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表(范文模版)
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表
首先感谢各位同学的协助。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情况。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再次向你致谢。
您所学专业是您所在年级是
1您觉得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您有用吗?()
A.有用B.没有用,纯属虚设C.有一点点用
2你学习法律的理由是什么?()
A、因为要考试B因为有兴趣C、认为有用D、为了解决现问题
3你是否关心国家法制建设进程?()
A、关心B、比较关心C、偶尔关心D、从不关心
4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有了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B、法律知识不足C、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5你认为法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A、追求社会公正B、约束老百姓的行为C、维护老百姓的权益
6你认为解决争端的最好途径是什么?()
A、私下协商解决B、协商不成必要时使用暴力C、求助法律径
7你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哪里?()
A、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宣传B、家庭教育中获得C、通过新闻媒体D、在亲戚朋友交往中获得你认为造成法律教育薄弱的原因是什么?()
A、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B、贫富悬殊是产生犯罪的土壤,影响了教育效果C个人的自觉性是根源D、法律教育活动本身的局限性
9你对现在的学校法律教学方式满意吗?()
A、满意B、较满意C、不满意D、无所谓
10除了课堂法律教育外,你的学校还有其它方式的法律教育吗?()
A、有,多种方式B、有,但很少C、没有
感谢您的合作和参与,谢谢!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一些所谓的法学专家从未参加过法律实践,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这些学校本来法学渊源不深,加上法学教师素质不全面,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法学知识内化为深厚的法学素养。三是现实社会尚不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健全,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严肃性较差,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和特权观念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成熟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反应周期短,严肃性较差的现实社会法制环境对他们还相当薄弱的法律素养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显。
基于此,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以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
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因此,要真正地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略,就必须使各级领导干部确立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通晓用法途径,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而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领导干部在领导对象、领导内容、领导原则、领导手段、领导目标、领导方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变化,但归根结底是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适应形势要求,实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新课题。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地方的法律规章,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以依法治国为龙头,协调
立法,依法行政,做好司法、普法、监督和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党组织自觉地在宪法及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领导工作中的决策方式、议事规则、工作方法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的要求,相应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任务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依法履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领导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管理经济事务,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依法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处理涉外关系,无一能离开国际法律、法规、原则和惯例。不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领导干部,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是难以适应促进经济发展任务的要求。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要更好地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善于发挥工、青、妇等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居(村)民自治等。做好这些工作需要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同时,随着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领导对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非公有经济实体的出现,使得靠行政命令对其进行管理已难以奏效,必须靠法律引导和规范。二是群众对权力的崇尚已转变为对法律的遵守。三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述已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为法律关系,法律在人际关系中的协调规范作用越来越大。如果领导干部不能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就难以适应“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肩负着重要责任。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运用法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廉洁公正、依法办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减少和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不仅可以增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而且能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为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宣部、考试要求,不得不学”的占22%,“没去想过”的占7%,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在问到“您经常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报纸杂志吗?”时,认为“偶尔会”的占61.5%,“经常会”的占7.3%,“几乎没有”占30.3%。在问到“您是否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文件?”时,回答“偶尔会”及“不会刻意去了解,但会被动了解到”的占到86%,回答“会,经常”的及“不会,没那精力”的都是少数,分别占8.3%和6.4%。
5.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方面。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的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也较为理智,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方面还比较欠缺。在问到“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时,认为是“保护公民的权利”的占67%,认为是“巩固国家的统治”的占44%,认为是“规定公民的义务”的占20.2%,认为是“处罚违法犯罪”的占35.8%,回答“不清楚”的占1.8%。在问到“制止违法行为用哪种方法合适?”时,回答“打110报警”的占45%,回答“看情况而定”的占55%,选择“挺身而出”、“ 叫别人去制止”的都是少数,分别占1.8%和0.9%。在问到“如果你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法是”问题时,回答“尽量争取调解”的占61.5%,选择“通过打官司,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的占26.6%,选择“武力摆平”的占9.2%,“向学校反映,等待学校处理”的占19.3%,“其他”的占10.1%。
