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进文化提升创业精神 推动江津文化大发展
十二届六次全委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先进文化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 努力推动江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区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
图为大会会场。记者 谢洪均 摄
9月11日至12日,区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先进文化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努力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银峰、关海祥、陈德伟、王忠德、石诗龙、何建平、李德良、张庆凯、蹇泽西、夏沛、颜朝华、周德勋、翁一丰、辛华、唐大军、王晓玲等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区委书记王银峰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作题为《以先进文化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努力推动江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报告。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关海祥,区委副书记石诗龙分别主持了开、闭幕会议。关海祥对贯彻落实全委会精神、做好当前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提升江津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王银峰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广泛深远。面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的新形势,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和“半小时江津”的新变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加速交融,必然成为江津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全区文化发展,提升江津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王银峰指出,抓文化就是抓方向,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抓好文化建设就抓住了先进性建设的重点;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进程中,抓文化就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抓文化就是抓未来,未来的核心在人,抓好人的全面发展就会赢得江津的未来。
江津有着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王银峰说,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文化渊源,为江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站在更新、更高、更科学的战略定位上,思考谋划江津文化的定位,尽快形成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相匹配、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把江津文化打造成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提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大力弘扬聂帅精神 着力塑造江津精神
王银峰说,1919年至1921年间,以聂荣臻元帅为代表的42名江津人先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占四川全省的近10%。抗战时期,作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的“津沙文化区”,相继有近40所各类学校迁建至此,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至今,江津仍有百年名校3所,曾在津求学及江津籍院士达15人。人文荟萃、薪火相传,形成了以聂帅精神为代表的江津精神。
作为聂帅的家乡人,我们要以继承和弘扬聂帅精神为己任,结合江津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历史任务,努力塑造新的江津精神。塑造新的江津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聂帅敢于“走出去”的开放精神,始终保持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塑造新的江津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聂帅爱国爱家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强化“江津发展、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和“江津荣则我荣、江津耻则我耻”的荣辱感,切实维护江津的良好形象,唱响“爱我江津、拥抱江津、兴我江津”的主旋律,以此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排除干扰,团结奋斗,为实现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创造舆论氛围,提供精神动力;塑造新的江津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聂帅创业创新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以不服输的精神状态,敢于挑战“不可能”,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斗志,按照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标准,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新精神,尊重创造成果,使创业创新成为干部群众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实施“1545”工程,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对于如何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繁荣地方特色文化,王银峰指出,要深入挖掘体现江津历史与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着力实施“1545”文化工程建设,把江津的地域文化提高一个档次。
一是打造“一大文化交流平台”。盘活“川东第一大礼堂”的文化资源,发扬鹤年堂传播先进文化和革命思想的历史风尚,精心打造“聚奎大讲堂”。努力把“聚奎大讲堂”打造成为江津凝聚智慧的平台、集聚人才的平台、开放交流的平台,逐步扩大在重庆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是培育“五大特色文化名片”。培育楹联文化名片。用好“全国楹联城市”这张名片,进一步抓好载体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楹联文化品牌。培育名人文化名片。抓好对“北极勋臣”江渊、“联圣”钟云舫、开国元勋聂荣臻和众多“两院”院士等名人资源的研究,充分发挥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将聂帅陈列馆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培育古镇文化名片。以中山、塘河、白沙、石蟆等古镇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古镇文化,推动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古建筑、古庄园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再现江津历史文化、展示江津地域风情、集合江津民俗文化,着力打造重庆文化特色之城。培育滨江文化名片。依托几江滨江路和人民广场,规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人文景观,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节,打造市民休闲度假、文化活动中心,形成“十里长堤、十里风情”滨江文化长廊。培育爱情文化名片。策划包装“爱情天梯”、塘河婚俗、定期办好“七夕东方爱情节”,着力打造国际东方婚恋之城,中国爱情浪漫之都。
三是提升“四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继续深化“滨江之夏”、“四下乡”、“三基文艺宣传”和农村电影放映四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继续开展“綦河之春”、“津南之光”、“津北之声”、“春满津西”等片区群众文化活动。抓好送戏剧、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到基层的“五送”活动。广泛开展唱红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引导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形成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是实施“五大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滨江文化提升工程。面向国内外招标,对滨江路实施文化内涵改造,提升滨江路的文化档次。实施主题公园建设工程。依托艾坪山、篆山坪等城市郊野公园,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公园,提升江津的城市品位和功能。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今年力争开工建设“唱读讲传”文化大广场、江津图书馆,明年规划建设包含剧场、档案馆、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为一体的“市民中心”,努力构建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文化设施体系,积极承接重庆主城文化功能。实施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工程。加快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及村文化室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满足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人文素养的需求。实施文明城区创建工程。以“百万市民文明行动”为抓手,重点创建文明城区,深化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素质,推动和谐建设。
