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时间:2019-05-15 14: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篇: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摘要】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奋力拼搏,伟大的抗震精神感动天地,讳然行布于神州大地,举国同钦,抗震救

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Abstract】The China children solidify consistent, unity of will is a formidable

force, stand in no fear of difficulties, spare no effort to work hard, great of anti-earthquake spirit touched cloth in the world, Hui however line is at the absolute being state the earth, the whole country together Qin, anti-earthquake the relief spirit be the

modern era of Chinese nation spirit of concentration body now.【Key words】Unity of will is a formidable force;Anti-earthquake relief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降升导致的,震源浑度为10-20千米。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汶川的映秀镇地区及周边地区突然释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夺走了数万鲜活的生命,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顿时失去了家园,地震发生时,确实可怕,真的很悲惨,死的人尸骨天存,残缺不全,血渐渐的场面,比任何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电视、电影中拍摄的战争场沉痛悼念…..1

面还要凄惨,万幸活着的人只身逃出命来,财产瞬间变没了,无家可归,把地震比喻成魔鬼一点也不为过。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最强,死亡人数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牵动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举国哀痛,山河含

悲,然而地震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却压不垮我们民族的脊

梁。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党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救人第一”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立即有序有力有效地组织救援,出动了大量的部队官兵,调动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全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纷纷自发地来到灾区,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的斗争,在中华大地迅速展开,贵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创造了许多生命的奇迹,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有人才有一切,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一次决策也极大的赢得了民心,人民子弟兵上演着一幕幕“生死突击”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救人,盛人肺腑,做到了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真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共产党员,白衣天使,专业救援队,广大志愿者,成千上万的无数无名英雄,伸出援助之手,亲临灾区,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天。灾区群众更是艰苦自救人,坚强面对、用勇敢、执着、坚强和博爱、自强不息

写着中华民族在大灾难中的自强史……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爱的传递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灾区干部群众,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在第一时间迅速出动,全力抗震救灾,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伤病人员,防疫人员消毒防疫社会各界组织募捐活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担责任,据统计共接受国内外捐赠款物达261.01亿元,真是大灾有大爱,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魂。

为惮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国务院宣布5月19-21日为全国哀掉日,在此期间,全国的驻外机构降半旗致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家名义为普通受灾民众举哀。当笛声警报长鸣,13亿中国人齐身肃立,低首默哀,历史定拾在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这一刻,在江南北、长城内外,神州共悲,这一刻,山峦无语、江河呜咽,举国同哀!为汶川地震中我们同胞遭受的灾难……汶川之痛,震动中国,举国同悲,“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多难兴邦》。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论过,而是知难而进,团结一致,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灾区,动情地对乡亲们说:“知道你们

遭了灾,有的还失去了亲人,我们和你们一样痛的!天灾无情,人有情,你们要保重身体,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我们一定会尽力抢救受困群众,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尽

全力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下一步还要尽全力帮助乡亲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到目前为止,设置了无数的灾民安置点。救灾粮、救灾衣、救灾帐篷、救灾棉被被都发放到灾民手中、救灾款拨到每家每户,活动扳房安置了天房、户居住,受损房屋重建工作国家拨了专款大力挟持,修建长久性住房,灾区人民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抗震救灾区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的胜利,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国家对省市委支援帮助重建

医院和学校,体现了党和中央部署灾后重建方针已实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灾情传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迅速决策、全面部署、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力抗震救灾。拯救生命,一切力量以人为本的信念下集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奋力拼搏,伟大的抗震精神感动天地,讳然行布于神州大地,举国同钦,抗震

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时代的集中体现。09环艺【3】班

姓名:刘帅2011-5-24

第二篇: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论文题目: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班级:测控091 姓名:朱彦荣

学号:200906040130

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当每一次灾难降临时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精神的伟大魅力,它号召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关键词: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发扬光大和升华,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要让历史的进步补偿历史的灾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战胜历史灾难的过程中形成并发扬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灾难以它的突发性往往使人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集中体现和认识到一种民族精神,但民族精神并不只是在灾难中形成的,更不只是在战胜灾难时才需要的。

实际上,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民特有的人格力量。

其次,它也是中国人民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初创时期,我们就是靠这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从小到大,以弱胜强,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

第三,这一民族精神还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许多新装备、新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救灾的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特别是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报道,大大拉近了人们与抗震救灾的距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表明,改革开放对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容,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一发扬和升华民族精神坚实的制度保证。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国政府救灾反应之快、效率之高,动员之广泛,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我们发扬和升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最坚实的制度保证。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灾难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抗震救灾需要这一精神,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这一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迸发和闪耀,提示我们要通过抗震救灾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精神,更加自觉地弘扬这一精神,更加主动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发扬和升华这一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好,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而且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巨大的历史进步补偿我们遭遇的这场历史灾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古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突如其来的地震大灾造成了生命和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但却为中华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机遇。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就已经孕育并培育成熟的精神,有的是限于地域和时间而在过去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的精神的基因或胚胎、但却在这次灾难中得到了充分发扬。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其发展既具有历史的连贯性,也具有时代的创造性。在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战役中,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彰显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民族精神长期的传承。但是,还有一些原因值得我们思考。这些原因,从另外一个侧面看,恰恰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特质和时代元素的条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结合,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先进社会制度的保障。有史以来,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形态、其培育和发扬都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紧密相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显然会有别于封建制度下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精神也当然会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是近现代以来中外著名思想家 1

