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送法下乡策划书
甘 肃 政 法 学 院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暑期送法下乡”活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甘肃政法学院校团委
承办单位:民商经济法学院文化创建团队律师文化营
甘肃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宣传
活动赞助方:兰州雷诺律师事务所兰州融博律师事务所2012年6月23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暑期送法下乡”活动策划书
一、前言
1.活动宗旨: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并加强基层法制建设和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基层法制建设、真正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落实本协会“弘扬法制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的宗旨;提高基层法制建设水平和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同时为协调城乡法制建设的不平衡状态,努力促进农村法制建设和实现城乡又好又快的发展。举办这次活动也是为了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争取在课外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一方面,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我们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为此我们三下乡活动本着入农村,了解民情,了解村民的心声,真正为村民办实事而进行。我们的主要活动有模拟审判,法律宣传,问卷调查,文艺汇演,支农,支教等。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参加了这次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快乐,在活动中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
二、活动主办方及承办方:
主办单位:甘肃政法学院校团委
承办单位:民商经济法学院文化创建团队律师文化营
甘肃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宣传协会
三、活动主题
深入农村基层 普及法律宣传 关爱农村教育 帮助农村子女成长 丰富大学生生活 积极奉献社会基层弘扬法律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在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比例高。但是农村发展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总体文化教育水平低,法律意识极为淡泊。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农村问题,用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回报农村、服务农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五、活动可行性
基于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根据我们的活动经验积累,结合我们的活动内容,当活动进入开展阶段争取在最大的程度内完成计划的事情。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我们将展开调研,同时针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展开活动,促进大学生与当地人民的交流,积极投入活动开展法律宣传,积极做好学生支教,丰富农村孩子的课堂生活以及课外生活。
六、活动具体安排
1.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定于暑假期间进行。具体时间为2012年7月8日——7月23日。
2.活动对象:
本次活动针对甘肃省()县()村的全体村民,同时也会辐射到附近其他
乡的村民。
3.活动策划组:
总策划:宋维兵刘学涛副策划:陈宣辰韩小露连 峰策划人:宋维兵连 峰
审核人:草珺 甘肃政法学院校团委书记
杨进安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
马建兵 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法律宣传协会
指导老师
4.活动准备阶段:
为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我们团队做了详尽的准备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人员安排:
活动联络组:
(1)行政组组长:宋维兵
(2)经费组:
一组组长:郭红霞组员:任恒业 尚艳芳马玉芳
二组组长:刘学涛组员:孙彩霞 孙芳娟郑 鑫
三组组长:张富强组员:韩小露 王 菲尤亮亮
(3)后勤保障组
组长:畅广旺
5.活动进行阶段:
(1)活动形式:
a.法律专题调查:主要以进户问卷方式展开。就农村农民当前存在的实际法
律问题展开调查,以便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展开。在此过程中,就农民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给予适当的解答。此项活动主要在7月7号展开。
b.法制研讨会:请当地政府领导、农民代表与本协会全体下乡人员就当地的法制情况做具体分析、研讨。发现当地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项活动主要在7月8号举行。
c.模拟审判进农村:主要以农村常见民事、形事案例为主。同时举行一场由农民朋友自己参加的审判。此次活动举行一件刑事案例,两件民事案例。主要在7月21号开展。
d.法制讲座:主要以农村常见的法律问题为主,比如:农村宅基地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等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此项活动主要在7月21号举行。
e.“我学法、我知法、我守法、我用法”签名仪式:号召当地农民一起举行签名仪式。此项活动主要在7月21号举行。
