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4:5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

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

题的研究

摘要:法制类电视节目如今在各个电视台所占比重与地位越来越大,其对当今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浮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与研究,通过认真剖析对中国法制节目有个整体性研究。关键词:法制节目法治

引言

法制是一个静态的词汇,是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制度的总称,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在中国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中,法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作用越来越大,法治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党政宣传喉舌也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台,应当充分利用其舆论传媒优势积极推进社会进步。中国法制节目的发展是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脚步前进的,以普法为目的而诞生的法制类节目现而今却对中国的法制化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法制节目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6年,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成立开始,学术界就对法制类新闻节目进行研究,然而现在国内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其大致分为两类:一者,从法律角度对电视传播主体操作进行探索研究,代表著作有《电视工作者与法律》(北京广播学院,张玉廷);二者,从电视栏目入手对电视本体进行评析。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就法制节目的新特点和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正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拨乱反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直至1992年,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宪法为核心的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体系,为宣传新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普及法律的工作,中国法制节目也开始走上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有了《规矩与方圆》、《社会经纬》等节目,之后由于普法工作的刚刚开展人们对法律的观念淡薄,没有法制节目的生存空间与土壤,法制节目发展出现停顿。此后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1996年之后,法律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整体浮现出需求法律的社会形势,中央电视台重新启用《社会经纬》栏目,揭开了法制节目发展的新里程。此后各地方电视台受到中央电视台影响开始大量开办法制类电视栏目,这一时期,法制类节目在质与量上都有显著的提高,电视本体意识日益彰显,节目法理性,可视性,新闻性都有显著增强。

随着法制节目的发展,从最初的普法、说法到现在的法律服务、依法监督、关注民生,其节目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浮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

一、法制节目的特点

(1)宣传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人们形成、增强法律知识识、法制观念引导每一个公民学法、用法、守法。

(2)及时报道我国法治建设新成就,增强人民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信心。

(3)弘扬遵法守法的先进人物事例增强法制建设在我国顺利进行。

(4)主持正义,揭露违法行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以舆论力量维护人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5)反映当前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传达公民对当前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电视法制节目的诞生是承担这党和政府赋予普法的使命从而获得通过电视媒介介入和改造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其他所有的特点是围绕这一功能产生,所以其基础属性是功能性。

法制节目的特点是其固有的优势,但是在法制节目突出的特点之下也掩藏这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法制化节目出现的问题

(1)节目抄袭雷同严重

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在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巨大收视率的同时也被各个电视台所模仿,抄袭其节目形态,节目包装等,案情介绍,演播室专家点评,主持人风格等等无一不露出抄袭的痕迹,长此以往必会影响法制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容易对观众造成法制节目都如此不外如是的感觉,造成审美疲劳。

(2)选题的狭隘性

各个法制节目为取得收视率,皆将眼光瞄向了各种大案要案涉及名人的案件,为争取观众眼球,此种报道连篇累牍,而资料大多属二手音像资料收视率可想而知,法制节目的目的是为了向公民介绍普及法律知识而这样的报道本末倒置,忽略了节目本身的意义。

(3)过分追求节目中的案情介绍部分

某些栏目为了收视率将节目重心移至案情介绍部分,将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细节描述的愈发细致,对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里起到了消极作用,容易引发社会犯罪的诞生,而且相关记者在采访时大多采用偷拍模式,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异议,新闻工作者也因为这些原因涉及到了新闻侵权案件。

(4)关注点在法律层面忽视道德

在电视台的节目选取中,他们更愿意选取有动作感,抓捕犯罪的一些案件,在涉及到一些道德范畴的案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出现相悖的理论,显示出我国法制节目在道德层面的欠缺,法制节目更要注重道德分析相比法律分析道德评判是法制节目较为薄弱环节。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法制节目还面临新闻类节目的冲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节目中也采用了大量的法制题材,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冲击着法制类节目,虽然法制节目在题材上有着很强的优势,但是如果法制节目不进行创新改革很有可能会被新的节目形态所取代。

综合法制电视节目的特点与问题法制节目未来的发展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研究。

首先,从节目本身的质量上,把握法治精神加深对法的理解,法制类节目的制作者要进一步开阔思路,注重视角的多元化、宽容性和表现的技巧,如:

第一,因为法制节目在宣传时,要起到社会动员的目的,所以应该全面理解法治精神及其内在的局限性,客观对法治进行宣传,避免盲目极端的宣传。

第二,法律与道德存在着区别,有着各自的领域,所以有可能在法律适用中发生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冲突,媒体要避免过度表现强调这一冲突,要尽可能表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强调道德与法律的互补,在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时候,引导受众寻求二者的合理协调。

