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和县建设法治文化“七个一”工程[范文模版]
新和“七个一”工程助力法治文化建设
本报新和讯:(通讯员张永宏、李生荣)新和县通过建设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法治文化“七个一”工程,为广大群众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据悉,今年以来,新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结合城区、乡(镇)、村(社区)特点,依托现有资源,建设法治文化“七个一”工程,即:一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公园),设立不少于30个固定宣传栏或法治宣传灯箱、大型户外广告牌,设立法治宣传电子大屏幕;一个法治文化一条街,设立不少于40个法治宣传灯箱、广告牌、宣传栏;一个法治文化公交车站。以城区现有公交车站LED电子显示屏、乡(村)公交站台为依托,建立法治文化公交车站台,每天24小时滚动播放法治格言、守法口号;一个法治文艺演出队,以县文工团、乡(镇)文化站、民间文艺团体为主,积极挖掘整理法治宣传事迹,借助“百日文化广场”,举办大型法治文艺演出不少于2次;一个法治文化景观,选择一个旅游景观点,以文物保护、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设施;一个法治专栏,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法律视点”专栏,“给你说法”广播普法栏目,开通“普法博客”和普法短信;一个“新和普法”网站,县依法治县办定期更新行业部门法律法规知识、规范性文件、工作动态等内容。
通过“七个一”工程,让全社会公民在法治文化氛围熏陶中
增强法治观念,增做守法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七个一工程作品
孝于心 爱于情
——孝老爱亲模范王保兰先进事迹纪实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爱”生于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七里店办事处付夏齐社区,就有这么一个孝老爱亲的典范。
她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王保兰,今年69岁,是七里店办事处付夏齐社区的村民。生活中的她既是一位好儿媳,也是一位好妻子。多年来,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点滴生活中演绎着动人的亲情故事。
她的丈夫刘万祥,原七里店小学校长,2010年3月退休,2011年10月因突发脑梗塞致失去知觉而成植物人,一直卧床至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七年,她始终用亲情守护着丈夫,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生活,七年如一日,冬天抱他去晒太阳,每天端饭端水,倒屎倒尿,还定时用毛巾给他擦身,全身心守在丈夫身旁,精心呵护。她不仅要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来维持家用。但不管多苦多累,护理丈夫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
因为丈夫失去了主动进食的生理机能,只能靠流食来维持生命。妻子王保兰就每天亲自动手为他打好米糊,然后用食管小心翼翼地从鼻孔穿入把饭送入胃中。对于这样特殊的病人每天必须少量多餐,可她从不嫌麻烦。每顿饭她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勺一勺地喂丈夫吃饭,一口一口地喂丈夫喝水,但不管有多累,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然而最难熬的还数夏天,丈夫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身上出现多处褥疮。她每天都要给丈夫翻身按摩,并且奔波几十里寻医问药,最终丈夫的褥疮全部治愈。而到了生病发烧时,王保兰就成了丈夫最贴心的医生,在多年的护理当中,为了节省医药费,她学会了输水和打针。因为慢性病重症卡的办理需要病人亲自到场,体检之后才能办理。而王保兰已是一个年近七旬的瘦弱老人,她哪能背得动呢?再说,本就生命垂危的丈夫,也经不起医院楼上楼下各项检查的折腾呀!因此,丈夫的慢性病重症卡也一直办不下来。长期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丈夫也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她还是乐观地生活,没有过多的抱怨和沮丧,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王保兰不仅仅是爱亲的模范,还是孝老的楷模。她的公公刘金荣患有心脏病,婆婆孙喜枝患有老年痴呆症。她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此刻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王保兰再忙也把照看老人的事放在心坎上、摆在第一位,必须要让老人吃好、穿暖。有人说,千难万难但是给爹妈一个好脸色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但这样的状况在王保兰家是看不到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把苦悄悄地埋藏在心底,对待老人却始终是笑脸相迎。
有一次,公公因突发脑梗塞晕倒,她急忙找人、找车把老人送进医院。看着病床上痛苦呻吟的公公,她二话没说,拿出所有积蓄,东拼西凑了几千元钱,及时为公公看病。住院期间,她跑上跑下交钱拿药,端屎端尿,嘘寒问暖,把公公照顾得无微不至。半个多月过去了,经过她的精心照料,公公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也能自己走路了,全家都很高兴。王保兰就这样精心照顾着公公,一直到2016年公公离开人世,享年93岁。
公公去世之后,92岁的婆婆病情也日渐加重,已经完全不认识所有的人了,而且因腿脚不便生活也不能自理。她悉心照顾老人的一日三餐,还想尽办法帮老人行走。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渐渐地好了起来,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后来,她又鼓励婆婆试着走路,扶着她一步一步挪动。由于年龄大,婆婆拄着拐杖无法行走,她先是用一条轻便四脚凳子代替拐杖鼓励老人练习行走,为防止凳子滑倒摔伤老人,她又特意拿旧布把凳子的四脚包上,真是煞费苦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不仅能自己吃饭了,而且也会在院子中自己活动了,但她的背却弯了,头上的白发更多了,脸上的皱纹也更深了。
