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法治现状
中国的法治现状
人治和法治的问题及中国民主法制体系的建设
虽然我国的普法宣传活动已开展了20多年,但由于我国缺乏法治传统,人治思想影响深远,法治基础薄弱等原因,我国民众法治意识依然很落后,法治实践的动力严重不足,人们对法律缺乏应有的信仰,既不能自发的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不能用法律的思维评判社会问题。
但是从人治到法治是改革最初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最初的动机所以最早的一个目标就是不能够由个人来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命运必须由制度来掌握,依法才能够保障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十六个字可以说在这三十多年来,进展还是蛮大的,第一个目标我们大体达到了。有法可依,原来我们没有多少法,现在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了,或者说原定的目标到2010年,我们国家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上做到了。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法制体系还是相当的不完善,在很多领域存在着缺陷甚至空白。
中国政府法治建设成效
中国政府法制建设成效很多。一是各级政府行政人员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政府立法质量进一步提高,理念上更加体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内容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上更加重视听取公众意见;三是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健全;四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五是行政机关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成效比较明显;六是进一步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七是依法行政的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的问题及法治现状
老百姓从“屈死不告状”,到为主张权利去打“一分钱、五分钱、一元钱”官司;从令人难以启齿的离婚诉讼,到均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从“亲吻权”、“男人生育权”的诉讼,到“阳光权”、“环境审美权”的要求,都显示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与进步。
但是国民众法律意识的缺失是当前中国法律问题的一个相当显著的方面。在我国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法律制度的替代品——“人情-权力”制度,民众在用该制度谋取自身利益时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要小于用法律制度时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因此我国民众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选择人情-权力制度,而不是法律制度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知法、懂法的人在增多的同时,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事例却数不胜数。法律知识普及与法律意识提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些问题在普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今天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第二篇: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二)11
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
朱苏力:中国是大国,大国很难法治。如取保候审,新加坡、汤加很小,相当于在重庆、重大校园里转,而中国面积大,取保候审后全国转,所以在外地一般不取保候审。有时候看起来是人权问题,实际是国情不同。中国学外国,不是直接移植,也不能把今天硬与历史上套。中国东西部问题,是一面临海的问题,美英加拿大都是多面临海,凡是内陆、交通不发达都是经济落后的。所以开发重庆、成都。农村土地置换,土地其实在县、市一级手里。过生活,家里只有3千块,就不能像别人家有3万块那样过。80年代美国人就在减肥(国情不同)。我们不能想词,要想事。在中国法治中,必须去研究实实在在的问题。讲中国国情。有的人不分大国小国,讲大国小国都一样,三权分立呀等等。还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于日本。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引进文化也不会导致分裂。中国“认老乡”,外国很少这种现象,所以中国容易办人情案。中国人考上大学觉得很荣耀……这就是与外国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发掘本土资源。所谓本土资源,不是说把外国的拿来就用,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不是去考究历史,如死刑复核把历史拿出来,要研究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能存在,在历史上有什么好。研究外国的也是和历史的一样。