第三,客观准确描述法律程序和司法运作过程,让受众了解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规范性,引导受众建立健全法律意识。

第四,客观全面介绍国外法律制度,由于我国法学研究薄弱,法律研究起步晚,要客观的引进西方法学,认真全面细致的分析,对我国法制化进程起到建设作用。

其次,依靠新闻立法对法制电视节目制作的规范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完整系统的新闻记者法,许多领域出现无法可依的状态,许多法律问题目前亟待解决,主要有:

第一,明确新闻机关和新闻工作者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权利与义务。只有首先对新闻工作有了合理的法律定位,新闻工作本身才能合理履行自身义务,社会各方面也将对新闻工作公开透明媒体权利得意保证。

第二,规范新闻工作者行为,明确新闻侵权的法律界限与法律责任。记者的工作本身就是很矛盾的,既要呈现给受众真实客观的新闻事实,但又要保证不触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后,新闻工作者有法可依规范采访。

第三,合理规范舆论监督,规范法制节目与司法的关系。当前我国并未实现司法独立的状态,法制化建设并未完备,明确司法与监督的关系界限,维护司法权威,对于建立健全司法制度,加快法制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再次,加强新闻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健全新闻管理机制,中国法制类电视节目委员会的自治性管理与各电视台对法制节目的行政式管理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促进法制类节目的发展的同时履行本身社会职能对我国法制建设进行监督,同时注意认清法制建设的需要引导舆论导向,掌握合理舆论尺度,实现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定位,以实现民主法治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为目的。

除上述问题之外,法制类电视节目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法律问题,要客观准确的把握其内在,要逐步把握时代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满足受众需要,为中国法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结论

法制类电视节目在不断的发展中,从最初的诞生到现在的渐渐成熟,其过程中展现出了许多其他电视节目所没有的新特点,其作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将法律讲堂从学校的讲台移到了电视荧屏上,他将几十个几百个的学生的受众变为了电视机前几亿十几亿的观众,这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引导与

规范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弱势群体开启了一扇正义的大门,也规范监督了司法部门的公正执法,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良好饿的群众基础。但在法制类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许多其他电视节目中从未出现过的新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电视节目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法制化建设的问题,构筑新的中国理念下的法制化建设,随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完善,法制类电视节目也会向着更深入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颉《法治新闻与新闻法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吴飞,王成学《传媒·文化·社会》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许加彪《法律与自律-新闻采访权与结构分析》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编 《见证中国法治进程》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 论文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 论文

关键字:换届选举 新问题 村委会 研究 出现

摘要:村民自治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大问题,村民委员会选举又是其重中之重。本文对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调研,认为关键在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河南省民政厅和省社会科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于1999年下半年先后到10个县市、25个乡镇、42个村组,对村委会换届选举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一、换届中、选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村委会选举诱发了农村政治力量的新组合,这些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千方百计控制选举,阻止个人权利分散。实行村委会选举后,乡镇政府由原来对村委会的领导关系变为指导关系,这就使乡镇政府和村党支部的部分权力分散到自治组织。对此,一些乡镇政府和村党支部认识不足,担心会削弱党的领导,更担心直选出来的村干部不听党委的话,因此用消极的态度对待民主选举活动,支持、保护少数亲近自己的村干部,使村组权力仍把持在少数干部手中。从而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械斗甚至死人等突发事件。2.“两委”职责不明,工作中各行其道。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决策上,但规定较为笼统,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各自的权限范围不够具体明确,极易产生两种矛盾。一是在一些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较强,在村里较有权威,党组织在领导和管理本村事务中并不只是提出建议,而是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和村务工作直接作出决策和决定,村委会形同虚设。二是由于缺少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极个别民主选举出的村委会不愿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认为村支书仅是由几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把村委会凌驾于村支部之上,因此出现了村两委争权夺利、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3.民主管理形式化、民主决策简单化。从调查来看,虽已有9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但仅40%的村民代表会议能够定期开会,普遍存在着村务事项不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而是由村委会决定后通知村民代表会议的问题。村民代表会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仅占20%。另有40%的村民代表会议有名无实,长期不召开会议、不商讨村内事务,村务仍有支部书记个人说了算,存在着重民主选举、轻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问题。4.民主监督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是民主监督的重要环节,是搞好村民自治的保障。然而,一些农村此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原因是村委会很少召集村民会议对其工作进行评议,村民缺少对其评议的机会和监督条件,特别是基层干部指派和违犯选举程序产生的村委会成员,更不想让村民评议和监督,很少向村民会议定期汇报工作,村干部的行为得不到村民的有效监督。5.宗族、宗教势力抬头,给选举增加了难度。血缘、亲情关系是农村社会一种重要关系,如果基层政权建设得不到加强,那幺宗族、宗派势力就会重新抬头,甚至左右基层政权。尤其表现在换届选举中,家族势力被一些人操纵,试图通过本族人被选为村干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实现家族势力合法化。在选举中,宗族、宗派矛盾进一步公开化,干扰了选举,造成选举不成功,或者把不具备候选人条件者选上。6.群众自发组织的出现值得关注。由于一些地方村委会换届选举不公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各种矛盾大量聚积,一些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当前农村的热点问题成立了诸如“减负理事会”、“反对腐败小组”、“盲人协会”等自发组织。一些骨干分子打着“反腐减负”的旗号,散布偏激言论,挑动群众情绪,公然干扰选举和抗粮、抗税、抗提留,和基层干部对着干,甚至撕选票、砸票箱、围攻殴打村干部。

