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黄水小学:周福忠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板书课题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作,写。家书,家信。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复,又。恐,怕,害怕。尽:完。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临,将要。发,出发。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家书-------意万重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
(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秋
思(教案)
黄水小学:周福忠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板书课题
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作,写。家书,家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复,又。
恐,怕,害怕。
尽:完。
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
临,将要。
发,出发。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秋
思(教案)
万源市大竹镇中心小学:刘玲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2.板书课题
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作,写。家书,家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复,又。
恐,怕,害怕。
尽:完。
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
临,将要。
发,出发。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第四篇:五年级上语文教案-秋思-鄂教版【小学学科网】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xiaoxue.xuekeedu.com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
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心情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
小练笔)
xiaoxue.xuekeedu.com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
xiaoxue.xuekeedu.com
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
xiaoxue.xuekeedu.com
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第五篇:小学语文:5《秋思》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