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济超在调研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
徐济超在调研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
洛阳基础教育工作要为全省做好示范
郭洪昌等陪同调研
本报讯(记者 李燕锋)昨日上午,副省长徐济超到我市龙城双语学校、新区洛一高工地和古城中学三所学校视察,并就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徐济超指出,近年洛阳市在经济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希望洛阳市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使教育事业始终处于全省领先行列,为全省教育工作,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做好示范。
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洪昌,副市长杨萍等陪同调研。
位于新区中心地带的洛阳龙城双语学校是我市首批确定的8所双语学校和14所标准化学校之一。徐济超一行来到该校后,认真听取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情况介绍,并来到双语美术课堂和双语体育课堂体验双语教学。
新区洛阳一高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30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鏖战。徐济超一行先后察看了教学楼、图书馆、信息实验中心等已经完工的项目,并听取了工程负责人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具体汇报。据了解,该项目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规模为120个教学班。2008年9月开工,目前一、二、三期项目主体均已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饰工程;四期体育馆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整体项目计划于2010年竣工交付使用。
随后,徐济超一行又来到古城中学。10时30分,正值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徐济超兴致勃勃地观看学生们集体操表演《舞动青春》,并详细了解我市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徐济超认真听取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并与来自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市实验小学、市十四中以及洛阳梅森学校、洛阳旅游学校等学校的代表们进行座谈,听取我市在发展特色教育及推进教育均衡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介绍。
徐济超指出,近年洛阳市的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推进双语教学、发展素质教育以及通过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促进新区发展等方面,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发展教育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洛阳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在了全省前列,希望洛阳市在教育上,不断探索新的模式,研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规范,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做好示范,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此外,目前国家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希望洛阳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做好规划,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洛阳城市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徐济超副省长到黄淮学院调研时的讲话
徐济超副省长在黄淮学院调研时的讲话
2014年1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来黄淮学院,主要是看看黄淮学院近年来的转型发展情况,同时为近期教育部即将召开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做些前期准备。
刚才在学校进行了考察,并听取了介晓磊同志代表学校所做的工作汇报,感觉学校近年来是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好的办学成效,可以说,这几年是黄淮学院发展最快的时期,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学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广大师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没想到这些年发展变化那么大,办得那么突出,特别让人感慨,看了以后心里也踏实了。
首先,特别感谢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黄淮学院改革、建设与发展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促进了黄淮学院的快速发展。亚伟同志主管高校的改革和规划工作,以后省里面要对这所学校特别的考虑考虑,给一些特别的支持。相信教育部鲁昕部长来校看了学校的转型发展以后,也会像我一样心里非常踏实。在全国地方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他高校来了参观以后,肯定也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有震撼、有震动。下面,我说一点大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比较一致的看法和共同的认识,希望以此能够加快我省高校的转型发展。
首先,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势在必行。“转型发展”这个词对高 1 校来说有时候还不够味儿,一定程度上称为教育的变革,甚至叫做教育的革命都不为过。因为咱们国家的教育脱离实际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这种状况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时期。在那个时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普遍的思想观念,上学就是为了不干活,这种意识在发达国家虽然也有,但是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文化意识尤其强烈,具有深厚的土壤,造成了教育与实际的脱节。
