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流有机污染指标与治理技术(共)
河流有机污染指标与治理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世界上很多河流,湖泊等淡水体系在其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都经历了受到污染,污染加剧和生态退化的过程。然而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管理措施的完善以及大量环保资金的投入,目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淡水体系大多数已逐渐消除污染,水质与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不容乐观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江河水系有步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后尘的趋势。我国七大水系中,除珠江和长江水质尚较好外,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河流受有机污染较为严重,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各城市典型水域仍以氨氮和有机污染为主。大型淡水湖泊:太湖、滇池、巢湖等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可氧化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用IMn表示。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中有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但不能作为理论需氧量或总有机物含量的指标,因为在规定的条件下,许多有机物只能部分地被氧化,易挥发的有机物也不包含在测定值之内。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是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这也是河流中氨氮的主要来源。
生化耗氧量(BOD)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其他指标项还有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如挥发酚),总氮,总磷等,应用到实际时,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状况测定不同的指标对河流进行调查与评估。
根据污染河水处理系统与河道的相对空间关系,河流治理技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引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异地处理法,其中截污工程是异地处理法的关键;第二类是在河道内建设处理系统,沿程进行河水净化的原位处理法,如河道内的曝气法、投菌法、生物膜法和化学法等;第三类是在河岸带上建设处理系统,将河水分流其中进行处理的旁路处理法,如建于河岸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氧化塘以及多种形式的生物床或生物反应器等。
纯化学的方法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杀藻(投加杀藻剂控制河道中藻类暴发)、化学除磷(投加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和化学脱氮(投加石灰脱氮)等。强化絮凝技术是在一级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强化去除水中各种胶体物质及细小的悬浮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运行费用而大幅度消减污染负荷使污染河道得到有效处理。但产生的底泥、泥渣等须妥善处置,否则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化学,化工污染也是河流的一大污染源,针对于此,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的“绿色化学”,目前得到世界广泛的响应。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如此从原料,制造过程和产出都杜绝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才是江河治理和维护河流健康的根本手段。
第二篇:河流污染承待有效治理
河流污染承待有效治理
几十年来清水塘承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代价,最严重时居民从大湖经过,都不得不掩面而过。生活在石峰区清水塘地区的人们,尤其希望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11月26日~28日,石峰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召开。石峰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志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石峰区将加快清水湖生态新城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湘江流域硝酸银回收重金属污染治理。龙志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消灭烟囱、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湘江问题。用5年左右时间,将清水塘打造成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样板。
在现代物流产业方面,清水塘地区规划有湘江金属物流城、湘江运动休闲用品物流城、万德食品物流城等项目。其中,湘江金属物流城已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建成集总部经济区、会展区、商贸服务区、仓储加工配送区等于一体的大型钢材、有色金属物流城,计划吸引1000家以上的知名钢材贸易商户入驻,物流城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
以湘江(株洲)霞湾港段为例,排污口下游底泥的镉、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1800倍、52倍。而湘江流域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地更是面积巨大。官方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000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5年过去了,湖南在进行“两型社会”探索中,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却仍面临治理巨额资金重压地方,回收钯碳污染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等重重困局。改革已到深水区,下一步如何改,不仅对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指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当好改革实验的“侦察兵”“先遣队”,为改革攻坚提供新鲜经验和实践标杆。我们希望,通过对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解剖,为中国改革方向提供有关借鉴。
在全面启动第二阶段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之后,等重金属成为一个问题,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触碰到更多的“地雷”。参考阅读:回收银焊条 http:///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湖南试图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作为突破口,但治理的难度及数以千亿计的巨大资金压力令长沙、株洲及湘潭各地举步维艰。
第三篇:“河流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心得体会
“河流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心得体会
