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

时间:2019-05-15 14: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

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起,我国就步入了阳光明媚的发展大道。30多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江苏这片热土。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发生了较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农村一直没有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乡村聚落变迁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工业开始成为乡村主导产业,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乡村人口并没有向城市聚集,而是出现了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城镇化进程。从全国来看,1978年到2008年城镇化水平从17.92%提高到44.9%,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促使社会结构向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发向变革的同时乡村聚落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地结构也随之变化,乡村聚落形态的各个层面都有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对江苏乡村聚落形态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乡村聚落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资源配置问题,建设的文化失范性问题,空心化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仅仅从乡村聚落形态方面着手是不够的,必须着眼于促使聚落形态发展的动力因素。诚然,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变迁机制也应如此。

从唐中叶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明清之际,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苏南地区发生;晚清,中国的近代工业化首先发生在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镇企业不断涌现,非农业不断兴起,使得苏南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苏南模式”及其创造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再次成为全国的典范,苏南乡村聚落社会结构的转型已经走上一条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会道路,是成功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典型。可见,苏南地区是中国 经济模式改革带动社会变革的先驱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搞个开放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行另一方面看,充当变革先驱者的苏南地区,也势必会比其他地区更早的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如何通过乡村的规划和设计来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因此,本文选取改革开放后的苏南地区此昂村聚落作为个案研究。

而处江苏北部的苏北地区,为省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发展。加快发展苏北已被列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中;其后,通过实施“区域共同发展”、“徐连经济带规划”、“淮北脱贫致富”和“海上苏东”两大工程、“苏北大发展战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四项转移”、“加快苏北振兴”、“南北挂钩帮扶共建苏北开发区”、“沿海开发”、“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大加快了苏北发展步伐。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苏北发展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与人们的期望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当前发展中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也需要反思。因此,回顾三十年来的苏北发展道路,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将有利于新时期的苏北振兴,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全省的区域共同发展,对于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作为江苏发展研究文库之一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苏北发展》(文库总主编孙学玉,沈正平、欧向军著)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北发展的道路、成就与经验这一主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领域,进行了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同时从理论上进行归纳与提炼,对未来加快苏北振兴提出了思考与展望。该书认为,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没有苏北的振兴,就谈不上全省的率先。

1978年,江苏人民率先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顺应全国的改革开放形势,以兴办乡镇企业为特色,无锡、武进、常熟、江阴等地还从上海等地引进专业化人才,使乡镇工业经济与相对先进的科技文化及较灵活的市场制度相结合,在全国促生了“苏南模式”,这是江苏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经济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在苏北地区还出现了以家庭作坊式经济为特点的“耿车模式”,可惜后者未能结出硕果。198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进行省辖市代管县的行政区划改革试点,这是江苏行政制度文化上的一次创新性改革,它改变了此前城、乡人为分离和市、县分治的传统体制,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引领,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格局,为“苏南模式”这一新经济制度的成长提供了行政体制上的保障。

第一届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已经让全国瞩目,无锡、武进、江阴三县分列全国百强县的1、2、3名,经典的“苏南模式”驰名全国,也推动了江苏的整体发展。1993年第二次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有26个县进入百强。“苏南模式”实际推动了江苏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型,1978年到1983年,只用6年时间,江苏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已超过农业总产值。

1995年以后,“苏南模式”进入衰弱期,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推动,各类企业实行改制,外向型经济在江苏迅速发展,江苏经济发展模式又一次转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张家港发展模式,以对外招商引资为特色的昆山模式、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新城区建设及老城区保护为特色的苏州模式相继出现,外向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同步进行,不断推动江苏经济驱向国际化。与此同时,江苏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1996年8月,省辖市泰州市、宿迁市同时宣布成立,以解决苏中、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分布不够密集、传统市辖县过多的问题,以加快苏中、苏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到1998年底,江苏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年原低于全国4.7个百分点发展到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底,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以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及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这一时期江苏还适时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以进一步推动发达的科技业和一流的人才与各类生产要素的结合。到20世纪末,江苏在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及小康社会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江苏取得丰硕成果。

