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近期,本人对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对法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个人觉得,根据法官这一职业特性和本质要求,应当着力从四个方面来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第一,要着力加强司法公正建设。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力,是人民法院的立院之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而
司法公信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司法公正。作为一名执掌是非判断之权的法官,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和立场,不以一己之好恶,不以当事人身份之区别而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应仅仅依据心中之律法去评判是非曲直。因此,法官应当公开并且客观地审理案件,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在审理案件时,法官应当保持中立,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第二,要着力加强司法廉洁建设。司法廉洁事关司法公信,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司法廉洁一方面要靠法官的自律,法官应保持在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纯洁与清廉,合理地处理公职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外部的不当利益,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利用职务和地位谋取任何不当利益,要保持生活上的简朴,维护司法尊严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靠他律,要深入开展司法廉洁教育,建立廉政教育长效机制,要以强化对司法权运行的制约监督为重点,全面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三,要着力加强司法礼仪建设。法官职责的履行必须遵循严谨的程序性要求,而这种程序性的要求就主要体现在司法礼仪中。司法礼仪不仅维护了法庭上的正常活动秩序和法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为司法的文明和权威提供了保证。首先要求法官礼貌对待当事人,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不对当事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其次应当遵守法庭规则。按照有关规定穿着法官袍或法官制服,并保持整洁;准时出庭,不缺席、迟到、早退,不随意出进;集中精力,专注庭审,不做与审判活动无关的事,并监督法庭内所有人员遵守法庭规则,保持法庭的庄严。
第四,要着力加强自身修养建设。法官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素养。一是良好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决定着法官行使审判权的立场、方针,体现着“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政治倾向。二是精良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官履行审判职责的质量与水平,影响着国家审判权作用的正常发挥。作为一个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良好的法律意识、丰富的法律知识、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对社会现实的充分认识。三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包括善良、诚实、正直、互助、进取、勤劳、无私、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等。刚正不阿对于一个法官来说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如何处理公与私、强与弱的关系问题,关系到裁判的公正。
第二篇:法官职业道德
文
号:法发〔2010〕53号 发布日期:2010-12-6 执行日期:2010-12-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重新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发布,2010年12月6日修订后重新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保证法官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正、廉洁、为民。基本要求是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
第三条 法官应当自觉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和业外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第二章 忠诚司法事业
第四条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
第五条 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崇和信仰法律,模范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第六条 热爱司法事业,珍惜法官荣誉,坚持职业操守,恪守法官良知,牢固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认真履行法官职责。
第七条 维护国家利益,遵守政治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不从事或参与有损国家利益和司法权威的活动,不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和司法权威的言论。
第三章 保证司法公正
第八条 坚持和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客观公正审理案件,在审判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坚持原则,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不受权势、人情等因素的影响。
第九条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正确适用法律,合理行使裁量权,避免主观臆断、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确保案件裁判结果公平公正。
第十条 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办案,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避免执法办案中的随意行为。
第十一条 严格遵守法定办案时限,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及时化解纠纷,注重节约司法资源,杜绝玩忽职守、拖延办案等行为。
第十二条 认真贯彻司法公开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同时避免司法审判受到外界的不当影响。
第十三条 自觉遵守司法回避制度,审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当事人,不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
第十四条 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依法行使,除履行工作职责或者通过正当程序外,不过问、不干预、不评论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
第四章 确保司法廉洁
第十五条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廉洁底线,依法正确行使审判权、执行权,杜绝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为。
第十六条 严格遵守廉洁司法规定,不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违反规定与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不正当交往,不在执法办案中徇私舞弊。
第十七条 不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不在企业及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法律顾问等职务,不就未决案件或者再审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八条 妥善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不利用法官身份寻求特殊利益。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教育督促家庭成员不利用法官的职权、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五章 坚持司法为民
第十九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理念,强化群众观念,重视群众诉求,关注群众感受,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注重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积极寻求有利于案结事了的纠纷解决办法,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二十一条 认真执行司法便民规定,努力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必要的诉讼便利,尽可能降低其诉讼成本。
第二十二条 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避免盛气凌人、“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尊重律师,依法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
第六章 维护司法形象
