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局长赴江阴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江阴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县环保局局长 *** 二00八年十一月四日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我于2008年10月13日至25日参加**县第九期科级干部(江阴党校)培训班,赴江阴实地学习考察了江阴市解放思想、执政、民生和谐的发展新模式,在开阔眼界、启迪心智的同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特
别是江阴思想解放程度之深、开放力度之强、发展速度之快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几点感受和体会
这次实地学习考察,有以下感受和体会:
一是江阴市狠抓环保,助推幸福江阴。江阴把环保工作作为全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市、走循环经济、使一方百姓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必由之路。首先,江阴成立了“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河长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其次,十分重视环保队伍建设,并建立健全了环保监管网络,除乡镇设立了环保所外,村、厂都有环保专管人员,形成了“四级”环保管理网络,实现环保监管全方位前移。其三,江阴坚持招商选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其四,用铁的手段、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狠抓环境整治,共关闭392家矿山企业,复绿1500亩,堵排污口238家,削减排污口174个,有21家电厂安装脱硫除尘设施,对98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了24小时监控。
二是发展速度快。30年来江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加到1190亿元,翻了238倍。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在70年代的10年间增加了10个亿;80年代10年间增加了100个亿;90年代的10年间增加了80个亿;进入21世纪,每年增加500个亿。
三是综合实力强。江阴2007年财政收入达1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1023和10641元,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国土面积988km2)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超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自2003年以来,连续六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稳居第一位,实现六边冠。
四是产业规模大。2007年,江阴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0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1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海内外上市公司22家,占全国百分之一,2008年底上市企业可达29家,是全国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
五是科技含量高。2007年江阴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1家,科研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8%。
六是以三个同步,稳步前进。江阴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减少“硬性指标”考核,突出“民生指标”考核,实现幸福指数与gdp的同步提高。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同步提升。以和谐为目标,实现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努力走好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一座幸福之城、和谐之城、现代化之城。
七是解放思想是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次学习考察,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解放思想对经济发展发挥着的巨大作用,以及思想解放的永无止境。江阴在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上越来越高,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发展速度和水平,经济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更无止境,**和江阴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反映在多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观念新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发展快,解放思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因时而动,乘势而上。
八是改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江阴无论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得非常出色,“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这一理念在江阴得到了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竞争最根本的是环境的竞争,近年来,**在硬软环境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江阴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
九是人才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实现跨越发展,一靠人才,二靠机制。江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思想解放、敢干、敢拼、敢闯、敢冒的人才干部队伍。他们坚持“发展决定一切,发展说明一切,发展衡量一切”,同时,他们还有一套健全、完善的考核机制。
二、几点思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次学习考察确实看到了**与江阴相比存在着的差距,因此也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必须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当前,我县发展势头良好,县委、县政府决策正确,“绿色**、富裕**、和谐**”的建设进程加快,我们也看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中,不敢想不敢干、不敢闯不敢试的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比差距,要实现**的快速发展、提速升位,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再来一次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我们必须正视发展差距,找准落后症结,在解放思想上取得了实效,在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追求上锲而不舍,培养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为、敢打敢拼、敢于负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打好翻身仗,实现新的跨越。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这次江阴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业经济在江阴市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绝对核心地位。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江阴的发展奇迹,这也是他们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沿海发达地区如此,**亦是如此,我们除了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别无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三是必须推出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新举措。招商引资是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捷径。江阴成功崛起的经验就是坚持“外向带动”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我县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同样要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因此,我们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抓手”。首先,要抓政策。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认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土地、税费、审批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把事情办成,把项目引进。