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五千年2 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第二集:高天长河
本集从汉字的源头讲起。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一个个传神的汉字的创造,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说仓颉四目重瞳,非一般人,拥有过人的智慧,所以创造了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汉字五千年》中提到过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秦始皇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小篆,是继往开来的改变,可是小篆的诞生,也注定着它的消亡----它书写太繁琐,麻烦了,需要花费好长时间。于是就有了隶书。而因此秦代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而到最后演变为方块字。
我发现这个纪录片越来越好看了。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看了本集之后,明白了汉字的重要性和她的详细的发展史。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详细叙述了秦代汉字的发展,当看到兵马俑时,我再次被那场景震撼到了。还有对甲骨文更为精准的分析,对商周王朝为汉字发展的分析。
我充分体会到了考古学的重要性。正是考古的发现,才逐步分析出甲骨文,汉字的发展。我还看到了许多见证文字发展的文物,青铜器等。还了解中国以少胜多的牧野战争。知道了商周的变迁,和人类对文字的崇敬,以及古代的风俗,占卜,祭祀祭品等。我还听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民歌,很好听,还知道了它的来历,这是楚国的贡献。
除了甲骨文,还有铭文,金文等。中国汉字真是丰富无比。
第二篇:《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观看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一方面为自己对汉字的孤陋寡闻羞愧不已,同时也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折服,思绪万千,感触良多。
开篇以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的缺乏了解,进而与近年来全球汉语热的情形对比《汉字五千年》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不同的汉字构成方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片中孝文帝拓跋宏的例子,强有力的说明了文字的重要性。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朝的君主,却无力创造文化和文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只能牺牲亲情。就在他壮志未酬离开人世的这年,大洋彼岸的欧洲同样仍在分裂之中。然而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陆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正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凝聚着结束内乱的能量。
汉字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名单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灵气形成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态虽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无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是我们成为我们,是汉族成为汉族。汉字是中华成为中华。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执着地书写了几千年,从未间断。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同寻常又光彩夺目的奇葩。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有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我认为大家在书写汉字的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一种尊重文化的态度,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更好的讲这一特殊文化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汉字才能如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般,时代流传。
第三篇:《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观看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一方面为自己对汉字的孤陋寡闻羞愧不已,同时也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折服,思绪万千,感触良多。
开篇以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的缺乏了解,进而与近年来全球汉语热的情形对比 《汉字五千年》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不同的汉字构成方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片中孝文帝拓跋宏的例子,强有力的说明了文字的重要性。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朝的君主,却无力创造文化和文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只能牺牲亲情。就在他壮志未酬离开人世的这年,大洋彼岸的欧洲同样仍在分裂之中。然而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陆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正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凝聚着结束内乱的能量。
汉字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 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名单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灵气形成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态虽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无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是我们成为我们,是汉族成为汉族。汉字是中华成为中华。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执着地书写了几千年,从未间断。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同寻常又光彩夺目的奇葩。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有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我认为大家在书写汉字的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一种尊重文化的态度,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更好的讲这一特殊文化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汉字才能如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般,时代流传。
第一集:人类奇葩 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第二集:高天长河 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第三集:霞光万道 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这幅汉字版图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中华民族追求文化上的优越感远远大于追求政治上的强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远大于它的侵略性。当中华文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在她的带动下,她周边的大多数民族也相继进入了自己文化的黄金时代。
二、中华文明自身越强大,自己就会越宽容。这种态度,无论是对内在历史还是对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
第四集:华夏心灵 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汉字和西方符号文字本质的不同在于,几乎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由精神价值构成的,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坏的。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伦理价值的结晶。汉字的字库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库。本集把视点集中在形成文字的密集期,再现一些基本的文化理念通过汉字凝固下来的过程。例如“仁”所代表的伦理价值,“理”所象征的宇宙秩序,“法”所涵盖的政治结构等等。
