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美女书文化村导游词
普美女书文化村是上江圩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县城的东南方,离县城18公里。该村四面潇水环绕,风景秀丽,民风纯朴,是一个面积近6平方公里的倒葫芦沙洲,同时也是女书传人高银仙的故里。女书是流传于江永上江圩一带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性别文字,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世界文字之奇观2002年,江永女书作为全国48件之一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江永县委、政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筹资260余万元在普美吊桥及通往女书园和女书园后面竹林的砂石路。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普美吊桥,它可是通往神秘女书岛的唯一途径。请大家跟我一同踏上吊桥,走进女书村。各位朋友,走在吊桥之上,是不是有行走于云端的飘逸之感?不过请大家不要担心,我们当地有这样两句话:“摇一摇,身体健康百事好;荡一荡,事业财运更加旺!”让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荡一荡吧。咱们刚才是摇摇荡荡过了吊桥。现在咱们可是真真正正地踏上普美女书文化村了。请大家看脚下,迎面而来的是女书体的“祝君一帆风顺”。各位朋友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女书体与汉字体的差异。不难看出,汉字是方方正正,而女书体则是呈斜菱形,字体非常娟秀,宛如妙龄少女婀娜的身姿。顺便告诉大家,要想学着书写女书字体,书写方法得从右至左,从上至下。请大家看咱们右前方的建筑,它是普美女书文化村的村牌,以折扇和方巾构成其造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女书作为女人之间传情达意的一种文字载体,通常是书写、记录在四种物体之上:一是布帛,二是纸片,三是折扇,四是方巾。在上江圩一带妇女当中,又最喜欢将女书书写与手帕与方巾来构成其造型了。所以我们普美村村牌就选用折扇与方巾来构成其造型了。大家不妨在此合影留恋,记录这神奇的女书揭秘之旅。各位朋友,现在咱们来到了“女书园”。女书园是抢救、保护、开发女书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宣传女书文化的重要窗口。该园建成于2002年10月,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女书园采用古朴典雅美观实用的仿清式建筑,它的建设风格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园内有前厅后院,前厅是供游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后院设四厅一堂,左边是综合厅、女书工艺品销售厅。园子的中间开办了女书学堂。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为女书园提写了园名。女书园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了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从女书的发现到女书在学术界的影响,从女书艺术到女书书画,从对女书的抢救、保护到女书文化的发展前景,较为全面地介绍和艺术再现了女书文化厚重的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自建园以来,海内外学者和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女书园不仅成为了女书文化研究发展的中心基地,同时也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现在就请各位朋友随我一同走进神奇的女书世界。朋友们。咱们现在所在之地是女书学堂。一进入女书学堂,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央这幅画像。这画像上画的是何许人呢?是不是女书的创始人呢?其实不然,这画像里的人物名叫“婆王”。“婆王”是集所有妇女美德于一身的一位女性,是我们江永妇女心目中的神,她的地位就相当于福建、台湾同胞心目中的“妈祖”。她能保佑我们的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可为什么会在女书学堂里悬挂“婆王”画像呢?这是因为她与我们一个重要的女书活动有关,是什么呢?待会儿我再向大家解释。看过了“婆王”像,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女书学堂”。“女书学堂”逢双休日开课,由已故女书传人高银仙的孙女儿胡美月担任教师,向前来学习的妇女传授女书。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加入其中学习,听听女书悠宛的吟唱,并请老师、学员们把你们的名字用女书写在名卡上,带回家作个纪念。各位朋友,这里是女书综合展厅。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有关女书起源的传说、女书的社会功能、发展前景、女书的学术研究成果等等。大家前面已经了解到,女书是妇女传情达意的一种专用文字,可创造这种文字的女人究竟是谁呢?在这里,我先请大家听三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皇妃造字”说。不知什么朝代,江永县有一个女子,山歌唱得好,女红做得好,有许多的结拜姐妹,大家在一起过得很愉快。由于长得很漂亮,有一年被选到皇宫作了皇妃,离开了乡亲姐妹。她在那个充满狡诈与杀机的环境中寝食不安、惊恐万状,日夜思念着自己家乡的亲人和结拜姐妹。为了表达思念之情,她根据做女红的图案创造了一种文字,写信托人带回家乡,并转告给那些与她一起做女红的结拜姐妹,怎样去识别这些字的意思。从那以后,这种文字就在江永县的妇女中流传开来。第二个传说,是“盘巧造字”说。很久以前,江永县桐口村出了一个盘巧姑娘,她3岁会唱歌,7岁会绣花,长到18岁没有一样不精通。周围一带的姑娘都喜欢与她结拜,一起唱歌,一起做女红。有一天,盘巧一个人上山割草,官府猎队发现她长得很漂亮,就把她抢到道州府去。盘巧在官府中过着奴隶一样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根据过去与结拜姐妹一起织花边、做花样的图案,创造了一种文字,一天造一个,3年