整个欧洲也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中国才发展几十年。而且中国人口是整个欧洲的两倍多。两个人旅游容易,全班组织旅游事就多。小两口也不愿与公婆同住。这都是日常经验,治大国与治小国不一样。重庆在中国不算大,放在欧洲可以是三个国家。我们要在现有条件下做得更好,条件制约人。幸福也各不同,谈恋爱,别人看着不幸,自己觉得幸福。本土的也未必不是世界的。普通法,walkman、MP3当年都是本土的,后来成为了世界的。我们学着有的傲得不得了,有的特别自卑,看见外国的东西都说好。我们是缺乏自信,有时候我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但从来没见过,就认为自己错了,过了十几年,看见名家也这么说。他没想到,我想到了,我就比他厉害。现在我只觉得波斯纳……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我们不可能了解美国比美国人还深入。我们能发掘的资源只能是在自己家里。不是说你研究福柯、德沃金、波斯纳就是法学名家。学术的好坏不是真的学术好,而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家认为美国、英国经济发达,就认为它学术好,其实不一定。如最优秀和最努力小孩很难考上大学,得到不应该的评价。人类是根据后果来评价的。我们认为学术一定跟经济有关。现在世界上经济学论文最好发的,一定要扯上中国。我现在可以说,大陆的法学学术比台湾、香港好得多。如研究彩礼,从身边的生活就可以找出对社会有用的。当初科斯研究“企业”,就是从很小的问题开始,后来的制度经济学、XX经济学都是从这些发源的。人类历史上很难看到像中国过去几十年那样的发展,不要说我们就是落后者。陈院长说我们当年好分配,情况不一样。当初看毛泽东,对我很大影响:中国是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大国,这一点一直制约中国的发展;毛泽东说反对党八股、反对教条主义。当初热爱诗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现在做个好律师,让父母放心,不是也很好嘛。在座的可能都没有我辛苦,我年三十还在翻书……你们好好做个公务员啊,晚上回去看看电视,把孩子培养好,做个正派的人,也很好。一个时代必须有人准备做一些事,准备牺牲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大国的情况,是中国的法律学者能作出贡献的优越条件,学术资源。
陈忠林:苏力的阐述比昨天有了升华。我下乡的时候学习靠看书,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马恩选册(两卷集)》,我个人认为在方法论上没人比得上马、恩。我比苏力自信,敢于说古今中外的法学理论都错了,我对人性的认识超越了所有的哲学家。要自信,为什么我们不能超越其他人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比其他人高大呢,每个人都要有自信。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一是独立性,而是创造性,要创造人家没有的。都拜倒于人家,就永远是人家的奴隶。我们只敢说孔孟是好的,不敢说我们比孔孟好。不是说不承认先人,而是在承认先人成就和其他人成就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法子。民主,首先是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意识,要作自己的主,要想发表意见。
苏力讲的本土资源,其实就是中国的现实。但仿佛又不是。关于中国的“送法下乡”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在联系那个外国人来。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外国,(朱苏力:其实我不在乎是哪国的)对!外国也在学习中国的方法。大国小国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中国的,不意味着就一定不学习外国的方式。要把外国的方法改造,适合中国。(朱苏力:我讲的是资源,不是方法,资源是要提炼的。我觉得没有外国的方法和中国的方法之分,都是调查研究、资料分析……)我讲的是方法。既然外国的已经成功了,就一定有合理的东西。(朱苏力:其实我根本不关心什么方法,有用就行,猫捉老鼠不在乎是什么猫)苏力的观点不被理解,可能是因为表述。这是词,所以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词是正常的。但关键是词后面的意义。如三权分立,在中国土地上是什么意思,我常说,如果只是权力者的分立,八权分立也没有用,权力者的利益都是一样的。靠权力来制约权力,是妄想。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是用书本来套现实。严格讲三权分立的国家世界上没有。
资源是历史上有它的合理性,还延续到现在的东西。最根本的方法在民众的认同、接受当中。不能和民众对立,这就是这些东西还能不能发挥作用的基础。苏力讲的很多问题的根本的解决方法从启蒙思想、战国就有。不能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改变一些东西。风俗、民意都曾被启蒙思想家提到很高的地位“风俗才是一个国家宪法的试金石”。苏力也是在研究这些东西,无非是讲在民众中法治的接受程度。(朱苏力:我不是讲这些,民俗是可以改变的,如北京市民上厕所。民俗太大了。公序良俗,风俗要是良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良的,如果一概赞同太保守了。如过去谈恋爱保守、早婚,现在还这样就太保守了,是个怪人)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不害人。在改变风俗的时候要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如果民众不接受,风俗再坏也不能改。将坏的风俗取消,也要考虑它的接受程度。要取消,要先宣传,让原有的习惯只被少数人接受。不能用法律的手段改变风俗,即使要用法律来改变风俗,也要考虑民众的接受度,要宣传。当大家都愿意改的时候,风俗就不是风俗了。西藏的命价制度,人家已经解决得好好的了,再把人抓起来是激化了社会矛盾。