f.进农村义务劳动:帮助当地农民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此项活动主要在7月21号举行。
g“手牵手、心连心”小型晚会:这是本协会此次下乡的最后一项活动,在晚会上将举行有奖问答互动环节。此项活动在7月23号晚开展。
h.“法律的声音”广播节目:每天17:00——19:00由协会人员轮流在当地广播上播出协会的广播节目《农村法制》。
i.义务支教:每天由小分队支教组负责为当地小学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教习内容应该新颖化,不能拘泥于学生的课本内容。
j.访谈问答:对当地村民进行不同专题的访谈,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访谈。另外,就单亲孩子送去赞助商的亲切关怀。
(2)活动行程:
a)7月7日从兰州出发,由宋维兵带队
b)7月9日法制专题问卷调查
c)7月12日法制研讨会 法制讲座
d)7月23日模拟审判
e)7月19日义务支农
f)7月23号晚小型晚会
11)7月23日参观当地文化遗址
12)7月8—7月23日义务支教
13)7月8—7月23日广播节目
(3)下乡生活:主要由宋维兵、刘学涛负责。具体实行一对一负责制。
七、经费预算(单位:元)
总金额:5512元
1.车费:兰州←→会宁:15(人)×51(元)×2(次)=1530
会宁←→改口村:15(人)×20(元)×2(次)=600
公交费:15(人)×2(元)×1(次)=30
2.行李费用:32元
3.传单:1000(份)×0.05(元)=50
4.问卷调查表:1000(份)×0.05(元)=50
5.工作证:15×4=60
6.条幅:1(条)×7(元/米)×10(米)=90
7.食宿:15(人)×12(元/人)×15(天)=2500
8.演出服装:200
9.租借音响:3天×20元/天=60
10.10 奖品:预计为300元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文化创建团队律师文化营 甘肃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宣传协会2012年6月23日
第二篇:送法下乡读后感
课程名称:法律社会学研究教师姓名:易益典
田野调查: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式
——读苏力《送法下乡》
班级:0902 学号:091030056 专业:宪法与行政法学 姓名:杨建锋
一、引言
苏力的这本《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以下简称《送法下乡》)是2000年10月份出版的,与其之前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在当时引起中国法学界的一股学术讨论潮。而那时,我还在读初中。对于法学界,对于苏力这样的人物当然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到了本科,我也还没自觉到会翻阅法律社会学方面的书籍来看。直到这学期学校为我们设置了法律社会学这门课,老师为我们推荐了《送法下乡》这本书后,我才有幸读到了这本十年前搅动中国法学界的著作。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经典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课堂或书本上讨论最多的无外乎正义、平等、司法独立、法律保留等问题。研究方法也只限于文本分析、法条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此外也注重一些实证研究的运用。但此种实证研究可能是由于学生身份的能力有限,只停留在一些资料、案例、新闻报道的引用和分析上。而阅读苏力先生的这本《送法下乡》却给了我这样的学生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在研究方法上的新鲜感。当然,苏力先生的文笔以及其知识的广博度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时常让我发出感叹,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也是焕然一新。在这我想谈的却是苏力先生写这本书时所用的一种最务实的研究方法,大多数人称之为:田野调查。
二、对“田野调查”法学研究方法的一点认识
何为“田野调查”?纵观这本书,我所理解的田野调查就是,作者试图走近他想要研究的对象,采用访谈、记录、观察、调查等形式,通过经验判断和归纳等方法得出研究结论。在第一章“为什么送法下乡?”中,作者介绍了下乡收贷案。由这个案件的分析,作者得出了:第一,今天的司法下乡是为了保证或促进国家权力,包括法律的力量,向农村有效渗透和控制。第二,传统的、强大的国家权力能够受到人文空间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与人们一般的想象不同。即权力关系是可能发生流变的。第三,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乡村中创造权威的战略性选择。虽然下乡本身可能损害司法权威。但是基于自身职权,下乡是必然的。此时需建立一种局部的、暂时的权力支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调解便是它实施权力的有效工具。第四,司法在当代中国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它的功能不仅仅限于西方经典司法理论对司法的功能界定:纠纷解决和规则确定,而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作者自己在结语所说的那样,对于他的分析也让我有点儿吃惊。我以为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由于作者的“田野调查”方法才使得对司法下乡的分析表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感受。在下乡收贷案中,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对下乡的法官进行采访,或者对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也没看相关的裁判文书。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执行案件,作者跟随着法官一起,参与了这个执行案子的全过程,对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关联性思考。比如其对陪同下乡的民警,同村的村干部,甚至包括从北京来的作者本人在这起案件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通过作者丰富的社会经验,从经验层面上对他们的作用进行了猜测也好,总结也好,总之作者的经验归纳让我们一下子就想通了是怎么一回事,引得了读者的共鸣。还比如其对权力流变的论述,也是从经验层面上进行的判断。