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时间:2019-05-15 14:0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第一篇: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P9 答:(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P11 答:(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P12 答:(1)“为什么„„”的问题。(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4)修饰性反问。(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

5、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P1

2答:(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7)会谈法的有效性。

6、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P13 答:程序:

(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注意事项:

(1)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2)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7、摄入性会谈应注意哪些内容。P13 答:(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8、乱用心理测验的形式有几种?P14 答:(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2)单纯依赖心理测验结果,不对照临床表现,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措施。

(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使用。

(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9、如果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P1

4答:(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求助者有明显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

(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怀疑有精神疾病,可用MMPI;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10、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包括哪些方面。P15 答:

(一)一般资料:

(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

(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二)个人成长史资料:(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精神状态。(2)身体状态。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1、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原则。P24 答:(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2、正确的五种咨询态度是什么?P53 答: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13、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P54 答:(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3)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14、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56

答:(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恰当询问,表达关切。(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15、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P58 答:(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3)真诚应实事求是。(4)真诚应适度。

16、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P60

答:(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17、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P62 答:(1)避免盲目乐观。(2)反对过分消极。(3)立足实事求是。

18、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使用的思路是什么?P6

5答:(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4)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

19、有效咨询目标的几个要素。P68 答:(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

20、咨询师对咨询目标的错误观念有哪些?P70 答:(1)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

(2)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21、咨询方案的内容。P74 答:(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询的费用。

22、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什么?P7

4答:求助者的: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

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23、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P76 答:(1)急于下结论。(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24、内容表达与内容反应的区别。P8

1答:内容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内容反应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虽然内容反应中也含有咨询师所施加的影响,但比起内容表达来,则要显得隐蔽、间接、薄弱得多。

25、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P88 答:(1)要有事实根据。(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

26、阻抗的表现形式。P99 答:(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27、产生阻抗的原因。P101 答:(1)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28、如何应对阻抗?P104 答:(1)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29、求助者沉默的类型有哪些?P106

答: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30、多话时有关求助者的几种原因。P108 答: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3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P111 答: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

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操作步骤: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2)监控靶行为。(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4)实施强化。

32、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P12

2答: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

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33、合理情绪疗法帮助个体达到哪几个目标。P125 答:(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

34、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维度)。P133 答: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

(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的评估。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症状改善状况的评定。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35、心理咨询个案包括哪些内容?P138 答:(1)一般背景资料。(2)来访原因。(3)现主要症状。

(4)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持体系。

(5)个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我认识评价及常用的应对方式。(6)既往病史、家族病史。(7)心理测试结果。(8)咨询师的一般印象。(9)诊断与评价意见。(10)处理意见与咨询方案。(11)咨询各阶段及效果分析。

36、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的条件。P143 答:(1)智力正常。(2)年龄适宜。(3)内容适合。(4)人格正常。(5)动机正确。(6)信任度高。(7)行动自觉。(8)匹配性好。

一、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首先由韦克斯勒于1955年编制,这里选

用龚耀先1981年修订的中文版(WAIS-RC)。

2、适用于16岁以上的被试者,分农村和城

市用两式。各包括11个分测验,其中言语部分6个,操作部分5个。

3、测试时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

4、量表分是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

5、优点及缺点。优点:

1、能够较好地反映智力的全貌和测量各种智力因素,适用的年龄范围广。

2、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克服了计算成人智商的困难。

3、应用广。还可研究人格,而且可以作为神经心理学的主要测量量表。缺点:

1、三个量表的衔接欠佳。

2、不便测量低智力者。

3、各分测验项目数不平衡。

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

1、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

和麦金利编制。这里选用的是宋维真1989年修订的中文版。

2、MMPI包括566个题目,实际为550题,16个为重复题。一般可只做前399题。

3、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毕业以上文

化水平的人。

4、施测MMPI有两种主要形式:卡片式,手

册式。卡片式适合个别施测,手册式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5、如果566题版中,Q量表的原始分数超过

30分,或者399题版中,Q量表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

6、在我国,如果分量表的T分超过60分,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美国常模是70分。)

三、临床量表及效度量表的代号,以及高分意义: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1、首先由卡特尔编制,我们这里选用的中

文版是由戴忠恒和祝蓓里1988年修订。本测验共187个题。

六、抑郁自评量表(SDS)

1、由张(W.K.Zung)编制于1965年。

五、90项症状清单(SCL-90)

1、又称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编制

于1975年。本量表共90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2、采用5级评分,评定时间是现在或是最

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受。

3、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

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4、缺点是:量表项目全面性不够,缺乏“情

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上受了限制。此量表并非诊断量表,筛选阳性只能说病人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八、生活事件量表(LES)

1、这里选用的是由杨德森、张亚林1986年

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ES共含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

2、适用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

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

3、时间范围为一年内。

4、计分规则:一过性的事件,不到半年记

为1次,超过半年记为2次。影响程度分为5级,无影响=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度=4分。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月内记1分,半年内记2分,一年内记3分,一年以上记4分。

5、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

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

四、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由英国艾森克和其夫人编制,1975年出

版,我们这里选用的是龚耀先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文版。

2、EPQ分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均为88个

项目。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

3、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用于调查7至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者均可使用。

4、每一项题目都规定了答“是”或“不是”,如果被试答的和规定一致,则记1分,若不一致,则不记分。最后把各量表总分(粗分),按年龄和性别常模再换算出标准T分。

5、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

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5-43.3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性,而T分在38.5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七、焦虑自评量表(SAS)

1、由张(W.K.Zung)编制于1971年。

2、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

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5个为反向评分。

3、同上面抑郁自评量表(SAS)中第3点。

4、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

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2、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

年人。可团体施测也可个人施测。

3、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

2、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

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反向评分。

3、等级标准为:①没有或很少时间;②少

部分时间;③相当多时间;④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测评时间范围是过去一周。若正向评分,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反向评分则评为4、3、2、1分。20项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Y)。

4、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

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Ⅲ.心理测验量表及记忆要点:

二级技能(理论题): 1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

2使用系统脱敏的注意事项 3满贯疗法的注意事项 4冲击疗法的基本过程 5生物反馈法的基本原理 6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

7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工作程序

8按照贝克的理论,简述求助者的歪曲认知包括什么 9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 10远期疗效评估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案例相关问题

1如何对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定(技能p2)2求助者出现问题的原因P34—42 3神经症的诊断依据 4如何做鉴别诊断 案例问答答题技巧

基本思路:理资料、找症状、下诊断、究原因、选测验、定目标、评效果、提转介 答题技巧:先框架、再填内容、再括号内引案例原话。与诊断有关的无症状也给出。答题操作:浏览一般资料和主诉、读题干、划关键词,时间出现时需注意

时间分配:尽量案例选择和案例问答题各占一半分,这样选择题可能时间紧,如有疑难处,可先做记号,不停留 答题原则:如时间不是十分充分,也要写上关键词,如果关键词答对可给满分 评分影响:填多或错不扣分,少则扣分,案例答题关键要留足够答题时间 回答框架

1一般情况资料的整理: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内心世界,除此之外求助者谈及或者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需另外列出

2个人成长资料:按社会心理学分期给出婴幼儿期、童年、少年、青年期生活情况,婚恋史、疾病史以及既往重大事件及现在评价,根据求助者情况,一般写到求助时,必须明确家庭教育方式,性萌动体验及处理方式,退缩、回避、攻击行为。出现的问题有多少写多少。

3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况整理

心理功能状态:精神状态,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模式、人格特征依次写

生理功能状态:身体状态即睡眠、饮食、头疼、性功能失调等,躯体疾病、异常感觉

社会功能状态: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4求助者主要症状: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一般有焦虑、抑郁,来不及看题时可全写上)、意志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其症状应全写上)、人格方面(关注求助者人格倾向)下诊断原则 1一般心理问题

必须满足现实激发因素、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常态、反应没有泛化 2严重心理问题

必须满足:强烈刺激、时间持久、反应强烈、反应泛化 3神经症心理问题

神经症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没有把握诊断还不是神经症,但可给予可疑诊断,主要从五方面:变形的心理冲突、持续时间,精神痛苦程度、症状泛化、社会功能受损 4神经症,注意与神经症心理问题的区别

五方面诊断:变形冲突、时间持久,社会功能受损、充分泛化,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第二篇: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电子书 +二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一代又一带的科学家对它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人的心理,即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但是,心里的本质是什麽,意识的本质又是什麽;心理现象是怎麽发生,它又是在什麽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意识的水平的;心理活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怎样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学研究所要解决的。

心理现象可以从它的发生,发展上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中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构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的神经机制,构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以服务于提高人的工作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这又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例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于管理的组织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等心理学分支。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这就是普通心理学。可以说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科学。普通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的各个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他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四)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气质和性格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约的作用。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了;灵长类动物,像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它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获得这一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从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明。以致今天“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论断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常识性的知识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让狼叼走养大的孩子,他们有健全的人的大脑,但是,他们脱离了人类社会,是在狼群里长大的,他们只具有狼的本性,而不具备人的心理。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有些观点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甚至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例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告子认为,人之初性不善也不恶,人性是后天生活环境决定的。25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并解释说,这四种类型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500年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而且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过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所以对心理现象的看法,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而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虽然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有很多成果,例如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影响最大的要数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创建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这些人后来到了世界各地,他还创办了《心理》杂志,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人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的解释,往往从一个侧面去认识心理现象,并把自己这种片面的认识当作是对心理现象的正确的、全面的解释。这样便形成了各种心理学的派别,这时的心理学处在一个学派林立,相互纷争的时代。

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成为行为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一学派的观点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等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从此,心理学不仅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且也开始了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样,精神分析从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便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心理学建立初期学派纷争的局面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结束。二次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

60年代以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它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同时,计算机科学也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当前,认知心理学又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把行为水平的研究与相应的大脑神经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探讨认知过程的机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从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心理活动时大脑物质代谢变化的生化研究,再到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地加深着人们对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机制,乃至于人格特征、智力活动与脑的关系的认识。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客观性原则

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说明、解释事物。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认识它,解释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心理现象的探索,取得过辉煌的成果,也走过许多的弯路,甚至犯过不少的错误。关键在于,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靠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心理学只能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中。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脑外科手术的进步,脑化学、电子技术,脑电波、脑成像、记录单细胞活动的微电极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了解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的脑结构、脑的生物化学活动,以及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过程提供了基础,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有了科学的研究手段,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们往往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对调查或实验资料有好恶之分,喜欢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轻视和自己的假设不一致的资料,因而会歪曲事实;人们也往往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不去找它的证据,因而以臆想代替事实,像对动物心理或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发生的那样。

(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至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婴儿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就是同一心理现象,例如人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婴儿时期,人的生理需要是主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提高;在不同的场合,人的需要也不一样。20世纪中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小康的象征;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宽敞的住房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学校、课堂,人们在追求知识;到了餐厅,人们想吃到美味佳肴。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心理现象又像其他现象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思维又影响着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解答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体育运动、司法、交通、文化艺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出来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提高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理论脱离实际的研究既没有效益,也不利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例如,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每天所说的话,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和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儿童语言的发展等。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观察者不应干预活动的进行,应该客观地进行观察,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因此,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听任活动的自然进行。但是,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也可提供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为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例如民意测验、人口普查就是调查。在进行口头调查的时候,事先要列好提问的问题或提问的提纲;在用问卷进行调查的时候,要按科学的程序制定好问卷,即问卷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具体,而且不能有暗示的作用,不能让被调查的对象难于理解,或者产生歧意,或者暗示出问题的答案;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随机的原则,否则调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不能代表调查的总体。

(三)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对超常儿童的跟踪研究就是运用的个案方法。通过对超常儿童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超常儿童的个性特点,影响他们创造性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此外,像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问题儿童所受到的影响等等也都可以运用个案的方法进行研究。个案法是对一个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能否加以扩展,应该慎重分析。

(四)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白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我们所要寻找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了研究的成功,实验者还要控制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够对被试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叫做控制变量。例如,在研究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的时候,记忆的方法是自变量,被试者的记忆效果是因变量。但是,除了记忆方法之外,记忆的材料、被试者的性别、年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等,都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我们的目的是确定记忆方法的优劣,在研究中我们只能让记忆方法这一个因素起作用,其他条件都要加以控制,不能让它们影响记忆的成绩。控制的办法很多,主要是要保持这些条件的恒定,让它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相等。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也就是在实验中不该起作用的因素起了作用,那么,就会造成自变量和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引起了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实验就失去了它的效用。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所谓接受刺激就是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就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或从感觉器官传至中枢,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整合信息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有运动的,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