2000年开始即进入21世纪后,江苏利用先前的经济、文化积累,利用中国加入WTO的契机,从“文化再造”入手,2005年提出“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加上“两个率先”、“五大江苏”等发展战略计划,大力推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和谐共生的“新苏南经济模式”的成长,这是江苏在经济制度文化方面的又一次创新。这一时期,江苏外向型经济高歌猛进,也带动了全省经济的迅速升级,生产能力和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GDP从1978年的430元到2003年达到16796元。至2005年,县级市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27个,建制镇由114个增加到1117个。

在“文化大省”建设方面,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2001年以后,先后公布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文化大省

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文化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释放知识生产力,到2005年,江苏的文化综合竞争力已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06年9月,在江苏省第三次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文化强省”建设之说。

2007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江苏追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2007年11月10日,梁保华书记在江苏省委扩大会上提出“提高江苏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速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当月2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梁书记又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2008年1月,罗志军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会议报告中也阐述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几项要求;同月,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正式出台。2008年8月以来,尽管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给中国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但江苏的“文化强省”建设并未止步。

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提出,是立足于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发达省份及科技、教育、人口素质等文化领域占有优势的基础上,又结合江苏历史上曾是全国文化强省的经验、面对经济文化一体化、知识经济、生态文明等业已兴起的世界潮流及中央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区域内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如2008年4月,梁保华书记即提出:“江苏要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温家宝总理今年夏天视察江苏时也指出“江苏文化底蕴深厚,各类人才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良好条件”。从2007年11月10日到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集中各方面经验和智慧,先后提出江苏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本身就是江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要实践和理论成果。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第三篇:论文:改革开放30年变化

06人资(1)班杨扬20060410060121

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衣着变化

改革开放30年--衣着变化

0摘要:在这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然而变化最为显著之一的莫属衣、食、住、行中的服装了。

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护体到现代的时尚流行,它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它是一个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标志。

出生在90年代初的我虽没有经历过60、70、80年代服装的演变,但凭着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辈的记忆中、照片和网络上的信息,发现服装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70年代黑蓝灰的海洋”那个色彩单调、着装单一的年代,“80年代晨曦微露”则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服装变化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到“90年代缤纷时代”、“21世纪乱花迷眼”则体现了服装成为人们凸显个性标志,展示服装全球化、品牌化时尚潮流。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望。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由于战争后的影响鼓励多生,一个家庭少则两三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因此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不但显示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更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款式:从单一到个性化

上世纪70年代的服装款式非常单一,罩衫、绿军装、中山装、列宁装、工装成为流行。翻领、单排扣、两个直插袋,不修身的款式设计在当时已是非常时髦的服装了。大街上时常会看到穿补丁衣服的人。那时,人们的衣着单调死板,穿衣不讲究美观,纯粹是为了御寒遮体

* 中式格子罩衫

中式格子罩衫,它之所以留给我留下最初、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外婆。至今,外婆的衣柜里还有留有着这种罩衫。虽然款式单一,但那是外婆这一辈的回忆!* 中山装

它的特点是在“企领文装”上以为基础,稍加改进:在企领上在加一条翻领,这样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

长裤是:前面开缝,用暗钮扣扣紧,左右各一个大暗袋,裤腰处有一较小的暗袋(俗称“表袋”)。左右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 罩衫

女人们都有的蓝色罩衫,算是那个年代的“基本款”,里面的红格子衬衫,在那时候也算是很惊艳的一抹异色了 * 列宁装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上世纪80年代,受电影的影响,喇叭裤、健美裤、连衣裙成为当时最流行,最前卫的服装。* 喇叭裤

这种上细下宽、把臀部包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裤子,被绝大部分国人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

七十年代的服装千篇一律,呆板傻气。牛仔裤的出现引领时尚新潮,人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从它一开始出现就受到了多数人的反对,那时候,看到穿喇叭裤的男青年,脑子里立马反馈的信息就俩字儿--“流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服装的态度开始趋于宽容理解。毕竟以当时的标准看,喇叭裤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裤型,穿在身上比那些又肥又大的直筒裤漂亮许多。