这种判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这往往容易被法学家所忽略。对于作者的此种研究方法,更明显的表现在了第三章“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这个一般是研究宪法学、司法制度乃至法理学等公法学科都可以说上点事的题目。作者对法院审委会作用的研究方法,不仅包括对法院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进行解剖,对域外司法制度的考察,对司法独立传统理论的借鉴。更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作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大量运用了其对于基层法院法官的访谈作为研究出发点。并对于这种研究材料的可信度又专门地以“法官的理由是否可信?”进行了分析。如果说这样的一种进路体现了作者逻辑严密的话,那么,作者对自己运用经验主义方法研究问题的辩护可以用用心良苦来形容了。作者反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些支持或强化自己已经有的经验、印象甚或是一个教条化的命题。在这里指的就是,法院审判委员会被一些学者理所当然的理解为违反司法独立精神,甚至宣传到一种处于教条化边缘的地步。作者试图通过对作为审委会成员的法官以及普通法官的一些论述中,结合中国现实社会和目前的制度安排,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分析审判委员会的作用。这是之前研究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一些文章所忽略掉的一个群体,即当事人群体。作者对法官的论述以及对法官论述的怀疑都是通过一般大众都具有的一些经验常识来分析的。比如,法官们对院长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或影响审判委员会的决策的辩护,比如普通法官对于审判委员会能够用做抵制人情和保护自己的借口。这些结论都是文本分析和制度分析所得不出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作者深入现实环境中挖掘出来,对研究审判委员会地
位和作用具有一种新的学术价值。我们法学家一直再说,应赋予被侵害者以抗辩的权力。然而,我们自己在研究当中,却常常将研究对象一帮子打死。苏力先生的这种田野式研究更像是代表了这些研究对象们进行了与传统观点的争辩。此种争辩却又不是无理的,保守的,而是贴近我们生活的,先验但却有着一定逻辑支撑的。
(一)“田野调查”所具有的学术意义
正如作者在导论“研究中国基层司法”的第四节“法律学术的意义”中所说的那样,当前中国的法学研究充斥着大而空的研究,从条文到条文的纯粹法条主义研究,好点的就是借鉴了域外的一些资料。研究者们普遍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些研究结论上升到一种具有先验性的普遍真理,一旦这种法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不相符合时,他们往往用应然的论点代替实然的分析。面对极速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这样的研究方法并没有给迅速发展的中国法制给予回应,法学研究处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最底层。“田野调查”方式通过走进研究对象,倾听研究对象的辩解,分析非正式制度对研究对象的制约和影响,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研究对象所处的法治建设的起点和环境,从而提供读者全面思考的素材。这种研究方式的价值就在于,深入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必将是考虑到现实社会环境而作出的。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法学研究应当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样才有可能指导现实的变革。我们都说,制度的重塑和整合是一个过程,有待于与之配套的制度、机制和环境的形成。我们又说,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脱离于实践,忽视了环境对正式制度以及正式制度中人的影响。虽然其中承载着人类对于理想法治社会所有美好事务的期望,承载着当代中国法学家对于域外法治发达国家先进法制的向往,但是脱离实际,也就是未能对症下药;急于求成,也就是未能注重法制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产生了苏力那时代乃至这个时代,中国法学界所疑惑的一个事实,即国外的先进法制及法治理念为何在中国屡屡遭受挫折甚至是排斥。病理就在于此。显然,“田野调查”式的法学研究方法注重实践,善于用经验进行判断,思考那些在人们看来“无须思考的应然”。
在我看来,“田野式”的法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促使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理由在于,此种实证研究的方法并没有先期可供研究者翻阅参考的资料,也没有提供研究者何种研究框架。研究的素材来源于研究者的观察和思考,研究框架的建构来源于研究者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程度。此种在经验层面上的实证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就所有的现实环境进行考察,反对基于先验性的结论刻意寻找支撑其论点的论据。这就要求研究者善于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入。法学研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不多的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不会发现问题。
无论是作者在分析为什么是基层司法,法官对于审委会的评价有多少可信,还是在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基层法院注重纠纷解决,规则之治在这种环境下的地位以及现代化与规则的关系的理由中,他都不断的对自己前一部分的论述进行反思。一连串问题式的自问自答,都是基于前面实证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案件的细节,并用这些事例来印证其结论。
(二)“田野调查”的局限
