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时间:2019-05-15 14:1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第一篇: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5·12”三周年前夕,全国50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江油市,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民居,一座座现代大气的学校和医院、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一个个忙碌身影不时映入与会者眼帘,所有人都为这座城市的重新崛起而振奋。

江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家园被损毁,医院被破坏,校舍被震裂„„满目疮痍,一派萧瑟,直接经济损失达592亿元。

灾后重建的号角吹响了,1353个灾后重建项目落户江油,407.88亿的资金注入江油。百废待兴,千头万绪,资金该花在什么地方?项目孰先孰后?江油市给出的答案只有四个字:民生优先。

江油市按照先城乡居民住房,再学校、医院、敬老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后党政机关和社会管理机构重建的顺序,拉开了灾后重建的序幕„„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抗震救灾是一场伟大的斗争,灾后重建同样是一个光荣的历程。震后,江油城乡88万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坚强奋起,努力争当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3年过去,江油12万余户群众建成新居,113所学校,71个医疗卫生机构,122个民政福利设施等得到重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跨越20至30年,成为最牢固、最现代、群众最满意的示范工程,加速了江油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步伐,群众上学、就医、行路等不再难。统计显示,仅去年江油投入改善民生资金近40亿元,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实事、好事。

沐浴着重建阳光,享受着重建成果,告别伤痛的江油百姓已与快乐、健康、幸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就业扶持

受灾群众生计无忧

考虑到重建结束后受灾群众长远生计,江油还大力开展就业扶持活动,为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众打开了就业、创业之门。

灾后我市率先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600个,2009年开发公益性岗位2700余个。去年,江油又开发了治安巡逻、绿化保洁、义务交通、消防协助、基层协理等各类公益性岗位1871个,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促进了灾后重建。

针对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创新能力不强,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震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将培训阵地前移,积极开展短期岗位培训,帮助受灾失业人员掌握基本技能,尽快就业。

同时,江油还切实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用工平台。充分发挥返乡农

民工生产管理有经验、市场开拓有门路、资本积累有基础的优势,引导其自主创业。依托河南省对口援建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仅去年便实现异地就业623人,就地就近就业近3万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2008年和2009年认定“4050”灵活就业8000多名,给予社保补贴2317.61万元。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江油还切实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倾力打造了三大孵化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多层次、多领域创业就业提供载体。

去年,江油共培训劳动力4.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132个,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31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住房重建 受灾群众俱欢颜

初夏时节,行走在江油的广大乡村,山间路旁,连排修建的“乡间别墅”随处可见,一样的白墙青瓦,一样的院落布局。

踏着平整的水泥路,推开矮矮的木栅栏,随意走进这些永久性农房重建户参观:客厅新铺着漂亮的地板,摆放着彩电、沙发等;厨房和卫生间干净、整洁,安置着现代的厨卫设施;粮仓里,黄灿灿的水稻、包谷装得满仓满屋;新修建的圈舍里猪儿正在欢快地吃食„„房前屋后,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大棚、成片果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喜人。

2010年2月10日,随着厚坝镇百碾村1社村民何绍军家最后一块预制板架上房梁,江油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去年春节前,江油117681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永久性住房,50多万农村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新房里温暖祥和过年。

“住房是很多人一辈子积蓄的主要财富,他们无法也无力再负担得起另外一套房子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民生实际,江油把住房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原则,坚持把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搞好规划设计、风貌塑造、设施配套,加强技术指导,规划新居集中居住点323处,建成后的农房不仅规格较高,而且环境较好。

在机制上,市、乡两级成立了农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和永久性住房“两步并作一步走”工作方案,实行市级领导包片和联系乡镇责任制,乡镇干部、场镇单位结对帮扶群众建房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乡镇有人管,村村有人抓,户户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为稳控建材价格,江油市在加强建材生产、调运的同时,建立建材特供机制,极大维护了建房群众的利益。同时,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建房资金难题,江油斥资24066万元作为农房重建的贷款担保基金。金融部门为52314户需要贷款的农户,核定10.26亿元建房专项贷款,发放贷款7.8亿元。该市还拨付农房重建资金及农户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资金近20亿元,有效推动了全市农房重建。

