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15: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意义何在?政府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笔者想结合自己从事法制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演义和其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传统理念。早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论语·学而篇第一》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世界观,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延续了几千年。在西方,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家傅立叶先生更是天才般的断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和谐社会所取代。”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历代王朝的更换交替、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美国“9·11恐怖事件、夺走数万人生命的印度洋海啸等,都是社会中各要素、各阶层、各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人与自然不能相互和谐的结果。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和谐社会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二00三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人均GDP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的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阶段,处于这一关键发展时期,如果政策得当,社会和谐,就会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果政策失误,社会不和谐且不和谐的程度超出社会的临界承受点,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人民生活物质严重匮乏,科教文卫、国防事业非常落后,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因此,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们几乎把注意力全都聚焦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而忽视了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比例的统一协调。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原来潜藏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多: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惨重,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突发事件增多,群体不稳定事件杜而不绝,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党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总结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吸取国外相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针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正视并着手解决社会矛盾的全新政治理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政府法制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和谐社会必定是个安定的社会、有序的社会、各种因素相协调的社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安定、有序就要求社会中的人和事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首先,法律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法律的产生,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实现社会和谐。我国在春秋之前,一般以刑代法。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战国时期,编著《法经》六篇,改刑为法,从此有了法的称呼。公元前356年,商鞅制定《秦六律》,改法为律。直到近代,人们才习惯将法和律连用,称为法律。在古希腊、古罗马,民商事法律是其最发达的法律。但是如果没有民事和商事纠纷,他们就没有必要制定和发布相应的民事和商事法律。中国古代最先产生的法律是刑法。刑法在中国一直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刑事违法或者犯罪的存在,刑法也就没有产生的社会基础。各种违法行为,都是对于应有秩序的破坏,都会导致相应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制定法律对相应的违法者加以必要的处罚。因此,法律是追求社会和谐的必然产物。

其次,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只有将这种理想状态转化为若干具体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和谐社会才获得了自己的制度根据。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减少矛盾的发生则是可能的。法律是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法律告诉社会成员有权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在良好的法制社会里,人们依法而行,社会矛盾就会减少发生。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三,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法律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密切相关的两大特征。一是它的国家强制力,二是它的稳定连续性。建立和谐社会,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社会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保证这些机制良好运行的法治环境。这种机制包括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

制机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机制。这些机制的运行和实施都需要借助法律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国家强制性,主要表现为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对违法所采取的惩戒措施,即法律制裁,这是任何其它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从法律的连续稳定性来看,法律一经制定,在其有效期内长期实施,不会因领导人的看法不同而不同,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

而改变。这就能避免感情用事的“人治”所带来的偏私和不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法治完备状态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最恒久最有效的体制保障。

2、政府法制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政府法制工作包括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我国有80的法律、90以上的地方法规、100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和实施。因此,在由立法、执法、司法三部分组成的法律体系中,政府法制工作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为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政府立法方面,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政府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的规范性文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拟对富人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国务院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这些政府立法行为都为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做出了有效努力。在行政执法方面,政府通过设立行政许可,开展行政征收、进行行政仲裁等方式来管理行政、经济、社会事务,保证社会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如特种器械佩带许可可防范一般人任意佩带枪支,保证社会安全;取得驾照才能开车有利于消除马路杀手;森林采伐许可、采矿许可可保护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行政监督方面,既有对政府立法行为的监督,如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更多的是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如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这些行政监督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行政权力,遏制了权力腐败,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统一。

三、政府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目前,在政府法制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类共性问题。

1、法制观念淡薄,依法行政工作不力。

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历史,我国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至今仍有很强的“人治”痕迹,再加上用人制度的弊端,更使得“依人行政”比“依法行政”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利益。因此,虽然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不依法行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到位,还习惯于发指令,批条子,依法行政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机关干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崇尚长官意志,奉行关系学,法制观念淡薄,不讲究依法行政。办事看领导眼色,行事靠关系疏通,学法走走形式,法律考试请人代替了事,这在每年的“四五”普法考试中时有发生。