6.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认识方面。当前大学生对身边个别同学的犯罪问题态度方面与社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但对个别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在问及“你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怎么认识”时,回答“很正常,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的占46.8%,认为“不可理解,毕竟大学生都受过较高教育”的占26.6%,“不好说,反正自己不会犯罪”的占24.8%。在问到“你认为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www.studa.net ——可多选”时,同学们对原因的分析认为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82.6%的人认为“个别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68.8%的人认为“法治意识淡薄,抱侥幸心理”,64%的人认为“家庭畸形教育”,62.4%的人认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39.4%的人认为“客观现实所迫”,33%的人认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回答“其他”的则占7.3%。
7.对社会法制环境的展望方面。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不太满意,但对法律的前景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在问到“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将如何?”时,回答“越来越多”的占45%,“逐渐减少”的占22%,“保持现状”的占11%,回答“不知道”的占20.2%。在问到“你认为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丑恶现象,是否通过加强法制或完善法制而解决?”时,回答“完全同意”、“ 基本同意”的占72.5%,认为“难说或不一定”的占24.8%。
(二)原因分析
从总的情况看,自从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情况来看已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在教与学两个环节都存在不足。第一,教学方面,《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从各高校的课时设置来看,全课程45课时到54课时,有的安排多些,有的少些,但法律部分的课时数为2/5左右,也就是20学时左右,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加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局限,对专门教的法律知识难以深入把握,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的教学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守法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就新课程体系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几点对策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社会的需求差距甚大,表现为:法律意识滞后,对法作片面的理解;对权利的期待和对义务的尊重不对等;不能用已有的法律思想统帅自身的法律行为,这些使得依法治国的实现障碍重重。所以,改善并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为什么会缺失?无非是三大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从学校上来讲,当今的教育体制极不完善,从九年义务教育再到三年的高中教育,学校并没有开设法律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从家庭来讲,大学生深受父母长辈的影响,然而有许多家长本身就对法律了解不深,自然也无法以此教导子女。大部分家长更注重鞭策子女提高分数,却忽视了子女的全方面素养的提高,法律知识,是家庭教育以极大软肋。从社会来讲,社会结构的混乱,人心日下。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正是被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着。但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的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也较为理智,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方面还比较欠缺。在问到“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时,认为是“保护公民的权利”的占67%,认为是“巩固国家的统治”的占44%,认为是“规定公民的义务”的占20.2%,认为是“处罚违法犯罪”的占35.8%,回答“不清楚”的占1.8%。在问到“制止违法行为用哪种方法合适?”时,回答“打110报警”的占45%,回答“看情况而定”的占55%,选择“挺身而出”、“ 叫别人去制止”的都是少数,分别占1.8%和0.9%。在问到“如果你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法是”问题时,回答“尽量争取调解”的占61.5%,选择“通过打官司,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的占26.6%,选择“武力摆平”的占9.2%,“向学校反映,等待学校处理”的占19.3%,“其他”的10.1%。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认识方面。当前大学生对身边个别同学的犯罪问题态度方面与社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但对个别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问及“你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怎么认识”时,回答“很正常,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的占46.8%,认为“不可理解,毕竟大学生都受过较高教育”的占26.6%,“不好说,反正自己不会犯罪”的占24.8%。在问到“你认为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时,同学们对原因的分析认为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82.6%的人认为“个别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68.8%的人认为“法治意识淡薄,抱侥幸心理”,64%的人认为“家庭畸形教育”,62.4%的人认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39.4%的人认为“客观现实所迫”,33%的人认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回答“其他”的则占7.3%。对社会法制环境的展望方面。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不太满意,但对法律的前景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在问到“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将如何?”时,回答“越来越多”的占45%,“逐渐减少”的占22%,“保持现状”的占11%,回答“不知道”的占20.2%。在问到“你认为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丑恶现象,是否通过加强法制或完善法制而解决?”时,回答“完全同意”、“ 基本同意”的占72.5%,认为“难说或不一定”的占24.8%。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情况来看已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主要原因有,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守法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素质认识;二要改善课堂教学环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三要营造立体培养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四要强化有效的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法律能力;五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尽自己的一份
力,展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关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来源:本站原创
法律维权意识薄弱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维权意识.而法律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权益遭到侵害时,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很少有人会自觉地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会像马加爵那样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结果走向犯罪的深渊。
运用法律能力不强学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法,用法不仅是指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用法能力不强.并且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有42.97%的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80.96%的人认为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有时确实不好办。如此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法律活动时,不能够完全自觉地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能挺身而出,自觉同违反犯罪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以此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导致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的原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陈旧观念及社会转型期的特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使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律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会以仁、义、礼、智、信等古训为行为准则,孔子的仁,孟子的民本思想等长期的延续造成了中国人法律信仰意识的淡薄。在当代社会中,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中国,由于各项制度、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出现了部分党政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个别商人偷税漏税的违法乱纪现象.再加上有些执法机关执法不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少数大学生的堕落起到了反面引导示范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展和深化,各种思想交汇融合,许多不良的东西也趁虚而人。如社会上宣扬凶杀、暴力和色情的书刊、音像制品、网站到处可见,屡禁不止。这些对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作用,严重侵蚀了他们的思想,为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了不良的教材。