行走江油市,一幅“居者有其屋”的美好画卷在江油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道路重建 铸就经济发展坦途

厚坝到六合,中坝到雁门,从一个乡到另一个镇,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车辆在村庄的路上突突驶过。

去年3月初,连接江油市厚坝镇和六合乡的厚六路竖起了最后一块标志牌,标志着由河南省出资5500万元援建,全长20.503公里,驻马店市公路局负责施工的厚六路正式完工。“以前去江油,要翻山越岭走两天的山路。现在,一个上午就能打个来回。”文胜乡安顺村村民杨素华激动地说道。

厚六路是河南省交通厅援建第二批“交钥匙”工程八桥一路之一,是厚坝镇经文胜乡至六合乡的一条山区公路,最窄处不到两米,以前有20余公里没有硬化路面,机动车不能走完全程,沿线厚坝镇、六合乡、枫顺乡等万余名群众,只能绕道二郎庙镇、雁门镇、马角镇多走30多公里路或分段通行。

灾后重建中,在河南省的大力支持下,这条全线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区三四级公路,设计路面宽度为3.5米至6米不等的公路,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建好农房后,农村经济怎样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在加快住房、学校、医疗卫生重建的同时,必须加快道路的恢复重建,为产业的恢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江油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统一意见,掷地有声。

而地震造成江油市境内受损省道11.5公里、县道156公里、乡道119公里、村道402公里、桥梁涵洞231座均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7.9亿元。抢通保通成为江油交通运输局刻不容缓的责任。包括厚六路在内,江油纳入灾后重建交通项目136个,总投资204834.7万元。其中,援建项目18个。

为了又好又快推进重建步伐,江油着力落实工程进度,落实工程质量,落实工程安全,落实廉政监管。根据江忠路、中雁路等灾后重建工程的总体计划工期,施工单位科学组织,倒排工期,明确施工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每周提交周计划、周小结,每月提交月计划、月总结;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质量专题会、巡检、例会等形式,加强质量管理力度,重点加强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形成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质监部门监督相结合的综合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各项目管理水平、工程质量、内业资料等进行大检查,采取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程质量提高,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截至目前,136个项目已全面完工。

教育重建 照亮希望新征程

2008年6月9日,江油一中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重建工程在湖北省荆州市的大力援建下率先动工建设,拉开了江油教育重建的序幕。

2009年9月1日,由河南省对口帮扶援建的江油市中原爱心学校如期顺利开学,7

60名中小学生坐进了新教室。蓝天白云下,新建的塑胶跑道、合理布局的校舍、完善的教学设备、整洁的绿化带„„新学校朴实无华,沉稳内秀。

灾后重建启动后,江油市始终把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牢记心间,充分利用河南省对口援建契机,努力将学校建成最安全的避震场所。

为此,江油提前拟订灾后重建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全市教育重建规划中,立足长远、科学决策,以全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对全市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异地新建学校3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由灾前的185所调整为113所,确保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资源整合利用效益、教育服务能力以及校舍抗震抗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为筹集教育重建资金,江油市教体局内联外引,主动对接外援项目,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累计筹集国家项目资金、河南对口援建资金、社会捐赠资金近10亿元,并成立了专门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笔重建资金的安全使用。

江油市还加大了对工程的监察力度,实行了分片监理,将同一公司的监理项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监理的人员配置、监理日志填写、监理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对施工企业用工进行严格要求,各学校每天清点登记上工人数,动态跟踪管理,并向教体局报告,确保了施工企业用工人数和质量。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许多领导干部都身先士卒,和建筑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战斗在第一线”。中原爱心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杨仕伦和另两位校领导一起,在2009年4月就把被盖扛到了工地。

