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0615)东阿建设生态宜居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东阿建设生态宜居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06年6月,东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的目标,吹响了创城工作的号角。五年来,东阿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县城,为群众送上了美丽和谐的幸福生活。
该县先后高标准编制完成了《东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生物(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系列纲领性文件、制度措施,将城区绿地资源规划为“一环、三带、三纵四横、多点突出”绿化结构布局。坚持打造精品,以公园、广场为重点,以城市主道路为骨架,以单位居住区、游园为网络,先后建成东阿广场、曹植公园、喜鹊广场、影视城、洛神湖水利风景区等一批城市绿化精品工程;连续三年,投资7600余万元实施了城区道路绿化再提升工程,共增加绿化面积67.7公顷;加快小区绿化升级,实施“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建设,目前,该县省级花园式单位2个,市级“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分别达到30个、15个。大力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净化等工程,2009年投资3300万元对铜鱼路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2010年又投资1.2亿元实施齐南路东阿绕城线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先后对香江路、青年路、工业街等6条主干街道实施全方位整治。严格界定“绿线”范围,加强绿化建设,对古树名木、城区大树等逐一登记、挂牌管护。
经过几年努力,东阿变“绿”了。目前,东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6.56%、32.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6平方米。(曲宗琪)
第二篇:计生利导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计生利导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乌审旗计生局认真抓好奖励、扶助、救助、免费服务等各项法定政策的落实,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导向措施,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法定政策全面落实。以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为主的免费服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全额由财政支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和在职工退休时按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
奖励扶助政策惠及民生。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全区农村453名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奖励扶助金。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这些家庭每月发放110元或135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了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夫妇奖励制度,对全区84对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妇双方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免费婚检、唐氏综合征筛查、叶酸补服“三免”制度,每年受益人群2000多人。
村级利导政策受益群众。全面修订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晚婚晚育现金或物质奖励、计生贫困家庭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每年全区农村用于晚婚晚育和贫困救助的资金近50万元。突出体现对独生子女户的倾斜优惠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在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时,按人分配的的增加一人份,按户分配的,提高20%的份额,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普惠政策倾斜计生家庭。将各相关部门制定的民生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进行衔接、配套列入责任目标考核内容。要求有关部门在制定新农保、新农合、教育资助、劳动就业、居家养老服务等普惠性政策规定时,要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目前,独生子女中考加5分、数字电视减免初装费、大病优先救助、困难大学生资助等近30项政策得到落实。
第三篇:培育精神文明之花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发挥自身产业优势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创建文明村汇报材料
(2011年7月6日)
赣榆县宋口村位于县城北郊,东靠海州湾脐部,是国家首批表彰的全国文明村。全村现有426户,2080人。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海、淡水养殖面积2500多亩,耕地750亩,村民主要从事育苗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房产建筑业。全村共有20家企业。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宋口村先后被评为 “苏北第一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被科技部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连续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连续两次被国家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根据国家文明村创建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在上级政府领导支持下,结合村创建文明村建设的实施规划,全村上下积极开展了文明村创建活动,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宋口村两委班子始终高度重视文明村创建工作,为了确保创建文明村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成立了创建领导机构,形成强有力的创建组织网络机构。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分工具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要求落实到位,严格执行目标考核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考评,形成文明