苏力在运用“田野调查”实证研究方法上,招致了一些法学家的怀疑和批评。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学者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种实证研究方法的一些缺陷。通过实证的研究运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一种综合命题,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但同时也意味着是可证伪的。逻辑上看,通过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的确不像用演绎法推到出来的结论那样具有必然性。这个问题苏力自己在文中也有辩解。此外,由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容易被普遍接受,并且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认可。而作者通过“田野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现实环境的研究,由于我国目前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一旦社会条件出现新的情况或法制有了新的发展,苏力先生的这些结论至少会部分不再那么符合现实。从这个角度看,“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时代局限性。
另外,基于这种方式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经验型成分太多,而具有理论性的分析欠缺,同时有可能偏离一些基本的法治原则。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实践的理性,而应有着更高一层的追求。对于法学的研究应当体现的是对于最终追求的关怀。这种最终追求便是苏力先生所唾弃的大而空的诸如“正义”、“平等”,“人权”之类的词汇。纯粹的实证研究容易陷入保守主义的泥潭,变成制度受益者的唇舌。“田野调查”得出的经验判断和结论,至少需要辅之以一种理论上的分析。这样的论述,其逻辑才会显得严密,论述也不会缺乏普遍性。经验层面的判断理应上升到理论上的创新。同时,我们还应警惕的是,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恰恰偏离了法治的基本原则。西方国家的法治,按照苏力先生的“地方性知识”来看,可能不具备普遍性。但是这些世界各国人们通过艰辛卓越的实践得出的目前来说是治理人类社会最好的工具,必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意义。“田野调查”重视实践,强调真理来自于实践。但却得不出能够指导实践更好发展的真理。如果一味简单的总结出实践中基层司法样态,但得出的结论却存在着反经典司法理论的嫌疑,其指导意义就会偏离法治原则。正如一位学者在评价《送法下乡》时说的,“倘若我们发现中国基层司法的主要运作逻辑既不是法治的逻辑,也不是礼治的逻辑,而是治理的逻辑;不是规则导向的,而是结果导向的,是实用主义甚至机会主义的,我们如何在这样的逻辑上提炼一套关于规则的理论——因为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本来就不是遵守规则,而是利用规则。如果这样的司法理论或者法学理论不是关于规则的,而是关于反规则或者潜规则的,那它还是司法理论或法学理论吗?”
最后,“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可能过于武断。苏力先生这本书研究的是中国基层司法制度。但是其研究选取的地点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研究选取的事例也只是几个具体的事例,其访谈对象的范围也有着一定的范围。通过对这些农村地区、事例和人物访谈进行研究,最后试图将从这些研究资料中得出的结论推而广之到整个中国,恐怕这个结论是武断的。比如第十章“基层法院法官的专业化问题”中,作者在论述“为什么目前基层法院的法官专业化程度不够”时,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基层法院排斥法学院学生,更不是复转军人排挤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去;目前的根本问题似乎不在于法律院校的毕业生少了(当然可能还是少),进入不了县法院,而是即使进入了基层法院,这些法院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留住这些法律院系毕业生。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湖北省也未必具有普遍意义。1
三、最后的最后
苏力先生在下到田野,运用自己从田野调查出来的研究资料时,始终坚持着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强调制度、法律的实际功能,反对形而上学的先验性,强调具有可观察的效果和可比较的效用,反对大而空的“大词”。“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技术上要求能通晓当地语言,注意参与性观察和思考,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给被调查者不利后果或者获利的预期。在价值上要求价值无涉,也就是苏力先生自己所说的“尽量采取一种‘冷静又热烈’的‘同情的理解(包括批判)’的态度,尽可能设身处地地考察我所研究的对象,包括对自我以及我所在职业的反思和批判,尽可能的公道。”虽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某些不能十全十美的局限。但苏力先生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和过程以及其思考方式或许更值得当代法学研究者关注和学习。赵晓力:《基层司法的反司法理论?——评苏力<送法下乡>》,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唐志容、苏治:《走进“田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读苏力<送法下乡>》,载《法治时代》2002年第10期。
第三篇:送法下乡讲话
在“送法下乡”活动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父老乡亲们和师生们:
大家中午好!为进一步抓好“平安创建”工作,切实做好法律宣传,扎实推进平安商南和平安xxx建设,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由县政法委组织在梁家湾学校隆重举办“送法下乡活动”,我谨代表xxx镇党委政府对今天亲临现场的县政法委领导和各位演艺人员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是实现依法治镇、和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农村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在农村掀起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为推进我镇平安创建和法治建设打牢工作基础。
