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制史学后感

时间:2019-05-15 15: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法制史学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法制史学后感》。

第一篇:电大法制史学后感

《中国法制史》学后感

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对中国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中国法制史》从夏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之前的这四千年左右时间,我国社会虽然从奴隶社会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又从封建社会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朝代更替也经历了十数个。但是这段期间在维持社会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我国律学是一直在平稳中延续发展下来的。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修律,修成了数量繁多的律令。其中名气最大,种类最齐全,编排最科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天下的《唐律疏议》。但是,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虽然热衷于修律,也修成了很多律令。这些律令始终都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镇压人民起义的工具。所以中国古代的律令的显著特点就是刑法发达,其他法律都很落后。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主要的两个法系,民法法系和英美法系。民法法系起源于罗马法,在中世纪形成,而后蓬勃发展。英美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从中世纪形成,影响重大,这些影响重大且具有较久的历史的法系,如今都没有在它们的起源地消失,都还在发展,都还保存着它们独特的魅力。它们都还在继承中发展,都还有光明的前途与未来。为什么历史比它们更悠久的中华法系却已经解体了呢?法系有优劣之分,是否劣的法系就像落后的生产力一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最终淘汰。但是在其他法系还没有形成之时,中华法系就已经形成了。换句话说中华法系在其存在的四千年里总有一段时间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的。那么在清末处于劣时的中华法系,为什么不能在其优点之上改进,仍然保留中华体系,而不是将其解体呢?难道中华法系就是在历史之中必定要淘汰的吗?所有的这些疑问在我看来都是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从一九零八年《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开始,中国的法制进程就开始与作为工具统治中国社会四千年的中华法系割裂了。中国法制进程有了新的开始,一个完全的新的开始。中国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宪政。中国开始了移植西方的法律将其为我所用。值此宪政百年,我学习法制史所发此一些感想。

第二篇:数学史学后感

《数学史》学后感

这个学期学修了《数学史》这门课,选课的时候,也没想怎么多,就是因为选修课学分必须修满。但是学着学着,渐渐地就感觉到了数学史其实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特别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把数学史和我们的微格教学联系在一起,数学史上学到的教学注意点、教学难点等运用到我们的微格教学中,真的,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说课、试课的水平,一个学期下来,收获还真不少。

一、关于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

学习和研究数学,我们都有必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了解数学史对于一个教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只管重要。作为一名师范生,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在我们将其在中小学课堂上的运用。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小故事,或为一位数学家的一段话,一句名言,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理论知识是枯燥的,难学的,学生最害怕遇到的便是数学理论了,比如说命题的证明。在这个时候,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把《数学史在中小学》课堂上体现的教育价值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教师学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很难把握一节课的难重点,教师不知道那部分学生比较难接受,哪部分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是教师就需要把内容放到整个数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看看在数学史,哪方面的知识是经历千曲万折才被发现的。

二、教学引例。在我们自己上微格的时候,总是要为教学引例费劲脑汁,找不到合适的引入。其实在数学史中给了我们很多引入的例子,教师需要重视。

三、活跃课堂。在数学的课堂中,学生仅仅学习数学知识,就难免会感到有点枯燥了,如果教师适时地加入一些数学文化,讲点数学史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提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从数学人文知识更好地理解我们数学学习。

四、教学拓展。数学学习就要像是一条铁链,一环扣一环。但是我们的教材中由于受到了课时的限制,把数学知识变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因此教师要通过了解数学史讲内容适当作补充。

五、学生学习。许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或者学生难以理解,这是教师就可以教学生把该内容放到数学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使学生养成一种能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数学史对于未来教师的影响

对于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我想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一个学期下来,我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把《数学史》这门课对于我将来当数学教师归纳为一下几点: ①怎么引入? 对于新教师而言,或者说是对于我们职前教师而言,面临的两个最让人头痛的问题就是教学经验欠佳,教师手头上的教学材料太少。让我们拿到一个新课题的时,很多时候都束手无策,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引入这个课题,不知道学生到底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怎么讲才能让学生最快最好的接受新知识等等。但是《数学史》这门课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教学的知识和教学内容。