村创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文化宣传队、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十佳文明户评选活动等。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通过建立宣传栏,悬挂横幅、墙标、广播喇叭、发放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充分激发党员群众创建热情,调动全体村民关心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二、重视文教卫体事业,群众道德风尚良好
宋口村每年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一批创业能手、好婆婆、好媳妇、十好文明家庭等弘扬正气、惩治邪恶、构建和谐,广泛宣传村规民约、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诚信等内容。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工作中去,实现了邻里和睦、家庭和美、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融洽、村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文明户创建率98%以上。为了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该村先后投入300万元建造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史馆,改造了文化宣传栏、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并以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组织村民成立了村女子健身舞队、老年人象棋队、乒乓球队,既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使廉政文化深入民心。村内还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年内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农民有一百多人,经考评合格的占90%以上。全村社会治安稳定,年内未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恶性案件。经测评,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8.5%。我们加大了对全村环境设施的建设资金 的投入,累计投资2000万元对全村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投资200多万元,确保农民家中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供、排水系统完善,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投入6.2万元,建设垃圾池20座,成立十人组成的垃圾清运小组,确保日产日清、日清日运,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100%。全村水域面积较大,所以河塘清理疏浚工作也很重要。近三年来投入20多万元,对全村主要河塘进行了疏浚并落实了管护措施,做到河塘无漂浮物、无杂草,水体清洁。基本上做到了山青水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幸福生活。
同时利用村史馆和清华园双语学校,深入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每月聘请心理辅导专家、学术教育专家进行讲座教学,切实从心理教育、智力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入手,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便利的文化服务。
三、结对帮扶,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
2010年开始,宋口村就与三沟村开展结对帮扶行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互相熟悉情况,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制订了详细的帮扶工作计划。选派村三名干部及时介入帮扶工作,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共投入5000元,用于三沟村道路修整个硬化。结对帮扶了一个贫困家庭,主动帮助被救助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及时为他们提供致富信
息,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致富计划,并给予3000元的资金扶持。圆满完成受帮扶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工作。
宋口村两委干部以及党员切实做到了“三个一”志愿服务。即:每一名党员至少有一个帮扶对象;党员上门看望帮扶对象每年至少一次;党员每年为帮扶对象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至少一个。做好党员村民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全面了解党员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化解他们思想矛盾。采取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送思路、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村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和发展困难的企业制定发展计划,协助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企业增产增效。深入群众家中走访,零距离地倾听他们的“呼声、心声、叹息声”,关注他们的“大事、小事、家务事”,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活中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地协助解决好困难党员、群众吃饭、穿衣、住房、上学、就业、看病等问题,帮助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开展好各项慰问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四、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榆城集团为平台,以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并与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863”成果进行转化,推广无公害产品养殖技术,建设水产品良种基地,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二是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打破以往松散、粗放经营方式,推进村企合一集约化经营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富民之路。村干部带头入股,村民自愿投资入股,组建村企合一的榆城集团,村民们除了在公司上班领取工资外,入股农户每年还可分得红利。目前,宋口村已有个体民营企业近百家,私营经济达百万元的有近50家,产业达千万以上的有20家,解决劳动力就业3000人。三是扶持自主创业,走共同致富之路。在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下,抢抓机遇,村集体组织资金2000万元支持动员村民购买挖掘机20辆、推土机15辆、汽车16台,并成立了专门公司为他们服务,目前各方面效益明显。
