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现代史部分参考答案(名解 论述)
世界现代史部分参考答案(名解 论述)
一、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因11月7日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故名。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者攻占冬宫,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布列斯特和约》
一战中的1918年苏俄政府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和赔款60亿马克给德国。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4.魏玛宪法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年—1933年)的宪法。因在魏玛地方制定而得名。1919年2月,德国在魏玛召开了国民议会,通过了该宪法。宪法确定德国为共和国,实行联邦制,各邦权力受到很大限制;立法机关由两院组成,邦代表组成参议院,起咨询作用,年满20岁公民选举国会,负责立法和决定预算,有权宣战媾和;总统由全体直接选举产生,有任免总理、解散国会的权力;宪法规定德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该宪法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5.工党
英国的主要政党,成立于1900年2月27日。代表工人利益,立场属中间偏左。于1924年首次执政,自此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成为英国国会两大政党。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现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组织。2010年5月,工党在英国下议院选举失败,重新成为在野党。
6.共产国际
1919成立的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建立标志着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彻底破产。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共产国际指导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各国革命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错误。1943年解散。
7.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方式,旨在通过和平方式达到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的目的。1920年,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1921-1922年,甘地领导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1934年,甘地以“食盐长征”为开端,领导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8.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9.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10.二十五点纲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的党纲。1919年底由希特勒同德雷克斯勒和弗德尔合作草拟,因其共有25条,故名。“二十五点”概括起来,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内容广泛而全面。贯穿和充斥纲领之中的鲜明的思想主线就是“大德意志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专制独裁主义”和“生存空间论”等。二十五点纲领集中表现了早期纳粹党的政治主张。
11.《我的奋斗》
希特勒在1924年服刑期间口授,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书。希特勒在该书中鼓吹“领袖原则”和独裁统治,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极力宣扬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企图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我的奋斗》一书,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内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纲领,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和行动的纲领,给世界人民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
12.日本政党内阁时期
1924年6月-1932年5月的日本政党政治时期。1924年6月11日,加藤高明组成了“护宪三派”联合内阁,日本政党内阁时期开始。日本政党内阁的出现,反映了一战后实力增强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即取代特权藩阀政治,镇压国内进步势力。政党内阁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方面走了一大步;但政党内阁的改革措施丝毫没有触及农村半封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1932年5月法西斯军人发动政变,推翻犬养内阁,日本政党内阁时期至此结束。
13.协调外交
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推行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由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外交原则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1925年,日苏建交,随后日本从北库页岛撤兵。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币原外交较之过去露骨的干涉有所缓和,但必要时仍诉诸武力,并非真正的不干涉。使日本与西方关系有所缓和。
14.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都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加强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以摆脱危机。凯恩斯主义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产阶级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15.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其余领土保证不再受到侵犯;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捷政府被迫接受了该协定,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地区。慕尼黑协定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并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16.霍斯巴赫备忘录
1937年11月,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的备忘录。会议由希特勒的副官霍斯巴赫记录并整理出一份备忘录,故名。作战部长、外交部长和三军总司令出席了会议。根据该备忘录,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前途完全取决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解决生存空间首先要向欧洲发展,而不是到海外寻找殖民地。德国的第一个目标应是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这就不得不动用武力。希特勒估计英法不会干预,所以下定决心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7.《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十年。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通过这个条约,赢得了一年半的备战时间,而德国却得到苏联的保证而开始进攻波兰,为其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18.东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1939—1940年,苏联通过出兵波兰东部、进行苏芬战争、合并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及北布科维纳,扩大了西部疆界,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的所谓东方战线。在二战中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19.大西洋宪章
1941年,英美两国为了进一步协调双方反法西斯的战略而在大西洋美国军舰上签署的联合宣言。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宪章共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和解除侵略国武装等。该宣言对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20.《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签署的宣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20个国家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在美国倡议下,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该宣言。签字各国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宣言中宣布保证:①运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以对抗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及和约。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并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