造了1080个字。她用这些字写了一封信,带回到家乡,姐妹们最先认出这些字,知道她原来被关在道州府里。她的亲人赶到了道州府,把她接了回来。从此以后,这种文字广泛流行,代代相传。第三个传说,是“九斤姑娘造字”说。九斤姑娘的传说是这样:古时候桐口村有个姑娘生下来九斤重,大家叫她九斤姑娘。长大后,她女红做得好,歌唱得好,聪明能干,几十里以内的许多姑娘都是她的结拜姐妹。结拜姐妹之间交流感情,互通信息,需要通信,但是大家都不识字。九斤姑娘创造了女书文字,从此以后结拜姐妹之间就用女书文字书信来往。这些故事都很优美,也很神秘,正如同我们的女书起源一样扑朔迷离。由于女书“人死书焚”的习俗,很多女书原件都已不存在。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原件是明朝的,最多的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现在专家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女书是唐朝以后起源的,有些说女书属于先秦文字,有些甚至说女书比甲骨文还早出现,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产物。但是女书究竟起源于何时?可以说这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答案。说到女书,就还得向大家介绍一下女书作品。女书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当地妇女自己创作的,反映当地妇女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的,如《卢八女》、《杨细细》等;另一类女书作品是将当地汉字叙事诗翻译成女书叙事诗,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氏女》等,女书作品一般为五言和七言诗,多为吟唱作品。女书的流传,其实与我们当地的一些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说“拜婆王”。每年到农历五月初十,江永县的妇女和姑娘们会到花山庙去拜祭“婆王”。在拜祭之前,她们会把自己的心事用女书书写在纸扇、方巾或宣纸上。在给“婆王”烧过香纸后,跪拜在“婆王”像前吟唱书写好的女书。吟唱完毕,就将女书焚烧给“婆王”,希望“婆王”能不忘自己的许愿,保佑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为什么“女书学堂”里悬挂婆王的画像了吧。女书在另一个我们的民俗节庆当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斗牛节”。每到四月初八这一天,男人们会赶着牛牯到野外去斗牛,看谁家的牛勇敢、凶猛。而女孩则会在这一天带上点心、或者柴米、油盐、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也就是聚餐。同时也借此机会与自己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女子结拜姐妹。女书作品,通常就是作为姐妹间的信物互相传送。结为姐妹的妇女,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常以女书书信往来。往往女书作品都会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此外,女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女孩子在出嫁时一般长辈与朋友之间的教诲与祝福。江永一带女孩出嫁一般都要“坐歌堂”。“坐歌堂”的风俗不为江永所独有,但是坐歌堂赠送女书作品的风俗却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歌堂要坐三天,第一、二天为小歌堂,第三天为大歌堂。小歌堂时,新娘母亲、舅母、姑嫂会用吟唱的方式教诲新娘为人妇后如何服待夫婿、孝顺公婆,和睦妯娌;新娘的姐妹们会逐一回忆同新娘以往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到了第三天大歌堂时,新娘会一一回应长辈及姐妹,表达自己出阁后会继续孝顺父母、长辈,不忘姐妹情意的心情。在这时,新娘的好友就会用女书把这三天吟唱的内容记录下来。到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回门时,姐妹们会将“坐歌堂”时记录下来的内容装订成册。封面、封底用蓝布、花边装祯好,制成三朝书送给新娘。这三朝书一般为13页或17页,女友们只是写前几页,其余的留给新娘记录以后的婚姻生活。而“三朝书”也是妇女们最珍爱的礼物。前面我们提到了普美村是已故女书传人高银仙的故居地,那大家想不想一睹高银仙的尊容呢?请各位往这边看,这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三位分别是阳焕宜、义年华和高银仙,她们是结拜姐妹。最右边是就是高银仙,中间的是义年华,左边的是阳焕宜。阳焕宜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老一辈女书传人,现在生活在铜山岭农场的河渊村,已经98岁高龄了。假如你问她多大年龄,她不记得了。可若你同她一提起女书,她还能为你吟唱女书作品,为你提写女书。中间的这位义年华老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书传人,她不仅能吟唱、书写女书作品,而且还能创作女书作品。她为学者、专家研究江永女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并且正是因为她,才有了我县本土女书的研究者——周硕沂先生。此话由何说起呢?待会咱们参观书画展厅时,我再告诉大家。好范文 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看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纳闷。这样一种深闺里的文字是如何走出闺门,为专家、学者、世人所发现的呢?最早面世又是何时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江圩一带有一名妇女独自去北京寻访自己在那工作的儿子。到达北京下火车后,又阴差阳错地与前来接站的儿子失之交臂,车站的民警询问她要去的地址,这位妇女又不会说普通话,让她书写下来,她写的却又不是汉字。而是女书。后来民警们又从妇女的袋里发现书写女书的小册子。当时人们还未曾认知女书,却又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看不懂的符号是一种文字。在那个年代,这引起了民警的高度警惕——不会是一种特务文字吧?于是上报了国家安全部门。后来
几经周折,才弄明白这是一种地域性妇女专用文字——江永女书。那么最早研究女书的又是谁呢?他就是江永县文化馆前馆员周硕沂先生。他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收集、整理女书原件、研究女书文字。现在,我国研究女书的主要专家学者有武汉大学的宫哲兵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赵丽明教授。国外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史凯珊教授等。她们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女书,长期居住在江永,与老一辈女书传人及女书流传地的妇女同起居、共劳作,获得了许多详实而珍贵的资料,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像史凯珊教授,她在桐口村一住就是半年。专家学者就女书还出版了许多专著,大家可以到展销厅去购买。现在整个普美村女书文化村正在规划建设为集体休闲娱乐、购物、女书学习、研究于一体的度假观光胜地。村里将兴建女书碑林、女书演艺厅、划舟场、垂钓场、瑶家小吃街、女书工艺品街等等。我们衷心邀请各位朋友到那时再来普美女书文化村观光,相信能给你全新的、更美的感受。接下来请各位朋友随我走进女红厅,去看看当地妇女用灵巧双手创造的精美的女红工艺品及一些女红器具。女红是妇女们织布、刺绣等手工作品的统称。过去上江圩一带的妇女裹小脚,不下地劳作,一般在绣楼做女红,称之为“楼上女”。在女红厅里大家可以看到有织布机、纺纱机,在那边还有一些工艺品。请大家慢慢参观,下一站我们去参观女书书画作品展示厅。书画作品展示厅展示的是最早研究、整理女书的学者周硕沂先生的书画作品。周硕沂先生是位男士,是如何学习进而了解女书的呢?这就离不开我们的综合战事厅见过的义年华老人了。周硕沂先生是义年华老人的外甥。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周硕沂先生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到了家里。