不能在大多数人都不接受的情况下,用法律强制改变。不害人,这就是资源。什么是害人,什么不是害人,一定是本土的认识,一定不是外国人的认识,不能把外国的陋俗搬过来。什么方法、什么技术,一定是适合当前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许是世界的,但是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老百姓不认同的方法推行法治,如果这样,法治就是失败的,就是专制。朱苏力:你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混淆了。陈忠林:不管哪种方法,西方都更先进。西方重事实,重分析。但在中国的问题上,这些方法……因为中国的很多数值是不可靠的。苏力的方法其实是社会学的方法。但这个“实证”取样可能就有偏差。(朱苏力:我有的不是实证,如秋菊打官司是取材于电影)电影反映的也是社会现实。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本土资源就是现存于我们每个社区、辖区中每个人普遍认同、至今没有证明为错误的道理、知识。
朱苏力:我认为常识常理常情就是纲常。另外风俗若等到老百姓都觉悟了、都愿意改了,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七八十年代大家都习惯种地……有的风俗的改变并不是坏事,如公共场所禁烟。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历史多么珍贵。历史不会自动转化。死刑复核的历史,不是你们去提,就不会……历史的东西并不会都是资源,即使是常识常理常情也不都是资源,必须经过提炼,经过学者的选择、分析。
陈忠林:纲常不是现代词,现代人不认同。现在讲的是公共秩序、买卖、言论自由。任何自由都有界限,言论自由也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不能破坏公共秩序。苏力说的不经过学者提炼就不能成为本土资源,是对的。讲常识常理常情,就是把常识常理常情需要的东西化为法律规则。这就是需要我们学者做的,不经过学者,常识常理常情没办法化为法律。苏力的文章《民意规范与难办案件的办理》,请他做介绍。
朱苏力:法律最终是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道德判断。买卖公平,保险条款、保险的问题,往往民意争论就争在这点。第二,民意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民意如流水,往往会战胜法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是否到该杀的程度。许霆案,许霆说“帮银行保管”,是真话,人在做坏事时给自己找安慰,如婚外情,支持他的就变为反对,但他是否应该被这句话判刑?法律不惩罚思想,只惩罚行为。法律对同样的行为应同样处罚,每天都不一样……第三,民意是有操纵的可能。煽动闹事,村里纠集四五百人提出要求,老百姓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真正沉默的才是民意。我们往往只看到浪花,没看到底下。刘涌案,法官应该自己思考,不要屈从民意。许霆录像中显示一个小时取了上百次钱。社会不应机会主义太重,否则违法犯罪会到处都是。所以许霆不能无罪,而民意说他无罪。否则法官判案,只需在网上征集意见:该不该判、判多少年,大家点击投票。美国黑白人比例,判案不能光凭民意。不相信民意、只相信规范,死板的教条主义也不可取。法律人要培养灵活的……可以接受的结论都是合乎情理的结论,几个结论都是合乎情理的。判三年或三年半都没错。司法中有时很精确,不是因为它精确,而是因为不精确要伪装成精确。把简单的案件判复杂,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判简单。司法中大量存在模糊。法律人要多方面考虑。检察官有罪推定、法官无罪推定,不是法官与检察官谁好。律师不能推定自己当事人无罪,而是推定他有罪,再策划为其脱罪。法律维护的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民意不是……如社会中同性恋占大多数,会说异性恋的婚姻不是婚姻。杀人定死罪,因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杀人判死罪。对民意应有一定的尊重,以前法律太死板教条主义。如果许霆案一审判八年、六年而不是无期,就不会引起争议,不会改判。国家规定盗窃银行判得重,因为多是专业人员和贪污腐败,但许霆案可算(取款机)受害人有过错。但中国不能过分,从教条主义变为民粹。
陈忠林:苏力刚才的话是我一贯的主张。但感觉对民意不够尊重。就目前的案件来看,按民意判的没有一个是错的。刘涌案,不改判才是司法史上的耻辱。“不从根本上排除刑讯逼供的可能”,任何案件都不可能排除刑讯逼供的可能(朱苏力:同意)。邱兴华案件,要求作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是为了鉴定行为人可不可能认识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危害,邱兴华这两点都很明确,他认识得很清楚。有人拿到中日论坛说事,日本专家也认为这种不需司法鉴定。邓玉娇,防卫过当,民众都认为是正当防卫,法学家也说不出怎么才不会防卫过当。醉驾杀人,是故意杀人。至今看到的民意都没有错。但孙伟铭案不是民意,是煽动的。检察官起诉有问题,认为无照醉驾有杀人故意,但应该是过失,他也想避免事故,只是轻信能够避免,而不是放任。(朱苏力:刑事案件如果都按民意去办,就不用检察官了)“民意就是民粹”,这些话被法院利用。(朱苏力:许霆案后来的民意错了,要求判无期。)那是少数。(我觉得多数少数谁来判断呢?无法达成共识,就没有常识常理常情,还是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三常也不能发挥作用的)民意只是需要区分是自发的还是鼓动下产生的。还有是否受害的情况,如拆迁。民意是了解事实真相还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是第一个判断。
民意是要尊重的,不管是否了解情况,是否情绪激动。最高法院说的要接受要引导。面对错误的民意,法院就要把事情说清楚。讲理性,就是要认识社会中的道理来对规范作出解释,这也是反对民粹的唯一方法。提问:
1、怎么了解民意,网民?媒体?怎么知道沉默的大多数的民意?
