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时间:2019-05-15 16: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第一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

策划书

活动主题: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做合格交院学生。

活动时间:十二月六号

活动地点:致远楼425

活动对象:汽车工程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101031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十二月十八号到二十一号迎接学院人才评估工作。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院概况,学院的建设情况,学院的未来发展与规划情况,并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这个工作中去。

活动开展:活动分为六个部分:

1】观看学院最近几年重要建设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相关视频。

2】班长为学生做一篇关于学院概况的演讲,包括学院的组成、环境、奖励、成果、教学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

3】团支书针对汽车工程系为学生讲解专家对学生访谈的要点。

4】学习委员就班长和团支书的演讲和解说对学生进行有奖问答。

5】学生在在一起就不懂的进行讨论。

6】班主任就本次活动作总结。

活动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大学,有助于学生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有助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很好的被验收。

人员安排;

主持人:尚玉霞

组织人:祈续瑶

摄像:牛翔亮

策划人:张兵

2011—12—012

第二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汇报

创新求实 科学发展

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会上的主题汇报

2011年10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收获的深秋季节,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专家组一行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这对学院未来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学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学院基本情况和人才培养工作向各位领导、专家做简要汇报。我的汇报分四个部分:

一、历史与现状

第三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1 第二部分 评建情况„„„„„„„„„„„„„„„„„„„„„„„„„„„„2

一、总体设计,以评促管„„„„„„„„„„„„„„„„„„„„„„„„„„„„2

二、系统推进,以评促建„„„„„„„„„„„„„„„„„„„„„„„„„„„„3

三、持续跟进,以评促改„„„„„„„„„„„„„„„„„„„„„„„„„„„„3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情况„„„„„„„„„„„„„„„„„„„„„„„3

一、学院党委总揽全局,引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3

(一)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科学制定并实施学院发展规划„„„„„„„„„„„4

(二)突出行业特征与高职特点,明确学院办学目标定位„„„„„„„„„„„„4

(三)围绕中心工作,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机制„„„„„„„„„„„„5

(四)健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6

二、推进“人才强院”战略,提高总体执教能力„„„„„„„„„„„„„„„„6

(一)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7

(二)用好用足社会智力资源,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8

三、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推进课程改革„„„„„„„„„„„„„„„„8

(一)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8

(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考核„„„„„„„„„9

(三)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组织教学分工明确„„„„„„„„„„„„„„„„„10

(四)加强教学资料建设,推进课程资源的现代化与规范化„„„„„„„„„„10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1

(一)建立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实现顶岗实习全覆盖„„„„„„„„„„„„11

(二)“行、企、校”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训练体系„„„„„„„„11

(三)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12

(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布局„„„„„„„„„12

(五)推进两证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14

五、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专业群„„„„„„„„„„„„„„„14

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6

(一)教学管理过程规范,教学组织平稳有序运行„„„„„„„„„„„„„16

(二)优化教育活动设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17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多元监控„„„„„„„„„„„„„18

七、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

(一)生源数量与质量处于较好水平„„„„„„„„„„„„„„„„„„„20

(二)毕业生质量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1

(三)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1

第四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我院以‚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以规范管理为主线,以深化内涵建设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对2006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自查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学院‛)是新中国创建的首批国防军工院校,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998),建校60年来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占地面积368,851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208,918平方米,实践教学场所103,95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65 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7.56万余册;校内外专兼职教师853 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41人,教授、副教授140 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劳动模范、省级教学名师等10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船舶工程系等8个教学基层单位,‚船舶工程技术‛等31个招生专业(含方向),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5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防军工专业6个、省重点与教改专业1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省高校科研优势与特色领域1个,全日制在校生12346名。

学院同时设有成教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机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构;长江船用机械厂、武汉浪速科技公司等校属科技企业,其主导产品分别通过中国船级社和美国石油学会认证。

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骨干院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第二部分 评建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开展第二轮评估工作安排,学院确定于2011年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把准脉‛、‚起好步‛、‚开好局‛。具体工作安排划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以评促管;系统推进,以评促建;持续跟进,以评促改。