一次他到义年华家中做客,意外地发现姨娘正在书写一种斜菱形的文字符号,并且写好之后还能看着用方言吟唱。这让周硕沂大为惊奇,就央求着姨娘传授自己。义年华老人是位开明的女性,她破除了女书传女不传男的禁律,将终身所学传授给了周硕沂。可以说周硕沂先生今天研究女书有这么深的造诣,与义年华老人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书画作品有女书原件摘录,也有名诗、名句的女书译文,大家不妨细细品位。这是我们参观女书园的最后一站——女书工艺品展销厅。大家可以在这选购称心的女书工艺品,带回家中做个纪念。待会儿我们将登上小木舟,漂游女书河。各位朋友,咱们现在即将展开女书河之旅。旅途全程五十分钟,沿途大家可看到高银仙墓、荆田古村风貌、桐口鸣凤阁等景点。另外,还可以欣赏沿途参天古木的葱翠,青竹摇曳的婀娜,水下绿洲的摇曳,以及享受碧波身边荡,鱼儿水中游的美景。现在就请船老大撑起竹篱起程吧。各位朋友,请往右看。在对面山头上,青柏掩映着的就是已故女书传人高银仙的墓地。高银仙的墓地前矗立着两块墓碑,一块是后人为其立的汉字碑,一块是宫哲兵教授为其立的女书碑。高银仙生前为保护江永女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现在她已与世长辞,但她的墓地面向着普美村,似乎还在默默地关注着普美村的发展,关注着女书的流传。经过三十分钟的游程,我们即将到达传说中皇妃造字的荆田村。现在,在我们前面出现了长约1.5公里的竹林小巷。请大家注意观赏清澈河底摇曳着的水草。这可是一片美丽的水下绿洲,自由穿梭的鱼儿仿佛就是塞外草原上奔驰的骏马。正是这么美的女书河才孕育出了这么灵秀的江永女子,才有了这千古奇字—江永女书。穿过幽静的小巷,我们现在到达了荆田古村,荆田村的传说中的皇妃的故乡,让我们踏上古村,去领略一下古村风貌吧。各位朋友,是不是一上岸后就被眼前这株大树吸引了吧?这是一株古樟,已有六百多岁高龄了,现在仍然枝繁叶茂,是荆田村的“风景”树,镇村之宝。他的直径需七个成年人环抱,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一试。眼前的古村从宋时开始名叫荆田,现在大家看到的民居建筑大多是明时的建筑。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江永一带民居特点,等到咱们参观千年古村上甘棠时,我再陪同各位细细品位。咱们现在先前往渡口,摆渡去桐口村,看看立在那儿的鸣凤阁。眼前是“鸣凤阁”共三层,高12米,为青砖木 结构。以前村里会读写女书的妇女就在这“鸣凤阁”里读写女书,制作女书女红。现在,它仿佛就是一座纪念碑,在这里默默凭吊那些逝去的光阴。到这里,咱们的女书揭秘之旅就暂告一个段落了。感谢各位朋友归我工作的支持,希望女书村秀美的风光,女书的传奇的故事,女书河荡漾的碧波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大家再到普美村做客。
第二篇:肇庆端砚文化村导游词
肇庆端砚文化村导游词
各位客人,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肇庆市端砚文化村参观。下面我将给大家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肇庆端砚文化村的一些情况和景点。
首先,肇庆端砚文化村是在肇庆白石村里。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古端砚价值很高,但现在一掷千金而求一砚的买家毕竟少数,对于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那些目前价格不太高、制作精良的现代端砚会成为首选。只要认真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必将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为端砚的四大名坑等几十种之多。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所ν“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端砚的珍罕石品大都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还有××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端石石品花纹的丰富,可ν“文斑绚丽、玉德金声”。
其三是雕刻工艺精湛。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好了,通过我的简单介绍以及大家的边听边参观,我相信我们大家应该都对端砚文化村的具体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我们的时间也已经差不多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一会在车上聊。肇庆市端砚文化村的人民欢迎大家再次到来,谢谢大家!
第三篇: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宫帐众多的成吉思汗陵在此地区而得名。鄂尔多斯,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灵柩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型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鄂尔多斯市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毗邻。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正在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51.45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据说,北京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有世界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崛起,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市、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自然条件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盛,主宰着这片土地,今天在鄂托克旗境内保留着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区。全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南北较低之势,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北部黄河沿岸为冲积平原;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纵横;西部为鄂尔多斯草原,北部和西南部横亘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异彩纷呈。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150-350毫升,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市内河流多属黄河流域,并分布着许多天然湖泊。植物景观以温带干草原为主。市内的“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湾海子湿地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珍稀的动植物为世人瞩目。
