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环境保护法》汇报1
关于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的情况汇报
(2011年8月10日)
近年来,aaa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监察和保护力度,有效防止和遏制了环境污染行为,为人民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为“建设新平乐、实现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识到位,高度重视
aaa是株洲地区最边远乡,也是bb县的南大门,是bb县与郴州市交界的乡,对bb的外在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实现“建设新平乐、实现新发展”的战略目标,确保环境优美无污染是首要前提。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拟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坚决按照上级安排和布署抓好环境保护特别是污染源治理工作。
二、健全机制,责任明确
专门成立了由乡长ww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aaa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召集各成员单位定期进行沟通和协调,做好情况汇总,反映面上工作,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同时加强与县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支持,形成强大的合力。
在此基础上,与各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下去,明确各村任务和职责,并把污染源治理作为对各村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组织不定期督促检查的基础上,还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和举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要求各村到现场查看,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
三、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采取入户宣讲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途径和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向养殖户宣传各种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对污染源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营造有利于污染源控制和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我乡环境保护和污染源防治工作当中。在对外招商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坚持“环保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1、对全乡企业进行了一次集中检查和整治。
组织乡安全生产工作小组对aaa境内的企业进行全方位检查。特别aaa境内有二家规模企业(ggg、hh),检查小组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监督检查外,还对各企业的防污治污,贯彻《环境保护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对全乡规模养殖场进行排查
通过发动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力量,禁止将畜禽粪便直排到沟渠、河道中。发现有养殖直排现象的,立即制止,并发出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修建粪坑或沼气池来处理。据群众反映,我乡ggg一生态养鸡场的鸡粪直排到村口的河道中,导致臭气熏天,蚊蝇满天,严
重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乡政府经过实地查看后,帮助其修建两座沼气池,既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又为他们找到了新能源。
3、对主要河流进行疏浚、打漂,清洁水源
专门聘请人员对主要河道进行集中打漂,清捞白色垃圾及其它漂浮物,让平乐人民有一个洁净的环境。在今年已经通报的卫生检查评比中,我乡整体情况较好,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
1、环保意识有待加强。部分群众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存在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甚至包庇纵容,妨碍了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2、自律意识有待加强。在农村,滥用农药化肥,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等现象比较普遍,垃圾堆、粪堆、塑料袋随处可见,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严重,即使集中处理,方式也过于简单,无害化处理能力低,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3、污染问题未根除。污水、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给周边村居造成污染。全乡范围内的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臵系统尚不完善,处理生活垃圾的场地太小,不适应发展需要。
六、几点建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生态保持良好,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更好地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强化环保意识教育。要加大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力度,运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积极引导公众人人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保监督,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认真排查污染源。协助县环保部门,认真搞好全乡现有污染源的排查摸底,查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企业名称、地点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放去向,从而摸清我乡污染物排放的底数。
(三)严格环保执法。协助县环保部门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禁废气、废水超标外排。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禁新的污染源产生。要依法查处各类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违法单位和企业,要依法予以惩处,对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篇:《环境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
檀江乡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法》
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区人大领导:
首先,谨让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环境保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檀江乡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现有18个行政村,276个村民小组,全乡共6938户26578人,是我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乡。近年来,我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环保基本国策,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进生态乡镇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统筹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促进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我乡的贯彻实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环境保护法》实施四年以来,乡党委、乡人大、乡政府、乡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高度关注,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支持、部门配合、全员参与、共同促进”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领导,确保组织力量到位。乡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并把该法的执行情况列入了乡目标考核范畴,多次在班子成员会和全乡干部大会上对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进行了研究部署,将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在全乡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宣传,确保思想认识到位。为大力营造人人学法、知法、用法的浓厚学习氛围,全乡组织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法》宣传活动。一是深入群众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现场解答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等形式大造环保声势,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二是结合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在参与项目引进、产业布局、退耕还林等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宣传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使环保知识在做好具体业务工作和服务群众、优化环境两方面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三是在全乡中小学中开展环保知识进课堂活动,强化青少年环保意识。
(三)加大力度,确保工作措施到位。一是严把进口关。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较大、能耗较高、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如丰盈村采石场、打火机厂等,一律不予引进和审批;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迅速启动和完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项目,如檀香园现代农业有机种养及生态休闲基地、金山湖度假村、茶元蔬菜基地、双江淮山基地,大塘药材基地等。二是落实整治关,加大了对环境整治的投入。继续扎实推进檀江河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饮水工程建设,保证饮用水源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对旅游风景区的管理,对无底洞等旅游风景区的保护力度加大,避免了乱建项目、乱开滥挖等情况的发生;投资20万元创建了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大塘村,已实现 “五改”的沼气用户达219户,沼气覆盖率达80%,并配套建成废品弃物收集池10个、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池20个,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场1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作顺利开展,实施青山绿水工程,重点开展清理家园行动,实行乡、村环境同治。突出抓好“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美化了乡村家园,优化了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三是狠抓制度关。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案件办理制度》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努力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我乡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环境保护法》逐步深入人心,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中,环保法律、法规宣传面窄,力度不够,群众环保意识不够强。二是排污企业自身认识不足,污染治理投入和落实不到位,生产工艺滞后,生产、治理设备较为落后,各种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环境保护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式发展需要,存在机构、人员队伍的配置不够的情况
