投射认同的解释很费力,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完整的解释几乎是不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完全进行的。除非你野蛮分析。

第四篇:精神分析的投射性认同

精神分析的投射性认同

第七讲投射性认同——谁投射谁认同:一本糊涂账

一、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二、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三、投射性不认同

四、投射性认同四种形式

1、依赖性投射认同

2、权力性投射认同

3、情欲性投射认同

4、牺牲性投射认同

五、正向投射性认同与负向投射性认同

六、如何处理投射性认同

Ⅱ 具体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唯一一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防御机制。

投射: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说成是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其实是自己如何想的。

认同:别人如何说,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投射性认同:妻子认为丈夫好色(投射),丈夫承认了(认同)。

妻子问:今天跟谁在一起,是不是跟那个狐狸精在一起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可以跟那个人在一起。从深层来分析:我想和某人在一起,但不能。就投射给丈夫,想像他和别人在一起。

德国老师的看法:我们无法表达,但我们能认识它。

勉强用语言来表达: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进行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妻子想好色,投射给丈夫。丈夫变成为妻子认为的那种人,妻子就认为自己判断是正确的。边界不清,是一种勾引和上钩的过程。

投射性认同的动力是在哪儿?人的内部关系、人的欲望、无意识冲突在起作用。

二、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表现:争着付账的人,会认为别人小气,害怕对方说自己小气,就争着付钱。

边界不清,谁付谁心中都不舒服。

“你看不起人!”背后的潜意识是:我自己看不起我自己。别人其实没有看起,看不起的问题,时间长了,真的看不起了,这个人就会想,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想让对方听不懂,就谈理论,就让对方的认为自己是高深的。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往复杂讲,才是高水平的表现。

外出,带非常多的药物的人,潜意识可能是:求求你得病吧!孩子就不好意思身体好,妈妈的潜意识就得到证实了。特别关注孩子身体的妈妈、害怕孩子有病,是想让孩子有病。妈妈的眼睛如果看到孩子是病人的,孩子一定会有病。看孩子是阳光的,孩子就是阳光的。

1.80高大的男孩,经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死了。15岁遗精,父母认为孩子弱,不断的孩子补。从父母的角度看:父母认为孩子弱,是投射。儿子表现弱,是认同。

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表现身体弱,是投射,父亲给儿子补,是认同。

谁投射,谁认同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步曲:

第一,自己想摆脱。

第二,强迫别人。

第三,别人也这样做。

父亲可能曾经弱,自己想摆脱,就投射给孩子,孩子最后表现出其想像的状态。争着付账,我不想表现出我小气。强迫别人——你的账我来付。每次都让对方付钱。学员反馈1:投射性认同三者是统一的。

学员反馈2:投射性认同的意义:相互交织在一起。边界不清,相互投射。

学员反馈3:投射性认同对象的选择性:

学员反馈4:争着付钱的人,一般都是投射的。因为正常情况下,谁付账是很正常的情况。学员反馈5:投射性认同时时都会产生。产生弱小、受欺负、自卑感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觉到自己受欺负、退缩。不敢意识到自己其实想欺负别人,但是做不到,就投射给别人,别人就给了他教训,他就认为自己想的是正确——别人都欺负他。

精神分析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的,而是在个案过程中,感觉到的内容。

学员反馈6:投射性认同是不是幼年母女关系不清的表现?是的。边界不清导致的。

学员反馈7:投射性认同一定是自己不想要的吗?不是!我们可以投射正向的、积极的。说自己老婆一百次漂亮,她就不会不好意思不漂亮。

学员反馈8:投射性认同被投射方的感觉是什么?来访者进行投射,消极投射会让咨询师感觉很不舒服。所以,一般情况下,吃饭AAA制较好。

三、投射性不认同

举例:到男朋友、女朋友家,狗汪汪叫,狗的语言表达的含义是——“你是敌人,我排斥你”如果往后退,就是证明了狗的判断的正确,这是投射性认同。如果不退,反而拿棍子打,狗更加咬,也更加证明了狗的判断,也是投射性认同。

如果没有紧张,则可以吹个口哨、小幅度晃荡钥匙,狗由紧张变成平静,狗反而想亲人一口,这就是投射性不同,狗认可了人的想法——“我是你的朋友”,这是投射性不认同。

有些来访者对咨询师说“你无所不能,不管干什么都有办法”,这是投射。处理办法是:咨询师不要回应,保持沉默。沉默过后,问来访者什么感觉。这就是投射性不认同。

投射性不认同就是正性的投射性认同。

四、投射性认同四种形式

1、依赖性投射认同

只要被对方粘上,对方就会产生深深的被依赖。“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是这种认同的最常见的表达。