历史沿革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犭严 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修筑长城,现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其时,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到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经过几十年战争,最终汉朝在鄂尔多斯设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乌审旗和陕西靖边县交界处靖边县境内。
隋朝时期,在鄂尔多斯设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唐王朝视鄂尔多斯为“国之北方”、“边之要地”。在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设胜州、丰州、夏州、宿州、灵州和盐州等六州。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中原政权和各少数民族政权群雄并立,相互征战,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各政权纷争逐鹿的地方。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
清初,鄂尔多斯部归顺了清朝,实行了盟旗制,清廷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盟,会盟地点在伊克昭(俗称王爱召),故名“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区在清顺治年间被划分为六个旗,乾隆年间又划分出一个旗(扎萨克旗),成了七个旗。公元1907年,清政府实行“旗厅并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内设东胜厅。
民国时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1949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从此,鄂尔多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翻开鄂尔多斯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在这块有着远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汉族和几乎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区域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发展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旅游业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河套人”文化遗址、鄂尔多斯青铜器、古长城、秦直道、昭君坟、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等,全市现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成吉思汗陵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使鄂尔多斯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鄂尔多斯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浩瀚的民俗风情。鄂尔多斯 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神奇的响沙湾、沙漠绿洲、沙湖、草原、温泉、阿拉善湾遗鸥保护区、晋蒙黄河大峡谷等。鄂尔多斯的现代工业旅游资源有神东煤海、准格尔露天煤矿、万家寨水电站、鄂尔多斯绒纺城、苏里格天然气田、达拉特电厂、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区等。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是从1984年、1985年响沙湾、成吉思汗陵的相继对外开放而起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鄂尔多斯市旅游业也经历了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到发展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的发展政策,编制旅游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使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度开发。全市现有各类景区(点)35处,其中成吉思汗陵和响沙湾、恩格贝生态旅游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是国家4a级景区,鄂尔多斯世珍园和巴图湾是国家3a级景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和神东煤海是首批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工业旅游示范点。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旅游线已成为自治区西部旅游黄金线路,主要产品以成吉思汗陵、民族风情、沙漠生态和草原风光为主。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现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5家;现有旅行社3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 家;a级景区1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客源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市旅游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居全自治区第一。2006年1-12月,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8亿元。