辛勤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截至去年底,江油共计投入11亿元,新建校舍43.5万平米,维修加固校舍35.9万平米,新建教师周转房3.6万平米,新建学校体育馆16个、塑胶运动场30个。

三年重建,一所所漂亮的学校拔地而起,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萦绕在学校上空的朗朗读书声,运动场上掠过的青春活力的身影,无不昭示着江油教育穿越阴霾,超越梦想,迈出了崭新的步伐,踏上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敬老院

让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宿舍宽敞明亮,阅览室的书籍压满书橱,院落干净整洁,院内健身设施齐备„„走进江油市彰明镇敬老院,老人们有的在活动室看电视、下棋、打牌,有的在进行娱乐健身活动,整个敬老院洋溢着安详和谐的气氛。“在这里不愁吃、不愁住,娱乐活动也有,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好多倍!”提到现在的生活,60多岁的李春华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城乡孤、寡、残等老人老有所养,是江油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针对震后一些敬老院需要重建,江油抓住重建机遇,将敬老院、福利院

建设列入到了灾后重建之列。

通过三年快马加鞭的重建,一座座环境优美的敬老院、福利院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农保

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对每月都能按时领到55元固定“退休金”的农村老人来说,这真是老来得福,乡亲们都夸政府新农保政策好。去年1月12日,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给60岁以上老人首发每月55元的养老金,农村老人老了也能像城里退休工人一样领养老金。而这只是江油市地震灾后实施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了切实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江油市全力做好新农保各项工作。该市共有52.12万人符合新农保参保条件,应参保45.7万人。截至去年底,已参保36.7万人。累计收缴保费5600万余元,已有8.7万余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人按月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社会保障

铺筑百姓长远发展路

家住江油市西屏乡的王珊,由于丈夫常年生病,儿子又自带残疾,全家生活异常艰苦。为帮助王珊一家,去年江油市将王珊一家纳入低保对待。一边领取低保、一边积极搞好农村副业,如今王珊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为帮助困难群众重燃生活希望,江油将符合条件的3.3万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低保范围,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为困难家庭渡过难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低保补助,让困难家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卫生保健

构筑生命健康屏障

涪江之畔,江油市彰明镇卫生院人来人往。这所灾后恢复重建的卫生院,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就医,也正在为临近的江油·河南工业园提供医疗服务,成为江油推进城镇化,实现“三化”联动和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之一。

彰明镇卫生院是江油市灾后恢复重建的71个医疗卫生项目之一。

震后,列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卫生项目遍及江油市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规划建设面积26.6万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购置维修医疗设备558台件,投资4778万元。

面对恢复灾后重建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江油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反应、果断决策、靠前指挥,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按照国家标准、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四个原则,及时编制完成了《江油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案》,方案中,特别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作为卫生重建重中之重。

江油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年度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一票否决;落实了五个责任片区,江油卫生局的责任领导实行包进度、包协调、包督查的工作责任制,确保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到人、到点。

同时,江油还紧紧抓住河南省对口援建机遇,与河南援建医疗卫生总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建设规模、资金、进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

针对卫生灾后重建涉及项目多,资金多、程序多,在重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该市严格实行纪律监查,防止在重建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发生,确保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截至去年底,江油卫生系统列入灾后恢复重建71个单位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竣工69个。40个乡镇卫生院重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在各级政府划拨的重建、援建资金之外,多渠道争取到村卫生站重建资金1472万元,重建的155个村站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如今,走进江油城乡,可以看到漂亮外观、格局统一、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各级卫生医疗机构重建硕果,灾区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群众就医条件已经超过震前水平。事实证明,江油卫生重建不仅仅是量的跨越,更是质的飞跃,为群众生命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固屏障。

