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时间:2019-05-15 15: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论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论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第一篇:申论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法治浙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深化“法治浙江”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管理规律的研究,找准以法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环节上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在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下功夫。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遵循法治、弘扬法治的良好氛围。要突出普法重点对象,在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着力提高法治素养,让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深入推进对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流动人口和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普法工作的首要价值,着力培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法治心理和法治习惯,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创新普法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法律就宣传什么法律”的原则,深入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法律的实效大力培育公民维护法律权威的法治精神。要创新普法形式,多用身边的人和事以法释惑,多用具体案例以案讲法,多用群众语言普及法律知识,多通过法律服务增强法律信仰,不断增强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创新普法手段,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鼓励和引导广播、电视、报刊以及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各种媒体办好普法节目、专栏和频道,着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

二、在完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上下功夫。完备的法律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是依法管理社会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将在动态、开放、发展的格局中不断完善。我们要针对现存的突出社会矛盾,通过制定、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为社会管理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支撑。要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和尊严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实施情况质量评估制度,提高实施工作科学化水平。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要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坚持法制统一与探索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按照《宪法》、《立法法》和有关地方立法的规定和权限,立足浙江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强自主性地方立法。紧密联系我省社会管理的现状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及时总结基层成功的做法和务实的举措,把共性的、规律性的实践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政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法治保障。要及时清理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规定。坚持立、改、废并重,认真做好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清理,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我省社会管理现状或与上位法不相统一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时研究国家新出台的法律并跟踪法律修改情况,及时制定或修改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审查,防止其妨碍和束缚我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开展。

三、在公正司法规范执法上下功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必须严格执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行政程序建设,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探索行政指导、说理性执法等执法方式创新,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推进公正司法。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创新司法工作机制,更多更切实地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民生案件优先审理机制以及诉讼调解工作机制,为促进司法公正提供制度保障。抓住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问题,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加强和改进业务指导,严格执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深化破解“执行难”工作,进一步提高依法办案能力。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狠抓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端正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注重教育培训效果,努力提高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造就一支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高素质执法和司法队伍。

四、在完善社会管理平台上下功夫。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按照“法治为民”的要求,通过优化服务提升管理水平。要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能否给人民群众一个安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检验社会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把打防管控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严重暴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涉黄涉赌涉毒等各类违法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依托,提高基层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要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继续深化、发展和推广“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大力拓展工作领域,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工作制度,推动人民调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全面推行诉调衔接、检调衔接、警调衔接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及其联动配合,推广建立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各类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广建立“和事佬协会”等民间组织,依靠群众按照村规民约等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制度,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加强仲裁体系建设,促进信访与诉讼、复议、仲裁、执法监督相配合,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要着力构建便民服务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拓展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职责,完善延伸到村(社区)的各级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立和发展社会服务和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实时监察系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司法便民措施,简化立案手续,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

五、在依法监督上下功夫。依法加强对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监督,是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社会各界协同作用、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现实需要。要完善监督体系。构建党内监督、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加强党内监督,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依法监督“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

法,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加强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运用提案、视察、“民情热线”、“政协视情”等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要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加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和执行行政诉讼案件工作,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健全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相互配合、制约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大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开通网上交流沟通平台,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问题的处理机制,切实提高通过媒体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要规范各类公开制度。依法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增强立法的开放性。积极稳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进行。推行“阳光司法”,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制度,以司法公开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健全问责制度。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绩效管理,健全责任体系,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格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推进问责法治化,提高执法效果。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第二篇: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湖南以法治化为基本方向,以法治湖南建设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在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把法律交给群众,让群众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社会管理法治化才能全面推进。湖南省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制定了《湖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推动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班子成员“述法”等制度,开展“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促进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崇法学法,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全民普法教育,采取“法律下乡”、“律师进社区”等形式,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等活动,积极推动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律秩序的良好氛围。