其次,要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不仅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点,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一园两片区”(矣腊、大同)建设力度,进一步理顺园区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我县工业园区的档次和水平,为我县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载体和空间。其三,要抓项目建设。要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观念,要在引进重点项目、大型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上下功夫。其四,要抓环境。要增强“环境招商”意识,下大力气对我县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整治,继续加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十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力度,努力营造“环境靓丽、治安良好、办事便捷、服务优质、客商满意”的良好投资环境。对招进来的企业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使其留得住、能赚钱、长得快、长得大。其五,抓责任。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全县上下都来抓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尤其要加大对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
四是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县的城市建设与江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道路拓展、建筑特色、绿化美化、广场建设、市政管理、市民意识上。我们要使城市规模大起来、功能全起来、特色凸起来、环境美起来、品位高起来。要进一步做好经营城市文章,除工业用地外,全部纳入政府储备,高度垄断一级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以地生财,以地建市,为城市建设积聚财力,使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我县招商引资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几个突出
为使这次学习考察在推进工作上取得成效,在下步工作中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突出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点,打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优良作风。敢于碰硬,敢于对环境违法行为叫劲,敢于对违法建设项目,特别是对“十五小”从严从重打击,敢于直面环境污染现实,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二是突出治污能力这一重点。牢固树立环保部门服务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意识,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单纯的监管、审批和取缔中不断提升、拓宽业务知识的领域,熟知企业的工艺流程、污染面和治理点,从一个赤脚医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外科大夫,从简单的执行法律和政策者,成为一个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手。运用生态环保的理论、法律的手段,特别是治污的技术来推进我县环保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三是突出污染减排这一重点,建立解放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平台。2008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各削减100吨的“双百”减排任务,是市政府下达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和考核,必须不折不扣完成,要以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加大煤矿矿井水治理力度,并以焦化、水泥企业为重点,实施结构减排、项目减排和管理减排,使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四是突出规划环评这一重点,建立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平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为切入点,对区域、流域开发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根本上、从全局上、从发展的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从项目型管理向综合型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突出民生热点问题的解决这一重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对群众的来信来访,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其次,进一步完善环保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六是突出局领导班子建设这一重点,夯实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斗堡垒。一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本单位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的培训和观摩实践,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三是完善中层干部的轮流机制,增强机关活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工作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经过这次江阴实地学习、现场教学、观摩、考察,我个人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困绕心中许久的一些观点也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真抓实干,恪尽职守,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争创出色的环保工作业绩。
第二篇: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
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
按照市政府统一安排,5月13日至17日,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家玉带领区经贸局、区国土资源分局、部分镇办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江苏省江阴市重点就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考察组听取了江阴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经验、经济强镇——华士镇工作经验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并进行了互动交流,实地参观了经济强村——周庄镇三房巷村工业园区及农民新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中国500强企业阳光集团、海澜集团、全国农村康居示范工程——新桥镇新桥花园等现场教学点。17日晚,考察组召开了学习考察座谈会,结合这次学习考察,大家谈体会、找差距、议发展,普遍认为江阴市思想解放程度高、办法措施多、落实力度大,确实做到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许多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考察,考察组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阴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江阴属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地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9.45万,其中城区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全市下辖16个镇,302个行政村,外来人口约60万。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0亿元,财政总收入14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953亿元,实现工业利税2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9411元,2006年末,全市城乡人均储蓄存款28423元。概括起来,江阴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快——发展速度快。江阴原来经济并不发达,人民并不富裕。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江阴340元,全国农村人均收入134元,江阴12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销售收入70年代10年增加10个亿,80年代10年增加100个亿,90年代每年增加80个亿,进入21世纪每年增加300-500个亿。
(二)强——综合实力强。2006年,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0亿元,人均82329元;财政收入140.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48亿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29%。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超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2005年在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名中蝉联第三,自2003年开始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一名。