一、总体设计,以评促管(2010.11—2011.2)

2010年11月,学院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2013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0”27号)要求,成立了由教务处牵头的迎评专班,以《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鄂教高【2009】8号)及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基本依据,对2006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组织编制了评估工作方案。

2011年2月,学院将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列入重点工作项目,相继成立了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编发了《2011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任务分解表》等工作文件,建立了评估工作组织管理与工作体系,各部门亦将评估工作要求纳入工作要点。

同时组织《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分解与2011年任务落实工作;组织实施面向中职生、普通高考生的单独招生考试改革项目,组织制订面向普通高考生和中职生的两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实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施‚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等专项计划,为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局。

二、系统推进,以评促建(2011.2-2011.5)

2011年2下旬-2011年3月底,评估工作进入以评促建的启动期,学院按照‚以评促建‛的要求,积极开展评估资料的系统整理与总结,深入推进内涵建设。

同时,按照‚以评促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修订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系部发展规划与专业建设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全面开展‚说专业‛与‚说课‛活动;系统梳理和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优化过程管理。

三、持续跟进,以评促改(2011.3-2011.5)

2011年3下旬-2011年5月,评估工作进入迎评促改的关键时期。按照‚以评促改‛的总体要求,以经过自查自评发现的人才培养工作差距为主要内容,限期整改,逐项落实,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一、学院党委总揽全局,引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简称《决定》)颁发以来,院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研究了国务院《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将‚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列入《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与学院第一届党代会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2006年以来,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一)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优化专任教师结构。近年来,学院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学历提高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执教能力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教学团队。

截止到2011年3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1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40人,占25.88%;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85人,占36.22%;校内专任教师中 ‚双师‛素质教师389人,占71.90%。

完善专任教师管理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建设机制。为提高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学院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遴选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办法(试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决定》以及专任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与科研工作考核等管理制度,形成了‚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执教能力。2007年以来,以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组织境内外专业培训、个性化培训、职业课程开发培训、技能培训等350余人次,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130余人次。

通过系列化培养与培训,近两次职称评审共有144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得到晋升,其中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的48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与湖北省教学名师各1人,聘任‚楚天技能名师‛13名;建成省级教学团队5支,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

实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发挥‚引领辐射‛作用。2008年以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来,学院共组织完成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等三项、四期,共计300余人的专题培训;到对口支援院校开展专项培训8次,受训专任教师近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2009年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二)用好用足社会智力资源,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学院按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确定了‚按需聘用,聘约管理,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原则,制订并组织实施《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试行)》,面向行业企业选聘大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建立了总数达28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实施动态管理,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提高,形成了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实施的教学组织格局。

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学院每年组织人员对首任和常任兼职教师进行各类教学培训;在重点专业设立‚楚天技能名师‛岗,实施专业双负责人制度,增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推进课程改革

学院将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要素与关键性环节,抓总体设计、抓规范标准、抓教学模式改革、抓主讲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条件建设。

(一)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面向岗位,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突出职业能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力,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有机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由支持核心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基础课程模块,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模块,强化专业专项技能的实践训练课程模块,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模块共同构成。四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实现了课程设置与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课程整体构成的‚职业性与逻辑性‛、教学组织过程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考核 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一方面,加大对校内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新建一体化教室35个,同时对原有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环境改造;一方面,制订并实施《关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专用周教学的原则意见(试行)》(2009年6月),调整教学组织安排,对传统章节式课程结构进行基于典型项目的模块化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数,由2007年底以前的十余门,增加到72门。如《数控设备制造与机电联调》课程采用‚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一体教学模式,《船舶柴油机制造工艺设计》课程采用柴油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项目,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专业机房等多媒体教学设施,98%以上专业专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如《船舶管系放样与生产》课程在多媒体教室、船舶机舱模拟仿真实训室等场所交替进行,仿真实训室装有申博、东欣等专用船舶设计软件,学生可进行虚拟工艺设计,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校验。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稳步推进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2008年5月修订了《考试工作管理办法》,不断地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与多元化学业评价机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考评模式。

