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有感(精选)

时间:2019-05-15 15:3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漫话有感(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漫话有感(精选)》。

第一篇:教育漫话有感(精选)

《教育漫话》有感

经过肖老师的推荐,我从图书馆借回来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这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封面已经残损,页面也已经泛黄。这本书不厚,才两百多页,语言通俗易懂。而且,书上重要的和有道理的语句,编辑者都用符号标出来了,很容易把握重点。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绅士,洛克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于1693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洛克是英国新兴自有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及其思想的表达者,所以他的这本书也充分表达了经过与贵族的妥协而分享了一部分政权的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如下一些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二、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体育、德育、智育及锻炼法。从其对绅士教育目的的理解出发,洛克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分别贯彻在三育之中。《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并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问题上,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坚决反对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对教育在培育人才,强盛国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洛克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洛克对于孩子身体健康教育方面的观点时,我是有很多疑问的。比如他提倡孩子的饮食应该极清淡,极简单,在两三岁前甚至禁止肉食;不要定时给孩子吃饭;西瓜、桃子、梅类以及英国各种葡萄,根本不能让孩子知道。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过于绝对了。而且,在文中,洛克的阶级思想很突出,有点鄙视仆人。但是,通篇读完之后,之前的那些缺陷都被文中精辟而简单的道理所覆盖了。洛克这位哲学大师的语言通俗易懂,观察问题的角度新颖,分析也很透彻。在讨论教育现象时,洛克从生活入手,从细节出发,把教育贯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覆盖孩子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很详尽的参照蓝本,读完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觉得读洛克的这本书还是很有收益的。尽管《教育漫话》成书年代比较早,又有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地点,有些观点也许并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但

是,全书中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家庭教育述说道理的,但其中很多内容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启示,为我们做一名合格老师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以下,我主要从小学教学上谈谈我从这本书中所获的收益。

首先,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要当心捉住孩子兴致上的有力时机,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明白地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天性好玩,不喜欢被逼着做事,一旦读书成为一种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被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所以,作为老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这些特点,要想方设法使儿童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而又荣誉的事情,让儿童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轻快感和愉快感。同时,要学会把握最佳时机,要学会观察学会学生的学习兴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致进行教学。另外,老师在上课时也应该具有趣闻性,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将学习寓于兴趣之中,这样,儿童才会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从而“自己去要求学习。”

其次,作为老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诱发剂,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只要学生通过思考产生新想法得到鼓励欣赏,就会促使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反之,如果受到责难惩罚,则会丧失自信心而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老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愿望,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渴望知识,主动去寻求真理。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要奖罚得当。洛克特别反对鞭挞或呵斥儿童。他认为这种惩罚,除了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或恐怖的心理之外,没有别的好处。在我们身边,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会因为“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打骂或者当众羞辱孩子损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教育工作者务必改变当众羞辱、训斥孩子,对孩子进行惩罚或变相体罚,动辄就将孩子全盘否定的教育方式。有人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但是,一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往往存在着不良习惯和弱点,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往往由生气过渡到了严厉批评。可是,这种批评往往会适而其反,孩子很难在责骂中认识错误。相比之下,用赞美孩子的方法,去激励他们,教育他们,收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赏识并不是盲目的,当孩子做错时,亦必须使其明白自己错误的原因以及以后做事的方向,要帮助学生逐步在自己心中安装一把衡量对错的标尺,从而使得学生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错。

同时,洛克提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在插本之前,我有一次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实习中,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教学就能进展很快;但如何很多学生都在开小差,那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即使在我们大学,也经常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讲得不亦乐乎而台下学生睡得或玩手机玩得昏昏沉沉的现象。可见,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注意力有无集中,很大取决于老师上课是否精彩。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要避免重复使用一种单调的教学方法,敢于进行教学创新,通过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形式,转变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同时,也要通过管理手段严格要求,适当约束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说,如何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作为老师需要斟酌的技能,老师

需要不断进行这方面的完善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最后,身为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都很喜欢模仿,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应该做或者应该避免的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因此,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道德和知识上都有所成长。