例:勾股定理

比如说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这应该算是在初中数学中最难教的一节课之一了。在此之前,我也曾想过怎么来教,无非就是通过边长为3、4、5或者边长为5、12、13之类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概括出a^2+b^2=c^2,.或者说学生自己概括不出来的话,老师便拼命地让勾股定理方面引导。总而言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为了教勾股定理而教勾股定理,学生接受的只是a^2+b^2=c^2,并不知道其来龙去脉,也不知道究竟学他是有什么用。这样的教学教出的只是一些做题工具,遇到问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套公式做。而学了《数学史》之后我才知道,勾股定理在数学发展历史上,被发现是有多么的艰难,有多少数学家看到了直角三角形而没有出现发现勾股定理的灵感。所以说,只给学生看到3、4、5或者5、12、13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想要让他们发现a^2+b^2=c^2,我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发现不了这个定理的。如果我来上勾股定理的新课,我打算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在我们数学史上,有着这么一个著名的定理,它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据说是毕达哥拉斯是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他看到地面上的地板砖是这个形状(展示勾股图),你来看看,你能看出什么吗?”简单地介绍勾股定理之后,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我国古代人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教师还可以介绍《九章算术》,赵爽的弦图等。这是第一课,让学生对于《勾股定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②怎么证明?

一些定理的证明,证明方法往往具有技巧性。不用说让学生自己证明了,有的定理,甚至连老师给了证明之后,学生也很难理解,学生不知道命题证明的整个分析过程,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证,我们是怎么想到这中证法的。说真的,有的时候连老师都给不出一个所以来,很多证明只是灵光一闪间到来的,这是数学史就会教我们老师怎么做。

例: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师介绍勾股定理的具体证明方法时,我们可以根据数学发展历史中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来讲述他们的证明方法。教师可以讲述赵爽的弦图,通过画图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青朱出入法,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整个变化过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拼图的手工课得证勾股定理。最后教师可以介绍难度相对较高的、逻辑相对较为复杂的毕达哥拉斯证法来证明。这种纯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当时通过勾股图的演示及对于毕达哥拉斯历史故事的讲述,学生至少不会对此方法失去兴趣。

③怎么解题

在我们上微格教学的时候,有时进行习题教学的时候,我们只是针对课堂的内容来讲解习题,然后将内容深化。但是教师总是用这样的习题讲解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会会对习题课没有没有兴趣。我想新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习题课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高度集中,总认为习题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自己已经会了。这应该会让教师十分头痛,这是《数学史》就会给与我们帮助,我们把习题放到数学史的大背景下,可以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鸡兔同笼

在学习完解方程之后,选取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做为习题。在没有学习方程的知识之前,学生们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应用题大多数都是一头雾水,没有什么解题思路。但是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学生们动脑开始运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一个历史名题,最后,通过解方程,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十分有趣的,既让他们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思想,又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新知识是有用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总结

总之,一个学期下来,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我将其与教师技能联系在一起,收获还真不少,希望这一切知识能在今后的教师岗位上给予我帮助。

第三篇:近代史学后感范文

《近代史》观后感

————屈辱的历史,奋斗的征程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备受屈辱,但面对强大的敌人,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华夏儿女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长期的英勇奋斗。概括来讲,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的近代就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奋斗的征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如诗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诚然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广泛的统一战线,没有人民的力量,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并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了依靠美国、军队却抛弃人民的国民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因为人民群众是时间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读史,学史,明史,用史”的原则。毛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所以作为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今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因此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中国服装史学后感

《中国服装史》学后感

衣食住行,衣是人类生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对服装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衣服,从人类服装的发展史来看,从最原始的功能蔽体保暖到现代主流的社会时尚个性,历朝历代报装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各朝代传承和各民族融合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中国服装。

