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精神解读最新公务员岗位A类考试必看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好法治精神,学习和践行法治精神,我认为应主要在五个层面下工夫:
一、法治精神对依法执政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要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规律把握得越来越透彻和准确。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党的执政行为也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懂得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在程序和手续上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更不允许以会代法、以权压法。只有执政党自觉弘扬法治精神,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才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正凸显出来,才能实现和确保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巨大动力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至今已有十年时间。确立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改变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涵,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从经济建设的环境提升到整个法治环境。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支撑点,是一股巨大动力。弘扬法治精神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价值追求,又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面貌。显而易见,“弘扬法治精神”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二是倡导弘扬法治精神,可以用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和谐社会靠什么去支撑?如何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法治精神”这个新理念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明确了法治精神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法治所追求的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等价值也就是法治建设所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学习和践行法治精神,就是要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和谐。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亦不同。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精神凸现为法治精神之核心。将和谐精神作为法治精神的核心,关键是用和谐精神统领法律价值体 1
系,将和谐精神融入法律规范体系,用和谐精神指导法律运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从法的价值观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
四、法治精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为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导向。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人治”封建思想有一定影响,注重纲常伦理使中国社会具有“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色彩,这都成了法治建设的历史和文化障碍。例如,当前,对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上访”的途径,而不选择法律解决方式,这都折射出当前“人治”与“法治”、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的矛盾和冲突。这不仅仅是出于历史文化的影响,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某些缺陷。因此,要努力提高和充分运用国家的软实力,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法治精神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力量源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是党对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担负法制宣传教育职能的司法行政机关应不辱使命,不断深化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与人民调解相结合,运用“软解决”和“软处理”的方式,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渠道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法制伴我行 桃城区邓庄中学 靳 勇 你从荆棘中绽放,你从崎岖中走来,我们的法制进程。你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别,赢得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赞誉。然“对‘太阳’之咒骂,对酒池肉林的痛恨,烽火戏诸侯的儿戏中”,国之厦为之倾斜。“窃钩者盗,窃国者诸侯”各地诸侯历新法强国力,秦盛商鞅裂,吴兴李悝亡。“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始皇立而一统天下,君主制立于中国。“焚书籍,坑儒生”,一统钱币经济兴,一统文字文化盛,皇权集于一身,开始了文明古国千年封建之旅,终难脱人治大于法治的绳缚。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在重兵压城城欲摧之时,南唐后主不思励精图治,变法兴国,以跪拜佛堂而抵兵戎,以吟诗作画而自醉,一江春水不敌兵,终败送大好河山。宋太祖赢得大宋一统,但沉疴难除,旧疾不去,法之立服务于高主,黎民广大难逃重压。君主悟而臣子励,王安石受命危难,为振兴国力,欲破而后立,不惜以身战旧法。张居正“一条鞭法”为黎庶,为百姓,众说纷纭。精美设想,英雄无数,只能改经济不能改政治,政体不变,经济之变革如昙花一现,香存而花败。法制之改革不动根本,难植新芽。在盲目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强盗闯进家园,掠走珍宝,窃贼分割了土地,痛苦的呻吟中,雄师觉醒。戊戌变法学西洋,改旧习,可刚一触及旧统治者利益,法治便又为人治。“百日维新”成了“戊戌变法”的代名词。民国初立,国权归于民,但 为了新法之立,孙逸仙出生入死,出广州,战军阀,以血肉之躯抵旧思潮的炮火,民国终于站立。“民族,民权,民生”,孙先生为立新法除旧制,鞠躬尽瘁,死而不已,随着先生的故去,新法也被“蒋氏”政权遗弃,民不聊生,法虽立而无用武之地。黑夜终会逝去,曙光定会来临。
春雷阵震,雄师跃起,伟大民族屹立东方,毛主席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制步入正轨。当人大代表步入会堂,当新宪法诞生,我们泪飞流而心欢喜,不再沉迷,不再壅塞,民权合乎民意,欣欣向荣,春芽萌发,法治社会逐步建立。事事终须磨砺,芬芳出自严寒。十年浩劫,法被践踏,人被压抑,从高官到小民无不被黑云笼罩,你——法的进程几乎停滞。伟大的中国人民终究挑开乌云见月明,人心思进出新生。邓小平书记领导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出台利国、利民新法律,家家欢呼,人人雀跃。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日新月异。江书记“三个代表”壮心志,新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胡锦涛书记带领我们开创未来新世纪。和谐社会,法制社会,人人欢喜。看蓝天下,从小儿垂髫到耄耋白发,《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儿童健康成长;《老年人保护条例》,社会保障系统让老人安心安逸;《经济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举法》让你行使政治权利;《兵役法》保国为民,《消费者权益法》让你放心去消费生活。走在街头,游于园中,无时无刻我们不被法律呵护。中国的法制历程,历尽千载风尘,吐故纳新绵延不绝,法制社会人心所向。我深爱的祖国,你的春天鲜花烂漫;法制社会让你四季如春。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走法治的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目标和要求。这些论断充满了法治精神,洋溢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现代法治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浑然一体,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治精神”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一致性等的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是法治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心理与法律文化在法治环境下形成的科学精神,也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弘扬法治精神,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创新。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为普世价值的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坚持法治的一般原则和观念,又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和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必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目录
简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题演讲比赛