第二个阶段就是计划经济时期。解放以后,国家采用了前苏联的一套教育体系。现在如果到前苏联去看看像俄罗斯国立大学、俄罗斯技术大学,他们的教育体系过去我们国家很崇尚。但是,前苏联的那一套教育体系跟市场的密切互动和结合方面,到现在还都不行,他们除了军工技术还可以之外,整体上教育与实际是脱节的。所以,解放以后我们办了很多大学,接受了跟前苏联一样教育,但是由于这种教育体系跟实际的结合是不行的,所以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教育与生产实际也是脱节的。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阶段如果要说科教跟实际不结合,好像没谁愿意,特别是我们科教口的人,更不同意这个说法。但事实上大家看看,国家发展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国家1978年GDP总量只有两三千亿,现在呢?50多万亿,过去在世界上倒数后几位,现在排名世界第二;就我们河南来说,1978年的GDP总量只有260多亿,现在多少?3.2万亿,数百倍的增长。一提发展成就的时候,科教口的人就说:“那还不是科教兴豫、科教兴国的结果?”是这个事儿吗?我看不完全是。实际上,真正发展的成就,是国家在发展进 程中利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比如说,想办法进行投资拉动、创造需求、扩大需求、利用汇率政策等,占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此拉动经济快速向前跑。在这方面科教起了什么作用?只是起了辅助的作用。所以,有时候我们随便拿出一个产品,比如苹果手机,国外最新的款式假如能卖8千块钱,我们的技术如果之后3年,只能卖到8百块钱。所以,领先的科技生产的都是“金子”,滞后的科技生产的是GDP,没有太多的附加值。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对科教事业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说它不起作用,谁愿意啊?但主要带来的是滞后的科技。黄淮学院这些年来下了那么大功夫,推进了教育跟实际相结合,但是河南还有大量的高校跟实际还没有结合呢!为什么鲁昕部长下了那么大功夫,领着那么多学校到黄淮学院来观摩,说明全国的高校也是跟实际不结合的。不结合,就造成了我们庞大的教育体系看起来似乎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带来的都是滞后的科技,不创造财富,创造的是GDP,消耗了不少资源但是挣不了钱,创造不了社会财富。所以,提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搞科教的人都说,那是“科教兴豫、科教兴国”的结果,都是科教的功劳,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科教只是起了辅助的作用。中国要想实现中国梦,我省要推进“富强、文明、平安、美丽”“四个”河南建设,真正实现富强,教育科技必须要从过去的辅助作用转变成支撑作用。在今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确定全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调中求进、变中求胜、转中求好、改中求活”,对教育科技来说,要通过“调、变、转、改”真正从辅助作用变成支撑作用。刚才说,讲成绩,科教份儿不大,但是要说问题,科教确实有份,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 科教质量效益不高,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手机卖8百的技术支持层面上,这怎么行呢!因此,质量效益问题说到底还是科教支撑还不到位的问题,没有那么多的学校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的人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限。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几千年的封建时期,教育脱离实际,教人“不干活”;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前苏联那一套科教体系仍然是与实际相脱离的;现在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受到过去的影响,科教支撑实际的水平还远远不够。我们这些人都生活在其中,总感觉我们的科教没啥问题,岂不知如果从长远来看,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会发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科教体系还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就像刚才所说的,中国要想实现中国梦,河南要实现真富强,科教的支撑必须到位,就像黄淮学院一样,真正把我们的教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去,让科教真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赢得一个崭新的未来。所以说,高校转型发展不是拍脑袋的事情,而是中国现实的要求,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
近年来,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领导下,黄淮学院闯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条道路,看了以后令人鼓舞,为加快河南高教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创造了经验,也给我们也建立了信心。
第二点需要说的是,既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那么就要实实在在地加快河南高校的转型发展,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变革”。河南是个农业大省,拥有34所公办本科高校,却有10所师范院校,从我省高校的结构布局看,让一半的师范院校像黄淮学院一样进行转型,剩下的师范院校数量在全国还是最多的。前几年,我们就河南的 师范院校过多问题向教育部汇报过,教育部说,既然你们办师范,那就把师范办好,为全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做贡献。听了这话,我就想,这种情况就像我们过去种粮食一样,有些部委所说,你们的粮食不是多吗?那你就好好种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这是履行政治任务。谁都知道,大农村、大农业、多农民,全球一个原理,种粮食准是个穷地方。种粮食是这么回事,那么办师范院校呢?办那么多师范院校干嘛!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的课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变,周围的市场轰轰烈烈,很多创新的知识都在迸发,但是搞师范的人一旦定了位,他们往往一干就是几十年,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就教那几门课,知识也很难更新,课堂教学也不及时引入新的知识。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要换行当就比较难。为什么难?他们学的东西很死,不适应现在的发展。现在,教育部已经开始支持我省对师范院校进行转型。