论述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很快受到极大冲击,于是国内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日本法西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为了建立法西斯专政而制造了一系列暗杀与政变。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伴随着对外侵略战争进行的。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使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北一辉、大川周明是日本法西斯的鼻祖。北一辉主张依靠天皇制和军部势力来建立法西斯专政。大川周明极力鼓吹“皇道主义”,主张把全世界置于日本天皇统治之下。
日本法西斯化的进程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⑴1931年的樱会政变,是军部政治化和法西斯化进程的开始。
⑵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加强了军部的政治地位。⑶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⑷日本军部分裂为两派:“统制派” “皇道派”。
⑸1932年5月,皇道派制造了“5.15事件”,军部向法西斯政权过渡。⑹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联。
⑺1934年10月,统制派控制了军部,发表《国防之本义及其强化》一书,标志着军部已经实现政治化和法西斯化。
⑻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侵犯蚕食中国华北。
⑼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广田弘毅组阁,标志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正式建立。
⑽1936年8月7日,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确定了全面侵华和向南洋发展的战略计划。
⑾1936年11月25日,德日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亚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论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趁机取得中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建立公开的纳粹党法西斯专政。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纳粹党上台,其原因是:
⑴魏玛共和国基础不牢固,资产阶级政党力量薄弱。
⑵纳粹党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
⑶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
⑷一战后,德国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⑸德国的普鲁士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长期存在。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法西斯独裁体制:
①镇压德共和社会民主党,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清洗了冲锋队,巩固了国防军,建立秘密警察(盖世太保)、集中营。③推行种族主义政策,疯狂进行反犹、排犹、屠犹。
④在思想、文化教育和舆论领域实现了法西斯化。《我的奋斗》成为必读书。⑤建立总体战经济体制,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
希特勒对外政策的核心是扩军备战,逐步摧毁凡尔赛条约。
1)为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1933年和1934年,两次策动奥地利纳粹党发动**,企图吞并奥地利。
2)1933年10月19日,退出国联。
3)1935年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36个师,迈开了撕毁《凡尔塞和约》的第一步。
4)1936年3月7日,德军武装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至此,德国完全撕毁了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条约。接着希特勒准备全面侵略计划。
简述二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主要是指德日两国法西斯统治的确立。简要过程如下:
欧洲策源地: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在1932年夏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亚洲策源地:日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与德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法西斯不是以政党形式出现,而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法西斯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1932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后因内讧失败,但军部势力大大加强。此后不久,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一方面限制国内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一方面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第二篇:自考企业经营战略名解和论述
一、名词解释
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国家的大型企业为获取巨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生产、营销或其他经营活动的跨国企业组织形式。
2、顾客满意营销:是指企业以顾客为中心,以达到顾客满意为目标而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3、经营单位定位战略: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在决定进入行业内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4、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企业总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5、集中型发展战略:是指集中企业的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的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
6、企业使命:是指企业的目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所作出的规定。
7、工厂规模战略:也叫最佳经济规模战略。是指生产要素在一个工厂集中化并达到经济批量,从而取得理想经济效益的战略。
8、直复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度量的反应或达成交易,使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体为扩大市场
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9、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现实需求就是用户或顾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用户客观需要、有能力购买,也准备购买的需求,现实需求构成企业的现实市场——现实的市场容量;潜在需求就是处于潜伏状态的市场需求,32.简述在产品投入期企业适宜采取的产品战略。答:“以新领先”的战略;“新品完善”战略;新品形象 战略。
33.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
答: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34.简述经营战略具有的特征。
答:全局性;长远性;竞合性;纲领性;相对稳定性。31.简述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含义及其优点。
答: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在向前和向后两个可能方向上,扩大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他的优点有:(1)向后一体化能够使企业对其所需的原材料的成本、质量及其供应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使生产稳定、正常地进行。(2)向前一体化使企业能够控制销售和销售渠道,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更迅速地了解顾客的意见和要求,从需增加产品的市场适应性。32.简述国际化企业应树立的战略思想。
答:(1)经营国际化观念(2)生产全球化观念(3)国际市场营销观念(4)产品整体化观念(5)联合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观念。
31.简述企业战略目标具有的重要作用。
答:(1)战备目标能够实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企业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和协调的这是企业用户未来的市场容量。
10、文化营销:是指企业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追求,以员工共识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确立品牌文化寻求顾客所接受的价值信念为立业之本,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11、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购买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者与之联合及兼并来扩大营业,获得更大利润的发展战略。
12、企业经营哲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它是企业确定经营活动方式依据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在社会中起何种作用或如何起作用的一个抽象反映。
13、主导产业部门:是指生产上升率、收入弹性和关联度都较高的产业部门。
14、关系营销:是指企业把顾客看做是有多重利益关系、多层需要,存在潜在价值的对象,不断去发现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帮助顾客实现扩大价值,与顾客建立一种长期的良好关系的基础,培育长运市场所作出的谋划与方略。
15、战略对策:又称经营策略,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