我们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送法下乡,平安创建”的重要意义。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将强力推动我镇平安创建和法治工作,为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为此,全镇各村各单位各行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全镇平安创建工作,努力建设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镇、平安镇,为“平安商南”建设树立典范。同志们,我们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平安创建为抓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宣传,进一步推动我镇平安创建和法律宣传工作,为建设“法治xxx镇、构建和谐xxx镇”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第四篇:暑期下乡策划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2011年暑假下乡活动策划
活动背景:
根据陕西省团委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实施。
为了激发青年学生奉献才智、成才报国的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层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我校开展了下乡活动。
2011年暑期下乡活动主要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新农民成长和帮助基层群众建设新家园、开创新生活为主攻方向。我校成立了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团,结合留守的农民工子女的现实需求,依托乡镇活动场地、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聚居地、留守的农民工子女集中的村镇学校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重点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
活动时间:2011年7月10日至2011年7月25日
活动地点:
活动主办: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委员会
活动承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活动内容:
1.调研:详细调查村庄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情况。
? 通过实地访查的形式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查,以便于服务人员能够更好的入乡随俗,和当地的村民形成最佳的交流互动。
? 对当地小朋友的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以便于后期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
? 组织支教老师和当地学生在课余时间帮助当地村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让参与者充分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活动后参与活动的支教老师要上交感想。
? 开展心理测试的小游戏,更加深入了解当地学生的内心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 开展趣味游戏活动:如“保护母亲河”活动,通过活动要让孩子们从心底了解到现在水污染的严重性,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2.支教: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常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文艺能力培养等。具体措施如下:
? 开展课程辅导。对学生学习中的主要科目进行短期辅导,辅导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讲课形式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长做出总结,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去。
? 开展主题讲座。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如心理讲座,从而解除学生心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 开展趣味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志愿者老师想说的话,并且给学生一定的奖品作为鼓励。通过活动让志愿者从侧面了解这次活动的真正意义。
? 支教后期可以开展朗诵比赛,给每个学生一个当众发言的机会,结束时可以颁发一定的奖品,借此也能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文体活动:以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的形式,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普及“全民健身”的宗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 课余时间进行跳绳比赛或踢毽子比赛,支教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通过游戏也可以增进支教人员和学生的感情。
? 开展拓展游戏,主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如五人持杆跑,拔河比赛等,通过游戏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可以在下午或晚饭过后集合学生开展小型联欢活动,让学生自己出节目,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文艺,表现突出者以礼物奖励,对那些羞涩的学生要不断鼓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体操动作,可以是健美操,也可以是兔子舞,主要以活跃学生平时的状态为主,要让学生们爱上学习。