(三)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组织教学分工明确

目前学院有各类教师853 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 541 人,折算后的校内兼课教师66人、校外兼职教师 169 人,校外兼课教师77人,生师比为14.61。

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主讲教师制度,对校内专任主讲教师进行境内外培训,提高校内主讲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性课程指导,形成了理论性课程以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为主,理实一体课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课程教学格局。

(四)加强教学资料建设,推进课程资源的现代化与规范化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建设。组织制定了《教材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课程标准,印制了《公共课程教学基本文件汇编》和《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文件汇编》等系统化规范化教学资料。

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急需,适应行业需要的特色教材,三年来,已主编公开出版60部,校内教材55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同时注重选用先进适用的高职规划教材、新版教材;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馆藏图书、校园网等公共教学资源建设。近三年新增纸质图书1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600GB;校园网络及时向全院师生员工发布各类信息和资源,如运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发布信息,通过平台师生可进行交流。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通过系统化课程教学改革与规范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2006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网络共享课程65门。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构建校内学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践成果考核与实践过程考评相结合、校内测评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考评管理体系。

(一)建立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实现顶岗实习全覆盖

学院通过制定实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专项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工作经历证书)、《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等规范化管理文件;设计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对顶岗实习实行动态管理等方式,建立了顶岗实习有效运行机制。

全院31个招生专业,共有顶岗实习单位近1100多个,与其中200余家主要顶岗实习的单位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半年以上专业顶岗实习率达到100%; 2008年-2010年超过70%的学生被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直接录用。

(二)‚行、企、校‛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训练体系 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岗位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了由职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单元、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基础技能与专项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在50%以上。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共同编制实训教学文件、共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同承担实践性课程教学,形成了顶岗实习与订单培养方向性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主讲的实训教学组织格局。

(三)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了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建立了教务处、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督导室、各系部、教研室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学生实训成绩考核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考核考评办法等管理规范。

形成了先进适用的校外实训管理规范。制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校外实训基地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以‚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原则,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分片管理原则实施校外实习工作巡视检查制度,实地检查学生实习效果;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系统平台、博客、QQ群等现代管理手段,强化动态管理,实现了专业实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布局

建成一批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2008年以来,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新建、改扩建校内实训基地1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总量达到96个;依据‚设备选型与企业使用、实训环境与生产现场‛双接近的建设理念,建成一批生产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校内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5.38%。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工厂)。相关专业引企入校,通过学院提供厂房设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设计软件,校企合作共建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如上海佳豪船舶设计公司、TCL空调公司、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铁路桥梁设计院集团公司等企业分别在学院设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企业选派工程师进驻实训室,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完成生产设计任务、共同组织专业教学。

营造了适应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训文化环境。按照实训基地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训教学组织与职业素质养成同步实施的原则,在建设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论证与教学项目安排、设备安装调试与实训文化环境布置、实训教学组织与考评等环节,塑造了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与‚6S‛管理模式的实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建立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2008年以来,学院在中型规模及以上企业新设校外实习基地105个,批量接受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达200个。

形成了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措施。一方面,通过政府专项计划争取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加强实训室硬件与软件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企业捐赠等方式争取企业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学院将实训室建设资金、实践教学设备维护维修资金、实训耗材与实训教学管理资金列入财务预算,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2010年仅校内实训耗材支出就达到438.64万元。

通过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不断完善,学院陆续成为国家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示范性实训基地、省国防科普教育基地。

(五)推进两证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学院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标准、资格证书知识考试与技能测评融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环节,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超过98%。

通过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屡获大奖,获国家专利4项,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院连续4年被评为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五、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专业群

形成了适应行业产业链要求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布局。适应船舶工业产业链长、技术集成度高、生产工艺复杂、协作配套性强的产业技术特性,以支持国家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发展为专业建设导向,构建了以船体建造、船机制造、船舶电气装配为主的船舶类特色专业群;以船舶配件加工为主的现代制造类专业群;以轮机管理为主,兼顾汽车检测的交通类专业群;以商品流通为主向供应链管理延伸的现代物流类专业群,以及支持数字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形成了适应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求,社会需求拉动与特色专业推动相结合的集群式专业发展模式。