坚持依法执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党委在社会管理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党委坚持依法执政、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以法治理念和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实现党的领导和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湖南省积极探索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的具体路径,努力提高各级党委法治意识、法律思维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逐步使依法管理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支持各方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坚持各级党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科学界定各级党委的决策权,研究制定党委重大决策程序,广泛听取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建立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切实保证党内文件合法。加强省委对地方立法的领导,建立省委提出立法建议、审

定立法规划、讨论重要法规规章草案等重要制度,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把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通过人大这个制度平台统一起来,让省委的主张和重大决策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地方性法规、规章,成为人民群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对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湖南省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在全国率先出台系统规范行政程序的地方政府规章——《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并相继配套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规定,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将政府服务固定为法律义务。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并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推进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法制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并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从源头上保障政府决策更好体现人民意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严格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改进行政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防止执法不当引发社会矛盾。推进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法律调整的最终阶段,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不满意的问题,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增强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司法公正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湖南省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创新司法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司法各环节的工作规范。推进“阳光司法”,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完善司法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以及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诉讼档案查询等制度,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和重要案件庭审的电视或网络直播,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强化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确保司法权的正确行使。拓展法律服

务领域,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组建湖南省法律顾问团,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依法办事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做到应助都助,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是以理性平和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最佳模式。湖南省把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确保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相关方充分发表意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搭建领导与群众的对话平台,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妥善处理群众各种利益诉求。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加强市县两级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和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建立联合接访机制,妥善接待处理信访问题。依法规范信访行为,促进信访与诉讼、复议、仲裁与执法监督相结合,积极引导信访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加强社会矛盾纠纷的经常性排查,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三调”工作模式,统筹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加强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工作,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篇:1.26赵洪祝强调: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提升水平

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普遍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提升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把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途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优化城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着力构筑生态屏障,全力建设“山上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力争到2015年,全省欠发达地区发展方式有效转变,民生水平快速提升,区域差距明显缩小,所有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会议要求,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必须重点围绕缩小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增收致富内生机制三方面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效。要摸清底数,完善举措,着力消除绝对贫困农户;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保障异地搬迁农民合法权益,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城镇转移就业;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扎实推进项目扶贫,不断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力度。

第四篇:申论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时间:2011年09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中共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通过加强学习实践,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切实增强领导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以学促思,深刻认识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通过加强学习,结合省情实际,在充分调研、摸清实情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但遇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早发多发。“十二五”时期浙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人均生产总值由7000美元向1万美元迈进,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社会问题和矛盾新老掺杂、关联渗透、碰头叠加,错综性、敏感性、复杂性增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带来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容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比如,解决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解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法规制度体系;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需求和价值追求差异大的变化,建立健全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通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针对各种风险与矛盾交织并存,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新情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适应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实际,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等等。通过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二、以学增智,准确把握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工作要求

通过加强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体系和机制。

坚持科学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规律,理清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体现群众性。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各项工作,着力在倾听民意、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上下功夫,切实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发挥能动性。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规范社会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社会管理的能动作用。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注重规范性。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坚持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改变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形成一套长效机制,着力规范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事项的程序和行为,健全完善依法、常态、有序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努力做到社会管理“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强化基础性。树立重心下移、夯实基础的理念,注重抓好基层、打牢基础,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着力在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做法,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力求实效性。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运用平等对话、互动沟通、民主协商、统筹协调等方式,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努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宣传思想教育受众面宽、覆盖面广、实效性强。

三、以学致用,切实抓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点工作

通过加强学习,找准抓住最急迫、最关键的重点问题,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务求实效。

抓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个焦点,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大接访机制,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活动,实现由堵到疏、由被动待访向主动下访、由信访上行到基层化解的根本性转变。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纠纷,推进“和谐促进工程”建设,发展专业调解组织,引导人民调解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着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主体多元、系统衔接、手段多样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抓住基层基础这个重点,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组织领导体制,完善联动协调、研判、解难、限时办结等工作机制。完善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整合公安、政法、居民及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动态管理。探索村级民主自治、民主监督新路子,在全省农村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便民服务中心”,巩固城市社区管理成果,完善协商议事制度,健全社会事务服务机构。