第二篇:清城区全面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清城区全面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清远信息港讯:“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只要你们想得到,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我们都会全力支持!”这是清城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柏洪在9月6日的教师节慰问活动中,代表清城区委、区政府对华侨中学教职工说的话,也是对全区教育事业和该区教师的表态。在座的教师听到这段鼓舞人心的讲话,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日下午,刘柏洪和区委副书记、区长叶春葆分别率慰问组到华侨中学、清城中学、源潭中学、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慰问,向辛勤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并送去慰问金。刘柏洪一行在华侨中学充分肯定了该校在校园建设、校容校貌、教师精神状态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华侨中学‘三年稳固清远一流地位,五年创建广东知名学校’的目标非常大气,完全符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比拼珠三角’的宏伟目标,也完全符合华侨中学发展的实际。相信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达成这个目标。”

据了解,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仅2009年大手笔投入8亿多元成功创建为非珠三角地区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区。创建教育强区后,清城区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完善一系列制度,目前清城区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全区教师安教、乐教、善教。具体举措为以下几个方面。

[举措一]激励机制日臻完善,教师工作热情高涨

近年来,清城区不断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如健全校长岗位津贴和边远学校教师津贴制度,制订《清城区教师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等。仅在2011年教师节前就进一步完善《清城区教育奖励办法》,奖励力度不断加大;新设立清城区奖教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安教、乐教、善教,在教育教学某个领域成绩突出的教师;以及品学兼优,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清城区大手笔投入奖教奖学和绩效工资中,教师们仿佛“一池春水”被全面激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该区教师工作更有目标、更有干劲,更有盼头,更有幸福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教师们觉得区委、区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他们决心把内心的感激,化为工作上的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创先争优,为教好书、育好人而奉献自己的身心。

[举措二]福利待遇优先提高,教师人人安教乐教

清城区把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区、街(镇)、村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2009年清城区教职工人均年增资5229元;2010年该区再投入1900万元用于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标准,教师人均年增资3200元。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设立每年的校长岗位津贴、边远学校教师津贴共250万元。自2010年9月起每个教师住房公积金提到按其收入的8%的比例执行,实现了教师住房公积金的大幅提升。2011年投入1000多万元兴

建3幢单身教师集体公寓,有效解决了单身教师的生活问题。目前,该区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基本达到该区公务员人均工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略高于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由于清城区教师福利好、待遇高,所以全区教师安教、乐教,区外教师因此非常向往,纷纷要求调入清城区,就连广东省实验中学等省内名校和珠三角地区的教师也要求落户清城区,以做清城区教师为荣。

[举措三]教学设施超强配备,教师工作环境优越

清城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强配备现代化教育装备。目前,已建成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室场,其中,建成校园网的学校有40所。近几年教育装备总投入达1.2亿元。另外,为每个中学高级教师配备了一台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现全区教师的办公电脑人机比超过2:1,多媒体教学平台进班级覆盖率达60%以上。由现在先进的“电脑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了“黑板加粉笔”单一的教学模式,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组的专家因而发出感叹:“珠三角部分地区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也难与清城区相比!清城区教师真幸福!”

[举措四]培训体系科学构建,教师培训政府“埋单”

为了贯彻落实《清城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切实加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清城区制定了《清城区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两支队伍培训的实施意见》,构建培养培训相衔接,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教育两支队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在原来每年安排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加大财政预算,自2012年起,每年教育培训经费预算超过200万元,并且逐年适度递增。用教师们的话来说:我们教师参加培训,不用花钱,而自己的专业又得到提高,真是划算![举措五]尊师重教氛围浓厚,教师地位日益彰显

清城区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为教育多办实事、办好事。区委、区政府把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经常到学校调研,召开现场会,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每年教师节、春节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深入学校慰问第一线教师。今年,清城区又拨专项教师节慰问资金,使全区每个在职教师的教师节慰问金提升到300元以上。该区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坚持每年隆重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风尚,不断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幸福感。[举措六]文体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身心倍感愉悦

清城区委、区政府非常关注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丰富全区教师的文体活动,拥有健康的身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每年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二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三是设立各

中小学教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四是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体育竞赛、艺术展演制度。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愉悦广大教师的身心。