面向未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的发展战略,建设旅游大市,围绕“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整体旅游形象,着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构建“五区两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突出“天骄圣地,蒙古风情”这一主题产品。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区(主要景区有响沙湾、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其百里响沙带、七星湖、夜鸣沙等),突出沙漠风光、沙漠探险娱乐、沙漠度假主题产品。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伊和乌素温泉、包乐浩晓温泉、恐龙足迹化石、阿尔寨石窟等),主要以“古老物种,神秘传奇”为主题,发展科考、访古、草原温泉度假产品。“河套人”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大沟湾“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等),主题形象为“访河套人文化遗址,看塞上江南美景”,发展草原观光、科考、水域度假产品。东鄂尔多斯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电站、准格尔露天煤矿、油松王、准格尔召等),以“黄河壮丽峡谷,蒙汉民歌摇篮”为主题,发展黄河峡谷风情旅游产品。两线为北京——鄂尔多斯市——银川旅游线和西安——鄂尔多斯市——包头旅游线。一个中心是将鄂尔多斯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重点推出祭祀文化、民俗风情、沙漠游乐、生态科考、产业观光、水域度假六大类旅游产品,全力打造“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的整体旅游形象,将鄂尔多斯市建成自治区蒙古族文化旅游的代表性地区,成为享誉世界的游牧民族风情旅游区,成为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和自治区旅游强市。
亲爱的朋友,下面我向大家推荐几条旅游线路:
一、包头—响沙湾—东胜—秦直道—九城宫—成吉思汗陵—世珍园—恩格贝—包头
二、包头—响沙湾—东胜—成吉思汗陵—世珍园—鄂尔多斯草原—夜鸣沙—七星湖—恩格贝—包头
三、包头—响沙湾—东胜—成吉思汗陵—神东煤海—红碱淖—榆林
四、银川—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城川民族学院旧址—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成吉思汗陵—东胜
五、银川—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包乐浩晓温泉—百眼井—阿尔寨石窟—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蒙西工业旅游区—乌海
六、呼和浩特市—黄河峡谷—油松王—准格尔召—成吉思汗陵—东胜—响沙湾—包头 亲爱的朋友,到鄂尔多斯旅游,去拜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体验鄂尔多斯蒙古族神秘的祭祀文化;观赏《圣地古韵》、《鄂尔多斯婚礼》,领略鄂尔多斯独特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饱览大漠风光,聆听响沙奇妙的声音,沐浴沙湖的凉爽,乘“沙漠之舟”去探险;观赏草原风光,感受游牧民俗风情,到温泉度假;参观世界最现代化的矿井和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企业,尽情感受鄂尔多斯的魅力吧。愿鄂尔多斯之旅给您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宫帐众多的成吉思汗陵在此地区而得名。鄂尔多斯,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灵柩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型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鄂尔多斯市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毗邻。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正在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51.45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据说,北京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有世界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崛起,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市、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自然条件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盛,主宰着这片土地,今天在鄂托克旗境内保留着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区。全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南北较低之势,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北部黄河沿岸为冲积平原;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纵横;西部为鄂尔多斯草原,北部和西南部横亘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异彩纷呈。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150-350毫升,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市内河流多属黄河流域,并分布着许多天然湖泊。植物景观以温带干草原为主。市内的“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湾海子湿地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珍稀的动植物为世人瞩目。
历史沿革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犭严 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修筑长城,现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其时,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到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经过几十年战争,最终汉朝在鄂尔多斯设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乌审旗和陕西靖边县交界处靖边县境内。
隋朝时期,在鄂尔多斯设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唐王朝视鄂尔多斯为“国之北方”、“边之要地”。在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设胜州、丰州、夏州、宿州、灵州和盐州等六州。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中原政权和各少数民族政权群雄并立,相互征战,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各政权纷争逐鹿的地方。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