追求个性和款式,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言似乎是一种罪过。当时,穿喇叭裤,带蛤蟆镜被视为是不良少年的标志。

* 健美裤

健美裤上宽下窄,贴身,脚跟踩着裤底,一般以黑色为主,面料贴身,带着很大的弹性。

健美裤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是很百搭的裤子。在那时是每个年轻人都会拥有的服装。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大胆地追求流行服装。牛仔裤、蝙蝠衫、老板裤、老板衫、连衣裙、吊带裙等开始出现。配饰有纱巾、大耳环等也开始流行。在那样的年代,时尚就等于奇装异服。

奇异服装一般老百姓不太敢尝试,是杂志封面上的电影女郎们,就身先士卒,引领了这一股风潮。大大的耳环,这样的闪光的衣服,这样的发型,在那时是极具时尚的气息的。

* 连衣裙

方便面似的烫发,薄纱制带有垫肩的衣服。那时候有垫肩的衣服不但流行而且让人感觉有贵气。

连衣裙的看点不但有在裙上,也有在肩膀上和腰上的。腰上有个蝴蝶结是那时很流行的。袖子有长袖,也有短袖,肩膀处有小的褶皱,形成两个大的隆起,隆起的幅度越大越受欢迎。这样的款式之所以受女生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受童话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 蝙蝠衫

蝙蝠衫得名于它与众不同的袖子,袖幅宽大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双臂展开,形似蝙蝠。上世纪80年代,蝙蝠衫风靡一时,成为时髦青年必备的行头。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时尚迅速进入中国,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达。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混搭风流行开来。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不同的服装款式文化的相互融合,从广泛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中吸取灵感。这种主观能动性彻底颠覆了“整体着装”的传统概念,为诠释个性风采注入了极大的自由。21世纪穿出个性才是王道!

颜色:从黑灰蓝到五颜六色

30年前,在所有人的身上,黑、蓝、灰三种颜色的衣服一直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穿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会引来“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指责,更何况那时的市场根本没有什么鲜艳的服装。如今,大街上满是“色彩斑斓”的男女。

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灰蚂蚁”。

那时,人们的衣着单调死板,穿衣不讲究美观,纯粹是为了御寒遮体。纺织行业生产的产品也是粗糙单一,色调以灰色、蓝色、军绿色为主调,其它花色很少。那时,国家封闭,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热衷于开展各项 “政治运动”,发展生产、抓经济被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老百姓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哪有足够的钱用来穿衣打扮。

追求色彩和个性,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能有的念头,但却一直又是流荡在众多年轻人心中不灭的精灵。所以,当电影《红衣少女》里的安然把大红色送进广大观众的眼中时,带来的视觉冲击不能不令人感叹。眼中所见必然带来心中所思所想,色彩带来了思维和观念的变化。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面料:从“的确良”到多样化

改革开放初期,化纤类纺织品如腈纶、尼龙等大行其道,到上世纪80年代初,市面上开始出现“的确良”。那时有一件挺阔不皱、结实耐用、滑爽鲜亮的“的确良”衣服是一件很令人羡慕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时髦的象征。

1976年至1979年,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到了80年代初中期,“的确良”军装又变成了“咔叽”军装。从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习惯,彻底改变了。告别了“补丁”时代。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款式新颖的各类服装琳琅满目。现在在服装的领域里,服装的面料更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柔软型、挺括型、光泽型、厚重型、透明型叫人无法确定。原料应用上面,棉、麻、丝、绒、皮、化纤、各种混纺应有尽有。穿着舒适、吸汗透气、悬垂挺括、视觉高贵、触觉柔美等几个方面的特点成为人们对穿着的最起码要求。走进商场、超市、服装店,各种档次齐全,知名品牌,简直是数不胜数。纯棉的、化纤的、皮草的,更是应有尽有。

