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强调,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把结构调整摆在主线位置,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江油市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结构调整的确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结构调整抓好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深化企业改革是最大的结构调整江油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命系长钢”,1994、1995 年,因长钢的“红火”,江油荣登全省经济十强县行列。从1995 年开始,受国家紧缩银根和市场变化的影响,以长钢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受冲击,江油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因此一落千丈,并被挤出了全省“十强”。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低、效益低下、工业企业所有制格局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江油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始终是江油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加快发展,重返十强,优势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1998 年初,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和重返十强的战略目标,一场艰难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帷幕拉开了。江油被绵阳市确定为两转试点市。利用这一机遇,按照两个百分之百和两个转变的要求,江油对全市市属工业企业通过股份制、租赁、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进行了全面改制,仅1998 年一年,就相继有60多户工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通过近5年时间的深入改革,江油市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改制面达到71%。在改制中,政府用向社会转让国有资产收回的国有资本,妥善地解决了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通过全面改制,江油民营经济由1992 年占市域经济的10%上升到了2001 年的80%以上,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业的市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是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的有效途径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层次不高、产品档次低、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等状况。同时,一座城市命系一个企业兴衰的教训,让江油人更感到壮大一个群体的重要。因此,从1998 年起,以抓大扶强、技术创新为主要特点的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攻坚战在江油全面展开。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前景看好、企业资产规模大、能够对财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一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全部剥离这些企业的社会职能,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二是在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让利优惠,放水养鱼,让企业有扩张发展的余地。三是建立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和挂牌保护制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坚持搞好厂区周边环境整治,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优势企业群体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力度。招商引资促进结构调整在江油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偏重、重工业偏重的问题曾经十分突出。为了加速调整这种经济结构,并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江油市把招商引资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江油市建立了全员招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全程追踪机制,采取项目招商、敲门招商、代理招商等办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江油市通过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投资硬环境。5年间,江油市共投入12.6 亿元用于以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江油市行政服务中心,对原有的899项行政审批项目以60%的幅度进行砍减,让投资者办事方便称心。如今,在江油市已经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氛围。招商引资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5年来,江油市共协议引资39亿元,实际到位15.5 亿元。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量的巨变,更有质的飞跃。5年来,江油市利用中药材种植优势,引进深圳华辰药业公司、四川制药公司等,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挖掘原有的饮料生产优势,引进沱牌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壮大饮料行业;发挥电力优势,引进了河北邯郸炉料厂、辽宁营口宝成铁合金厂,使江油铁合金再现辉煌;依托九○三科技优势,引进广东超声股份有限公司,填写江油电子行业的空白。这些项目的成功引进,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资金匮乏的瓶颈问题,优化了工业内部结
构,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工业再次焕发生机。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不仅使江油走出了“命系长钢”的怪圈,改变了“单一支柱”的经济结构,更使江油工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作者为中共绵阳市委常委、江油市委书记)左代富
第二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
姜佰灵
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我们于10月13日参加了2008年第二批后备干部培训。通过一周来的学习,感觉收获很大,受益很深。作为经济部门的一名干部,通过这次学习,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我县经济趋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党校的安排,深入经济园区进行了考察,经过一线调研,对我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证明,工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快慢,工业经济的比重决定了产业层次的高低,工业贡献的大小决定了可用财力的强弱。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是农业县份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没有工业经济的引领,一切都无从谈起。肇源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长春、哈尔滨、大庆“金三角”的中心。近几年来,肇源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积极进取,小城面貌日新月异。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作、突出抓项目、核心抓园区”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推进“四化”进程。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肇源作为农业县份,要在全省全市新一轮的竞争中争得先位、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跳出农业县份“以农为本”的传统思维方式,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统领县域经济发展。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找肇源工业的出路,如何快速发展肇源工业,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认清形势,鼓足干劲,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工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逐步由农业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由农村文明进化到城市文明,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对一个县来说,工业是立县之本、强县之策、富县之路。区域经济的差距在工业,区域经济的竞争在工业,区域经济的崛起也在工业。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用工业带动农业,用工业促进三产。近年来,我县按照转