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核心竞争力
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互为推动。古今中外,每一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会推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而经济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也会推动新一轮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银峰说,在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过程中,不但要研究文化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更要研究经济发展对文化的提升作用,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提升城市文化档次,用文化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只有坚持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经济才有持续的竞争力,城市才有生动的吸引力。
王银峰指出,要以文化城,用文化来提升城市竞争力;要坚持经济文化化,用文化来推动旅游经济上档升级;要坚持文化经济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他要求,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使文化产业规划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发展、千亿工业强区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要着力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创造力的文化大企业,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文化中小企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经营。要用好用足江津“半小时经济”优势,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积极发展IT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珞璜工业园印刷包装业发展,打造西部最大印刷包装物流基地。要以四大古镇、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为依托,打造集影视创作生产、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影视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千亿工业的重要补充。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构建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王银峰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建设能力,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办文化的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王银峰说,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区,人才是最根本的保证、最核心的要素。要不断搭建文化人才展示才能的平台与载体,加强各类文化协会自身建设,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论坛、学术研究会等活动,不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采取走出去、走上去、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培训文化干部,努力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更加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派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广开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千方百计留住能人,切实使江津成为文化人才加快聚集的“洼地”。
王银峰强调,今天的江津,正处在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发展的困难前所未有、发展的热情前所未有。全区干部群众要进一步昂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之路,为推动江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斗!
深刻领会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在总结讲话中,关海祥对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他说,此次区委全委会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江津撤市设区以来的第一次;更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江津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注入“血脉”和“灵魂”的重要会议。全委会作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事关江津长远发展、科学发展。
关海祥要求,各镇街、部门和单位要通过召开党委(党组)会、班子成员会、干部职工大会、组织生活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让文化的发展繁荣像打造千亿工业强区一样,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成为推动江津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习贯彻中,要注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本单位的工作置于全局来考虑,清楚自己承担的责任和需要完成的任务,真正把会议精神融会贯通到工作之中。
会上,关海祥还对今年后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关海祥说,今年以来,虽然我区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初步成效,但大家一定要保持危机感,树立责任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年初目标任务圆满实现。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津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的决议》。
中山镇、区民政局、几江街道东门社区、重庆禾丰化工公司、聚奎中学的党组织负责人,农村电影放映员程烈超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区委委员、候补委员,不是区委委员、区委候补委员的在家区领导,区纪委委员,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在津的市三次党代会代表,区级各部门负责人,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宣传委员,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文联下属各协(学)会负责人出席或列席了会议。(记者 杨光伟 张奇伟 实习记者 胡 瑶)
第二篇:充分认识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社会的骨架和灵魂,文化的繁荣是全社会的繁荣,文化与经济是一个车子上的两只轮子,缺一都走不动、跑不快。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建设,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在文化观念,文化体制、文化政策上来一番创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唯有崛起于东亚大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
很多人也已经注意到,西方文化有问题,人际关系冷漠了,人变成了利害的动物了,互相斗争都要赢,更重要是当代全球的生态有危机了,资源不够了,生产也有危机了,现在人口也是个很大问题,先进国家的人口一直在减少,新加坡减少,德国减少,法国减少,人口一直下降,他们奖励生育,但是国民都不愿意,都觉得压力太大,生存压力太大了,所以现在好多危机。最后是生命的危机、生命存在的危机,文化发展到最后,资本主义、功利主义,全球化,把压力围到我们生命上面来了,我们承受不了就毁灭了,所以我们只要超越这个时代,不要光是追求跟他们接轨,我们应该超越这个西方文化的基本的模式,我们要对这个文化重新了解。
当年毛主席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观点,在吸收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综合创新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要求全面历史地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对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遗产,应予以承继,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外国一切进步文化要大胆吸收,并在中国的基础上吸取其长处,“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做到洋为中用。这是我们党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得出的历史性的结论。
所以,我们不应妄自菲薄,盲目崇拜有着众多非理性因素的西方文化。而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他文化中好的方面,同时注重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政策,推行合理的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不断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王纪山)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纪山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提出要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站在历史、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书。其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的论断,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先进文化是政党思想的精髓