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图1(一)脊髓

脊髓由外周神经系统的脊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它能向大脑传送神经冲动,或者把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也能完成一些简 单的反射。(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 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如呼吸、心跳、体温调节等生理活动的主要机构。延脑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但是,从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 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与身体两侧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此外,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脑桥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以及 两个小脑半球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中脑在脑桥之上,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也是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是许多散在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交织构成的一个神经网络结 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它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 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和觉醒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丘脑还是 大脑皮质下感觉的较高级中枢,除嗅神经外,其他感觉神经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 到达大脑皮层。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运动的机构。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

边缘系统是由大脑皮层底部向内翻卷而形成的。它由覆盖在脑干和间脑之上,并延伸

到整个大脑皮层里面的边缘叶,以及连接在边缘叶下边的杏仁核、下丘脑、脑下垂体组成。它调节着脑干和下丘脑的功能,是支配动物本能行为,调节内脏器官活动,整合情绪体验 的重要机构。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是短时记忆的机构。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其内部是髓鞘 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

从表面来看,大脑有几个裂缝,也有许多沟。把两半球分开的裂缝叫中央裂,大脑和 小脑之间的裂缝叫横裂,大脑左右两侧的裂缝叫外侧裂。沟是由大脑皮层的褶皱形成,褶 皱增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在有限的颅腔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神经细胞。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以前是额叶;中央沟之后,枕顶沟之前是顶叶;枕顶沟之后是枕叶;外侧裂之下是颞叶。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3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 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皮层感觉区又分为视觉区(枕叶后端)、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和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皮层运动区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皮层联合区并不直接 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而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它在大脑皮 层中执行着高级的心理功能。

图1—3是大脑皮层感觉区和运动区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感觉和运动,身 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脚在上,头在下。而且身体敏感的部位 和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大;迟钝的、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 占的区域比较小。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 “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 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 能力等占优势。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 的分工形成以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 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 者虽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患者仍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 写字和阅读的能力。布洛卡的发现已经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为纪念布洛卡的发现,人们把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R.SPIy)所做的“割裂脑”实验,即在切断胼胝体(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一束横行的神 经纤维),把两个半球分裂开的右利手病人身上做的实验证明,他们在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 右手写字和画画,但在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会写字,左手会画画的能力;右手不再 会画画,左手不会写字了。因为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了,所以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样的结论,即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 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 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一、垂体腺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垂体后叶控制着泌 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 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肾上腺髓质分泌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 类似。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 绪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简介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 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这里,我们把大家经常使用的巴甫洛夫学说的几 个基本的概念介绍如下: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 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 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 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 收缩等。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五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例如,巴甫洛 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的条件反 射(见图1—4)。

除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之外,桑代克和斯金纳也对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斯金 纳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按压这个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开 始,白鼠偶尔跳到杠杆上,压出了一粒食物,它吃了。这样进行多次之后,只要把白鼠放 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以便获得食物,这时白鼠也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 射是对动物所进行的某种活动或操作的奖励,所以叫做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为 了区别,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 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 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 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例如对学生来说,电铃坏了,铃声没响,只要喊一声“下课了”,学生照样会走出课堂,这是词的作用,是属于第二信号 系统的反射活动。在森林里有人看到一条草绳子,以为是蛇,回头就跑,这是第一信号系 统;这个人一边跑一边喊:“蛇、蛇!”后边的人听到前边有人喊蛇,也回头跑起来,这是 词作用的结果,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活动。

五、动力定型

连续给狗形成几个条件反射:灯光的食物条件反射,铃声的防御条件反射等等。当这 些条件反射都是按照固定的/顷序出现的话,多次训练以后,只要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刺激灯 光一亮,狗就会流口水,而且吃完食物还没听到第二个条件反射的刺激铃声响,它便会出 现第二个条件反射,即防御性的动作反应,此后,按照固定的顺序,其他的反射活动也会 陆续出现。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 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花 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想,早晨起床、刷牙、洗脸 等一系列活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决 的新的任务上了。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人 有天天睡午觉的习惯,一旦因为特殊原因,这天他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 服,不愉快。

第三节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感觉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 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 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 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 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 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 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 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 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 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 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 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 公式表示就是AVl二K。厶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 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 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 达即S:Klo少。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 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 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 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 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暗适应慢,一 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 卷和相片的工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 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对暗适应是很重要的。现在发现,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 镜,就能保护对暗适应。(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 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 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 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正负后 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 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 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四、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一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 光波。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 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个电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图1—5)。图1—5 光波

(二)视觉器官(图1—6)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 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是视细胞层。图1—6 视觉器官剖面图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 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 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 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三)颜色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 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只指彩色。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橙、黄、绿、蓝等 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 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 度为百分之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的混合得来的。颜色混合 有两种,即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混合所得的结果是不同 的。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例如,色光混合时,红光和蓝绿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灰,红和蓝绿色光是互补的颜色。黄和蓝光混 合得到的也是灰,黄和蓝也是互补的颜色。红和黄光不是互补色,它们混合的结果得到的 是光谱上处在它们之间的颜色,即橙色。颜料的混合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了,例如,黄颜 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绿而不是灰;红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有些人的色觉异常,他们分辨颜色有困难。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 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 辨出是不同的颜色。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红或绿,但能看到黄和蓝;黄蓝色盲的人相反,能看到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全色盲的人什么颜 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色觉异常的 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 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虽然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 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物体的颜色。他向正常人学到了用某种颜色的名称,来称呼 他所看到的那种明度的物体的颜色。这个过程是在儿童成长时期完成的,非常自然,他不 知道,别人也不会发觉。只有用检查色盲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才可以检查出 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五、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 20赫兹小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大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二)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 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了科蒂氏器官里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引起听觉。(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 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我们平常听到的 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 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六、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器官是鼻腔上 膜的嗅细胞,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例如果香味、焦臭味等等。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的20万 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 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二)味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器官。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 种味觉混合的结果。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关,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 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却变低了。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又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 东西都没有味道了,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三)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 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了。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四)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 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五)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 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 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 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六)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 感觉等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 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 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七)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作用。皮肤感觉中的痛是扎的痛还是拧的痛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内脏 的痛经常难于说清楚是胀的痛还是拧的痛。阑尾的位置在腹部的右下方,阑尾发炎时开始 患者可能会觉得上腹部痛;心绞痛有时会放射到肩胛骨的位置。

尽管外部和内部的痛有这些区别,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却是共同的。痛觉的 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 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有人没有痛觉,这是很危险的。

痛觉的感受性人们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 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有关系。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 带来的痛苦;越怕疼越会觉得疼。

解释痛觉有很多理论,在临床上也有针刺麻醉的实践,说明痛觉对人的重要,也说明 对痛觉研究的迫切。

第二单元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 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 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 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人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

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 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看两可图形就可得到证明(图1—8)。图1—8两可图形

(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例如,在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尽管他在视 网膜上的映象的大小有了变化,但对他的高矮的知觉却可保持不变。除了大小具有恒常性 外,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四)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 揭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 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 且模糊),明暗、阴影(根据阳光的照射判断方向),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 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如果没有这 些条件供我们利用的话,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我们判断 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 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 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 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 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 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 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 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 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 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中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 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 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眼睛 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 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图1—9是一组线条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的错觉图形。

第三单元记忆

一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 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 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可将人过去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人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也通过记忆积累 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可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 过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 —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 动作技能的记忆)。(三)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 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 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 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 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对学习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作主试和 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 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图1—10)。

二、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也可叫表象。(二)表象的作用

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表象又是从感知向思 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因为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像知觉;表象的概括性又像思维。尽管表象的 概括程度比思维要低,但它毕竟有了概括性。表象的这种特性使它发挥了从知觉到思维的 桥梁作用。表象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它给形象思维,也就是给想象提供了素材。三、三个记忆系统(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 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图1—11)。(二)瞬时记忆

I.什么是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 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像记忆,把听 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 象性。

(2)斯波林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

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比特;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象记忆保 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可将信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信息便会消失。(三)短时记忆

1.什么是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2,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 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变成双字的词(人 民)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的复述或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可转入长 时记忆系统。(四)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当人们 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 意识到。

(4)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第四单元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早起看到雪,判断出昨天晚上下雪了),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 的客观事物(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如天气预报)。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例 如,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出它们的数量形成数的概念;把各种树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 括,形成树的概念。等等。,(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在 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 的基本过程,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 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 括得出概念。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 论的思维过程)。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 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概念的形成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 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 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 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涵越浅,它的外延便越广。

2.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通 过观察的方法进行,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为缩短研究的进程,便于控制变量,心理学家 设计了人工概念。

3.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 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 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 等。把所有图片放在被试面前,让被试猜出属于主试心目中想的那个概念。被试在猜测的 过程中,通过分析主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便能逐渐猜到主试心目中想的概念。主试通过 对被试猜测过程的分析,来了解被试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 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 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 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2.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是为了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并有助于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

二、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人的心 理活动的过程。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得到人们的使用才是活的语言。所以,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质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 工,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位主要的有(图1—12):

1.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半球的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因是法国医生布洛卡于 1860年发现的,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 发音器官正常,但却发音困难、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

2.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 现,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患者的听觉器官尽管 还是正常的,但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者能 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的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 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的失写症。

三、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不同于表象,表 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属于记 忆的范畴;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心理学现在能够通过仪器,例如用脑电波的变化或眼动仪 测定的眼动为指标,可以准确地检测人在睡眠中是否正在做梦。研究表明,做梦是一种正 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幻想,如理想,对人能起到 鼓舞的作用;没有现实根据,不能实现的幻想是消极的,是空想。

第四节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

一、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 优美的音乐),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如觉得舒服,感到饥饿、疲劳);既涉及觉 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 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例如,人们可以有选择的注意,以适应感觉通道的容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 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解释,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等等。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 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和梦等。(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如自动化了 的行为就常常不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有时没有注意到某种外界的刺激,但它却对人发生 了影响,也就是既可以有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有对刺激的无意识。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长期以来人们就注意对睡眠的研究。近几十年来,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的客观指标,获得了重要的成果。脑电波的变化有如下的规律: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

1卜30赫兹,波幅较小的p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 赫兹,波幅稍大的。波;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厶波。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 脑电波,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约持 续10分钟;第二阶段是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 里,个体很难被叫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 更大,出现厶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当大多数脑电波呈现厶波时,睡眠就进入 到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这一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 段。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厶波消 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 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吩钟。再过90分钟出现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而且时间会比 第一次长。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直至醒来,不过,随着黎明的渐渐到来,第四和 第三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人的生物节律都和睡眠有关。睡眠不仅可以使机体恢复机能,而且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睡 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动物在黑夜都要睡眠,人在黑夜也不必觅食、预 防凶猛野兽的伤害或从事其他活动,因而易于保存能量。(二)梦

因为我们可以用眼动仪来监测人的睡眠,而且知道在发生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会伴随 着梦境的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对梦进行科学的研究。

研究表明,如果用眼动仪监测睡眠的话,在眼动活跃的时候叫醒睡眠者,他通常都会 报告说正在做梦。看来人人都做梦,只是有人醒来以后记不起自己做过梦了。梦的内容可 以包括做梦时外界的刺激物,也可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 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即梦中 的思想、行为或情景会突然变成与原来无关的其他的思想、行为或情景。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实验证明,如果对快 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 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第二单元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由于能力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 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中心,并加以维持,从而能够对其 进行有效的加工。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事 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 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 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学习和工作 来说,它有较高的效率。要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效率,就要加深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并要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优良的意志品质,加强抗干扰的能力。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是有意注意,通过努力地学习,既熟悉了学习的 对象,又有了兴趣,这时即使不花费多大的意志努力,学习也能继续维持下去,这就成了 有意后的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 围。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 约是7±2,即5叫个;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4——6个。

(二)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维持的时 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 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 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注意的 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四)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 活动,如边听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等。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 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一般来说,所从事的几种活动 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但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第五节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有机体的内部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求恢复平衡,如渴了就需要 喝水,冷了就需要穿衣御寒等,这就引起了人们的需要。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 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 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 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 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就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 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上 他也不会狼吞虎咽。(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 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 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 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 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

三、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 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 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 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 是各不相同的。

马斯洛认为,无论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层次越高的需要 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 又叫缺失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 现。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当前推动人活动的动 力。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但真 正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还是少数。

