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英语里有句谚语“房间里的大象”,直接的意思就是房间里的人们,对于存在于众目睽睽之下,房间里的一头大象却视而不见。引申的意思,人们对于骇人听闻、显而易见而存在的某种事实和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无动于衷。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我想,最初说这句话的人,他的目的应该是告诫人们要少说多听,要少说多做。但是现在,“沉默是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事情时逃避的借口。很多人觉得,沉默了就能避免成为坏人。但是,即使你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你就真的能这么确定自己是个好人吗?
我们都很厌恶恶人,因为恶人总有为世人所不齿的言行。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但是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有很多不幸是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而这些不幸却有很多是原本可以避免的。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生活中类似“房间里的大象”现象挺多,人们基于多种原因和考虑,对这头庞然大物采取了沉默和否认态度。最常见的比如为避免尴尬,人们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病人,往往回避残疾这个话题,甚至尽量回避谈及身体器官的称谓,这样做也是为了表现出“举止的优雅和得体”。再比如,家属和医生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也往往对严重的病情绝口不谈,或者矢口否认。
还有的沉默或者否认出于恐惧,比如15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被罗马天主教廷以传播“邪说谬理”烧死在罗马广场,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却选择了集体沉默。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也就是说,他们的沉默并不是出于避免尴尬和害怕自身物质和利益受损,仅仅是避免怕指出“房间里有大象”这一事
实,而被选择保持沉默的同伴和族群“孤立和仇视”。因为对他们而言,指出房间里有庞然大物的存在,就仿佛在寂静暗夜凭空放了一枪,击碎了那些视而不见人的美丽幻象,惊扰了他们的美梦,会被“天聋地哑”者视为捣乱分子,而受到强烈的批评和指摘,甚至孤立和仇视。因此,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很多时候,人们拒绝发声,那是因为发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承担责任。比如说我们谈论中东局势不稳定的问题,那我们就不得不找出维持稳定的办法;比如说我们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又比如说我们谈论现代社会里动物的养殖和屠宰方式,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动物权利呐喊,甚至严肃地对待素食主义这一主张。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依然有人要在战火和爆炸中过着心惊胆战颠沛流离的生活,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被迫害的人还在呻吟,养殖场里的牛羊猪还是在绝望中度过它们悲惨的一生,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历史终将会记取,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过度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如果我们继续不说不看,不讨论,继续装聋作哑,那房间里的这头大象就会永远存在。我们需要有勇气指出“皇帝的新装其实不存在”的小男孩,或者说我们需要小男孩的这种精神。如果说,我们敢于面对这些惨淡的、甚至是鲜血淋漓的事实,那么房间里的大象总有被戳破的一天,真相也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世间的许多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但合谋性的沉默与否认,并不能改变“房间里大象”存在的的事实。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世间万物是出于联系之中的,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在这个社会中置身世外,不要再认为别人的痛苦与己无关,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再去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第二篇:《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英语里有句谚语“房间里的大象”,直接的意思就是房间里的人们,对于存在于众目睽睽之下,房间里的一头大象却视而不见。引申的意思,人们对于骇人听闻、显而易见而存在的某种事实和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无动于衷。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我想,最初说这句话的人,他的目的应该是告诫人们要少说多听,要少说多做。但是现在,“沉默是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事情时逃避的借口。很多人觉得,沉默了就能避免成为坏人。但是,即使你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你就真的能这么确定自己是个好人吗?
我们都很厌恶恶人,因为恶人总有为世人所不齿的言行。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但是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有很多不幸是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而这些不幸却有很多是原本可以避免的。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生活中类似“房间里的大象”现象挺多,人们基于多种原因和考虑,对这头庞然大物采取了沉默和否认态度。最常见的比如为避免尴尬,人们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病人,往往回避残疾这个话题,甚至尽量回避谈及身体器官的称谓,这样做也是为了表现出“举止的优雅和得体”。再比如,家属和医生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也往往对严重的病情绝口不谈,或者矢口否认。