清初,鄂尔多斯部归顺了清朝,实行了盟旗制,清廷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盟,会盟地点在伊克昭(俗称王爱召),故名“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区在清顺治年间被划分为六个旗,乾隆年间又划分出一个旗(扎萨克旗),成了七个旗。公元1907年,清政府实行“旗厅并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内设东胜厅。
民国时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1949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从此,鄂尔多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翻开鄂尔多斯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在这块有着远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汉族和几乎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区域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发展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篇二:鄂尔多斯导游词
各位朋友/领导: 早上好!很高兴能够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与大家相识,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曾,曾 国藩的曾,在座的可以可以称呼我为小曾,这样显得更为亲切一些!小曾是旅游服
务有限公司的一名专职导游,也是大家这次去 日游的全程陪同导游!那在这两天的旅途中,小曾要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的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多多指教,给我一个可以进
步的机会,我也希望各位可以在这两天中支持以及配合我们的工作,可能我不是最优秀的导
游,但我绝对会是一个最用心的导游,大家要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和我说,在我
的能力范围内的,我会尽量满足您的要求.接下去我跟大家简单的说一下我们这次的行程安排,首先,(简单介绍行程安排)这就是我们这两天行程的安排,大家要是有什么意见或建义可以提前向我反应,我会做相应的处理,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
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
宫殿”,因宫帐众多的成吉思汗陵在此地区而得名。鄂尔多斯,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化、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灵柩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
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型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鄂尔多斯市北隔
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
夏毗邻。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
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正在建设的
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51.45万,是一个
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
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据说,北京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有世界 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一句“鄂尔多斯羊绒
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
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崛起,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
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市、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
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其时,鄂尔
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
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到汉武帝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篇三: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导游词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为一座民族的丰碑,记载着蒙古民族沧桑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
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景区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以陵宫为核心,由“三区”、“两道”、“八景”组成。
“三区”,即“文物保护观光游览区”,以陵宫为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核心区的外层,围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周围的梁地为界,占地20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真正实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外围为“视觉景观控制区”,占地50平方公里。
“两道”,即从“气壮山河”入口门景到成吉思汗陵宫的4公里长的“成吉思汗圣道”和环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并连接各景点的16公里长的“风景道”。
“八景”,即游客活动中心、游客教育中心、祭祀观光游览区、蒙古民俗村、神泉风景区、休闲度假中心、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和热气球俱乐部。