16、适应性紧缩战略: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市场需求小,资源紧缺,致使企业在现有的经营领域中处于不利地位,财务状况不佳,难以维持目前的经营状况,企业为了避开环境的威胁,摆脱经济困境,渡过危机,以求发展而采取的战略。
17、集团化经营:是指以生产名牌产品的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并以资产为契约方式作为联结纽带,形成一个稳定的密切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18、产品序列结构:一些大型企业既生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也生产最终产品,各个阶段的产品所占比重不同,就形成不同阶段特点的产品序列结构。
19、融资性租赁:即租赁公司利用其资金或从银行贷款购买承担企业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然后租给承租方使用的一种物资流通形式。
20、经营单位战略:就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在决定进入的行业内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1、品牌:即商品的牌子,商品的名字,是卖者的产品的某一名词、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
22、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中发现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3、企业战略目标:即企业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它把企业经营的目的转化为多方面的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应达到的经营水平。
24、企业技术进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先进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或对原有技术进行变革,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
25、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为指导,根据对、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
26、反应式防御战略:即当对手的进攻发生后或挑战来临时,针对这种进攻或挑战的性质、特点和方向,采取相应对策,顶住压力,维持原有的竞争地及经营水平。
27、潜在市场:
28、战略优势:
29、企业的社会责任:
30、稳定型战略:是指限于经营环境的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上的谋划与方略。
31、企业规模:指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企业里集中的程度
32、市场开发型战略:
33、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在向前和向后两个可能方向上,扩大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34、战略方针: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
35、市场细分:指根据用户或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特点,把企业某一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用户群
或消费者群。
37.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企业对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进行筹集、分配、使用,并实现企业总体
战略目标所作出的长远性谋划与方略。
38、集约化经营:就是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收益为目标,通过对现有生产技术进
行改造,采用新的先进技术,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适度的集中和优化组织,并加以精细管理,以求纵深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经营过程。
39、名牌效应:企业品牌一量动脑筋为名牌,就会产生很好的名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级别和竞
争地位,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40、名牌:这是指经济市场检验,众多相关顾客所公认的、具有高市场覆盖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效益养痈遗患品牌或服务品牌。
41、品牌经营战略:是指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做出的塔夫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42、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既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1.简述国际化企业具有的特点。
答:国际化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营空间跨国化;
二、经营环境复杂化;
三、市场竞争激化、联盟化;
四、国 际市场信息网络化、快速化;
五、国际化经营计划周密化、组织扁平化。
发展(2)战略目标能够使企业使命具体化和数量化,使企业的战略任务得以落实,避免落空(3)战略目标为战略方案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评价标准和考核依据,战备方案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4)战略目标描绘了企业发展的远景,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3.简述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答:(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2)我国企业成长壮大、变强的内在要求(3)我国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的客观需要。
34.简述融资性租赁和服务性租赁的区别。P27
答: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
服务性租赁:兼有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特征的一种租赁,即在融资性租赁上附加租赁设备的保养,维修等各种服务项目.如厂商系的工程机械融资租赁公司,在通过融资租赁信用方式销售设备时,可以打包提供设备维修、保养服务包和保险服务包,这些费用可以和设备价款一起计入融资金额;厂商系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在经营租赁业务中除租赁设备外,也可以提供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等服务。服务性租赁是在融资租赁基础上的增值服务。两者的结合更加完善了租赁业务的范围。32.简述在产品成熟期企业适宜采取的产品战略。
答:(1)改进或改革产品战略(2)优质低价战略(3)产品差异化战略 21.简述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含义及其好处。
答:横向一体化战略指企业通过购买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者与之联合及兼并来扩大营业,获得更大利润的发展战略。它的好处:首先是能够吞并和减少竞争对手;其次是能够形成更大的竞争力量去与别的竞争对手抗衡;最后就是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待方面的经验。实现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途径有:联合;购买;合并;集团公司等。
六、论述题
36.一个企业进入新的市场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进入障碍。试简述构成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
答:(1)规模经济。它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以比较大的生产规模进入新的行业,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这往住使新加入者望而却步。在钢铁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中,规模经济是重要的进入障碍。(2)产品差异优势。它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去树立本企业的信誉,并从原有企业手中夺取用户。这种投资有极大风险,不但难以成功,而且一旦失败,会丧失全部投资。(3)资金需求。新加入者想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并在竞争中获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冒失败的风险,由此形成了进入障碍。不同的行业资金需求不同,采矿业和计算机业的需求量就很大,一般的企业都难以进入。
35.试述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位(1)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2)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集镇的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色。(3)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用:(1)拾遗补阙作用(2)就业的“蓄水池”作用(3)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外国美术史名解,简答,论述