而让王保兰最为受累的莫过于农忙季节和夜深人静时,她一边要照顾久病不醒的丈夫,一边还要照顾年迈体衰的婆婆。夜里,她要不停地为丈夫换尿布,擦身子,还总是被婆婆深更半夜莫名的自言自语及呻吟声惊醒,多少年来,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王保兰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媳”,近几年来,随着婆婆年龄越来越大,耳朵也背,眼睛不好,偶尔有点小毛病,但在她精心照料下,精神状况逐渐好转,街坊邻居都说:“如果没有她真诚至深的孝心、爱心,老人怎么能过上这幸福的晚年生活?”王保兰用她孝老敬老的美德,让人们口碑载道,也为自己铸就了做人的风范。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保兰不但孝敬老人,还和睦邻里。不管谁家有个大小事情,她都会主动去帮忙。谁家有了困难无论是经济,还是家庭纠纷她都主动帮忙化解,街坊邻居谁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还用心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配合村里开展相关工作,热心参加公益事业。在自我平凡的位置上,尽职尽责,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王保兰,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多年来,她用自我的爱心操持着整个家庭,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尊敬长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广为邻里所称道,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心地爱让这个家庭始终持续着一种祥和的气氛,为老人带给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她在丈夫面前是一位体贴的好妻子,在婆婆眼中是一位体贴孝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更是一位随和的好邻里。
王保兰的事迹在七里店办事处付夏齐社区传为佳话,但是她本人却说:“我做的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儿女们的职责、作为妻子的义务。”如今,村里人提起她,都竖起大拇指说:“王保兰是当之无愧的孝老爱亲的好模范!”
第三篇:建设班组法治文化
建设班组法治文化
先进的班组法治文化是企业进步的成果,也是实现依法治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企业内部,从普通职工到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一般群众,企业法治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从观念影响角度看,企业法治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见建设班组法治文化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制酒十车间在构建法治文化班组建设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条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之路。
一、要求班组员工明白什么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二、宣讲建设班组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班组法治文化,就是要在班组内部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员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班组管理,逐步实现班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并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具体来说,班组法治文化的重要性应包含一下两点:
(一)班组法治文化对法治班组建设起引导作用,法治班组建设是法治文化的具体实践。
前面提到先进的班组法治文化是企业进步的成果,也是实现依法治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而每一种文化都要落地生根,才会枝繁叶茂,车间多次组织学习并提出建设法治文化班组,是班组法治在班组建设管理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班组特色法治文化的一个具体实践。实践证明,班组制度和班组文化只有上升到法治文化的层面上来,并以文化的特有形式进行实施和传播,才能把员工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态度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法律的尊严性和法治传播的公信力,最终转化为员工所信仰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法治习惯。
(二)法治班组建设重在法治的显性功能,班组法治文化重在法治的隐性功能。
法治讲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稳定、普遍、公开、平等,其基础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宪政的表现。法治班组建设重在法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它是法治功能的显性表现。班组法治文化,根据班组现阶段的形态,引导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做出文化判断。当出现管理不足、制度冲突时,班组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判断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所负载的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基本理念,就可以为员工行为和班组管理提供指导,解决班组矛盾冲突,保障制酒生产平稳有序推进。班组法治文化,是法治隐含的价值理念(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一个更完整的体现。
三、从建设班组法治文化角度出发来建设法治班组
在建设班组法治文化进程中,车间重视抓活动载体,加强宣传教育,从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班组法治建设:
(一)以提升员工的法治文化素质来推进法治班组建设。
1、实施班组全员大普法。扩大普法覆盖面,强化一系列的普法宣传措施,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
2、设置车间微信群法制教育栏目。在微信群里开设法制教育专栏,通过文字与视频双轮齐动,大力宣传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