当然,除上述内容之外,书中所含的内涵和道理还有很多。洛在论述每个方面时,都给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今天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育漫话》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读,细细品味,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精髓,才能有更深的收入,这确实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教育著作。

第二篇:读《教育漫话》有感

《教育漫话》读后感

九渡河镇中心小学惠慧

偶然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他是绅士教育论最系统的代表作,为培养社会型人材而写的,它是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有些话引起了我的警醒,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由此我意识到孩子要从小培养习惯,应从学初就让学生明确班规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而我们在真正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鞭挞的方式,其实这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应该做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无论是什么事情,假如他不高兴去做的时候,却有人去打他,用恶言恶语去骂他,非要他玩不可,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办学教学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据读后所想,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教育应该养成哪些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和独特个性。

一、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间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地描绘。”这是《教育漫话》卷首第一句话。约翰•洛克在书中主张,孩子应从幼年起就进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提出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过户外生活,多做户外活动,多接近自然,多游

泳,用冷水冼脚从而锻炼意志;饮食要清淡,多吃面食,少吃肉腻食品,不饮烈性饮料;多运动、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气等许多有益的、具体的见解。约翰•洛克把健康区分为身(身体)、心(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础条件。“凡是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别的种种,也是徒然。”因此约翰•洛克要求家庭教育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着力养成孩子健康的品性。约翰•洛克的“健康”品性,既包括对健康的自觉意识,也包括科学地生活的常识。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家庭教育必须把保障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作为最基础的环节,要采取科学的教育、培养态度和方法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学会倾听和表达,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压力,控制心态平衡的方法,学会理解和支持他人,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使孩子远离心理疾病,发展健全的精神。这点在我们的社会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

二、习惯

《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的见解是:“孩子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到来,许多事情他应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良好的原则和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习惯可以在这里是这样,在其它情形下也是这样。” “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习惯是经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去自觉的行为方式。约翰•洛克认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给予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发生作用了。”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言行、品质、个性,说到底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已,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优秀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教育要着意养成孩子的好的习惯、优秀的习惯、形成将来成功的习惯。好的习惯很多,积极思考的习惯、谦逊的习惯、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习惯、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等。从小处看,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善于反思的习惯,甚至于约翰•洛克提到的早起早睡的习惯、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等。教育要努力发现和保护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优秀的行为,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分享

分享意味着彼此共享,分享意味着相互理解与合作。《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提出,教

育要培养孩子与兄弟姐妹、与伙伴、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和快乐的品性。他说,“关于取得事物与占有事物,你要教导孩子,使他们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分给朋友,一点也不要为难,不吝啬,使他们从小就从经验中知道,凡是最大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而且还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分享”可使兄弟姐妹之间来得更加和睦,更有礼貌,且同样推及旁人。“分享”可使儿童养成温厚、对人和善、慷慨、以及得到一种快乐,视为一种值得自豪的事。的确,使学生学会分享,可以使他们学会在关心、欣赏自己的同时,同样关心欣赏他人,可以使他们有效地团结合作,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效地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积极接纳他人和换位思维的技巧。最终,“分享”的品性有利于他们毕生的健康成长。约翰•洛克多次强调,“分享”的品质要从小加以培养,“使儿童经过不断的练习,便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而不觉为难。”“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要加以培植。”儿童的美德应“建立在大量与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或好的东西去给予别人上面”。这些见解和教育要求无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别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一代的性格通病,而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约翰•洛克所提到的这种“分享”品质的培育又是何其缺失。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弥补的根本缺陷,那就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情境会造成孩子的独占性格,而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宝贵经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爱心,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人、同情人、爱别人的孩子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整个心灵人格也不会健全。因此,必须认真记取约翰•洛克的教诲,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父母应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移情,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民主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分享快乐、分享情趣和其它经验,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保持健康和丰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总之即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三篇:读《教育漫话》有感