三、改进的措施
针对我乡在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中尚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唤起人们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逐步将个人行为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纳入道德规范。
(二)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联系我乡实际,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妥善解决环境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加快环境执法机构、人员队伍的配置,努力提高环保执法水平,打造一支作风硬、效率高、能力强的环保工作队伍。
环境保护是为民尽责、为民谋利的事业。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不断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檀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环境保护法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原始阶段;农牧业阶段;现代工业阶段。
2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意义:概念,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3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点,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
4环境保护法的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5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6环境保护法的作用: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7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宪法;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8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公众参与。
9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贯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10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可以获得投资省收效大的效果;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保证;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11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可以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利于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合理地利用;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积累资金,贯彻,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环境保护共同负担制度。公众参与原则的意义和贯彻: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贯彻,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权利;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加强社会监督。1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环境保护费;许可证;限期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概念,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宜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指制定的调整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具体性;系统性;特定性。意义,实现环境保护法目的任务的重要保障;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举措;实现协调发展原则的有效手段。
14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的特征意义原则: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约束性。意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保障;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坚持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原则;坚持依靠环境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原则。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特点,预测性;客观性;综合性;强制性。意义,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6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意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是防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有效措施。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开发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总和你刚和利用项目。三同时制度的具体内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建设项目的施工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竣工后,提交报告书或登记表,由有关部门验收;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17征收环境保护费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征收排污费制度概念,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意义,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加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能力;促使排污者进行技术改造,开展综合利用。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概念,为了防止生态破坏,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向从事对生态环境或者可能产生不良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法律规定。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是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促使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者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资源,从而保证其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为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破坏开辟了一条资金渠道;有利于树立公众的生态意识。
18限期治理制度概念和意义。概念: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意义:可以推动污染单位积极治理污染;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环境污染破坏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改善厂群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19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实质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亦称环境保护标准。意义,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环境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20环境噪音污染的概念和危害。概念: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现象。危害: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干扰睡眠和休息;危害听觉;引发疾病和其他危害;危害财物。
21固体废物的特点。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具有污染环境和可利用的双重性质;具有可转移性
处置的多样性和可与环境隔离性;出突发污染事件外通常具有长期潜在性和迟滞性。22防止固体废物的原则的规定。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施行全过程管理的原则;对固体废物施行三化(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原则;禁止排放固体废物和强制处置原则;集中处置与分散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对危险废物实行特别严格的控制和重点防治的原则;污染者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原则。2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概念,为了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由政府事先编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启动该应急预案,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规定的总称。意义,有利于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处理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2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违法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而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危害后果是指违法行为造成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后果;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该行为所造成的破坏或者污染环境后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练习,而不是表面得、偶然的联系;行为者有过错。23行政制裁: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承担行政责任者,依法实施的惩罚措施。特点:行政制裁必须体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行政制裁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行政制裁必须严格区分制裁的主体和对象。24行政处罚: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二破坏或者污染环境,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特点: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的对象是相对人中得违法者;行政处罚的性质是行政制裁;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单方性强制行为;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24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原则,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处罚依据、刑事、幅度和程序对承担行政责任者实施行政处罚。25行政处罚轻重与行政责任大小相当原则,是指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根据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给予行政处罚轻重的程度。
26公正、公开原则,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在对违法者提起行政处罚程序,确认其承担行政责任的要件和情节,以及决定行政处罚时,必须客观、平等、不偏不畸、不隐瞒,做到公平和有透明度。27行政处罚形式:警告、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和责令停业、关闭。