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任何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总是离不开文化的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与传统习惯势力和落后陈腐观念的斗争中取得的,先进文化能够廓清和扫除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思想障碍,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政党作为阶级社会中一定的政治集团或组织,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维护其经济的和政治的利益。各种各样的政党代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任何政党都必然会以
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去改造世界,影响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气度,决定着一个政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文化的社会本质的客观规定性的生动体现,也是文化的巨大社会作用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
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要时刻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及时、全面的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自觉自信地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60年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其奥秘就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它与时代同行,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所以它能够发挥指引方向、预见未来、凝聚人心的作用,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同志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他在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的指导下,创立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领导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当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社会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像抓好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一要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塑造力。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塑造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高尚人格的现代中国人,需要先进的文化力量,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把现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灌输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头脑中,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科学民主等民族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二要加强文化整合,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在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同质性或共同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层面进行整合,加强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整合,强化现代公民意识,形成超民族、超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也即形成共同的现代价值观。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三要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求平安,从古至今,崇尚稳定,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善于忍耐。求稳有余,创新不足。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树立创新精神,就是要把西方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去,使中华文化既追求和谐与稳定,又崇尚创新与变革,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
四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学术思想,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髓。学术思想是否先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志。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每一种文化均有其先进超前的学术思想为之奠基,其中尤以中国的学术思想最为先进超前并绵延不断。梁启超曾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王国维也说:“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陈寅恪也认为,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三位大师都把学术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建立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新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思想,不仅是学术界本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能否复兴中华文化的大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多次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胡锦涛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只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为增强文化力量提供基础,增强文化的渗透力。
第四篇:平昌县推动文化大发展调研报告
平昌县科技文化体育局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调研报告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市、县关于文化强省、市、县的决定,及市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为根本目标,以推动“五化联动”作为契机,我县组织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我县文化有长足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平昌县科技文化体育局机构运转正常,共有局属事业单位6个(情报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和43个乡镇文化站。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持之以恒地实施“文化创先”工程不动摇,使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先后双双建成国家二级馆、省一级馆。全县43个乡镇,国家投资1050万,已建成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全县已建成368个农家书屋,128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在全县乡村星罗棋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改扩建工程跻身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项目,年接待
国家、省、市参观团体10余万人次。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均做到了服务阵地设施、人员、活动、经费四落实。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先后建成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
文艺创作日趋繁荣。120多名专兼职文艺创作人员辛勤耕耘、锲而不舍,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件,其中国家级120件、省级308件、市级500余件。全县有43件美术作品参加全国大展,26件文艺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农民作品4件)。由县文化馆创编的具有巴蜀特产之称的《翻山铰子舞》,先后参加30多次国家、省、市文艺调演与比赛,荣获全国十四届“群星奖”,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奖等十余次大奖殊荣。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舞应邀参加央视七台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汇演,填补了巴中市有史以来无文艺节目上央视演播的空白,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改革现状