二、影响村民自治的主要原因(一)县乡两级少数干部不能够正确对待村民自治。不少地方基层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农民文化心理素质和现代法律意识,总认为农民素质低、愚味、不可能选好村委会,少数干部把群众推选的村干部比作“地痞流氓”、“村霸”和“劳改释放分子”。而农民认为不让群众选干部是乡村一些干部有私心,公开选举了,他们想干些违法的事都干不成了。如某城关镇对某村选出的村干部不放心,压制群众选举,出现了

不按法定程序选举,不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在选举中,乡村两级干部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只作表面宣传,如贴贴标语、喊喊口号等,而对选举程序和选举细则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不少选举政策被棚架,特别在候选人提名方式上大做手脚,使党支部少数个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部指派候选人合法化,其结果造成领导个人想让谁当村干部,有无能力均能当选;领导不想让谁当,再有能力也当不上。(二)农村党组织不能转变其领导方式,造成“两委”关系不协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各项事务中,一般都起着决定作用。这种传统惯性作用不会因《村委会组织法》的贯彻而马上消失,一旦村党支部或书记个人工作中出现偏差,村委会往往也会一边倒。甚至有个别党的基层干部发生违法违纪、欺压百姓问题时,村委会也不能及时地起到维护法纪、充分代表受害者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谁都不愿他人来与自己分享权力。由此导致村委不能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权力,而村支部在实施核心领导作用时,又没有什

幺规则可以制约其大包大揽地行使权力,使村“两委”都找不准位置。村委会换届直选以来,村党支部“人事权”被选民拿去了,不少村支书产生了失落感和恋旧感,对民主直选产生了抵触情绪,在换届选举中内定候选人,包办选举村干部,甚至和新当选的村委干部从一开始就关系紧张。而内定选举的某些干部有劣迹,老百姓也都统统算在村支部或乡镇党委身上。因此,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只有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党选村干部的弊端,才会尽快摆脱恋旧情结,在行动上、心理上处于主动态势。(三)村民自治的成败,关键在于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在村民自治中凡是县级党委(组织部)和政府(民政局)部门真抓实干,从决策到执行过程中工作力度大,该地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就较成功,村民自治活动正常有序,深得人心,基层政权建设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拥护,农村社会稳定。如郾城县、林州市、许昌市、南阳市、汝南县、舞阳市等不少县市就是如此。这是我们抓住农村稳定与四个民主建设的关键。(四)缺少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目前我省的村民自治还处在初级阶段,四个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出现两种新情况:一是不用民主监督制度去监督村委会的村务财务,仍实行人治的方法去管理现代农村,仍由党支书个人说了算,村委会形同虚设;二是村干部在民主选举中大力提倡民主,自己当选后极力限制民主,使民主监督制度和民主生活制度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究其原因,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干部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村干部要寻找乡干部作靠山,县乡干部需要在乡村培养依靠力量,导致了乡村两级干部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网和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当前的农村仍由党支书直接管理村务财务,村民无法对其实施监督,只有靠上访反映问题,乡镇干部明知监督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使得村民自治后监督主体不明确,被监督对象不接受监督,监督渠道不畅通,监督手段无效力等。

三、有关对策和建议(一)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它和《河南省村委会选举暂行办法》列为农民群众普法教育内容,强化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各级党校要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内容作为县乡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选拔基层“两委”干部时,要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县乡两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和民主选举程序由党员、群众推选和确定基层党支部成员及支部书记。对党支部成员的选举采取“党员提名、村民认可、乡镇党委把关、党员大会选举”的程序,严格村党组织成员的选用。对村委会成员、主任的选举,要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和《河南省村委会选举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公开选举,对非法操纵民主选举的人员,要严厉打击,并对其进行党纪、政纪处理和法律制裁。在民主选举中,乡镇党委和政府要严把初步候选人产生关,采取以户为代表小组推荐、十人联名推荐和自荐的形式产生初步候选人。正式候选人产生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严格按法律程序由村民代表大会分两轮或三轮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和成员,选出后的“两委”干部要与乡镇党委和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责任公开张贴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落实。县级党委、政府要对新当选的村支