读《教育漫话》有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其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约翰·洛克对教育的力量怀有极大的信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几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差一点成了个教育万能论者。但他又认为“我们不应该希望完全改变儿童的本性。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很难把它们完全改成一个相反的样子。”这才又给教育的力量加上了一点制约。因此,约翰·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少小时的可塑性最大。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及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所以,越是早期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以后就难补救了。

他还认为“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在这方面,他重视培养儿童克制自己的思想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的能力,反对溺爱或纵容;重视从小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难免于纠正。从小使儿童畏惧和服从父母,树立父亲的威信,使其小时侯成为“顺从的臣仆,长大了成为亲昵的朋友”。而不可相反。重视惩罚问题,认为严酷的惩罚“在教育上的害处很大”,尤其鞭打,更为有害,它使儿童更喜欢做不该做的事情,更不喜欢他们应

做的事情,“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即使不能不偶一采用,也当重在养成儿童的羞耻之心,而不在使儿童害怕痛苦。重视奖励问题,认为不可用奖品去取得儿童的欢心,不可把奖励作为鼓励儿童去做某些该做的事情的条件,而应以培养他们的荣誉心为指归。重视利用儿童的兴致,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样去诱导他们,不能靠规则,要靠练习。重视使儿童从心底里有礼貌,而不必过早计较举止上的礼貌,要避免不良伴侣的污染和注意榜样的作用。但他又认为礼仪与懂得人情事故之所以重要,乃是可以为其“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儿童获得了这种美德,日后所得的好处是很大的,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个世界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这是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观点。约翰·洛克重视择师问題,认为家长不可吝惜金钱,而应该千方百计聘请一位称职的导师,要以身作则地尊重导师,并让全家都尊重他,导师本人除了学问以外,还要善于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要善于使学生用理智去思想,要能以身作则,要精通并娴习他所要教给学生的一切。

由以上内容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身边的学生。我们教授的是初中学生,很多学生都已经养成了习惯。有的是良好习惯,有的是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小学时学习就没打好基础,进入中学仍跟不上课,即使是坐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还有的品行很差,时不时出口骂人,损坏公共财物等。针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必须下大力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没有知识是无法创

造美好未来的。也像约翰·洛克说的那样:“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来到。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所以,现在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握住该学的知识。

总之,洛克的教育漫谈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除了以上我谈到的内容外,还有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好些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时止今日,还是可以发人深省的。

第四篇: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关于儿童美德的教育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漫话》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这里的绅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或者说高素质的人才,这本书是近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谈到英国人我们不禁会想到“绅士”二字,这与洛克有着很大的联系,可以说洛克的教育理论决定了英国国民的性格。

洛克看来婴儿出生时像是一块白板,人们可以在上面任意图画,然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而幼小时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别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而有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儿童,对待儿童除了打骂便不知所措,这本书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主要从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与技能教育三方面给出了建议。

洛克最重视的莫过于品德的教育,“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绝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同时他也主张绅士具备良好的教养,“教养润饰了人的所有其他美德而使之光彩夺目,使这些美德变得有用,为美德的拥有者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重与善意”。

为了从小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德行,洛克强调决不能溺爱儿童。父母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常常因为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做不出什么大的坏事,而不去纠正孩子的过错,然而习惯却是一件大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难预料。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尝不到因溺爱孩子而带来的后果,但孩子长大以后,尝到了苦水才抱怨孩子不争气,殊不知孩子任性的杂草是他们亲手栽下的,等他们想把它们拔除时,它们已根深蒂固,孩子已习惯于支配一切,他们不能让自己的意志屈从于别人的理智,长大以后就也不可能屈从于自己的理智,他们从小受到的训练就是唯我独尊,要支配一切,等长大后,有些事情不由他们做主的时候,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措施获得自己的统治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今日之家庭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更将孩子当做掌