(三)多——企业集团、上市企业多。目前,江阴的国家级集团已达50家,列全国县级市第一,其中9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入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省级集团84家,列江苏省县级市第一。2006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3家,其中100亿元以上的8家,200亿元以上的3家,400亿元以上的1家。规模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资本裂变扩张。现在,江阴已有海内外上市公司19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强,是全国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2007年底上市企业可达到25家。
(四)高——科技含量高。江阴是全国科技先进市,是首批20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之一,科技贡献份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全国平均34%),国家级高科技企业达22家,博士后流动站9家,2006年,江阴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3%(全国平均20%左右)。
(五)好——统筹和谐发展好。江阴市通过实施“三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和富民为民工程,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提高,连续多年列江苏省第一,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观,社会保障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5.4平方米,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16.78%。
二、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普遍感到江阴发展的品位高、后劲强、发展快,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体现,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一)解放思想是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学习考察,给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江阴市思想新,一新百新。
江阴在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上越来越高,在园区建设、城乡管理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有效破解了发展的瓶颈制约。他们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我们和江阴相比存在不少差距,最突出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发展瞄准高水平,规划做到大手笔,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更要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
(二)骨干企业是发展的决定力量。江阴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华西村去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阳光集团、三房巷集团营业收入达200亿元,海澜集团、兴澄特钢公司、澄星实业集团、法尔胜集团、新长江实业集团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2006年,江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600多亿元,占总量的84%,有34家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2家,超8亿元的4家,超6亿元的2家,他们是支撑江阴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决定力量。
(三)上市融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海澜集团是一个从18个人、30万元起步的企业,2000年,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链出现严重短缺,面临崩溃危机,正是及时上市融资4.3亿元,使企业起死回生,迅速膨胀发展,目前发展到拥有总资产58亿元,去年完成销售收入66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近3亿美元,成为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现在江阴19家上市企业融资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规模发展。
(四)统筹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江阴市坚持“三化”(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2006年,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11元,与城镇居民收入比为1:1.98,远远高于全国1:3.22的平均水平。江阴市切实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定不移地进行环境保护,先后关闭了全部92家矿山企业和所有窑炉,建成污水处理厂27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江阴市注重关注民生,从1992年开始,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大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让全民享受发展的成果。
(五)优化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江阴无论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得非常出色。道路建设、城市绿化、园区配套及为企业的服务理念层次都是高的。近几年江阴新修城乡道路150余公里,新建公园8处,城区绿化率达47%。先后开展了“讲法制、讲信誉、讲效率”、“诚信江阴”等专题活动,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经济纠纷调解中心、行政效能经济环境监察投诉中心,真正把江阴建成了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三、加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大家一致认为:自己与自己相比,我们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江阴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效益,还是园区建设、产业特色等都还有较大差距,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在思想观念上,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一切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企业抓投入、上项目的发展欲望还不够强烈。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和开拓不够,解决瓶颈制约问题的办法不多,路子不宽。在工作作风上,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大,缺乏苦干实干、攻坚破难的精神和斗志。在发展环境上,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结合这次考察学习和我区的实际,就加快我区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解决危机感、紧迫感不强的问题。同样是解放思想,江阴市之所以长期发展不停步,特别是近年来在基数很高的情况下,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在于他们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并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尚空谈,多做少说。因此,衡量思想解放的程度,主要是对照先进地区,树立一流标准,敢于争先进位,攀高比强;看任务目标完成多少,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建设了哪些新项目、大项目,服务上有什么新举措、新突破,看具体行动、看实际效果,并切实按照工作责任制的要求抓好兑现奖惩。通过思想解放,进一步增强全区上下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切实把已经确定的事项用最短的时间办好办实。
(二)进一步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突出解决有群山无高峰的问题。江阴市的发展表明,规模决定企业出路,骨干企业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继续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抓新项目、好项目就是调整结构,做大做强企业就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观念,围绕我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坚持抓增量带存量不动摇,坚持集中力量抓骨干企业不动摇,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企业上项目、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突出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加大力度,强化力量,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年内或明年初实现我区上市企业零的突破。通过3-5年的努