我省师范院校数量过多的局面是历史形成的,现在想想,过去除了行业办的工科院校(比如郑州粮食学院是粮食部的、郑州轻工业学院是轻工业部的、郑州航院是航空部的、中原工学院是纺织部的,洛阳工学院是机械部的、郑州工学院是化工部的,产业、工业的事情都是他们这些院校干的)之外,河南高等教育对转型发展过去好像没有反应,一心还想办师范。比如前年,某个市又办了一所师范学院,我说,你用那么多的钱办一所工科、商科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行吗?现在已经有那么多的师范生找不到工作,还办师范干什么呢!还有的师范学院认为,我现在不愁吃、不愁喝,我干嘛要转型呢?人家外边竞争得你死我活,他的学生还没改变,稳坐钓鱼台,这样的 办学道路走不长!因此,必须加快我省高校布局的调整步伐,不可能再像傻帽一样光办师范院校,为国家师资培养做贡献,别的省都不办师范,我们干嘛要办那么多师范!要像黄淮学院一样,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了品牌。省里面要对这些学校给予一些特别的支持。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学校的功底有多深,应用的水平、服务的能力才有多高。尤其要注意的是,学校一方面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还要把学校的功底搞上去,两头都要顾:一头顾前面,与产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另外一头要提升水平,学校不是说想服务就能服务得好,你得有水平才能服务得好。黄淮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能力水平提升和服务社会发展上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方面学校已经做得不错,但是要避免只顾前头而忽视后面功底的积累。要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功底的应用技术大学,并在某些领域有突破,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省里面要多关注黄淮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共同把学校办好,为河南和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市委书记刘国庆在徐济超副市长调研汇报会上的讲话
2014年1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
首先感谢徐省长和省里领导在百忙之中来驻马店、来黄淮学院调研指导教育工作。这对驻马店890万是一种巨大鼓舞。各位领导一路风尘仆仆,一下车就到学校来,直到现在,看得很细,很辛苦,体现省政府和济超省长对高校改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驻马店、对黄淮学院的关心、厚爱。这种作风也是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心系基层、转变作风、推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体现。我们很受教育,对驻马店来讲,是一个大的鼓舞,也是个鞭策。
刚才,济超省长又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不但很朴实,而且立意很深、站位很高,有些看法高屋建瓴,从理论到实践,讲得很透,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很强,为我们下一步办好我们的教育,不论是推进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所以,非常感谢!
关于驻马店的教育科技工作,有关部门准备了一个材料,我就不再细说。这里,我想说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如何看待徐省长的这次检查指导。我想,作为驻马店的同志、驻马店的党委政府、驻马店的干部、我们黄淮学院的同志 都应该感受到,第一是肯定、鼓励,是给给我们加油的;第二是开方、指路,给我们把方向的;第三是鸣锣、开道,来支持我们的。所以,它是一个机遇,它是一个契机,它是一个动力,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握好,以这一次的调研指导为动力、为契机,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这样才不辜负省政府,不辜负徐省长对我们的关爱、期望和重托。
第二层意思是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黄淮学院,如何看黄淮学院的发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刚开过,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完善两大机制,一个是工作推进机制,一个是监督自由制;突出三个重点,开放招商、城镇化、打造优势;落实四项要求,就是郭庚茂书记说的四个字:“调、变、转、改”;强化五大保障:一是加强领导问题,二个是树立好导向,三是打造过硬队伍,四是加强督导奖励,最后一点是强化协调问题。要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就要想到教育、科技,关于教育和科技,我多次说过,二战以后,日本提出先是教育,后思想和经济,然后大力发展教育,世界各国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不久前,郭庚茂到驻马店视察是提出:打造新优势、一优带百通,驻马店要考虑,除了打造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打造人才优势,这是我们的切入点。如何看待教育,就是不敢慢怠教育,一定要高看教育,大力支持教育,这已形成共识;如何看待黄淮学院,我们认为,用土话说,第一,黄淮学院是一个宝贝,应该把它发展好,第二,驻马店从黄淮学院确实受益,驻马店人应该感受得到,第三,办好黄淮学院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值得投入;用文化人说话,就是众星捧月共铸黄淮学院,孕育无声无声 惠及秀美天中,播银收金。我们是这样对待黄淮学院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三层意思是如何办好黄淮学院。办好黄淮学院,就是把济超省长的讲话落实好。首先,会后要抓紧把济超省长讲的话整理好,在市委、市政府和黄淮学院进行学习、传达,吃透精神。第二就是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回头看,驻马店市委、市政府要回头看,黄淮学院同志也要回头看,按照讲话要求,分析哪些做得比较好,需要我们坚持;哪些做得不够好,需要我们修正;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缺啥补啥,提高地方政府对黄淮学院发展的服务层次。第三就是围绕刚才徐省长的讲话要求和郭书记的讲话要求,认真研究在推进教育与实行结合方面、校地合作方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方面等,如何进行提升,全力打造驻马店发展的人才优势。也请济超省长和景秘书长以及各位领导放心,驻马店一定会以这次省长的检查与指导为契机、为动力,进一步做好工作,举全市之力建设学校、提升学校,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大学。
再次感谢济超省长和各位领导来驻马店调研指导,感谢各位领导对驻马店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厚爱。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常州调研基础教育工作情况时的讲话
在常州调研基础教育工作情况时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金波
(2010年2月2日)
同志们:
这次我们一行7人来常州调研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想探讨常州基础教育建立高位均衡示范区、先导区的问题;二是想了解在实施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常州市为什么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被举报违规办学行为数量最少的市之一。我们是带着这两个问题到常州来调研的。在这之前,我听过韩涛局长两次大会发言,一次是在泰州召开的推进中小学学习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会议,一次是在南京召开的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会议。常州的一些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改革难度增大,面临着很多亟待破解的难题,我们这次到常州来,既是工作调研,也可以说是寻计问策。