28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调查取证阶段;立案的条件,立案等级的具体内容,成立调查小组,开展调查检查工作,对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申辩和听证阶段;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听证程序。做出处罚决定阶段;六种不同的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期限3个月,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和送达7日。执行阶段;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处罚决定,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60天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15天,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执行措施。
29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所属人员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行政处分方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和开除。
30行政处分的程序:立案,调查,申辩,报批,决定,备案
第四篇: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领学人:荣县环保局 罗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共7章70条,比原法增加23条:
1、更新了理念;
2、完善了基本制度;
3、强化了政府、部门、企业责任,明确了公民的义务;
4、加大了处罚力度;
5、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6、为公众参与环境环保提供了法制渠道,彰显国家重点治污的决心,最大限度凝聚了各方共识,新时期最有利的环保法。
一、新《环保法》的主要特点(创新突破)
(一)宣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思想
理念创新,此前立法理念依然是经济优先,要促进经济发展。新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二十字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明确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了法律(第29条)轻者:行政责任,重者:追刑责。
(二)实行从“政策法”到“实施法”的转变 一是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现区域限批,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44条);二是国家在强力推进污染责任险之外,让企业主动 参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提升企业参险意识,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事故发生,对污染损害及时补偿,有效保护受害者权益(第35条);三是从结果违法上升到行为违法。
(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四)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问责、引咎辞职制度)
(五)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影响
(六)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有步骤的改善环境质量等。
(七)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1、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
2、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3、公民进行违法举报;
4、社会组织依法参与;
5、新闻媒体进行舆论报道;
6、明确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八)增强了环境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
1、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查封扣押权;
2、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以责令限产权;
3、授予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停产整治权;
4、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制定了罚款按日连续计罚制度;
5、针对未批新建,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行为,拒不整改的导入治安拘留处罚制度;
6、构成环境犯罪的,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九)加重了政府、部门环境监管的责任
1、规定了违反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严厉问责制度;
2、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的行政监察制度;
3、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刑事追究制度。
(十)环境犯罪的入罪门槛降低
1、规定了环境行为犯罪;
2、环境犯罪追究的范围扩大;
3、环境犯罪处罚从严。
(十一)增强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认真执行环境法律制度
1、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企业的依法管理,应对严厉的强制措施;
3、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应当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减轻企业环境;
4、持证排污;
5、加强企业监测、监控能力,保障不触及行政拘留和环境犯罪的门槛;
6、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治理无望的车间工艺和环节,应果断进行调整;
7、加强与环境执法机关沟通,严格执行命令。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即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三)完善7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
1、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未批新建的违法责任;
3、完善了“三同时”制度;
4、完善跨行政区域的联合防治机制。
第20条规定:明确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控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
5、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分解,最终由企业落实。企业在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企业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6、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实现向环保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手续,经批准获得许可证后方能想环境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63条规定:未取证排污的,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且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给予行政拘留。
7、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规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维护国 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国土空间及其界限,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第29条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区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三、强化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责任,明确了公民权利和义务
1、改善环境质量。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2、加大财政投入。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对生活废物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5、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4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6、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第47条规定:各级 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7、统筹城乡污染设施建设。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责任
1、改善环境质量。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到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2、加大财政投入。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5、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4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6.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第4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环评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7.统筹城乡污染设施建设。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五、强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 1.实施清洁生产。第40条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第42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3.按照排污标准和总量排放,包括按照排污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第45条第2款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44条第1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安装使用监测设备。第42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5.缴纳排污费。第43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6.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47条第3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7.公布排污信息。第55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8.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42条第二款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
1.公民的环境权利。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为了保障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第54条第2款、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为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第56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为了保障公民的监督权,第57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2.公民的环保义务。一是公民应当低碳生活。第6条第4款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二是公民应当绿色消费。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三是公民应当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第38条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 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七、强化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1.关于部门的职责。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根据第24条规定,环境监察机构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这种根据委托行使的职能,其法律性质属于行政执法职能。