书、村主任实行每年两次的思想、科技、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明确“两委”职责,减少磨擦,协调好两委关系,并要形成制度以提高村干部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二)依法责权定位,明确“两委”职责。《村委会组织法》第5条规定:村委会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和其它财产”等村务。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学这个法,而且要带头维护好、执行好。对新任村委委员的遵法、依法办事的主动意识,不仅不能阻碍,而应给予支持。村委会依法掌管财产权和村办公司企业法人权等行政管理职能,实行财务“一支笔”,否则,村民自治便是一句空话。因此,应该保障村委会行使这些权力。而村支部则就依法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党的领导主要应是在方向、政策、全局、重大问题上实现更高层次的领导,把事务性、职能性、技术性的经济、社会、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如财产权,虽然由村委会主任执掌,但村支部可以就财务、资金的问题制定一个规范程序。对于集体企业法人代表问题,党支书可以兼任监事会监事,不仅使“两委”实现企业共管,而且企业管理制度更趋向科学。农村“两委”班子的责权定位更有利于党支部集中精力考虑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好地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把党支部建成新农村的坚强堡垒。(三)建立乡政村治衔接机制,妥善处理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主要把握五点:第一,由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公民义务、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和乡镇政府决定的本乡镇内的公务,由乡镇实行行政管理;对内的事务,交由各村村委会按其章程自我管理,乡镇政府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指导等手段加强影响。第二,乡镇党委要通过对农村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密切联系村民群众,从而把握农村工作的方向和大局,实施领导。同时,要坚持和完善乡镇人代会的直选制度,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和议事监督制度,强化乡级人大在本乡的议事监督职能,疏导民意,反映民情。第三,乡镇政府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裁减人员,精简机构;强化为民意识,转变工作方法,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严格依法、照章办事。第四,抓紧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抓好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坚持对村干部进行审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第五,重点考察农民群众对乡镇党委、政府及其干部的满意程度,农民实际收入增长幅度,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程度,各项基础工作的改善程度,乡镇干部工作的投入量。以此端正乡镇干部的政绩观,引导乡镇干部树立勤政为民、务实重干的作风。(四)建立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村民中选举群众代表和会长,下设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村委日常工作和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定期向支部和村委会汇报群众意见;理财小组负责审计本村财务帐目,定期向群众公布。为此县乡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对村委会进行抽查监督,对于弄虚作假、破坏民主决策的“两委”干部,除实行组织处理外,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保障民主决策制度有力,监督体系完

善。(五)强力推行村务公开,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强制推行乡村组三级政务公开,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建立纪检、监察、民政等部门定期检查监督机制。对村务公开不实、不详、假公开、走形式和农民负担《监督卡》填写不明白等问题,要追究负责人的责

任。(六)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民主制度建设。《村委会组织法》在实践中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在民主选举中,对候选人的确定应有附加条件,诸如初步候选人如有违犯计划生育政策、被判刑释放的劳教人员等应有明确的限制。对破坏、干扰选举、砸票箱的人员,应有强制措施;对非法操纵民主选举,简化选举程序的人员,应具有打击和惩罚措施;因此,应尽快完善这部法律,使政治体系制度化,以有效地容纳和综合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获得合法性和公众的支持,保持农村政治稳定。

第三篇:教研幼儿面临的新问题和研究思路

教研幼儿面临的新问题和研究思路

一、让我们深感不同寻常的行动研究

这次的研究与以往的课题研究不同,然而这种不同寻常之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它让我们感到:本次研究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它的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科研文化,并将教师作为实践新《纲要》的基本力量,使她们的在自主研究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面临来自实践的种种问题和需要,作为教研员应怎样看待教师?怎样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合作者、支持者、引领者?怎样的教研过程才能为教师将新观念转化为新行为提供有效服务?这是我们教研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为此,我区于2002年开始以新《纲要》为行动纲领,以“探索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市立园、机关园、街道园等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与教研过程为背景,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主动发展为目的,建构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与指导策略.帮助教师在实践和体验新观念的过程中改善教育行为,实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基于这些认识与思考,我们从转变教研员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做起,将日常的研究与教育实践和贯彻《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并由此入手,一步一步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点点地向《纲要》的要求靠近,切实提高质量。

二、当前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经验与发展的关注。教研过程急功近利,只追求教育的表面效果,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应。

第二,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教研过程缺乏对教师内在研究动机和原有经验的调动;缺乏对如何使教师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研究;缺乏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尝试、运用并反思教育理念的足够支持。这些都是导致教研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第三,缺乏对教研方式的研究,造成教研支持不能满足教师主动学习和建构需求。这是影响教师将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我们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及研究任务