第二单元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它就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当有机体内部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便会激活有机体,让他采取某种活动来恢复机体的平衡,这就产生了活动的动机。内驱力就是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满足的唤醒状态。诱因是指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即使机体内部并没有失去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动机起着主导的作用;有些动机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动机和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某种因素的作 用,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二、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利的需要产生权利动机,以及 人的兴趣、爱好等都是社会性动机。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 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 的兴趣。兴趣的范围叫兴趣的广度;处于中心地位,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是兴趣的中心; 兴趣的持续时间长短叫兴趣的稳定性;兴趣所产生的推动人的活动的力量叫兴趣的效能。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

爱好了。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生而具有,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称为原始动机,一般生理性的动机都是原始动机。通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即后天获得的动机属于习得的动机。

(三)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的动机;没 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 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

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13放在阿拉伯数字中间,你会把它读为数字13;如果 把它放在英文字母中间,你会把它读为英文字母B,这就是一种知觉的定势作用。你认为 某个学生好,评分时你会不自觉地给他的分比较高;你认为某个学生差,评分时你会不自 觉地给他的分比较低,这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定势的作用。

(四)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 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 是内在动机。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 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 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 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 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 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的过程和同 一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 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 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反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的是情绪这一 概念。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 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 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 行搏斗,也可以呼救,求得别人的帮助。

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婴儿 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爱;成人也要通过情绪表现来反映他的处境 是好还是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人们还可以通过察 颜阅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 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 效率。

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是,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

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例如,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但是只是这种生理需要还不足以驱动人的行为活动,如果 意识到缺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因而产生了紧迫感和心理上的恐惧,这时,情绪和情感就 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人的取水行为,成为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认识的对象并不具有驱动活动 的性质,但是,兴趣却可以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人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三)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它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 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 和情绪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 果;痛苦、恐惧这样的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效果越差。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表现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 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回忆得起来。

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美好 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看问题容易 悲观,懒于追求,但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都有外部的表现,这就是表 情。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等。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望 包括对表情的观察。此外,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 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发生时间上来说,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出现的要早。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 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 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 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他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 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 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这种理论虽然荒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它强调 了情绪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情绪机制研究的广泛兴趣,对推动情 绪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情绪心理学的发展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二、情绪的丘脑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反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提出了很多质疑,如坎农认为情绪 变化快而生理上的变化慢;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可以引起极不相同的情绪体验;切 断动物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用药物可以引起和某种 情绪相同的身体的变化,但却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 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所产生的神经冲 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 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他让不同组的被试者产生相同的生理变化,又接受相同的环境刺激,但由于各组被试者对生理变化的认识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不相同。

四、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点构成了情绪理论另一大的派别,即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做是动机。他认为内驱力的信号需要通过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 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而情绪正是起着这种放大作用的心理过程。不仅如此,情绪本身可以 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 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伊扎德还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 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加,面部肌肉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情绪 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而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一种特征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

二、情绪、情感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一般来讲,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否定的情绪、情感都是消极的、减力的,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的。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由重要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来的强烈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是激动的;在正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的安静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从愠怒到狂怒,从惬意到狂喜都是弱和强的两极。在强和弱的两极之间,还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的强度,如从愠怒到狂怒之间还可以区分出愤怒、大怒和暴怒等几种强度。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依赖于情景的紧迫程度和个体的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在情景紧迫、个体心理准备不足又缺乏应变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感到紧张,不知所措,甚至身上发抖;相反的情况下人会觉得轻松自如。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 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 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 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二、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状态来分,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并不是 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事件都产生和当 时的心境同样的色调。心境所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 更长的时间。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但人们并不是对引起某种心境的原 因都能意识得到,而这种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 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消极悲 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效率,使人消沉,长期的焦虑会有损于健康。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 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激情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 控制能力降低,因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行为可能失控,甚至会发生卤莽的行为。人应该善 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三)应激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 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 和高度紧张的环境。如果应激状态长期持续,机体的适应能力将会受到损害,结果会导致 疾病的产生。

三、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情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 相联系的情感。

(二)美感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晶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既 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善良、纯朴的人格特征,公正无私、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奸诈狡猾、徇私舞弊、损人利己的行为则让人厌恶和憎恨。美感体验的强度受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制约,对美感的培养和进行美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 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解决时的喜悦 等都是理智感。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有积极的作用。

第五单元意志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常把 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二、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要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要作出 决策。确立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但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动 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即

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 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冲突就是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两种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 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冲突,想吃糖又 怕胖的心理冲突就是趋避式的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 复权衡拿不定主意,这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重趋避式冲突。两种工作,一种地位高待遇低; 另一种待遇高地位低,选择哪种工作,难以拿定主意。

(二)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在执行的阶段,既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 划,又要克制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在这一阶段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意志的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 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品质的人,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能独立 地判断,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 断和卤莽草率。(三)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这种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 性。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四)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与这种品质 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第七节能力与人格

第一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例 如,音乐能力需要具备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音乐的想象力、记忆力和音乐的感染力等心 理条件,不具备这些心理条件就难于从事音乐活动。一个人可能不具备顺利完成音乐活动 的心理条件,但他可能具备从事美术或其他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美术或 其他活动,因而具有美术或其他活动的能力。所以,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 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例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着 智力发展的水平。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 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 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 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三)能力的分类

1.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顷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能力;具备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 能;一个人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给人类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叫天才。

2.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特

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等。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再造能力是指遵循 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 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20世纪初,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和能力有关的因素进行了 分析,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C和特殊因素S两个 部分构成的。C体现在各种活动中,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各人C的量值不同。一个人的聪 明程度是由G的量值的大小决定的。S则对应于各种特殊的能力,因此,S因人而异。每 一种S只参与一种特定的能力活动,如运算能力由某种S和C构成;言语能力又由另一种 S和G构成。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认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由许多彼此互不相关的原始因素共同起 作用的结果。他对大量智力测验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找到了7种因素,即词的理解、词 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他把这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并 用这7种因素构造了一个智力测验。按照他的理论,这7种原始因素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实际结果并不是这样,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相关,所以看来还是有某种在所有的智力活动 中都起着必要作用的一般的智力。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把一般 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量,并把这三个维 量作为长、宽、高构成一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操作方式又包括认 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5种;操作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种; 操作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含蓄6种。三个维量可以组合为120种 能力因素。吉尔福特根据这种智力结构的模型去寻找每一种能力因素,并声称已经找到了 一百多种。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如果用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来测量一个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商,那么,智商在100土16范围内的 人占全部人口的68.2%;智商在100土32范围内的人占全部人口的95.4%;智商高于132 和低于68的人只占极少数。也就是说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一般把智商高于140的儿童叫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大约 占全人口的1%;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叫智力落后,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 童,这类儿童大约占全人口的3%。

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惟一决定因素。智商高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 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是,除智力水平这一 条件之外,机遇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也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很难设想一个懦弱的人会有克 服重重困难争取胜利的毅力。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感知觉能力、想 象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例如,有的人听觉灵敏,有的人视觉发达;有的人 记忆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有的人音乐能力强,有 的人乐于绘画等等。

(三)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有的人很小就表现出非常的聪明,能作曲,能写诗,有极高的运算能力,人们常把这 种儿童叫“神童”;有的人则大器晚成,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创造出成果。大器晚成的人可 能是因为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早期的生活道路比较坎坷,也可能是因为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 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 前提,例如,先天盲的人是没法成为画家的;先天聋的人是没法成为音乐家的。

关于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早期最有影响的是英国学者高尔顿进行的研究。高尔顿用的是谱系调查的方法,他选了977位名人,考察了他们的谱系,再与普通人家来 比。结果发现,名人组中,父辈是名人的子辈中的名人也多;普通人组中,父辈没名人,子辈中只有一个名人。他根据一系列这样的研究得出结论说遗传是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这种研究的漏洞就在于谱系只说明了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但没法排除环境因素的 影响。

利用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相同,他们能力 上的差异可以看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不同,他们能力上的差异则 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能力上的差异,来计算在能力发展上遗传力作用的大小。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用这种方法对遗 传力所做的估计,其数值大约在0.35--0.65之间。这一结果说明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的。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利用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发展的关系,来研究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 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养子进入收养家庭就等于换了一个环境,长大后的养子与生父 母、养父母,及其在原来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之间能力发展上的相关与差别,说明了环境 因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而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 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研究表明,遗传潜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能力发展会有不 同的情况。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可塑的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例如,在环境 差的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发展可能只有50胃创;而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可能 发展到1肋左右。遗传潜势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的可能,环境能够 起到的作用也比较小。

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儿童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是营养。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神经系统都处在不断成长的 过程中,出生前后如果缺乏营养,必将影响身体器官和脑的发育,也必将影响智力的正常 发展。疾病和药物也是影响儿童发育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儿童本身的疾病会影响其身体的 正常发育,而且母亲怀孕期间患病和服用药物,也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损害。

环境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刺激,如母亲对孩子的科学的哺育和爱抚,家人和其他人,特 别是母亲与孩子的交往,适宜的玩具和丰富变化的环境等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 响。早期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脱离人类社会,在动物哺养下长大的孩子,即使回到人类 社会,其智力发展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让儿童掌握知识和技 能,而且还要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的健全的人格。外界的条件是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 才发生作用的,因此,儿童的个性,他的意志品质,他对知识的兴趣以及他的主观努力都 会影响到他的能力的发展。

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 是能力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第二单元人格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 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 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 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心理学家着重于个别差异的研究,但也 承认,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同样重视对这 些共同特征的探讨。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中包 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说,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虽然不 能直接观察得到,但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 现了他独特的精神风貌。

3.稳定性

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 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 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例如,性格内向的人因为喝了些酒比较兴奋,一时话 多了点,并不表明这个人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说 的人格具有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 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他的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4.功能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因而,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的人 格的烙印。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厥不振。所以,人格 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 的社会文化的特点,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但是,人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又是大脑的机能,人格的形成必然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所以,人 格又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 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 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人格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已如上述,它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一种心理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则是表现 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人格和个性两个概念具有相同的含义,常常通用,在英文里都是plm)ndi坤。前苏联心 理学界常用个性,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过去我国心理学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也习惯 于用个性。现在我国和西方文化的交往较多,所以更多用人格这个概念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个性时常常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用人格的概念时又常常突出了它的道德的含 义,例如说某人的人格很差等。但是,这些用法都不是它们的科学的意义。

二、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 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 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 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他的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情绪的稳 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都是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二)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有很多的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2500年以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就观察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这种现象,他根据自己的观 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5m年后,罗马医生盖伦 才在希波克拉特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所以,希波克拉特是最早划分 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在希波克拉特之后出现过多种气质类型的学说,比较 有影响的,包括希波克拉特的学说在内,有以下几种:

1.体液说

希波克拉特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 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黑胆汁相对于抑郁质。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占的比例比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 的那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特所划分的这四种气质类型比较切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着 他提出来的名称。但是,希波克拉特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在科学知识贫乏的古代,希波克拉特的贡献已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2.体型说

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病人所犯精神 病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多是矮胖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是瘦弱 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的。他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体型特征来预见他的气质的特点。

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的体型是由胚叶决定 的,因此,胎儿的胚叶发育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

体型说或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是,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 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3.血型说

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的。古川竹二认为A型血的人 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但缺乏果断,富于情感;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 于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AB型 血的人,其外表像B型血的人,内在却像A型血的人。其实,人的血型不止这几种,而且 在实际生活中血型相同而气质类型不同,或者气质相同而血型不同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 血型说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4.激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 和性腺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例如,甲状腺型的人,甲状腺分 泌过多者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甲状腺分泌不足者迟缓、冷淡、痴呆、被动。垂体腺型的人智慧聪颖;肾上腺型的人情绪容易激动;性腺型的人性别角色突出等。虽然内分泌腺的活动影响了人的行为和心理,但是,内分泌腺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因为内分泌腺的活动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所以,不能把气质只看做是由内分泌腺决定的。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巴甫洛夫的学生又运 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在人身上做了大量印证性的实验,证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适 用于人。这一学说中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得到了广泛 的认同。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所谓兴奋是指神经活 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的状态;所谓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 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把兴奋看做是活动,把抑制看做 是静止的状态。兴奋和抑制都是一种神经活动的过程,它们指的是这种活动所指向的方向。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这就是它们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

力。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强弱之分,兴奋过程强者,在强烈刺激的作用下仍能形成条件反射,并能保持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兴奋过程弱者,在强刺激作用下难于形成条件反射,甚至 会使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抑制过程强者可长时间忍受持续不断的内 抑制,抑制过程弱者只能忍受较短时间的内抑制。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所以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 分。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 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但是,有些类型在现 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例如,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不管他是兴奋过程占优势还是抑制过 程占优势,两种神经过程之间的转化都是不灵活的。因而,强、不平衡、灵活或弱、不平衡、灵活的组合是不存在的。·