学校法制教育的缺陷削弱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该是系统全面的,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学校的领导和部分教师对法律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缺乏新颖性,法律内容的简单相加罗列使得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缺乏生动,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据了解,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时数一般在课时左右,而教学内容却涵盖了法学基本理论与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内容,结果是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太少,教师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即便是蜻蜓点水式的将内容讲授完.也只能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枯燥的法律条文,根本达不到提高其法律素质的目的;再加上大班式的授课形式使得课堂秩序无法保障,许多大学生重专业课,轻公修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个人认识的偏差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认识和鉴别力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轻率性和片面性,在问题的处理时就容易出现脱离实际,头脑发热的现象。同时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地带的自我约束能力差.甚至出现了不懂法照样能够生活的消极法律观念。
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进步的关键。其法律素质的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以及其自身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评价的需要依法治国是一项我国需要长期坚持并执行的基本国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之做到:知其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做好铺垫。而社会舆论的引导对于法律素质的提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大学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也应加大对其软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而减少犯罪,促进其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维护正常教学环境.稳定校园秩序的要求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法律意识,教学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地遵纪守法,学习知识。同时,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其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主动化解与同学问的矛盾,依法处理各种纠纷,通过正当的途径反映意见,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改革,维护学校的稳定。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拓展个人发展空间的前提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代序 因此树立法律信仰,认同法律价值,对于指导大学生就业、生活都有普遍的意义。大学生个人法律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增强自我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抵制不正之风,从而更好地形成缜密的法律思维模式.进而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问。
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使得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显得重要而且迫切。这是一项艰巨和系统的工程,因此有效的培养途径便成了开启这项工程的金钥匙。
一)发挥社会的高度重视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对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具有积极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对新形势,优化舆论环境,利用各种媒介,促使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报道.将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给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营造和谐法制校园.法治时代下,高校的管理机构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一种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学校氛围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也应加强自身管理,使其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效率,提高在学生工作中的法律自觉性。
应大力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使之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阶段首先应提高法律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多运用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访问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等,都是加深法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的好方法。当然,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大学生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
利用好高校学生社团。维护学生权益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性团体。高校社团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对促进大学生依法自治、维护学生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的章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熟悉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对其产生信任,从而有助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依章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是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培养大学生通过遵守社团章程.履行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民主选举,民主自治等,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三是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会将其中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及时向社团有关人员及部门反映、投诉。常此以来,大学生就会培养出自己的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一个国家国民法律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必要的法律素质,便成为当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条件。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是高校的一种责任,但同时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对他们进行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使其养成学法自觉、知法完整、懂法透彻、用法正确、守法坚定、护法顽强的良好法律素质。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塑造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中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