形成了‚三同步一适应‛的专业建设机制。根据‚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专业建设思路,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组织载体,构建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的专业建设模式;形成了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有机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

形成了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教育理念引领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养模式。船舶类专业与船舶行业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将职业资格要求融于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融于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教学融于技能训练,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 ‚‘与船同行、融学于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了基于船舶建造业、船舶配套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技术业等行业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训练、专业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综合训练递进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根据‚高等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四位一体的课程属性,形成了以‚必需、够用、系统‛的知识性学习支持专业教学、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以工具性语言训练培养专业能力,以系统化方法训练培养科学思维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各专业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企业工作站‛模式将企业生产设计任务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学项目融为一体,实现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四方共赢,成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型案例,入选‚2009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并列入全国首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大会交流材料。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形成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的特色社会服务方式。特色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成功承办了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技能大赛、参与 ‚湖北省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06-2010)‛编制工作调研、湖北省中小企业—科研院所产学合作项目洽谈会‚船舶工业板块‛设计,并获得最佳组织奖;特色专业教学团队骨干作为主讲教师参与湖北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

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十一五‛以来,学院进一步完善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了管理执行力建设,形成了平稳有序的教学运行机制;依据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队伍的综合管理素质,完善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体系。

(一)教学管理过程规范,教学组织平稳有序运行

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规范化‛。2008年,学院全面修订了教学管理制度,按照人才培养过程,汇编印发了教育部、教育厅、学院三级,涵盖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4个大类,46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同时针对兼职教师聘后管理、教学做一体化专用周管理、公共基础课目标教学改革等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改革项目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

强化了教学管理过程的‚精细化‛。进一步完善了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等教学检查,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坚持定期编发‚教学动态‛、充分发挥教学观测员与学生信息员作用,及时通报教学运行情况;完善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及时处理教学责任事故;推进教学文件规范化,强化院、系、室三级教学档案管理;坚持实施与持续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改进教师教学考评,教研室、系部考核,教学成果奖励,形成了鼓励创新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推进了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在用好青果教学管理系统11个基本管理模块的基础上,开发和运用了等级考试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网上测评、班级学分绩点、毕业资格审核等模块,形成了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有机统一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实施了教学管理的‚柔性化‛。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操作原则,2006以来从人才培养方案柔性化设计,教育教学组织柔性化安排,学业考核认定的柔性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教学管理改革,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柔性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优化教育活动设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健全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根据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全面修订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健全了从新生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了‚教育、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体系。不断优化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工作格局;坚持班主任配到自然班,通过培训和研讨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

形成了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服务体系。‚奖、贷、保、助‛相结合,完善了学业资助体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构建‚院—系—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班‛三级预警体系和专兼职队伍立体化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获省厅表彰,并在第一届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推广现场会交流。

推进了教育活动的课程化与基地化。学院将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活动要求‚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活动载体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体化、活动场所校内校外一体化、活动评价课程化积分与测评性记录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的原则,对教育活动进行了整体化设计、项目化组织、系统化安排;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改扩建大学生室内活动基地。

培育了军工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成了舰船博物馆等军工文化教育设施,通过新生军训、军工传统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军校共建、军备专家讲座等途径,培养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养成‚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系统化设计与精细化实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会实践活动等4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改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学院坚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根据学生发展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改进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评先创优项目,进入学生档案。该做法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多元监控

作为教学服务型院校,学院将‚质量立院‛列为基础性发展战略,‚十一五‛以来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指导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首要原则,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形成了运行有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了军工质量文化。无论是原军工系统直属院校,还是隶属地方管理的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将军工质量文化作为学院军工文化建设的基础性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特色内容。将‚军工产品质量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的质量意识,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军工产品质量、关系就业民生、关系国家未来‛的质量观念,是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学院将体现‚质量立院‛基础战略的‚质量工程‛视作关系学院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工程,将教高【2006】16号提出的‚质量工程‛、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提出的‚改革工程‛、‚发展过程‛并列‚十一五‛三大工程,创新了军工质量文化;2007年又将‚轮机管理‛专业《船员培训质量体系》项目纳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进一步创新了军工质量文化;2009年院党委提出了‚抓特色、创品牌‛的质量文化内涵。