被遗弃的婴儿,他所传达的信息就是——没有大家,我就活不下去,我需要牛奶和食物。一旦建立起关系,就

敌对共生的恋人、夫妻关系,不是一个人在依赖,而是两个人相互依赖。不见面的话非常想念对方。见了面以后,又非常纠缠,不能正确处理关系,又很痛苦。

特别需要别人信任、善良,关系建立了,可以面质:“你为什么如此需要相信、信任你?” 这样的人,其实可以自己独立做事的,但是两个人在一块共事的时候,纠缠。

依赖性投射认同的表现:依赖对方,对对方很严,内心很痛苦,但是独立行事时,自己也能独立解决问题。内心必须依赖对方,而且享受这种依赖。

依赖性投射认同在咨询的表现:来访者向咨询师表达——如果不帮助我,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我要去死。这种方式来迫使咨询师在不咨询时,时时刻刻在想念着来访者。

被抛弃的孩子,在收养的家庭中不能融入,但是必须依赖。这样的人会把对方搞的很无力。如果认同了,就会时时刻刻关心、想念对方。

2、权力性投射认同

问小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回答:做老师。为什么?做老师想让谁做班长,谁就做班长。

孩子的权力欲望一般是来自家庭的。父母表达“没有我,就没有你,你就活不下去”,孩子就会配合父母表达自己的无能。

15、16岁的孩子,妈妈给孩子夹菜。孩子的权力被剥夺了。父母剥夺了孩子很多权利。

孩子把其它的人看的比父母更重要,这是孩子摆脱父母的表现。

父母内心嫉妒咨询师、老师,“咨询师比父母更重要”、“老师说一句比家长说一百句都重要”表达了父母不愿意孩子离开,想控制在自己权力之中。

个案:争论停止后,咨询师说:谁对谁错无所谓,我们争论中,谁更想赢?这样的停止,容易进入人格的深层。这时候,来访者会突然停止后,流泪(不要急于递纸巾,安慰,停留一会儿),然后说话:“我从小就被要求优秀,否则父母就不要我了”。这个个案是辩论赛的优秀选手,无理搅三分,必须表现优秀。

说什么,就是争论,想赢,就是在争夺的权力。

个案无意识的表现出强势、总是否定咨询师的意见,让咨询师产生无力感、无助感、感受到压力,这是来访者的投射权力的争夺。一个人自卑、自负,特别害怕别人瞧不起,就会产生权力性投射认同。

这样的人容易让人产生权力性投射认同,实现自己了控制欲、权力欲。我们感受到无力、压力,就产生的是认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有利于治疗展开。

3、情欲性投射认同(性欲性投射认同)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方式的人,性是其生活的主题。在交往中,这种人往往性的方式,来建立、控制关系,使用的性,来诱导别人的性反应,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内心有性饥渴,当来访者让咨询师满脑袋中都充满了性幻想,是来访者这种投射的表现。

个案:被男人抛弃,但是感觉自己不离不弃,见面后上床,没有感觉,就分手。原因:其母亲在性方面很开放,在其成长中,被小叔子性侵犯。性会让她所有的都黯然失色。只要是交往就是性。只要是交往,就是利用性诱导。关系的建立,如果不是以性为连结,就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一定会很脆弱。

不能和别人建立长久的、稳定的关系。不会建立友谊、事业、金钱、同事、伙伴关系。对这样的来访者来说,所有关系的底线,就是提供了性欲的满足。

怕得爱滋病,其实是想得的爱滋病。这样男来访者,会不断的给来咨询师讲一些性的内容,让咨询师产生“自己是妓女”的感觉。

治疗:一般的,让来访者表现三次,然后就把咨询师的感觉反馈给来访者。

学员反馈1:说话给人的感觉比较硬、冷,没有亲和力,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很复杂。老师讲课,看到学生的回应,就感觉很亲和,而面对电脑讲课,自己感觉自己很生硬。

4、迎合性投射认同(牺牲性投射认同)

回答学员每一个问题,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就是迎合性投射认同。

母亲对女儿的话:我与你父亲的婚姻,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这是以牺牲婚姻为代价,来对女儿进行投射,而女儿则会以后的与自己先生的婚姻关系不和来对母亲进行认同。女儿的婚姻如果比母亲的好,就会产生内疚感、内心不舒服。