巴甫洛夫根据大量的实验,确定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 型和抑制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如 下表所列:

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

├────┬─────┬─────┤││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 │强│不平衡││兴奋型(冲动型)

│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可以把高 级神经活动类型看做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但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 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气质类型,真正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是界 于两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3.气质的特性

气质作为一种人格的特征是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它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受性和耐受性: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

大小来度量的。耐受性是指神经系统能够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感受性强者,很弱的刺激他就能感受得到,因而他对较强刺激的耐受性就比较低;相反,感受性弱者,较强的刺激他才能感受得到,因而他对较强的刺激的耐受性就比较高。

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反应时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都反映了敏捷性。

可塑性: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 灵活性的表现。

情绪的兴奋性: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有的人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低;有的人情 绪兴奋性低但其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强。情绪的兴奋性是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的表现。指向性: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还是常指向于内,常指向于外者为外向,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指向性和情绪的兴奋性有密切的联系,兴奋性高者外向,兴奋性低 者内向。同时,指向性也表明兴奋和抑制哪种过程占优势,兴奋占优势者外向,抑制占优 势者内向。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的主要外在表现。

(1)胆汁质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人 一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 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 克制。

(2)多血质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多血质 的人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 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 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黏液质

黏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黏液质 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 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 善言谈,交际适度。

(4)抑郁质

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和这种特点相适应,抑郁质的人 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 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 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既然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类型,大多数人是中间型的或混合型的,所以,不要 对任何人都对号入座,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不能变化的。如果在童年时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或者在成年时期遇到了重大的 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的气质的显著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过程是很缓慢的,甚至当条件 适宜的话,原来的面貌还会得到恢复。所以,有人说气质的变化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 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仅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同时,每一种

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也都有其消极的方面,没法比较哪一种气质类型更好。例如,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豪爽,但脾气暴躁;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善于交往,但却难 于全神贯注,缺乏耐心;黏液质的人做事有条有理,认认真真,但却缺乏激情;抑郁质的 人非常敏锐,却容易多疑多虑。气质对一个人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自觉地发扬自己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事例,不胜枚举。

例如,俄国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是胆汁质的,赫尔岑是多血质的,克雷洛夫是黏液质的,果戈里是抑郁质的。可见,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也不会决定一个人成 就的大小。

但是,社会实践的领域众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就有了气质 类型对工作适宜性的问题。在因事择人(人事选拔)或因人择事(选择职业)的时候,都

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例如,多血质的人宜于从事环境多变,要求作出迅速反应,交往繁多 的工作,难于从事较为单调,需要持久耐心的工作;黏液质的人则相反,他们适合于从事 耐心细致,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正好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会感到工作 得心应手,对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不考虑气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将会增加入的心理 负担,给他带来烦恼,也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它包含着多种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形成

这些性格特征的时候有些比较容易,有些就比较难。例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坚毅的性格特征,但却难于形成善于克制自己情绪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热情 好客,机智开朗的性格特征,却难于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

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遇到变化的环境,一个人怎样应付,能否自如,这是对一个人 适应环境能力的检验。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机智灵敏,容易用很巧妙的办法应付环境的 变化;黏液质的人常用克己忍耐的方法应付环境,也能达到目的;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在不顺心的时候容易产生攻击行为,造成不良的后果;抑郁质的人过于敏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挫折。后两种类型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不强。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心身医学告诉我们,心理和身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所 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良好的状态。这说明心理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一般来说,积极愉快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和神经系 统的活动能力,增强人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和信心;消极不良的情绪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 去平衡,甚至会造成身体器官及其生理生化过程的异常。

由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情绪兴奋性的强度不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这会直接影 响到人的健康。一般来说,气质类型极端的人情绪兴奋性或太强或太弱,适应环境的能 力也比较差,容易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我们对这种极端类型的人应该给予特别的照顾,具有极端气质的人也应该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尽量避免强烈的刺激和大起大落的情绪 变化。

三、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 么,拒绝什么,即表现在他都做了些什么上面,而一个人怎样去做则表明了他的行为方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 他对现实的态度。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 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表现出来。性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是可塑 的。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也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 显著变化。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 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 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的是性格的差异。前苏联心理学界习惯于区分 气质和性格,强调它们之间的性质不同;西方心理学界则更多看到它们在行为中的融合,即强调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尽管如此,大家都把气质和性格看做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这一 点是没有分歧的。

(二)性格的结构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也会是各不相同的。性格 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为了仔细地了解性格,又可以把它分解为 不同的方面。一般来说,可以把性格分解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 会、对集体、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好的表现是忠于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正直、诚恳、文明礼貌、勤劳节俭、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等等;不好的表现是没有民族气 节、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奸诈狡猾、蛮横粗暴、懒惰挥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狂妄自大等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按照意志的品质,良好的意志特征是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坚 忍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不良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流、易受暗示、优柔寡断、放任自流或固执己见、怯懦或任性等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 力。良好的情绪特征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常常处于积极乐观的心境状态; 不良的情绪特征是事无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较大,意志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又比较薄弱,情绪波动,心境又容易消极悲观。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如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 性:独立性者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兴趣主动地进行观察,善于独立思考;依存性者则容易 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愿意借用现成的答案;想象中的现实性:有人现实感强,有人则富 于幻想;思维活动的精确性:有人能深思熟虑,看问题全面;有人则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或钻牛角尖等等。

性格的上述特征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且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 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它也决定 了性格的其他特征。例如,一个对社会、对集体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他对工作、对学习也 一定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他对别人也会是诚恳、热情的,对自己也是能严格要求的。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由此可预见 到他的其他的性格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 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鲁迅先生既“横眉冷对千夫指”,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充分表 现了他性格的完美,又说明了性格的丰富性和统一性。

四、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 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遵 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 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 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 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 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 “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 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二)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 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人格类型的理论有多种,较为 著名的是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容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 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 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内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 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的 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 适应环境的变化。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

容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 泛,影响较大。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把特质看做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 人格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按照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将个人特质分为三种,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 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最典型,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 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例如,在罗贯中笔下,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奸诈狡猾则是 曹操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 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一般一个人身上可以有5—10个中心特质。例如,忠君、清高、善 谋略、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权欲熏心、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 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霸道,但在家里却怕老婆。怕老婆 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 型。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有些是人皆有之的共同特质;有些是个人独有的 个别特质。有的是遗传决定的;有的则受环境的影响。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 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 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特质。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根源特质 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所以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经过多 年研究,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 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 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五)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艾森克用两个维度来描述复杂的人格。这两个维度是内、外向和情绪的稳定性。用内、外向和稳定、不稳定这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可以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形成四个象限。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的结合,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这四种类型正好对应于 坐标的四个象限。

艾森克发现,虽然可以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但却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来,因为一些特质是连续变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 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实际上艾森克是把人格的类 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 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

有趣的是,艾森克划分出来的四种人格类型正好和希波克拉特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艾森克和巴甫洛夫的理论都支持了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说明四种类型的划分是比较符合 实际的。(高云鹏)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在1875年由德国学者谢夫勒提出。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 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 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 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 响和隐含的影响。主张社会心理学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示个体的社会行为依存的条 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这个定义在美国有较大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克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 是“解释社会互动”。在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 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并指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 解”。

(三)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主张“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主要应该是人的一生的全部心 理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表现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个人对种种社会环境方面 的影响也必然有不同的反应方式,这也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他从社会与个体 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 及其变化规律。因而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 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 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 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

B:f(P,E)B一行为;P口个体;》—个体所处的情境;卜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 素群。”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 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 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但有所区别,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而后 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主观世界。二者的主体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 层面。

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 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 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本章重点介绍个体层面的有关研究并涉及某些群体层面的问题。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名言,“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这种描述对于社会心理学也是适用的。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 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

这一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 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 的,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追根溯源,很多社会心理学问题都是由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 拉底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 会能改变人性。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这种观点后来被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 和法国的卢梭等继承与发展,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因此 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但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所决 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性。这种见解为16世纪的意大利 的哲学家马基雅维里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人发展。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邪恶 的,因此须受法律的强制。

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对后 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马克 思和恩格斯提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业已产生的存在,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 理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卷127页)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 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在此期间,有哪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对 社会心理学起了“催生”作用呢? 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使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性,并从进化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国民族心理学先后出现了三次对社 会心理学形成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一是拉扎鲁斯等人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出版(1859);二是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1875);三是被称 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冯特,历时二十年出版了十卷《民族心理学》(1900--1920)。美国学 者萨哈金指出:“民族心理学所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它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塔尔德在《模仿律》(1890)中,提 出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1895)中主张社会 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 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列朋的《群众心理学》(1895)是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在法国再版45次,并被译成16种文字。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受达尔文的影响,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一书,认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并提出 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与建设等十 二种本能,认为从这些本能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 本我、自我及超我的人格理论,是在《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等书 中提出的。弗洛伊德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有:《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心理学与自 我分析》(1921)、《幻觉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尽管后人对弗洛伊德 的褒贬不一,但他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

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社会心理学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取得了日益丰富的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在他们进行的 他人存在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实验的基础上,奥尔波特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社会 促进的概念,认为‘‘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的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勖n”。他的名著《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会 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之上。随后,墨菲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1931),这样,使社会心理学确立了自己的科学地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有:

瑟斯顿(1928)、李克特(1932)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前者首先

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后者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度量方法。

谢里夫(1935)通过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 同的行为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莫里诺于1934年发展了社会测量法,1937年又创办《社会测量学:人际关系》杂志,使人际关系进入了可测量时代。

勒温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开拓性成就,例如,他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 中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他还关注社会问题的心理 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 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出版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 学手册》(1980---1987)。由于复杂的社会情境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许多社会心理现象无 法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可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获得较为可信的资料 因而可能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由于在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在某一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而且其自身的价值取向 以及个人好恶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应尽力减少这种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 客观公正。

(二)系统性原则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系统性原则 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理论中 的许多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以及反馈原则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 分析视角与理论思路。

(三)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 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而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在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重视 理论基础;在理论社会心理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四)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 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鉴于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出现一些伦理性问题,研究者应遵循以下伦理守则:

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

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

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

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研究者用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

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 地干预。自然观察的功能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此外,它也可能提供某些经验数据。自然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 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 “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例 如,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

(二)调查法

亦称询问法。其特点是,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搜集 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目的。口头调查即访谈,纸笔 调查则为问卷。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访谈法。与观察法一样,访 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1)特点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若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 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取得信任,使被访者积极配合;其另一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 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这是为了保证访谈的有效性、客观性及科学性。访 谈法是一种科学方法,不是一般的“聊天”。

(2)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

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 整。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直接访谈不仅能获得言语信息而且还能得到非言语信息,因而有助 于对结果的解释与分析,但这种访谈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花费较多;间接访谈的优点是,搜集资料相对较少,花费较小。

(3)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在访谈前应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准备好访谈所需的资料,尽可能了解被 访者,选择对双方均适宜的时间与地点。

接近被访谈者能否善于接近访谈对象,决定访谈能否顺利进行。大致应注意以下几

点:穿着应干净整洁;称呼要恰如其分;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发出邀请时应热 情,语气应为肯定、正面的;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 身份证等文件。

应对拒绝的技巧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有耐心,甚至要能忍耐对方一些过

分的言辞;同时应尽快搞清对方拒绝的原因并设法克服,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最初的拒访 者可能为访谈者提供特殊信息,它可能是有用的。

谈话与提问技巧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节情境氛围;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

以及原有问题提问;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予以鼓励,但应避 追问技巧当被访者回答不完整、不明确或答非所问时,访谈者应进行适当追问。追

问分详尽追问、说明式追问、系统追问、假设性追问、情感反应式追问以及正面追问等。这些追问方式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采用。例如,当被访者犹豫不决或不理解时可用重复 追问;回答不全时,可沉默不语;当需要对方提供更多信息时,可采用中性提问或评论方 式。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它是社会心理学研 究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1)特点问卷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 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 大量信息。

(2)类型

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在结构问卷中,每一问题都给出若干可能的答案,被调查者 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其优点是填写简单明快、用时较少,资料 便于统计分析。无结构问卷中,问题虽然是统一的,但未给予任何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可 自由作答。其优点是,可获得丰富资料,能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这是依照问卷传递方式的分类。发送问卷是调查者