第五集:翰墨情怀 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象形的特征,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特殊的书法历史,字怎么写的美、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以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开始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此后不同的时代中,汉字书写艺术化的过程经过了相当大的变迁,形成了它的规则和价值判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字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书品直接代表着人品,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在评价南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直截了当地说:“鄙其人则恶其书.” 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六集:天下至宝 本集通过对毛笔、纸张、印章等汉字书写用具的历史追溯,揭秘汉字与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逻辑关系。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和汉字有关,它们为什么诞生于中国? 这与汉字在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在人类的童年阶段,在空间能力上非常弱的时候,就建立了庞大、复杂的政治统治结构,这样的统治需要在空间上传递文字这种权威符号,那么汉字从诞生起就与政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后汉字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变,几乎都与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有关。
第七集:浴火重生 用汉字面临的变革危机来展示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命运。本集的叙述重点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当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全面碰撞之后,汉字面临与世界交往和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压力。在压力之下,汉字开始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感性表达为特征的汉字不得不服从以逻辑表达为特征的西方文字。我们用西方成熟的逻辑理论和手段改造汉语,建立了新的语法,增加了新的词汇。让语言变得更精确,能够逻辑化地阐述事物。第二个方面,汉字在过去的历史里,文字语言和日常语言是脱节的。在面对西方之后,大众的知识化成为社会进步一个基础,书面语必然要和口语相合作,于是,白话文诞生了。白话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又进行了简化改革,目的就是让中国大众识字的成本更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虽然识字的成本没有改变,但是写字的成本已经改变了,文字传播的成本完全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汉字会出现什么命运,我们将带着这个新问题走完这一集。
第八集:芳华永驻 本集的主题是汉字与世界的关系。汉字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内部,尤其是它的政府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和普及。鸦片战争前后,随着海路的沟通,西方人跟中国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商业和传教这两个因素导致了西方世界学习汉字。教士和商人认识汉字这种尝试是单方面的,即便从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政府都没有试图承担外国人学习汉字这样一个体制性的责任。“五四运动”之后,民国政府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西方上,它没有能力和意识将汉字向世界推介。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意识形态的划分,国家基本上只接受前来中国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汉字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另外两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也阻碍了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首先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她不希望有人打扰;其次是,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不对等的背景下,中国可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走到今天,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而这种双向交流的来临,是中华民族150多年痛苦、革新、改革、挣扎获得的一个果实。这个时代来临以后,希望了解中国,希望直接与中国社会交往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国家这些年来创办了孔子学院,试图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义务向世界普及汉语、提供服务。这样一种心态和姿态,是我们这个民族150多年来不曾梦想的,它深刻体现了一个文化的自尊,我们的文字作为一种语言走向世界的舞台是指日可待的!
《汉字五千年》,漫长的不仅是那一段文字的发展史 更是中国崎岖的发展史。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得以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化发展史,更可借此略窥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
大约在四五千年千年以前,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生活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古国都萌发了记录和交流的欲望,他们依靠环境和经验,使用图形符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加以记录,于是仍属荒蛮的大路上陆续诞生了三种独立的语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素塞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这些符号是趟着历史的长河沉浮至今的,是岁月在它们身上刻录厚重的底蕴,他们所储备的能量不仅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那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民族根的尊重;而且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使辽阔的大陆上的子民们各自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字,就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在纪录片中回顾那其他三种古文字,它们已只能永远地躺在博物馆里,被研究,被猜测,被观赏,却永远地丧失鲜活,失去了他们原本存在的意义——文字本是交流的工具,失去了使用它的人,它便只能被供奉为历史,没有了未来。在这种悲壮中,我更是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而深深感动。
须知,文字的了解需要有两个必要因素:1.有参照 2.有延续。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古老的哈拉本文字,因为后代的泯没,文字使用的废止而难以被了解,西方为了破解这些语言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其中哈拉本文字因缺少解读的钥匙和其他有效的佐证至今只能通过精美的印章文字向世人展示着略带残缺的美,而中国的历史因为有了朝夕相伴一脉相承的文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依然能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当年自初现甲骨文到破解,竟只有一两个人,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初见成效。这正是因为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延续,学术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璀璨。
汉字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时间上的延续,更深蕴着中华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中。汉字包含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千万年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已被牢牢地熔铸在汉字里,成为彼此表达的载体。正如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言,“中国缺少汉字既不能成为中国,汉字缺少中国即不能成为汉字。”甚至,不仅汉字的“灵魂”,就连她的“体态”也是一种美。字的写法,在中国早已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字写得好坏直接关系书写者的个人修养和品性,即“书品及人品”。
其实,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也是促成中国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推动力。在历史的同一时期,当古罗马帝国因同时使用希腊和拉丁两种文字而买下帝国分裂的祸根,最终导致了罗马的分治时,中国却因孝文帝的改革,在混乱中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虽然中国大陆几经朝代更迭,但汉字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迥异,甚至种族不一的芸芸众生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汉字的美承载着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然而汉字诞生以后,中华文化的内部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与普及。这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其次是,在知识、经济和科学不对等的背景下,近代的中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然而走到今天,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我们有了更为开放与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在铭文中,我们可见“字”写为一个小孩醒目地站在象征宗祠屋顶之下,意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间、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与无尽未来的使命。而汉字的确做到了,通过汉字,我们得以回溯历史,存档现在,并借此与未来联系,延续个体生命,实现时间上的沟通。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相信汉字可以在空间的沟通上迈出比我们的祖先更大更自信的一步,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向更旷阔的世界。