近几年,中央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政府法制工作较以前有所加强,我市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法制部门不但没有缩减,反而升级增编,80的市直部门都设立了法制机构。但实际上法制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或者说,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法制机构从事的根本不是法制工作;有的单位,法制机构只有一人,达不到涉法案件调查取证二人有效的最低要求。有的单位,法制工作停留在表面化、口头化、纸面化,与实际行政管理工作脱节,领导很少过问法制工作。这说明法制工作的地位还没有上升到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应有高度。

2、立法工作不完善,不少领域立法存在空白。

一是很多领域立法空白。就拿笔者从事的商务领域来说,如近几年电子商务遍地开花,《电子签名法》也应电子商务的潮流应运而生,但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电子邮件垃圾问题还有待立法来解决;在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方面,虽然全国整规办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服务和监督方面还很不到位,还需要出台有关社会信用的法规来创造高效运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统一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商务行政管理部门具有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定职能,但纵观现有的商务法规,除了对外贸易法外,若大一个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几乎没有什么行政处罚权,权力和责任不相适应。如:去年常德市酒管办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中名列倒数第三名,主要是公众对目前市面上假酒泛滥有意见,实际上法律法规并没有给酒管办授予打假的行政执法权。二是法律与实际脱节。如省政府曾以文件形式授权地(市)外资管理部门对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合同、章程进行审批,地(市)外经贸管理部门已按此操作了多年,但我国的外商投资法律没有授予地(市)级外资管理部门对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合同、章程进行审批的权力,法律与实际长期脱节,既没有贯彻依法行政,也降低了法律的权威。三是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去年,我局开展了一次《劳动法》执法检查。在检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单位没有给聘用人员购买保险,但在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能找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已属不易,如果还提出缴纳社保等合理要求,最大的可能就是丢失工作。《劳动法》中的一些现行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已出现无法调整或难以有效调整的尴尬局面。

3、执法队伍素质低,有法不依的现象存在。

一是索拿卡要、乱执法现象严重。如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行为普遍存在;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的“孙志刚案件”震惊全国。二是有法不依的现象存在。如199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规定:政府及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据笔者所知,违反此条款的情况还到处存在。我局在与外资企业进行工作联系时,就有外资企业投诉过这方面的问题。