亲爱的朋友,来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气壮山河”入口门景。由高21米的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跃马柱型雕像、左右分别高18米和16米的山岩石壁、底部三层27级台阶、西边与山峰连接的丘陵式墙壁等组成。门景主体建筑是成吉思汗震撼世界之伟大壮举气魄的缩影。由入口门景往北展延的大道就是成吉思汗圣道和风景道。我们可以沿着吉祥的成吉思汗圣道和风景道参观各个景点,最后到陵宫,拜谒成吉思汗陵。
穿过“气壮山河”门景就是壮观的“铁马金帐”群雕。包括385樽雕像,5座金帐,它以恢宏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出征时的情景。
观赏完壮观的“铁马金帐”群雕,我们看到的是以休闲广场形式所表现的亚欧版图。亚欧版图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版图四角设有观图台,东西两侧各树立13面旗帜。亚欧版图广场以高低错落和几种不同颜色表现出从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疆域版图,包括中国本土以及横跨亚欧的四大汗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在亚欧版图广场四角的石壁上分别雕刻着主题为“民族的希望”、“敞开的国门”、“繁荣的大地”和“吉祥的草原”组画。
成吉思汗中心广场座落在成吉思汗圣道的中心位置,是整个景区的次高点。广场周围的台阶由六大六小平台和台阶组成,即每六级台阶上面有个小平台,共六个小平台,象征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享年六十六岁。广场中央屹立着两块高大的丰碑,记载着成吉思汗戎马生涯和震撼世界的历史。从中心广场到成吉思汗陵宫的圣道两旁的青松翠柏间竖立着数十个高大的雕塑,这些雕塑为蒙古人崇拜的神兽雕像和成吉思汗的大将等人物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仿佛是成吉思汗的卫士,威风凛凛地守卫在圣道两旁,将圣道衬托得庄严肃穆。
成吉思汗陵(八白室)旧址在成吉思汗中心广场北坡,圣道中央有一座白塔,这就是成吉思汗陵旧址标志。成吉思汗陵迁至鄂尔多斯,最早是八个白色的毡包,史称“八白室”。成吉思汗陵于1649年从黄河南岸迁移至这里后,这块古老神奇的地方称之为“伊金霍洛”(圣主的陵墓)。1954年,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兴建成吉思汗陵,1956年新陵落成,成吉思汗八白室迁移至新陵。人们为了纪念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达307年的旧址,便建立了白塔,并进行供奉。
亲爱的朋友,现在展现在各位眼前的三个金碧辉煌的灵包,就是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由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过厅和西过厅六部分组成。设计独树一帜,建筑艺术独具匠心。整个陵宫犹如一只冲天而飞的雄鹰,翱翔在辽阔的草原上,象征成吉思汗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豪杰,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
成吉思汗陵宫正殿中央是高达4.3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雕像背景是辽阔的成吉思汗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时期的疆域图。成吉思汗陵宫后殿,也称寝宫,安放着三顶灵包,供奉着成吉思汗及三位皇后的灵柩,是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殿南墙正中是一幅烧瓷壁画,是依据珍藏几百年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图复制而成。后殿还有一幅“成吉思汗称汗”壁画,展示了成吉思汗经过艰苦奋战,终于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盛大场面。寝宫酥油灯长年不熄,也是广大蒙古族和游客祭祀和拜谒成吉思汗的地方。陵宫西殿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室组成部分吉劳(鞍辔)白室、胡日萨德格(弓箭)白室和宝日温都尔(圣奶桶)白室。西殿壁画则展示了成吉思汗经历的“灭乃蛮之战”等重大事件和十三世纪蒙古民族一些生产生活习俗。陵宫东殿里安放着一座灵包,灵包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和夫人额希哈屯的灵柩。东殿壁画主要反映了成吉思汗“治国之道、治政之策”的政治思想及古老的蒙古民族游牧生活习俗等。陵宫西过厅内陈列着成吉思汗时期的部分珍贵的文物和“成吉思汗丰功伟绩”壁画。陈列有当时最先进的铜制火炮,有元朝发给诸王或使臣的特别通行证——银制圣旨牌和腰牌,有当年阿拉伯地区发行的马蹄形蒙古银币,有成吉思汗颁给丘处机及其门人免除差役、税赋和令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的圣旨碑文。西过厅壁画则以成吉思汗诞生、艰难的少年时代、哲别归降、建立大蒙古国、成吉思汗伐金战争、西征花剌子模、诏请丘处机和东西方贸易往来等图景,艺术地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经历。陵宫东过厅里陈列着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部分银制祭器和“成吉思汗子孙伟业”壁
画。东过厅壁画主要反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元朝的社会、经济、科技、对外交流等情况,展示了成吉思汗子孙们的伟业以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繁荣景象。苏勒德祭坛是供奉成吉思汗所向无敌的战神——哈日苏勒德(黑神矛)的台基。成吉思汗把苏勒德看作是长生天赐给的神矛,从成吉思汗时期就开始祭祀。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的祭奠,与成吉思汗灵包的祭奠一样,每年要举行月小祭、年祭和龙年大祭等多次祭奠。在苏勒德祭坛,还供奉着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花神矛阿拉格苏勒德。
商更斡尔阁(珍藏)白室是成吉思汗八白室之一,存放着各种祭器和反映成吉思汗春季大祭“查干苏鲁克大祭”场面的壁画。
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展览馆用文字、图片、实物、声像等多种手段,系统地介绍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形成、继承和发展。祭祀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内容,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
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是为纪念成吉思汗而设立。成吉思汗陵建成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的祭天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成吉思汗敖尔敦(行宫)座落在成吉思汗陵东南,是仿成吉思汗称汗登基时的斡儿朵(宫殿)建造的,由一座蒙古包式金顶大殿、两座侧殿、选汗台、成吉思汗战车和蒙古包群组成。