朱苏力:陈的民意与真理等同。而真实世界的案件都会有争议。所以民意是我们生活中的判断,基于具体的事实。如许霆案,三五年都可以。判三缓三也可以。不要简单说炒作。网络往往是极端的人。孙伟铭案不极端没人看。报纸也有背后推手,所以我们只看信息。很大程度就要依靠法官的独立思考、合议庭的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发生的问题往往是法律和你的独立判断有差别。
陈忠林:法律根本上讲是社会经验的升华,没有社会经验,就不知道法律是什么,就会被一些观点搞模糊。有社会经验,也就能判断这是少数人的看法还是多数人的看法,这是不是根据事实得出的。找上门的民意不是民意,民意就在你心中。司法独立是法官的良心独立。你的独立和你良心的独立是两个事情。我们法治的问题是把良心和独立与法剥离开来。我不赞成网民都是极端的,网民都是带情绪,但不是极端的。我赞成关于报纸的说法。报纸是按它们想写的来写,不是按事实,张君案、李庄案。
2、在中国单一制国家情况下如何实现地方化?
在知情权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民意? 陈忠林:我不赞成地方化。
民众不了解情况,你了解情况,你要判断分析民意是否是了解情况而产生的。你有义务在判决书中把情况说出来。没有禁止你写出来。
民意就是普通民众的看法,不是专指错误的、极端的、情绪化的。朱苏力:没有办法辨别哪些是真民意。也不是所有人都关心某个案件的,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情况下,民意是遇到问题。要防止利益集团操纵的民意,就是把案件稳稳,拖一下,或异地审理。还要注意并不是知道了事实就能判断。如夫妻黄碟案,是在诊所不是家,三伏天开着窗,在农村,有人报警,而很多人看到却没留意这些信息,反对者多是城里30多岁男人。还有,民意不该涉及太多,婚姻家庭可以看民意,知识产权不能,所以民意的作用越来越少。齐玉林案件,只有学生关心,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意。所以对民意,要关心,但不能……如许霆案,判得差得太多了,才应该做出调整。
3、新闻媒体是官办的,真实声音只有网上,多元的价值判断,看法不一,怎么集合民意?最终认定民意还是在掌权者手中 朱苏力:现在爆出问题的都是官方的报纸,报纸已经商业化了。所谓网民代表民意,我前面已经讲了。多元的价值判断,确实是有权人决定,就是他说了算。美国的大法官也是如此。必须基于他个人的良知、个人的判断。老百姓的说法是多元的。微小的调整法院可以做,但做大调整就使法院变成了政治。
陈忠林:民意不是找上门的,是在你心中。找上门了,说明它闹得很大了,你就要分析。价值多元也有价值共识,否则就没有沟通,没有多元的社会。
4、朱说解决法治的问题要靠市场经济和高效廉洁的政府,人性不可靠怎么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
朱苏力:高效廉洁是相对而言,邓小平的政府是高效的政府。高效廉洁的政府可能过段时间也会腐败,又有铁腕人物整治,一张一弛。
下午:
陈忠林:上午讲民意,下午就说规范:
1、规范的实质是什么;
2、怎么样实现,怎样保障规范实现。
朱苏力:规范是一定区域里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使人们的活动能有效的进行,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信息交流不便时有种规范,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后又形成种规范。家里的规范→国家的规范,先尽忠后尽孝,规范的位阶出现了。古今的变化。公正是具体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大义灭亲,表现了规范的层级。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为什么以怨报怨不行?因为以怨报怨有情绪,可能惩罚超过损害。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性在里面,对等。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不等的,如瞎子与独眼龙的眼睛价值不同。讲“以直报怨”,“直”是需要一种文化共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比较具象的东西,是在社会缺乏共识的时候,而以直报怨是在社会有了共识的时候实施的惩罚。孔子讲以直报怨时已经过了商周,社会有了共识。还有信息问题、效率问题,如包办婚姻。是同男方家庭结婚,与父母生活,所以一定要父母喜欢。信息不对称,没有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只能靠媒妁之言。现在能出来认识人的机会多了,所以能自主结婚。以前的人早婚,因为平均寿命短,兄姐可照顾弟妹。民意能处理犯罪、家庭、财产问题,但对现代社会作用有限,如环保问题。民意还有一个问题,民意是过去经验的积累,不一定适合未来生活,固守民意不适应时代变化。因此法官理解民意要理解民意为什么这么形成,为什么变化,怎样变化,法官判案的时候可以比民意稍超前。法官要想,民意认为判错了,为什么错了。法官判案不是建立在个人坚信上,还是要考虑社会共识。坚信的东西未必是真的。社会共识以制定法表现出来,也以民意表现出来。陈忠林:我和苏力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没意思。老师坚信法从水,由上到下颁布;去兽性。我讲法治也从说文解字开始。法的古文作“人一正”,是人共同认同的东西。规范是一定社会群体的人以共识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存在是以共识为基础,用规范来约束成员的行为。规范就是以共识为基础。法是规范中最典型、最为人们感触到的。因为法有国家强制力。