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法制教育(Part004)
论大学生法制教育
摘要: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公民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并且法制教育方面也比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依法治校
一、现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1.法律意识不强,法制教育的内容不能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法纪的遵从感还比较低。据有关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认为“权大于法”,近60%的学生认为对付不法侵害可采用私了、忍让和报复的手段,这反映出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的实践意义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在书面、口头的学法、知法、用法过程中,一般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但遇到具体问题需要用法律进行具体操作时,却很难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实际上是知法而不能守法和用法。有些学生不了解法律或认为法律的有关规定可以有弹性,不惜以身试法,致使在校的少数大学生犯罪现象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在大学生犯罪构成中盗窃罪占了近一半,有自己被偷又偷别人的幼稚行为;有追求不劳而获的犯法行为,有哥们儿义气式的团伙作案,有失恋后寻求刺激或采取报复手段作案的等等,近年来涌现的计算机智能犯罪和吸毒、贩黄案件在校园内也有一定比例。这些犯罪现象的发生与在校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不无关联。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导致大学生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于出现过在校女研究生被拐卖为农民之妻的悲剧等等。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是过分追求高分,应试的产物。进入大学后,年龄普遍较低,心理和生理都很不成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认识,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由于过分追求书本知识,法制观念不强,一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发生因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现象,导致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在校学生犯罪现象时见于各种舆论载体,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国内如此多的学生,以其为原告的案例却十分罕见。这说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中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缺乏法律本身所包含的权利。大学生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忍气吞声,不作合法、合理的反抗。他们不善于,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有较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那些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3.心理因素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俱多
青春期是每一个人必经的时期,当儿童期的依赖和幼稚的行为等被舍弃的时候,这应该是一种成长的现象,但是到这个时候却又免不了有情绪上的冲突。许多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问题的年龄”,而青春期行为和问题,是文化和生物各因素互动的产品,其中文化因素是主要的。这个时期情绪上的冲突与混乱,是由青春期身心飞速发展变化带来的成人感与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引起。大学生是一群有特定文化因素的青年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父母的保护下和中学封闭的小团体中走进大学校园的,身心快速的变化且不说,物理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这种新环境对他们情绪冲击是很大的,他们的反应或是兴奋、愉快,或是胆怯、烦躁,或是回避、抑郁,多数大学生面对这个现实不知所措。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二、(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法制建设,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任何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法律意识的指导和支配。列宁曾把法律意识视为法制建设的核心环节。因而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法制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公民的法制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还是急需加强。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集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从某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素质极大影响和决定的我国人口的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首位。据资料显示:“从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持续地实施扩招,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使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这组数字传递了一个信息:大学生的素质对我国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的影响力将逐步增强。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1986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根本途径。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后备干部和各级管理人才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使他们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做到守法、用法、护法,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在高校,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认真、全面、深入的实施是不争的事实。如: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规范着公民的行为,只有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要素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首先,观念陈旧,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犯罪,法律跟自己就没关系。因而法制教育活动少、渠道单一,除《法律基础》课以外,缺少其他渠道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有各种教育内容的“活动月”但没有“法制教育活动月”;有各种讲座但缺少法制讲座;有各种社会实践但缺少法制教育实践。其次,就《法律基础》课而言,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方法简单、手段落后,且因内容庞杂课时少、教师理论说教和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多、实践环节少等,造成该课枯燥乏味,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权利与义务、纪律与自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仍是模模糊糊,虽然学法、知法,但守法、用法意识差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大学生知法犯法、违法犯罪。
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
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2003年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时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来,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能够予之以较为恰当的解释是: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懂法。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
可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法制意识的自觉性,积极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法律修养,学校也应加以引导和教育。如上所述,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不仅有利于培养这个大学生自身这个群体的发展,还将极大提高我国公民法制意识以及我国法制化进程,可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对提高公民整体素质以及进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面对当代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等问题,不能及时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会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类型增多,教育的形式不断多样化,以上种种新变化都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的学习、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渗透,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江泽民曾要求“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必须把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摆在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予以贯彻落实。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三、加强和改善高校法制教育