第二十三条 坚持学习,精研业务,忠于职守,秉公办案,惩恶扬善,弘扬正义,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十四条 坚持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行为规范、着装得体、语言文明、态度平和,保持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司法作风。
第二十五条 加强自身修养,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生活情趣,杜绝与法官职业形象不相称、与法官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维护良好的个人声誉。
第二十六条 法官退休后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利用自己的原有身份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避免因个人不当言行对法官职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期间,应当遵守本准则。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执行本准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负责督促实施本准则,对于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视情节后果予以诫勉谈话、批评通报;情节严重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照相关纪律和法律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九条 本准则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同时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试行)[1][2]》已经201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第十一届第四十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一○年十月九日
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试行)为规范检察官职业行为,保障和促进检察官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法律,制定本规范。
一、职业信仰
第一条 坚定政治信念,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条 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一切危害国家的言行作斗争。
第三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第四条 坚持执法为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妥善处理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条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致力于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发展进步。第六条 维护公平正义,忠实履行检察官职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第七条 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第八条 恪守职业道德,铸造忠诚品格,强化公正理念,树立清廉意识,提升文明素质。
二、履职行为
第九条 坚持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权限、标准和程序执法办案,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自觉抵制权势、金钱、人情、关系等因素干扰。
第十条 坚持客观公正,忠于事实真相,严格执法,秉公办案,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使所办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第十一条 坚持打击与保护相统一,依法追诉犯罪,尊重和保护诉讼参与人和其他公民、法人及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使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第十二条 坚持实体与程序相统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维护程序正义,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
第十三条 坚持惩治与预防相统一,依法惩治犯罪,立足检察职能开展犯罪预防,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第十四条 坚持执行法律与执行政策相统一,正确把握办案力度、质量、效率、效果的关系,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第十五条 坚持强化审判监督与维护裁判稳定相统一,依法监督纠正裁判错误和审判活动违法,维护生效裁判既判力,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第十六条 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依法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查和使用证据,坚决杜绝非法取证,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第十七条 坚持理性执法,把握执法规律,全面分析情况,辩证解决问题,理智处理案件。
第十八条 坚持平和执法,平等对待诉讼参与人,和谐处理各类法律关系,稳慎处理每一起案件。
第十九条 坚持文明执法,树立文明理念,改进办案方式,把文明办案要求体现在执法全过程。
第二十条 坚持规范执法,严格依法办案,遵守办案规则和业务流程。
第二十一条 重视群众工作,了解群众疾苦,熟悉群众工作方法,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善于用群众信服的方式执法办案。第二十二条 重视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办案风险评估,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深入排查和有效调处矛盾纠纷,注重释法说理,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三条 重视舆情应对引导,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遵守舆情处置要求,避免和防止恶意炒作。
第二十四条 自觉接受监督,接受其他政法机关的工作制约,执行检务公开规定,提高执法透明度。第二十五条 精研法律政策,充实办案所需知识,保持专业水准,秉持专业操守,维护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
三、职业纪律
第二十六条 严守政治纪律,不发表、不散布不符合检察官身份的言论,不参加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第二十七条 严守组织纪律,执行上级决定和命令,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确保检令畅通,反对自由主义。第二十八条 严守工作纪律,爱岗敬业,勤勉尽责,严谨细致,讲究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敷衍塞责。
第二十九条 严守廉洁从检纪律,认真执行廉洁从政准则和廉洁从检规定,不取非分之财,不做非分之事,保持清廉本色。第三十条 严守办案纪律,认真执行办案工作制度和规定,保证办案质量和办案安全,杜绝违规违纪办案。
第三十一条 严守保密纪律,保守在工作中掌握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妥善保管涉密文件或其他涉密载体,坚决防止失密泄密。
第三十二条 严守枪支弹药和卷宗管理纪律,依照规定使用和保管枪支弹药,认真执行卷宗管理、使用、借阅、复制等规定,确保枪支弹药和卷宗安全。
第三十三条 严守公务和警用车辆使用纪律,不私自使用公务和警用车辆,不违规借用、占用车辆。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安全、文明、礼貌行车,杜绝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第三十四条 严格执行禁酒令,不在执法办案期间、工作时间和工作日中午饮酒,不着检察制服和佩戴检察徽标在公共场所饮酒,不酗酒。
四、职业作风
第三十五条 保持和发扬良好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十六条 保持和发扬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七条 保持和发扬良好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遵循客观规律,注重调查研究,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
第三十八条 保持和发扬良好领导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维护集中统一,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第三十九条 保持和发扬良好生活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甘于奉献,反对奢侈浪费。
第四十条 保持和发扬良好执法作风,更新执法理念,注重团结协作,提高办案效率,不耍特权、逞威风。
五、职业礼仪
第四十一条 遵守工作礼仪,团结、关心和帮助同事,爱护工作环境,营造干事创业、宽松和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第四十二条 遵守着装礼仪,按规定着检察制服、佩戴检察徽标。着便装大方得体。
第四十三条 遵守接待和语言礼仪,对人热情周到,亲切和蔼,耐心细致,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举止庄重,精神振作,礼节规范。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表达准确,用语规范,不说粗话、脏话。第四十四条 遵守外事礼仪,遵守国际惯例,尊重国格人格和风俗习惯,平等交往,热情大方,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形象。
六、职务外行为
