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主题教育和区域活动有什么区别
幼儿园主题教育和区域活动有什么区别?
1.区域活动:也可以称为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它主要的教育精神源于福禄贝尔的游戏法、蒙特梭利的启发式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赫恩的合作学习等理念。它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观摩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它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设在区角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
2.主题性区域活动:根据某一主题的目标和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它的特点是各个区域之间不是孤立的,应有一定的联系性,并应紧紧围绕主题来创设情境,所提供的材料必须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与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照顾到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学习与探索。但有时区域活动的效率比较低,容易造成幼儿没有目标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玩耍”。相对而言,主题活动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具有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和指导的直接性等特点,效率比较高。但是,由于单位时间的限制,在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幼儿操作活动不充分,甚至“有操作无探索”的现象。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各具优缺点,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处于积极互动与动态变化之中。
第二篇: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哪些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哪些?
区域活动的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一般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木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
2.活动区的种类、大小要依据实际空间、幼儿人数、年龄段等条件进行设置。每个活动区应有划定的范围、规定的人数及活动的规则;
3.活动区材料的摆放应是开放式的,能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取放;
4.活动区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活动的内容进行投放,应具有启发性、针对性、操作性;
5.注意动、静不同区域的合理分隔,软硬环境的搭配,尽量避免相互干扰;
6.活动区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地创设与调整。若幼儿园环境与条件受到限制,可以一区多功能,分时段轮流开放。或用可移动的材料柜,随机创设。天气晴朗时也可把一些活动区移到户外去;
7.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创设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开发智能的游戏以及适合儿童能力发展的有益区域;
8.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9.开发幼儿自身的潜力,尊重幼儿自己建构的想法;
10.一些活动区应体现活动形式的竞争性。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内在区别和联系
幼儿园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内在区别和联系
一、讨论:(姚)在各幼儿园重视区域活动的今天,角色游戏开展情况是怎样的?
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在假想的情境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着社会生活与情感。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综合功能,是幼儿园其它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因而也是幼儿园广为开展的一项活动。
1、从游戏者活动角度的形式来说,角色游戏是一种装扮性游戏,他是通过扮演角色,以假想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表情和事件,来满足儿童的一种模仿的需要,获得一种想成为大人的满足。这种游戏在幼儿2岁左右开始发生,4—5岁达到高峰期,6岁开始逐渐减弱。由此可见,幼儿期的孩子,正是角色游戏发展的高峰期,角色扮演游戏是属于他们这一阶段的最重要的“工作”,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满足孩子的这种游戏需要。
2、托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处于“独自——机能性游戏”,(主要进行简单的、不断重复、用实物进行的摆弄活动,其操作行为是适宜性的,比如不停地用小勺搅拌);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处于“平行——模仿性游戏”(一名幼儿干什么,其他的幼儿也模仿干什么),这是游戏社会化的初始阶段,说明儿童之间有了初步的玩伴关系;中班开始,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开始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阶段,幼儿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社会性发展逐渐增强。中班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幼儿到6岁开始逐渐减弱,出现规则游戏的高峰期。
3、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保证幼儿角色游戏的时间,小班、中班至少每周要有2—3次的固定角色游戏时间,每次时间不少于30—50分钟,大班上学期至少应该保证每周2次的角色游戏时间,大班下学期,随着规则游戏的发展,幼儿扮演游戏的逐渐减弱,可以适当减少角色游戏的次数,但至少也应该保证每周一次的角色游戏时间。同时,除了要保证固定的角色游戏时间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该将角色游戏的材料和区域有所固定,让幼儿可经常进入游戏。
二、(孙)总结角色游戏的主要功能(独特价值)
(一)、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功能
1、陶冶情感的功能。
2、学习社会规则的功能。
3、强化社会技能的功能。
4、发展意志品质的功能。
角色游戏有着其他游戏无法替代的社会性功能,教师要充分认识角色游戏的作用,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运用教育机智引导角色游戏,并保证足够的场地、时间和必要的玩具、材料,发掘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
(二)、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1、想像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以非常活跃的想像为基础的,想像贯穿着游戏的始终。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程度、广度、深度往往取决于幼儿想像的水平。创造性想像表现在几个方面:
(1)表现在扮演角色及角色的活动范围上;
(2)表现在幼儿角色游戏中利用“代替物”的变化;
2、主动性是角色游戏的灵魂
儿童在游戏中凭着自己的心愿反映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刻板地、原样地反映,而是在创造性地想像、积极地参与之下自由自主的反映。
(三)角色游戏的其他特点:
1、角色游戏反映的主题是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游戏中动作,情节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2、角色是角色游戏的表现手段。
3、玩具和游戏材料是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