力,使全区5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成为带动和支撑地区发展的主力军。
(三)进一步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突出解决发展载体和平台不强的问题。江阴经济强,强就强在镇域经济上;江阴发展快,快就快在园区建设上。鼓励引导各镇办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瞄准全市乃至更高层次的强镇办加快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努力使园区建设实现大的突破。特别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小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区集中,坚决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无序开发和建设;坚决防止项目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进一步强化统筹和谐发展,突出解决农民生活保障的问题。积极研究制定我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和我区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民化。探索创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风险基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多形式提高人的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文明创建提高人,先进文化陶冶人。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突出解决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应继续强化“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下一步,应着重对我区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看看哪些已经兑现,哪些还存在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切实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下决心抓一批反面典型,并予以公开曝光处理。真正在全区上下形成“全力抓发展,关键抓投入,着力抓环境”的良好局面。
赴江阴、昆山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6月19日至6月25日,按照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我随县人大主任程福财同志带队的第三批县党政领导干部到了江阴和昆山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参观了江阴的新技术创业园展示厅、临港新城苏南国际码头和昆山的科技博览文化中心、城市规划展示馆,学习听取了江阴、昆山两市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介绍。通过学习考察,我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感到了差距和压力。特别是昆江两地思想解放程度之深、开放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几点感受
(一)快——发展速度快。30年前,江阴和昆山都是传统的农业县,经济相当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江阴人“醒得早、看得准、起得快、跑得稳”,昆山人“不争论、大胆想、大胆闯、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苏南发展之路。30年来,江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到1190亿元,翻了238倍;昆山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35倍,连续三年卫冕中国百强县之魁。
(二)强——综合实力强。2007年,江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财政收入1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13和10641元,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超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并连续五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稳居第一位。昆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财政收入201.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927元和12000元,在不到中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集聚了中国1.7%的外资,来大陆1/9的台资、全球85%的笔记本配件代工厂,创造了全国2.4%的进出口总额,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
(三)大——产业规模大。2007年,江阴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0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1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昆山税收超亿元企业达7家,销售超50亿元10家、其中超百亿元5家,私营企业突破2万家,注册民资突破400亿元,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现在,江阴已有海内外上市公司22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是全国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2008年底上市企业可达到29家。
(四)高——科技含量高。2007年,江阴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1家,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昆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17个申请专利数超过1.6万件、授权9000多件,实施核心科技项目22个、重点技改项目18个、总投资86亿元,近100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7%。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昆山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五)好——统筹和谐好。江阴市通过实施“幸福江阴”工程,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提高,连续多年列江苏省第一,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观,社会保障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昆山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坚持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富民工作八个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二、几点体会
(一)解放思想是跨越发展的永恒主题。“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这次考察学习,我们深感解放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思想解放应成为思维惯性,永无止境。江阴和昆山等地在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上越来越高,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经济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无止境,我们和这些地方存在不少差距,反映在多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观念新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发展快,解放思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因时而动,乘势而动。
(二)园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江阴和昆山十分重视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规划的档次和水平都非常的高,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到位。江阴经济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绿化覆盖率达45%,并按照功能区规划建设了八大功能园区,公共保税仓库、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学校、医院、宾馆、公寓住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江阴经济开发区还与北岸的靖江实施联动开发建立了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昆山开发区也是先后投入近百亿元,用于交通、电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创办了国际学校、新建了外资医院,成立了外企服务中心,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江阴和昆山招商引资的大部分企业均落户于开发区,开发区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改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江阴和昆山无论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的非常出色,“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吸引力”在这几个地方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城市绿化,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他们为企业的服务理念层次都是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竞争,最根本的是环境的竞争。我们在硬软环境建设上有自己的优势,但与他们相比也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改善作风、经营城市、改善环境。