一.原始、古代美术 1.古埃及美术特色:①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歌颂王权,强调国家政权和等级制度。②宗教对其产生影响,艺术为死者服务,埃及艺术称“来世的艺术”。③形式有严格规范,写实基础上有美化。④绘画体裁广泛,世俗生活内容较多。⑤装饰性特色,有几何图形的美。2.古希腊美术繁荣原因:①奴隶主民主政体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②城邦要求公民有典雅宁静的气质、强健的体魄,这种审美标准产生理想美;③贸易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机智,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从而孕育了大批艺术家。④希腊神话孕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⑤温和的气候使希腊有露天活动运动场所。⑥奥林匹克运动为艺术家提供健美人体,使对人体美有较早领悟。3.古希腊古风时期美术特点:瓶画:①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②建筑:围柱式(柱廊环绕),多利亚式(无柱基,上小下大,圆盘柱头,简单),伊奥尼亚式(精巧纤细柔美,有柱基,上下变化不大,柱头涡形卷,浮雕饰带)。③雕刻:大型圆雕,建筑装饰雕刻,“古风的微笑”古风时期的雕刻受埃及影响,人物处于正面直立的僵硬状态。无论男女像,在表情上都带有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称为“古风的微笑”。4.筑形制成熟,与功能结合巧妙;②早期肖像雕刻以自然逼真为特点,艺术水品不高。写实风格流行,有强烈个性和复杂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③绘画:主要镶嵌画和壁画。二.欧洲中世纪美术 1.拜占庭建筑特点和成就:特点:①继承罗马五.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 1 新古典主义:①19世纪,随科学不断进步人挺起、大放灿烂的繁荣局面。②随法国大革命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③艺术形式:强调理性非感性;构图:强调完整性;造型:重视素描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对色彩不够重视。18世纪末19初欧由。②政治:反抗封建统治;文学:反古典主义束缚。为适应需要,浪漫主义应运而生。③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重表现理想世界,情感想象提到创作首位,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夸张手法塑造理想形象。④代表人物:借里柯《梅杜萨之筏》在英国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德拉克罗瓦《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3巴比松画派概念和艺术特点:①法国19世纪风景画派。巴比松在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接触,了解世界美术动向,面对法国大地所作的写生从此更彻底驱逐意大利风景,这就是巴比松画派。②特点:写实手法表现自然外貌,致力于探索自然界内在生命,求作品中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真诚感受,以真实自然风景画创作否定学院派虚假历史风景画程式。③厌倦都市活动,信奉“回归自然”。4印象主义概念及美术绘画特点:①概: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反对陈旧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②概:印象主义吸收柯罗、巴比松画派、库尔贝写实主义,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启发下,注重绘画中对外光研究表现。③特点: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摒弃16世纪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根据自己 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色彩变化。④风格,屋顶造型使用平面结构和圆穹顶。②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四边侧翼相等。③穹顶支承,集中式建筑形式。④色彩:有变化,统一。成就: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最辉煌的成就之一。2.罗马式美术:①11~12世纪西欧艺术风格。欧洲掀起宗教热潮,统治者兴建教堂、修道院,建筑史上称为罗马式。②从古代罗马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使用石头屋顶、圆拱,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③雕刻随建筑发展而发展,教堂多用雕刻装饰,特别开始用浮雕圆雕。3.哥特式教堂特点(巴黎圣母院特点):①尖角拱门、肋形拱顶、飞拱,所有门窗券顶设计成尖拱状。②窗户变大,大规模用彩色玻璃画。③有放射状回廊式形制,轻巧,空旷。④高、直、尖,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独特宗教思想体现。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威尼斯画派:①创始人贝利尼,主要代表画家乔尔乔纳,提香,丁托列托。②呈现欢乐情调,多用裸体形象表现,宗教观念薄弱。③色彩鲜明,色调饱满,明快。④气候潮湿,油画得到发展。⑤欧洲1718世纪绘画有深远影响。2.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特点:①侧重表现宗教题材,重素描造型,反古典和优美雅致倾向,多为宫廷、教会和资产阶级服务,改变欧洲中世纪绘画面貌。②乔托创始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伟大先驱者之一。③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画家马萨乔三位大师出现标志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④波提切利等画家为代表,有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3.达芬奇绘画艺术特点:①科学性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绘画风格上,用明确的几何结构安排人物,为金字塔形构图奠定基础。②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③表现着和强调人对外界物体光影的感觉印象,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革新。⑤绘画技法: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认识到色彩变化由色光造成:色彩随观察位置;受光状态不同和环境影响发生变化⑥重于描绘自然霎那景象,使瞬成永恒,将这种科学原理用于绘画。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⑦脱离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宗教的依赖,抛弃传统创作观念和公式,焦点转到纯粹视觉感受形式上,内容主题变得不重要。5《日出。印象》:①莫奈所创。②描绘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港口景象。③由淡紫、微红、蓝灰、橙黄等组成色调,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橙黄色波光,冉冉升起。海、天、景在轻松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模糊不清,远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朦胧隐现。④这是画家从窗口看去画成的。大胆地用“零乱”笔触展示雾气交融景象。这对正统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是艺术的叛逆⑤该画是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那种谨慎明确的轮廓,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引起官方反对⑥艺术观点上,反对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和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⑦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推动以后美术技法革新与观念转变,对欧美、日本和中国画家产生重要影响。6新印象主义的艺术特点:①运用科学化描作画。③光学原理:色光混合,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与明度。画面用纯色,中间色是在观赏者(离画面一定距离)眼中自然混合产生。根据此原理,将色调分成七种原色——太阳光七色,用原色小点排列,利用人眼自行把色彩混合,保持色彩本身纯度和明度,画面色调鲜明活泼。④构图:数理构造,色彩细密分割全体布局,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间平衡感。4拉斐尔绘画风格:①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优雅的节奏感。③用优美,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人文主义的理想。④他为梵蒂冈宫绘制三幅壁画《雅 5.尼德兰美术特点:①初期绘画有较浓郁的宗教气息,严肃、静穆、板滞。②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影响,初期以后描写现实主义世俗生活绘画增多,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③出现摹仿意大利艺术风格的“罗马派”。④大量创作祭坛画和木板画。6.杨·凡·埃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①是新婚夫妇全身肖像画,是出色的风俗画。②他们的手势表示相互忠贞,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和道德观念。③写实,注重光和色的表现。④冲破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人文主义观念。7.德国美术特点:①热心于描绘自然环境,人物的造型强调真实感。②人文主义者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性,歌颂大自然。③肖像画和风景画开始作为独立画派出现。④美术作品以深刻而肃穆著称。8.法国枫丹白露画派:①法国国王建立枫丹白露宫,使得罗索,普里马蒂乔,卡隆等画家合作在宫廷内外的装饰上形成一个艺术流派。②枫丹白露派在造型上注重线性韵味,追求技巧完美,具有浓厚的贵族化气息。③在宫殿的庭园和室内装饰方面,受样式主义风格影响,与众不同地用人像柱饰或者粗琢的石料墙、泥灰雕塑作点缀,表现出与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理想迥然不同的风格。④古赞父子是享有盛誉的画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物远近大小关连,依固定比例分割。绘画上导入希腊“黄金分割”。⑤形态:追求韵律统一,以造型手段表现出梦幻的诗的氛围。7后印象主义的艺术特点:①重视形和主观个情和情绪,形式的表现力②代表:塞尚、凡高、高更③偏离西方客观再现艺术传统,启迪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立体主义,风格主义)与强调主观情感表现主义(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④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称为西方现代艺术起源。8.塞尚的艺术成就:①强调物象明晰性坚实感。②追求能塑造出鲜明、结实的形体的绘画语言。③创作中排除繁琐的细节描绘,着力于对物象的简化、概括。④扬长避短,在形式构成方面发挥出创造才能。⑤最早摆脱千百年来西方艺术传统的再现法则对画家的限制。⑥重视绘画的形式美,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9.拉斐尔前派:①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中直接,并排斥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④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10.伦敦印象派:①指任何与批评家的传统观念和观众的观念欣赏习惯相悖的方法和风格。②英国新艺术俱乐部集合的与皇家美术学院不合的青年画家举办的独立画展。③标志着英国现代艺术的开端。11.巡回展览画派和艺术特点:①概念:19世纪下半叶最主要的进步艺术团体,在俄国各地举办巡回展览。②风俗:接受过去画家揭露性传统同时,主题更加深化开阔。③历史:历史题材中进行改革对发展民族美术有重要意义。③风景:探究民族风景画。④军事:维列夏金揭示战争带来的威胁,作品受沙皇指责。⑤列宾对各种绘画体裁都擅长,但始终坚持创作以人民为基调的纪念碑式绘画。