文明村创建是一项长期性、实质性的工作,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上级党支部的关心和帮助下,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找出工作的不足加以克服和改进,努力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农村四个文明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程河镇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程河镇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增收。开辟群众创业服务绿色通道,积极协调信用社为符合条件的群众办理贷款,程河信用社扶持30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并对结构调整先进村、先进个人和村主要负责人进行重点奖励。目前,柳条面积发展到30000亩,新发展养殖大户20户,二是解困。开展亲情助农活动。对经济充裕、缺少帮手的留守家庭,引导他们成立农忙互助组,抱团抓农忙;对经济困难、劳动力少的家庭,党员干部带头结对子,帮助他们促生产;对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家庭,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困难户开展春耕夏收服务。
三是帮扶。搭好企业招工和村民就近就业这一对接平台,一方面,积极招引、扩建投资项目,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新型农民增收渠道,对适合分散生产的行业试行“企业+分厂+合作厂+手工作业点”的“1+3”驻家就业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用地困境,又有效对接了企地共建共赢关系。四是投入。村村通硬化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新农合参合率等各项民生指标均在全区前列,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就业、休闲为一体,覆盖镇村两级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19户村民在互助资金的信贷扶持下,从事种植、养殖等项目,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探索出一条好路子。
程河镇赵香南
第五篇:江油重建报告(二):受灾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5·12”三周年前夕,全国50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江油市,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民居,一座座现代大气的学校和医院、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一个个忙碌身影不时映入与会者眼帘,所有人都为这座城市的重新崛起而振奋。
江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家园被损毁,医院被破坏,校舍被震裂„„满目疮痍,一派萧瑟,直接经济损失达592亿元。
灾后重建的号角吹响了,1353个灾后重建项目落户江油,407.88亿的资金注入江油。百废待兴,千头万绪,资金该花在什么地方?项目孰先孰后?江油市给出的答案只有四个字:民生优先。
江油市按照先城乡居民住房,再学校、医院、敬老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后党政机关和社会管理机构重建的顺序,拉开了灾后重建的序幕„„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抗震救灾是一场伟大的斗争,灾后重建同样是一个光荣的历程。震后,江油城乡88万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坚强奋起,努力争当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3年过去,江油12万余户群众建成新居,113所学校,71个医疗卫生机构,122个民政福利设施等得到重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跨越20至30年,成为最牢固、最现代、群众最满意的示范工程,加速了江油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步伐,群众上学、就医、行路等不再难。统计显示,仅去年江油投入改善民生资金近40亿元,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实事、好事。
沐浴着重建阳光,享受着重建成果,告别伤痛的江油百姓已与快乐、健康、幸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就业扶持
受灾群众生计无忧
考虑到重建结束后受灾群众长远生计,江油还大力开展就业扶持活动,为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众打开了就业、创业之门。
灾后我市率先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600个,2009年开发公益性岗位2700余个。去年,江油又开发了治安巡逻、绿化保洁、义务交通、消防协助、基层协理等各类公益性岗位1871个,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促进了灾后重建。
针对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创新能力不强,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震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将培训阵地前移,积极开展短期岗位培训,帮助受灾失业人员掌握基本技能,尽快就业。
同时,江油还切实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用工平台。充分发挥返乡农
民工生产管理有经验、市场开拓有门路、资本积累有基础的优势,引导其自主创业。依托河南省对口援建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仅去年便实现异地就业623人,就地就近就业近3万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2008年和2009年认定“4050”灵活就业8000多名,给予社保补贴2317.61万元。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江油还切实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倾力打造了三大孵化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多层次、多领域创业就业提供载体。
去年,江油共培训劳动力4.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132个,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31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住房重建 受灾群众俱欢颜
初夏时节,行走在江油的广大乡村,山间路旁,连排修建的“乡间别墅”随处可见,一样的白墙青瓦,一样的院落布局。