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吗?法一定是全社会的共识,否则就没人遵守。法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当权的人公布的,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任何时代的法一定是社会的基本共识的体现。任何统治者不能违背这个社会当时的常识常理常情。只要可能,立法时都要剔除民意中不理智的成分、个别利益集团利益中不被社会接受的部分。法既是确定的,也不是确定的。按教条主义只按法条办事,是不行的。任何法条都有常识常理常情。任何一条法律规范的文字内容没人能背出来。对法律的理解是教科书+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严格根据条文内容。在超市买东西是“签订履行格式合同的买卖行为”,很少人能答出来,不是先学法律后生活。我们制定规范是为了这个群体的存在、发展。所以“规范”是:以社会共识为基础的,这个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加上“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认可”。
朱苏力:规范把不合理的东西、社会不接受的东西清理出去,还是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来决定。为什么不承认同性恋家庭,因为社会异性恋多。表面上是人民的意志,理性的意志,其实人民就是在那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和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利益矛盾的。婚姻自由中“离婚自由”曾经不是社会主流观点,而是少数精英的观点。新中国成立为了标榜先进才推广的。少数人给多数人让路,不是因为少数人被说服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少数--《自由平等博爱》。同性恋说我天生如此,我有什么错,为什么你们不接受?这种“理性”是别人强加的。男女分手,“理性”是话语权的争夺。更大的利益集团还是利益集团,人民也是利益集团。哪些人多、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观点就是……少数人的观点不是不理性,而是他们的观点不被社会接受。提醒: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陈忠林:统治阶级判断哪些观点是理性的时,他也在被选择,他选择的观点不被被统治阶级接受就完了。统治阶级的观点必须以被统治阶级忍受的限度为底线。研究“法”,不应该是寻找统治阶级的观点是什么,而是寻找被统治阶级的底线是什么。朱苏力:不赞成用“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谁是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呢?人人都是。统治阶级概念过时了。所以用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一个人可能在刑法观点上占主导地位,在其他法的观点上是少数。我不赞成法从水,自上而下,只是编的例子,说怎么解释都能解释通。
陈忠林:当然以前的划分方法过时了,我个人认为从利益上划分还是有资产阶级的。文字是多义的。被故意杀害的人,什么时候算生/死,什么时候是人?刘海若为例。每个条文可作多种解释,在做选择的时候是选择统治阶级的观点还是民意。
朱苏力:中国的语言比西方精细。刘海若例子可说“夺人命”,同胎儿。“命”和人不同。还可有其他说法。陈忠林:法律解释中“立法者原意”是没有的,只能按社会的常识常理常情来解释。法律解释的问题是脱离了整个体系,孤立地解释条文。法是与时俱进的,是没有缺陷的。解释分则,必须按总则来解释;解释总则必须按原则来解释,按宪法来解释。量刑,总则有罪行相适应;一切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解释?宪法上没有法了,只能按照社会共同的道理解释。人权条约,各国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有把法律作大的体系来解释才不违法,需要全面系统地理解法律。当然其中有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的常识常理常情和你不同,我判3年,你判5年,甚至有截然不同的理解,都是正常的。怎么解决,就是通过合议庭等。怎么克服“当权者=法”的问题?权力制约权力行不通,只能权利克制权力,加强民众参与。
朱苏力:陈老师太天真了,逻辑上讲得通,实际上不可能。一个案件,律师、检察官、法官有各自的利益,不是全力维护法律的。一审法院希望少发回重审,二审法院要完成发回重审的指标,捡不顺眼的捏,判3年的可以说判5年,老百姓都接受。我同意法律要系统解释,但系统中着重哪个?谁有权谁就选择哪个系统。老百姓接受判决不是因为它事实清楚、论证充分,它根本没说清楚。你的观点,学生觉得对,我也觉得对,但面对法官,怎么对付它?学者观点各形各色,选择哪个?“动物吃植物”是抽象,必须讲清楚是什么动物吃什么植物,才知道是否应该干涉。很多看起来能实践的实际上是不能实践的。当一个东西写得太像真的的时候往往是假的。
陈忠林:正是因为有利益所在,所以检察官、法官不按常识常理常情来。我们要设计一个制度来制约。如改判率指标应改为过错考核,改判不是过错。要有最能代表社会共识的制度,不然良心可能让位给利益了。我不认为陪审团是最好的方式,而是最能让民众接受的方式。美国90%案件无陪审团,但只要当事人要求,就会组陪审团。一旦当事人选择陪审团,法官、检察官就会想陪审团会怎么审,怎样让他们接受我的观点。提问:
1、刘涌案,民意不能过多掺杂在审判过程中。
你们对“三个至上”的看法?