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纺织技术,兽皮作为原材料,由骨针缝投制而成的衣服是最早的制作方式。其作为蔽体保暖的工具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服装产生最根本的目的是蔽体,这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当然那时的人们也开始用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作为装饰品也体现了人类的另一种天性:对美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正是有了这种天性,服装的文化、艺术内涵才有了发展的空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的发明,布逐渐替代兽皮成为主要是的服装原材料,也就开启了服饰多样化发展之门。而中国服装样式发展的脉络也相对比较清晰。从最早的上衣下裳,到战国时期的胡服的盛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再到秦汉时期的深衣,汉时的袍服,深衣在中国服装店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深远的影响,时代的烙印,到魏晋南北朝时,大袖衫,垂髯服,女衫裙又成为该时代主要服饰,深衣渐废;到隋唐时,男子以幞头袍裳为尚,而后又引进回鹘女服。由此可见,一个繁盛的时代,对服装业的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到后期,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是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其服饰都明显融入了异域服饰特点,对原来的服装样式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后来的旗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通过对中国服装史的生产力的概述,我们不难发现,服装的发展方向是沿着手实用——美观实用——美观实用地位 这个方向发展的。而在其中,有多种因素在制约或影响着其发展的,有历朝历代的封建思想,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文化,不断进步的制作工艺,社会分工的不同需要,由于这些的制约,我们可以客观地说,中国服装业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而只是一定意义的文化象征和带有各个朝代政治标签。

接下来会有具体阐述。

首先,从服装的材料来看说。我们知道,兽皮时代以后,以麻为代表的人造材料出现了。逐渐有了麻、绢、罗、锦、纱、丝、绸、棉等材料,这也让人们穿衣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普通人民被规定只能穿麻布衣服,而王公贵族能穿上绸缎。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装的发展,因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造力被束缚了,而历史发展变化推动力量的恰恰就是人民;同样,这同样的表现在颜色的限制上。由原始社会的开放,到后来君王的限制,我们知道如暖色调红黄,已经成为了御用色调;而一般老百姓往往只能穿素衣,比较单一,也就没有了特色可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被皇帝赐予一件黄马褂是一份多么了不起的荣誉。当然,也有一些对颜色放开的朝代,如唐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思想上的繁荣,社会的繁荣,也成就了一代的服装繁荣。

在中国的服装史上,还有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那就是图案。古代天子祭祀冕服上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

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那时人们对天地自然特别敬畏,有固定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有了人在服装上刺花虫鸟兽,福禄寿辰等。我觉得这也是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从各个时代出土的雕塑,衣服可以反映出家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印记。而代表皇权的龙袍,其上的龙图案,确实是华美无比,统治阶级把它虚构描绘成中华民族的图腾,用来维护其统治,对于这个最“神圣”的图案我认为 这只是一个政治标签而已,是统治者的对其自身合理性的自我标榜。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服装上的图案对于服装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服装史的进程,也就是四种人服装史的进程 :帝王,贵族王侯,平民百姓,征战将士,而在这四类人中,既有严格的区分,也有相互渗透:帝王服装的奢华和象征,王侯贵族的华丽,平民百姓的朴素和简单,征战将士的实用,尽管一直在变化,但都是在各自的轨道沿着各自的特点发展,很少有逾越,这也就是国什么中国古代服装虽说有发展,但有难突破的原因。

在鞋子和帽子的发展中,也有很多次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我想谈谈民族融合对服装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在商周很长时期内,传统的上衣下裳一直是社会的主要服饰,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最早是因国打仗骑马的方便,但后来流传到民间,被人民普遍接受,成了主流的服装。原因什么?舒适方便。而先前传统的服装,袖长,长裤至足,行动并不方便。也就是说人们忽略了服装最基本用

途——为人们带来舒适。像这样的融合,无疑对服装发展是一次飞跃。而后来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统治中国时。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这就造成了元朝服饰的多样化。也使得服装又有了一次大的发展。女真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所以民族融合对服装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通过对《中国服装史》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服装史的辉煌灿烂。同时,我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结合这段生长在封建王朝的服装史,我谈谈我理解的未来服装业:

一,服装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的导向。

二,服装既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一门艺术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研究服装,既是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对艺术,灵魂的追求。

三,服装在新的时代也必定有新的内容,新的内涵,从保暖,舒适,美观,地位象征,还会向逐渐向追求心灵自由,个性方向发展,或者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态度。只要人们追求美,追求自由的心不止,灵感就永不会消失。

四,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同世界的融合,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民族性,努力发掘民族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中国服装文化同时也宣扬中华民族文化。