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使清城区广大教师提高了幸福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不辱使命,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本文转载于:清远信息港 连州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计生利导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计生利导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乌审旗计生局认真抓好奖励、扶助、救助、免费服务等各项法定政策的落实,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导向措施,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法定政策全面落实。以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为主的免费服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全额由财政支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和在职工退休时按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

奖励扶助政策惠及民生。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全区农村453名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奖励扶助金。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这些家庭每月发放110元或135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了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夫妇奖励制度,对全区84对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妇双方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免费婚检、唐氏综合征筛查、叶酸补服“三免”制度,每年受益人群2000多人。

村级利导政策受益群众。全面修订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晚婚晚育现金或物质奖励、计生贫困家庭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每年全区农村用于晚婚晚育和贫困救助的资金近50万元。突出体现对独生子女户的倾斜优惠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在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时,按人分配的的增加一人份,按户分配的,提高20%的份额,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普惠政策倾斜计生家庭。将各相关部门制定的民生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进行衔接、配套列入责任目标考核内容。要求有关部门在制定新农保、新农合、教育资助、劳动就业、居家养老服务等普惠性政策规定时,要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目前,独生子女中考加5分、数字电视减免初装费、大病优先救助、困难大学生资助等近30项政策得到落实。

第四篇: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路径探索

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路径探索

现如今,幸福感、幸福指数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也应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进程中,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拥有幸福感的员工尤为必要,员工幸福指数成为了评价企业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准。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如何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迈克尔.罗斯金的《政治科学》中讲到:“美好生活,则是充满幸福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企业发展是员工幸福的源泉,员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职工幸福指数的高低,反映了员工精神状态、归属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尤为深刻。

一、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牛产力

幸福指数并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一个和谐、快乐的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企业内在软实力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态度,换言之,软实力则是员工幸福感。这样,幸福感指数高的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强,积极投身于工作,获得客户的认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追求最大化效益是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员工重点追求自己的薪酬与个人发展,同企业之间并未达成共识。提高员工幸福指数能够将两个目标趋于一致。由此可知,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并注重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不仅能够使得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使得员工自觉提高自身工作水平,这样企业与员工双赢。

(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企业注重提升员工幸福感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拥有幸福感的员工能够乐观地面对和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同时。创造快乐,享受幸福,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促使和谐社会的建成。

二、影响员工幸福指数的指标分析

(一)个人动机

个人动机,即员工在工作方面的期望值或目标值。每个员工从事每项工作都有一个目标,期望这件事或一段时间的多件事能帮助自己达到什么目的或达到什么水平。员工的工作目标定得越低越容易接近或实现目标,就越容易获得幸福感;相反,工作目标定得越高,越难达到或实现,就越难获得幸福感。

(二)工作性质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研究证明工作难度略大于工作能力时,既能感受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又不会存在焦?]感,最容易达到幸福的状态。同时,该工作若能满足自己对工作回报的关键需求,则更加能够增强工作幸福感。

(三)经济收人

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即收入增加不一定直接导致幸福指数的明细提升。德国心理学者Hayo.B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更强,而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中,个人收入的增加则不会带来幸福感的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对于生活富裕的人群来说,经济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联不大。反之,对于相对贫困的人群而言,经济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联最密切。

(四)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信任、友谊,能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从而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好的工作状态又能够增进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的“马太效应”。

三、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路径

(一)改革利益分配,提升物质满意度

坚持公平原则,员工可踏实的工作,相信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回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基于此,企业应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小环境,坚持用工作来衡量一切,不得搞亲属厚薄,也不得随意更改制度。切实根据员工的意愿制定各项管理机制,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坚持学习深造公平、薪酬福利公平、晋升评优公平等,从而逐渐形成人人想工作、人人会工作、人人喜爱工作的和谐氛围,使得员工切身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

(二)优化环境,提升情感满意度

如何真正地使得职工切身感受到幸福感、归属感,便需从各个方面予以关怀,不仅应为职工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应精心地为职工创造舒适、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重视职工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同时,对职工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切实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调节职工心理和情感,消除不良情绪,使得职工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生活上乐观积极,工作上甘于奉献,学习上敢于拼搏,业绩上不断提高,营造奋斗、团结的局面,使得团队更具战斗力、竞争力。只有职工幸福快乐、积极向上才能实现幸福企业、和谐企业的构建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具有战无不胜的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现职工个人价值,提升职业满意度