与父亲关系不好的女儿,也很难与先生建立起满意的关系。恨爸爸的女儿,是妈妈教会的。家庭的魔咒。这是家庭无情、悲惨的一面。这样的人,一般的对别人都很好,但是得不到别人很好的对待,甚至在关键时,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牺牲自己,照顾别人,结果别人对他不好,这是对牺牲性认同的描述。

牺牲性认同,表现出过度认同、假性认同、夸大认同,都是压制自己的不满,害怕自己被拒绝的防御,渴望被接纳的手段。

小结:

1、依赖性投射认同——特征是:我需要别人的照顾,否则我活不去。就像马路上被丢弃的婴儿。儿童哮喘,身心疾病的表现。哮喘就是需要别人照顾。

2、权力性投射认同——特征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表现为无能。父母过度照顾孩子是权力性投射性认同。

3、情欲性投射认同——色情性投射认同。我能让你性满足。诱惑咨询师产生性欲望。

4、牺牲性投射认同——你欠我的。妻子惨兮兮的控制老公。这么对你好,你应该对我好。我吃不舍得吃、穿不舍得穿,想得到赞美。

学员反馈1:父母过度照顾、孩子过度依赖。(25岁)孩子既舒服、又不舒服。孩子享受了这种依赖。表现出哮喘,需要妈妈抱。16岁孩子失去了父亲。从心理意义上讲,现在孩子处于没有断奶的阶段。而且父亲存在时,也没有在孩子与母亲中间插入一脚,帮助孩子完成心理发育。

学员反馈2:孩子皮肤过敏,是否与过度照顾孩子有关?皮肤过敏的心理学含义,想得到合适的爱,但是没有得到合适的爱。离开母亲、离开家庭太远,与别人打交道,产生心理不舒服就容易引起皮肤病。所以一般不会是过度关照,而是给的爱不适当,产生皮肤过敏。

五、正向投射性认同与负向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发生在出生后,那时候妈妈是好妈妈,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满足了孩子所有的愿望,在交往互动中都是正向投射性。

抑郁的妈妈在和孩子交往中,会有慢半拍的行为,孩子搞不明白:妈妈搞不明白的。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坏妈妈的形象。慢慢就会出生抑郁、内向的倾向。

神经症防御性投射认同,大部分是负面的投向性认同。

与别人打交道,有被“托起来”的感觉(即感觉受到支持、鼓励),是正向的、积极的情感,这也是咨询师要被训练的内容。有被压的感觉,是负面投射性认同。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被暗示的过程。所以投射性认同,也带有暗示的味道,我们在不断的暗示别人——投射自己的情感。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投射性认同的理论,就不要说别人坏了——说别人坏,其实是自己坏的投射,说别人如何好——是我们内心希望别人说我们好,我们希望别人说我们好。

面对病人的夸奖,我们不必沾沾自喜,他的潜台词是:只有你这么好的咨询师,才配拥有这么好的我这样的来访者。夸奖别人,其实是想让别人夸自己。

六、如何处理投射性认同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如何来处理投射性认同,就是如何做精神分析治疗。从简单的方面来说:

第一步:允许来访者进行投射。我们要接纳来访者的投射,我们需要充当“容器”的功能。第二步:来访者进行投射,我们不需要进行认同。

第三步:分析,解释。我们需要把来访者这些隐秘的信息,变成为公开的信息。用语言表达来访者几次的投射给我们所带来的感觉。分析是利用我们的反移情来告诉别人。

第四步:来访者不断的投射,治疗师不断的反馈,进行整合。我们只认同正性的认同,修改那些负性的认同。

小结:

①建立关系允许投射。

②澄清。

③分析,说我们的感觉。

④整理,扭转负性认同,接受正性认同。

对性欲性投射认同如何来处理:

在治疗关系中表现出性欲性投射,如果我们回避,表面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这也正是来访者利用性欲来控制、操作治疗师的表现——允许投射三、四次:我发现你每次来的时候,你都会换一次。或者直接告诉来访者:我有被诱惑的感觉。这样说出来的,这时候治疗师是真实的,来访者一般会返回自己的潜意识,告诉治疗师自己的想法、梦,一般的来访者会哭泣、流泪,痛苦。来访者表现了、呈现了真实的自己,治疗取得进展。