朱苏力:刘涌案,不仅仅是你说的。不是要司法独立吗,律师、学者为什么要给最高法院、全国人大写信,为什么要干涉司法,要罗干干预,你们就违反了规则。要不改判,将错就错,是强奸民意。
三个至上,是政治家对法律提的要求。法律本来就是政治的成分,政治家可以提要求。只是他用的是政治语言,不是法律的语言,但你为什么要求政治家用法律语言?如过了诉讼时效,院长用糊牌给群众解释,群众懂了。过去几年司法出事多,政治家为什么不可以对法学提要求?好的法官都是政治家。三个至上的表达未必合适,但政治家有权这么做。美国的法官也是政治家做,死刑可废可恢复,政治塑造司法。宪法不是法学家创造的,是政治家创造的。宪法单词c……就是各方面力量构成。只有美国有宪法司法化,其他很多国家都没有。
陈忠林:从今年起,刑事审判的律师数量要增加。学习日本,日本人不愿打官司,免费也不打,因为听不懂法言法语,赢了不懂,输了憋气。搞圆桌会议。
三个至上是个口号,法律上没错。按三个至上是遵守法律,不按三个至上是违反法律。按党章,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它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怎样维护人民的利益?党章规定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这就是对三个至上的正解。违背党章不是合格的党员,违反宪法不是合格的中国公民。有的党员是反党叛党的。
2、法治导致腐败,用民意做手段,民意又太傻太天真,法治的未来在哪里?
朱苏力:法治不只是一审,还有二审、检察院等等。但是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法治上。只能靠契约自由和政府干预,还有一些制度。如抗辩制,商事纠纷、民事纠纷起作用,刑事就不合适。社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女生就业、社会福利等问题都需解决。不仅是加强社会福利,而是使社会福利如何适当。实现科学发展,其他的可能成本太高,所以要法治。但最主要的要靠科学技术和制度,不是法治。现在很多学科日益变成政治科学。知识产权法的不愿听法理。平庸者治理未必不好,天才有疯狂的倾向。我们赞赏天才,因为他对社会有贡献,不是因为他本身。社会平庸者多,稳定,天才也不会被淘汰,金子在哪里都闪光,韩寒。大学制度筛掉了天才,社会不会。
3、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多数人的意志怎么表现出来?往往少数人的利益集团更有凝聚力。
朱苏力:西方国家往往给法官大的裁量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法官裁量权越大,腐败的可能越大。所以我们给法官较小的裁量权。二审是限制法官裁量权的。这需要改变。许霆案,若一审更注意依法办事,二审更注意在规则上的创新,考虑更多的情节,可以更好维护一、二审法院的威信。二审法院不宜调解。不是不让司法独立,大部分法官都是人,有自己利益。不可能兼顾,如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样,好东西不可能都要。因此需要有政治家的头脑权衡哪个更重要。现在我个人的判断是反腐更重要,所以压缩法官的裁量权有必要。可能5年10年后法官清廉了,可以扩大裁量权。
第三篇:中国现状
中国现状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另一种说法是,全国只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湿地消失
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生态危机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人工林树种单一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这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国家、企业和全民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当作头等大事,可以毫不过分的说,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应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我们现在只要翻开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荒凉、最贫苦、最穷困的地方,在古代都曾经是最繁荣、最昌盛的地方;现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穷苦、最艰难的人民,在古代,他们的祖先在某一段时期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兴而衰、由富而贫哩?我们再看一看世界文明发展史:从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从古印度文化;从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到中国的楼兰,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数量、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有关系再请看下面的事实吧!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首脑们怎么会坐到一起(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共同研究世界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呢?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又怎么会乐意参加、制定并执行那么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呢?世界上的事情已经够联合国头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态严重,联合国为什么要在1973年成立环境规划署这样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和协调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呢?下面我们改用一些数字来叙述,因为数字的表达能使概念量化,往往比文字的表达更为具体而清晰。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说明地球上有20亿的人没有适当的安全饮用水供应。在第三世界由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万人死亡。受污水危害的儿童,每天有6000名,相当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死亡的人数。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日本只要花100吨水就可换1吨石油。在我们中国的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由于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2003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我国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4亿!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在内。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象、海洋、地震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折合成1990年价格),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20世纪60年代570亿元;20世纪70年代590亿元;20世纪80年代690亿元;20世纪90年代前5年约1190亿元;1996年仅因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200亿元;199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3007亿元。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项统计报告分析,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8%。这个数字既不包括其它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包括1997年以后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意思就是说:到2002年实际损失的数字会更大。而2002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8%左右,这一年增长8%的实际数字是10万个亿,10万个亿呀!坦率地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如果我国的环境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那就意味着全国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创造的财富全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抵消了,白干了!如此下去,我们怎样才能富国强民、怎样才能全面进入小康!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们,能够认识、理解、需要、并接受生态化了。因为,20世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人类再也无法承受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人地之间、人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种种极度紧张关系。在我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说不定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达到赢利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却在忧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语气沉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答记者问时说:“我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确信:生态化转换是关系到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业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它将