3、设立车间法律图书角。增设独立的法律图书专柜,充实一批法律书籍,以满足员工对法律知识的阅读和了解需求。
4、开展法治文化系列活动。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题,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法规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和普法征文、文艺演出等活动,弘扬车间法治文化。
(二)以打造车间法治文化氛围来推进法治班组建设
1、设立车间法治文化展示厅。专门设计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车间法治文化系列展板,陈列于车间法治文化展示厅内,集中展示茅台集团的法治文化内涵。
2、建立法制宣传流动长廊。根据“法律进车间进班组”活动要求,制作一批法制宣传流动图板,在车间班组轮流展出,促进各部门、各班组稳定健康发展。
3、开辟法制宣传专题橱窗。按照“动态和静态”有机结合的要求,设立车间法制宣传专题橱窗,定期更新宣传教育内容。
4、开设车间法治文化专栏。在《车间文化墙》和展示板上开设普法专栏,编排有关法律常识和法制案例等内容。
(三)以吸收、萃取先进班组法治文化理念来推进法治班组建设
1、萃取集团公司内部先进部门的法治文化精髓。作为集团公司的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传承者,有很多有用的成分已形成广大员工的一种文化心理,并且也有益于当今的班组法治文化建设,应当予以保留。同时就文化本身而言有继承性特点,即文化的发展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应当是正确的法律文化历史观。
2、吸收外企先进的法治理念。在车间班组法治文化传统里没有的,值得借鉴的外企优秀法治文化理念都值得我们吸收、萃取。
从事物发展主体的客观方面,即是对公司留下的优秀法治文化精髓,古为今用,继承创新。也是对外企先进的法治理念外为中用,总体是以文化优化文化,以理论提炼理论,形成更贴切、更实际的适合法治班组建设的法治文化理念。
第四篇:七个一工作总结
七个一工作总结
2010-2011学下学期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将划上句号,在这学期里,我们班开展了七个一活动。现在我就把我们的活动情况做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分钟名人传记:一分钟名人传记活动在这学期同学们做得也很好。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名人传记,即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可以拉近自己与名人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可以从名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一分钟军歌:在每天的上,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我班的文艺委员都为大家起一首军歌。通过唱军歌,可以振奋学生的势气,是他们上课是有精神。在着学期中我班从来没有因为军歌唱得不好而扣分。
一分钟即兴演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利用每一节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题目是我临时给的。着能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我要求演讲的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在演讲的过程中我班涌现了像史力男,郭一星那样的“小演说家”。
一分钟记忆:本学期,我班的一分钟记忆开展得最红火,几乎每堂课我们可以开展一分钟记忆活动。在课上,我们让学生进行一分钟记公式,定理,单词,词组,解词等等。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瞬时记忆的能力,而且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当堂学,当堂会。现在一分钟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授课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分钟日记: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记日记。日记可以说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我可以洞察学
生的内心世界。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记日记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分钟家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沉浸在父母的溺爱中,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作为班主任,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要做一分钟的家务。让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要学会感恩。
一分钟踏步:在每天的间操时间,我校要求利用一分钟对学生进行踏步训练。每到这时我都严格要求我的学生必须步伐整齐,摆臂一致。每天的一分钟踏步能够教会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的荣誉感。
总之,在这一学期中,我班的七个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同学们在此类活动中都受益匪浅。即提高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又培养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会在下一学期的教育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再有所提高和进步。
第五篇:七个一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敬爱的党组织:
暑假临近,我院团委组织我校入党积极分子下乡“践行七个
一、服务新农村”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义不容辞的参加了这次践行“七个一”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的具体内容:开展一次“三农”问题调研、走访一户农村贫困户、联系一个农业种养基地村(农企)、参加一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提供一条农产品供求信息、宣传一项“三农”政策法规。