4、法制监督不力,权力腐败现象严重。

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对老百姓和官员同时有效,但我国由于几千年的“人治”统治,再加上体制上和人事制度上的原因,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领导干部,把法律授予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如各地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但矿难仍然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官员权力腐败所造成。各种根本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在“保护伞”的利益驱使和庇护下,办证顺利,检查合格,在光天化日之下,继续披着“合法”的外衣,制造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安全生产事故惨案,法制的监督形同虚设。而且,虽然在依法行政的口号下到处都在实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但日前淡化个人责任的集体负责制恰恰成为逃脱个人过失责任的最好方式。总之,层出不穷的权力腐败、高官落马现象对我国的反腐法律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五、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政府法制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政府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完善政府立法工作,尽量填补政府立法空白。政府工作法制化的前提,是政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始终是政府法制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做好立法工作,应当始终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经济立法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立法,通过立法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二是坚持“不抵触、少照抄、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因地制宜解决地方实际问题,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坚持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以确保法规质量为核心,努力提高立法效率,讲求立法的社会效果;四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立法民主。可在网上公开征求广大市民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草案的意见,使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政府工作法制化,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是核心。搞好行政执法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保障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行政执法决定必须做到主体合法、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既要防止不执法,又要防止乱执法。二是优化行政执法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三是要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惩戒力度。对损害政府形象,以权谋私的行政执法人员,要通过调离执法岗位,给予行政处分,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加以惩处。四是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教育机关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务员的普法教育,适时开展公共行政法律、法规的知识竞赛,对竞赛的优胜者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要实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资格考试制度。对拟提拔的同志,对其基本的公共法律、法规知识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要进一步严格领导干部“普法”考试的考场纪律,对代考、作弊、缺考人员在有关媒体上给予通报。要充分借助严格考试这个古老手段,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我国政府法制建设存在种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我国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法制”所带来的利益远远不如“人治”。干部用人主要是领导说了算,民主评议在很多地方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这必然导致一些政府部门或行政执法人员对领导惟命是从,对依法行政不予重视,甚至借行政立法、执法之机,拼命敛财,以谋取理想的职位。因此,加强政府的法制建设,关键还在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是改进领导干部的甄选方式,增加领导干部的公选比例,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公选的透明度,使领导干部由对少数上级负责变为对法定职责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二上把竞争上岗的机制引入领导干部的选任上,加大群众评议干部的机会和力度。三是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纪检监察和行政监察机构应改同级监督为层级监督,纪检和监察部门实行全国垂直领导。香港廉政公署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位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同志都应该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文明公正执法,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法治化的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意义何在?政府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笔者想结合自己从事法制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演义和其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传统理念。早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论语·学而篇第一》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世界观,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延续了几千年。在西方,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家傅立叶先生更是天才般的断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和谐社会所取代。”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历代王朝的更换交替、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美国“9·11恐怖事件、夺走数万人生命的印度洋海啸等,都是社会中各要素、各阶层、各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人与自然不能相互和谐的结果。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和谐社会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二00三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人均GDp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的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阶段,处于这一关键发展时期,如果政策得当,社会和谐,就会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果政策失误,社会不和谐且不和谐的程度超出社会的临界承受点,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人民生活物质严重匮乏,科教文卫、国防事业非常落后,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因此,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们几乎把注意力全都聚焦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而忽视了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比例的统一协调。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原来潜藏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多: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惨重,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突发事件增多,群体不稳定事件杜而不绝,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党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总结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吸取国外相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针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正视并着手解决社会矛盾的全新政治理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政府法制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和谐社会必定是个安定的社会、有序的社会、各种因素相协调的社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安定、有序就要求社会中的人和事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首先,法律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法律的产生,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实现社会和谐。我国在春秋之前,一般以刑代法。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战国时期,编著《法经》六篇,改刑为法,从此有了法的称呼。公元前356年,商鞅制定《秦六律》,改法为律。直到近代,人们才习惯将法和律连用,称为法律。在古希腊、古罗马,民商事法律是其最发达的法律。但是如果没有民事和商事纠纷,他们就没有必要制定和发布相应的民事和商事法律。中国古代最先产生的法律是刑法。刑法在中国一直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刑事违法或者犯罪的存在,刑法也就没有产生的社会基础。各种违法行为,都是对于应有秩序的破坏,都会导致相应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制定法律对相应的违法者加以必要的处罚。因此,法律是追求社会和谐的必然产物。

其次,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只有将这种理想状态转化为若干具体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和谐社会才获得了自己的制度根据。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减少矛盾的发生则是可能的。法律是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法律告诉社会成员有权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在良好的法制社会里,人们依法而行,社会矛盾就会减少发生。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三,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法律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密切相关的两大特征。一是它的国家强制力,二是它的稳定连续性。建立和谐社会,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社会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保证这些机制良好运行的法治环境。这种机制包括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机制。这些机制的运行和实施都需要借助法律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国家强制性,

第三篇:服务型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政府管理方式

论文摘要:服务型政府是以民本和服务为理念,以合法、透明为服务准则,追求行政效率,服务范围有限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为和谐社会的祠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其特点是在人(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强调了二者对应、互动和协调精神,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大基本关系中,主张二者之间的和谐。从现代公共治理的视角看待和谐,“和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与现象.也是„种和谐的治理理念与诉求,还是一种社会良性的运行、各方利益有机的融合与整体协调的发展。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理论特征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在我国是继“全能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府”之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理论内涵。总体来说,这一概念既涉及理念层面,又关系到政府的职能.还包括了政府的行为方式.因此,对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存在着多种意见。一种观点是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进行阐释的,认为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自觉转变,从以往统治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服务者的角色上来,就像罗伯特.登哈特教授提倡的:“服务,而不是掌舵”。另一种观点则从强调民主和公民权的视角出发,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见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还有学者从综合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施政理念,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公共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二是从政府管理方式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三是从政府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企业家政府和电子政府。综合理论界的多种观点,本文采用的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服务型政府以民本和服务为理念,以合法、透明为服务准则,追求行政效率,服务范围有限,运行过程受到人民监督、法律限制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公民服务,政府职能的履行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民主政府的前提下,公民可以通过充分行使政治权利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维系和增进公共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良性运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特征,也是和谐社会得以充分建立与长期维持的根本保证。