自己或请人把问卷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待其填答完毕,再由调查者逐一回收。发送问卷 适用于团体的,或有组织的被调查者,其有效率及回收率均较高。访问问卷是调查者按照 统一回收的问卷向被调查者当面提出问题,而后将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填写在问卷中。其 回收率极高,有效率亦较高,但费时费力,只适用于较小样本的研究。邮寄问卷是调查者 通过邮局向一定范围的被调查者寄送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按规定的要求填答,并在一定时 限前通过邮寄方式将问卷回传给调查者。其优点是问卷样本可以较大,且匿名性较强,但 回收率较低。通过缩短问卷长度及附有回寄邮票的办法可适当提高回收率。(3)问卷的结构问卷的一般结构包括以下七部分:

A.题目问卷的标题,是对问卷目的及内容最简洁的说明。

B.前言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组织者、对被调查提供的资料保密等。C.指导语用以指导被调查者怎样填写问卷的说明。包括填写方法、要求、时间、注 意事项和例题。

D.问题及答案问题的内容是问卷的主体。E.计算机编码。F.调查实施记录。

C.结束语通常在此对被调查者表示谢意。(4)问卷设计的原则

A目的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紧密围绕研究目的。

B.全面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容的构成,在提问语句及答案设计中要 尽量穷尽相关内容。

C.非歧义性原则设计问卷要使被调查者能正确理解,避免出现歧义。

D.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的暗示与诱导。

(三)档案研究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档 案资料包括个案资料、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出版物、事件记录及历史文献等。,,内容分析通常先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 按预先设计的分析类别与维度进行较为严格的评判记录,最后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 较长的趋势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在实验条件下,即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实 验法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解释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并力求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苎验苎 是一种干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考察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变量对另一种 变量的影响。其优点是,能使研究精确和量化,从复杂的关系中揭示出因果关于:,苎苎尸 范围一般是个体行为的某些方面。实验法的局限性在于,其本身难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由实验法得到的因果关系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甚大;许多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研究很难于 在实验室中进行。1.基本概念

(1)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一般说,自变量就是那些能影响、决定及改变行为的客观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根据研究需要,亦可将动

(2)信度、效度等请参阅本书第五章有关部分。2.实验的类型

(1)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2)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

(3)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出过许多理论,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不是实践的’,(美国学者海德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在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四 个方面有所作为;在形式结构上应有较多的信息量;具备可验证性;有较大的覆盖面和较 长时间的适用性。

一、社会学习论

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沃森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赫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

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班 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

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联想是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铃声——唾液分泌实验中提出联想的概 念。即每次铃声一响狗就能得到食物,经多次反复后,即使没有食物,它听到铃声也会分 泌唾液,于是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来行为后的奖赏与惩 罚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前者是正强化,后者是负强化,相应地,其过程是正强化与负强化。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 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个体之所以学会某 种态度和行为往往是对榜样模仿的结果。

(三)观察学习

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 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对已有行为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包括外部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在社会学习论中,强调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用以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学习。

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 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 人物有布劳、埃莫森等。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边际效用 递减理论以及功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的。始于1958年。基本观点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的五个普遍性问题。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 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o

4.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 越小。

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 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赞同该行为。·

上述五个命题成为一个系列。之所以为普遍性命题,是因为在霍曼斯看来,它们可以 解释一切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 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对照。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如果 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 持。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 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人权力、规范、不平等 的概念使交换论在更大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三、符号互动论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特别 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 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有学者把符号互动论分为 两派,一是芝加哥学派(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等);另一是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 斯坦等)。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 以使用符号为前提。如果某人没有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其心智与自我乃至社会则处于混 乱之中,即失去存在的依据。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 统。人际符号互动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 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 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 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在此限度内,个体可依照自己的目的行动。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制约。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个体不断地解释所 见所闻,对各种事物赋予意义。这种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双方的身份及其意义是个重要问题。身份及其意义 也存在于互动过程中。

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 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为动力,后者是行 为方向。

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 强调个体认知过程在其行为中的重要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社会认知论并没有统 一的理论体系,只代表一些学者的研究取向。

社会认知论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德文原意是完形或模式。其主张整体并 不是它的各部分元素之和,局部过程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勒温在社会认知论中有较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海德、谢里夫、阿什、纽科姆等人在 认知平衡、社会规范、印象形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形成社会认知这一理论取 向。

社会认知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 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怎样复杂,人们都能把某种 意义赋予它。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在社会情境的行为影响很大。

属于社会认知论范畴的理论很多,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具体理论主要

有:勒温的场论、谢里夫的社会规范理论、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归因理论、认知一致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参照群体理论、隐含人格理论等等。场论勒温的场论研究有六条原则:

1.运用构造性方法而不是分类方法。

2.着眼于事件的动力性。

3.是心理研究而非物理研究;使用操作定义;情境是心理生活空间

4.从情境的整体着手分析。

5.对历史性问题(过去)与有规律性问题(未来)加以区分。

6.场的数学描述;用拓朴学方法描述心理生活空间的结构。

心理生活空间这是场论的核心概念。它由个体的需要、目标、信念、记忆、社会事

件及其它与人有关的事实与行为构成。心理需要是张力系统,用向量表示其方向。心理生 活空间的维度是:分化、现实、时间。

力在场论中有五种类型的力,即驱动力、限制力、诱发力、需求力、非人格力.等。在场论中,“力是一个特定方向上行动的趋势”。

紧张与冲突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 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 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如目 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冲突 有三种类型,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一避冲突。

五、精神分析论

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

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始于19世纪 末。

(一)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个体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无意 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 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和 无意识间还有潜意识——无意识中可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已作为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的形式存在; 其发展阶段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形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 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体现恨与破坏的力 量。

5.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 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 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与现实。

(二)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凹世纪30年代,一批德国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如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 等。他们强调精神病成因中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有 所不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称其为新精神分析 论。.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她批评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说,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 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家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 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霍妮对焦虑也 有深刻的见解。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格发展是分阶段的有序过程;每一阶段有其 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发展任务;如果每阶段都能发展积极品质则能形成健全人格,反之产 生心理—社会危机或出现障碍,乃至出现病态人格。这八个阶段是:(1)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2)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t5岁)。(4)变得勤奋阶段(5—11岁)。(5)个人同一感阶段(11—18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 三级技能总结

心理咨询师 三级技能总结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搜集整理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说明保密原则

6、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Tips:

初诊接待的第一印象,对建立咨询关系起到关键作用 危机的处理

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流畅;反复说明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的有限性;仪态

二、摄入性会谈

(一)、如何进行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初诊接待观察到的疑点、心理测量中发现的问题、上级咨询师下达的会谈目标)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

(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5、对会谈内容归类

(个人成长发展问题;现实生活状况;婚姻状况;人际关系;主观症状;情绪体验、生 活态度;其他。)

6、结束会谈

(二)、会谈法的要点:

1、听比说更重要

2、非评判性态度

3、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鉴别性、治疗性、咨询性、危急性

4、最常用的摄入性会谈——背景资料采集

5、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外表和行为动作、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过程及功能、情绪、自知力

6、怎样提问题

开放性问题

(1)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其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信息、防卫心理、影响必要的概括和说明

(2)避免下列提问方式:“为什么”、多重选择、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7、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可接受、有效、积极

Tips:中立态度、避免失误、不给绝对性结论、结束客气诚恳

三、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说明量表意义并征得同意 选择合适量表

测量结果与会谈、观察情况相左时,不可轻信一方,要重新会谈评测四、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一)、工作程序

1、一般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社会交往、娱乐、内在世界、对未来的看法

2、个人成长史

婴幼儿、童年、少年期、青年期、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现状对其评价

3、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社会交往状态

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

4、判断来自其他处资料的可靠性

5、分类整理

(二)、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解释思路:

1、注重行为观察,与可能原因间建立联系

2、抓住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

3、抓住显眼和突出事件,首先解释

(三)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的基础 验证资料可靠性的方法:

1、补充提问

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四)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

方法:

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分析迹象

(五)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暗示、早期印象、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

五、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是否去过医疗机构(病历资料)、心理咨询机构

第二节 初步诊断

一、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关键点: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有内在联系;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存在并随着生活变化改变形式,但本质不变

二、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衡量心理健康水平选择量化测量工具

初步区分 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确定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范围 工作程序:

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

2、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意行为表型进行定性

3、确定工作范围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神经症性问题 四、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工作程序:

1、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例:

1、该求助者有睡眠不好的症状,具体还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其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符,具有道德色彩,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问题

4、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仅局限于与女友的关系上,没有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一个月,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6、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工作程序:

1、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例:

1、该求助者有睡眠不好的症状,具体还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其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内心冲突来自„„,这些冲突都与现实处境相符,具有道德色彩,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问题

4、该求助者的„„ 已经泛化

5、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2-6月,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

6、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Tips:区分泛化与心境——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如挨了批评,迁怒他人);泛化是在最初引起情绪后,性质类似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心境关键在持续,泛化关键在诱发。

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临床资料的核实

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状态 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二章 心理咨询技能

第一节 建立咨询关系

一、尊重

如何表达尊重

1、尊重意味着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的帮助

2、尊重意味着平等

3、„„„„„礼貌

4、„„„„„信任

5、„„„„„保护隐私

6、„„„„„真诚

Tips:无条件的尊重

转介也是一种尊重

二、热情

如何表达热情

1、在初诊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

2、通过倾听和非言语方式,表达热情

3、认真、耐心、不厌其烦,是热情的最好表达

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三、真诚

如何表达真诚

1、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2、应该实事求是

3、不是自我发泄

4、应该适度

5、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

6、应考虑时间因素

7、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四、共情

(一)、共情的含义: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

第一、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第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其心理问题的实质;第三、将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的理解

(二)、如何表达共情?

1、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不是要求有相似的感受,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应把握时机,共情适度

5、要善于把握角色

6、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7、考虑求助者的特点与文化程度

8、验证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五、积极关注

(一)、积极关注的含义

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的说,就是辩证、客观的看待求助者

(二)、表达积极关注时应注意的要点

1、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的看待求助者

2、就是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的看待自己

3、避免盲目乐观

4、反对过分消极

5、立足实事求是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一、商定咨询目标

(一)商定咨询目标的前期工作

1、全面深入的了解求助者

2、了解求助者时,参考思路

①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②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③ 通过其言行,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④ 深入了解求助者具体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3、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咨询目标的定义、来源、商定时机与特征

1、咨询目标:求助者、咨询师共同要实现的目标

2、咨询目标的来源:求助者与咨询师共同商定

3、商定时机:经过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已经对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心理问题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知晓了求助者问题的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等,也掌握了求助者的认知、行为、情绪及个性后,可商定咨询目标。

4、咨询目标的特征

① 属于心理学范围 ② 积极的

③ 具体的或量化的 ④ 可行的 ⑤ 可评估的 ⑥ 双方接受的 ⑦ 多层次统一的

(三)、如何商定咨询目标

1、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

2、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3、双方商定咨询目标:不合时,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四)、咨询目标的整合

终极、远期目标与具体、近期目标

(五)、商定目标的注意事项

1、求助者并非都能提供有效的咨询目标

2、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可能存在错误观念 有些咨询师认为应持完全中立态度

„„„„„„咨询中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输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3、不同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二、商定咨询方案

(一)、划分咨询阶段

1、诊断阶段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了解、心理测验等收集咨询者的相关信息,明确求助者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的严重程度,最终做出明确的心理诊断。

2、咨询阶段

最重要、核心阶段

包括调整求助动机、商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实施方案等。

3、巩固阶段 总结、提高阶段

(二)、制定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3、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4、双方的权利、义务

5、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6、相关费用

7、其他问题及说明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一、实施咨询方案的框架与策略 思路、框架:

1、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2、对求助者启发、引导,支持、鼓励

3、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二、参与性技术

(一)、倾听技术

倾听是在无条件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

1、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打断求助者,做道德或正确性判断 ②

急于下结论

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⑤

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2、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二)、开放式、封闭式提问技术

(三)、鼓励技术

(四)、重复技术

(五)、内容反应技术

(六)、情感反应技术

(七)、具体化技术

(八)、参与性概述

(九)、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三、影响性技术

四、放松训练

五、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六、合理情绪疗法

七、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八、咨询效果评估

第四篇:《心理咨询师》考试心得体会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得体会

2010年6月份的这次心理咨询师考试,我的感觉不是很难。

先说一下选择题:选择题我抽到的那些题目在老师给的备考资料中(二级)都能找到,因为事先复习时那些题目都看过,所以感觉很容易,我用了20几分钟就答好了,但是规定必须满30分钟才能交卷,所以又在那里检查了一遍。我的感觉是只要将老师给的选择题资料都背过,这个模块应该没什么问题。