一、总结好做法,充分肯定常州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一)三个“明显”。这次调研,我们一共看了18所学校,其中0-3岁早教中心1所、幼儿园4所、小学5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学校1所、四星级高中3所,与校长、园长们实行零距离接触、交谈,了解了许多第一线真实的情况,感触非常多,印象特别深。这些感触和印象可以归纳为“三个明显”。第一,实施四大战略,高位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常州基础教育高举教育现代化
旗帜,坚持教育信息化战略,坚持均衡发展战略,坚持内涵提升战略,坚持主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高位均衡。第二,规范办学行为,减负增效明显见效。常州规范办学行为、实施减负增效,概括起来有“三个决不”:决不回头,决不含糊,决不懈怠,坚持要把减负进行到底。减负增效坚持“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第三,平稳实施绩效工资,教育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我们问起一些小学校长目前办学还有什么困难,他们总是回答没有什么困难,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一些中学的校长也说现在的主要困难就是教师成长发展问题。常州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校长就是以这样的精神面貌追求高质量和高品位。
(二)六大特点。常州的基础教育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思路清,起点高;二是上规矩,有品味;三是重常规,精管理;四是促均衡,有特色;五是打基础,可持续;六是氛围好,满意度高。整个常州已经形成了党委以重教为先,政府以兴教为本,教师以从教为乐,各界以支教为荣的良好局面,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研究新问题,促进常州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在充分肯定常州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幼儿教育缺少政府的支持,幼儿教师待遇比较低;二是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包括绩效工资中奖励工资部分如何兑现的问题、是不是向干部倾斜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关系问题等等;三是教师的编制问题。针对常州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常州基础教育有好又快的发展,我讲以下五点想法,供大家在研究工作时参考。
(一)坚持两个“重中之重”,从一般均衡走向高位均衡。两个“重中之重”是指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常州而言,要求应该更高一些,要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高位均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位均衡体现在“六个一样”: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齐,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我们要推进高位均衡,就是要努力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是适应21世纪国家和发放发展需要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一位被教育者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是为提升民族创新精神和增强民族创造能力的教育。
(二)强化“两个建设”,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两个建设”一是指硬件建设,二是指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在常州可以说差距不大,但是软件建设在城乡、区域之间还存在差距。软件建设包括学校教学水平、校长管理水平、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制度保障水平、公众认可接受的水平等。从“没有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常州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与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来常州前,我在网上认真地阅读了王伟成市长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地高兴和振奋。常州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一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我看了常州2008
年的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不到3.1%,第二产业占58.9%,第三产业38%,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去年又增长了1.6个百分比。根据国际经验,假如第一产业的比重占GDP总量的比重低于10%,第二产业的比重越过拐点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这个地区发展正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第二,进入了集约式发展的新阶段。常州去年直接科技投入93.7亿元,科技总投入占GDP的2%,科技在常州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达到68%。根据国际经验,科技贡献率低于30%的时候是粗放型发展,低于50%的时候是半粗放化发展,越过50%的时候就是集约式发展。第三,进入了消费拉动的阶段。常州去年的GDP总量是2518.9亿,与2008年相比的增长幅度是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1.4亿元,增长18.9%,大约占GDP的35.8%。常州去年进出口总额为150.8亿元,同比下降了14.5%。但常州的经济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消费拉动。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生存型阶段转变为发展型阶段,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由物质需求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求提升;二是由私人需求向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因此,这消费拉动中也包括教育消费的拉动。第四,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金坛市只有55万人,不到一千平方公里,2008年经济总量达到260亿,在全省县(市)中排21位,人均为12位;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在全省县(市)中排第20位,人均排在第8位。从金坛到溧阳现到市区,我们看到了城乡交通通讯的一体化、城乡发展规划的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也看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在快速推进。从刚才,韩
局长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常州所有县市区都达到了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省优质学校233所,占比率和就读率分别达到60.6%和72.3%。2010年还要新增5所优质幼儿园,7所优质小学,7所优质初中。这真是鼓舞人心啊!