前美国总统、著名政治家亚伯拉罕林肯曾经指出:“让法律的尊严被每一位母亲象在她膝盖上呢哺的婴儿表述。让它在大中小学中讲授;让它写在识字课本和历法上;让它在布道台上宣讲;让它在议会大厅中宣传;在正义的法庭上执行;让它成为我们的政治宗教。”可见,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也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改革完善。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学校周边的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机厅的安全防范工作,认真解决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保障学生宿舍水电正常运转。
(2)认真加强学生宿舍住宿条件的管理。尽量改善住宿条件,保护学生的财产安全,要认真搞好学生宿舍的环境卫生工作。
(3)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
(4)学校要组织学生多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舞
学生志气,激励学生向上精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2.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实效性教学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大学生守法的需要,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根本目的。
对于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思想实际,可以进行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相结合,对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作系统跟踪调查。间接调查可通过报刊杂志,另外,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相关性,围绕怎样预防大学生犯罪,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教学,既要考虑到全国的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如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可开设预防经济犯罪专题讲座。改革法制教育方式和方法:
(1)抓好课堂讲授主导环节,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避免说教。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法律心理
(2)搞好辅助性教学,在校内开辟第二课堂。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录像;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对大学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进行法庭旁听;对青少年犯罪分子进行重点帮教;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拓宽教学渠道,搞好实践教学环节。
(3)加强案例教学研究,要选择对大学生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能够对预防大学生犯罪起警示震撼作用的案例,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案例,必须避免对凶杀暴力,色情或犯罪方法的渲染,使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以案说法,法案结合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视频融为一体。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协调统一,紧密配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以加强道德教育为基础,继承优良传统,吸纳道德教育成果。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式,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其社会功能具有互补性,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的两大社会调控体系。都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都通过调整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并反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道德属性要求法律必须以道德为价值准则。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只有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才能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更深层次的意识。
3.营造健康校园法治氛围,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顺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将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的管理,以法律为指导,贯彻《高等教育法》,制定适应时代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同时严明校风校纪,有法必依,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若不遵守纪律,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并且,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比如利用校级广播、橱窗、展览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扬正抑邪,使学生受到依法治教的法治氛围的熏陶,形成以依法办事为荣,以违纪犯法为耻,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4.有效加强法制教育,遏制和惩处违法行为。
这样法律的权威就会得到尊重,法律的效力就会得到体现,必将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氛围,极大地推动大学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既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慑于法律的权威,尽量避免违法犯罪,同时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其一,学校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是学校主要的宣传和传播媒体,通过文字、声频、视频等形式,经常地、形象化地影响学生生活。因此,通过这些校园媒体进行法制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
其二,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影片、法律知识和案例展览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也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邀请有关专家到高校举办法制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展览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首先,它能吸引众多学生的参与;其次,这种生动而形象的活动,能让所有的参与者在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对促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培养法律素质,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6.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和各类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
要推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必须让大学生明确法律和法治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如果大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校园一隅,不接触具体的社会实际,对此是不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的。为此,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该让他们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法律的社会影响力,了解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方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第二篇: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郑承友
十年前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笔者拟对此谈一点看法,以期有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
在今天进行全民普法教育十分重要,而中小学法制教育尤为重要,笔者以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这个国家明天的民主法制建设状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民主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其“本”何在呢?是教育,是法制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就是其“本”。民主法制建设可大致分为制度层的和观念层的两个方面,而后者又是更为根本的方面。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因为观念层出了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制度是现代的或近现代的,而我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却是传统的或近传统的。如此制度层与观念层的脱节,造成了我们今天法制建设的不良状态。而要根治这一切,显然不是将制度退回到传统去,而是在观念上让人们进入到现代来。而我国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要想荡涤这一切只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让人们的法制观念真正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唯有此,我们的法制建设才有希望。自然,中小学法制教育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中小学教育是最佳场所、最佳阶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我们今天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在此并无意否定“一五”、“二五”普法的成绩以及过去从事此工作的人的努力,并且也从有关报道中得知有的地方搞的还相当有特色,比如天津市的某些学校,《法制日报》等报刊曾多次报道过。但从总体上来说,笔者认为不尽如人意。那原因何在呢?