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依法治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执法为民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核心精髓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良好的吴堡县检察院法律宣传活动
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观念,特别是在执法环节,一些执法人员片面追求事实真相,重口供、轻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训交流会
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
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就是为了争取和实现人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突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把工作重点从调整对立的阶级关系转移到承认和保护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权利义务关系上来,转变重政权轻民权的观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当前,在刑事司法领域,一些执法人员还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观念,习惯于有罪推定,忽视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倡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
根本要求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训班
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那就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
律工具主义。
内在机制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充分地利用国家权力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决策、执行等环节的权力全部纳入监督制约机制之中,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我们还要努力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把民主监督、党组织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
督和制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保证各个监督系统的整体协调和依法进行,必须实现监督工作的法制化,健全监督法制。要树立权力接受监督制约的观念,必须全面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宪法原则,反对重配合、轻制约的做法,反对排斥监督的司法专横主义。
理想尺度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自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外在尺度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实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社会控制系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保证人的尊严、价值和主体性得到尊重,保证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古代法治的根本缺陷在于,普通公民没有成为法治的主体,法治只是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工具,“依法治国”演变为“依法治民”,难以跳出人治的范畴。现代法治的优势和成功之处在于,国家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规定性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用法律来限制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以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使普通公民成为法治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公民权利(个人自由的法律表达)作为构成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体现,而且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二十多年来,每一项重大制度的改革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重新认识和调整权利义务关系、加大平等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力度。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发展的进程就是公民权利要求和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是公民权利平等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权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意识,摆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反对官本位和长官意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忽略其进步性,容易导致迁就人治的现实倾向;忽略其具体性,则容易导致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考试
从2009年以后,司法考试大纲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单独作为一个编目进行了考察,当年的司法考试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查分数高达40多分。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视。
第三篇:2013江苏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14江苏公务员考试必看资料)
2013江苏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14江苏公务员考试必看资料)
2013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对过去一年江苏发展怎么看
李学勇在报告中说,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八项工程,落实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落实三项要求重抓十项举措
李学勇在报告中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把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细化为十项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这一年来,江苏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读“数”看亮点
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5%
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23.9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4.9万户,支持
2.5万户农村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家庭住上安全房
新增12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
在“十二五”前两年取消下放422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又取消和下放154项粮食总产684.6亿斤,比上年增10.1亿斤,实现十连增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优化,民营企业投资比重达到68.2%
“营改增”试点企业增加到24万户,减税170亿元
四个“必须更加” 凝练一年体会
李学勇说,回顾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实现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经济到了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要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真正使江苏经济行稳致远。
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改革创新的强大作用。依靠改革破解难题,着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
必须更加主动扩大开放。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新趋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扩大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必须更加突出民生优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心系群众所思所盼,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着眼根本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全省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4把握核心要求落实十项工作
新的一年工作怎么干
报告提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报告提出今年工作的核心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稳中求进,报告提出“六个着力优化”。把“稳”作为“进”的基础,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作为“进”的关键,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优化需求结构,着力优化城乡结构,着力优化区域结构,着力优化收入结构,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坚持改革创新,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报告详细部署今年十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力;