踏着平整的水泥路,推开矮矮的木栅栏,随意走进这些永久性农房重建户参观:客厅新铺着漂亮的地板,摆放着彩电、沙发等;厨房和卫生间干净、整洁,安置着现代的厨卫设施;粮仓里,黄灿灿的水稻、包谷装得满仓满屋;新修建的圈舍里猪儿正在欢快地吃食„„房前屋后,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大棚、成片果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喜人。
2010年2月10日,随着厚坝镇百碾村1社村民何绍军家最后一块预制板架上房梁,江油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去年春节前,江油117681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永久性住房,50多万农村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新房里温暖祥和过年。
“住房是很多人一辈子积蓄的主要财富,他们无法也无力再负担得起另外一套房子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民生实际,江油把住房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原则,坚持把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搞好规划设计、风貌塑造、设施配套,加强技术指导,规划新居集中居住点323处,建成后的农房不仅规格较高,而且环境较好。
在机制上,市、乡两级成立了农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和永久性住房“两步并作一步走”工作方案,实行市级领导包片和联系乡镇责任制,乡镇干部、场镇单位结对帮扶群众建房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乡镇有人管,村村有人抓,户户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为稳控建材价格,江油市在加强建材生产、调运的同时,建立建材特供机制,极大维护了建房群众的利益。同时,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建房资金难题,江油斥资24066万元作为农房重建的贷款担保基金。金融部门为52314户需要贷款的农户,核定10.26亿元建房专项贷款,发放贷款7.8亿元。该市还拨付农房重建资金及农户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资金近20亿元,有效推动了全市农房重建。
行走江油市,一幅“居者有其屋”的美好画卷在江油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道路重建 铸就经济发展坦途
厚坝到六合,中坝到雁门,从一个乡到另一个镇,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车辆在村庄的路上突突驶过。
去年3月初,连接江油市厚坝镇和六合乡的厚六路竖起了最后一块标志牌,标志着由河南省出资5500万元援建,全长20.503公里,驻马店市公路局负责施工的厚六路正式完工。“以前去江油,要翻山越岭走两天的山路。现在,一个上午就能打个来回。”文胜乡安顺村村民杨素华激动地说道。
厚六路是河南省交通厅援建第二批“交钥匙”工程八桥一路之一,是厚坝镇经文胜乡至六合乡的一条山区公路,最窄处不到两米,以前有20余公里没有硬化路面,机动车不能走完全程,沿线厚坝镇、六合乡、枫顺乡等万余名群众,只能绕道二郎庙镇、雁门镇、马角镇多走30多公里路或分段通行。
灾后重建中,在河南省的大力支持下,这条全线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区三四级公路,设计路面宽度为3.5米至6米不等的公路,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建好农房后,农村经济怎样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在加快住房、学校、医疗卫生重建的同时,必须加快道路的恢复重建,为产业的恢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江油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统一意见,掷地有声。
而地震造成江油市境内受损省道11.5公里、县道156公里、乡道119公里、村道402公里、桥梁涵洞231座均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7.9亿元。抢通保通成为江油交通运输局刻不容缓的责任。包括厚六路在内,江油纳入灾后重建交通项目136个,总投资204834.7万元。其中,援建项目18个。
为了又好又快推进重建步伐,江油着力落实工程进度,落实工程质量,落实工程安全,落实廉政监管。根据江忠路、中雁路等灾后重建工程的总体计划工期,施工单位科学组织,倒排工期,明确施工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每周提交周计划、周小结,每月提交月计划、月总结;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质量专题会、巡检、例会等形式,加强质量管理力度,重点加强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形成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质监部门监督相结合的综合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各项目管理水平、工程质量、内业资料等进行大检查,采取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程质量提高,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截至目前,136个项目已全面完工。
教育重建 照亮希望新征程
2008年6月9日,江油一中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重建工程在湖北省荆州市的大力援建下率先动工建设,拉开了江油教育重建的序幕。
2009年9月1日,由河南省对口帮扶援建的江油市中原爱心学校如期顺利开学,7
60名中小学生坐进了新教室。蓝天白云下,新建的塑胶跑道、合理布局的校舍、完善的教学设备、整洁的绿化带„„新学校朴实无华,沉稳内秀。
灾后重建启动后,江油市始终把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牢记心间,充分利用河南省对口援建契机,努力将学校建成最安全的避震场所。
为此,江油提前拟订灾后重建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全市教育重建规划中,立足长远、科学决策,以全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对全市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异地新建学校3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由灾前的185所调整为113所,确保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资源整合利用效益、教育服务能力以及校舍抗震抗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为筹集教育重建资金,江油市教体局内联外引,主动对接外援项目,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累计筹集国家项目资金、河南对口援建资金、社会捐赠资金近10亿元,并成立了专门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笔重建资金的安全使用。