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由赛马场、运动场组成,是为举办那达慕而建立。平时,这里由当地牧民表演马术,并为游客提供骑马、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项目。天骄大营是根据历史记载的成吉思汗军事大营而仿造的。由各种古老宫帐式建筑群组成,体现大汗、大草原、大气势特点。这是按星级标准建造的酒店,您可以品尝蒙古族风味食品、观赏元代大型宫廷歌舞《圣地古韵》和鄂尔多斯民族歌舞《欢腾的鄂尔多斯》。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以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陵为依托,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内涵,以浓郁的民族文化为特点,再现了成吉思汗波澜壮阔的业绩和蒙古族古老、丰厚的历史文化。
第四篇: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导游词范文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来到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总占地面积2.8万亩,是鄂托克前旗最早开发的旅游景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该旅游区位于蒙宁交界处的西鄂尔多斯草原,西靠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东依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距银川68公里,距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60公里。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汇集了鄂尔多斯市81种风格各异的苏勒德祭台;建有兼具蒙汉建筑风格的鄂尔多斯大门,主门高12.06米,大门的建筑尺寸全部按照“九”或“九”的倍数建造,以示“吉祥”之意。还有鄂尔多斯西部最大的蒙古包,它直径36米,建于2002年,取名“巴音塔拉宫”,意为富饶辽阔的草原上的宫殿。在这里,可以欣赏鄂尔多斯蒙古族歌舞和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景区内分为苏勒德文化观光区、鄂尔多斯民俗村和民族体育文化娱乐区。在苏勒德文化观光区中,有保留最为完整、传统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现象——苏勒德祭奠,这里汇集了鄂尔多斯市七旗一区蒙古族牧民家门前的形制各异的苏勒德,共九九八十一个,占地13亩;每年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几十次。这种独有的苏勒德祭祀现象在内蒙古其它盟市正逐步消失,唯有鄂尔多斯蒙古族在继续完整地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鄂尔多斯民俗村中,一个极具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地方就是“敖包”祭祀区。“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它是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大多数是用石头堆成的。敖包有盟、旗、苏木敖包,也有部落、氏族和家族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期和特定的祭品。一般说,敖包的祭祀时间在阴历某月十五或其前后。敖包最初是一种标志,用来辨别方向和道路,后来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祈求降福、降雨、保佑人畜俱旺的地方。祭祀敖包是蒙古族民间盛行的古老传统习俗。民族体育文化娱乐区中,有骑马、骑骆驼、游泳、垂钓等民族传统旅游项目,还有蹦极等娱乐活动项目。
第五篇:最美女村医事迹材料
最美女村医事迹材料
最美乡村女医生坚守大山深处(珞璜镇党委)
技高而德,术巧而仁。在村民眼里,她是健康的希望,是生命的阳光。六年来,她牺牲金钱,牺牲时间,只为了守护一方村民健康。她是一名共产党员,是珞璜镇同福村的一名女村医——白继红。
继承父业,扎根基层
做一名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并不是众多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可白继红是个例外。毕业后,她放弃老师推荐的好医院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珞璜镇同福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白继红的父亲是一位老村医,口碑一直不错,那时的同福村还是个贫困村,所以父亲出诊收费很少,家庭收入也很微薄。然而老父亲的心愿就是让子女继承父业,继续为村民服务。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23岁的白继红毅然决定报名学医。在校期间,尽管和同学们有着年龄的差距,但凭着坚定的意志和耐力,白继红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回乡后,白继红主动从父亲手中接过交接棒,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
“村医,才是最需要我的岗位”
刚回到村里,正逢村里刚刚开始开展网络化工作,当时农村没人懂电脑,村里领导知道白继红学过电脑,就去做工作委托白继红入村委会任村会计。在工作期间,白继红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教会其他人熟悉应用计算机。
尽管村委会的工作相对清闲,收入也比较稳定,但一想到全村四千多人口仅有几名村医,加之父亲年事已高,不便出诊,白继红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村卫生室,她觉得那里更需要她。
不为盈利,良心看病
白继红看病收费很便宜,打针2元、拿药5元、输液30元、针灸一次2元,遇到一些困难群众,她都不收钱。有些同行说起风凉话,“你这样收费只有喝西北风!”白继红都却不予理会。每当医院开展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时候,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35岁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病都要建立档案,白继红背着工具包,下村为他们量体温,测血压,监测其他疾病,建立档案,乐此不疲。
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在这六年的时间里,白继红在村医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她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人,却也是同福村村民健康的“守护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