四.17,18世纪欧洲美术 1.波伦亚学院产生原因和特点:原因:①为继承前辈艺术传统,总结经验,培养新艺术人才;②把年轻美术家引向所谓正路,使不受样式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干扰。特点:①折衷主义特色。②强调法则,较保守,缺乏创新。③题材狭窄,多描绘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没兴趣。④技法重于素描,轻视色彩。2.巴洛克美术特点:①豪华特色,宗教特色,享乐主义色彩;②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宁静和谐,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想象力;③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灵魂;④关注空间感立体感;⑤强调艺术形式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因素和想象;⑥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主导地位;⑦多数巴洛克艺术家远离生活、时代倾向。3.鲁本斯的绘画风格:①把巴洛克风格和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②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强,澎湃的动势。③想象力丰富,大胆创新精神。4.伦勃朗的艺术特点:①运用光线手法,源于更自然,更具表现力。②人物都取材生活中现实形象。③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④铜版画用笔细腻,造诣精湛,有隽永的艺术魅力。5.荷兰小画派艺术特点:①注重生活细节描绘,庭悬挂。③题材多样,描绘静物、风景、风俗为主。6.委拉斯贵支艺术特点:①人物生动,自然,真实。②宫廷肖像画不粉饰和美化。③亲友肖像自然流畅,真是亲切。④下层人民肖像画真实生动,有社会和时代特色,有对社会批判意味。⑤总体民主,民族,批判色彩。7.戈雅的绘画特色:①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深厚满热情,善揭示人物内在特征,是他现实主义手法在肖像画上的最大贡献。③绘画表现鲜明,人物同背景完美溶合,构图丰富。8.罗可可艺术特点:①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神明力量的感受②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宗教题材③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裸体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④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圣徒痛苦的殉难。六.20世纪美术1 现代美术的特征:①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变革,反映这个时代人们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②在对待社会、人、自然、自我关系 上失去平衡,关系扭曲。语言荒谬、寓意抽象。③表现现代人(包括艺术家自己)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思想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④这些特征,使其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他们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写照。2立体主义:①追求几何形体美,追求形式排列组合产生的美感,否定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画面归结成平面、两度空间画面。②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③把不同视点观察理解的形放于画面,表现出时间持续性,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④活跃期:1907-1914年,立体主义被看做现代艺术的分水岭。⑤主将: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格尔尼卡》。布拉克:《葡萄牙人》。3格尔尼卡:①作者:20世纪西方立体主义画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事件为题材。抗议反动势力洗劫无辜平民的罪行,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灾难。③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单纯灰白灰三色组成画面,给人深沉的艺术震撼力。4未来主义:①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在,以浮夸的文字宣告传统艺术死亡,号召创造和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宣告诞生。②观点:20世纪工业、科学、技术、交通、通讯飞速发展,客观世界发生根本变化。新时代特征是机器、技术和与之适应的速度、力量和竞争。③认为“战争是使世界洁身的唯一之道”,反对一切模仿形式,反抗和谐与高雅的趣味,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④反映了一群意大利年轻美术家要求创新的愿望。
第四篇: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
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4.雅尔塔体系(P425)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反法西斯同盟国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而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因此将这些协定的总和称之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打败的日法西斯,处置战败国;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建立联合国;承认被压迫民族的权力等。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与民主的原则,具有历史进步性;它又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5.联合国(P426)
联合国是1945年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3年莫斯科三外长会议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基本规划出了联合国的蓝图,规定: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创始会员国。1945年4月,在美国圣佛朗西斯科(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家全体会议上,以四大国建议案为基础起草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于6月26日通过,10月24日生效时宣告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主要机构包括: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等。联合国的成立为处理国际问题作出了贡献,但也有大国色彩,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6.五国和约(P426)
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置战败国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德国和日本的 处置事关全局,于是盟国决定先解决意、罗、匈、保、芬这五个法西斯帮凶及仆从国的处置问题。根据波茨坦决议,决定成立美、苏、英、法、中五国代表组成的外长会议负责制定五国和约。对意和约将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负责,苏、英两国负责对芬和约,中国只参加对日合约的讨论。直到1946年12月12日才最后形成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件。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五国和约上签字。《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后欧洲军事政治形势演变的产物,是四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国相互妥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但《五国和约》的缔结又是战后初期美苏在战败国问题上相互合作所达成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后,国际形势由美苏冷战完全取代了合作。
第二章
1.铁幕演说(P427)
1946年,美国已决心以武力为后盾,对苏采取强硬方针,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联,对苏联进行“冷战”。同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攻击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认为中欧和东欧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的高压控制,号召讲英语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丘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不过是美国统治当局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
