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法制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及作用
小议法制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及作用
贵定县新巴小学:陈老师
作为一名当代的人民教师,面对这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把文化科学知识全盘托付给自己的学生,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是一个品学兼优、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我们再给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这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阶段,在教学中适当插入法制教育知识的必要性。并且在小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也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法制知识讲座、法制知识广播形式。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而,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法制的相关知识,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但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为时过早,这样的想法就错了。想想,在小学法制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的其它途径无法以之相比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学科课程总是放在首位,起主导作用。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远离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这是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经之路。
教学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和目的性的活动,而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
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要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育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当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2页中,8和9的加减教学中,小朋友们在给花草树木浇水情景,正是穿插法制教育的好时机。这在教学中,我们就提倡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损害和破坏自然环境,让我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好好学习。
由此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首先要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法制教育中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富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出育人真谛。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其次、把握“渗透的时机”必须从教材出发,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渗透的方法,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把握好渗透时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方法也是可行的。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的加以渗透,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心得体会
三(2)班 李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第三篇:小议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议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绥阳县郑场镇莲花小学:明
见
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冯恩红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四、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的点太多太多,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实践。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今后语文教学中,继续结合法制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地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将法制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到底,为培养合格、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维权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青少年学生依法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比较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些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总之,学校的法制教育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政治教师,让学生成为一位知法、守法、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公民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一、身为政治老师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政治教师必须明白:要成为政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传播者,自己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掌握较多的法律、法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政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任务。因此,政治老师平时首先要自觉进行法律知识学习,要熟悉了解法律知识,尤其是与教材 1
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其次,要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师与师之间,课与课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互相启发,扩大自身的法律层面。只有自己先懂法,才能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制定出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工作计划,才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地渗透法律知识给学生。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运用“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活动,组织参与学校制定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积极挖掘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法制生活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结合时政,加深学生对法制知识的理解。
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结合时政热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紧跟时政的步伐,时刻关心国内外时政热点,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知识来分析时事。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就可以引 2
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这一事件,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科任老师的指导下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热点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
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中的“依法纳税”时,创设情景引入一些企业和一些明星的偷漏税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偷漏税行为是可耻的,要受到法律处罚。在这个地方向学生普及税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懂得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教育学生以后成为企业经营者或明星时要主动、自觉依法纳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联系实际,让“法”融入学生心中。
政治课堂法制教育的渗透,如能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将所见所闻,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结合相关的法律进行有机的渗透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许多学生喜欢在校外食杂店、摊贩购买一些“三无”食品,而大部分学生却对“三无”食品了解甚少,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我就联系身边这些实例,有机地进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款的渗透教育。通过学习,后来学生在食杂店购买食品时再发现食 3
品已过期等情况,学生就懂得要求店主给予退款;店主蛮横不肯退款,学生也会利用所了解的《消费者权益法》打电话投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又如在讲到《违法行为》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可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属违法行为,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扩阔学生学法的空间。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或组织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法制专题节目、光盘、网络视频等,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第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政治老师要尽可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在上“我国的宗教政策”前,我提出有关要求,提前一星期布置学生分组搜索、寻找与教材相关法律内容、文章、图片、实物等,然后让学生精挑细选把它们展示在班里,如此对学生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反对邪教,珍惜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辩论,成为自觉接受法制教育的小主人。
第六.要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讲究法制教学渗透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的相关知识,才能找到法制教育的契机。法制教育的渗透不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要创设情景教学,选择时机渗透,因材因时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把思想政治课上成法律课,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法律条文,简单地宣读机械式的口号;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讲究法制教学渗透的艺术和技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律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思想政治课堂可以用于渗透法制教育 5 的内容也很多很多。政治教师应该努力用心去挖掘,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深入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渗透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渗透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确保青少年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6
第五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正安县碧峰中学
张信波
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培训,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们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各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懂得“做人”的人,比让他考100分、取得好成绩却不懂得“做人”要重要得多。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位教师,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理想的教育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强调了八个字“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教育学家杨东平先生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这样:让社会像一个生态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司其职各享其乐,换句话,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我如果补充一点:就是不仅仅是“做回他自己”突出个性与人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
这就回归到教育与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上来。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法制意识,有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
2011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