论文题目: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班级:测控091 姓名:朱彦荣

学号:200906040130

们都有所关注并一直致力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其他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她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具有巨大的感召、激发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办好事的优势,她集中统一的组织机制和指挥体系,能够迅速地作出应对灾难的决策,统一指挥协调部署,使得上下一盘棋,既能够集中力量,又能够灵活高效。在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地统一决策指挥并举全国之力抗击特大灾害,这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全国上下齐动员,各级组织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行动起来,从组织决策到保障实施,从物质供应到信息管理,从社会协调到机制布局,都充分体现了统一、灵活、快捷、高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主要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和仁爱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准则。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凝聚力、创造力、文化力,作为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也必将激励着我们信心百倍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8,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2008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第三篇: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三种含义

一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仅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

二是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落后,甚至粗俗、劣根的一面,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是一个充满优弱长短的两面体,如果说前者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优良传统”,那么后者就是近代先驱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

三是民族精神作为研究的对象,应如实地把它看成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精神形态,但作为宣传、弘扬的内容,则应当是民族精神中正面的东西。

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中的“八荣”,实质上体现、倡导了“八荣”精神。它们既源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又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精神、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与先导性,可以引导人们的行动,成为精神导向。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宏大,它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传统形态与当代形态的统一。关于其内涵有各种概括,不管如何概括,“八荣”精神都构成了其核心内涵。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一般包括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祖国爱、世界爱五个层次,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之中。归宗炎黄、凝聚华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爱国爱乡,恋土归根、报效桑梓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早在春秋时代的《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荀悦的《汉纪》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儒家不但追求理想人格,而且孜孜以求国格,将国家的荣誉、尊严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这种国格观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真正源泉。不少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都表现出浓烈的家国精神,即对乡土、国家执著的热爱。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在《示儿》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企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尽管那时的爱国主义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但在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识熏陶之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深情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是如此,郑成功、施琅、林则徐、邓世昌也是如此。汉代苏武被扣异邦19年仍持节牧羊、至死不降;岳飞的《满江红·怀古》表达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后人每逢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往往借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近代的朱自清教授一身重病,不愿领取外国人的一粒救济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及其实践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将其发展到了新的境界。1942年邓小平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就讲:“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邓小平还一再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党的领袖、将领和革命先烈身上都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的表现;反对“台独”,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国家统一,也是爱国的表现。可见,“八荣”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正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精神。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服务人民的精神

如果说民本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内涵,那么,作为民本精神升华的服务人民的精神则构成了民族当代精神的基本内核。民本精神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提倡爱民、重民、亲民。《尚书·五子之歌》就记载了大禹的话:“民可近,不可下”。孔子认为,如果能作到“博施于民而济众”(见《论语·雍也》),那就是圣人,从而将民众摆上至关重要的地位。孟子则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的光辉命题。荀子及唐代魏徵都提出君民如同舟与水,民能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主张为政应当爱护百姓。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应为天下人服务。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国家之本在于民。这些富于人民性与朴素民主精神的传统民本思想,对民本精神的形成影响很大。我们党立党为民,从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在“三个代表”思想中明确指出党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撰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并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等思想。

鲁迅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许多先烈与英雄模范人物努力实践服务人民的宗旨,如雷锋、焦裕禄、时传详、孔繁森等,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在“关注民生”方面身体力行。这样,就将朴素的民本精神升华为服务人民的精神,构成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科学精神与学习精神

中华民族是崇尚科学的。孔子早就主张“不语怪力神”,不信神仙鬼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伟大发明;在古代的水利工程、数学、建筑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纺织术、造船航海术、制瓷术、造纸术、冶炼术等方面曾有过辉煌成就,不少领域曾领先于世界;创作出《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九章算术》等科技著作;涌现出以李时珍、毕升、沈括、祖冲之、宋应星等为代表的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群体。借助于唐宋以来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民族以开放、博纳的胸怀接纳了不少当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的科学精神有所衰落。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请进了“赛先生”(科学),引发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再现曙光,并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党一贯倡导科学精神。毛泽东一生对科学寄予特别厚望,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科学”这一概念,他在方法层面上提出“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在具体科学知识层面上,他建议毛岸英兄弟“多向自然科学学习,……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邓小平也强调“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号召建构“学习型社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革命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要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就要发展科学技术,确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提升科学素质。缺乏这种科学精神与学习精神,民族精神就缺乏了时代性。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勤劳勇敢精神

中国人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墨家就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自食其力。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教给人民耕作方法。《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李大钊曾说,我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风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此评价很高。毛泽东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又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邓小平一贯倡导勤劳致富的原则。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劳工神圣。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党培育产生的南泥湾精神、时传祥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无不闪耀