为全面贯彻《纲要》精神,我区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项原则、四个谋求的研究思路。

一个目标:

以幼儿、教师、园所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目标。

两个重点:

探索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研究教师、研究教研过程、研究有效的教研方式。

构建合作化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共同学习、研究、发展的平台。

三项原则:

遵循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的原则。

主体性——一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幼儿园为研究的主体;

开放性——研究者心态的开放、教学场所的开放、研究过程开放;

过程性——体现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全面落实《纲要》的过程。

四个谋求:

在幼儿发展上谋求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教师发展上谋求每一位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

在园所发展上,谋求每一所幼儿园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教育品质。

在区域发展上,谋求区域优质资源共享、建立以新型人际互动关系为标志的区域学习共同体。

研究视角的改变,需要教研员在自身角色定位及研究方式做出改变。并在这种新型的研究关系中,创造一个有利于每个教师主动研究的支持性环境,并推动、支持、引领、服务于教师的研究,激活教师的研究热情,让教师真正从平凡、平常、平淡的研究中享受到职业的魅力和成功的乐趣。使教师获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第四篇: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原文出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

1【原刊页号】47~50

【分 类 号】D01

【分 类 名】公共行政

【复印期号】20060

4【作 者】郭国庆/陈凯/焦家良

【作者简介】郭国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凯,焦家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相应的规范与制度没有及时出台,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以致造成了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官方色彩浓重、法律法规滞后、诚信出现危机等。为了确保社会中介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管理关系,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制化,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摘 要 题】非政府组织

【关 键 词】社会中介组织/宏观管理/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2] 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A].1937.In Coase.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33-55.[3]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4] 郭国庆.正视中介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3-2-20.[5] 郭国庆,王海龙.论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营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39-42.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加强中介服务“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推进“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1]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社会中介组织在促进市场交易、推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应看到,社会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法规滞后、管理混乱、信用欠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中介组织就很难适应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的新环境,也很难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拟就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政府管理的若干对策做一初步探讨。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分类

社会中介组织,一般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在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与单位、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中介组织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形式繁多,按照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形式、提供服务产品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如下五类:(1)法律、财务服务机构,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鉴定机构、公正和仲裁机构等组织。(2)自律性行业组织,主要是由企业单位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3)咨询性服务机构,主要有咨询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企业营销策划中心、投资项目评估机构等组织。(4)市场交易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指各种经纪商、拍卖行,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等组织。(5)监督性社会中介组织,譬如消费者协会质量检查所和计量检查站等。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

交易成本的存在是社会中介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科斯定理的一个重要引申是,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都为零,则不论生产和交换活动怎样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各种制度的或组织的安排提供不了选择的根据。这种情况下,不仅经济组织是随机决定的,而且实际上谈不上有什么组织。但是组织或各种制度的安排确实存在而且不断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到,“如果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交易所费较少是可能的话,企业就会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角色”,也就是说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某种替代而存在。[2]同样,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使得社会中介组织从企业组织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组织的一种替代。社会中介组织把若干能够为市场提供某种专项服务的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了要素各自进入市场时,由于要素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高额交易费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各要素独立作用所引发的资源利用不充分而产生的高成本。[3]因此,在市场交易日益频繁和复杂的今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市场主体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收益,这是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

社会中介组织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及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特殊地位和性质赋予了其协调沟通、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协调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社会中介组织由于居间性所充当的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社会中介组织验证、评估、代理等服务,使政府承担其对市场主体应履行的职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将市场主体的相关要求和建议反映给政府部门,作为政府制定相应宏观调控政策时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社会中介组织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与监督,政府因此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调控意图传达给企业,企业据以调整自身经营行为。这样既提高了政府的管理层次、管理效率、效果,又符合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2.通过专业服务,提高市场主体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分工的深化和由此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然而分工的深化却使分工的不同分支之间的交易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更为复杂的交易程序,同时分工的深化也提高了市场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成本由此越来越大。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向企业提供高度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完成日常经营过程中各种繁杂的事物性工作,最终达到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交易发展之目的。譬如企业中关于审计、报关、运输、经营纠纷等事务,均可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处理。

3.行使社会监督职能,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中既存在企业间恶性竞争、盲目竞争的现象,也存在少数企业采用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情况,这些都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可对发现的非法交易、不正当竞争等非法行为进行揭露或举报,促使有关部门对相关市场主体予以调查并采取相应惩处措施,从而有效起到监督市场主体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1]社会中介组织在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进步,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有待理顺