二、突出提质增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四、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五、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七、抓住扩大开放新机遇,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八、展开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九、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结构调整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新的支柱产业
● 大力培育电子商务骨干企业
● 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提质增效
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 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 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
● 扶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创新驱动
建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
● 加强协同创新,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农村改革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
● 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
●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 把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
● 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 保障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并参加升学考试
● 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
生态文明
加大力度治理雾霾
● 加强煤炭消耗总量控制
● 完善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 加大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力度
●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
扩大开放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抓住用好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做好扩大自由贸易园(港)区试点争取工作
● 抓住用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机遇
区域协调
展开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
● 以率先转型升级为导向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 以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提高苏中整体发展水平
● 以实施六项关键工程为重点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
● 以实施六大行动为突破口推动沿海科学开发
文化强省
多出优秀人才,多出精品力作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
●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 全面推行“阳光信访”和信访法治化
● 严厉查处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 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和公平分配
●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3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对过去一年江苏发展怎么看
李学勇在报告中说,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八项工程,落实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落实三项要求重抓十项举措
李学勇在报告中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把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细化为十项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这一年来,江苏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读“数”看亮点
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5%
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23.9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4.9万户,支持
2.5万户农村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家庭住上安全房
新增12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
在“十二五”前两年取消下放422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又取消和下放154项粮食总产684.6亿斤,比上年增10.1亿斤,实现十连增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优化,民营企业投资比重达到68.2%
“营改增”试点企业增加到24万户,减税170亿元
四个“必须更加” 凝练一年体会
李学勇说,回顾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实现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经济到了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要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真正使江苏经济行稳致远。
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改革创新的强大作用。依靠改革破解难题,着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
必须更加主动扩大开放。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新趋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扩大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
必须更加突出民生优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心系群众所思所盼,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着眼根本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全省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第四篇:2014浙江公务员B类申论考试深度解读
2014浙江公务员B类申论考试深度解读:聚焦“消费引擎” 助力国民经济腾飞
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已落下帷幕,中公教育(微信号:www.xiexiebang.com.com/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考前必看申论必备
公务员考试考前必看申论必备:如何做好应用文写作类试题
在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应用文写作题在国家和各省的申论试题中频繁出现,那么,如何做好这类试题呢?下面,教育专家将从应用文写作题的作答基本要求方面为考生进行讲解。应用文写作题的作答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答的内容要求,二是作答的身份要求,三是作答的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考生在作答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答案要全面而简练。
1.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内容
考生要根据题目中提出的作答任务和要求确定相应的作答内容。
【真题链接】“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超过200字。(2012•省级第一题•2)
【分析】本题的作答任务是“为《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具体内容是号召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作答要求中明确“要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所以这则编者按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对各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概括,以揭示其精神实质。
2.根据文种要求确定内容
不同的文种,具体内容也不相同。例如,对于宣传稿等宣传通知类的试题,作答主要内容是对某个对象进行宣传,要素包括宣传的背景、理由、对策、号召等;而建议或指导意见等工作方案类的试题,作答内容应该包括问题的背景和内涵、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其中应以解决问题的对策(工作方案)为重点。
【真题链接一】某市将召开一次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形势分析会。会上,某领导要就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做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7~8,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25分)