三、(姚)讨论:目前角色游戏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1、游戏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幼儿园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角色游戏,由于班内场地相对较小,角色游戏材料准备也较为繁锁,很多班级只有2-3种准备简单、操作方便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理发店等。这就使得角色游戏种类比较单一。
2、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游戏得不到进一步深入、延伸。
大多数幼儿生活局限于家庭、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教师、同伴,对外界虽也有接触,但受制于自身的思维、观察水平的影响,他们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不同角色的人有何真正的区别,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许别人侵犯自己的物品和领地,遇到了特殊的问题,也不会灵活变通地解决。有的幼儿只是反复地摆弄玩具,与同伴之间缺少交往,有的虽然能一起玩,但是玩着玩着却不知道该怎么玩下去,有的只是毫无目的地随便玩,简单模仿,角色游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3、教师指导思想存在着误区
其一,毫无规则地放任乱玩就是玩得自由、开心。其二,游戏规则是一成不变的,不需要根据活动加以调整、修改。其三,参与者=教育者。其四,游戏时教师不能积极关注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游戏水平得不到提高。
4、缺乏足够的游戏时间
相对其他游戏,角色游戏需要时间比较长,层次要求比较高,没有足够的时间,幼儿无法玩得深入和尽兴。由于目前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紧凑,因此幼儿往往会放弃玩那些需要较长游戏时间的角色游戏。解决问题的对策
1、打破时间、场地的限制。
每个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点来选择角色游戏主题,如面包房、服装城、茶吧、医院、电影院、游乐场、麦当劳„„,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游戏玩具,发动家长开展亲子自制材料等,丰富游戏种类。其次,合理调配、充分利用场地,为角色游戏创设良好的活动场所,应充分利用走廊、午睡室、操场等场地拓宽活动的空间。
2、和社会挂钩,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社会化
如果缺乏应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就对某些角色区失去兴趣。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观,实地观察成人的劳动,获得直接经验,如可以到超市去看看物品是如何摆放的,了解它们是怎样分类的。另外也可以请专职人员来班上讲课,直接为幼儿传授经验,如,请面包房的师傅为幼儿进行现场演示面点的制作,请麦当劳的工作人员来为幼儿现场展示„„这种做法既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也解决了角色游戏操作上的困难。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家长带幼儿到社会上去观察不同角色的言行举止,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如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是怎样的,见到顾客会说些什么等等,为深入开展角色游戏打下了基础。
3、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成为幼儿中的一员,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如果教师纯粹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游戏中,幼儿会感到紧张、压抑。当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师生共同的角色感使幼儿与教师更为密切。教师应适时引导幼儿发展游戏情节,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表现能力。
4、及时总结、及时调整,是角色游戏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
在角色游戏中,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关注幼儿活动,随时记录活动的有关情况。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教师们要把观察到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幼儿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充分发挥幼儿的集体智慧,使角色游戏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
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是教师指导工作的重点,如在活动中发现,理发店“生意”不好,理发店的工作人员都很泄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马上召集孩子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四、(孙)总结区域活动的优势
与集体活动的比较中揭示区域活动的本质特点:
1、提供给孩子更多个体的活动空间,弘扬个性,发展自主创新行为。
注重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按兴趣参加活动。
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学习性区角活动在空间与时间的设置上,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有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例子:孩子选取不同层次的材料,用不同标记引导幼儿向难度挑战。
2、观察先于指导
关注到孩子的学习过程,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机会,使教师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每个幼儿的潜能,这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例子:记录表的变化,记录方式
3、教师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
教师既要有幼儿的发展的序,又要有与内容相匹配的材料的序,注意乡土化,本土化。根据记录情况及时整理、反馈总结,进行讨论后,调整、丰富区域的主题、环境、材料,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潜在作用。更注重幼儿的进接经验,让幼儿多操作、多实践,材料提供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梯度。
与角色游戏比较:
更注重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学习
区域活动更注重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学习幼儿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并在操作中亲自体验、发现新知识。操作性原则,在活动区内创设多样化的环境、提供各式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一个便于活动和操作的场所,使幼儿在动手、动口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五、(姚)讨论:目前,各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1、区域活动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历程,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区域,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个体,有着其他教育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2、幼儿园应该创设丰富的区域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获得经验,学得知识,培养幼儿探索的能力,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进程,在玩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每所幼儿园应该提供足够的幼儿区域活动时间,除了早上、傍晚的区角活动外,每周还可固定1——2次专门的区角活动时间,每次20—35分钟左右。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因为不同的教育价值,他们二者是不可以替代的。
4、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围绕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