活动实施:
活动准备阶段(6月22日——7月5日)
1.地点考察:联络部负责派遣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活动的有关情况,作好记录。
2.制定活动项目书,准备相关资料和必须物品。
a)宣传部:制作好宣传板,在校园内对次活动进行宣传。在下乡之前要组织部内人员对此次下乡活动做详尽的了解,并且抽出时间在饭堂门口做宣传。
b)联络部:联系商家,准备宣传横幅。配合宣传部进行活动前期的宣传,并且要准备好有关下乡的宣传单。
c)秘书处:负责此次活动的文件整理、总的流程安排,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在活动之前准备好有关瞎想的所有资料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基本信息情况,要把所有下乡人员的联系方式登记详细,并且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d)图书馆支队:联系省图,并且借阅有关下乡活动需要的书籍。在活动之前必须把需要带的课本整理到位,并且组织部内人员查找有关支教方法的资料,找到后交于秘书部整理。e)三下乡支队:对下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部长要联系实践部找一个固定的教室,在面试结束之后对下乡人员进行安全、纪律、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为下乡做充分的准备。
f)实践部:活动准备阶段要充分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面试阶段要安排面试教室,面试之后要联系培训教室,充分做好下乡准备活动。
活动的实施阶段:
1.负责人的安排:
队长:
副队长 :汤柏林麻向龙
秘书:任正邦党汶菁
支教负责人:仝万亮王俏玲
调研负责人:夏倩
文艺负责人:王晶
纪律负责人:赵涛
安全负责人:尹银阁
后勤负责人:郭玉庆
3.各负责人的主要工作责任:
队长:要切实负责本次活动,对活动内容以及各个队员的基本情况要有详尽的了解,以便于日后工作的具体安排。
秘书:要做好平日的工作总结,对各个项目的开展情况也要做详尽的记录,在日常工作中要协调好各队员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对队员的日常表现做详尽的记录。还要负责平日工作总结的查阅工作,最后要将情况反映给负责人。
支教负责人:负责支教课程的安排,并将安排情况做详细的整理,要以文件的形式交于秘书处保存。
调研负责人:负责调研项目以及调研方面的工作总结,最后交于秘书整理,然后将结果转达给其他调研人员。
文艺负责人:负责开展文艺活动以及活动开展时人员的安排,联系活动前期应准备的器材,处理文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活动后做活动总结交于秘书处。
安全负责人:负责整个活动的安全,要确保每个支教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对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做出快速的处理,并以文字的形式交于秘书处。
后勤负责人:与个人负责人做好交流工作,以保证后勤服务的有效实施,准备好支教过程中所需的所有物品,确保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经费预算:
保险费:15元/人
车费(往返须乘以2):建工路——西安市火车站 元/人
西安市火车站—— XXX元/人
XX县——当地学校元/人
食宿费:30--40元/人/天
学习材料费:200元
联络费:200元
共计:XX
注意事项:
支队下乡纪律:
一. 队员必须服从组织统一安排,服从集体的决定,不得擅自行动;
二. 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队员之间要互帮互助,出行要佩戴统一标志;
三. 必须注意维护社团形象,不做与志愿者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四.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邀请和馈赠;
五. 支教过程中要以工作为主,不能做与支教无关的事;
六. 做事要善始善终,不找借口,勇于承担责任,不轻许诺言,但有诺必行;
七. 注意言行保持中立,不介入村内纠纷;
八. 要温和待人,无论是队友还是村民都必须做到宽厚、友善;
九. 要遵守下乡的各项纪律,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下乡的纪律,否则取消下乡资格,十. 各队队员要注意个人安全,出门要结伴而行,尤其是女同学。
支教工作制度:
1)队员每天必须做工作日志,并于次日早点名前交秘书处,秘书工作日志交队长批阅;
2)进行支教及农民培训的队员须提前一天准备书面材料并交给相关负责人审阅;
3)调研活动以访谈方式进行,相关人员必须做好访谈内容的记录,并于当日交给调研负责人;
4)各负责人必须提前一天向队长汇报次日工作安排,队长同意后方可开展实施;
5)活动结束后各队员必须写活动总结,负责人必须写工作总结。
会议制度:
1)每天早上点名,下午召开总结会议,会议由副队长以及各活动负责人轮流主持。会议上要有代表向大家做当日总结,并且让队员自由发表自己对当天工作的意见或看法;
2)秘书处要做详细的记录;
3)会议期间不得吃东西、接电话、随意走动。
早操制度:
1)队员每天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出早操,出操时不得穿奇装异服;
2)早操由安全负责人全权负责,迟到者要做记录,交于秘书部;
3)队员不能出操时必须向队长请假;
4)早操过程中队员要听安从全负责人的安排。
安全制度:
1)活动前各队员要购买保险;
2)队员离开工作地点要向负责人请示,经批准后方可离开,不得独自外出;
3)女队员离开工作地点必须有两人陪同;
4)纪律安全员要切实履行个人责任。
5)队员的个人财产要妥善保存,重要物品须到安保处登记,也可以交于安全负责人保存。
6)如果在支教过程中出现不安全事故,队员之间要互帮互助,严重时可交于警方处理。工作时间表:
6:30 早点名
6:50——7:20 早点
7:20——10:30 早上活动
10:30——11:00 工作总结
11:00——12:30 午饭
12:30——2:30 午休
3:00——6:30 下午活动
6:30——7:30 晚饭
7:30——8:30 当天工作总结及第二天工作安排
附件一:
活动前期要准备的个人物品:
? 队员要认真考虑自己在支教过程中需要的日常物品,个人要自行带上餐具、衣物以及洗漱用品。
? 队员要自行携带笔,建大稿纸,以及自己执教时必备的材料。
? 队员要注意携带好自己的手机充电器、电池,出行前要给手机冲值或自带充值卡。如果各人有插板的话也可以带上,以备用。