首先看一下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国家有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因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法制建设都不受重视,又遑论法制教育?小平同志说“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是指什么教育?教育什么?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法制教育。
其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育体制的。那就是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我们现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该课的目标是基本正确的,但现实中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育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结果好多地方变成了典型的应试教育。考前突击,考试也得了高分或基本还行,可考后也就基本忘光了,所起实效实在有限。
再次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师资存在问题。现在从事此工作的恐怕鲜有受过系统的专门法律教育的,因此对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水平笔者不敢作过于乐观地估计。以
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连自己都没有正确的法津意识、法制观念又怎能培养出有正确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来?而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点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偏颇所致。受传统的法律意识影响,在内容上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重法律规定的学习轻法制观念的培养,法理、宪法和民法内容偏少。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法就是这些东西,法就是刑法,到头来培养的仍然是“法即刑”的传统法制观念者,导致了我不违法,法与我无关,学不学都无所谓的错误心态。
问题固然很多,但出路何在呢?笔者以为重要的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借“三五”普法的东风,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五”、“二五”普法的成绩,现实不容许我们作过于乐观地估计。“一五”我们普的是十法一条例,“二五”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但笔者以为二者皆未触及“灵魂深处”,即没有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对人们有所触动,只是让大家知道了常识----即法律规定是什么,至于人们是否真正从内心里认可了法律,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而达到自律,“一五”、“二五”普法显然无力顾及此(前者已述及制度与观念的脱节)。因此才有有识之士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认为“三五”普法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即让人们真正从内心里认可法律规定(我们传统的法律意识有一种对法律近乎本能的厌恶)。
二是将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在中小学教育方针中固定下来,借素质教育的东风扭转不利局面。应试教育是英才教育,而现代社会不能、也不应抛弃任何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水平的是其国民素质,即民众的常识水平而非少数高精尖。少数高精尖可以引进,而国民素质是既无法引进也无法输出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不二法门。无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使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强化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这一部分人应该通过短期培训、函授等形式接受法制教育,或者请一些法学专家作一些专题报告,以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二是后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后续师资的建设更是关系重大,关系未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师范院校中开设法制教育专业,专门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培养师资。近闻辽宁师范大学设置了为中等学校法律教育培养师资的法学专业,笔者认为此乃可贵之举。若条件尚不成熟,短时间之内不能设立此专业,可否在政教或政史专业中,隔几年对某一 届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大法律课的比重,以培养法制教育的合格师资。还有就是能否让有条件的高等法律院系代为培养部分师资或与其联合培养。因为不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无法树立起角色意识、专业思维方式的。
四是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改革。要想树立起正确的现代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就必须对现代法有个人概的了解,明了现代法的精神,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精神,这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的教育内容,突出法理方面的内容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当然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各部门法和法理等具体内容的安排,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由专家来论证决定。
至于其它措施,笔者不再赘述,唯期望有识之士亦能贡献出自己的高见来共同搞好此工作。总之,我们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的命运,丝毫不可懈担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又是当务之急。若说对一般人进行普法教育是治标之举,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则为治本之举。
第三篇:大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大学生法制教育案例
【背景概述】
某晚凌晨1时许,大二学生小王(男)正在学生宿舍里玩电脑游戏,忽听见楼下传来阵阵喧闹声。仔细一听,原来是宿舍边上的某超市员工宿舍发出的。小王此前已向宿舍管理员提出意见,要求他们夜晚保持安静,但均未收到实际效果。这次,小王实在忍无可忍,于是下楼一探究竟。走到门口,小王发现员工宿舍的门开着,于是推门进去。突然,外面冲进来几个人,对小王一阵拳打脚踢,并被扯下上衣,拍下照片。他们告诉小王,要想拿回照片,必须交5000元现金。第二天,小王心有不忿,纠集部分社会人员与该员工谈判,谈判不成继而动武。混乱中,双方人员均有受伤。
【具体措施】
1、得知小王受伤的消息后,学院马上将此事上报学校保卫部门,并建议小王报警处理。
2、向小王相信询问事发经过,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得知小王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后,一方面稳定小王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保卫部门了解公安机关对该事件的处理,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了解案情、搜集证据。同时,向小王的家长通报该情况,向小王所在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说明情况,在家长和学生干部的共同配合下,保证小王的人身安全。
3、对小王进行法制教育,明确其使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做法是错误并且违法的。告知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校纪校规,教育其要相信法律,不要使用“私力”救济手段,更不要使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
4、立即在学院内向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教育全体学生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切忌违反法律使用武力,必须立即向学院汇报或报警处理,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信仰,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依法办事。
【工作成效】
一方面,小王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相关人员受到了责任追究,学校也加强了宿舍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小王也因此事受到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也让小王及全体同学接受了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律信仰。
【经验启示】
1、通过此案,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欠缺实效性。