在创设区域环境之前,首先要建立目标体系,依据目标选择相应内容,创建区域。每一项内容都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年龄的幼儿,顾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需要及个体差异。如在实施“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这一目标时,教师在设置相关活动区时,内容有走迷津、拼图、穿珠、建构玩具、敲击音乐片,并投放各种材料(画笔、橡皮泥、剪刀、彩笔、图片)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材料,这样幼儿参与哪一项活动内容,接触何种材料,都能得到精细动作技能的训练,实现目标。
(2)、合理投放材料
内容确定后,根据幼儿不同的需求出发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建构区活动的目标是“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及合作精神”。内容之一“搭建未来城”,可以投入难度不等的各种建构材料,有积木、积塑、花片及纸盒、瓶子等一些替代物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材料。
(3)、注意纵横联系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使活动区及区内材料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安排既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有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
投放区域材料的时候,还应特别注重材料的趣味性。新《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只有充满趣味性的材料才能深深地吸引幼儿,使他们更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孙)总结: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两者之间的联系
1、游戏:活动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在做做玩玩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2、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1)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都只是一种形式,共同的主体是幼儿,活动的核心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自由选择角色、自己操作、学习,按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活动,使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个性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个性。(2)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学习知识、不断进步,促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内在渗透性、融合性
角色游戏的开展可以区域活动为基础,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幼儿自主的实践学习。
区域活动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探索,主动性学习有了,但社会性的发展,严重欠缺,强调的是幼儿独立探索发现,自主地学习一心钻研,(孤独的小科学家,)可引导孩子向同伴学,区域活动当发生纠纷、矛盾时引导幼儿用角色游戏中获得的方法处理、交往。(4)材料的趣味性、操作性强,这些材料不必都是买来的,更多的是废旧物品再利用,如:废泡沫塑料块、饮料瓶、罐、包装盒、旧挂历、毛线、碎布头等。
第四篇: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的区别(推荐)
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事例分析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不同。
2、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家长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
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
第一,教育内容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老师,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
第二,活动形式的不同。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试来完成,这对儿童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去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第四,自控要求的不同。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思维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作业要按时完成,日常生活要自理,等等.第五,自我管理要求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师把一切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到了小学,教师除了上课外,其余时间都由儿童自由支配,儿童需要有条理地做好课前准备,记录好作业要求,管好学习用品等,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更高。
第六,对儿童的学习期望的不同。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教师和家长又往往以学生学科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并对其提出期望。对以上的种种变化,刚入学的儿童往往不能一下子适应,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由于自控能力、理解能力及自理能力等相对较弱,适应起来会更慢、更困难。他们中的许多人上课时往往坐不住,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受到教师及家长的责备。久而久之孩子极易生出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
由于各方面能力比班上其他孩子弱,在各项活动中就容易被教师和同学忽视,缺少与同学交往的机会,社交能力也难以发展。长此经往,孩子就形成了“弱者心理”,凡事甘于落后,甘于被人忽视。这种心理将会严重影响人一生的成就。
三、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在这个过度时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适应教育。
2、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3、入学前的读写教育。
4、做好身体素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五篇:主题和区域融合
关于主题与区域的融合
宋春晖06、6 二期课改以来,幼儿园的课程是以主题的形式来体现,因为,将幼儿置身于主题背景下的各类活动,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知识,更有利于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幼儿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学习内容和表达形式,也更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细心观察的同时适时点拨,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所以本学期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尝试实践新教材的基础上,以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相互融合为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对主题和区域相融合的认识与思考