(2)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一个政府只有当它真正向人民负责时,才是合理合法的。在当今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政府掌握了大量合法的公共权力,敦促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监督控制机制,对重大决策失误进行责任追究制,否则就容易出现权大于责甚至有权无责的状况,权责不对等将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回应性差以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3)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治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治是一个巨大进步,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这不仅包括对政府权力使用范围的限制,也包含了对权利使用方式的限制,要求行政

人员改变执行过程中简单粗暴的办事方式,尊重法律程序。归根到底,民主的目标是否能具体实施和体现、政府责任是否真正落实都取决于法治的实施效果。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社会和谐就有了法律基础,没有法治,则不可能有权利与权力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制约平衡关系,也不可能有真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4)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服务型政府掌握的权力和履行职能的范围是有限的,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的,它的存在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政府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要以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标准。服务型政府通过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二、服务型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历卑发展来看,政府的产生源于人们控制社会冲突,维持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的需求,而如今政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无论将来社会治理方式还要产生怎样的变化,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已无可替代。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扮演了全能政府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虽然对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持续偏重经济和效率的价值所产生的矛盾,如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发展情况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强烈,而且不断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过去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定位使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提供公共服务,并旦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等方面政府职能缺失,有限的公共服务提供效率也相对低下,可见经济建设型政府所发挥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环境下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建设一个民主,公平,有序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因此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有必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即政府的发展目标必须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目标优先转向社会发展目标优先,让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把政府的主要职责放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服务型政府之所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根本原因在于服务型政府所主张的行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服务型政府主张“公共性”的行政精神,这也是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思想基础。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是整体社会利益的代表,因此在代行公民权力时,必然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扯,最终促进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2)服务型政府主张公平与正义的行政精神,即追求每个公民受到或应当受到同等的对待,这是服务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分追求行政效率的价值取向,服务型政府更具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责任感。目前部分不和谐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分配的不公平,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角色,服务型政府更重视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服务型政府这一引导主体。

(3)服务型政府主张责任与法治的行政精神,这种行政精神体现了法律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约束,体现了权责对等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免责行政,责任意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

理念,它与法治意识一同在服务型政府中得到充分体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能够最大限度避免腐败问题的产生,对责任的追究则能有效遏制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和公信力,使政府更有效地引导和谐社会的建设。

(4)服务型政府秉承公平与正义、理性与法治、自由与责任的行政精神,这种行政精神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所要求的。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作为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暗合了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的要求,表明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三)服务型政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环境下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的问题不可避免,它们将在一定时期持续存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府要整合不同利益,协调各方矛盾,以保障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顺利实现,因此,当前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整合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服务型政府秉承民主、公平、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整合社会各个层级的利益,合理解决矛盾和冲突是其内在追求。

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运转,首先要求整合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整合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注意中央和地方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加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目标和资源整合,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合作与对话,提高政府权威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权责清晰,目标明确,权力管理体系,使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深层次问题的积累与暴露,各个领域内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引导者和改革者,必须重新考虑当前社会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重视公平的问题,而且是多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服务型政府要在鼓励民意充分完整表达的基础上对民意迸行整合与转化,从总体上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使整合后的价值理念在政策中得到逐步贯彻体现。

第四篇:集体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集体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 石美遐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和谐”不是抽象的、虚拟的假想,而是一个具有实际内容,并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社会运行系统。因此,没有各子系统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包括集体劳动关系在内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是这样的子系统之一。鉴于国内已有文献对个别劳动关系有不少探讨,而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讨论集体劳动关系文献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此谈些初步看法。