首先,法制教育定位不科学。法制教育长期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独立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5年,教育部将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为一门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安排调整为48学时,其中,原“法律基础”课程仅占教学内容的1/3,教学时数则被压缩为12——18学时。
其次,法制教育目标不明确,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目前,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涵盖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所以教学只能点到即止,泛泛而谈。同时,教学内容过于强调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法律信仰的培育,这就造成部分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学而不用,知而不信。
最后,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考核方式不尽合理。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新的法制教育方法。学生只是单纯地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成绩只是单纯地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法律知识得不到实际运用,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忘记了。
2、高校应当进行以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法制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应当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因此,必须改变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的认识,支持从法律知识教育到法律信仰教育的转变。另外,法制教育应当从附属于思想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本身的体系的独立地位,着手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其次,以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广度与深度。第一,实行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结合。一方面,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参观法院、监狱等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第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通过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课外活动,让同学们认识法律,信仰法律。第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将法律知识贯穿专业知识教育的全过程,向同学们传授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再次,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发展方向,向大学生普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知识。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存在一致性,法制教育应当以公民教育为其发展方向。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大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信仰法律的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合法履行义务的公民。
最后,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法治化。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中,也应体现法律理念,营建民主、平等的校园生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处处受到法律理念的熏陶,逐步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第一,要实现民主化的学校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第二,要树立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第三,要建立合理、畅通的学生维权渠道。
【政策依据】 1、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的通知》(中发〔2011〕6号)要求,“六五”普法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2、2002年,《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目标。3、2005年,教育部将“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并明确规定该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基本内容和任务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列入“以大学生全民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范畴。【建议推广范围】
建议先在校内试行,时机成熟时可推广至全市、全省高校。
第四篇:大学生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管理系大学生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无法解决,而是大量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技术的不懂法律,就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把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要求自己。
学习后对《刑法》的认识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全部刑法法规﹑体现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法。新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应原则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法。
学习后对《民法》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通则》是我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所谓民事活动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如买卖、运输、借贷、租赁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的原则。
学习后对《劳动法》的认识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相信学校有决心进一步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常抓不懈,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了这些法制知识后,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教育和关怀的校园里,是多的幸福和畅快啊!
衷心希望我们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学校的法制教育可以进行下去,让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第五篇:大学生法制教育听后感
敬爱的党支部:
同学们在学校的安排下,聆听了我校法制教导员的法制讲座。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我的感想却颇多。
在我们身边,一些同学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俗话说得好: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步步走上不轨之路。
虽然我们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但也时常受到侵害。现在尽管有老师、家长的保护,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况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护也就成了我们大学生防止自身受到伤害的必要措施了。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该严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到时,不仅会给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使你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同学之间不仅会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们的校园也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
这次法制讲座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使同学们深深感悟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严于律己,改掉不良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吧!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