2012年2月20日-21日,国家水专项办公室、国家水专项河流主题组在通程圣源大酒店召开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流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我有幸参与了此次会议。为期两天的会议让我对流域治理技术及国家和湖南省对于湘江流域治理的重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会议由北京大学教授倪晋仁担任主持人。20日上午8点30,会议正式召开。首先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张志光处长致辞,宣布会议开幕。环保部与国家水专项办公室领导及河流主题专家组专家王子健研究员分别讲话,讲话中专家及领导强调了国家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的高度重视,及对水专项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日上午,由中南大学柴立元教授、湘潭大学黄力群教授、湖南大学杨朝晖教授、北京大学孙卫玲教授等湘江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对各自的工作及成果进行汇报,报告内容包括重金属废水减排及处理技术、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控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水质目标管理与监测技术等涉及河流重金属污染控制体系各方面的技术研究。
20日下午,由河流主题重金属相关子题负责人对各自的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内容包括多种重金属污染废水治理的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及多项重金属废水治理新技术和技术改进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及重金属污染河道清淤技术研究。
21日上午,由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对选矿、冶金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及成果进行汇报,内容包括多项矿冶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废水减排及循环工艺研究、重金属污染底泥环保清淤技术、底泥安全处理处置工艺、土壤重金属污染迁移规律研究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21日下午,由各相关科研单位及院校对重金属污染控制综合管理研究项目工作及成果进行报道,包括区域经济策略研究、河流水环境负荷控制系统研究、水质目标值管理系统研究、水环境重金属仿真模拟系统研究等多项流域污染控制系统及政策研究。随后,由相关高校及企业对重金属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行汇报,内容包括多项监测方法及相关监测仪器的介绍。
21日下午6点,会议圆满闭幕。此次会议不仅包括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还有环保企业及仪器设备公司的参与,这对我们今后科研项目工作由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寻求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及各种专项项目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加相关技术储备、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了解了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矿冶废水治理、河道清淤及底泥安全处置的各项新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情况、提高了我们对重金属污染治理国家政策的把握、深刻认识了国家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的关注程度,为我们今后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公司业务的展开和发展方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负荷的水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控制水体内源污染。国内外目前广泛应用的环保疏浚利用机械疏浚方法来清除江河湖库污染底泥,在挖泥,输送过程中和疏浚工程完成后对环境及周围水体的影响都较小。我国太湖五里湖区生态疏浚工程治理重金属污染效果良好,减少了底泥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环保疏浚技术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操作精度要求较高,目前环保疏浚业普遍致力于改造和设计环保疏浚设备,以提高疏浚工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引水截污
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是水体修复的前提条件,通过截流河道,截污管道等截污工程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然后循环利用或排入水体,可以有效阻止重金属废水向水体排放。在截污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引水,补水缩短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换水周期,促进水体交换,加快重金属迁移速度,可降低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引水截污在我国有很多工程实例,水体修复效果良好。生态修复技术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利用参与生物修复过程的生物类群,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它们构成的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耗能少,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修复的最大效益。目前国际和国内应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浮岛,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等,其原理是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体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如在水体中适当种植对重金属具有吸附作用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投撒菌种和养殖水生动物,可达到既净化水质,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生物修复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水环境修复技术,这种廉价实用的技术也很仕用于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但生态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长性强的水生植物易形成单优群落,被重金属饱和后的植物以及水生生物排泄物和尸体堆积形成的污泥等会产生负面环境效应等都有待研究解决。
山东思源水业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思考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思考
——以荆门市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为例
城市河流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水供给与受纳功能、生态功能、城市景观与美化功能等。健康的城市河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的江河普遍遭受污染,荆门市的竹皮河是其中之一,严重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影响了荆门的正常发展,威胁着荆门人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的安全。因此,解决竹皮河流域污染,恢复其生态功能的问题,已是荆门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竹皮河流域基本情况