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不当,社会中介组织难以保持独立性、公证性。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唯有保持独立性,社会中介组织才能真实、公正、客观地执行中介职能。然而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却使社会中介组织难以保持独立性。目前,对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由政府相应业务主管部门、登记机关(主要指工

商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履行。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登记机关侧重于社会中介组织准入时的资格审查;行业协会属于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依法管理社会中介组织,但目前其行使的管理职能往往不能到位,而且领导职务一般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人员直接兼任;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则负有指导行业协会工作,并对社会中介组织执业情况予以检查的职责。由于脱钩改制前,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间存在密切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构筑了彼此间错综复杂、难以割舍的人事、业务、收益等方面的往来,因此尽管前几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中介组织的脱钩改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过去关系的存留,仍无法割断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许多社会中介组织的业务获取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眷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系依然以政府主管部门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作用为主。这样,只要搞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即便服务质量不够好,收费价格不够合理,社会中介组织仍然可以承揽大量业务,这严重削弱了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降低了中介服务市场的效率,扭曲了竞争机制,使提供规范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处境尴尬。不难想象,处于这种处境下的社会中介组织自然会产生“寻租”行为,以谋求更大利益。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市场正常竞争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大大不利于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并为政府官员腐败提供了土壤。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缺乏足够的制度依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和调控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较少运用行政手段,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而言法制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中介组织发展需要的情况,并造成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缺乏足够的制度依据,规范管理沦为空谈。目前,我国已经对一些重要的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服务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譬如《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证券法》等,但这些已经出台的法律在许多方面尚不够健全和完善,难以充分发挥法治作用。而更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则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其管理主要是依据一些行政条例和行政规定(如条例、守则、办法)等行政法规来进行,这在代理、评估、咨询等业务领域尤为明显。依靠行政法规进行管理,会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产生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囿于发展地区经济、行业经济的目的,行政法规会带有地区局限性,使得地区、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致使管理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的格局,地区封锁、行业封锁等现象大量存在,破坏了正当竞争的秩序;另一方面,与法律相比,行政法规内涵不够明确、严谨,对其外延的理解、把握也因人而异,这种情形下,社会中介组织更加无法摆脱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依附关系,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处于这种外部管理环境下的社会中介组织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统一管理,缺乏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造成了社会中介组织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4]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和内部管理亟待加强

自律性是社会中介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现阶段,许多社会中介组织内部及行业内部均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自律机制,内部管理混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择手段承揽业务。不管不顾社会中介组织内部承接业务的相关流程、规定,通过压低服务收费标准,向业务单位有关人员支付回扣、好处费,以及诋毁竞争对手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承接业务之目的。更有甚者,无原则的迁就客户,通过许诺向客户提供虚假材料、虚假认证,协助客户欺骗政府、社会大众而获取业务。损害了众多投资者利益的“银广夏”事件、“创维”事件,都是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典型的造假案例。在承揽业务这一过程中,许多社会中介组织忘记了自身的服务本位,陷入了逐利第一的误区,是内部管理不足的直接体现。

2.执业不规范,执业制度流于形式。在执业过程中,许多社会中介组织工作人员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偏听业务单位一面之词,走完调查过场后,便作出符合客户利益的结论。这一情况,往往由于市场及市场主体均发育不够成熟以及监管不力等原因而没有受到惩罚,同样情形的不断反复使得社会中介组织内部逐级复核、签字确认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监控执业质量的作用。这也使得许多社会中介组织经营中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3.人员素质低,构成不合理,执业道德差。社会中介组织需要一批专门人才提供高智力的服务。从国外的经验看,社会中介组织是专家集团,其主要执业人员应该是具有高学历并具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由于历

史及内部管理不足的原因,整体而言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执业道德差,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工作敷衍了事,有些社会中介组织甚至有一半以上是离退休人员。可以说,这也是我国市场交易效率不高,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原因。

[5]

4.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发挥不够。目前,我国各种行业性社会中介组织仍比较少,而且受限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进程,这些协会的自律功能、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职能远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若干对策

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不信任既提高了社会中介组织服务的成本,又不利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当务之急,尤其需要政府部门作出如下努力:

(一)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信用经济,不仅要求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而且要求社会中介组织的宏观管理者信守承诺,为社会中介组织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事实上,我们在强调社会中介组织必须诚实守信、保持独立性、公正性的同时,对一些政府权力部门道德约束的关注远远不够。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间关系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间之所以会出现屡斩难断的关系,固然有社会中介组织方面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没有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权力运用,为某些关联中介组织招揽业务,使这些部门中依然存在进行“寻租”活动的机会和市场。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间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规范自身行为,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靠制度、法规制定决策并予以实施,坚决摒弃单纯按领导意图、自身利益行事的方法,在根本上杜绝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社会中介组织领导,派遣业务人员、提取业务收入等不正常的现象。这样,摆脱了对具体事务的管理,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调控应该主要集中在布局和结构、发展规范等宏观问题上,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体系,这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可谓切中时弊。[1]