着劳动的光辉。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尊重劳动”。今天我们已迈进信息网络时代,但劳动精神并未过时,勤劳勇敢精神仍是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倡行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和合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孔子则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以和谐为贵。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夫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认为不同事物、因素的调和、共处,实现多样性的统一,事物才有发展;而同类事物的拼凑,就不可能发展。故“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孔子将此思想运用到社会领域中,提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荀子在讲到为什么单个的人力比不上牛马却能驾驭它们时说,这是因为人能结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在斗争中也体会到,只有团结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团结就是力量”。极力倡导中华和合精神的李瑞环同志说:“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党中央近年更是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只有讲求和谐,注重和合,团结互助,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及组织的亲和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厚德载物、诚实不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构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家提倡“信”德,倡行重承诺、守诚信。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字,其中,有24处体现了“诚信不欺”之意。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话曾被毛泽东引用。在儒家看来,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孔子告诫人们应每日“三省吾身”,其中“二省”就是反省自己的信用如何:“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儒家还主张“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老子则认为“轻诺必寡信”,主张不要因轻易承诺而失信。一些思想家还从“知行合一”角度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命题。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既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从政的基本准则。“瓜期不代”典故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齐襄公因不讲信义而被手下将军杀死的教训。中国历代的商帮及百年老店都十分注意“以诚立业”,恪守商业信用,讲求生财有道,利以义取;讲究“秤平、斗满、尺足”。晋帮、徽帮是这样,宁波帮也是这样。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影响遍及社会各领域,信用直接反映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规范的认同。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成长,城市无信不繁荣,社会无信不稳定。离开了诚信,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在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大力建设信用文化,努力弘扬诚信精神,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

中国历史上虽有过“人治”、“礼治”,但也不乏“法治”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和德治,而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实质上二者有不少一致性与互补性,即礼与法相通,刑与德可以并用。儒家道德制度学派的代表荀子就赞成法治,主张礼法并举,相互为用。他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改革家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倡言“法治”,力图变革,以富国强兵。商鞅把法视为治国之道的根本基础,指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鞅书·修权》)。法家后期代表人物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法术之学,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子·有度》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虽然他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但这些话都是反对贵族制的,有其积极意义。后来秦王朝短命而亡,说明君主仅以严刑峻法实施统治是行不通的,必须做到德法兼治。贾谊认为,人主仁而境内和,人主义而境内理,人主公而境内服,人主法而境内轻,主张仁与法、德与刑并用。这一思想被汉朝统治者采纳并定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历史上主张建立“纲纪”、申明法纪,倡导遵章守纪、清正廉明的思想并不少见,类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点也比比皆是。黄宗羲也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命题。这说明历史上中国的法治精神虽然相对薄弱,但法家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今天我们党领导人民大力建设民主与法制,提出既要以德治国,更要以法治国,增加了许多传统法治精神中没有的新内涵,为丰富、发展当代民族精神做出了新贡献。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勤俭朴素的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韩非子》说尧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吃粗米饭、用土碗土钵子。儒家倡导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孟子曾列举过不少受困厄而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物,认为只有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炼,才会有大作为。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座右铭。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处逆境而奋起、遇厄运而发愤著书的先贤。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还会升华、转化为傲然卓立、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此外,中国历史上关于勤俭节约、视勤俭为美德的思想也很多,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我们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范。毛泽东曾以五代梁将韦睿“不贪财”、艰苦朴素的事例教育干部。他多次号召“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可见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骄奢淫逸之风有所抬头。因此,今天在全社会倡导艰苦奋斗精神,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

总之,“八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为弘扬、提升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只有从“八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一致性的角度去解读“八荣”,才能领会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含量,也才会深刻理解“八荣八耻”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四篇: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丰富与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长征精神

红军战士在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折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其思想内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相继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载人航天精神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模范体现出的精神。包括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一直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三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以革命烈士、干部楷模焦裕禄的名字命名的革命精神。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三、改革开放以来

抗洪精神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受灾人数之众,地域之广,历时之长,世所罕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下,数百万军民众志成城,奋起抗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儿女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抗洪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北京奥运精神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第29 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申奥所体现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为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等几个方面。

抗击非典精神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性疾病传遍全国,这就是“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在这场突发性灾害面前,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奋勇抗击非典,终于战胜了这场前所未见的灾难。面对非典型性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科技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

时代精神

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③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延伸;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渊源和基础。

④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①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最根本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③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④坚持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正确地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五篇:中华民族精神演讲稿

中华民族精神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下载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精神题库

    第一章 1.1 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D、文化素质 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

    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富田中学:吕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理解中华文民族精神的关系. 3.把握新时期爱国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

    民族精神耀中华

    民族精神耀中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

    中华民族精神复习

    中华民族精神复习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教学重难点】中国共产党对民......

    中华民族精神简述

    中华民族精神简述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王鹏内容提要:民族精神的性质可以概括为:积极进步。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是群体性和个体性、稳定性和流变性、传统性和时代性、自觉性和非自觉......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授课人:贾丽萍授课班级:高二文四 【课标要求】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3.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使民族精神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