推进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以《船员培训质量体系》建设为载体,构建了从院主管领导到基层教学单位的质量管理组织责任体系、质量控制流程与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加强了课程、教材、教师、实训条件等质量资源保障系统建设,推进《船员培训质量体系》的贯标工作,2010年贯标工作通过国家海事局评审。

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2007年,以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主要载体,组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将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体系与实施保障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宪法性‛标准。2008年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组织开展课程保障体系设计与编制,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形成了多元化信息反馈与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院长信箱、教务处处长信箱、教学值班、教学观测员、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为主的学校内部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完善了‚教学动态‛公开通报、教学例会定期通报、专题报告等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强化了期末课程分析、督导员重点监控、观测员全面监控、全体学生网络评教,教师评学等一系列以学院为主体的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学巡视员评教、教改专业验收、‚说专业‛等专项竞赛,以及国家级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评审、重大专项申报与项目验收等政府专项活动,完善了政府主导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实训室建设方案、顶岗实习考评、毕业生跟踪调查、职业资格鉴定、委托独立第三方专项调查等形式,构建了社会参与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通过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各方认可。2009年麦可思公司《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列前4名;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知名行业企业与我院开展‚订单培养‛等多形式合作办学。

七、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生源数量与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2009年学院在全国23个省、市招生。其中河北等15个地区在普高四批一录取;招生总计划为4387人,实际录取4613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4503人,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为97.62%(第一志愿录取数/实际录取数),其中超过三本(本科)分数线人数为4148人;实际报到数4247人,按当年新生实际录取数为基数,该年新生报到率为92.07%。

2010年学院继续在全国23个省、市招生。其中河北等10地区在四批一录取;招生总计划为4300人,实际录取4547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4259人,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为93.67%,其中超过三本(本科)分数线人数为

02122

第四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1

一、基本情况.........................................................................................1

1、历史沿革........................................................................................1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美化............................................................2

3、实训基地建设................................................................................2

4、教学经费投入................................................................................3

5、专业建设........................................................................................3

6、师资状况........................................................................................4

7、社会影响与荣誉............................................................................4

二、办学思路.........................................................................................5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7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7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8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8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9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9

1、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9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10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11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12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13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13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14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5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15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16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16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17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8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19

3、合作共建,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19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20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20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增强社会服务能力..............................21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22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22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23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24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25

一、提高认识,全面动员...................................................................25

二、周密部署,真抓实干...................................................................26

三、以评促建,成效显著...................................................................27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8

一、存在问题.......................................................................................28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28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8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29

4、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9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9

二、整改措施.......................................................................................30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30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0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深化实训基地建设..................................30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30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31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的通知》(苏教高„2009‟39号)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苏教高„2011‟19号)等文件精神,我院从2009年12月21日起,全面启动迎评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学院开展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凝炼办学亮点,查找分析问题,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院评估领导小组对照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逐一自查和自评,形成本报告,请专家组予以审核。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学院是一所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举办的全日制、公办、市属普通高校,分中央门和沧波门两个校区,其中沧波门主校区位于麒麟科技创新园内。学院可溯源至两所独立设臵的行业、企业办成人高校,一所是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批复备案、南京市机械工业局组建的南京市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另一所是由原江苏省电子工业厅主管、— 1 —

七家原电子工业部在宁直属企业联合举办的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200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批准(苏政复„2006‟33号)两所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市属专科性质的学院。2009年7月,学院两个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对学院资产进行了重组,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理顺了学院的管理体制,为学院的发展解决了管理上的障碍,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全资直属单位。