一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各单位根据自身职责职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计酬,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撤销了平昌县川剧团。根据平昌县川剧团行当不齐,人员老化,无法面向社会演出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人员转化方案。不再保留平昌县川剧团牌子和事业单位建制。三是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根据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与要求,撤销
原平昌县文化新闻出版稽查大队,成立平昌县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编制由以前5名增加到12名,原新闻出版稽查大队4名人员与广电局4名执法人员整体划转,并统一参加全省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人员过渡考试。四是整体划转平昌县歌舞团编制与人员。根据巴委办„2011‟147号《关于加快推进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和我县歌舞团的实际情况,将歌舞团整体划转到平昌县文化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五是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撤销县佛头山森林公园管委会、县森林公园管理所,成立“平昌县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科技文化体育管理局,主任按正科级配备。六是将文物管理所升格为文物管理局。根据县编委平编发„2012‟37号文件精神,为有效有力保护全县文物,将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更名为平昌县文物管理局,按正科级事业单位配备机构、人员。
(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文化产业集中在文化新闻出版市场,200余个经营企业,其中:歌舞娱乐场所8家,网吧17家,音像品出租零售48家,电影发行1家,文艺演出团体1家,印刷企业14家,打字复印56家,图书发行1家,书店62家。从业人员1213余人,固定资产达6000多万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5000余万元,利税336万元。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过调研,我县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文化投入乏力,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二是文化产业量小质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三是专技队伍不齐不力,领军人才青黄不接;四是市场执法装备缺乏,城乡监管鞭长莫及;五是文艺创作后劲不足,难以推出精品力作。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是认识的偏差,致使文化工作在一些地方得不到重视。尽管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同样的高度,指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人,甚至少数基层领导干部,总是认为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经济建设,能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致使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是经济贫困,致使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虽然中央、省上制定和提出了关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我县是人口大县、经济穷县,属国家贫困县,县财政属吃饭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大,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三是交通不畅,难引进外资投入文化产业建设。我们尽管费力包装,对外推介了诸如佛头山红军文化园、金宝开发区文体用品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一些投资者现场考察后总是议而不决,望而退步。
四是用人机制不活,致使文化艺术人才难留。由于过去的“大锅饭”工资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文艺作品在国家省级获奖,表彰一张纸,奖励一顿饭。体现不了做出突出成就的文艺人才价值,致使我县文化馆原副高
级美术领导人才王鹤翔、音乐领军人才相继外流。加之单位没有招录特需人才的权力,受编制限制等原因,一些经考察实用的文艺人才难以进门。导致县文化馆这样的群众文化龙头单位,文艺领军人才不齐不力,难以发挥龙头作用。
三、对策建议
1、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形成以事业繁荣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增添事业活力的良性发展态势。一是用足、用够、用活经济政策,切实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二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10年全域规划》,纳入县域经济总体规划;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有商家投资,有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入驻平昌;四是切实加大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活动的引导与科学管理力度。
2、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积极配合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实施好国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村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项目工程,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以“五创联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提高群众人文素质。
3、切实加强文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广开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门路。
一是到校引进。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一道深入大专院校现场考察引进急需人才。十二五期间共引进6个岗位的特需人才,其中:县文化馆声乐、作曲辅导员各1名,文学创作人员1名;县图书馆图书信息共享工程管理人员1名;县文物管理所文物考古与鉴定人员1名,博物馆解说员1名。
二是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文化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十二五期间拟请省艺术馆,图书馆、川博的专家教授,每年分别对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对口培训。同时将选派在职舞蹈编导,美术辅导、文物鉴定与保护的专技人员各1人到大专院校离职进修,或上派省级对口单位学习深造。
三是兼职聘用。根据我县经济困难,人才难引、难留的现实,“十二五”期间,将采用在大专院校或省级对口单位聘请专家、教授到文博图事业单位兼职的作法,以解决我文化拔尖人才紧缺、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
4、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大力促进文艺繁荣。一是设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重奖在国家、省级获奖作品。二是加大文艺创作人才的引进力度,主管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一道到高校现场选招急需的文艺创作人才。三是为有作为的文艺创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拉开分配档次,使他们工作上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事业上有奔头,收入上有盼头。
二〇一二年八月六日
第五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纲)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内因)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虽然在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上来说,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相适应,就必须发展繁荣文化。
2、加强文化建设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外因)
分析: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要想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就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深刻理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内涵
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提"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介绍与国际上的文化相比
第二问题:以什么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引用报告中一句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问题:怎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6个字概括为:统一思想、营造环境、立足本位、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统一思想
2、建设和谐文化是营造文明风气的重要支撑。———营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