一、进
二、上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工业,在工业经济的拉动下,县域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综合实力由2002年28位,上升到15位左右,提升了十几个位次。如果说这几年我们的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的话,那么最根本的,就是源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首要任务,源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实践再次证明,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必须坚定工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千方百计把工业搞上去。工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大局的关键之关键,重点之重点。目前,肇源在全省67个县(市)中,综合实力大体处在15位左右,其中前面有13个是县级市,经济总量都很大,实力都很强。如何缩小差距,突出重围,跻身十强县,核心在于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工业提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撤县建市和松嫩流域富裕县目标,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只有抓住抓好了工业,才能铺就加快发展的平台,掌控实现“两大目标”的主动权。
第二,肇源农业县份的县情,要求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我们是传统的农业县份,大面积区域在农村,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任务很重。现在看,农业发展一个最深层的问题,就是工农业脱节的问题,由于加工业相对滞后,使大多的农产品成为基本的原料输出,没有附加值,增收空间缩小,同时也导致农民就业渠道狭窄,不能充分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现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城乡统筹,工农互动,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否则,就难以打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发展农村和致富农民也必然受到瓶颈制约。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肇源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畜牧大县、水产大县,但为什么农业经济依然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面貌依旧落后?我想,原因就是农业的增收空间有限,加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工农脱节,良好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甚至成为捆住我们手脚的绳索。很多事例已经说明,搞最基本的原料输出,必然处于被掠夺的地位,永远都不会改变传统农业、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才能夯实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因此,抓招商、上项目,发展工业经济,不仅是全县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农村工作的“主力军”,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和现实选择。
第三,发展工业也是培植财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无论从外地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看,要强县富民富财政,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上去了,才能实现财政增长的良性循环,带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近几年,虽然我县的财源建设发展很快,已经步入了全省县级前列,严格地说,也是工业,在于油工业的稳步发展。但深入分析我县的财政现状,我县财政结构单一,油财政一柱擎天,替代财源发展缓慢,县域工业税收比重低,潜在的财政风险十分严峻。随着油田产能的递减和枯竭,就有“吃不上饭”的危险。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富民强县,最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工业。它不仅是一个具有高财富率、高就业率、高积累率、高利润率、高产业关联度的“五高”优势的产业,也是打造财源型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依托。可以说,财源建设的第一方略在工业,增加税收的第一动力在工业,富民强县的第一要事在工业,我们必须集聚一切有效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全力以赴把工业经济搞上去。
第四,立足自身优势,工业突破是竞争所逼。纵观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形势,可以说潜力很大、希望很大、压力很大。所谓潜力很大,主要是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积攒了一大批规模大、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一些项目相继进入经济回报期,几个工业园区的搭建,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工业经济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现在全县上下对工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劲头进一步高涨,这些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凝聚了力量。所谓希望很大,主要是我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大齐工业工业走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对工业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南方发达地区资本继续加速北移,我县交通区位优势的全面提升,为我们分享发达地区资源整合成果,承接外埠重大项目,参与更大范围经济循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压力很大,一方面我县工业底子薄、起步晚,不但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省内一些市县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抓工业、上项目,而且势头很猛,力度很大,区域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可以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形势逼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招,谁就能胜人一筹、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工业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旋律加速推进,以工业的崛起推动肇源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肇源振兴。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在认清工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找工业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我认为,工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项目建设,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后劲。项目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依托。没有项目就没有新的增长点,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后劲。“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振兴工业的着力点放在项目支撑上。一是立足高起点,在项目规模和质量上求突破。从目前肇源项目建设情况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起点低、标准低,数量虽然不少,但“够个”的不多。大项目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方向,具有规模效应、龙头效应和中坚效应。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投入,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多一个大项目就多一个爆发点,就多一分胜算。