如果治疗师视而不见这种性欲性投射认同,这是用最糟糕的方式来挫败来访者,帮助来访者逃离其最痛苦的东西,这时候来访者会更加恐惧,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只会用性来建立关系,除此之外,没有办法来建立关系),是无价值的人。

处理性欲性投射认同,最核心的内容是:将性欲性投射认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带到最显著的地方。经过这种最显著的曝光,来访者在人格就会成长。

学员反馈1:如果把感觉对方,来访者不高兴怎么处理?分析来访者会让来访者感觉不舒服。但是只是如果将自己的感觉告诉来访者,来访者一般是不会认为不舒服。

学员反馈2:说自己的感觉是被对方勾引的,会不会让对方感觉不高兴?不要说自己的感觉是被对方勾引的,这是投射。仅仅是要告诉对方自己的感觉:你一来,甚至你没有来的时候,我就有感觉到你会换衣服,换很性感的衣服,我满脑袋就是性幻想。

学员反馈3:如果和来访者总是纠缠如何处理?让来访者进行纠缠,纠缠三到五次,形成了情结,有利于我们观察。

学员反馈4:投射是过程,认同是结果,正确吗?不是的。投射性认同,只是一种关系和表现,我们无法完全正确分清谁是投射、谁是认同。

学员反馈5:投射性认同与移情与反移情。来访者投射给咨询师,这是移情。如果咨询师认同,这是反移情。

学员反馈6:暧昧关系与性欲性投射。暧昧关系无法进行操作性定义,无法进行答复。学员反馈7:四种投射性认同,可以集中表现吗?一般的人表现出典型的一种。

学员反馈8:反复向咨询师讲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在那儿纠缠如何处理?咨询师听即可。

第五篇: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本书都在围绕自我认同问题来做文章,它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中,外在的全球性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那么首先先解释下吉登斯的现代性含义,它是指在欧洲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它的出现表现为以下三者:

一、时空分离,其使“用历史去创造历史”的观念普遍化,并使现代生活逐步脱离开传统社会生活的束缚;其二为社会生活的疏离化,疏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即“符号标志”与“专家系统”,也可统称为“抽象系统”;其三是彻底的反思性背景,这一反思性指的是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旧的知识体系的修改或抛弃。

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分为引论和七章内容。下面分别简述一下各个部分的内

容。

引论部分阐述了现代性的影响、写作目标、核心内容、写作重点和各章写作的内容。第一章 高度现代性的轮廓分为六个部分,引言和五小节相关内容。作者先从《第二次机会》谈起,谈到现代社会导致的离婚、再婚、继养家庭变化的本质。在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一下关键词:危机、心理困扰、焦虑、愤怒、绝望、心理崩溃,进而引出“成功离异所面对的任务就是建立‘新的自我感’、‘新的认同感’。在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对方密切相关,事实上也与本身相联”。离婚的人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比如说:住在哪里;生活物品如何分割、存放;如何面对大众的舆论、追问;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独自面对生存压力等等。这些问题就是自我认同的问题。开展新的生活,就是形成新的认同感的过程。不断的拓宽生活的空间,将不断的拓植新的认同领域,从而打破偏见的域限。因此,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乃至一个人的发展。“我将如何生活”的问题,必将在相关日常生活的琐事如吃穿行的决策中得到回答,并且必须在自我认同的暂时呈现中得到解释”。自我认同就是对学习生活的方式、决策的认同。自我认同和人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思维方式、内容、所处的环境、外表呈现、行动方式都是经过了自我认同的过程。不存在没有经过认同的行动。因为不经过认同的行动是无意义的。

第二章 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分为五个部分。生活处处有风险。那么本

体的安全感从何而来?信任是个体安全感的根源。“习惯和惯例的保持是反抗焦虑威胁的关键堡垒”,“在正常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看护者身上的信任,可被看成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的,这种保护使得个体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人们为了寻求安稳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生活习惯和工作条例,在此基础上人们基本上会产生安全的感觉。如果有人出现了焦虑的状况,就出现了某一方面出现了打破常规思维、生活习惯的状况发生。儿童是不成熟的个体,因此看护者要对儿童充满爱心、耐心,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引导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看护者对儿童缺乏爱心,对儿童持漠然或者指责粗暴的态度,将会使儿童对看护者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信任他人就是体验稳定的外在世界和完善自我认同感的源泉”。因此,儿童对看护者的信任是儿童自我认同感的源泉