抓住虚拟社会管理这个热点,积极主动地引导网络舆论。统筹管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倡导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建设网络主流文化阵地。加强舆论引导,健全预防性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利用网络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群众关切,做好澄清事实、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上舆论应对能力。维护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社会治安管控机制建设,保障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抓住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这个难点,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专门机构和工作体制,积极回应流动人口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期盼。建设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有效掌握实有人口基本状况、流动情况。完善特殊人群服务和管理政策,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完善高危流动人口排查、服务管控工作机制。

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落脚点,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启动“惠民富民”十大工程,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巩固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成果,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高

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五篇:为推动社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

为推动社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扎实推动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经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总指挥部办公室研究决定,今年将在全区继续开展“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评选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学雷锋树新风,托起中国梦”为主线,在全区广泛开展“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各行业、各阶层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不断巩固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正风正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和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二、评选范围和标准

2013全区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均可参加评选。凡被推选的对象,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积极参与海淀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热心公益事业,个人品德高尚、群众评价高,事迹突出。具体要求:

(一)社会公德模范标准

1.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公益性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表现突出。

2.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安定,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积极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为侦破重特大案件做出贡献。

(二)职业道德模范标准

1.爱岗敬业,具有崇高职业道德,有主人翁责任感,忠于职守,立足岗位,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有发明创造、成绩突出或重大贡献。

2.严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信守契约,优质服务,质量至上,在合作者和服务对象中受到广泛好评和享有高度信誉。

(三)家庭美德模范标准

1.长期帮助身边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群众;经常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努力帮助邻里排忧解难。

2.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和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赢得群众赞颂。

(四)个人品德模范标准

1.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受到群众高度赞誉。

2.在抢险救灾中,奋力排除险情,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具备上述任意一项均可推选。

三、实施步骤

2013“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评选活动,分征集、初审、投票、审定、表彰五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2013年10月16日—2013年11月10日,为“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候选人征集阶段。

“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的征集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社会征集。在海淀报、海淀电视台、海淀文明网等开辟栏目,面向社会征集“感动海淀”文明人物。

2.组织推荐。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方式,广泛征集候选人。由八大工委、私个协汇总本系统、本行业推荐材料,报送区创建办。

3.个人自荐。符合条件的个人可直接向区创建办申报。

(二)第二阶段:2013年11月11日—2013年11月15日,为“感动海淀”文明人物候选人初审阶段。

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征集、推荐及自荐的候选人事迹材料,确定20名2013“感动海淀”文明人物候选人。

(三)第三阶段:2013年11月16日—2013年11月20日,为“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候选人投票阶段。

将20名候选人的简要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并组织网络投票。

(四)第四阶段:2013年11月21日—2013年11月30日,为“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审定阶段。

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群众投票,结合评审组意见最终确定2013“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

(五)第五阶段:2013年12月,为“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表彰阶段。

主办方对当选的2013“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进行表彰,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

四、评选原则

1.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兼顾各行业、各类型的原则。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典型、择优的原则。

五、组织机构

2013“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评选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创建办主任陈名杰和区政府副区长、创建办主任徐永全任组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创建办常务副主任吴琢如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区创建办,负责评选活动的日常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本次评选活动由区创建办牵头,区政法委、社工委、农工委、教工委、国资委、公共委、海淀园工委、区直机关工委以及私个协,分别负责本系统、本行业“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的推荐、审核、申报工作,并将本系统、本行业的推荐材料汇总,统一报送区创建办。

2.广泛进行宣传。各系统部门要广泛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本系统人员积极参与本次评选活动,并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程序,组织好推选或自荐活动,力争将本系统、本行业的典型人物推选上来。

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区总指挥部办公室

2013年10月15日

下载申论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论 赵洪祝: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