2.杜鲁门主义(P427)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篇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的严重性,说它们的“生存”收到了来自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因此提出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4亿美元援助,并派遣军事人员。杜鲁门还如此解释了这篇咨文的含义,“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破坏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的这篇咨文及相关解释,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苏战士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以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政治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P428)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毕业典礼上发表了15分钟的演说,推出了对欧洲援助的一揽子计划——马歇尔计划。在演说中,马歇尔首先描绘了欧洲的困难,并提出了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方式等等。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2月实施到1951年结束共有英、法、意、奥、比、丹等16个国家和地区(德国的美、英、法占区)接受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解决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发生。同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的重大步骤,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为美国铺平了控制欧洲的道路,成为美国企图称霸全球的一个关键性战略。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P429)
简称“北约”,1949年4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后土耳其、希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班牙加入,共16个成员国。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其他地越过应采取必要行动,包括武力。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根据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设有固定的常设机构,最高权力机构为部长理事会,军事委员会是理事会的军事顾问机构。其最高司令部有美国将军任最高司令,统帅个成员国拔交他指挥的军队。该组织每年举行多次军事演习。个成员国加强防务和加强成员之间的磋商与合作。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国家实行统一的军事战略。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5.共产党情报局(P429)
二战后,为了对付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政府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1947年,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等在波兰举行会议,会上苏联 2 代表指出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强调各国共产党互相磋商和自愿协同行动的必要;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任务是组织经验的交换,并在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配合各党活动。情报局到1956年4月结束,共存在8年多的时间,召开过4次会议。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甚至一度把内部斗争放在首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的“异端”工具,开除南共事件后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先例。总的来讲,情报局功大于过。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P429)
新中国成立后,收到帝国主义的鼓励。而正式与苏联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访问苏联,提出缔结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1950年1月,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了双边会谈,双方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定。同盟条约规定:一方受到侵袭,另一方给予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平等、狐狸,相互尊重主权等原则,发展两国经济文化。条约有效期为30年。这一条约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两国任命的友好团结,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共同事业,收到了中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7.经济互助委员会(P430)
为了加速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复,粉碎帝国主义的禁运、封锁政策,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等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其宗旨是:协调各国的经济计划,交流经验,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等。经互会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对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七里积极作用,还使东欧国家对苏联有较大的依赖性,政治上不得不向苏联作出让步。但苏联有时进行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利益;成员国的交流忽视了上平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限于经互会的圈子,脱离了世界经济、技术的进步。
8.华沙条约组织(P430)
1955年5月14号,苏联与波、捷、匈、保、罗、阿、民主德国七国代表在华沙缔结了八国间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条约规定:当缔约国一国受到他国武装进攻时,其他地越过有义务“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花月的成立。是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队里的军事集团,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章
1、苏共二十大(P443)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这是斯大林逝世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和讨论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关于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报告,并分别通过了相应决议。赫鲁晓夫在报告中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的错误,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提出了“三和路线”。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向全体代表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勒斯大林的错误。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强烈影响。
2、匈牙利十月事件(P445)
拉克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是和平游行演变为**冲突。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邀请苏联出兵,**平息。“十月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后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利用。
3、苏南冲突(P444)
指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一系列有关南斯拉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的分歧、冲突和矛盾。早在二战期间,双方在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活动、援助和建立 3 人民政权的问题上就有隔阂。战后初期在关于的里亚斯特的领土归属、建立巴尔干联邦以及经济贸易问题上,双方矛盾更趋激烈和公开化。1948年2月底,苏联中断了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1948年6月,情报局作出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宣布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做出决议攻击南共事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是熟练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四、五章
1、忠诚调查(P433)
1947年3月,杜鲁门政府颁布《联邦忠诚法》,规定对250万政府公务员、学生教员和研究人员进行审查,凡忠诚者,立即强迫辞职,所有政府雇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这种审查后来扩大到军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私人企业。在“忠诚调查”期间,政治恐怖弥漫全国。
2、麦卡锡主义(P434)