因此,我们必须调整项目建设思路,在不放弃小项目的基础上,把重点向大项目上引导,想大的、做大的,千方百计抓大的,力求在回报高、贡献大、带动强、“以一顶十”的旗舰型项目上求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整体实力。二是立足壮规模,在项目培育和开发上求突破。按照开发与建设并举,引进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加快扩张项目总量,提高运行质量,增加就业容量。要扶持重点强项目。按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对现有项目的分类指导,分门别类,拉开档次,有所侧重。对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要把推进力度、建设速度和工作强度统一起来,做到政策上倾斜、服务上优先、领导上加强,全力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盘活存量活项目。目前,我县还有相当一部分存量资产需要盘活。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中心要依据“流动不流失”的原则,对全县企业存量资产进行一次全方位摸底清查,尽快把制油厂、调速电机厂等存量资产改造盘活,做成一批项目。要抓住机遇上项目。抓住工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投资下摆项目,依托大企业生成吃配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项目,产学研结合活化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要梯次推进,滚动开发,做到“五个一批”。即调研论证一批、立项审批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产一批、启动盘活一批,形成项目开发的良性循环。三是立足快节奏,在项目建设进度和实效上求突破。项目建设,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该做的要快做、该谈的要快谈、该建的要快建,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鼓作气拼到底,一气呵成干到底”,把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干劲,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项目签约要快。抓好新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尽快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要快。加强对在建项目的跟踪督查,定期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实施进度。项目投产要快。对全县重点推进的大项目要全力以赴抓好投产启动,实现早运营、早达产、早见效。
第二,加快园区建设,蓄积集群经济的强大势能。园区是承载项目的平台,生成企业的机器,是肇源工业腾飞的希望。近年来,我们按照配套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四化”标准,强力推进“四区一园”建设,应该说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看,园区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是龙头,是方向,是园区建设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完备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园区建设就没有遵循,就难以取得较大进展。现在看,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基本确立,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高、不深、不细、不详的问题,普遍缺少的就是各类专业性配套规划和建设详规。下一步,“四区一园”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实事求是的原则,加紧完善规划布局,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土地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项目等园区、园区等土地问题,要加大用地手续的报批力度,千方百计克服土地资源的硬约束,坚决防止因土地政策吃紧而不作为倾向。同时,要综合考虑项目规模和土地平均收益、近期土地收益和长远土地收益问题,变“见缝插针”为连片开发,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要抓紧运作成立土地储备中心,收扰“地产”,聚集“银根”,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三是政策问题。最近市里重新修订了招商引资政策,各园区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借鉴的基础上,本着“适度放宽,因园而异”的原则,加紧制定和完善各个园区的优惠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尽快使现有园区年内都要实现“三通一平”,有条件的要达到“七通一平”,全面铺设好项目“降落”的“跑道”。
第三,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投资是经济运行的支撑和工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投资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资就没有大发展。必须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畅通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引进外埠资金。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渠道突出出来,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再掀全县开放、全民开放、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招商引资新热潮。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鲜明导向,按照“政企联动、县乡同步、群专结合”的原则,发挥3个招商局和6个驻外办事处的作用,继续采取定点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挂职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领域,使招商引资在量上有新突破,在质上有新提高。二是争取上级资金。资金上争的水平,反映一个乡镇、一个部门、一个领导对政策的敏感程度,对机遇的把握能力。目前,国家、省市对项目扶持的领域很广、政策很宽、资金很多,可以说,从中央部委到省级机关,各行各业都有计划项目,条条块块都有扶持补助。我们要善于捕捉信息,研究、吃透政策,围绕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做好项目的梳理和策划,提高三争成功率。三是激活民间资金。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经济群体,也是扩大工业投资的主体力量。对民营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认真落实“六放”方针,扩大市场准入,做到国资、外资、民资一视同仁,国企、外企、民企一律平等。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着力把肇源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城市,使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成为新时期肇源人的共同追求。四是活化金融资金。要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和发展推介会,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金融企业要紧扣工业主体,积极对上争取信贷政策,加大对县内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要采取政策性补贴等办法,引导民间资金向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金融企业倾斜。争取更多的企业、项目进入开行扶持“笼子”。同时,要尽快组建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中心,为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加强领导,集中力量,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快工业发展,既是肇源发展的希望和关键所在,也是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思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工业,精心谋划招商,全力抓好项目,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发展工业上来,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要把招商引资当成硬任务,把引来项目当成硬本领,把建成企业当成硬政绩,推动招商引资战略升级。要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制度,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技改项目和骨干企业,要不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进行会办。坚持实行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包保到位,责任到位。