江油市还加大了对工程的监察力度,实行了分片监理,将同一公司的监理项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监理的人员配置、监理日志填写、监理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对施工企业用工进行严格要求,各学校每天清点登记上工人数,动态跟踪管理,并向教体局报告,确保了施工企业用工人数和质量。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许多领导干部都身先士卒,和建筑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战斗在第一线”。中原爱心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杨仕伦和另两位校领导一起,在2009年4月就把被盖扛到了工地。
辛勤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截至去年底,江油共计投入11亿元,新建校舍43.5万平米,维修加固校舍35.9万平米,新建教师周转房3.6万平米,新建学校体育馆16个、塑胶运动场30个。
三年重建,一所所漂亮的学校拔地而起,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萦绕在学校上空的朗朗读书声,运动场上掠过的青春活力的身影,无不昭示着江油教育穿越阴霾,超越梦想,迈出了崭新的步伐,踏上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敬老院
让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宿舍宽敞明亮,阅览室的书籍压满书橱,院落干净整洁,院内健身设施齐备„„走进江油市彰明镇敬老院,老人们有的在活动室看电视、下棋、打牌,有的在进行娱乐健身活动,整个敬老院洋溢着安详和谐的气氛。“在这里不愁吃、不愁住,娱乐活动也有,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好多倍!”提到现在的生活,60多岁的李春华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城乡孤、寡、残等老人老有所养,是江油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针对震后一些敬老院需要重建,江油抓住重建机遇,将敬老院、福利院
建设列入到了灾后重建之列。
通过三年快马加鞭的重建,一座座环境优美的敬老院、福利院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农保
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对每月都能按时领到55元固定“退休金”的农村老人来说,这真是老来得福,乡亲们都夸政府新农保政策好。去年1月12日,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给60岁以上老人首发每月55元的养老金,农村老人老了也能像城里退休工人一样领养老金。而这只是江油市地震灾后实施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了切实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江油市全力做好新农保各项工作。该市共有52.12万人符合新农保参保条件,应参保45.7万人。截至去年底,已参保36.7万人。累计收缴保费5600万余元,已有8.7万余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人按月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社会保障
铺筑百姓长远发展路
家住江油市西屏乡的王珊,由于丈夫常年生病,儿子又自带残疾,全家生活异常艰苦。为帮助王珊一家,去年江油市将王珊一家纳入低保对待。一边领取低保、一边积极搞好农村副业,如今王珊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为帮助困难群众重燃生活希望,江油将符合条件的3.3万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低保范围,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为困难家庭渡过难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低保补助,让困难家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卫生保健
构筑生命健康屏障
涪江之畔,江油市彰明镇卫生院人来人往。这所灾后恢复重建的卫生院,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就医,也正在为临近的江油·河南工业园提供医疗服务,成为江油推进城镇化,实现“三化”联动和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之一。
彰明镇卫生院是江油市灾后恢复重建的71个医疗卫生项目之一。
震后,列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卫生项目遍及江油市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规划建设面积26.6万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购置维修医疗设备558台件,投资4778万元。
面对恢复灾后重建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江油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反应、果断决策、靠前指挥,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按照国家标准、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四个原则,及时编制完成了《江油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案》,方案中,特别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作为卫生重建重中之重。
江油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一票否决;落实了五个责任片区,江油卫生局的责任领导实行包进度、包协调、包督查的工作责任制,确保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到人、到点。
同时,江油还紧紧抓住河南省对口援建机遇,与河南援建医疗卫生总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建设规模、资金、进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
针对卫生灾后重建涉及项目多,资金多、程序多,在重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该市严格实行纪律监查,防止在重建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发生,确保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截至去年底,江油卫生系统列入灾后恢复重建71个单位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竣工69个。40个乡镇卫生院重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在各级政府划拨的重建、援建资金之外,多渠道争取到村卫生站重建资金1472万元,重建的155个村站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如今,走进江油城乡,可以看到漂亮外观、格局统一、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各级卫生医疗机构重建硕果,灾区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群众就医条件已经超过震前水平。事实证明,江油卫生重建不仅仅是量的跨越,更是质的飞跃,为群众生命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