1950年2月19号,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了205名渗入到国务院的共产党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了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了艾森豪威尔的共和党政府,极大的妨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麦卡锡主义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联合,促使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除。
3、三环外交(P439)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提出来的,也是战后初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三环是指英国同它的殖民地及自治领,英国同美国,还有英国同欧洲。“三环外交”就是说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英国三环外教的目的是:将继续统治英国的殖民地并控制其自领;保持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借对抗苏联,并凌驾于西欧各国之上;与法国和联邦德国合作,促使西欧联合以振兴西欧,并作为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屏障。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4、戴高乐(P4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战士,法国著名总统。戴高乐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法国政府投降后他流亡英国,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后称“战斗法国”)。在异国,戴高乐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抵抗运动,赢得了法国内外人民的尊重。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1945年11月,在巴黎组织政府。戴高乐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和战后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12月,再次当选法国总统,1965年连任,在任期间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并推行了坚持独立自主、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1970年病逝,戴高乐总统一起一生的努力赢得了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第六章
1、《蒙巴顿方案》(P430)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印度各党开始要求印度独立,英国无力镇压,为了英联邦利益,1947年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即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斯兰教徒(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是巴基斯坦,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但不能自治。印巴独立结束了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直接统治,引起印巴双方的宗教大仇杀,尤其是克什米尔土邦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严重对立。
2、埃及七月革命(P431)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咽喉地带,是西方殖民者的生命线。1936年,英国与埃及国王法鲁克签订了《英埃20年同盟条约》,英国获得了在运 4 河区驻军、使用埃及的基地与港口的特权。1952年7月,埃及民族领袖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七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埃及国王法鲁克被迫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成立埃及共和国,纳赛尔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经过长期的斗争,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埃及“七月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第七章
1、戴高乐主义(P439)
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拉希第五共和国初期,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只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并实现了发的合作。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以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状态。
2、新东方政策(P440)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联邦德国开始调整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实行了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的正常化及承认民主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旧的东方政策不承认战后德国疆界的现状的不可改变性,不承认两个德国同时存在的现实,不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新东方政策的实质就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3、布拉格之春(P446)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68年3~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纲领的内容是:改革政治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经济体制,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调整对外政策,主张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改革是一次综合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面改革,并有着鲜明的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争取独立自主的倾向。西方人士称之为“布拉格之春”。苏联队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进行压制、干涉,并与8月20日纠集波、匈、保及东德的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布拉格之春”夭折。
4、不结盟运动(P432)
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的、彻底的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并共同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强调用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代替冷战和避免和战争的手段。《宣言》提出飞集团的原则,表示“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不结盟运动先后设立了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协调局和协调委员会4个机构。不结盟运动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成员国已增加到100个以上,不结盟国家会议成为仅次于联合国最大的国际讲坛。
5、七十七国集团(P432)
20世纪下半期,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要联合起来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呼吁,1963年第13届联大讨论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 5 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掠夺,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当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6、戴维营会谈(P447)
赫鲁晓夫当政后,主张“缓和”与西方的关系,调整了斯大林使其与美国的全面对抗战略,提出“三和”路线,以对话取代对抗,使紧张对峙的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会谈虽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战后的首次会晤成为缓和的一个象征,由此产生的“戴维营精神”将东西方缓和推向了一个高潮。
第五篇: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
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
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看完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见识,书中讲诉了很多二战中的秘闻,那些我从没有听说过的、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真相。以前发觉的事实原来只是幕布下给大家表演的事实的一小部分,而幕后的真相却是让人不忍目睹的血淋。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政治背后的黑暗和血腥。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政治永远不能够用道义、公正、人权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评判,它比想象中更加的黑暗。一个好的政治家是很难成为一个好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的。当然我无法说他们的决定是否错误,但是却真的是太残忍了。政治永远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因为伤害永远无法避免。
一个军人最多能够杀死几
十、几百人,而一个政治家举手投足间便是成千上万人的生死;一把屠刀最多沾染上几百人的鲜血,而政治家的一张嘴、一支笔足以毁灭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可笑的是,他们还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安然享受着人们的膜拜!