第三章自我的轨道和第一章的思路一样,先从一本书《自我治疗》谈起。“自我治

疗首先根植于自我观察之中”。“‘自传似的思维’是自我治疗的中心因素。对于个人生活连贯感的发展,历史是一种主要的手段,它有益于逃避过去的束缚和敞开未来的机遇。自传作者一方面尽可能地回溯其早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为涵盖未来的潜在发展设立路线”。一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时进行反思。孔子在很多年前就为我们指出了人的发展的途径“一日三省”,然而真正有多少人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 博大精深,可惜没有人能够详细的论述。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书中提到日记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第四章命运、风险与安全一章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富有命运体征的事件或情境、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富有命运特征的事件或情境就是那些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来说具有特别后果的事件和情感。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是指让个体做出对于他们的抱负,或更一般地说是与他们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决定时的那些时刻。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定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是哪些事件或情境导致了我现在的命运定向?如果要引导一个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必须给其足够的刺激,激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本能。因此,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决定了一个具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包括爱情、事业、家庭在内。一个人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失败,没有永久的失败。第五章经验的存封。经验存封的过程是“隐秘的联结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日常生活的程序从下列现象中隔离出来:如疯癫、犯罪、疾病和死亡、性以及自然现象。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存封直接地是一种组织机构,是一种真正的心灵避难所(比如监狱和医院)”。经验的存封是一种隔离,将不良的影响因素与人隔离开来。由于人力有限,不良经验无法达到完全存封的状态,从而产生了病态的人生。第六章自我的磨难。自我受到风险、怀疑的影响,对所处的环境和人无法完全信任。处于无法信任的环境中的人本体的安全受到影响,就会处在焦虑状态之中。经验的存封将个人与外界隔离开来。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人若想生存下去,就要和他人形成纯粹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使人感觉到自己是良好的,从而形成自我认同。因此,人在某种情况下的无私的付出和奉献是必要的。第七章生活政治的兴起。生活政治是“生活方式的政治,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决策的政治。生活政治关心的是,从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产生出来的争论和角逐”。生活政治中的政治是“国家的政府领域中的决策过程及用以解决趣味对立和价值观抵触上的争论和冲突的任何决策方式”。生活政治一种决策方式,解决争论和冲突的决策方式。因此,学会生活就要学会在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最佳的决策。如何做出最佳的决策,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上面几段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从网上接下来的,比较全面的而又通俗的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总体来说,这本书很适合我们读,不会很深涩,不会像理想国或者一些经典社会学时期那样的大师们的作品一样,安东尼.吉登斯是现代社会学的大师,他的理论,我比较有兴趣,所以想看看他的书,看完之后,大致意思懂了,下面我就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理解!首先,书本的标题为《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可想而知,我当时就有两个问题,现代性的社会有什么特征,我们如何完美的自我认同!所以我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了这本书,最后,我个人认为现代性的社会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所谓现代性,用吉登斯的观点来说,所谓现代性就是产生差异,例外和边缘化,就是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走向异质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个人的发展也呈现异化的趋势,各种新的现象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吉登斯说,现代制度同时也创造自我压迫而不是实现自我的机制,也就是说,现代性的理性化程度越深,人们便越受到理性的压制,而这种压制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高度现代性的环境,在其中,“我将如何生活”等问题必须在有关吃穿住行的决策中得到回答,并且必在自我认同的暂时呈现中得到解释。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意识到现代性的社会生活对我们个人所造成的影响。在书中,现代性的特点除了理性化意外,还有一个就是内在反思性的增强,我们每天都