(四)人才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实现跨越发展,一靠人才,二靠机制。昆山和江阴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敢想、敢干、敢拼、敢闯、敢冒的人才干部队伍。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但从无怨言,仍然保持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同时他们的机制也相当灵活,有一套成熟的考核机制,坚持“发展决定一切,发展说明一切,发展衡量一切”。
三、几点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我们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之行告诉我们,我县前几年发展纵向比突飞猛进,但横向比,我们的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县发展势头良好,县委、县政府决策正确,这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我县的发展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挑战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看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中,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的“自满”现象还依然存在,不敢想不敢干、不敢闯不敢试、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比差距,要实现跨越发展、提速升位,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再来一次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
迹”的观念。我们必须正视发展差距,找准落后症结,用“三大目标”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培养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为、敢打敢拼、敢于负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好翻身仗,实现新跨越。
(二)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走“工业兴县”之路。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县“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这一点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江苏之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业经济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高比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绝对核心地位。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江阴和昆山的发展奇迹,也是他们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沿海发达地区如此,荣昌亦是如此,我们除了走“工业兴县”之路,别无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工业是第一支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县”之路,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培育好主导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三)必须推出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新举措。招商引资是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重招捷径。昆山江阴成功崛起的经验就是坚持“外向带动”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我县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荣昌的发展同样要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因此,我们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一是要抓政策。我们要进一步反思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认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现有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在土地、税费、审批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增强吸引力,并注意操作技巧,实行一企一策,有政策按政策办,没政策争取政策,争取不到变通处理,变通不了商量办,千方百计把事情办成。二是要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不仅是我县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一区三园”的规划建设力度,要加大投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理顺园区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我县工业园区的档次和水平,为我县招商引资提供良好载体和空间。三是要抓项目。要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观念,在引进重点项目、大型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上下功夫。对已经签定投资协议的项目,要督促其尽快在荣昌落户。四是要抓环境。要增强“环境招商”意识,下大力气对我县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整治,努力营造“环境靓丽、治安良好、办事便捷、服务优质、客商满意”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进来的企业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使其留得住、能赚钱、长得大、发展快,不要招进来就了事。五是抓责任。要强化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全县上下都来抓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尤其要加大对我县驻沿海各招商办事处的绩效考核力度。
(四)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也是抓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建设。我县的城市建设与江阴和昆山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道路拓展、建筑特色、绿化美化、广场建设、市政管理、市民城市意识上。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北拓、东扩、西进、南延”的“拓城扩镇”战略思路,重点做好编制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文章,使城市规模大起来、功能全起来、特色凸起来、环境美起来、品位高起来。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进一步做好经营城市文章,除工业用地外,全部纳入政府储备,高度垄断一级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以地生财,以地建市,为城市建设积聚财力,使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我县招商引资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
转变观念推进发展
----赴江苏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