我们实践的目的地是:泉塘老竹村。时间地点选在泉塘老竹村,是因为之前已有我校经贸管理系第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去实践过了。本着想继续对泉塘村老竹村贫困户继续关怀的目的,我们来到温州市潘桥街道泉塘村。在此次实践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对贫困户的慰问过程。慰问中,我们与贫困户进行了亲切会谈并递上了我们的慰问品,详细的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并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一定要鼓起生活的勇气,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志愿者为贫困户打扫卫生并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这次我们走访的贫困户是来自瓯海区潘桥镇泉塘老竹村的伍献光,50多岁了,身体还有点缺陷,无妻无子,依靠政府的低保政策维持生活,这使我们这些生活在温暖怀抱里的大学生都很有感触。
在伍献光家,我们帮忙打扫卫生,和他拉家常,调解生活。我们对他表示了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关心,并告诉他我们将继续关注他的生活状况,帮助他解决遇到的困难。
根据大学生“七个一”活动要求,我对接了伍献光,在走访的同时我为他们送去了八宝粥、饼干、食用油等慰问品。近年来,潘桥镇泉塘老竹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潘桥镇泉塘老竹村大部分村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生活处于贫困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决定部积极地走访贫困户,为他们送去温暖,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更有义务帮助我们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现就我走访贫困户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走访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贫困户叫伍献光,年龄50几岁,身体有缺陷,无妻无子,依靠政府的低保政策维持生活。生活在瓯海区潘桥镇泉塘老竹村。
二、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走访贫困户所见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我认为,首先,疾病、残疾是导致大部分贫困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都因花掉全部积蓄去治病而导致最后陷入贫困中。虽然 “新农合”等医疗保险待遇走进千家万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如果病情严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昂贵,就会给贫困户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其次,贫困家庭里的劳动力由于要照顾家里的成员,本人自身文化素质也低,就只能靠体力劳动挣些钱维持生计,这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再次,贫困家庭的劳动收入主要供子女读书,或者是照顾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大部分家庭收入小于支出,以致陷入贫困当中。
三、目前贫困户家庭存在的几大问题
1、精神异常、残疾贫困户的生活问题;
2、“空巢”老人、寡妇、孤儿的生活问题;
3、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贫困家庭如何找到致富之路脱离贫困;
4、患重病的贫困家庭的医疗保障问题;
四、帮扶贫困户的几点意见
近几年,国家为农民提供了很多惠民政策,从农业税费的减免,到“新农合”的医疗保障制度;现在开展的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的扶贫帮困走访慰问制度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实际生活困难问题。
但是扶贫帮困是一项细致的、艰苦的、长远的工作,仍需我们继续做出巨大努力。
为此提出如何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动态帮扶档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定期走访看望贫困户,送去物质帮助,经常和贫困户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为其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做好贫困户和上级组织部门之间的关系纽带。
2、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家庭的治病负担。当村里有免费体检的时候,要鼓励村民及时的参加检查,在病情没有严重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治疗,以减少看病治病的负担。
3、带动村里致富户共同帮助贫困户。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动员村里致富户一起努力,在生产生活上给予贫困户极大地帮助,使他们早日脱离贫困。
4、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帮助,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切实地增加他们的经济来源,改善他们的贫困面貌,使其早日脱离贫困状态。
5、联系有关部门,给予贫困户农业技术和生产物资方面的帮助,帮助其搞好农业,提高经济收入。
五、走访贫困户体会
通过这次走访贫困户工作,我深深地感觉到,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帮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持续地对其进行帮助,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要根据贫困农民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贫困户切实地得到帮助,使全村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要时刻关注自己身边的弱势群体,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地向上级部门反馈信息,争取更多部门的帮助,使这些弱势群体早日脱离贫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汇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