2、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

目前,学院拥有沧波门和中央门两个校区,学院占地总面积186,667㎡,建筑面积129,880㎡。今年五月份,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自筹资金近3000万元,启动了校区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工作。新建图书馆、报告厅、实训楼以及两栋办公楼;对学院校门、行政办公楼、礼堂及校内环境进行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3、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高职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学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学院教学经费总体不足的前提下,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挤出资金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两年多来,学院共投入700多万元,建成5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集中精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利用主办单位的企业资源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到目前为止共建有96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72万元,保证了学院

常设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对已经建成的96个校外实训基地按核心、紧密、和半紧密进行分类管理,吸引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2010-2011学年中,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修订、专业建设研讨以及学院课改、教研活动达170余次,接待学生量为3719人次,学院安排指导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教学指导、检查和管理共491人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我院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教学参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教学经费投入

近年来,学院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确保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需要。2010-2011学年学院总收入3,981.820万元(不含社会企业捐赠或准捐赠),总支出3,729.58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经费支出1,936.81万元,占全学年总支出的51.93%。近三年,投入图书资料经费达5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书24.6万册,生均图书47.67册,生均年进书量7.27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370种,外文纸质专业期刊5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新增万方和读秀两个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总量1650GB,生均电子图书327.38MB,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可容纳235人同时阅览,建有60座的电子阅览室,读者可方便快捷地利用馆藏资源。

5、专业建设

学院共设“三系一部一院”,即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系(部)下设11个教研室。拥有

25个专业(不含方向),课程322余门,其中A类课程50门,B类课程193门,C类课程79门。在学院2010-2011学年所开设的课程中,B类课程和C类课程的比例达84.47%,其中院级精品课程立项38门,验收认定院级精品课程17门。6个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为品牌特色专业。

6、师资状况

根据2011年数据采集平台统计,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4129人。专任教师154人,生师比达到16.72:1。其中,高级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比为22.73%;中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为21.4%。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7人,占37.01%,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68人,占44.16%;“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为1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08%。为丰富实践教学,学院聘请了183名校外兼职教师(含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承担的课时量为21717学时,较2009-2010学年增长了89.09%。此外,学院还安排了16名校内兼课教师和12名校外兼课教师,主要是承担公共基础及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

7、社会影响与荣誉

组建高职院以来,学院利用企业(行业)办学优势,加快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据麦可思(MYCOS)数据有限公司(第三方)发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先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2010报告》统计,我院的2009

届毕业生,在全省57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22名;2011报告中,我院的2010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了12位,就业竞争力指数升至第10名。2010被被评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振兴机电建功立业先进单位”。学院同时还是“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基地。

二、办学思路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贴近行业,加快发展。践行“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此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学院明确了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

以“机电及相关行业高职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渗透到现代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最终形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好、实践能力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办学目标定位

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

服务领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形成以机电、数控、电子、网络等专业(群)为主体的专业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办学规模:坚持“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学院的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5500人左右”。

办学水平:加大办学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着力提升内涵和质量;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办学特色,确保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

4、办学层次定位

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兼顾企业职工培训,适度发展成人教育。

5、专业建设定位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对应调整和设臵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建立“全程合作、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好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的专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3-5个品牌专业。根据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增设4-6个新专业。

6、服务面向定位

扎根行业、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华东。

7、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群)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学院发展定位,确定学院未来的发展规模,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保持在5500人,每年招生规模达1800-2000人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注重行业培训、成人教育,为机械、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与特色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探索、总结、凝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学院事业发展平台

作为学院主办者的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原南京市机械、仪表、电子三个工业局合并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下辖企、事业单位120余家,年产值近400亿,所涉领域覆盖了学院现有主干专业,这为学院依托行业、整合资源,打造事业发展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理顺办学体制,排除发展障碍