各部门的具体职能有: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第13条);二是环境保护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15条、第16条);三是环境保护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第17条);四是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第24条);五是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第25条);六是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第53条);七是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故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第54条);八是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第59-63条)
2.执法人员的违法责任。对监管部门的要求,承担责任:第68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1)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2)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3)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4)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5)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6)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7)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8)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此外第67条还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八、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第21条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二是第22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三是第2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四是第31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五是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六是第54条规定: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从而成为推行绿色信贷的信息基础。
九、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一是第3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二是第4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十、明确环境公益诉讼
第58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2)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十一、加大违法排污的责任,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第59条规定:一是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二是责令停业、关停。第60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三是规定了行政拘留。第63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此外,违法排放污染物,构成犯罪的,还要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环境保护法》情况的调查汇报
关于全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情况的调查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
各位主任、委员:
自6月上旬起,本委会同市环保局和部分常委会委员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就本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执行情况汇报的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首先听取了市环保局关于全市《环保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而后分别到市天目湖镇、上黄镇、绸缪镇和周城汉生水泥厂、别桥兴盛钢铁有限公司听取了关于天目湖生态环境和水源水质保护,山石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以及化工污水、粉尘和噪音污染治理情况的汇报,并深入到竹箦吕庄水库进行实地调查察看。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环保法》执行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宗旨,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全市形成了以天目饮用水源为中心,塘马、前宋、吕庄等中型水库水源为重点,兼顾深井、地表井、人工湖等一般饮用水源地的“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其中天目湖生态环境和水源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饮用水基本符合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
第二,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去年以来,共责令15家存在隐患问题的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6家“三小”企业完成了粉尘污染治理;全市公布的17家4蒸吨以上锅炉脱硫治理企业,目前正在认真落实治污方案。
第三,城市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投资6719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城东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覆盖面积达9.5平方公里的生活污水纳污管网,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高到60%左右;建成了两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线,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
第四,企业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管理观念不断提高。有的企业自觉地安装污染物排放流量计、污染设施运行自动监控仪、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议等环境科技设备;有的企业在规范日常环境行为的同时,加大对厂区环境状况的综合整治,植树种草、栽花播绿等,打造富于现代气息的工业企业。
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环保法》过程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环保法》宣传。近年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采取 了多形式、多途径的方法,宣传《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环境法制意识。认真组织开展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突出“6.5”世界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活动重点,通过举办街头环保咨询、广场文艺表演、学生乐队游行宣传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工作。通过新闻媒介动态宣传环保工作,使群众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等。
2、严格依法行政。一是经常组织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察巡查,及时制止环境违法行为,2004年以来,市环保局共组织各类现场监察执法达9592厂次。二是采取夜间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遏制了污染反弹的势头,夜查频率保持每周2次。三是加强对重点河流、区域以及环境纠纷多发地区的预警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今年上半年,组织环境预警监测达69次,获得高
效数据700多个。
3、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参与企业投资决策,当好参谋。对企业新上项目,积极参与论证,提供环保方面的决策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法实行“三同时”管理,把好治污技术、方案审定关,施工质量监督和防污设施竣工验收关等,确保技术、质量、工期达标。二是按照“六个一”服务承诺,对审报项目及时现场勘察,编制“环评报告书”,抓紧审批手续办理。三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上半年,承办的8件建议和提案全部办理完毕,反馈满意率达100%。四是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今年以来,调处环境矛盾纠纷168起,接待群众上访48批150人次,结案率达98%以上。
4、不断完善责任制。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对前来办事或投诉的群众不推诿、不敷衍;加强执法人员的纪律教育,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
二、问题和建议
从调查的情况看,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执行《环保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一是由于少数领导干部和私营业主长期存在着重经济轻环境的意识,导致了执法力度不强、执法环境不尽人意。二是天目湖饮用水源区域退耕还林、开发建设过程中植被保护、沿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管理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三是全市水环境不容乐观,从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河流容量脆弱,一旦企业超标排放,污染危害后果不堪设想。四是水泥企业粉尘污染严重,社会反响强烈,上沛、周城等地水泥企业粉尘污染较为突出;环境噪声污染管理难度较大;农村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水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五是山石
资源开采需加强管理、加快整治。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私营业主的环境法制意识,提高他们遵纪守法、支持执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二)要继续把天目湖生态环境和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做好做实,加大环保监管力度,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当前市政府一要将退耕还林措施落实到位;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沿湖农业面源的污染问题;三要加强与上游县市的协调工作,努力杜绝上游污染源。
(三)要加大对全市水泥、化工企业环保监管力度,定时不定时地加强巡查,保证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确保污水、粉尘排放稳定达标。同时要研究噪声污染管理措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四)要重视山石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市政府要研究措施,加强管理,加快整治,对规模小、管理混乱、影响环境大的采石企业实行关停,确保山石资源合法,有序开采。
(五)要重视河道底泥淤积所造成的河水污染问题,建议有计划地组织对市内主要河流的疏竣清淤。
(六)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紧密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环保法》在全市贯彻实施顺利推进。
二OO五年六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