一、集体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相关性

1.和谐社会的含义与集体劳动关系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提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的“安定有序”与集体劳动关系的状况最为直接,如果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关系紧张、群体事件频繁发生,整个社会将无法实现“安定有序”。近一两年来,我国各界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和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会”的含义进行了很多的讨论。有一种解释是,“和谐”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劳动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可以说,劳动关系涉及到和谐社会四个方面中的前三个。可见,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劳动关系主要包括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在集体劳动关系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可以科学、有效地平衡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缓解和降低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实现建立稳定、协调的集体劳动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劳动关系基础。

2.劳动关系的特性与和谐社会的关联

关于劳动关系的概念,国内外学界和实际工作领域有一些不同的表述和界定。这些表述因学科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有所区别。我国学界从中国的传统和实际出发,加之对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劳动关系称谓的借鉴,对劳动关系的具体界定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基本的含义是类似的,即就狭义而言,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就广义而言,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等相关组织。从劳动关系的层次结构看,[1]劳动关系还有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区分。前者是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而后者是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为一方,与用人单位(雇主)或企业组织所构成的集体劳动权利义务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集体劳动关系,除了传统的集体劳动关系的含义外,还包括了那些虽然没有工会组织,但劳动者一方主体涉及到多人而产生的劳动关系,比较典型的是群体性的劳动争议行为。[2]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不仅涉及到人口众多的从业人员,还通过家庭关系辐射到几乎是全社会的人口。劳动关系还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关系双方结合过程中的关系是否协调,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高效、有序地运行和发展。因此,劳动关系,特别是集体劳动关系,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如果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两大相对群体之间不和谐,整个社会也不会是和谐的,或者是只能实现有限的和谐。

3.集体劳动争议与和谐社会

从近年来劳动争议的各类统计数字看,无论是个别劳动争议还是集体劳动争议,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在有些地区的某些时段,劳动关系方面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突出矛盾。集体劳动关系的特性决定了,它很容易成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多发领域,成为社会稳定的大隐患。集体劳动关系矛盾表现的社会直接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使得它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集体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总体评价

关于我国目前劳动关系总的状况,政府有关部门的评价是,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关系基本保持和谐,但在一些局部问题上矛盾突出,部分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屡禁不止。[3]

2.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尚待发育成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个别劳动关系的主体已得到复位,但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仍处在不断发育和成型之中。主体发育不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国有企业中,理论上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清楚的,但实际上,集体劳动关系主体双方都还缺乏一定的清晰度。虽然,签订集体合同的统计数字较高,但实际效果很有待于提升;二是在非国有企业中,在非正规就业部门,作为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一工会组织或者是处于缺位状况、或者是作用很有限。这两种状况都说明,我国现阶段,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在微观层面,作为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一集体合同在现实中,要么是比较多地流于形式;要么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典型形式一集体合同的缺失。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结果必然是,集体劳动关系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3.集体劳动关系的相关数字令人堪忧

我国目前集体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主要表现为争议的标的是集体共同所有,而这种争议还常常演变为罢工、怠工、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而因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迄今还很少见到。

我国现实中发生的集体劳动争议的数字显示出,一些局部、某些时段的集体劳动关系是不和谐或是欠和谐的。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自1987年至2005年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以年均27.3%的增长速度上升。“十五”期间,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28%的幅度增长。同时,集体劳动争议规模化、组织化倾向明显,有些集体争议还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2005年全国企业发生百人以上集体上访事件722起,比2004.年增加117件,其中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占50.4%。[4]

1991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3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308起,占受理案件总数的4%,到2004年,全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总数达到1924l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7.3%。2005年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9万件,比上年略有增长;共涉及劳动者4l万人,平均每案涉及劳动者人数为21人。从比率看,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案件总数的6.2%,涉及人数占全部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总人数的55.1%。[5]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出,虽然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在劳动争议总案件数子中所占比例在7%以下,但所涉及的人数却占到一半以上。可见,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如何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框架下的集体劳动关系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课题组在其2006年的研究报告一“大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提出,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按照党中央的有关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是: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合作互利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保持劳动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6]这一目标为包括集体劳动关系在内的整个劳动关系调整领域设立了明确的战略。笔者认为,在和谐社会框架下探讨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调整应当具有开放式的视角,既有法律规制的手段,又有非法律规制的举措;需要宏观层面的思路,又需要微观层面的思考。但限于篇幅,以下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对我国现阶段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