第二,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体系保证。发展工业是全县上下的共同责任,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各乡镇、各部门要以服务企业为本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把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本职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要正确处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要在全县组织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积极为企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齐心协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工业战线上的先进事迹,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强根固基,以人为本,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功以才生,业由才成”。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要尽快建立企业家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规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工”字型干部,把那些懂工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促进劳动力外输内转。
第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机制保证。目前,我县加快工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都已明确,这就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以强烈的敬业精神,抓紧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年,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把各项工作细化、实化、具体化,一件一件地落实,一项一项地完成。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继续推行“四级督办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跟踪督查考核,确保落到实处。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在发展工业经济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企业给予重奖,对发展工业经济的能人给予重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以工业经济的现实行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出路
青龙镇“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征求意见
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出路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五大内在矛盾: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矛盾、边缘化与山区经济的矛盾、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特色化与资源经济的矛盾。这些矛盾根源于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根源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出路,一是靠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提供发展的条件,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化,逐步改变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
张柱
第四篇: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去一个阶段具有拉大的趋势;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由地方政府“乱摊派”、“乱收费”所引起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而最重要的是,想在与农业有关问题的范围内做文章以求解决以上的问题,目前看都是难以奏效的,或者是难以实施的。我们不妨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关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也就是在许多人离开土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在某些沿海地区,正是由于人走了,规模经营才开始实现了)。
第二,很难靠提高农产品高价来维持农民的收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加入wto,进一步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维持这种高价已经成问题,更不要说再进一步提价了。而且从国内市场本身的供求情况看,目前的市场价格在相当一段时间可能都难以持续提高(不因进口增加而趋下降已经不错了)。人为地提价,只能使供给扩大而迫使市场价格下降。在这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尽快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保持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还不能人为地把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大大高于国际价格的水平上。这是因为,食品价格是决定非农产业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成本越高,我们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低。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一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对我们的经济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国际上一方面有人希望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主要是农场主集团),而另一些人(主要是工业集团和劳工组织)则巴不得中国封闭市场,搞“粮食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因为这样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就会因农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提高,对他们的竞争力就被削弱,他们的就业就可以保住。都是有他们的利益在背后的。而比较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的作法是,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现有水平,当需求扩大时,如遇供给不能跟上的情况,就靠扩大进口来弥补不足(目前我国进口粮食只占总消费量的1左右,进行适当调整而又不损害“粮食安全性”的余地还很大)。但是显然,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作文章,已经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产业的问题。
第三,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保命田”)。有了这样一块强制性地不可出卖、不可转让(当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转租)的土地,至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农民无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进城务工或乡镇企业)、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的时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避免中国陷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城市贫民”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农民已经在非农产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不应发生重大改变的。而从以上三个“不是出路”的问题的分析中,我们也自然可以看到出路何在: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依赖于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能更有效率,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的价格也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应有的变动,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取更高的收入,农业和工业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定要超越农业的范围、超越农村的范围、超越农民的范围加以思考,反倒应该更加关注、更加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中共汤河镇委汤河镇人民政府二00九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