(二)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制化

面对类型繁多,数量巨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我国的相关立法显得滞后。我们认为,目前而言,法律法规建设的重点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抓紧制定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尤其针对那些性质重要、对经济生活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中介组织。通过法律、法规界定这些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经营范围、责任、权利和义务,由此明确社会中介组织主体资格、市场行为制约及其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等。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以依法维护行为规范、正当竞争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打击采用各种非法手段破坏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中介组织,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则因法律依据更具权威性、制度性。此外,对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譬如《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等,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二是加强执法力度,依法管理社会中介组织。法制观念淡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意识产物,这种思想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存在,也造成执法上存在力度不足等诸多问题。譬如,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及时而严肃的查处,造成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屡禁不止,既扰乱了经济秩序,也扭曲了社会中介组织整体形象。因此,立法及时跟上之后,就需要司法部门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法律制裁;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依法执行对社会中介组织的间接管理职能。需要强调的是,司法部门执法行为应当既面向非法社会中介组织、非法行为,又面向违规政府部门、违规行为等,社会中介组织由此方能真正实现管理的法制化。

(三)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自律性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应该在社会中介组织的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可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自律性较差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配合规范政府行为及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这两项改进措施,改善社会中介组织内部管理应当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应当采用合伙制、公司制等权责清晰,治理结构清楚的组织形式,从而在成立伊始就在体制上以独立的姿态存在于政府与企

业之间。唯有如此,社会中介组织才能从根上摆脱对政府的隶属或依附关系,并依靠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同时,清晰的治理结构明确了社会中介组织人员的责权利,有利于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对内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及内部管理的实施。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违规处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譬如财务管理制度、执业制度等,可在社会中介组织内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内在机制,这种机制是社会中介组织有效运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当社会中介组织具有一定规模后,这一内在机制的作用更是得以凸现。社会中介组织人员必须遵守已经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执业中所有环节处理均要严格按照执业规范、流程、标准进行,保证执业结果的高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因执业不当而可能承担的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否则,社会中介组织应按照相关惩处规定对各项违规人员予以严厉查处,由此切实促进社会中介组织人员行为的规范性,提高内部管理强度。三是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强化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功能。一方面应加快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构筑完善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已有行业协会对社会中介组织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既要组织行业内培训,提高业内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又要对违法乱纪的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强化行业内部的管理。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五篇: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研究

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研究

【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对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本文结合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概述,对我国环境分问进行分析,探究了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引言

地理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曾经人类自认是最高级的动物,是上帝的选民,在征服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大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却也在不停的损害大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但随着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自然灾害便是对人类最大最严厉的警告。人类社会经济要发展,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如何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相关,保持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地里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在认识到世界环境的问题的重要,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在70年代联合国在斯德哥欠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时才真正的开始,并正面面对环境问题。在1971年发生美元危机,之后到1974年,因政治与军事的对抗纠分,社会经济征和商业贸易的停滞而又一次被战斗忽略。

到了80年代,萨哈拉荒漠化严重,世界气候这时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及不少热带雨林逐渐减少,“臭氧”出现破洞并有扩大的趋向。当人类再次感觉到气候的这种异常,感受到环境的劣化,环境问题重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环境问题成了1989年4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心议题。随着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和“全球变化计划”、“持续发展”等的实施,以及“地球首脑”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于协调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深度。

2.世界地理环境的现状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之前在50—60年代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常有局部性,如“伦敦烟雾”类似这样的环境污染只发生在某一区域,在一定程度,利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治理发生在某一区域的环境污染问且费用并不高,地区都能够承担。面当今,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区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已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平安全、经济发展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向度面广,涉及到了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既有一定的全球性又叠加着区域性;第二,影响面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还对人类自身有着生存的威胁,环境问题集合了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纠结在一起;第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由漠视到深入了解,超出了一般性的认识。

过去的一、二百年工业化以来所积累的影响导致了环境问题发生恶变,发达国家因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对环境损害更大,靠成环境损害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更应该承担其带来的环境义务,发展中国自身的经济水平较低,也相当贫困,由其造成的损害并造成的恶性循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发展中国家减轻灾害,保护环境提供更好的出路。

3.我国环境问题分析

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相当严重,甚至在某一区域的发展已威胁到了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问题已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成了世界研究的一个重大领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尤其是不加以控制管理的国家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我国也存在的环境破坏、污染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的保护,推进绿色化发展战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民对环境的认识也逐渐重视,今年上半年,全国的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据环保组织部对2015年上半年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核算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1138.3万吨,同比下降了2.9%;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均有降低,其中就氮氧化物一项,排放总量同比下降9.9%,降幅最大,可见我国对环境的管控已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修复机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总投入,目前来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问题在我国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也有自身地理因素的原因,且我国国情有着特殊性。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经济方面的因素和人文会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生产力刺激了国经的增长速度,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下更是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增加了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社会上更多的只是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略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控制和及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增长迅猛。