现在的新型面料数不胜数,大豆纤维蛋白面料--抗菌、莱卡面料--有弹力、。。

数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3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如今,人们大衣柜里五彩缤纷。那时人民穿衣吃饭实行供给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个人一年消费多少布料,政府有严格的规定,容不得人们随意购买。故而,穿新衣服只能是过年才会享受到的待遇。过年穿新衣也不是“定律”,遇到家庭需要添置铺盖,或者有儿女要结婚的年景,全家人所有的布票都要集中使用,有时还须向亲朋好友讨借。这样,过年也享受不到穿新衣的待遇了。

然而当今,对我而言我自己一人的衣服用一个衣柜也总觉得不够。在我的概念里,服装的最高境界既不是御寒也不是遮体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穿出个性、独一无二是我这一代人的追求。

以前一件衣服“打天下”,现在服装的种类有很多:运动装、职业装、休闲装、时尚装、晚礼服、中装等等。出席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这对于当代的人而言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结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研讨探究》2009年第6期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通化万通集团和金厂镇夹皮沟的调查报告

简介:此次活动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7月31号和8月1号到通化万通集团和金厂镇夹皮沟实地考察。主要目的是: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组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诣在培养大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把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运用与实际。让大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理解改革开放,比较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国家军事和对外交流的变化。增强我们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此次实践内的容包括深入实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的发展变化。选择的实践基地为我省著名医药企业——通化市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的成功经验。同时还包括深入当地夹皮村了解农民和农村的状况。

2008年7月31日早上,本次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校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通化市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作组织开展的长春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理工大学西校区举行了简短的出发仪式。我们在一教门口进行了留念合照。实践团由近43名同学和5名带队老师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淑东院长在仪式中强调,此次活动第一要安全,安全是第一重要的。第二,要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吩咐。第三,要完成此次的任务。

我们在举行完简短的仪式,踏上了此次实践的路程。心情此时无法言语。路边的景物飞快的向后退去,经过4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通化。

万通集团之行

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通化市万通集团有限公司。这里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们早已被这优美的景色所吸引了。

迎接我们的是万通集团的李树林主任,他的热情接待感染了我们。我们师生全体被引到了万通集团的大会议室。这里宽敞明亮,我们陆续就位。摆在我们面前有万通集团的介绍书。接着我们开始我们的座谈会。首先是李主任向我们介绍该公司的情况,然后是我们学生老师提问。这趟座谈会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个个勇于发言,勇于提问。李主任也认真回答我们的问题,给予答案。

通过这次参观吉林万通集团,我对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吉林万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28日。该集团总部座落于中国医药名城--通化,是集医药生产、产品研发、医药营销、房地产开发、商贸餐饮服务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实业集团,占地面积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资产8亿元,现有员工5000余人。

吉林万通药业集团拥有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药业有限公司、梅河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田万通股份有限公司、通化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化万通大酒店有限公司、通化万通大厦有限公司、通化万通销售有限公司、俄罗斯销售分公司、印尼销售分公司。

在艰苦的创业历程中,董事长潘首德带领全体员工弘扬“科技兴厂,药业报国”的企业宗旨,秉承“造好药,为人民”的核心理念,短短几年便使企业由弱到强,并迅速成长为吉林省优秀企业,跻身全国医药企业100强。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底从濒临倒闭的原通化市第二制药厂转制而来。2001年,企业顺利实现转制,成立了通化万通药业 1