再说一下影视、简答和论述题:听老师说以往每年都有一个在张海音老师给的光盘资料中已经考过的题目,但是今年的两个影视题都是新的,以前没有见过。第一个是一位女性婚后不敢要小孩,原来是她小时候受妈妈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觉得被妈妈忽视了,而现在她跟老公的关系很好,她担心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一方面自己可能也不能做到一位理想的妈妈那种状态,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像自己一样有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她怕小孩会分去老公的一部分注意力,造成老公的爱没法都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关于这个影视题主要问了一些关于这位女士是什么问题,还有她为什么会不想要孩子等。第二个影视分析是一位男性吃减肥药,看到广告上的减肥药就去买,有时候吃的自己看人都觉得别人的身体不协调,出现了“感知综合障碍”,其实他的体重与其身高相比并不重,但是他还是感觉自己偏旁,出现了“体像障碍”。

对于影视分析,我的考试经验是看第一遍时仔细看仔细听,从宏观上了解整个过程,看第二遍时能记就记,包括来访者讲的话以及咨询师讲的话,因为文的很多问题都是为什么来访者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答案在他们的讲话中都包括进去了,所以只要将他们讲的话记下来,然后抄到对应的问题后面就可以得分了。考试时是不能带草稿纸的,我带了一张也被收走了。但是试卷上有一小块地方是表明草稿的,我在那个地方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很多影片中的原话,在我坐的桌子上贴着准考证号的那张白纸上也记录了很多。等影视分析放映结束后,我才开始回答问题,那些事先抄下来的话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原样搬到试卷上。在我考试时,我发现很多考生在听第一遍应试分析时就开始记录,我觉得这样会影响整体性思考,最好第一遍仔细听,第二遍再记录。今年考得这两个影视分析虽然在以前没有考过,但是我觉得挺简单的,这50分拿的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简答题:第一个是强迫症的定义,第二个是职业测评量表。强迫症的定义我答出来了,但是职业测评量表我只答了霍兰德职业评定量表和16PF,另一个没有答上来。不知道这里扣了多少分。

论述题:第一题是如何在职场中克服自卑心理。我先是从提高专业知识回答,再从搞好人际关系方面入手,最后建议找职业规划师给自己提供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这样回答是否正确,总之我是将其展开写的试卷上密密麻麻的,能想到的都写在上面了,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第二题考到了家庭治疗,我觉得回答这个题目时在精卫中心最后进行的连续四天的家庭治疗督导起了很大作用。这个题目主要是一位男性在结婚后什么事情还都要让自己的妈妈帮其出主意,因此遭到妻子反对,搞得是夫妻关系恶劣,婆媳关系也很不好,问题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的回答是:首先将该男子从其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将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之间的边界搞清楚;然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老婆商量;最后,再遇到问题时试着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

面试时,我们这一批30个精卫中心的学员都是最后一个进入考场的,我遇到的是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那个男模特反复说自己进了大学后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问他以前怎么弄的,他说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包括选哪个学校,选哪个专业都是父母安排的,现在每天连吃饭该吃什么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刚开始我让他回忆从小到大有没有一件事是自己做主的,但是他说没有一件事是自己做主的,我一听这句话当时有点慌,但是接着我就用了“从现场找证据”的方法,我发现虽然模特反复说自己连最小的事情自己都没独立决定过,我就问他最近在学校里这些事情都是怎么解决的,比如吃饭怎么解决的,他说现在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有同学过来叫他,我就利用他身上的这种资源说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好,所以别人愿意帮助他,后来我就问他这次心理咨询是谁让他过来的,他说也是他们同学建议他来的,我就说原来有那么多同学关系他,而且我还说他还挺配合的,别人建议他过来他就过来了,同时也夸他做的很好。最后结尾时,我告诉他先回去调整一个星期,可以利用他的同学资源,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跟同学讲讲,看能不能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如果能够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那下次就不用来了,如果感觉我这边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那下个礼拜再过来。后来考官问我“为什么说下个礼拜他可以不过来了”,我当时想的是对于学生来说100多元的咨询费还是很高的,很多学生家里条件都不太好,但是我不知道这样说考官会怎样想,所以我就说如果他能通过同学的帮助将心理状态调整好,那么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可能更融洽,而且他的同学与他年龄相仿,可能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说不定能帮到他,最主要的我想让他主动去找同学沟通,在这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很被动。没想到我说完后另一位考官帮我补充了我没说出来的那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家庭条件不好,咨询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贵的”。当我走出考场时我就感觉我的面试肯定能过了,因为我首先博得了考官的好感,所以其中的一位才会帮我说话。

其实我觉得面试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快考试的几天,让老公在家里当模特,我当咨询师,帮他分析完,然后再问他的感受,这样我就能很快的知道我到底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而且我比单独在课堂上通过模特扮演又多做了几个模拟。另外,我自己感觉面试时的服装可能也会起到不少的帮助,因为以前在上课时我听老师讲到最好考试时穿些片职业化的服装,而且咨询师要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咨询环境,心理咨询师的服装也是设置的一部分,而我自己以前买的衣服要么是纯白或纯黑的职业化衣服,要么是颜色很鲜艳的休闲装,我觉得这两种都不是最理想的面试服装,所以在考试前,我专门去购置了一套米色的半职业化的套裙,我觉得米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半职业话不会显得太过呆板也不会太休闲。而且面试时我还化了淡妆,整个装束显得比较干练,很精神。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觉得这样有用,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衣服穿的合适得体,我的自信心也会增加不少。

再说一说我复习的情况,其实我觉得考试和上课感觉是脱节的,我觉得上课时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那些东西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的,有很多都是老师们宝贵的经验,这样的安排很好,但是最后考试时如果自己不看书直接凭上课学的东西去应付考试,我觉得很难。所以在上课时我是很认真听课,记笔记,在复习时我是先把书整个看了一遍,(首先强调一下,书是很有必要看的,因为只有看书后脑中才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接下来看资料时,才能理解着去看去记,而如果刚开始就看资料会感觉脑中记忆的东西都是支离破碎的,不连续,也容易记忆)这次考得论述题在资料上根本就找不到,只能靠看书过程中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去回答。最后我觉得精卫中心后面举办了两个连着4天的督导活动是很好的,最好有时间这几天一定不要错过,不但对自己的考试有帮助,而且对以后的工作以及人际关系交往都有很大帮助。

希望精卫中心在以后的培训中能够做的越来越好,最好能给我们这些通过了考试但没有机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员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谢谢!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2008年5月二级技能

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2008年5月二级技能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医院主治医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大学时与同学谈恋爱,计划毕业后结婚。但毕业后女友出国留学,结婚的事就耽误了下来。四年来女友不断催促他出国,可他放不下自己在国内某著名医院的工作和发展机会,反而力劝女友回国发展,遂与女友产生矛盾。为此很苦恼,前来进行心理咨询。求助者是第一次做心理咨询,他看到咨询室大约十五、六平方米,室内摆设只有两张沙发,中间有一茶几。上面有录音机、鲜花和纸巾盒。在沙发的对面墙上有“告别痛苦,迎来快乐”、“幸福是自己创造的”、“摆脱烦恼,塑造欢乐”等横幅。下面是心理咨询师的一段咨询谈话:

因为你是第一次做咨询,所以我先给你介绍一下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心理咨询是我帮助你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我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在我的语言里来帮助你,通过促进你的心理成长,你自己探索、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当然,必要时我也会给你开一些很有效的药物。请注意,是我帮助你而不是替你解决问题。在心理咨询中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将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我会绝对遵守,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我还将遵守保密原则,在咨询时你所谈到的任何内容无论是否涉及到你的个人隐私,我都绝对为你保密,请你放心。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你每次来咨询都需要预约,每次咨询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心理咨询按规定是要收费的,我们没有其它收费。多选:

1、该心理咨询室的设置呈现出的特点是()

(A)简洁(B)面积过大(C)简陋(D)面积过小 单选:

2、该心理咨询室内的横幅最可能对求助者产生的作用是()(A)影响观察力(B)分散注意力(C)干扰记忆力(D)降低想象力 单选:

3、对使用录音机录音的问题,正确的理解是()

(A)任何情况都不能录音(B)都应该录音(C)不必征得求助者同意(D)一般不录音

多选:

4、心理咨询师的谈话表明其()(A)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B)正确掌握相关原则(C)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D)正确掌握相关技术

多选:

5、对价值中立原则的正确的理解是()

(A)价值中立是绝对的(B)不会有例外情况(C)价值中立是相对的(D)可能有例个情况

多选:

6、对保密原则正确的理解是()

(A)维护咨询师的身心健康(B)涉及隐私问题应当保密(C)维护求助者的身心健康(D)任何问题都需严格保密 单选:

7、在心理咨询时对药物使用问题正确的理解是()

(A)可以酌情使用(B)赋予权利后使用(C)征得同意使用(D)不涉及药物使用

单选:

8、心理咨询师明确声明不替求助者解决问题,最能表明其()

(A)理解助人自助(B)启发求助者独立思考(C)实施助人自助(D)帮助求助者自我探索

单选:

9、每次心理咨询的时间()

(A)双方灵活掌握(B)控制在1小时以上(C)在2小时左右(D)一般1小时左右

单选:

10、心理咨询师在介绍谈话中忽略的收费项目是()

(A)心理咨询收费(B)心理治疗收费(C)心理测验收费(D)药物治疗收费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市级模范教师,十多年来一直担任某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班主任。所带班是实验班,班里学习气氛好,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努力学习。连续多年所带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都名列前茅。求助者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目标是全校第一。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丈夫。儿子即将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她也难以顾及,丈夫儿子虽能理解但也偶尔出现怨言,自己对此很内疚。今年新学期开始后不久,求助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上课时感觉头晕、发胀,浑身乏力,有时出虚汗,近期还经常失眠。认为自己老了,已经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有旺盛的精力了。为此情绪低落,烦恼,不想做事,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大幅下降。想以健康原因向学校提出辞去班主任,调换工作岗位,但考虑到学生就要参加高考,于心不忍,想干好又觉得力不从心。为此非常焦虑,害怕自己这种状态毁了班里学生。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某名牌大学硕士,高级教师,是学校里公认的拼命三郎,教学成绩突出,经常受到校方表扬。对自己期望很高,要求很严,为人严谨,性格较为内向。一年前曾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半年前学校体检,未见明显躯体病症。多选:

11、在该案例中求助者出现的躯体症状包括()

(A)疲惫不堪(B)情绪低落(C)出汗失眠(D)效率下降 单选:

12、在该案例中求助者没有出现的心理症状是()

(A)内疚(B)害怕(C)恐惧(D)焦虑 单选:

13、在该案例中,对求助者病程的判定是()

(A)十余年(B)三月余(C)一年余(D)六月余 单选:

14、该案例中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

(A)躯体健康问题(B)教师类别冲突(C)教学效率问题(D)家庭工作冲突

多选:

15、对该案例中求助者的诊断,可以排除的是()

(A)一般心理问题(B)躯体病症(C)严重心理问题(D)精神疾病

单选:

16、该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一般心理问题(B)躯体疾病(C)严重心理问题(D)精神疾病

单选:

17、该案例中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生物原因是()

(A)曾经手术(B)躯体上的原因(C)中年女性(D)未见明显生物学原因

多选:

18、该案例中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是()

(A)情绪低落(B)性格偏内向(C)儿子考试(D)高三班主任

多选:

19、该案例中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原因是()(A)教学成绩突出(B)调换工作岗位(C)自我要求严格(D)害怕影响学生高考

单选:20、该案例中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身体疲惫不堪(B)是否调换岗位的冲突(C)儿子即将考试(D)担心会影响学生高考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大学本科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一家大型外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收入较高,工作得心应手,没有量化的业绩指标压力。丈夫为某高校副教授,有一女儿3岁,健康活泼,家庭幸福。求助者对自己的生活却不满意,常常自问:“难道就这样过一辈子吗?”,但她自己也不知道该追求什么,为此很困惑,主动前来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欢迎你来咨询,你需要解决哪些心理问题? 求助者:今天来就是请你帮助我弄清我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心理咨询师:要想弄清你的问题,可以先进行心理测验。

求助者:心理测验?我听说过,但没有做过,您能给我讲讲什么是心理测验吗? 心理咨询师:心理测验就像医院的各种化验一样,它能帮助弄清你的问题。求助者:我能理解,当年我知道自己怀孕就是作了化验。心理咨询师:对的,心理测验可准了,有什么问题都能测验出来。求助者:好的,那我都做什么测验呀?