(三)推进“两大驱动”,从优先投入迈向优先改革。常州教育站在新的起点,必须强化改革驱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就没道理。改革会有困难,但是不改革困难更大。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推进“三大转型”,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要适应社会公共需求的转型,就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三是政府管理的转型,这就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改革就要推进学校制度改革、教师编制管理改革、校长教师流动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希望常州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为全省提供示范。
(四)突出“两个基础”,从注重规范迈向自觉规范。常州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早就启动了,并且已经变成了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效果明显。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就一定要确立两个基础,基础教育就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也为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打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注重规范走向内在的自觉规范。规范办学行为涉及到高校招生问题,这是基础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高校招生制度要不断地改革和深化。在这里,我要说一组数据,希望把我们的校长从苦恼中解脱出来。我们江苏2009年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有54.9万人,有2.5%的人报了名
但没有走进考场,共录取了42.89万人。2010年报名高考的学生52.1万人,比去年少2.7万人,其中6万学生是复读生,应届毕业生46.1万人。按照教育部招生增长3%的要求,今年各类高校招生计划可投放45万人,岂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到2010年江苏18岁到20岁适龄青年550万人,根据人口预测,到2020年只有340万人,必须要看清这个形势。江苏有122所大学,26个独立学院,13所二级民办学院。所以说,升学率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校长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五)坚持“两个先行”,从率先发展迈向示范发展。常州的教育走在全省前列,但还要坚持两个先行,一个是坚持观念先行,第二个规划先行。常州教育在全省实现了“五个率先”:第一,率先实行0-3岁幼儿早期教育;第二,率先普及了幼儿教育;第三,早92年就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第四,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第五,率先普及了高等教育。在五个率先的背景下,我们希望常州教育继续率先。率先建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成为引领全省教育教学发展的高位均衡先导区、素质教育的示范区、高效课堂的引领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科学评价的探索区、人民满意的认可区。
最后,祝愿常州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把常州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四篇:在我市工业企业调研并与企业家座谈时的讲话
在“十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即将实施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和XX同志、XX同志、XX同志以及几个工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对我市工业企业作些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总结我市“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经验,推动我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得更快更好。通过今天上午实地看和今天下午开会听,特别是刚才听了有关负责同志和各位企业家的发言,我感到这些年来XX市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顽强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为XX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工业战线的各位同志、各位企业家,并通过你们向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刚才,大家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从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XX工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贵州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XX市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最根本的就是要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工业是重中之重。工业不能实现跨越,一切发展都没有了基础,跨越就无从谈起。对工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要做到“四个充分认清”:第一,要充分认清工业经济在XX市整个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一个城市的工业不强,“脊梁”就挺不起来。正如刚才有的同志讲的,工业的竞争力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决定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我多次讲过,在XX市,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衰则全局经济衰。20xx年,XX市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来自工业的税收达到65个亿,占财政总收入的60%,这是很了不起的。XX市的工业经济不仅影响着XX市的经济发展全局,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全省工作的发展大局,因为XX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2%,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我希望工业战线的同志们从这样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要充分认清“十五”期间XX市工业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XX市三大发展战略的主战略来抓,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xx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5.9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21.37亿元,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3.46,高于“九五”时期1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规模进一步做大。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83个,比20xx年增加116个;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1.37亿元,比20xx年增加295.91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预计将突破100亿元,比20xx年增加58.53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技术改造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到“十五”末技术改造投资预计累计完成229.32亿元,年均增长20.1;五年预计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211个,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定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xx年的15.1%提高到20xx年的16.4%,提高了13个百分点。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十五”期间,我市技术创新项目累计投资15.5亿元,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新产品试产等项目共341项。支柱行业不断壮大。烟草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支柱行业20xx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9.63亿元,比20xx年增加产值143.71亿元。国企改革及国资重组工作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预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xx年的32.2提高到42以上,年均增长2.1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看到“十五”期间我们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才能增强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第三,要充分认清“十一五”期间XX市工业加快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XX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全国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全球、全国都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势,这是我们面临的大好机遇。同时,XX市自身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时机,比如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等等。
第五篇:在我市工业企业调研并与企业家座谈时的讲话
在我市工业企业调研并与企业家座谈时的讲话
在我市工业企业调研并与企业家座谈时的讲话
在“十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即将实施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和XX同志、XX同志、XX同志以及几个工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对我市工业企业作些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总结我市“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经验,推动我市“十一