由于新教材《学习活动》的活动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尤为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来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与内容,其内容应该是跨学科领域的。而区域活动本身就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创设相应的区域,更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安排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区域活动有机地融入到主题活动中,选择哪些活动适宜用集体形式进行,哪些活动更适合在区域中开展。在刚开始探索尝试阶段,我们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但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在一次次的设想、推翻中不断扭转了自己的想法,慢慢地朝着二期课改所需要求的理念走近。
二、环境的有机融合
首先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框架,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创设立体的环境,也就是将墙面、区角环境融为一体,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应的墙面,而且墙面环境的创设应该紧密地与主题活动的运行方向结合,在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环境时,要将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整个教室环境之中,如:主题“周围的人”,其中“它从那里来”包含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有趣的门”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爸爸妈妈的工作”则是教师和家长提供的相关的内容支持等。这些内容分区块布置在墙面上,从而形成一个个以小主题划分的区域环境,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将教育目标物化于区域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得到满足,丰富了对有关主题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主题的深入探究。然而所有的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在“可爱的动物”主题开始阶段,我们从幼儿感兴趣和熟悉的动物入手,师生共同布置“动物大聚会”的墙面,老虎狮子等大型动物在树林里,鸡鸭兔等待在围拦里,在有山、有水的背景中,孩子们将收集和自制的各种动物进行最简单的分类,如地面上的动物、水里的的动物等,交流自己了解的动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积累了有关的知识经验,那时正值冬季,寒冷的季节里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它们不一样的过冬方式是幼儿当下最感兴趣的,于是区域冬天里的动物产生了,他们通过求助家长、翻阅图书等各种途径,将获得的信息用画画、剪剪贴贴的方式表现有的冬眠、有的迁徙、有的储藏、有的换毛。“春天来了”,在孩子们外出找春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春天里的花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创设了墙面环境“春天来了”——一棵用报纸团和书面纸做成的立体的桃树,粉红色的桃花、嫩嫩的小草,黄黄的迎春花,橡皮泥和树枝做成的各种小花,富有童趣的环境给予孩子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春天的花草,春天里的小动物,春游去等。他们按各自不同的方法去寻找发现春天的秘密,今天桃树发芽了,明天桃树开花了,后天桃树又谢了,花瓣掉了一地,仅仅一棵桃树的变化就让孩子们乐此不彼。他们用各种花瓣粘贴春天的花,捣花瓣汁涂染指甲,我们还用用各种废旧的盒子以及树枝,棉花,纸,稻草等材料激发孩子去做一做小鸟的家,激发幼儿爱护大自然,爱护小鸟的情感。所以,在主题活动中,墙面环境和游戏环境的有机融合,能使孩子们在互相有联系的背景环境中,去运用一些相关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得到拓展和整合。
三、材料的有利支持
犹如鱼儿离不开水,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如何科学地投放各种材料,充足挖掘教育价值,是开展好区域活动的主要保证。活动材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凝聚了教师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在主题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我们在更换一部分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下作一些迁移调整,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以挖掘材料的潜力,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1、添加或删减材料
添加或删减材料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或减掉一些材料,使活动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新的含义,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或使活动出现新的问题情景和困难,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让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逐级而上,在新情景中运用原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如 :“圆形变变变”曾一度吸引孩子们玩的乐此不疲,他们把各色圆形纸片按简单的变形示意图进行操作,一开始,只能变出3种,慢慢地他们越变越多,原先的8种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我先将示意图上的范例有选择的删除,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能力强的孩子在看示意图模仿范例制作后,了解了圆形的基本变形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造,也变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然后在交流的环节中,通过共同观察讨论,启发幼儿探索,虽然他们创造的形状只是在一些细微之处有变化,但我们也给予放大的鼓励,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相信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和发展。过了一段时间,“圆形变变变”已无人问津,可能是新增的内容“服装设计师”“如果我是”转移了孩子们的视线,也有可能是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孩子们原先的探索激情熄灭了,是删除这个内容,还是等待孩子们重新回来,或是在投放材料上动一番脑筋?删除这个内容不是上策,因为它对幼儿的发展还有潜力可挖,这个活动材料的提供十分简单,相对于幼儿操作也很开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强弱选择活动方式。而在简简单单的折折变变中幼儿发现了圆的许多变形,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关系,同时开拓幼儿的思维。所以在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最初的玩法——看示意图模仿范例制作,了解了圆形基本变形的基础上,我们添加了一张组合后的图案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将圆形的变形再进行组合的角度来深入活动,一张范例打开了幼儿的思路,拓宽幼儿的思维,使“圆形变变变”重新焕发生机。
2、组合材料
组合材料是指教师将原有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活动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活动情景,引出新的活动内容。如:《可爱的动物》主题中,动物餐厅和动物新家这两个区域比邻,孩子们在动物餐厅用彩泥、绉纸、白纸等材料做出动物喜欢吃的食物,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惯。而在动物新家中,为自己带来的毛绒或塑料的动物玩具找家,根据动物体型的大小、高低匹配不同大小、宽窄、高矮的纸盒房子,根据动物的不同喜好安排好邻居,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一天,我们将这两个区域的活动材料合二为一,情况立刻发生了变化,所有的材料、作品和背景都混合在一起,这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关注,有人开始跃跃欲试,将纸盒垒高搭建动物新村,为动物新家制作门牌号码,为动物制定合适的菜单,以后又产生了动物旅馆、动物信箱等活动内容,把它真正变成一个动物小区。原本两个单一的活动在重新组合后,活动范围扩大了,信息丰富了,探索深入了,所以,当把具有相关内容的活动进行组合后,能使幼儿的新旧经验融会贯通,更具有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