? 协会内部人员必须要带上工作证。
附件二:
活动地点简介:
各负责人联系电话:
编号 职位 姓名 性别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 宿舍号副队长 汤柏林 男 环工0902 *** G4-162
2麻向龙 男 材料0904 *** G12-412秘书 任正邦 男 环工1001 *** G13-162
4党汶菁 女 国贸1001 *** G14-612
5李非洲 男 通信0902 *** G13-3617 8 9 10 11 12安全负责人 尹银阁 后勤负责人 郭玉庆 调研负责人 夏倩 纪律负责人 赵涛 支教负责人 仝万亮王俏玲 文艺负责人 王晶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工管1004 矿资1002 市营0902 通信1001 材料0904 应化1002 安全1001 *** G9-261 *** G14-535 *** G14-845 *** G9-131 *** G12-142 *** G14-534 *** G14-535
第五篇:送法下乡普法材料
星火队送法下乡普法材料
一、农村信访问题
1.信访应该遵守怎样的秩序
《信访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理器具的;
(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2.除了信访之外还有哪些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
答:信访只是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之一,其他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还有复议、诉讼、仲裁等。
(一)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二)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诉讼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民事诉讼。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四)民商事仲裁。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五)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等等。
二、法律援助
3.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答:《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三、土地承包问题
4.村民在取得承包地后,是否可以将承包地卖给他人?
答: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我国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但这并不表明在取得承包地之后就拥有了承包地所有权。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人承包的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是不允许个人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只有两个:一是国有;二是集体所有。村民与发包方签订农业承包合同之后,取得的是承包地的经营权,并非所有权。承包方只能就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不得进行买卖。买卖承包地,是法律禁止的,法律不会保护其利益。
5.为索取欠款而将债务人私自关押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答:《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对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行为的非法拘禁罪作了规定。所谓非法拘禁罪,是指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为索取欠款而将债务人关押的行为,符合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非法拘禁是继续犯,即该行为自开始至恢复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期间内始终处于继续状态。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于行为的危害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时间多长才可以构成犯罪,刑法未作明确规定。但如果时间过短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应以犯罪论处。是否定罪,应当综合案件的各种主观情节来确定。为索取欠款而将债务人私自关押,其行为严重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应以拘禁罪论处。
四、房屋买卖问题
6.村民之间买卖房屋在土地方面需办理什么手续?
答:村民之间相互购买房屋在签订合同的同时,还需办理在土地方面相应的手续。《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依法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或者因依法买卖、转让他人建筑物、附着物等而使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更换土地证书。所以,村民之间购买房屋还需办理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变更的手续。如果没有办理这一手续容易引发纠纷,并且在引发纠纷后,难以获得法律上的保护。
7.土地管理对农宅基地问题有那些规定?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五、村委会相关问题
8.村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应坚持公开。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当前,要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农民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公开。
六、婚姻问题
9.婚姻法有哪些禁止结婚的规定?