第四十五条 慎重社会交往,约束自身行为,不参加与检察官身份不符的活动。从事教学、写作、科研或参加座谈、联谊等活动,不违反法律规定、不妨碍司法公正、不影响正常工作。第四十六条 谨慎发表言论,避免因不当言论对检察机关造成负面影响。遵守检察新闻采访纪律,就检察工作接受采访应当报经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七条 遵守社会公德,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八条 弘扬家庭美德,增进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妥善处理家庭矛盾和与他人的纠纷。
第四十九条 培养健康情趣,坚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高尚,抵制低俗。
七、附 则
第五十条 检察官违反本规范,情节轻微的,予以批评教育;构成违纪的,依据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予以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本规范执行。第五十二条 本规范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第五十三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法发〔201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十日
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防止法院领导干部及法官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法院辖区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实行任职回避。
本规定所称法院领导干部,是指各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及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本规定所称审判、执行岗位法官,是指各级人民法院未担任院级领导职务的审判委员会委员以及在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部门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法官和执行员。
本规定所称从事律师职业,是指开办律师事务所、以律师身份为案件当事人提供诉讼代理或者其他有偿法律服务。
第二条 人民法院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不得将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作为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拟任人选。
第三条 人民法院在补充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时,不得补充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
人民法院在补充非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时,应当向拟补充的人员释明本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四条 在本规定施行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者岗位调整的手续。
第五条 在本规定施行前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但在本规定施行后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自任职回避条件具备之日起一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者岗位调整的手续。
第六条 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在前述规定期限内没有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的,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免去其所任领导职务或者将其调离审判执行岗位。
第七条 应当实行任职回避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任免权限不在人民法院的,相关人民法院可向具有干部任免权的机关提出为其办理职务调动或者免职手续的建议。
第八条 因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而辞去现任职务或者退出审判、执行岗位的法院领导干部和法官,应当尽可能按原职级待遇重新安排工作岗位,但在重新安排工作时,不得违反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的要求。
第九条 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及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酌情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一)隐瞒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情况的;
(二)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规避任职回避的;
(三)拒不服从组织调整或者拒不办理公务交接的;
(四)具有其他违反任职回避规定行为的。
第十条 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在本规定所限地域范围内从事律师职业的,该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不实行任职回避,但其配偶、子女采取暗中代理等方式在本规定所限地域范围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或者将其调离审判、执行岗位;其本人知情的,还应当同时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作者:崔艳青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2期
第四篇: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笔者:黄启厦
摘要: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增强政府的凝聚力,而且可以帮助公务员协调好与公众的关系。文章结合现状,先就现阶段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状,从公务员敬业精神欠缺;公务员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和公务员信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周到的论述,最后,文章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方向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道德; 信用下降;腐败
一、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概念
所谓国家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符合三项标准:
1、依法履行公职;
2、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3、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也就是由国家为他们提供工资、退休和福利等保障。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以一定的善恶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用来调节公务员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较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多数公务员在党的教诲下都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以后,公务员职业道德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1.公务员敬业精神欠缺
据了解,现在的公务员职业胜任能力普遍较差。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一些公务员认为他们工作就是为国家,为公家办事,没什么高追求,特别是与其他职业相比,经济收入悬殊较大,心态不平衡,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公务员利用上班时间炒股票、做生意、打牌、聊天。将一个月的工作处理工作堆积到月底完成,有的在工作外还要胜任另外的兼职职务,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赚取外快,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随便应付。
2.公务员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务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贪污腐败的例子层出不穷,比如早不久有名的贪官唐文峰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
2.18亿元、受贿982万元、滥用职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462万元。还有09年抓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原厅长张廷登案件。2009年6月11日,张廷登被崇左市中级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没收赃款459万元人民币和
1.5万美元,以及劳力士、欧米茄手表各一块。2007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机关在广西民政系统挖出以张廷登为首的贪污贿赂窝案串案65件80人,其中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14人,涉案金额4000多万元。这场来自于民政系统的“官场地震”数量之大、涉案人员之多全国罕见。广西民政部门缘何成为“腐败窝”? 广西藤县原县委书记秦国明,经查,1996年至2006年,秦国明在担任藤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国有产权转让、房地产开发、解决项目资金、政策优惠以及干部提拔等方面谋取利益,索要和收受贿赂161.2万元,贪污公款30万元,有财产人民币350万余元、美元