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唯一选择,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生态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词汇、还是一股不容回避的洪流、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编辑本段黄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其可利用之水还必须减去200亿立方米.这样黄河实际拥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沿河9个省区及河北.天津两省市使用,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缺水,成为黄河面临的一大难题.1979年,黄河领域有154个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个,总缺水量高达54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以后,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胀,流动人口剧增之后,城市用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顾后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因为缺水,华北粮仓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灾,另一方面农田保积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浇灌面积较1980年减少了900万亩,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宁夏,甘肃,因为严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无法摆脱贫苦困.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据《黄河志》记载,1761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3.2万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为每秒200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径流总量的比率,50年代为79%,60年代为60%,70年代为,80年代为。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17天,1991—1995年间平均每天断流620公里;1997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长683公里。黄河可能成为季节性的内陆河。在断流的地方,昔日黄河帆影已成无水之舟。断流使下游沿黄城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东营,滨州,濮阳等城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蓄水备荒,摆满了坛坛罐罐。沿黄两岸禾苗枯焦,断流时间一长,便颗粒无收。断流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例如:年产30万吨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影响,不得不停产。总之,因断流给沿黄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仅以山东省滨州为例: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是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下均为咸水,很难食用,因而这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黄河水,黄河水是其经济命脉
第四篇: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如果从清末预备立宪算起已经经历了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暴力城管、强制拆迁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的两类标志性的社会性事件,整治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法制现代化的工作,真正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要谈对于当代中国法治的现状一些看法就必须先说说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向法制现代化迈开了重要的步伐。但是,随着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了对“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所谓“资产阶级法治观”的批判,导致了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泛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类的政治口号对我国的法治破坏基本上是毁灭性的。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在遭受批斗时拿出宪法来保卫自己,但是红卫兵无视这本“宪法”,最终刘少奇含冤逝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现代法制建设基本上是个空白: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数量少而且残缺不全,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充斥着左倾思想的陈词滥调;司法体制遭到破坏,检察机关被撤销。人民现代法治观念十分淡薄,不仅缺乏现代社会应有的公民权利观念和守法意识,甚至对法律的权威性都丧失了信心。法律成了空架子,人民不懂法更别提守法了。喜忧参半的中国法治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才真正开始起步,它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法治观念,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法治现代化任务;面对几乎空白的现代法制建设,在短短20年间,从我国国情出发,制订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立法路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但现阶段法治现代化也存在些问题: 第一,没有独立的司法。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外特权、以权压法、干预司法现象。虽然《宪法》也宣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案件,特别是重大的案件基本上或完全由政法委主导进行,河南赵作海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第二,律师不敢说真话、不敢说实话。当前我国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股势力,一股是“封建残余”,一股是“文革遗毒”,两股势力造成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喜欢讲大话的风气。第三,作为法制建设重要方面的律师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我国律师行业实行律师协会自律管理,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跟公检法三部门相比,司法行政部门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个别地方出现了封杀、打压、迫害律师的现
象,不但屡禁不止,似乎还呈现蔓延之势。2011年7月北海市吹响了“消灭中国律师”的号角---先是为了做实一个铁案,一口气抓了四个“教唆作伪证”的律师。这是中国律师与法治的悲哀。第四,司法人员肆意曲解法律条文。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包庇纵容违法企业辽宁省商业集团、侵害原告核心利益、裁定原告终生待岗、剝夺原告劳动权利、剥夺了原告工作权利、支持违法企业犯法、甘当违法企业辽宁省商业集团保护伞。总而言之没有律师,法治就是一纸空文。第五,信访被打压。由于我国的诉讼费很高,所以很多人走上了心信访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我国在保护这些人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信访人员“被医院”等现象尤其严重。第六,作为中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却没有可操作性,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违宪审查制度,造成我国三大权力机关的制衡关系名存实亡。一个例子就是我国某省份立法规定公安人员要帮助拆迁办人员进行强拆,这明显就违背宪法保护人民权益的条文,但是这类法律还是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大陆上施行。
对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前景,可以用几个字进行概括即“存在问题,前景乐观”。
我国已经将解决腐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解决法治现代化的问题是解决腐败问题,因为腐败可以说是最大阻力。法官办案看领导的脸色,律师看法官的脸色,腐败是这种怪相的根源。总之解决腐败问题,官员克服特权思想是我国真正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再者我国政府目前采用的法治宣传手段是实现法治的基本途径之一我认为实现法治的可行途径基本上是采取宣传法律、使之透明化的手段以及改进处理法律纠纷的司法及非司法机制,并确保民众能依法起诉不法行为及依法解决个人间的争端。
虽然在中国建立法治主要责任在政府,但是外部力量也能起多方面的支持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
总之要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将我国的法治建设好维护好,做到真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法治乱象而放弃法治的信念,如果连法律都不能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还能指望谁呢?