第五篇:后感

《小额信贷在中国》读后感

今日读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系列读书,从中了解了很多关于小额信贷在中国扶贫问题以及公司的艰难发展史。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弥补信贷扶贫政策的缺陷,我国自 20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引进并推广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由于小额信贷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扶贫资金使用中的“三低”(即资金到户率低、资金回收率低、项目成功率低)问题,提高了资金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扶贫方式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和肯定。

通过该书我了解到扶贫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效使用资金的方法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以往的扶贫方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扶贫到户难,大多数攻坚目标的贫困农户很少能享受到扶贫资金对他们的帮助。信贷扶贫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项目设计的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扶贫资金不能准确指向贫困农户。第二,贷款的还款率低,还贷率大约只有 50%左右。第三,项目成功率低,操作机构亏损严重。第四财政补贴难以持续。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扶贫资金直接到户,让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并为贫困农户创造一种自我“造血”的机制,一直是政府和关心扶贫事业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种扶贫资金入村到户的有效方法,小额贷款的扶贫模式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该书让我充分的了解了公司的发展历史:中和农信原先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为了实现规范管理,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出小额信贷由项目型向机构型转变的战略部署,在国内率先建立直属分支机构开展信贷业务,同年引进了国际化的小额信贷专业管理软件。并于2008年转制成为公司化运作。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中和农信的股东,监督中和农信坚守扶贫使命,为贫困地区中低收入家庭服务。自2008年中和农信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扶贫使命,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

目前行业内涌起诸如翼龙贷等新兴公司,也开始开展使用许多有别于我们的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但通过阅读《小额信贷在中国》,我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小额信贷运作模式,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能固步自封,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凡是能做到扶贫到户,还贷率高、效益好,贫困农户能脱贫的模式,就是好模式。即便正规金融机构将来成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经验也表明,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有生产能力的最贫困户,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非正规银行类小额信贷组织有长远的扶贫使命和广阔的活动天地。

从已有的实践情况看来,小额信贷通过建立特殊的信贷传递系统,帮助贫困户获得金融服务,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对小额信贷的局限性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区域性贫困,从这个角度看,小额信贷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小额信贷可以解决区域开发过程中农户本身发展的一个因素——取得信贷支持,并得到一定的技术培训,但是不能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基础设施落后和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2)小额信贷可以解决贫困农户在种养业上面临的简单生产技术问题,却无法解决贫困者的经济活动在低技术、低效率基础上运行的问题;(3)小额信贷可以提高单个贫困者或信贷小组的项目成功率,却无法改变贫困者经济活动组织程度差、在市场和自然灾害面前软弱无力的现象。

因此,采用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可以将国家扶贫信贷资金直接落实到农户,而国家财政则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及县级扶贫规划项目等方面。其实,任何一种单独的扶贫办法都不可能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它需要社会、经济及文化措施综合治理。

下载电大法制史学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法制史学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后感

    毕业课程设计—感想 在这次的毕业课程设计中,虽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趁放元旦着三天,认真完成了胜于的作业,从这三天的时间里,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之前学的多方面的学......

    读《湖南近现代法治思想史论》后感

    读《湖南近现代法治思想史论》后感 [ 汪东升 ]—近现代湖南法治思想昭示的吏治思路 ——读《湖南近现代法治思想史论》后感 汪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872)近代以来......

    期中考试后感

    期中考试后感期中考试完了,当我看到成绩时,我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我这次考试很不理想。 语文考试成绩没有我预测的好,也没有上次考的好,看着自己做的卷子,才知道有很多题是自己不认......

    《朝花夕拾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

    安全事故后感

    安全事故感想 提起安全,人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近来身边发生的一例人身伤亡事故却令人痛心,一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化为乌有,给个人、家庭、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

    教后感

    在教学四会要求单词时,先通过日常谈话引出要学的四会单词,然后把它写到黑板上的四线格中,边写边让学生一起拼写,让学生注意单词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拼写,并告......

    观 后 感

    观后感 XXX XXX(3)班 XXX 11月23日晚八时,我观看了中央综合频道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对道德模范进行表彰,通过他们的英雄事迹,我对她们既尊敬又佩服,听了他们的事迹后......

    参后感

    远离毒害,生命精彩 作为中国人,我们怎能忘记!一百多年前那场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泱泱大国"割地赔款,门户开放",从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鸦片泛滥于这块古老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