2.5万余元、港币3.7万余元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收受礼金60多万元。道德败坏,与有夫之妇长期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等等,总之,因贪污受贿被判刑,以及各种买官卖官,官员生活作风等问题,都使政府的形象受到了负面影响。
3.信用逐渐下降
公务员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枢纽,它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2]。可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腐蚀,我国公务员的信用状况日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有关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监管行为不力。从而导致了三鹿集团的无法无天,最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三鹿奶粉
实践中政府监管的不利,就是我国现阶段公务员信用的典型例子。一些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不恰当地介入经济活动,为创造“政绩”,为获取地方、小集体或个人私利,越权行政,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使公务员信用因政府职能的滥用而丧失。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原因分析
1.当前公务员道德教育和培训机制缺位
在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对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跟高的要求。现阶段,虽然党和国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在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教育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公务员还没有经过严格的道德培训和教育或者是道德培训和教育形式单一,许多部门的公务员考评缺乏全面性考核内容,也缺乏详细的道德指标,存在“重实绩轻道德”的倾向[3],从而导致了公务员道德建设滞后,使公务员在任职过程中,道德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公务员道德体系,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2.公务员信用降低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之所以信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缺陷。我国公务员制度在是全面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建立的,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如公务员法》规定所有公务员的工资都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组成,这样就忽视了公务员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我国法制建设滞后、司法腐败。现代化不能离开法制化,但是我国长期实行人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需要规范而缺乏规范、需要法律而法律稀缺的情况下,法制观念淡薄者认为法律有隙可钻,有机可乘,不惜以身试法、践踏法律,导致各种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违法犯罪现象蔓延。
3.公务员腐败的原因分析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公务员中贪污的官员之所以如此多,是一位内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平等竞争的机制尚未建立的结果。这是因为,从社会层面看,我国正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求富的心态非常急切,在这种心态的趋势下,许多人萌发出了强烈的利益驱动,这使得社会
处于骚动不安的状态中,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问题产生,比如个人行为失范以及犯罪率上升、社会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诱发掌握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分配权的意志薄弱者铤而走险,用手中握有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一)规范政府行为,合理配置公务员权利
要提高公务员的信用,就必须规范政府的行为,合理配置公务员的权力,依法规范政府干预行为。政府应该把市场本身能够很好调节的一些微观经济管理权力弱化、下放给社会;应该为市场不能自省调节的宏观经济管理权力强化,制定并执行市场规则,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调节社会收入差距、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认识到政府权力应该重新配置后,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权力的重新配置需要用法律来规范,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内容、方式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法律法规应做出尽可能详尽的限定,保证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规范政府干预行为,使市场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政府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把该管的管的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社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人们获得了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良好的公务员形象就会在公众心目中由然而生。
(二)改善公务员的形象
要改善公务员的形象,就应该提高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素质。公务员应当具备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等等。除了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外,公务员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还要着重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公务员道德价值观的确立,以此来规避和控制公务员道德风险。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务员道德价值观与一般公民的道德价值观不同。公务员必须“在复杂的价值冲突中合理地区分各种不同价值要求的善恶性质及其价值优先次序,合理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不为威逼利诱所动,自律自尊,保持人格的完整性,进而较好地履行其公共职责义务”。公务员自身的道德价值观的确立,是有效规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惩罚力度
除上述两点外,要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还必须加强惩罚的力度,这样就要求进一步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公务员道德建设法律体系。(1)加快与公务员法相配套的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尽快出台各种法规办法,使我国公务员管理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2)制定公务员权力道德行为规范。法律的有关规定只是集中在处罚权力运用过程中触犯刑事法规者,较少有对尚未构成犯罪但却严重违反权力道德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全国制定的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法规很多。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同时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并切实加以改正。这样才能使以德治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向着科学化、制度化的行政职业道德迈进。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底下的现状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然后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合理配置公务员权利;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等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宋光周.行政管理学[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8)
[2]赵劲夫.市场经济中的公务员形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3]
[3]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4] 张松业,杨桂安,龙兴海.国家公务员道德概论[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01).[5] 沈义祥.浅谈公务员的职业道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1):16.