1.在法制的框架下,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运作进行规范

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使其达到和谐的途径是多元的,但为有效地调整涉及多方主体的集体劳动关系,首先其基本手段是法制的保障,即通过法律这一最主要的社会调控工具为构建和谐的集体劳动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系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若要使集体劳动关系实现规范有序,其前提条件是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法规基本健全。健全的立法是集体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这是由法律规范的特点所决定的。

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中面临着利益调整问题。这种利益调整的原则应当是,通过法律对集体劳动关系各方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合理地配置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上的权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物质上的利益,集体劳动关系中更是如此。因此,对集体劳动关系进行法律上的规制是促使集体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经过了多年的立法实践,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立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立法活动十分繁荣。但是,就立法的内容看,其调整的主要是个别劳动关系,而集体劳动关系的规范则很少,而这种状况与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现实状况不相符合。我国关于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除了《工会法》之外,反映在劳动法律中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劳动法》中关于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因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就是这十分有限的规定还不是在单独的章节中加以规范,而是插在对个别劳动关系规范的有关章节中。这种规范的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立法当时对集体劳动关系中有关理论问题认识的模糊,同时也反映出对集体劳动关系立法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了对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严重缺位状态。此外,我国现阶段对集体劳动关系调整还表现为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或单独或联合下放的关于三方机制的政策文件。这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文件虽然规制层次较低,但它在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

用。因为,法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还体现在守法方面。而“三方机制”在促进集体劳动关系各方依法行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目前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落后与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例如,《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不仅条目多,内容也比较具体。同时,《劳动合同法(草案)》也即将出台。而规范集体劳动关系的典型立法一《集体合同法》虽然多年前就起步,但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现实中集体劳动关系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法律的规范,因此,加快集体劳动关系的立法是劳动关系有序运行的必然选择。

关于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其具体形式可以视具体时机而定,或者通过对《劳动法》进行修订,将集体劳动关系问题设立专门章节加以规范,或者通过对集体劳动关系某一项内容的立法来规范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集体合同法》,或者通过其他劳动法律法规加进一些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规制内容。关于集体劳动关系的立法内容,要对重要的基本权利问题,而且是现实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法律规范,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如对罢工问题的正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规范。只有对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运行环节予以规范,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才能有序,最终实现相对的和谐。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伙伴合作为基础的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虽然集体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劳动关系双方自主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但其运行机制因国而异。在我国,个别劳动关系比较,虽然集体劳动关系也应当以双方自主协调为基础,但集体劳动关系更需要政府的必要介入,有时甚至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有些国家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是通过立法确立基本的劳动标准,而给予劳动关系双方较大的自主调整空间,所谓的自主调整主要是就集体劳动关系主体在集体谈判的基础上通过签订集体合同来调整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还有的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劳动关系予以较多的直接规范,政府发挥重要的干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取向是,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基本方式,通过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我调节和政府的适度干预,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相对稳定。这里的“自我调节”包括个别劳动关系主体之间与集体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自主调节。但与个别劳动关系相比,集体劳动关系真正自主调节的本质基本还不够成熟,这主要表现在集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体协商、集体谈判制度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现阶段的集体劳动关系调整应当注重宏观层面的功能,即以政府的直接介入、以较深程度的参与为特征。政府具体介入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立法中发挥独有的作用。第二,在三方机制中,以与三方机制的各方主体的合作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协调、主动配置集体劳动关系调整资源的作用。