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的情况,我觉得可以做EPQ、SCL-90、WAIS-RC、LES等等。求助者:真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您说的是什么测验。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心理测验,其实你知道不知道没有关系,你去做就是了。求助者:好吧,做这些需要收钱吗?

心理咨询师:要收钱,不过没有多少钱,你是外企的,不会在意这点钱的。求助者:好,我做完后给您看结果。心理咨询师:不看,我也能估计到你的结果。求助者:您不看了?能行吗? 心理咨询师:那就看一下吧,你放心,我都做了二十多年的咨询了,通过心理测验一定能搞清你的问题。

多选:

21、心理咨询师提出先进行心理测验表明其()

(A)重视心理测验(B)缺乏初步理解判断(C)清楚测验过程(D)忽视了摄入性谈话

单选:

22、心理咨询师说:“它能帮助弄清你的问题”表明其对心理测验的理解是()(A)夸大其作用(B)心理测验有助于诊断(C)缩小其作用(D)心理测验无助于诊断

单选:

23、心理咨询师说:“有什么问题都能测验出来”表明其对心理测验的理解是()

(A)夸大其作用(B)正确理解(C)缩小其作用(D)错误理解

多选:

24、心理咨询师推荐的几种心理测验表明其()

(A)选择测验准确(B)合理使用测验(C)盲目选择测验(D)滥用心理测验

多选:

25、对该求助者有针对性的心理测验是()

(A)EPQ(B)SCL-90(C)LES(D)WAIS-RC 多选:

26、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A)应征得求助者同意(B)应说明测验的意义(C)无需求助者同意(D)须使用多种测验

单选:

27、“你是外企的,不会在意这点钱的”,这句话表明心理咨询师()(A)个性豁达(B)鼓励求助者接受测验(C)错误收费(D)对求助者主观臆测

单选:

28、心理咨询师说“我能估计到你的结果”提示其()

(A)预计结果的可靠性(B)估计测验的意义(C)评估结果的真实性(D)推测测验的分数

多选:

29、“通过心理测验一定能搞清你的问题”,这句话表明该心理咨询师()(A)相信测验结果(B)未考虑其他方法的一致性(C)夸大测验结果(D)已考虑其他方法的一致性

单选:30、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出现的错误是()

(A)5处(B)6处(C)7处(D)8处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2岁,未婚,律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去年底代理过一起伤害致死案件,受害者在购物时与他人争打后突然死亡,经法医鉴定为情绪激动引发心脏病所致。求助者查阅资料后得知,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可因突发心脏病死亡。某日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觉得透不过气来,胸闷、心慌,突然想到自己案件里的受害者,觉得“自己是不是会和他一样突发心脏病死去?”,因此非常害怕、紧张,四肢发麻、全身颤抖,仿佛能听见心脏跳动的声音。迅速下车,乘出租车到医院看急诊,经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求助者不放心,坚决要求住院检查,能做的检查都作过了,但未检查出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出院后经常出现惊慌、心悸等症状,每次都是乘出租车看急诊,多时每周3~4次,少时每月8~9次,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均可发生。发作前无明显征兆,头脑清楚,到医院就诊后缓解。不发作时生活、工作无明显异常。曾服用过安定类药物,但无明显效果。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无法出庭代理案件,害怕自己像那个受害者一样因心脏病死去。勉强外出必须有人陪同。为此内心非常痛苦,求助者曾表示活着真是受罪,不如死了算了。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生长经历较为简单,一直在本市生活工作。12岁时,其祖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求助者异常痛苦。求助者性格较内向,做事认真细致,人际关系良好,身体健康,经济收入较高。

多选:

31、该求助者情绪的症状主要包括()

(A)恐惧(B)焦虑(C)抑郁(D)强迫 单选:

32、该求助者表现出的情绪症状的主要特点是()(A)突然发作,不可预期(B)情绪与躯体症状无关系(C)固定发作,可有预期(D)情绪与躯体症状成反比 多选:

33、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主要包括()

(A)害怕、紧张(B)全身擅抖(C)胸闷、心慌(D)不敢出庭 单选:34该求助者产生症状的特殊诱因是()

(A)性格较内向(B)受害者心脏去世(C)无特殊诱因(D)公共汽车人多拥挤

多选:

35、为作出明确诊断应考虑求助者的()

(A)行为模式(B)认知结构(C)身体表现(D)情绪体验 单选:

36、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躯体障碍(B)恐惧性神经症(C)惊恐障碍(D)急性应激障碍

单选:

37、在做鉴别诊断时应首先考虑排除的是()

(A)躯体障碍(B)疑病性神经症(C)精神疾病(D)恐怖性神经症

单选:

38、按照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求助者精神痛苦的评分为()(A)1分(B)2分(C)3分(D)4分 案例五:

一般资料:张某,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张某上大学近一年来,学习认真,成绩良好,很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是班里的团支部副书记。张某平常非常爱干净,内、外衣服每日要换洗,枕巾、床单、被单等也要每日一换。为此耽误了许多时间,也把自己搞得很累。同学的衣服或鞋子脏了,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其换洗。自己也觉得其实没有必要,但不这样做心里很不舒服,害怕有什么脏东西,害怕自己会得病,和同学讲过其实自己也很痛苦。本学期开始后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张某好像情绪非常低落,自己经常悄悄地流泪,整日不说话。偶尔与同学讲几句话,同学反映她好像脑子不听使唤了,回答一个问题要想半天,还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慢慢地不讲究了,有时甚至不洗漱,有时白天睡觉,有时晚上失眠,因此无法上课。近一个多月来总和同学说自己的某个器官丢了,别人都看见自己没有这个器官了,但自己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张某目前休学在家,由父母带来就诊。张某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对她的要求严格,非常在意她的卫生情况,她按家长的要求,每日换洗衣服。若脏了必定重新清洗,觉得一尘不染了才罢手。张某从小对医学感兴趣,大致了解生理、解剖学等知识。关于器官丢失问题,家长多次解释,但张某坚信不疑。经了解张某没有受到过什么重大打击。

单选:

39、对张某使用了BRMS量表,关于BRM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评定最近1个月情况(B)各项目采用7级评分法(C)属于自评与他评量表(D)再次评定需间隔2~6周 单选:40、对张某使用了BPRS量表,该量表适用于()

(A)评定精神病性症状(B)诊断精神病性障碍(C)评定躁狂状态程度(D)评定儿童行为问题

多选:

41、对张某还应重点了解的资料包括()

(A)感知障碍(B)智能障碍(C)注意障碍 情感障碍

单选:

42、张某“回答一个问题要想半天”,这可能是()

(A)思维松散(B)思维迟缓(C)思维中断 思维贫乏

单选:

43、张某认为自己某个器官丢了,这可能是()

(A)幻视(B)幻触(C)错觉 内脏幻觉

单选:

44、张某“自己经常悄悄地流泪”,这可能是()

(A)情感迟钝(B)情感倒错(C)情感淡漠 情绪低落

单选:

45、张某反复换洗衣物,可能是()

(A)强迫意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 强迫思维

单选:

46、张某不洗漱,可能是()

(A)意志消沉(B)意志增强(C)意志缺乏 意志倒错

单选:

47、张某目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属于()

(A)心理健康(B)心理不健康(C)心理正常 心理不正常

D)D)D)D)D)D)D)(((((((单选:

48、张某说“自己也觉得其实没有必要,但不换心里很不舒服”,反映的是()(A)言行不一(B)内心冲突(C)思维倒错(D)超价观念

单选:

49、张某最典型的行为是()

(A)懒散行为(B)回避行为(C)助人行为(D)强迫行为

多选:50、心理咨询师可对张某做的工作是()

(A)摄入性会谈(B)制定咨询方案(C)整理资料与评估(D)实施咨询方案

多选:

51、对张某可以使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测验是()

(A)CRT(B)MMPI(C)BPRS(D)WAIS-RC 单选:

52、张某心理冲突的性质是()

(A)常形(B)分形(C)变形(D)异形

多选:

53、张某心理冲突的特点包括()

(A)与现实处境没有关联(B)没有明显的道德色彩(C)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连(D)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多选:

54、对张某的诊断可以考虑的有()

(A)焦虑性神经症(B)人格障碍(C)强迫性神经症(D)精神分裂症

单选:

55、针对本案例中的张某,错误的说法是()

(A)神经症与人格障碍可同时出现(B)精神病人也可表现为神经症(C)精神病人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畴(D)精神病是神经症的必然结果 案例六: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半年前因失眠服了三个月的安眠药,近来觉得记忆力大大减退,认为是吃药造成的,什么都记不住,脑子也不灵活了,觉得自己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想申请休学,父母很担心,带他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需要在哪方面得到我的帮助? 求助者:我快傻了,你能救救我吗?

心理咨询师:别着急,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求助者:半年前我因为学习压力大而经常失眠,每天晚上要吃一片药才能睡着。后来听说吃药损伤记忆力,我就赶紧停了。我发现记忆力确实减退了,什么也记不住,脑子发木,您说我还怎么学习?您有什么好办法救救我吗?

心理咨询师:我也上过大学,所以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说什么都记不住,按你所说你记不住自己叫什么名字,记不住自己是干什么的,也记不住家住在哪里。

求助者:不是,我叫XXX,是XX大学的学生,家住在XX市。

心理咨询师:你前面说什么都记不住,现在却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这些都是已经记住的。而课本知识,比如英语单词,就记不住。心理咨询师:是真的记不住吗?如果你每个单词背一千遍,你觉得能记住吗?

求助者:背一千遍?我想肯定记住了。心理咨询师:你是记不住还是没记那么多遍?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是没记那么多遍。我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能记住单词,但我没有去记?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呢?

求助者: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咨询师:因为背诵单词需要付出努力,你说记不住,就像自己建造了碉堡,有碉堡保护,不用付出努力,有足够的理由不去上学,别人还不能怪罪你。你就可以不用辛苦地背诵单词了,就可以舒服地待在里面,是这样吗?

求助者: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单选:

56、该求助者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

(A)学习问题(B)认知偏差(C)记忆问题(D)情绪障碍 多选:

57、心理咨询师说“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回事吗?”时,使用了()

(A)具体化技术(B)开放式提问(C)摄入性谈话(D)修饰性反问

单选:

58、本案例中,求助者说“什么也记不住”,说明其()

(A)感到困惑(B)大脑有问题(C)出现阻抗(D)情绪的原因

单选:

59、心理咨询师“我也上过大学,所以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这段话未使用的技术是()

(A)内容反应(B)内容表达(C)自我开放(D)情感表达

单选:60、心理咨询师说“按你所说„„”,表明其()

(A)实施对求助者的教育(B)启发求助者思考(C)按求助者的信念推理(D)改变求助者信念

单选:61、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沉默,可能的原因是()

(A)困惑(B)思考(C)阻抗(D)情绪 多选:62、心理咨询师在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时,所扮演的角色是()

(A)分析者(B)监督者(C)说服者(D)辩论者

单选:63、从心理咨询师的做法中,能推断出他重点强调的是改变求助者的()(A)行为(B)认知(C)动机(D)毅力 单选:64、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改变求助者信念所使用的方法是()

(A)自我管理程度(B)语义分析(C)产婆术式辩论(D)认知重组

多选:65、“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采用的提问方式与技术是()(A)开放式提问(B)封闭式提问(C)责备式提问(D)尝试性面质

多选:66、心理咨询师“你是记不住还是没记那么多遍?”采用的提问方式是()(A)开放式提问(B)封闭式提问(C)责备式提问(D)选择式提问

单选:67、心理咨询师在本段咨询中说的最后一段话,目的是()

(A)进行面质(B)改变认知(C)突破阻抗(D)矫正行为 案例七: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3岁,机关公务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一年前在家里做饭时因煤气管道泄漏,不慎发生爆炸,求助者多处烧伤,面部毁容。从些不敢进厨房,一进厨房就感到非常恐惧,出现惊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四肢发抖的症状。因不敢进厨房做饭,每天只能等丈夫回来做饭,孩子经常因饿抱怨。求助者心疼孩子,也曾试着去做饭,但还没进厨房,就开始紧张,勉强进去,最终都是因为害怕而逃了出来。求助者也知道当时是发生了意外,不是每次进厨房都会发生爆炸,但就是摆脱不了恐惧,因此内心极其痛苦。经认知矫正、系统脱敏等治疗效果不理想,心理咨询师决定采用冲击疗法治疗。