第四篇:读《汉字五千年》有感(范文)
读《汉字五千年》有感
在假期我有幸读了一本书《汉字五千年》,这本书读后使我对我的母语文字汉字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个字,每个字的每一画都有着千年的传承,我因我学了这种魅力的文字而自豪……
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学的母语文字。从“一”开始,由简及繁。在读幼稚园时就念着汉语儿歌,汉字充斥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世界。走在大街小巷,汉字的标语,汉字的提示,汉字的商品包装,不论你在哪,汉字就像一种暗号,默契的沟通着每一位中国人。现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学习汉字成为一种时尚,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或许汉语将会成为世界官方语言……
汉字有五千年的历史了,相对于外国的楔形文字、腓尼基文字、希腊文……汉字具有迥异于它们的一些特质。具有历史,神秘但却不是无法去了解的,例如楔形文字,公元前一世纪即被创作但她却在历史的尘埃中长眠一千五百年之久,公元1472年被一位意大利人发现,直到1835年才被一位英国军官罗林森发现并解读。而汉字呢?在清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买下大批的甲骨与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一同研究,仅仅几日就初见成效。一个是几百年,一个是几天这相差的日子是差在哪里呢?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一直是传下来的,没有断掉。所谓的断掉也是短时间的,在甲骨文没有发现的时候,可以说是跟甲骨文断掉了,可是后来又找出来了。所以从文字来看,我们的文化是一条线传下来,一直传到今天,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往
前,再往前,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的鲜活。这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
汉字不光具有传承性,每个单独的汉字都具有自己的魅力,本书重点介绍了以下32个汉字。天、人、合、一、源、远、流、长、春、夏、秋、冬、身、家、性、命、道、法、自、然、引、经、据、典、殊、途、同、归、礼、义、智、信。这32个字看上去很像八个四字词,但其实不将它们组合仅仅是单个的研究,每个字都是有其独特的来源及含义的,不同于在词语中的解读……
在这些字中,我最喜欢的是“命”字,命,使也(出自《说文解字》)。甲骨文中的“命”字是一个“人”,下面一横,即一个“一”字,左边一个像一桶水的“口”字,右边一个像一把斧头的“耳朵”,这四者相结合组成了“命”字。我觉得“命”字的创作很有意思,我们常说身家性命,生命……我们好像很信命,可是“命”到底是什么?看了字就好像是一个人活着所发生的事,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臆测,真正的创作根据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汉字所具有的解读魅力是真正存在的……
我因我在学汉字而自豪,汉字的学习永无止境,加油!
第五篇:汉字五千年 读后感1600字
。《汉字五千年》,漫长的不仅是那一段文字的发展史 更是中国崎岖的发展史。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得以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化发展史,更可借此略窥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
大约在四五千年千年以前,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生活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古国都萌发了记录和交流的欲望,他们依靠环境和经验,使用图形符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加以记录,于是仍属荒蛮的大路上陆续诞生了三种独立的语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素塞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这些符号是趟着历史的长河沉浮至今的,是岁月在它们身上刻录厚重的底蕴,他们所储备的能量不仅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那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民族根的尊重;而且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使辽阔的大陆上的子民们各自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字,就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在纪录片中回顾那其他三种古文字,它们已只能永远地躺在博物馆里,被研究,被猜测,被观赏,却永远地丧失鲜活,失去了他们原本存在的意义——文字本是交流的工具,失去了使用它的人,它便只能被供奉为历史,没有了未来。在这种悲壮中,我更是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而深深感动。
须知,文字的了解需要有两个必要因素:1.有参照 2.有延续。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古老的哈拉本文字,因为后代的泯没,文字使用的废止而难以被了解,西方为了破解这些语言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其中哈拉本文字因缺少解读的钥匙和其他有效的佐证至今只能通过精美的印章文字向世人展示着略带残缺的美,而中国的历史因为有了朝夕相伴一脉相承的文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依然能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当年自初现甲骨文到破解,竟只有一两个人,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初见成效。这正是因为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延续,学术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璀璨。
汉字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时间上的延续,更深蕴着中华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中。汉字包含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千万年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已被牢牢地熔铸在汉字里,成为彼此表达的载体。正如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言,“中国缺少汉字既不能成为中国,汉字缺少中国即不能成为汉字。”甚至,不仅汉字的“灵魂”,就连她的“体态”也是一种美。字的写法,在中国早已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字写得好坏直接关系书写者的个人修养和品性,即“书品及人品”。
其实,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也是促成中国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推动力。在历
史的同一时期,当古罗马帝国因同时使用希腊和拉丁两种文字而买下帝国分裂的祸根,最终导致了罗马的分治时,中国却因孝文帝的改革,在混乱中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虽然中国大陆几经朝代更迭,但汉字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迥异,甚至种族不一的芸芸众生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汉字的美承载着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然而汉字诞生以后,中华文化的内部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与普及。这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其次是,在知识、经济和科学不对等的背景下,近代的中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然而走到今天,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我们有了更为开放与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
在铭文中,我们可见“字”写为一个小孩醒目地站在象征宗祠屋顶之下,意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间、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与无尽未来的使命。而汉字的确做到了,通过汉字,我们得以回溯历史,存档现在,并借此与未来联系,延续个体生命,实现时间上的沟通。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相信汉字可以在空间的沟通上迈出比我们的祖先更大更自信的一步,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向更旷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