3.强化对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制

目前,我国大陆的集体劳动争议的涉案人数超过劳动争议总人数的半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途径也是多元素的。然而,比较迫切的治理手段还是对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范。反思我国现行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总体上讲,对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规范是比较薄弱的。在有限的规范中主要是就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所产生争议而言,对群体性的争议的规范很少。而恰恰是后一种情况的争议多发、频发。现行法律对于这种影响广、后果较严重的群体争议的处理与个别争议的处理程序相同,这种规制框架不能满足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现实需要,应当探讨对此类争议进行创新性的专门的法律规制。关于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的法律规范主要反映在《劳动法》的第lO章和《集体合同规定》的第4章。虽然这些规定体现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即注重政府的介入,但对于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参与还没有涉及。另外,关于签订集体合同的争议处理与履行集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体合同的争议处理是否应适用同一程序还是不同的程序,学界还有争论,仍需较多的探讨和论证。但有一点是各方已达成共识,即充分利用现已形成的三方机制的资源,形成符合中国现阶段实际而又科学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集体劳动关系环境。

注释: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1]关于劳动关系的层次结构的提法,参见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从1993年国务院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5条规定推定,在我国发生争议的职工一方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理由的,被视为是集体争议。实际上有关部门亦是按此口径统计的。

[3]参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大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报告主报告),2006年,第10页。[4]参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大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报告主报告),2006年,第12—13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5]参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6年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初稿),2006年,第85页。

[6]参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大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报告主报告),2006年,第19页。

第五篇: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领导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面对这个理念,我们的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成为了当今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问题。本文将从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谈谈怎样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我国政府 公共关系管理 和谐社会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领导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面对这个理念,我们的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成为了当今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问题。本文将从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谈谈怎样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一般理论在政府活动中的运用,是政府部门通过传播、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公共关系所处理的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的关系,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此,公共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组织行为,政府也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处理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二、“和谐社会”的理念

胡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同时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而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科学发展观的基

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就是兼顾,兼顾才能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国家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小康社会的建设包含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相比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更为长远。

三、怎样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政府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政府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强化公共关系意识的前提下,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点,一切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人性化的公共关系管理理念。同时,不断学习,提高政府人员的素质,做到一切为社会公众服务,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

2、建立适合发展的组织构架。在政府机构中设置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做到职责到位,分工明确。这样才能摆脱“踢足球”的不良作风,真真实实为老百姓服务。

3、实行政务透明制度。政务透明就是指政务公开,让公众能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部门。实行政务透明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以保证政府信息来源的畅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设立政府公告栏;借助大众传媒,把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等告知公众,并取得人们的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4、为民众提意见提供多种渠道,促进公众参政议政。政府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对公众的意见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了解社情民意应把握好以下渠道:一是信访部门。二是建立领导部门和领导人深入基层、考察民情的机制,这样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掌握可靠的民情。三是建立民意测验机制。四是积极开展公众建议征集活动。培养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是建立与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各种社会团体都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和利益。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专业性,政府部门与其建立定期协商和沟通的制度,可以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和政策咨询的作用。

5、建立专业的公关危机管理团队。政府要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因为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程序性决策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当代的危机公关管理团队的治理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变为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及公民的自主一起治理;治理程序从仅仅考虑效

率变为公平、民主和效率等并重;治理的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治变为重视法治、德治和社会公民自觉自愿的合作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公关危机,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政府公共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政府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对公众有倾向性的选择造成政府公关的偏失;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理顺公众关系,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要求政府组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拓宽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防范政府组织风险和危机,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提高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巩固执政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努力以人为本,勤政思民,建立国际对话机制,纠正不正之风,我们的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体制将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红梅 公共关系学 科学出版社 2009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法制建设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认识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正确认识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来源:长航局 作者:胡华仿 责任编辑: 日期:2005-12-06 【字体:大 中 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和谐社会纲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程序与法治政府,乃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给不同群体平等地提供与政府沟通的渠......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和谐社会纲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程序与法治政府,乃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经验材料法治是和谐社会诸要素中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要件,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建设法治**是推进我市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首要任......

    关注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基于XX省XX市的调查报告 XXX XXXXX大学 XXXXXXX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笔者搜集网络上对医患关系的热点问题编制了“海南省医患关系调查问卷......

    改善医患关系_构建和谐社会

    改善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顺利开展,而且对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