一是将职工发展摆在首位,建立员工发展平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拓展员工成长成才渠道,疏通晋升通道,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企业共进退。二是注重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营造优质的工作环境,保证职工工作安全性和舒适度,使得员工身心喻悦,这样员工幸福指数高涨。三是将企业发展战略、内外形势定期向员工传达,同员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构建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的美好局面。四是开设意见箱、网络论坛、电子邮箱等,激烈员工献言献策,对员工的金点子、好建议予以采纳,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力。五是基于员工的特长和兴趣,建设生活工作社,构建学习型组织,成立兴趣社团,提倡员工多读书,组织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使得员工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

(四)引导和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精神满意度

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不仅要积极改善物质条件,还需要注重非物质因素的影响。一是要对财富进行正确理解。财富是金钱,这只是一种片面理解,财富并不只是金钱。企业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人性化地处理日常管理中的各项事务。并通过不断总结树立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统一的、更具体的处理原则在各个方面引导员工的价值观。多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消除造成员工不积极行为的因素,鼓励员工进步,并努力为员工创造快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去追求个人素质的提高,做更优秀的自己,从而逐步消除只为“钱―而工作的心态,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具体的价值观及统一的处理原则包括,如:团结互助、积极、进取(争优)、为集体争光、爱护公物意识、诚信、正直、解理、宽容、友善、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标准和不好的表现、换位思考原则、对错误的处理原则等等。另外企业应指导员工追求高尚的品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能得到快乐、能有所收获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对社会有贡献、有人生意义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只有从事这些值得的、高尚的事情,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五)?H情文化与健康关注,提升健康满意度

亲情文化作为一种情感文化,触发情感的积极作用,是企业打造亲情文化的重要目标。通过亲情来激发每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润滑剂”。如果企业领导能够真正为员工考虑,更加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和个人发展,那么员工将用一生去回报领导者。因为每个人都希望长期稳定的发展,展现自己的能力并得到认可。在一个充满着家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中,每个员工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待客户也会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充满着亲情。简单的说,让员工不满意,员工可能产生消极怠工、缺勤、离职等行为,让员工满意,才能实现股东和客户的满意。同时,企业创新、丰富、实践着多彩而实在的企业文化与人本关注,这样的关怀,自然让员工更幸福、更爱工作。人们概括称其为幸福生产力,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当关注这种幸福生产力的作用,“让员工带着轻松的身心投入工作,创意更多、效果更好。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都是希望在工作中能够感到幸福,努力工作,从而创建幸福生活。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幸福指数,将其纳入到内部管理中。只有当员工收获幸福后,才会高度认同企业,从而将工作不仅当做是赚钱的途径,更是一种成就感、责任感、满足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动力和激情,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所有。

第五篇:培育精神文明之花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发挥自身产业优势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创建文明村汇报材料

(2011年7月6日)

赣榆县宋口村位于县城北郊,东靠海州湾脐部,是国家首批表彰的全国文明村。全村现有426户,2080人。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海、淡水养殖面积2500多亩,耕地750亩,村民主要从事育苗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房产建筑业。全村共有20家企业。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宋口村先后被评为 “苏北第一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被科技部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连续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连续两次被国家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根据国家文明村创建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在上级政府领导支持下,结合村创建文明村建设的实施规划,全村上下积极开展了文明村创建活动,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宋口村两委班子始终高度重视文明村创建工作,为了确保创建文明村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成立了创建领导机构,形成强有力的创建组织网络机构。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分工具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要求落实到位,严格执行目标考核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考评,形成文明

村创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文化宣传队、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十佳文明户评选活动等。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通过建立宣传栏,悬挂横幅、墙标、广播喇叭、发放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充分激发党员群众创建热情,调动全体村民关心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二、重视文教卫体事业,群众道德风尚良好