五”期间工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通过今天上午实地看和今天下午开会听,特别是刚才听了有关负责同志和各位企业家的发言,我感到这些年来XX市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顽强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为XX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工业战线的各位同志、各位企业家,并通过你们向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大家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从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XX工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贵州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XX市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最根本的就是要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工业是重中之重。工业不能实现跨越,一切发展都没有了基础,跨越就无从谈起。对工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要做到“四个充分认清”:
第一,要充分认清工业经济在XX市整个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一个城市的工业不强,“脊梁”就挺不起来。正如刚才有的同志讲的,工业的竞争力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决定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我多次讲过,在XX市,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衰则全局经济衰。2004年,XX市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来自工业的税收达到65个亿,占财政总收入的60%,这是很了不起的。XX市的工业经济不仅影响着XX市的经济发展全局,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全省工作的发展大局,因为XX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2%,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我希望工业战线的同志们从这样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要充分认清“十五”期间XX市工业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XX市三大发展战略的主战略来抓,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5.9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21.37亿元,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3.46,高于“九五”时期1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规模进一步做大。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83个,比2000年增加116个;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1.37亿元,比2000年增加295.91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预计将突破100亿元,比2000年增加58.53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技术改造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到“十五”末技术改造投资预计累计完成229.32亿元,年均增长20.1;五年预计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211个,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定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5.1%提高到2004年的16.4%,提高了13个百分点。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十五”期间,我市技术创新项目累计投资15.5亿元,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新产品试产等项目共341项。支柱行业不断壮大。烟草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支柱行业2005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9.6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产值143.71亿元。国企改革及国资重组工作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预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2提高到42以上,年均增长2.1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看到“十五”期间我们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才能增强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要充分认清“十一五”期间XX市工业加快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XX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全国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全球、全国都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势,这是我们面临的大好机遇。同时,XX市自身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时机,比如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等等。特别是从发展阶段来讲,XX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以上,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大家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
第四,要充分认清“十一五”期间XX市工业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在看到面临的机遇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有些方面的挑战是严峻的。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开放度将会更大,加入WTO后的过渡期的一些保护政策没有了,我们不仅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内竞争,而且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XX市工业经济自身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方面还越来越突出。比如,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资源制约,等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挑战,花更大的力气,才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更大的发展,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XX市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XX市的工业经济要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根本的还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改革创新是核心内容。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十一五”期间XX市的工业要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因此,我们要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XX市整个“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创工业发展的新局面。结合大家的发言,联系XX市实际,我认为XX市“十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要抓好“六个创新”、“两个建设”:
“六个创新”就是:一是思想观念创新。面对“十一五”期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首先要来一场思想观念的大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我认为,新一轮的发展周期的新特点就是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而且要求我们要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而这些,都涉及到发展理念的变化、发展观念的创新。搞工业的同志如果不能在思想观念上适应这种新特点,那是搞不好的。如何适应这样的新特点呢?一要在精神状态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要坚信“十一五”是大有作为的五年;二要在思想观念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尤其是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用宽广的眼光、全新的观念来谋划“十一五”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我认为,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里有两个“发动机”:一个是体制创新,一个是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带有长远性、根本性。近代史上,中国为什么跟日本较量几次都没有赢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机制比日本落后。因此,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在我市的“十一五”规划里要有大的突破。企业也是一样,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的体制机制决定企业发展的命运。商场如战场,企业要快速健康发展,根本的动力在于体制机制要建设好。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最根本的是要推进改组、改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这个方向要坚持。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眼光,没有力度,将来我们还要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改革的成本会增加,改革的难度会增大,我们的企业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增强竞争力。没有体制机制的优势,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跨越式发展就谈不上。当然,改组、改制也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组、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借助外力来推动。XX市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关起门来改制是不行的,那只是换个牌、换个壳,没有实际意义。在这些方面,思想要再解放一些、胆子要再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敢于借力发展。在改组、改制的同时,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国有资产管理好、运营好,这也是很重要的,要积极探索。