第五篇:培养法官职业道德
完善司法环境须下“猛药”
北京市纪委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翟晶敏同志认为,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法官的各种社会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诉讼中的相互关系,并产生负面作用,因而,采取禁令的形式,防止法官和当事人及其律师生活上的关系影响诉讼中的正常关系是必要的。但仅靠一纸禁令完全杜绝类似的交往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法院不但要加强内部的监督,还要通过采取包括向社会公布“六条禁令”等多种有效措施,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便把法官和当事人及其律师的不正当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
同时,翟晶敏同志也认为,“六条禁令”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官权力寻租的问题,但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力措施。要真正解决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司法腐败现象,必须注重从源头治理,建立健全依法、独立、公开的审判运行机制,努力构建一套包括“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和“不必为”的保障机制在内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在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法官待遇的同时,加强法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自律精神的培养。
翟晶敏同志把禁令比喻作一剂“猛药”,认为,建立法官与律师及当事人之间健康的关系,法官是主导,禁令针对法官,针对法官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有利于预防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禁令”需要细化量度标准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卓泽渊教授认为,“六条禁令”的主观愿望很好,而且它基本上概括了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社会因素(不包括权力的因素),也对法官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是有益的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卓泽渊教授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担心,与公安系统明确的禁令不同的是,法院对法官社会交往的限制在度上很难把握,亲人有亲有疏,朋友有薄有厚,同学、师生、同事有远有近,不同的关系人在法官处理案件上对法官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到底应该在怎样的程度上加以区别呢?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法官遵守禁令的难度。
卓泽渊教授也认为,国外的法官之所以能保持一种清高的姿态,一种深居简出的作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以及足够的社会荣誉感和神圣感。而中国的法官比较缺乏这种内在的心理依据,在法官普遍低收入、低荣誉感、低社会信任度和尊重度的情况下,要想遵守“六条禁令”是不容易的。所以要真正的解决法官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是要深入地进行司法体制的改革,变革法院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运行方式,对法官加强道德约束,对权力干涉司法进行有效地制度约束。
以职业化来约束法官的行为
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特别强调了法官职业化的问题,他说“六条禁令”的有关内容在我们现有的规则中已经存在,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现有的规则。“六条禁令”有着良好的出发点,但也显示出了目前我国法官职业化和律师职业化程度还很低。法官和律师并不是绝对不能交往的,在职业化程度高的国家法官与律师的很多交往是对社会有益的,只是这种交往是有“禁忌”的,比如不能谈正在办理的具体案件,这些“禁忌”不是被谁明文规定出来的,而是内化在双方的职业准则、内心准则之中的,如果有人违反,双方都会感到很尴尬。这就如同我们历史上的一些老戏班的“规矩”一样,是长期在职业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无需规定却被人们严格遵守着。所以职业化的法官其职业规则体现为其内心的准则。
贺卫方教授认为,“六条禁令”的出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是对社会要求、社会压力的一种回应,这种符号化的宣示并不能根本解决法官自我约束和内心荣誉的问题。相反,一旦这种规则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落到实处,很可能会使人们越来越蔑视规则。同时就“六条禁令”本身来讲也存在一个监督的问题,谁来监督法官的社会交往?因为它涉及到处罚,一旦法官被指控,有什么样的措施来保障法官会受到公正的处理?会不会因此而强化了司法行政化的趋向?出台禁令,主要是为解决法院少数法官与当事人及其律师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问题。而法官职业化却依赖于法官的尊严与荣誉感,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法院的焦虑和在两者中寻求平衡点的努力。
贺卫方教授认为,加快法官职业化步伐,强化法律职业的尊荣感的途径是司法信息的透明与公开,是加强公众对公权力的监督,是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司法的权威不能靠遮盖来保障,只有公开才能促使法官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守自己的道德良知。
权力干预是司法公正的头号杀手
有鉴于这种变种的“相互关系”,游振辉法官认为,我们不仅要通过出台禁令来阻断法官和当事人及其律师代理人的不正当“互动”,还必须在制度上治理这些“互动关系”及其变种,从而,维护司法公正。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不久前推出了“六条禁令”,明确了北京市法官对外社会交往的“底线”。
“六条禁令”包括严禁法官接受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宴请、请托、钱物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支付;严禁法官向当事人及其律师泄露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及尚未决定与宣判的裁判内容,严禁法官违反回避规定,审理与本案当事人及其律师有亲朋、同学、师生、同事等关系的案件;严禁法官参加由当事人及其律师出资的各种非公务活动;严禁为当事人介绍律师和为律师介绍代理案件;严禁法官私自单独会见当事人及其律师。