我国法律在保障男女婚姻自由的同时,对禁止结婚的条件亦作了明文规定。
(1)婚姻法第6条第一款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直系血亲,就是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出自己和自己生出的上下血亲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血源而出的直系血亲以外的三代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男女间不可以结婚,有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不能容许的问题,而主要是医学科学已经证明,近亲结婚对人种繁衍和子孙后代的建康与发展极为有害。所以,法律禁止他们结婚。(2)婚姻法第6条第二款规定,“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麻风病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患麻风病的人与他人结婚,会传染给对方,会遗传给后代。所以,未经治愈的麻风病患者,禁止其结婚。这里说的“患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是指“花柳病”、精神病、白痴以及其他需进行隔离治疗的传染病,还有近年在我国已出现的艾滋病毒患者。这些疾病严重危害人身健康。所以,也应当禁止此类病患者结婚。
10.什么是直系血亲?什么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是指和自己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血亲,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的亲属。如父母和子女,祖父母和孙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出自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包括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间(包括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同源于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或姑表兄弟姐妹之间,同源于外祖父母的姨表或舅表兄弟姐妹之间以及不同辈的叔、伯、姑、舅与侄(女)、甥(女)之间。
11.彩礼问题。
【案例】王男的母亲早逝,父亲是残疾人,因此迟迟未订亲。经媒人介绍,终于和同村村民李女定下婚约。王男给李女送见面礼4000元,第二年又送看家礼 1000元,第三年按照当地风俗,两人举行了结婚仪式,王男又送了彩礼1万元。但举行仪式后不久两人就分居,随后各自外出打工。
春节回家,王男要求与李女补办结婚登记。但随后得知,李女在打工期间已与他人登记结婚。王男随后提起诉讼,要求李女返还彩礼。经审理,法院判决,李女返还王男彩礼5000元。
【释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涉及彩礼纠纷还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解决彩礼纠纷时应遵循的原则。决定彩礼是否返还,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原则上应返还彩礼;如果已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一些特殊情形除外);按照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没有领取结婚证书的,解除同居时彩礼原则上不予返还。
2.结婚前给付彩礼的,必须以离婚为前提,才能考虑支持返还请求。如果给付彩礼之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给付人要求返还给付的,不予支持,因为此时夫妻尚作为一个共同体,遵循夫妻法定财产共有制。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该项请求,法院准许离婚的,可根据情况作出是否支持返还彩礼请求;判决不准离婚的,不能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3.要区别彩礼给付时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一般来讲,彩礼的给付往往迫于当地习俗及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给,而如属于完全自愿给付且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属于一般赠与行为,通常不予支持返还的请求。
4.给付彩礼后办理了结婚登记,但双方并未真正在一起共同生活,对于要求返还彩礼的,应予以支持。
5.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属于彩礼返还的特殊情形。生活困难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困难是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相对困难由于给付彩礼造成了生活前后相差较悬殊,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来说,变得困难了。司法解释的本意,是在前一种意义上,即针对绝对困难进行规定的。
6.彩礼返还适用的诉讼时效问题。彩礼的返还适用普通的诉讼时效,即两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有以下几种情形:双方没有缔结婚姻关系的,给付人应当及时索还彩礼,对方拒不返还的,诉讼时效开始起算;双方登记结婚的,自其解除婚姻关系之日起,给付人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评析】王男和李女属自愿缔结婚约,按当地习俗由王男给付婚约彩礼15000元。双方虽按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未办理结婚登记,因此在法律上仍均没有配偶,双方住在一起为同居关系,法律并不干预。
由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王男要求李女返还彩礼,应予支持,但毕竟同居生活过一段时间,李女所收彩礼部分会用于同居期间共同消费支出,因此,酌情扣除同居期间的消费支出,判决李女返还彩礼。
七、农民工外出务工方面
12.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能否向农民工收取定金、保证金、抵押金?
用人单位在与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农民工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否则按我国有关规定,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农民工本人。
13.农民进城务工后原承包的土地,村组织能否收回?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村组织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他人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得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14.什么是劳动合同?农民工为什么要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双方维护各自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是处理劳动关系争议的直接证据和依据,是农民工在求职路上的“护身符”。
农民工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审查用人单位的用人主体资格,并查看用人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是否有年审的记录。
15.劳动合同文本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劳动合同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⑴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⑵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居民身份证号码;⑶劳动合同期限;⑷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⑸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⑹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⑺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⑻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⑼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应当载入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除上述必须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事项。
16.女职工不得结婚、生育子女条款是否有效?
有些用人单位合同规定女职工不得结婚、生育子女,此类条款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这类劳动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就成为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
17.“工伤自理”条款是否有效?
在劳动合同中有“工伤自理”“工伤概不负责”、“伤残由个人负责”等所谓生死合同条款,不符有关法律的规定。《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如果单位在签订的协议中“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亦承担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劳动者应拒签订有这类条款的合同。如果已签,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提出仲裁,确认这种条款无效。
18.农民工在什么情形下可认定为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下列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2)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
19.农民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