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实现产值3.2亿元,销售收入2.03亿元,利税5133万元。2003年,实现产值近4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税利8000万元。2004年,实现产值5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1亿元。2005年,企业继续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产值,利税同步增长,进入福布斯发布的中国企业潜力百强企业。公司以医药生产为主,可生产9大剂型、120多个品种,全部通过GMP认证。其中“万通筋骨片”、“景志安神口服液”、“楼莲胶囊”等产品被国家五部委命名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万通筋骨片”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同类、同剂型药品销量第一地位,被评为“中国消费者十大满意品牌”和“百姓放心药”。营销网络遍及全国31个省、306个地级市和2800多个县(市),可迅速将产品推向全国。随着万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2006年5月31日“万通”商标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万通筋骨片”为主打品种、以8个独家品种为重要支撑的产品系列,这些品种优势为产品赢得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企业、中国农业银行“AAA”级信用企业、东北三省经济效益最佳企业、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省、市纳税状元等几十项殊荣。市场无限,目标无限。展望未来,万通药业集团将致力于潘首德董事长提出的“做大、做强、做优”和创建“百年万通”的目标,全力打造万通品牌,推进各产业协调发展。万通人将矢志不渝,同心协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通过这次参观吉林万通集团,我了解到该集团之所以迅速发展有下面几个优点。

第一,万通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通化市政府给予的帮助。通化市是中

过著名的医药城市,有76家。在通化市有中国医药库之一长白山。

第二,是内部环境,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董事长潘首德是一位燃烧着激情与

希望的人,有杰出的管理才能和惊人的洞察力。他是东北三省优秀民营科

技实业家,吉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省`市劳动模范等。总裁潘丽有独特的营销理念,使万通的产品铺到全国。还有其它许多优秀的领导人。

第三,万通有一批好的系列产品。主打万通筋骨片。万通筋骨贴仅上市一年,就

创造1.5亿。其它还有景志安神口服液,楼莲胶囊等等。

第四,万通有一张好的营销网络。每个省、市、县都有营销经理,且每个营销经

理都有自己的车。公司出台了激励政策。

第五,万通有一套好的企业文化:关爱万众,天人惠通。科技兴厂,药业报国,为了人民健康的服务宗旨。对员工制定基本的行为准则。

第六,企业老板有一颗仁慈的善心。公司先后捐药数千万,参加家乡建设。设立

了潘威奖学金,通化市潘威创业基金。对员工实行八免政策。公司以人为

本,非常重视员工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

我也了解到该公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第一,通花目前公路建设水平虽然高,但没有飞机场,信息闭塞,交通不好。

第二,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大部分都是大专院校合作共同研发的,然后购买该

专利,申请专利。

第三,该公司缺乏人才,文化水平底。

第四,最近该公司去投资了煤矿产业,最近几年也发展了房地产,酒店,以横向发,且效果不错。但公司现在却因生产成本大,大部分发展在横向产业,在纵向产

业上却很犹豫,不愿花巨资。研发一款新药确实是耗资大,风险大,但公司如

果想在医药行业长期占居,必须加深纵向发展,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通过此次参观通化集团,我了解到万通的位来目标如下:

人才发展目标:坚持“百年企业,百年育人”的目标; 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环境,留住人才; 培训为先,建立注重实践的培训体系 ;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

人才、留住人才、管好人才。

人才招聘计划:随着万通药业集团的快速发展,万通向全国招贤納士。万通与智联招聘展开合作,在网上定期发布招聘信息,架起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桥梁。有意者请关注万通网站发布的招聘职位,留意职位的发布和更新。

人才培训计划:万通药业集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医药研究开发中心签有教育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申请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到厂实习、企业员工到校进修、举办研究生课程学习班;共同开展新药研发,在企业成立中药材研发基地。

人才关爱工程:万通对企业人才非常重视,努力为员工提供最好的工作机会和优越的生活保障。08年5月,万通科技人员公寓正式开工,工程建筑面积达到13000余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内设有幼儿园、运动馆等配套设施。科技人员公寓的开工建设是万通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企业人才的又一大举措,也是万通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好见证。

发展目标:实现省内排头,国内一流。提高药品科技含量,逐渐发展中调整,将来的目标为几十亿。

发展纵向产业确实可以增加公司发展的稳定性,但一个公司如果想在国际上长期获得一席之地,不能总是排在别人后面,看到了某个行业有钱赚,就去投资。一个公司必须有一个主产业,以该产业为主,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贵公司是以药业为主,就应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研究新药。不要光想着眼前利益,短期的利益,应长远着想,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想。不要总是怕冒风险,只要达到一定的成功率,该冒的时候就得冒这个风险。