三是科技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在我看来,XX市要着力自主创新,首先,要抓好技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步伐。我市普遍大量的还是传统产业,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使之在新的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参与竞争。XX市的许多企业要么规模比较小,要么日子只是过得去,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搞研发、搞创新。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搞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都不太现实,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主要方向。对于XX市大多数企业来说,自主创新究竟如何搞?一要高度重视。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竞争最终靠产品,而产品一靠质量好二靠成本低。这两者都离不开科技。二要集中力量抓技改。抓那些有市场、有优势的项目,一年重点抓几个,不要“撒胡椒面”。其次,要抓好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搞研发,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限的。省会城市要运用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对集中的优势,与他们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这样既省事、又省钱,效果还很好。第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本途径是招商引资,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大家要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走出路子。
四是结构创新。“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但要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变化、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长期的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线。结合XX市实际,结构创新怎么搞?一要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产品的扶持力度,把优势做大做强。二要创建品牌。XX市自己的品牌太少,要创名牌。XX市不能跟青岛比,但可以从青岛的做法中得到启发。青岛是走品牌带动的路子,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品牌带动起来的,这跟大连不一样,大连是靠环境的变化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我们一定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生命线,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是管理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有三个核心问题,质量、成本和效益。一个企业,练好“内功”是第一位的,“内功”练好了,就可以经受得起市场风浪的洗礼。“内功”是什么?主要是管理,特别是基础管理。“十一五”期间,XX市的企业管理水平要大大强化。提高管理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上不去,光靠传统管理是不行的。XX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在企业信息化上也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XX市的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上一个新台阶?要专题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六是增长方式创新。中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XX市来说,很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要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在增长方式上变“三高一低”为“三低一高”。XX市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坚持一个统领、抓好十个关键”,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这实际上就是增长方式的创新。这个创新一定要落实到企业,企业一定要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这个问题。
“两个建设”就是:一是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是振兴XX工业经济的关键。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家既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要把职工队伍的稳定搞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从一定程度上讲,现在企业家是最可爱的人。在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问题上,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包括我自己在内,思想上认识到了,但工作上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我们对区(县)委书记、区(县)长的培养、选拔很重视,但对企业家、学校校长的培养和选拔重视不够。现在选一个好的厂长、经理很难,这与我们长期培养不够有很大关系。我们开会时总是把企业家安排在最后一排,这是一种陈旧观念。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是功臣,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应该往前坐。我们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官本位”思想严重,谁官大谁就坐第一排,而不是谁创造财富多谁坐第一排,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因此,我们要把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倍加关心企业家和厂长经理、倍加支持企业家和厂长经理、倍加爱护企业家和厂长经理,使全社会都形成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企业家也要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和本领。一要学习。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做学习型的企业家,这样才能跟上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二要务实。搞企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求真务实,实实在在。三要清廉。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廉洁自律,做遵纪守法的表率。
二是和谐企业建设。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构建和谐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从城市来讲要建设和谐社区,从农村来讲要建设和谐村寨。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企业家在建设和谐企业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要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结合实际落实到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去。建设和谐企业,最关键的是做好事关职工群众利益的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
三、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刚才我说的许多工作,是对企业家提出的要求。但发展工业经济,光靠企业家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党委、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加大对企业班子建设的力度。把企业的班子建设好,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把有能力、有本事、有群众基础的人选拔到企业领导班子里面来。二要加大配套能力建设的力度。现在XX市发展工业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配套能力不行,企业到XX来搞生产,没有配套,成本大大增加,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三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除了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的发展工业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以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工业经济的哪些措施要加强,哪些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把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好、落实到位。四要加大服务企业的力度。各级领导干部、各个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经常深入下去,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搞好服务。特别是市直部门,要切实解决办事难的问题,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热情、周到的服务。
最后我强调一下,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掌握规律、提高水平,把XX市的工业经济搞得更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