上明珠,一切由孩子做主,也请父母在给孩子这种“爱”时带一点理智,这种“爱”真能教育好孩子吗?这种爱也许会葬送子女的大好前程。

洛克主张家庭教育,反对学校教育。一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学校里所传授的知识,全是一些拉丁文或希腊文,这些内容等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少用得着,与其让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还不如请一位家庭教师在家里培养学生的德行与教养,知识远没有德行与教养重要,对于一个品德不端正的人来说,他所掌握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二是因为在学校里,学生良莠不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儿童一定会耳濡目染,学到很多坏的习惯,不值得拿孩子的纯真和德行去冒险,换取他学到一点点希腊文与拉丁文。当孩子具有了良好的德行与抵抗诱惑的坚定地决心的时候,才能让他接触人情世故,他也自会懂得该做什么,该避免什么,便知道该用功学习。

就算到现在,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弊端也没有完全消除,学生依然是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以后根本用不着的知识上面,就连在华师这样的学校里,学生也是良莠不齐,而且“一块烂肉染得满锅腥”,我们寝室原是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宿舍,但是最近一位室友买了电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基本不去上课,才过两周的时间,宿舍里的另外两位一同跟着他打游戏,寝室里的学习气氛彻底消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仍然从其他人那里沾染太多坏习惯,更何况是一群儿童在一块儿呢?榜样的教育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引领儿童走向正途,效果事半功倍,而一个坏的榜样就像瘟疫一样,只要一接触就会可怕地传染给儿童,有可能让一个人抛弃掉以往十几年的教育。洛克同样注重榜样的力量,他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教师更应优秀,不想让孩子做的事,自己决不能做,否则辛辛苦苦的教育有可能就付诸东流。

当孩子犯错后,应该选择合理的惩罚方式,而不是像一些家长一样只知体罚。洛克反对滥用体罚,因为体罚能够培养我们本该予以根除的趋乐避苦的倾向,体罚不能使儿童喜欢他应该做的事,而会使他们对这些事产生逆反心理,跟成人一样,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而受到严厉的批评,那么他怎么可能再喜欢上这件事?所以用体罚强迫学生读书,就如同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滥用体罚有两个最主要地弊端,拿令学生读书为例,其一:一个儿童因为怕受到体罚而用功读书,但一旦孩子可以远离父母,逃脱教鞭所及之处,便会变本加厉地放纵他身上的自

然倾向。我的小学教师就是一个仅会用体罚教育学生的人,在这种压迫之下,同学们整天埋头读书,成绩很好,然而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同学们便疯狂地娱乐,要把小时候失去的美好时光全部补回,甚至完全放弃学习,最终这些刚进初中时的尖子生只有一个考上了高中,其余人的学业基本都半途而废;其二:体罚也许使得儿童都成了顺民,但它却可以破坏儿童的精神,这些人往往胆小羞怯、萎靡不振,遇事畏葸不前,很难振作起来,难成大事,也许我就是体罚下的牺牲品,小学毕业后就成了这样的人,在中学教师的帮助下才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我的创新意识也许就是这样被泯灭的,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自己从不敢犯丝毫的差错,也就不敢去探索新知识。这是我小学教育最大的悲哀。

父母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让孩子有一种敬畏之情,一旦孩子犯错,只需施以严厉的眼神就可以达到效果;如果不见效的话,就应该对孩子说理,孩子能够听懂道理的时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要求是有根据的,不是随心所欲、无理取闹;如果任何温和的惩罚方法都不起作用,孩子顽梗不听管教的话,才可以使用体罚。一旦使用了“棍棒教育”,惩罚就应该沉着严厉,责打应该持久一些,直至能从儿童的面容、声调与屈服中看出责打对于他的内心发生了作用。洛克一再强调慎用体罚,假如一个脾气温顺、勤奋用功的孩子,算错了两个数的加法或作文中用错一两个字,便受到棍棒的严酷对待,与一个顽梗的孩子故意犯错所收到的对待没什么两样,这样的管教办法怎么能够对他的心灵发生良好的影响、使他走上正道呢?