第五篇:法治中国 观后感
《法治中国》之我见
【一】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的基本准绳;也是一个国家谋求,推进,发展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都使全面依法治国达到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新高度,使得全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使得全面依法治国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共识。
8月18日起,一共六集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专题片《法治中国》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气势磅礴,鼓舞人心。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片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有思想上的升华。看到国家的法治建设在顶层设计和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有序开展,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步履铿锵,我内心的激动之情和骄傲之感油然而生。正如片中所言:“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为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深植根于蕴育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华大地,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一集《奉法者强》概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思想渊源、决策过程及实施以来的辉煌成就。专题片气势磅礴,理论深刻,振奋人心,充分体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和战略设计,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成熟和自信;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文章;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
“国家法治化的程度,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法治不只是法律人的理想,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幸福保障,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法治昌明,正义可期,则必国强民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自己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我们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学习,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二】
第二集为《大智立法》,全面总结和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与辉煌就。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在实现法治中国的伟大道路上,党员干部要当坚定的“践行者”。坚持立法为民。“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看。”立法要坚持以民为本,党员干部要常怀对群众的敬畏之心,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
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看法治中国。宪法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才能保障国家根本制度的长期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党员干部要当宪法权威坚定的维护者,自觉按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违规干预司法。强化法制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新时期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其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意识,把法律法规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自觉为全社会做出表率看。
提高法治思维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由内而外地自觉养成,也需要各级党组织由外而内地持续培育,内在同向发力,才能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法制学习,从而使法制思维成为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坚持依法用权。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员干部要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理念,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树立共产党人良好形象。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三】
《法治中国》系列片深刻的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归纳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同时将获得的重大成绩和骄人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记录了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古往今来,不论中西,凡以强国之姿立于世界之上者,必循法治以立己身。战国时期,魏国夹缝求生,西邻强秦,北接悍赵,南有韩国伺机而动,危急存亡,旦夕之间。而魏国却于战国之初,率先崛起,纵横于诸侯之间,西略秦地,北食中山,东攻强齐,此等成就,由赖二字,法治。魏国于战国乱世中首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循《法经》以治天下,一时之间,富国强兵,举国境内,上下一心,经年间,魏国就成为了中原霸主,凌驾于战国列强之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法治废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人即城,人即垣,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法律的制定与施行无不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法治,才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只有坚持法治,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反映了在我们国家,人民居于主体地位。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杆和尺度。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我国的经济体质改革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是指社会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律进行。没有法治保护的市场环境,它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无法得到保证,经济活动也难以有序的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交上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
单,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也不因此而停滞不前。为了守住改革开放的傲人成果,迎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倒计时,我们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全民依法治国,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为国家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法治中国》全面总结展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
法者,治之端也。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既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敌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历史总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长。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历历沧桑,兴衰交替,一再诠释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
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在追寻法治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当广大人民还只是当权者统治的对象,当外国军队可以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法治就只能是镜花水月,不可企及。无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才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目标日渐接近。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坝的保护;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卫。
【五】
《法治中国》专题片系统地为观众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壮阔历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法治植入每一个公民心中,让宪法法律的权威成为全体公民的信仰,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推进打下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
回顾这五年来,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立法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无论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立法部门化倾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开门立法,以最大诚意汇聚民意,这五年,中国立法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满足现实需要,越来越体现党心民意,越来越展示中国特色。扎实的立法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固基石,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党要召开十九
大。“上下同欲者胜”,能不能传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校验的是觉悟,考验的是担当,检验的是能力。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法治中国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以来,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专题片《法治中国》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这五年全面依法治国举措最有力、最集中,成就最丰硕、最显著,经验最丰富、最系统,法律的作用不断被强化,“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申,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展望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法治中国更加光明的前景;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
社会1702 王艺璇 4301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