要求:全面、简洁、条理清晰,有一定高度。字数不超过500字。(2011•浙江•第二题)
【真题链接二】假定你是【给定资料二】中的那位记者,请将表格中的统计资料和说明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意见,用建议书的形式反映给当地村委会。(要求:1.篇幅500字左右;2.只写主文内容,抬头和落款省略;3.语言简洁顺畅、条理清晰、结构完整。)(23分)(2011•安徽•第四题)
【分析】【真题链接一】文种为“发言要点”,属于宣传通知类试题,作答内容应围绕“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来展开,具体包括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现状(背景)、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理由)、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措施(对策)、呼吁性结尾(号召),其中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为重点。
【真题链接二】文种为“建议书”,属于工作方案类试题,作答内容应围绕“如何解决资料中反映的问题”来展开,具体包括提出建议的背景、简述问题、提出建议等,其中以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重点。
3.作答内容要架构清晰
架构清晰是指应用文类试题作答要有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逻辑。应用文类试题一般有较高的框架分。
应用文类试题要求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考生在作答之前要先弄清楚解答的思路,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大局出发,高屋建瓴地把握材料的主题和思想,统筹安排,然后脉络清晰、逻辑合理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如“情况——问题——原因——对策——意义”等。
【真题链接】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不超过400字。(2011•省级•第三题)
【分析】本题要从“背景与内涵——重要性与必要性——重要举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方面按次序作答,否则会直接打6分以下。
二、身份要求
应用文写作类试题作答时需要注意的身份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身份定位,二是执行相对方的身份定位。
身份定位不同,决定了职能范围、可采取措施和语言风格的不同。
【真题链接一】假设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阅读给定材料,结合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拟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更新工作的建议》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2011•北京•第三题)
【真题链接二】
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20分)
要求:
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
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
3.不超过400字。(2010•425•辽宁等省•第二题)
【分析】【真题链接一】的题目将考生设定为“政府工作人员”,执行的相对方应当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庄重、严肃的书面语。【真题链接二】的题目将考生设定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执行的相对方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能范围决定其可采取的措施有“要以人为本做好城市规划,公平、合理调整城市各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做好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生活空间的规划。”等。而这些完全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职能范围所不及的事情。
三、格式要求
从历年申论考试真题来看,应用文仍重在考查内容,而不是行文格式,考生在作答之前应认真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是否要按照格式书写答案。
1.无需考虑行文格式
有些题目在“要求”中注明只写主文内容,不考虑格式;或者在题干中要求只写提纲、要点等,这些题目在书写答案时无需考虑行文格式,条理清晰地写出答案要点即可。
【真题链接一】假定你是【给定资料二】中的那位记者,请将表格中的统计资料和说明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意见,用建议书的形式反映给当地村委会。(要求:1.篇幅500字左右;2.只写主文内容,抬头和落款省略;3.语言简洁顺畅、条理清晰、结构完整。)(23分)(2011•安徽•第四题)
【真题链接二】假设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阅读给定材料,结合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拟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更新工作的建议》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2011•北京•第三题)
【分析】【真题链接一】中“要求2”明确要求“只写主文内容,抬头和落款省略”,【真题链接二】要求写“《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更新工作的建议》提纲”,所以这两个题目都无需考虑行文格式。
2.需要考虑行文格式
有些题目在题干和“要求”中都没有对格式作出明确要求,考生就需要按照文种的格式来书写答案。
一般应用文主体部分的格式包括标题、主送机关、发文机关、发文时间等要素。若答案字数符合要求,最好把这些要素都囊括到答案中,即使不能全写,也要包括两到三个要素,其中标题不能缺少。
【真题链接】假如你是某社区工作人员,请你结合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供上级相关部门参考。(25分)
要求:(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500字。(2011•424•宁夏等省第三题)
【分析】本题应按照《建议》的一般格式来作答。作答形式如下:
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
×××(领导):
近年来,我社区中老龄人口持续递增,对于一些新的家庭结构而言,老龄人口扶养问题逐渐凸显。解决好老人的赡养问题,让其安度晚年,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极其重要。
为改进我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对养老工作的宣传与引导,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形成浓厚的养老氛围。
第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形式,除家政服务外,发展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形式,既注重对老人物质照顾,也考虑对老人的精神照顾。
第三,加强对助老服务员的培养和教育,完善志愿者吸纳机制,增加养老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巩固和扩充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变化发展需要。
第四,政府需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使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普遍化。
××社区:×××
×年×月×日
其中“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为标题,“×××(领导)”为主送机关,“××社区:×××”为发文机关,“×年×月×日”为发文机关。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应用信息技术重组政府部门,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面向公众和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标准表述】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地区政务公开几乎成为摆设。
政务公开是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多种政务公开方式,推动强化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政令和市场统一。
把政务公开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政务公开对精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界定部门职能。加强项目规划、立项公开,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理顺并依法公开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的权责关系,应当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事情要真正放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要加强项目审批和建设中的公开工作。进一步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一批审批项目。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强化对审批全过程的监控。
把政务公开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公开的理念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政务公开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
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发展快、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于网民的交流互动。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