环境的问题最明显的原因便是人文社会原因了,从我国的环境问题看这是主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过多是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谈薄,环境道德较弱给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控制带来了阻力,如何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可谓任道重远。

4.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在一定程上既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针对地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把握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从整个大局上把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开始提出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实现产业结构化。

4.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协调环境和经济,环境与经济既能互相促进发展,也能互相制约,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从整体上连续平稳地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建立安全有效的生态平衡秩序并加以控制。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熟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所处的生产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才不会竭泽而渔。

4.2区域资源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地理资源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每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环境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生物特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区域所有的矿产储备量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的植物在不同地区所盛产也会有不同的种类,这些将影响着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

如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并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才会引起环境上的变化,这种破坏发生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过来,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经过叠加和累积,生态将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自然灾难。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长久生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好了,资源才能更丰富,人类才能再开发和利用进而创造价值。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资源环境。

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环境资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如果过量开发和利用经济将无法进一步发展,环境的承受量就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和度上改变资源环境的状态,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环境基础的。如果开发利用过大,经济的发展过快造成资源环境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的程度跟不上,地理环境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或退化,生态系统将会质量下降。在这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环境变化趋势,调整经济发展的脚步将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在的影响。

4.3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发展和低度发展,低度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的破坏和损耗较小,经济的低速发展会对生态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高度发展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环境破坏和过度消耗资源,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及环境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健全地理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及做好自身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还非常低,主要是缺乏对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动力,当地政府的监督机构的监管并不到位,也不够主动,具有滞后性,常常是事后才进行追责,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也很难挽回。导致了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互相制约严重。二是缺乏资源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为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管理及资金等的管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相关制度缺乏,没有完善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后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资源补偿很难到位。这些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保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将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列入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范围,进行有效的督查和服务,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再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制机制及建立健全地方环境政策性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第二产业,修复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权责分明,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宏观调控与微观整治相结合,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生存赖以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保证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首要条件。地区性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其对社会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1地理环境促进人类文化起源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就是文化。地理环境对文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级文化,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治流域的古印印文化,这些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志区,气候温暖,有大河流经而过,有肥沃的农田十分有利灌溉农业。河流流域对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如由于田地的形成需要测量产生了古代几何测量学,为了从事农业的生产,预测天气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天文学等。一种文化的出现和更新是经过很漫长的时期慢慢发展的,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地理环境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形成如此形成了许多的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在流经的平原地区水草往往丰美,要属温带地区内则是游牧部落迁移定居地。随着不断地迁移、同化、异化,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经同的经济生活,众多的民族都有很强的地方民族色彩。

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的有重要的影响,如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日本同一系列的战争都有紧密的联系。生产力与原料的来源及销售就是一个尖锐的矛盾问题是日本这样一个小而贫瘠的国家要发展起来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首当其冲的便是掠夺和扩张。当今日本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其地理环境始终是制约其经济发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增长,环境资源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日本只得加深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作用

人类生存和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自然环境的物质保证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制约性和反作用性。不同自然要素的组合给了人类不同的生活资源基础。如发展工业必须在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必需要在水、热、光、土壤等条件组合比较佳的地方。

资源条件好的区域人类生产活的也会发生得较早,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也较快,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受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影响。如古埃及是历中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国家,河水的定期泛滥灌溉了千万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农田,人民可在农田上耕种,长期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工类别。在早期自然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丰富与贫乏,直接影响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由各种自然环境情况决定,如种植业适合平原地区,树林适合山区,一般钢铁基地适合在煤铁集中的地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进行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配是密不可分的,如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

5.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发展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它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是自然与人之间复杂关系而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在各形式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改造、控制和利用的能力表现。因此在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尽管人类与自然展开的特质转化方式和规模逐步精细化、规模化,更多地是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并在众多的区域建立了人类社会生态的系统,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有促进作同也有会制约性和反作用。如不加以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继续破坏和污染环境,将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重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自然环境对人会社会的形成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地理环境的自然资源变化,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科技已相当发达,利用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改变环境,把地理环境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强,地理环境的破坏程度制约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地理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能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利用空间并不大,需要调整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一个人与地理环境互相和谐、良性的、循环的人类生态环境,这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林其屏著.全球化与环境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3]朱步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平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4]彭鲜红.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01)

[5]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7]陈玉兰.地理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08(01)

下载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制电视节目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