苏荣同志、陆浩同志率领我们到江苏考察学习,看江苏,想甘肃,感到江苏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江苏之所以发展得快,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一客观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主观原因是他们实现了主观世界的变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率先拓宽了发展的思路,想出了发展的办法,增大了发展的力量,从而加快了发展。甘肃学江苏,就要像江苏人那样以思想的解放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一,要突破非优即劣的形而上学观,善于从劣势中看到优势,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加快发展。甘肃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江苏无法相比,我们缺水、缺绿,自然条件恶劣,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沿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可否认,这是劣势。如果拿我们的劣势与江苏的优势比,就会越比越没信心,就会感到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跳出形而上学的非优即劣的圈子,善于在劣势中看到优势,进而变劣势为优势。应当看到,我们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努力和甘肃人民的艰苦创业,探索出了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一二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资源相对丰富,如:石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电力工业、医药、食品、特色农业等等许多方面,是人无我有的,这就是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省委提出甘肃发展要从五个方面长期艰苦奋斗、防止三种倾向、坚持做到七个坚定不移。只要我们按照省委的要求去做,就能扬长避短,变劣为优。只有长期艰苦奋斗,才能恢复生态,建设生态,才能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知难而进的良好精神状态。学习别人,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坚定信心,昂扬向上,知难而进,就能不断加快发展自己。
第二,要坚决突破“左”的思想束缚,集中精力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用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用争论来判断是非曲直,真正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应当认识到,“左”的思想对我们不发达省份的影响,不可看不到,不可看轻了,看少了,看低了。事实上,不发达的经济与宁“左”勿“右”的思想相结合,必然形成越穷越“左”,越“左”越穷的怪圈,这种“怪圈”,必然制约和破坏发展,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警觉。
学江苏,就要像江苏人那样不断打破这一“怪圈”的困扰,坚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要照抄照搬,当“收发室”,不能起动不灵刹车灵;坚持只要与国无害,与民有利的事,就要敢闯敢试敢冒,敢于把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发达地区早已利用的有利于发展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要允许抓发展中有失误,但不允许不发展,如江苏实行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经济,亲商、安商、富商,不怕公有、不怕私有、就怕公私都没有,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来发展是真道理等观念与做法就值得学习;坚持多琢磨发展、多琢磨事,千万不能只琢磨人不琢磨事,要一门心思谋发展,坚决遏制告恶状告刁状的恶习任其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纠正干的不如看的,不干的整干的歪风邪气,切实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坚持改革就要付出成本的理念,国家要付,单位要付,个人要付,眼前吃亏,长远得利,长远发展,不要随意扣“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江苏抓企业改革“实现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的做法以及连云港市把蕴藏在机关中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的措施办法,也值得借鉴。只要切实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第三,要坚决突破绝对均衡观,敢于在不均衡中求均衡,以此来推动全省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突破均衡这样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看,不均衡是发展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没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我国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发展的局面。综观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谋划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上,不搞一刀切、齐步走,采取很多政策,鼓励条件好的地方加快发展,尔后支援条件差的地方共同发展,我看这一做法是成功的。在我们甘肃也应实行大刺激政策,哪个地方、哪个行业、哪个企业能先发展,就鼓励其先发展,谁能先富就鼓励谁先富。要特别注意发展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经济辐射带、公路沿线经济带、铁路沿线经济带,使这些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尔后向周边辐射,示范推动,以此来带动和支援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落后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利用这种不平衡的正效应,努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公平、求发展。
第四,要突破循序渐进的发展观,敢于超越一定的发展阶段,超常规、跳跃式地加快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江苏已得到充分证明。
苏州市、江阴市等地的发展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苏州市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202亿人民币,由于充分利用外资与民营资本,导致资本的急剧扩张裂变,到了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了1541亿人民币,2003年达到2802亿人民币,这不能不是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要超
常规,跳跃式发展,关键在项目,在投资,在资本的聚集。正如省委所指出的那样“发展要抓项目,有项目才有投资,有投资才有发展”。当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要有条件,要有机遇,但机遇要靠人来把握,也靠人来创造。西部大开发是机遇,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机遇,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是机遇,制定特殊的发展政策是机遇,创造宽松的环境是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是机遇等,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对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机遇,一定抓住。对于机遇,谁反应快,谁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谁就会加快自己的发展。谁无动于衷,谁就被动,不仅不会发展,而且会永远落后。
第五,要坚决铲除“中梗阻”,踢开“绊脚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处处是阻力、是障碍、是干扰,根本无法发展。为了维护地方、部门、个人的既得利益而不愿改革、不思发展的人与事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连云港市让250多名搞“中梗阻”的干部下课,靠边站,这是为了发展不得不为的事。江苏人的“你投资我发展,你发财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解决”理念,筑巢引凤,以此来招商引资,是成功之道。甘肃要加快发展,关键是缺货币资本,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地把境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引进甘肃。我们学江苏就要对那种口头上招商引资,而实际上玩“叶公好龙”的把戏,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保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人,动点真格,“不换思想就换人”,绝不能让他们的所做所为影响我们的发展,贻误我们的事业。对那种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处处设置障碍,并趁机捞一把而构成违法违纪的人与事要坚决查处,真正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让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甘肃,甘肃就会加快发展。
第六,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干来改变面貌,创造财富,促进发展。在江苏所到之处,几乎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我想这是江苏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财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面貌是靠实干改变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越是困难,越是要干。我省加快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也很明确,措施也很具体,特别是省委确定的“两个高举,一个加强”的战略方针和“两抓两放”的重大举措,同江苏的经验吻合,符合甘肃的实际,关键是要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我们一定要增强抓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