 在做着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要处理很多的生活,事业,爱情上的很多事很多问题,等到事情结束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开始反思自己反思问题的解决,于是在现代,各种工作报告工作总结一系列的节目等都属于反思性的内容,我们已经完全生活在一个反思性的社会里,所有的我们接触的东西都是经过反思化了的,比如说媒体,吉登斯说,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创造现实,我想我们都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当然,现代性的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地方性向全球性的转变,这一点我们都深有体会的,现代性的世界是一个快速飞逝的世界,这种速度不仅体现在社会变迁的步伐上,而体现在其变化的深度与广度上!全球性的到来使得在场和不在场这两种情景纠缠在一起,是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事件与地方性交织在一起!下面我要说的就是自我认同,何谓自我认同,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理解就是,自我认同,不是对自我的赞同认可,而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来体现,自我认同是一切生活开展的前提,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 手段都体现了我们自我认同的过程没有什么活动是没有经过自我认同的,比如说,在本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书中说道厌食症,看起来是一种医学病,但是我们仔细深究人为什么会厌食绝食,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我想大部分是因为想减肥,或者对某种食物不符合自己的胃口而不吃,那么会什么会想减肥,那是因为他和别人相比觉得自己身材不合人意,对自己不满,那是对自我认同的例子,对自己的认同是个中性词,所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在经过自我认同后才发生的,没有经过自我认同发生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书中有一个地方提到了信任感。自我认同需要对本体自我的信任,他是安全感的来源,书中还说。惯例和习惯的保持是个体反抗焦虑不安的有效方式,的确是如此,当我们觉得生活中没有事情可以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在我们习惯了已久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你没有做,心里便会感到莫名的不安,即使你不知道你没做,但那种焦虑还是会体现出来,拿一件很简单的事来说,吃饭,这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这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习惯,但是,如果我们哪次忘记了吃饭的话,心里一定会感到不安饥饿,即使你不是真的饿,但是习惯的打破会让你感到焦虑!所以当我们要增强自我信任时,请把我们日常中再也习惯不过的事情保持下来,因为他就像根深在自己身体内部的那种习俗一样,试想一下,一个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可以存活多久!文中还提到一个关键词:经验的存封,经验存封的过程是“隐秘的联结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日常生活的程序从下列现象中隔离出来:如疯癫、犯罪、疾病和死亡、性以及自然现象。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存封直接地是一种组织机构,是一种真正的心灵避难所(比如监狱和医院)”。在这句话中我对这几种病态的现象比较有兴趣,或者说可以说这是一种病态的人生,而种种的病态人生我认为都与自我认同的失败有关,当一个人行为活动不能与自己的内在的反思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后,行为往往会出人意料,而社会这个特殊的活动场景也并没有为这些个体提供一个反思自我的环境,如监狱,精神病院,这些场所看起来是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社会的避难所,但是,他们提供的只是四面铜墙而什么也不能提供,最终,个体的心里只会最终与心理永远失去联系,病态的心灵最终彻底完成!当然自我认同不是只从自己身上获得,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纯粹的关系,因为当我们处于一整困惑焦虑的环境下时,我们心灵与外界将失去联系,但是,我们又必须生存下去,这是我们就要与他人发生一种纯粹的关系,有时候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因此,必要的时候,做出牺牲与奉献是必要的。从长远来说,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这是一本好书,我理解的不够好,但是我体会到了一点,生活在这么一个高理性,高效

率又是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时刻反思,自我认同!对吧!

下载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共五则)

    中日政治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 姓名:郑家迎 学号:2008010122 班级:08国际政治 指导老师:许吉教授 中日政治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 08国际政治 郑家迎 2008010122 【摘要】在......

    企业文化如何被员工依从、认同与内化(共5篇)

    企业文化如何被员工依从、认同与内化 很多时候,企业文化是因为老板认同,然后才会推广到整个公司,形成公司文化。企业文化,只有变成员工真正内心认同认可的文化,才能真正地称之为......

    邮政“认同企业文化,争做优秀员工”演讲稿--奏响邮政动听的音符:诚信与奉献

    邮政“认同企业文化,争做优秀员工”演讲稿--奏响邮政动听的音符:诚信与奉献 历史的天空,云卷云舒,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秋高气爽,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

    演讲稿:与公司共成长

    演讲稿:与公司共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今年29岁,2008年毕业于保险学院,同年6月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公司湖北省分公司客服部电话中心。这是我从校园步入社......

    与你共行演讲稿

    与你共行演讲稿任历史沧桑,岁月如梭;任风雨更替,斗转星移;你自巍然屹立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记得是半年前,当我刚刚走近你的时候,当我刚刚踏在师大的土地上时,我就被深深的埋下一种......

    与企业共成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来自金堂县邮政局,我叫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企业同成长——企业,我成长的舞台!很多人总是认为:“我为企业工作,企业发给我薪水,这是......

    与企业共成长演讲稿

    与企业共成长演讲稿范文1 晚上父母没在家吃饭,一个人无聊的坐在床前看电视。我已经习惯繁忙而喧闹的环境,突然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家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无意间看到了书......

    与幼儿园共成长演讲稿

    与幼儿园共成长演讲稿各位家长、老师大家好!当听完以上二十四位从不同岗位、不同角度、不同纬度诠释了在这个优美的物质环境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中给她们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