揭秘“丘吉尔为何要保护‘炸弹’轰炸他的祖国”这一谜团真相,让我惊讶!原来这场灾难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最后无辜的考文垂的人民还是成了政治的炮灰,政治家们为了所谓的最终胜利,无情的牺牲了他们。原来,在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德国的实力一直令邻国担忧不已,邻国也都在为能搞到德国的情报而绞尽脑汁。如果作出一点牺牲能获取其军事机密,那么是在所不惜的。考文垂市就是这种现状下的牺牲品。为了保护“炸弹”这一能够破解德方“哑谜”密码的高级机密,丘吉尔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考文垂以迷惑德军,眼睁睁看着一座昔日繁华的城市顷刻间被毁灭。虽然这的确是给了敌军莫大的打击,奠定了英国在二战中胜利的基础,但是他们是否想起过考文垂的无辜?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使命不就是保护领土上每个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吗?我不懂,亦不想懂,可能我不是个政客吧,只是我真的很不忍心看着这样的结局:为了左手放弃右手,只因为右手更有用,这是明智之举?
“英美盟军坐视纳粹大屠杀——谁下的命令”真相大揭密,更让我痛心和震惊。从前人们总是在谴责德意法西斯的残忍暴虐,那如果说,英美盟军本可以将这场屠杀避免,至少是将至最小伤害的,但最后还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历史惨剧发生、无所作为,你会怎样?而这就是事实,英美为了不泄漏“炸弹”密码破译行动,也为了不承担道义上的责任,竟弃上千万犹太人不顾。这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人权至上的英美?几千万人的生命在他们这些人眼里到底算是什么,微不足道的蝼蚁?同样的境遇,同样的选择,一样的牺牲,我该说是谁的悲哀?明明一句公告、一份警示而已啊!我不想说,主犯与从犯到底谁的罪过更大,让历史去评说吧!
“谁筹划了花园口决堤事件”真相揭秘。如果说以上是外国的事件,虽然真实但到底与我们无关,感触可能不是那么深刻。那么蒋介石为了抵抗日军而掘开黄河堤,使得滚滚黄河水一泻千里,淹没了上万亩土地,致使80多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整个豫东皖北一片汪洋,就真的让我很失望、心痛。同样的血脉,同为中国人,怎么能够如此对待同胞?一面说要保家卫国、冠冕堂皇,一面又做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这与外国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
从古至今,政治都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不管是内部派系斗争还是对敌的不折手段,在政客眼中,牺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他们不管牺牲了什么,只管最后的胜利是否属于他们。一直以来我对于政治都没有太大的好感,现在看了这些真相,就更让我觉得厌恶了。我想我是个不够理性的人吧,从这些大揭秘中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些残忍的、肮脏的真相——政治黑幕,就像那句话说的“理性不足感性有余”啊!
学术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今,整整60年过去了,世人对这场战争的诠释也变得更深入、更理性、更全面。许多当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曾经雪藏的秘闻在阳光下渐渐消融、一些神秘的谜团也有了更大胆的解释,使世人对二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战争和和平也有更多的感悟。
本书作者秦叔宝(原名陈孝威)对二战形势的精辟见解,对战局的准确预测,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高度评价;二位巨头及许多世界政坛要人都先后给陈氏写信,赞赏他的见解。香港总督也曾登门拜访,称其善于观察,看问题深刻,有东方军事家的远见卓识。陈氏对二战的研究做了重大贡献,他也一度成了香港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