抓项目也好,抓企业改革也好,都要抓紧抓紧再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都要落实落实再落实,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工作要加快节奏,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凡事都要一抓到底,不抓出成效不撒手,出手的工作要达到最优水平,切实像江苏人那样既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抓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既培养“大老板”,又培养“小老板”。这样,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学江苏,就会像苏州那样“没有一条路走出一条路”,切实加快自身的发展。
第三篇: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11月2日—6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随县委张书记带队的第一批党政代表团到合肥市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合肥与寿县结对合作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这次学习培训我们认真听取了合肥市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关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讲座,合肥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介绍和做法,现场考察了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包括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通过学习考察,我们不仅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振奋了精神,激励了斗志,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合肥速度”,领略到了“合肥风采”,特别是合肥市思想解放程度之深、开放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
一、几点感受
(一)快。首先发展的速度快。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合肥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提升并跻身于中部省市前列,其中肥西县已跨入全国百强县系列;其次工作节奏快。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催生了合肥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欣欣向荣的新合肥。
(二)高。高端顶层设计,高起点的城市和园区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带动了合肥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大气魄的折违、大手笔的规划、大规模的建设、大开放大力度的招商,营造了大发展的浓厚气氛。
(四)好。统筹和谐好,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老百姓幸福指标快速上升,群众积极支持发展,社会反映好。
二、几点体会
(一)解放思想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永恒主题。“解放思想黄金万两”。合肥市斥资90亿引进京东方,引来了企业航母,活了一方经济;多渠道投资近20亿开通水运航道,引来了溶安动力,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从中我们深感解放思想对经济发展巨大推动作用,合肥经验告诉我们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越高,发展的就越快,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合肥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展思路,寻求更高更远更快。
(二)园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合肥市的各县区都十分重视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建设,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引进项目,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遥相呼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为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合肥市无论是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的十分出色,“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吸引力”深深地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他们坚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环境的竞争”。
(四)人才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实现跨越发展一靠人才,二靠机制。合肥的发展不仅仅有高层科学决策,强力推进的因素,更有一批敢想敢干、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的人才干部队伍,他们保持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同时建立了正确的灵活的考核机制和用人导向,坚持“发展决定一切,发展说明一切,发展衡量一切”。
三、几点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我县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但远未达到“超常规—跨越式”程度,特别是我们正处于换挡提速,负重爬坡的关键阶段,要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于担责任、义无反顾的拼搏精神,坚决克服“畏难”情绪,痛下决心,奋力超赶,全县上下思想观念上要再来一次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要有“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要有“创奇迹”的观念,要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培养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开拓新思路,实现新跨越。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之路。发展实践证明,我县“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这一点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合肥市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合肥市的新跨越。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我们除了走“工业强县”之路,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坚持“工业是第一支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之路,以项目为龙头,培育好主导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三)必须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也是抓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凸现特色、提升品位,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做好经营城镇文章,要加大行政推动的力度,加快城镇建设速度,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四)必须推出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新举措。招商引资是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合肥经验就是坚持“外向带动”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一是要抓政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增强政策吸引力,要注意操作技巧,有政策的按政策办,没政策的争取政策办,争取不到变通处理办,变通不了商量办,总之千万百计把事办成。二要抓工业园区建设。园区不仅是载体,更是增长点增长极,要加大南北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档次水平,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载体和空间。三是要抓项目。要树立招大商,大招商的观念。在引进重点项目,大型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上下功夫。四是要抓环境。要增强“环境招商意识”,下大气力整治硬软环境,努力营造“环境美、治安好、办事快、服务优、客商满意”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来的企业项目要跟踪服务,使其留得住,能赚钱、长得大、发展快。五是要抓责任。强化领导招商、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形成全民招商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四篇:赴钦州市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钦州市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22日)