《教育漫话》这本书从头至尾都强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所起的作用,总是比理性更加持久。洛克建议从小养成冷水锻炼、户外运动、清淡饮食、克制欲望、早睡早起、爱护生命、礼貌得当等多种习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早睡早起的习惯。懒惰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便在虚度光阴,会因懒惰而错过很多本可以抓住的机会,如果孩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便很容易克服生活中的懒惰行为。一天中最堕落的时光就是晚上,晚上一群年轻人在一起抽烟、喝酒、打牌,这些事情对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好处。中国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绝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十一点的时候,大家不妨到大学男生宿舍里看一下,很难找到已经睡觉了的学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兴奋期才刚刚开始,很多人都在网络游戏中角逐,看谁能够获得

今天的冠军,到凌晨四点多的时候才依依不舍的关掉电脑,拖着疲惫的身躯爬到床上,睡到中午,早餐午餐一起吃,饭后又是打开电脑,开始白天的网络生活,什么老师、课堂都被抛诸脑后,游戏才是人生。真搞不懂中国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他们每天早晨宁愿带着自己养的狗去空旷的地方锻炼身体,也不想喊醒孩子,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爱”?

洛克的绅士教育不仅适用于17世纪的英国,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近几百年西欧各国人才辈出,无疑与西欧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洛克是众多教育家中的一个,把中国父母的做法与洛克的教育理念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东方教育究竟差在哪里,不改变中国当今这种教育模式,中国绝不可能顺利崛起,最起码近几十年之内,中国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强国、人才大国。强烈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学习一下西方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沿用一代又一代中国父母惯用的教育模式。

第五篇:《教育漫话》

攻“心”为上

——读《教育漫话》之德育篇有感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题注(附:用兵之道如此,教育则更加需要“攻心”。)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写的一部教育名著。它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

《教育漫话》的主题是培养“绅士教育”,其任务是要阐明如何才能培养出有理性、有德性、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家。洛克认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为此,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要尽早,需从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知识与技能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在这三个方面,洛克将德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他认为,“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极有价值的那部分目标是德行,是直接的德行” “唯有德行才是坚实的真正的善”。因此,他笃信“德行越高的人,获得其他的成就也就容易。”

立足于“将儿童当作理性动物看待”,洛克充分考虑到儿童本身的“自然”需要,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天性等,就如何对儿童进行德育进行了平实而不失精辟的论述。就其德育的核心而言,我认为洛克注重:攻“心”为上。

1、重视儿童内心的“礼貌”。洛克非常注重儿童内心情感,反对用繁琐的规则来束缚、架构儿童。他认为在绅士的培养中,良好的教养是绅士必备的四大优秀品质之一。在培养儿童具有教养这方面,教育者应着眼于让儿童遵循“不可轻视自己,也不要藐视他人”的原则。为了达到预想目标,洛克认为导师及家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礼貌”和“得体”。后者可以从观察、榜样中习得。而前者则是“隐藏在外表之内的,是对于一切人的一般的善意与尊重,使得一个人要小心在意,不在举止上有任何对他人藐视、失敬或疏忽的表现;而是依照那个国家的时尚与惯例,按照别人的等级与地位,去对别人表示尊重与肯定。”正因为礼貌是内隐的,洛克告诫家长及导师不可用过多的繁文缛节来约束儿童,因为规则都是僵化的,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唯有在实践中让儿童快乐地接受并将其做法牢记于心方有实效。这就需要家长及导师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导儿童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主张。如理学大师——朱熹,他认为八到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的任务是“教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因此这时德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这些既往的经验和总结是否对当今社会中家长及教师教育儿童具有启发意义呢?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唱黑脸”老生常谈规则规则或者我们是否该尝试“赦免”可怜的孩童,我们是否应该认同“只要他们心中存有礼貌,我们便不应强加干涉其礼貌上的小过失”?