宋口村每年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一批创业能手、好婆婆、好媳妇、十好文明家庭等弘扬正气、惩治邪恶、构建和谐,广泛宣传村规民约、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诚信等内容。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工作中去,实现了邻里和睦、家庭和美、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融洽、村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文明户创建率98%以上。为了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该村先后投入300万元建造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史馆,改造了文化宣传栏、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并以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组织村民成立了村女子健身舞队、老年人象棋队、乒乓球队,既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使廉政文化深入民心。村内还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年内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农民有一百多人,经考评合格的占90%以上。全村社会治安稳定,年内未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恶性案件。经测评,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8.5%。我们加大了对全村环境设施的建设资金 的投入,累计投资2000万元对全村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投资200多万元,确保农民家中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供、排水系统完善,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投入6.2万元,建设垃圾池20座,成立十人组成的垃圾清运小组,确保日产日清、日清日运,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100%。全村水域面积较大,所以河塘清理疏浚工作也很重要。近三年来投入20多万元,对全村主要河塘进行了疏浚并落实了管护措施,做到河塘无漂浮物、无杂草,水体清洁。基本上做到了山青水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幸福生活。

同时利用村史馆和清华园双语学校,深入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每月聘请心理辅导专家、学术教育专家进行讲座教学,切实从心理教育、智力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入手,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便利的文化服务。

三、结对帮扶,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

2010年开始,宋口村就与三沟村开展结对帮扶行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互相熟悉情况,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制订了详细的帮扶工作计划。选派村三名干部及时介入帮扶工作,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共投入5000元,用于三沟村道路修整个硬化。结对帮扶了一个贫困家庭,主动帮助被救助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及时为他们提供致富信

息,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致富计划,并给予3000元的资金扶持。圆满完成受帮扶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工作。

宋口村两委干部以及党员切实做到了“三个一”志愿服务。即:每一名党员至少有一个帮扶对象;党员上门看望帮扶对象每年至少一次;党员每年为帮扶对象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至少一个。做好党员村民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全面了解党员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化解他们思想矛盾。采取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送思路、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村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和发展困难的企业制定发展计划,协助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企业增产增效。深入群众家中走访,零距离地倾听他们的“呼声、心声、叹息声”,关注他们的“大事、小事、家务事”,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活中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地协助解决好困难党员、群众吃饭、穿衣、住房、上学、就业、看病等问题,帮助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开展好各项慰问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四、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榆城集团为平台,以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并与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863”成果进行转化,推广无公害产品养殖技术,建设水产品良种基地,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二是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打破以往松散、粗放经营方式,推进村企合一集约化经营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富民之路。村干部带头入股,村民自愿投资入股,组建村企合一的榆城集团,村民们除了在公司上班领取工资外,入股农户每年还可分得红利。目前,宋口村已有个体民营企业近百家,私营经济达百万元的有近50家,产业达千万以上的有20家,解决劳动力就业3000人。三是扶持自主创业,走共同致富之路。在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下,抢抓机遇,村集体组织资金2000万元支持动员村民购买挖掘机20辆、推土机15辆、汽车16台,并成立了专门公司为他们服务,目前各方面效益明显。

文明村创建是一项长期性、实质性的工作,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上级党支部的关心和帮助下,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找出工作的不足加以克服和改进,努力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农村四个文明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载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力做好民生工作 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全力做好民生工作 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 参加友好街道年会发言稿 今天,我们代表xxx街道,来参加全国十一城市友好街道年会,首先对xxx街道给我们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其次预祝......

    程河镇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程河镇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增收。开辟群众创业服务绿色通道,积极协调信用社为符合条件的群众办理贷款,程河信用社扶持30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并对结构调整先进村、......

    (20110615)东阿建设生态宜居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东阿建设生态宜居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006年6月,东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的目标,吹响了创城工作的号角。五年来,东阿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全力建设生态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