这“六条禁令”对法官来说更是六条高压线,碰触不得。北京市法官在履行职务期间,只要存在违反“六条禁令”的基本事
实,不论情节轻重,将一律被撤职、限期调离、辞退;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开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反“六条禁令”的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的,将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人们普遍认为,提高人民法官职业道德的途径主要有三:外来教育、自我修养和外部监督。
修养,是个人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活动,主要是指道德个体在道德知识、品质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活动。它是个人自觉的道德活动,是个人由道德上的他律转变为自律的高级精神活动和行为实践。
此外,道德在上层建筑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受到其它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此外,科学、文化、艺术等其它意识形态对道德也有影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8)“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9)可见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好的制度可以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好的制度则会束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法官的人权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直接影响着法官职业道德的正常发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法官的待遇与他们的职责出现巨大反差,有的老少边山地区的法官甚至连发工资都难以为继,温饱都难以解决。例如法官与律师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均是从优秀律师中选拔,律师之所以梦寐以求挤身法官行列,是因为法官的地位和待遇比律师要高得多,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律师再怎么高素质,说到底也是个帮人告状打官司的,维护的是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法官则是案件的最终裁判者,维护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作用比律师大得多,当然应该比律师享受更高的待遇,同时也要求法官比律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但是在中国的事实正好相反,没有哪一个名律师愿意到法院来当法官的,倒是有不少优秀法官考取律师资格后出去改行当律师了。原因很简单,法官的待遇、社会地位与其职业要求极不相称,法官职业缺乏吸引力。在广西,一名二级法官的月收入不过千元,扣除各种费用之后,实际拿到手上往往只有数百元,以这样的收入水平用于日常生活,仅能解决个人温饱而已。而律师办一个案件的收费,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数十万元,过百万元的在全国也已不少见。某法院一资深法官退休后当了律师,仅半年即感慨无限:这半年赚的比我在法院干一辈子还要多啊!法官待遇的这种尴尬现状,职业道德却要求他发自内心地操守自律,与“人权”的基本原则是极不相称的。一种制度的设计,“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而不能假定人人都为道德圣人。”要求法官自律,甚至在八小时以外也要“慎独”,其前提是法官都为出类拔萃者,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并甘愿过清教徒式的刻板生活,这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
二是执法环境不够完善。有的法官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却得罪了某领导,最终落得个以“工作需要”为名调离岗位或找个岔子降级撤职的结果;有的法官因为严肃执法而得罪了一方当事人,家人被报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某法院有一法官,于“严打”期间受庭领导指派出差办案,却被本法院院长的司机无理阻挠并殴打致伤,该司机非但不被处理,还很快晋了级。而同时,由于该法官不断往上申诉,申诉材料被转回该院长手中,引起该院长的不满,该法官因此被压制了八年之久,直至该院长下台。
三是法官职业缺乏制度上的严格保障,时刻存在着被“分流”、“优化”、“双选”的危机感。西方国家的法官,职务是终身制的,而且规定非经特别程序,不能弹劾法官。法官的职业有保障了,他才能够做到刚直不阿、敢于碰硬。当然并不是说不要搞机构改革和人事改革,也不是说法官都不应有压力,而是说,任免法官不应太随意,把企业管理那一套制度照搬到法院来,想任命就任命,想免职就免职,全凭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来随心所欲。如果这样的话,法官就会经常处于诚惶诚恐、瞻前顾后之中,即使他有着再好的道德修养也难以实现。以上弊端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法官的工作热情,影响着法官爱岗敬业,使其缺乏上进心和改革精神。
(五)、有的法院领导干部未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有的人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严重,有的人腐化堕落,给法官职业道德发育带来负面影响。如上所述,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远较大于普通群众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大多数法院领导是能够以身作则,给群众作出表率的,但近年来也确实有些法院领导,以为自己官大权大,谁也管不着,胆大妄为,有恃无恐。除了那些已公诸报端,构成了犯罪,被处以刑罚的人以外,还有一些未被发现,未被处理,触犯了党纪政纪尚未构成犯罪的。这些人的反面“示范”作用也给广大法官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例如,有的领导特权思想严重,“所到之处,或则迎送吃喝,或则封锁交通,或则大肆宣扬,很不妥当。”(27)有的领导,在审判工作中,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听不进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其他成员的意见,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