2、把儿童看作理性动物,利用儿童本身固有的自尊心,对儿童进行严中见宽的管教。在洛克看来,“对儿童,应当严加管教”,而且 “无论需要何种严格的管教,儿童的年龄越小便应当越加多用;一旦恰当地运用取得了效果,就应当放松,改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对儿童进行严加管教,包括对儿童进行谨慎的奖励以及惩罚两个方面。

首先,利用“名誉”对儿童进行奖励。在洛克眼中,“名誉„„是最接近于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名誉是大家根据理智、对于有德行的良好行为的一种不约而同的证明和赞扬。”物质奖励只会更加“培植”儿童所不应有的恶性,让他们更有贪欲,更加学会攀比;但是名

誉的奖励则容易唤醒儿童的自尊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并且持之以恒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其次,反对用棍棒惩罚儿童,即使有时是有一定必要,但他认为那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当时以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认同“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但洛克认为对儿童进行棍棒的惩罚弊端很多:①“我们人类的天性倾向于迷恋肉体的与现实的快乐而力图避免一切痛苦,但体罚的方法不仅不能控制这种倾向,反而会鼓励它„„那是产生一切罪行和罪恶的根源。”②棍棒惩罚会使儿童厌恶他也许本身喜好的食物,“恨乌及乌”。③会滋生对儿童的不良引导,使其精神受到严重损失,“换来一个精神沮丧的家伙”。④“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只能养成一种奴隶式的脾气”。因此,洛克认为惩罚儿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应在于唤醒他的羞愧心。“人们一旦领略到尊重与耻辱的含义,尊重与耻辱对于他们的心灵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知道羞耻,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道„„”。

3、儿童生来是具有模仿心理的,因此需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娱乐氛围。这个榜样可以是伴侣,可以是导师,还可以是父母。

洛克反对学校教育,他认为学校人多、良莠不齐,担心儿童一旦被“放入”这个“大染缸”,因他们的心智不成熟还缺乏判断能力的原因,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为此,他坚决支持最好将儿童放在家中,由父母选择具有良好教养、熟谙世态人情并拥有丰富学识的导师教导子女,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对儿童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在这里,洛克反对让儿童接触“行为卑琐”的仆人,无不体现出一种阶层的分化。

4、针对儿童的好奇心,导师及父母应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应认识到“儿童应学的东西,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也不应该当作一种任务强加在他们身上。”

首先,应对儿童的求知欲加以鼓励,“无论儿童提出什么问题,切不可加以制止或羞辱,也不可使他受到讥笑;你应按照他的年龄特征与知识容量,回答他的一切问题,解释他所想要明白的事物,使他尽量懂得。”在解释的时候,要确保言辞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其次,除了认真的回复他们的疑问,还可采取适当的名誉奖励。“你可当着他们的面告诉他们所敬重的人,说他们懂得某某事情了……要使年长的孩子通晓你要他学习的食物密切能独立求知,最好的鞭策莫过于让他去教他的弟妹。”

第三,真诚地回答儿童的每个问题,哪怕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是无知可笑的或者荒谬可笑的。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欺骗儿童,“确信他们从未得到虚妄的、困惑难解的答复。”

教育要达到“和谐”,必须注重对人性情感的培植。因此,“攻心”是落脚点!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认识、把握儿童的不同发展特质,并使其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下载教育漫话有感(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漫话有感(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漫话

    读后感…………….4830字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读了《教育漫话》使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 2010级思政四班罗琼英 摘要:《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本书主要阐述了洛克对家庭教育的一些心得,反......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与现代教育 张捍东(294790389@qq.com) 《教育漫话》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教育家、教育思想 家约翰·洛克的主要著作。 约翰·洛克(1632--1704)生于英国资......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读后感 ——我心中的德育 李泓宇(长坝乡中心完小)我国乃至世界将孔子的《论语》视为经典教育著作,孔子用简洁凝练的格言警句从思想、道德、行为、政治等多方面对我......

    读《教育漫话》有感(合集5篇)

    读《教育漫话》有感读完洛克的这本书,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跟读者们聊天一般,本以为是一本生涩的教育理论,其实不然,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他在教育生涯中领悟到......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让好习惯成为习惯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大营中心校朱丹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山东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刘玉仓 走进教育名著,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精神的洗礼,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近日,我拜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得到不少收获,特......

    教育漫话心得

    姓名:陈艳 学号:专业 专业:2011级英语师范2班读《教育漫话》心得体会《教育漫话》是体现洛克主要教育思想的著作,也是世界五大教育名著之一,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洛克在教育目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