心理咨询师让求助者进入厨房,其立刻出现恐惧反应,反应非常强烈,要求停止治疗,但心理咨询师坚决不允许,求助者在厨房内痛苦不已,但症状逐渐减弱,见此心理咨询师方允许求助者出来,求助者如释重负。隔日又进行了一次,求助者反应明显减弱。第3次治疗后,求助者进入厨房后没有明显恐惧反应,治疗获得成功。对求助者进行了MMPI-2的测验,结果(标准量表分)如下:

Q L F K Fb TRIN VRIN ICH 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Si 45 47 80 45 58 50 47 52 79 70 64 55 48 59 50 58 54 72 多选:68、该求助者的编码类型属于()

(A)10/01(B)突出编码(C)12/21(D)非突出编码

多选:69、效度量表结果表明该求助者()

(A)有症状夸大倾向(B)不加区别地对测验项目给予肯定回答

(C)3.70题以后项目的回答有效(D)不加区别地对测验项目给予否定回答 单选:70、该求助者临床量表剖面图属于()

(A)症状夸大模式(B)神经症模式(C)自我防御模式(B)精神病模式

多选:71、MMPI-2各量表可分为()

(A)基础量表(B)临床量表(C)内容量表(D)附加量表

单选:7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A)一般性心理问题(B)焦虑性神经症(C)严重性心理问题 恐惧性神经症

多选:73、心理咨询师在本案例中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属于()

(A)冲击疗法(B)现实冲击疗法(C)满灌疗法 认知疗法

单选:74、心理咨询师在其他方法无效后使用此疗法,最能说明其知道该疗法((A)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B)治疗强迫性神经症(C)是治疗恐惧症的可选方法(D)治疗疑病性神经症 单选:75、心理咨询师不允许求助者走出厨房的目的是()

(A)制止焦虑情绪(B)为做治疗一意孤行(C)制止回避行为 实施现实想象治疗

多选:76、在本案例治疗中,心理咨询师的失误是()

(A)构建焦虑等级过粗(B)未进行身体检查(C)选用厌恶刺激过强未签订治疗协议

多选:77、通过本案例的实施可看到冲击疗法的特点是()

(A)方法简单(B)疗程短(C)实施困难 痛苦小

单选:78、心理咨询师让求助者进入厨房治疗,说明其理解冲击治疗的刺激是((A)危害最小的刺激(B)强度适中的刺激(C)强度最大的刺激 形式适合的刺激

单选:79、冲击疗法的机理是()

(D)(D)(D)(D)(D)(D)))(A)消退性抑制(B)逆反性抑制(C)交互性抑制(D)保护性抑制 案例八: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2岁,未婚,大专学生。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从初二开始,只要与男同学的眼光相遇,就会脸红,害怕与男同学讲话,根本没有男性朋友,现在就要毕业了,一想到走向社会肯定得接触异性,就害怕得不行。我自己知道不该怕见异性,但就是无法摆脱„„

心理咨询师:可以啦,你的情况我了解了,咱们来商量咨询方案吧,关于恐惧你准备怎样处理?

求助者:我想克服对男人的恐惧。

心理咨询师:如果你目前对男人的恐惧程度是100%,经过咨询,你想使这种恐惧降到多少?

求助者:最好降到0,别人和异性交往时,一点都不害怕,我也不应该害怕。心理咨询师:从你目前的情况看,降到0的可行性怎么样?

求助者:好像要求太高,我从小性格比较内向,那你看降到多少合适? 心理咨询师:这主要由你来定,你看降到目前的30~40%怎么样?

求助者:可以,但我怎么降呢?

心理咨询师:我给你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系统脱敏法是专门针对恐惧、焦虑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原理是让一个原来引起你恐惧的刺激,反复在你面前呈现,同时你用全身放松去替代,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你恐惧的作用,再面对这个刺激,你就不恐惧了。

求助者:我有些不明白。

心理咨询师:是有些难懂,你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

求助者:好吧。

心理咨询师:第一步,咱们通过想象学会放松,第二步,整理你对见人的恐惧程度,第三步,一步一步地用放松来代替恐惧,最终战胜恐惧。

求助者:好吧,我得做多长时间啊? 心理咨询师: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而定。单选:80、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A)强迫性神经症(B)社交恐怖症(C)焦虑性神经症(D)严重心理问题

单选:81、心理咨询师不同意将恐惧程度降到0,说明其认为咨询目标应是()(A)具体的(B)可行的(C)可评估(D)积极的

单选:82、在本案例的治疗方法上,心理咨询师出现的错误是()

(A)技术选择失误(B)错误地理解用途(C)原理理解错误 未与求助者协商

多选:83、心理咨询师对系统脱敏法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学会放松(B)第二整理恐惧等级(C)第三实施系统脱敏第四评估下降程度

多选:84、心理咨询师对每一级刺激所给的刺激量的理解,正确的是()(A)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B)不可引发求助者焦虑(C)大到引起求助者焦虑(D)引起焦虑的1/2量 单选:85、求助者学习放松时,重点应强调的是()

(A)恐惧心情放松(B)手部肌肉放松(C)面部肌肉放松 肢肌肉放松

单选:86、最能影响系统脱敏法效果的因素是()

(A)想象能力(B)恐惧情境(C)想象次数 虑等级

单选:87、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开始阶段出现的失误是()

(A)提问失误(B)没有很好倾听(C)引导失误 有完全接纳

单选:88、心理咨询师在本案例中出现的失误是()

(A)解释原理错误(B)缺乏共情(C)解释过程错误 乏热情 案例九: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7岁,中学生。

(D)(D)D)四D)焦D)没D)缺((((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一位男老师,英俊潇洒,是许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求助者曾向该老师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但老师明确告诉她中学生不要谈恋爱,拒绝了她的感情。求助者认为是自己胖所致,发誓一定要减肥,为此节食,每日限定主食不超过二两。三个多月过去了,体重减少了十几斤。求助者不满意,又增加运动,每天跑步约5公里,游泳约1公里。半年过去了求助者非常疲惫,经常头晕,心慌,锇得难受,但坚持不多吃。慢慢地求助者发现自己对食物没有兴趣了,有时甚至可以一整天都不吃东西。但明显感到没精神,头昏昏的,上课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无心思学习。求助者明显变白了,月经先是不规律,后来就没有了,到医院检查没发现器质性病变。求助者整日为自己体重问题烦恼,无法正常上课,痛苦不已,在父母的要求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家教很严格,从小追求完美,性格外向,人际关系良好,执着,爱认死理。入学时身高1。66米,体重93斤,学习期间最高体重98斤,目前体重76斤,老师、同学多次说明其不但不胖,而且很瘦,但求助者坚决不信。为鉴别学习困难的原因,对求助者进行了WAIS-RC测验,结果如下: 言 语 测 验 操 作 测 验 言语 操作 总分

知识 领悟 算术 相似 数广 词汇 合计 数符 填图 积木 图排 拼图 合计 原始分 23 17 9 17 8 55 66 13 40 24 32 量表分 58 63 121 量表分 13 10 7 11 6 11 58 15 10 14 11 13 63 智商 95 115 104 单选:89、该求助者拼图测验得分的百分等级是()

(A)16(B)50(C)84(D)98 多选:90、若与其他人相比,该求助者测验结果中的弱项是()

(A)领悟(B)算术(C)背数(D)真图 多选:91、从测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求助者()

(A)操作技能发展较言语技能良好(B)可能在完成实际行动或任务上有困难

(C)可能有运动性非言语技能缺陷(D)视觉加工模式发展较听觉加工模式好

多选:92、我国学者龚耀先指出,在WAIS-RC测验中操作部分的代表性分测验是()(A)数字符号(B)图画填充(C)木块图案(D)图片排列

单选:93、该案例中求助者发誓减肥的原因是()

(A)失恋(B)老师认为其胖(C)肥胖(D)自己认为肥胖

单选:94、该案例中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身体消瘦(B)体像扭曲(C)身体肥胖(D)无法学习

单选:95、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行为目的是()

(A)迎合老师(B)锻炼身体(C)愉悦自己 体重

单选:96、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A)焦虑性神经症(B)进食障碍(C)厌食性神经症 体障碍

单选:97、对该求助者的近期咨询目标最恰当的是()

(A)改变饮食习惯(B)矫正认知(C)逐步增加体重 变个性

多选:98、针对求助者行为的咨询方法可以是()

(A)阳性强化法(B)认知行为疗法(C)生物反馈法 助者中心疗法

多选:99、在本案例中评价咨询效果的指标有()

(A)体重恢复程度(B)求助者的报告(C)周围同学评价 长反映情况

多选:100、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曾经出现了反复和倒退,可能的原因是((A)咨询中出现失误(B)求助者遇到新困难(C)求助者身体问题 过程中的阵痛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 1~8题,满分100分。

(D)控制(D)躯(D)改(D)求(D)家(D)改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6岁,硕士研究生。

求助者主述:近一年来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伴失眠。

咨询师的观察与了解:求助者母亲介绍:求助者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家庭教育严格,最独生子。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其身体健康状态非常重视。性格内向,有些胆小怕事。学习成绩优良,人际关系尚可,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做事追求完美,因掉头发问题而困扰。心理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神情焦虑、不安,很局促,情绪低落,但思路清晰,有礼貌。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部分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目前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

求助者:一年前,谈了2年的女朋友因为出国和我分手了,失恋的痛苦还没有过去,我又在学校组织的篮球赛中摔骨折了。眼看快要毕业了,我的论文还没有写完,心里非常着急。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耳朵听不见了,被医院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只能每天到医院治疗。本来时间就紧,还要做治疗,我体会到了“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更为倒霉的是我最近经常掉头发,天哪!我这是怎么了?耳聋、掉头发的事扰得我快要发疯了,什么都干不下去,根本没法写论文,白天没法做实验,晚上没法睡觉,经常失眠,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还有几个月就要论文答辩了,我感到毕业的希望很渺茫,哪还有什么心思找工作啊。

心理咨询师:你失恋了,摔骨折了,耳聋还掉头发,我也为你的遭遇难受,你目前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求助者:就是烦,特别的烦,整天忧心忡忡,不知还会发生什么倒霉的事,为此茶饭不思。每天都很紧张,但什么都没有干成,情绪很不好。心理咨询师:你的亲朋好友都为你做了些什么?

求助者:导师、家长,还有同学们倒是很关心我,都在帮我,但我的问题他们很难能帮上忙,谁也不能帮我写论文吧?

心理咨询师:你现在最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

求助者:我就想赶快治好病,赶紧写完论文,争取按期毕业。心理测验结果: SAS:70(标准分)EPQ: 粗分 T分 P 8 40 E 7 35 N 20 70 L 6 40 SCL-90: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 因子分 3.8 0.9 1.2 3.2 3.9 2.5 1.6 0.8 1.6 1.5

请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为确定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需对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临床资料相互印证比较,请将本案例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30分)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其程序是什么?(10分)

三、对该求助者需做何鉴别诊断并说明理由。(10分)

四、对该求助者的紧张情绪,若使用生物反馈法,说出其基本原理。(10分)

五、在本案例中,使用系统脱敏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0分)

六、针对该求助者的咨询,应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10分)

七、在咨询时,怎样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10分)

八、如进行远期疗效评估,请说出其步骤和主要内容。(10分)

下载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疗法总结

    二级咨询技能案例问答题模板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工作程序是什么?1.建立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对错误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 3、确定问题:提问和饿审查技术使求助者注意......

    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间接询问:“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问:“您有什么问题,说吧!”;“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怎么......

    三级心理咨询师测量技能总结

    第一节智商测验 第一单元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注:智商测验,经常考。 适用范围:16岁以上被试 分农村和城市两套试卷。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在县属集镇以上的,都属于城镇人口......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部分总结

    心理咨询师三级操作技能问答题 心理诊断技能(三级)部分1、如何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选择摄入性会谈的切入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

    2008年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 (1~100题,共100道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医院主治医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大学时与同学谈恋爱,计划毕业后结婚。但毕......

    心理咨询师考试简答题整理

    一、保密原则的内容: 1、 需要保密的内容有:(1)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 (2)心理咨询过程中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2、保密例外情况:(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2)司法......

    心理咨询师考试冲关经验交流

    省局近期将举办我省监狱系统第一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即将参加培训的同仁们听说考试难度大,心理难免会有些紧张、焦虑。最近有几位同事向我打听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教案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理论模型)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婚恋和家庭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