长白山是中国的医药材料库之一。不错,现在该公司是凭借这座宝库得到了很多利益:便宜的原料,就地取材,丰富的资源。但任何天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像有些药材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才会成材。例如,人参。因此该公司应尽早研制新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应原料丰富,价格便宜,以备不时之用。也可开发新的产品,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公司也应该尽可能弄好物流运输,现整个中国的物流都没有规划好,尽早弄好将会获的很大的利益。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办一个网上商店。还可建立一个专门治疗风湿,病腰腿痛等和本公司药业有关的专门医院。实现一条龙服务。

万通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我相信万通的发展是无限的。

夹皮村之行

8月31号,吃完早餐后,我们乘车来到夹皮村。这里群山环绕,景色优美。一走进夹皮村,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一幢漂亮的楼房。这就是夹皮村的村干部的办公楼。里面宽敞明亮,宣传栏里刊登了该村的工作计划,领导组织等。

通过这次调查,我了解到该村共有822户,农业人口2903人区域面积3731.5亩。其中,大田面积3387.34亩,水田面积344.22亩,耕地面积4459公顷。金厂镇夹皮村是全区第一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

该村已建立和待建的企业和工厂有无公害葡萄园,五味子药材基地,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白云石加工厂,金矿等。原来没有农村信贷,现在办企业,给予一定的农村信贷优惠政策。有的靠外来投资。营销市场要靠自己找。

该村2007年人均收入4285元,2008年人均收入4868元。最近三年注重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大街小巷都是水泥路,变化非常大。垃圾有集中点。现在村里户户有电视机,电话,电脑不普及。村里不停电。人们吃得和住得都有很大的提高。村里每个适龄儿童都不会失学,上大学每人补助2000元。种地有粮食补助;看病有补贴;老人有养老补助(60周岁一个人

每月拿60元钱,书记当了15年,每月拿300元;低保护每月拿40~50元;计划生育有相应的补助。该村还实行了股份制,做到人人有份,共同富裕。村民在空闲之余,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当然还有打牌的。

人们都很满意政府,满意国家的政策。

村民存在的生活问题其中的一个就是自来水饮用问题,有待解决。现在村里信教的不多了。过去土葬,现在村里葬礼采取了火葬形式。

村干部选举是这样的。村长书记是由党员来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法,且要够半数票以上才能被当选。、改革开放30年变化的原因

为啥有这么巨大的变化呢?这都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改革开放有关。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万通集团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夹皮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没有现在的富裕生活。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富裕生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党,我们只有在他的领导下才能快速的发展。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能快速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富裕。

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傲,为我们的国家感到自豪。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了改革开放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也开阔了自己的眼见,使自己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的社会,增加了自己的经验。我希望学校能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

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607111班范水高

2008-8-10

下载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之苏南、苏北变化情况简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精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要害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熟悉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

    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读后感 诸烨 101108171在阅读完《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开......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振臂高呼党英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

    改革开放30年海陆空交通变化

    1978年前后: 时髦代步工具——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摩托车:曾经的时髦 中巴、电动三轮车:一去不复返 地下的世界:隧道、地铁 轻轨、磁悬浮正在驶来......

    改革开放30年南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南通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全国的经济得到了飞快的提升。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收入更是得到了几倍的增长。南通顺应历史潮流,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这段时间内坚持改......

    调研报告改革开放30年变化

    关于改革开放30年新农村变化的调研报告寒假回家,看见路两边建立起了一座座新楼房,街道也修得笔直,村貌焕然一新。这对世代土坯房,土泥路的落后农村来说可是个不小的变化。看着眼......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

    改革开放30年 变化在身边

    改革开放 30 年 变化在身边 三十年时光荏苒,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之兴衰在这三十年紧紧相连, 相互印证, 让每一个浸润其中的人心潮起伏, 感慨万千。 三十年高歌猛进, 三十年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