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5: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第一篇: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第二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本文的难点。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第三篇: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这一专题中,我们首先学习一首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小圆点,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这个小圆点叫间隔号,小圆点左边的“七律”就像词牌名似的,是七律诗,小圆点右边的“长征”是诗的题目。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首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七律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大家看“闲、丸、寒、颜”这四个字是韵脚,他们都压an的韵。

3、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来。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预设1:查字词典

预设2: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2)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师: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预设: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师: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预设:五岭、乌蒙、岷山。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师: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预设: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预设:我从逶迤一词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预设: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预设: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高耸入云。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预设: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山路崎岖、非常难走。预设:荆棘丛生,野兽出没。预设: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预设: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预设: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师: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指名读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预设: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预设: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预设: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预设:“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预设: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预设: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预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预设: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第四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主备:李进朝复核:徐耀祖吉留锋8月24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学习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学习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1)浏览,明确体裁(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4)译读,感悟诗意

2、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二、课堂探究:

1、导入: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2、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2>、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3、探究质疑

①“七律”有什么特点 ?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②长征的路有多长?是谁领导的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意义?

③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绝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谈谈你的看法。

三、当堂训练: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2>.páng bó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大渡桥横铁索寒。2>.更喜岷山千里雪。3>.,乌蒙磅礴走泥丸。4>.红军不怕远征难。

3、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6.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7.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总结反思:

第五篇: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陶华夏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学情分析:

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学生们是无法想象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呢?这就需要有关资料的补充来说明,如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等。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难点:

1、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这首诗的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 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 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2、介绍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简介长征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字音读准。

3、指名读,订正读音。

4、出示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5、解释词语。

6、初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7、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

三、认知

1、了解律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2、指导朗读。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指名朗读全诗。

二、巩固

1、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颔联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颈联——听故事、看视频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县之间一段。大渡:指大渡河,在四川南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尾联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5、总结全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归纳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四、总结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五、延伸

请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 长沙》、《西江月 井冈山》、《卜算子 咏梅》等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七、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英勇无畏乐观向上 巧渡金沙江

语言含义丰富 飞夺泸定桥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喜踏岷山雪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出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词句理解和品析层层深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下载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七律 .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衡东县育星小学:陈姣艳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第三单元“难忘的岁月”主题中的首篇。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

    七律长征

    第一单元诗歌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

    七律长征

    课前谈话: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先来认识一下,我姓黄 生1:我姓—— 师:我叫黄玉平生2:我叫—— 师:我是湖州市长兴实验小学的老师 生3:我是桐乡小学的学生 师:我喜欢书法 生4:我喜欢武术......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人......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七律长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