竹皮河发源于荆门城区,经东宝区牌楼镇、钟祥市石牌镇,在沙洋县马良镇入汉江,全长74公里,流域面积473平方公里。竹皮河接纳荆门中心城区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接纳废水总量6000多万吨,其中工业废水2300多万吨。竹皮河主要支流有三条:即南城区的杨树港,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年接纳高新区、掇刀区生产生活废水约1500万吨;北城区的王林港,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年接纳东宝工业园区废水约200万吨;另一条支流麻城河,接纳麻城工业园石膏矿采矿工业废水和流域内的生活废水。目前竹皮河为劣五类水质。
二、竹皮河污染原因及危害
按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竹皮河为四类水体(指标值:化学需氧量的四类标准为30毫克/升、氨氮为1.5 毫克/升、总氮为1.5 毫克/升、总磷为0.3 毫克/升),从竹皮河入汉江口的水质监测结果看,上述4种污染物分别为69.1毫克/升、6.4毫克/升、7.8毫克/升、0.6 毫克/升,化学需氧量超标1.3 倍、氨氮超标3.3 倍、总氮超标4.2 倍、总磷超标1.0倍,竹皮河水质仍为劣五类。
分析其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少天然来水。竹皮河接纳荆门中心城区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接纳废水总量6000多万吨。目前竹皮河上中游除梅雨季节和夏季行洪外几乎没有天然来水,河水自净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这是竹皮河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
二是污染负荷大。荆门石化、天茂实业、格林美等企业排放废水COD标准值(100-120毫克/升)就超出地表水四类标准(30毫克/升)近3倍;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COD(60毫克/升)超出地表水四类标准一倍,氨氮高2倍多;杨树港、王林港两个较大的支流水质严重超标,荆门高新区、麻城工业园位于杨树港流域,东宝工业园位于王林港发源地,工业污染排放量大。
三是污水收集不完善。竹皮河及杨树港城区段沿岸共有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口9个,市政污水管网溢流口13个,其中常年排水的有三眼桥、向东桥和洪源市场等3个溢流口,大量的污水未进污水处理厂直接进入竹皮河。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和麻城工业园都没有配套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排河道。
四是污水处理厂效率不高。由于管道破损和不完善、地下水渗入,收集污水浓度偏低,降低了荆门市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其中,夏家湾污水处理厂原来的污水进口浓度在260毫克/升左右,以此为依据进行减排得到环保部的认可,但现在由于河水和地下水渗入,进口浓度下降到120毫克/升左右,将倒扣减排量1400吨;杨树港污水处理厂按处理生活污水设计,实际处理大量的工业废水,经常出现菌种死亡、被迫中止运行现象。
五是河水组成成分复杂。炼油废水、化工废水、生活污水混合在一起,生化比低、含盐量高,氮、磷污染重,现有的工艺技术、处理方法难以见效。
六是内源污染严重。突出表现在竹皮河河床的底泥污染严重,底泥不断释放,形成较强的内源污染。
七是面源污染难以控制。沿岸80000多亩农田化肥农药污染直接排入竹皮河,加重水体污染,下雨时污染加重,也进一步说明面源污染对竹皮河影响较大。
八是治污没有形成合力。竹皮河沿岸各地政府认识不统一,责任和工作不到位,产生了“发展自己的经济、污染共同的河流”的不良后果。
由于竹皮河水质长期超标,其生态功能基本丧失,造成农作物减产和水产养殖损失,多次引发群体性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竹皮河水质黒臭,影响景观价值,离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竹皮河是中心城区唯一的排水通道,由于没有环境容量,使之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汉江下泄流量减少,竹皮河对汉江的威胁将进一步突显,荆门将面临更大的治污减污压力。
三、新一轮治理基本思路
为实现荆门市竹皮河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必须坚持“水清、水满、水生态”作为河流环境整治的战略思路,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先截污后治理的原则,确定“截污、清淤、调水、治污、修复”的初步技术路线。
(一)“水清、水满、水生态”的战略思路
“水清”,是竹皮河水环境改善的主攻方向。其中,保证重点工业企业排水稳定达标和总量减排、加快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分散型污水就地处置、加强垃圾倾倒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等,是削减入河水污染负荷的骨干工程措施;清除河道淤积污染底泥与水面漂浮杂物、修复河床表面、改变和提高河道景观生态健康水平,是转变河流水体综合感观的重要手段。
“水满”,是保障河流景观生态形象的基本要求。其中,提供河道补水、分段构造河内拦水设施、维持足够的景观水面、保持最小生态景观水位,既是营造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也是提升城市与自然和谐面貌的必要条件。
“水生态”,是提高竹皮河水体自净能力、维持水体水质的关键手段。其中构建生态驳岸,建设沿岸生态缓冲带,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环节。
总体上讲,“水清”是要求所有河道受纳的水污染物必须削减至可接受水平;“水满”是保障上游及河流在旱季仍有足够景观生态水位;“水生态”是实现河流水体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截污、清淤、调水、治污、修复”的初步技术路线
“截污”—实施城区及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封堵、收纳污水,并将收集的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清淤”—对城区及江山水库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清淤,消除内源污染。
“调水”—依靠上游补水通道,即漳河生态补水工程。通过漳河干支渠向竹皮河、杨树港适度补水,每年从漳河引水共向竹皮河补水1.08亿立方米。“治污”—对工业污染源与工业园区的点源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中石化荆门分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天茂实业有限公司、市垃圾处理场等30多家重点企业、单位深度治理与减排。
“修复”—在江山水库建设以治污为主以景观为辅的生态湿地公园。进行库体清淤、扩大库容、栽种水生植物、实施生态景观建设;在乡村河段实施生态小岛、石笼毛石干垒生态护坡、生物固化紧实与缓坡植被等生态保护与建设,这样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河道自然呼吸,形成开放的动态生态系统。
四、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是规划先行。依托中国环境科学院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制系统可行的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规划,目前规划已于今年4月17日通过环保部专家评审。
二是断面考核。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出台荆门市竹皮河流域水质跨界断面考核责任办法,分清各个断面的责任单位,征收超标排放的生态补偿资金,以此提高地方政府加强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共同承担责任。
三是调水补水。针对竹皮河上游来水量少的特点,依靠上游漳河水库建设补水通道,通过漳河干支渠向竹皮河、杨树港每年补水1亿立方米。
四是截污纳污。进行城区及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封堵、收纳污水,并将收集的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五是河道清淤。联合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开展底泥释放试验,修整河道断面,埋设排污干管,对部分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清淤,并实施河道去硬化工程,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和地下水补水功能。
此外,还要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严格监管企业,要求提标排放等等措施,进一步减少向竹皮河排放污水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