正值全市上下掀起学习传达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热潮之际,市委XXX书记率领XX市党政代表团赴钦州市学习考察,作为贯彻落实XX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市委的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我也有幸随团学习考察,首先感谢市委、市政府给予这次学习考察的机会。
这既是一次取长补短的“充电”之行,也是一次解除思想束缚的“破冰”之行,更是一次树立赶超信心的“励志”之行。此行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一、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与体会
(一)开阔了视野,认识了差距。通过深入中石化、中马产业园、钦州保税港区、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等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了钦州市以“钦州精神”缔造的“钦州神话”,以“钦州速度”创造的“北部湾奇迹”。对比XXX和钦州市,都处在国家实施重大特殊开放政策的关键时间节点上,面临着相同的机遇。然而,通过这次到钦州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钦州的发展已经领先一步,其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声势浩大,在广西省内外影响巨大,我区的发展还缺乏影响力,与钦州相比差距明显。
(二)增进了了解,学习了经验。过去我们对钦州市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政策争取等方面还不够了解、不够熟悉。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我们对钦州市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钦州市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循环经济可学习和借鉴的钦州模式,同时政府服务企业和招商引资的理念启发了我们的思维,避免失误,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为企业做好服务,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难得宝贵的经验。
(三)认识了优势,鼓足了干劲。钦州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港口优势,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钦州精神的人文优势。从这次考察中,使我们感受到了钦州市之所以发展得快,除了港口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并不满足于既往取得的成就,而是以与时俱进的钦州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自我加压,大胆想事,大胆干事,并以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实现更高起点上的更大进步。我区与钦州市人文相近,经过几年的奋力爬坡,也已经形成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很足。
纵观钦州的发展道路,面对当前紧迫的发展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结合我区发展情况,我的体会主要有: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钦州以思想解放的率先来统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率先,在工作实践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牢牢抓住了广西北部湾地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机遇,借力发力,赢得了后发先机。
二是必须找准发展定位。钦州从起初的“以港兴市”到“大港口、大产业、大旅游”,到“以港兴工,三化互动”,再到“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发展方略,准确的发展定位,使钦州上下充满了依托港口发展工业意识,钦州的港工城一体化才得以跨越式发展,从农业大市发展成为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的临海工业城市。
三是必须突出真抓实干。钦州始终突出坚持真抓实干,弘扬“自强实干,融和共赢”的钦州精神,用实干加快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束缚。通过几轮解放思想活动,我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放,但由于长期的艰苦奋斗、负重爬坡,部分干部群众仍安于现状,缺少敢为天下之“最”和天下之“先”的气魄,我们应以钦州为榜样,再开展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再造经济发展大环境。
(二)找准突破口,引领全区经济发展。我区从实际出发,将以更开阔的视野,对防城的未来进行再审视、再认识、再定位、再谋划,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侨乡、人气等优势,倾力打造“两基地”、精心培育“五中心”,特别是以重大项目上下游产业配套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引领全区的经济发展。
(三)突出真抓实干,脚踏实地抓落实。现在好多事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落实缓慢。说到底是我们抓落实力度不够、真抓实干精神不强的表现,不利于事业的发展。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决心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带头干,亲上战阵、亲率战队、亲督战绩,特别是对认准的事,敢作敢为,大胆地干,毫不迟疑地干,以只争朝夕、废寝忘食的劲头抓机遇、谋发展、干工作。
第五篇:赴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塔城市教科局组织中小学教务主任近到辽宁省沈阳市进行考察学习活动。考察组通过参观、交流、访谈、查看资料等形式对沈阳市小学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先进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在学习中,从这些学校的做法出发,想到我们学校的实际工作,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国家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毋庸质疑,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考察中我们发现:沈阳市各小学紧抓“改变教师观念”这条主线,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专题研讨,认真探讨教育教学机制,积极开展评价机制的改革来转变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有计划并且广泛地开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所学校之所以成为众人瞩目的名校,这跟他们千方百计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密不可分
学校应该改变教师“充电”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怎样提高教师素质成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一个课题。但是这一课题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充电”、“充”什么样的“电”学校应该怎样引导教师“充电”确实又让我们茫然无措。各学校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组织教研组观看典型案例、编写学习资料学习、请专家来校讲座等形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佳或者说收效甚微。这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从教师角度上讲惰性、依赖性很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组织的有关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部分教师认为没有什么效果充其量来参加也是应付了事。学校基于各方面条件原因确实也不能给老师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培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现在老师不大喜欢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而更喜欢与网络交流。考察中我们发现小学给教师的“充电”方式颇为丰富开展课改沙龙、专题讲座、个人讲座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每周教师会前的教学论坛让教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经过归纳与全体老师共同分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个学校应该好好反思教师的“充电”模式来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应该讲究校本教研的实效。考察中我们发现沈阳市小学在该地区独树一帜这和他们讲究校本教研的实效息息相关。考察中我们发现各学校虽然没有什么十分新颖的校本教研活动但他们都非常讲究实效性。
这次来到辽宁学习,收获很大,过去只是在疆内相互学习,此次来到辽宁,通过考察学习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增长了见闻。
我在这里学习的每一天都会努力将新的理念与创新意识扎根在大脑里,只有这样我才能将这些先进经验转变成适合我校的理念,才能将我校的教育教学共工作推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