还有的沉默或者否认出于恐惧,比如15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被罗马天主教廷以传播“邪说谬理”烧死在罗马广场,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却选择了集体沉默。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也就是说,他们的沉默并不是出于避免尴尬和害怕自身物质和利益受损,仅仅是避免怕指出“房间里有大象”这一事实,而被选择保持沉默的同伴和族群“孤立和仇视”。因为对他们而言,指出房间里有庞然大物的存在,就仿佛在寂静暗夜凭空放了一枪,击碎了那些视而不见人的美丽幻象,惊扰了他们的美梦,会被“天聋地哑”者视为捣乱分子,而受到强烈的批评和指摘,甚至孤立和仇视。因此,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很多时候,人们拒绝发声,那是因为发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承担责任。比如说我们谈论中东局势不稳定的问题,那我们就不得不找出维持稳定的办法;比如说我们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又比如说我们谈论现代社会里动物的养殖和屠宰方式,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动物权利呐喊,甚至严肃地对待素食主义这一主张。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依然有人要在战火和爆炸中过着心惊胆战颠沛流离的生活,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被迫害的人还在呻吟,养殖场里的牛羊猪还是在绝望中度过它们悲惨的一生,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历史终将会记取,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过度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如果我们继续不说不看,不讨论,继续装聋作哑,那房间里的这头大象就会永远存在。我们需要有勇气指出“皇帝的新装其实不存在”的小男孩,或者说我们需要小男孩的这种精神。如果说,我们敢于面对这些惨淡的、甚至是鲜血淋漓的事实,那么房间里的大象总有被戳破的一天,真相也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世间的许多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但合谋性的沉默与否认,并不能改变“房间里大象”存在的的事实。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世间万物是出于联系之中的,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在这个社会中置身世外,不要再认为别人的痛苦与己无关,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再去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第三篇:房间里的大象美文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头大象。成百上千个人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开会,但谁都明白这个会只是个橡皮图章而已,在那个会议厅里,同样站着一头大象。
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头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头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头充气大象瞬间瘪下去。
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头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第四篇:藏在房间里的爱作文600字
藏在房间里的爱作文600字
爱,无处不在,情伴我成长。友情在我伤心的时候抚慰我,亲情在我遇到挫折时,鼓励我,妈妈更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天使。
某天早晨听见闹铃的声音,可我的神志还不是很清醒,一不小心就把闹钟打在了地上,又睡了„„几点了?几点了?我猛地坐起来从地上捡起闹钟。天哪竟然已经6点半了,完了完了,要迟到了。我赶紧穿好衣服洗脸刷牙,后来导致房间里一片混乱,不过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了,背起书包就出了门。
还好赶上了校车。在车上,我才稍微清醒一点回过神来,回想乱七八糟的房间,这下是真的完了,妈妈非好好教训我不可。也只有怪我自己太贪睡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过完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我坐校车回到家时,见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顿时,我心中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看妈妈这张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就料定等会儿不会有好事发生,可是之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妈妈不但没有骂我,反而温柔地摸摸我的小脑瓜细声说:“宝贝儿,我不是说过走之前要把房间收拾好吗?不过我这次不怪你,因为我相信你如果不是时间紧是不会把房间弄乱的对不对?”我呆呆的回答:“嗯!”我低着头,不敢直视妈妈的眼睛。
走进房间,发现现在的房间和走之前完全是两个样子,不用脑袋想就知道一定是妈妈替我收拾的,想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我冲进妈妈的房间,扑进他温暖的怀抱„„
母亲对我们的关爱是一片天空,给人无限的温馨;是一盏明亮的灯,照亮我美好的未来。我们现在能为母亲做的不多,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五篇:房间里的天涯伤感爱情的故事
她本来叫田雅。父母离婚后,她自己把名字改成天涯。天涯一个人住,自13岁起。父亲长年在外地做生意,那两居室的套间,便是天涯所拥有的海角天涯。
虽然天涯自认为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姑妈还是不放心。后来姑妈决定给天涯召一名房客,至少也可以给天涯作个伴儿。女房客搬进来了,是在上海打工的无锡姐妹俩。
就这样,一个小女孩,两个大女孩,开始了一个屋檐下的同居生活。7点10分,天涯准时出门上学。天涯的早饭通常就在路边食摊上对付过去。从家到学校这一路摊贩众多,但多是当街卖早点的无证小贩。如有城管突击扫荡,便会有人一声呼哨,眨眼间,小贩们一哄而散。
天涯不是爱说话的女孩,所以,尽管女房客来了一月有余,她仍不清楚两人以何为生。直到一天早晨,在小贩的逃窜队伍中,她看到她们两个,正合力推着小木车奋力狂奔。小木车即所谓的流动馄饨摊,上海人叫它作“柴爿馄饨”。那天回家后,天涯才意识到客厅里一直飘着的就是馄饨的气味。
天涯开始和她们说话,有时候帮她们一起剁馅子包馄饨,有时候也会吃她们盛情端来的小吃——各种各样的馄饨。没想到这一吃,吃了整两年。后来,馄饨姐妹的生意受到同乡人的排挤,生意惨淡。再以后,姐妹俩搬走了。在她们走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房间里隐约还有剁馅子的声音。过了两个月,这幻音才消失。因为新的女房客搬来了。新房客是一个18岁的高三女生。天涯那时15岁,对高中生活充满向往,把这个18岁的高三女生当偶像看。
住得久了,女孩和天涯便熟悉起来。她常常到天涯房间里玩,有时会拿天涯的望远镜看对面楼房和低矮的灰色天空,看着看着就微笑了。两个月后的一个黄昏,天涯在楼下的信箱里发现一封未贴邮票也未署名错别字连篇的情书。天涯回房把信给女孩看,说这是给你的情书吧。女孩顾不上那些横行螃蟹般的行书,逐字逐句辨认信里的意思。天涯看着她陶醉的神情想,她恋爱了吧?
一天中午天涯提前回家,撞上逃课在家的18岁女孩。沙发上坐着对面楼房里的帅哥——那个在望远镜里被天涯偷窥多年的少年人。十三四岁时,天涯常常在望远镜里偷窥他,看他挤青春痘。而现在他来到天涯的房间,轻柔地和天涯打招呼:嗨。后来,他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天涯面前,总是腼腆地招呼,然后带着那18岁女孩出去兜风。天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她的心空荡荡的。房客女孩没有考上大学。七月过后,她搬回自己的家。那个男孩也消失了,从天涯的望远镜里,从天涯的心里。仿佛他从来不曾存在过。
天涯20岁那年,根据市政府的决定,天涯家那一带的楼房将被拆迁。听到这消息,天涯特意从大学赶了回去。看着熟悉的房间,天涯想起这儿曾经住过许多人:馄饨姐妹,迎考的高三女孩,牛仔裤上剪很多破洞的叛逆女生……他们来了,又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天涯和姑妈姑父一起打扫房间,虽然这举动看起来毫无意义。后来,天涯在抽屉隔层里找到一张破纸,上面有着些零碎句子。她拿到窗前细看,是自己多年前涂鸦的文字:
月和灯,隔着空间,记忆和忘却,隔着时间,我和你,隔着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