学院是由两所行业举办的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建校初期,由于两校的人、财、物隶属不同,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为排除阻碍发展的体制障碍,经集团公司董事会研究、并报请南京市国资委同意,以2800万资金整体收购原南京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全部资产,使学院成为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全资直属单位。并以此为契机,顺利完成了学院的事业单位登记注册、人员劳动关系变更、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学院管理模式,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挥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发挥主办单位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功能,利用学院与企业之间原有的历史关系,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产品、设备与技术以及校企间合作的内容不同,选择集团内优质企业,按照“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三个层次分层建设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特征的“工学合一”校企合作新模式。同时,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经济、科技和劳动人事工作等会议,了解行业经济、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发展动态,为学院构建了校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参与南京机电行业协会和南京机械工程学会的活动,成为会员,并被推荐担任两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集团公司内外企业之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鼓励并推荐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分会,目前已有44名专任教师成为机械工程学会正式会员,为教师与企业专业科技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发挥集团公司的干部培养和交流机制的作用,每年派员定期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并利用交流机会到企业任职锻炼,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校企互利双赢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要求,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选择集团内南京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与学院建立核心型和紧密型的合作关系,配合企业经济发展,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在服务企业、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同时,为学院创建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集团公司所属,设在学院的国家级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各类中高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在服务企业、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校企互动、分层递进,推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外引内培、校企互动,努力打造“双师素质”队伍。

1、创造有利条件,引工程技术人员进校,着力打造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源自两所企业办的独立设臵成人高校,曾经直接参与举办的大型企业近二十家。在学院有过教学经历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数以千

计,这为学院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源保证。

学院每年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筛选,兼职教师稳定在200人左右。为了保证企业兼职教师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学院调整了作息时间,周日与周五对调。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有了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时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近年来,在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中,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通过集团公司转为专任教师的人数近20人,其中多数已经成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11年学年校外兼职教师183人,他们主要来自于三乐电子集团、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嘉环公司、南京汽轮集团等南京知名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计21712课时。

2、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双师素质”队伍 学院注重双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在职读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相关的资助政策。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特点,校企双向互动共同培养,出台《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举。2011年,学院有43名教师参加了各类在职培训,51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79名教师获得了各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就有36名。

3、夯实基础、分层递进,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脱胎于企业办成人高校,在90年代末,师资队伍出现断层,导致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针对现状,学院本着“夯实基础,分层递进,逐步完善”的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基础上,打造“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三合格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制订了学院教师 “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进阶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切实培养,促进教师成长。具体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学历提升,逐步提高我院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内培外训、教学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实践等多种措施培养、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制定学院师资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有组织的开展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取得各级相应专业的岗位技能等级证书,并据此进行考核。此举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大幅提高,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基本保证。

其次,依托核心型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结合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骨干教师赴专业对口企业的相关岗位,有任务有目标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如脱产实践、业余挂职、假期轮训、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等。实践证明,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第三,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制

高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学院源于成人高校,多年来在教师教学与教科研、教师使用与培养等关系处理上,受教学经费和条件的制约较大。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在基本建设任务重、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以各种形式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能够担当院级专业带头人作用、牵头组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备标杆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16名、院级名师7名。

近两年来,学院先后安排赴企业锻炼学习的教师总数超过90人次,基本涵盖了专业及专业基础教师队伍,取得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79人,双师素质教师111人,青年教师中参加学历提升的27人,专任青年教师(45岁以下)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青年教师比例超过40%,教师在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5篇。

三、规范管理,过程监控,完善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院提供“四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服务的基石,更是学校的生命线。近两年来,为适应以“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和社会参与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充分体现了质量监控方法的多样性、针对性、准确性,监控措施的过程性、多元性和监控反馈的指导性。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学院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文件。采用“双线监控、四级管理”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模式。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监察院控运行活动线;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全体师生”作为教学督导监控运行活动线。实行“院级监控重在目标、系(部)监控重在过程、教研室监控重在岗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四级质量管理的机制。

学院建立了由听(观)课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秩序督导巡视制度、教学秩序巡查与通报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系(部)级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和业务档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与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制度组成的学院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强化了质量意识。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教学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含顶岗实习)质量标准等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毕业设计标准等学生学习质量标准以及各类部门管理标准,切实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

(1)学院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督导室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调研)和指导;教务处加强对教学过程(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质量检查与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的审议;学院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学情况。

(2)强调系部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监控,包括对教师教学文件、教学进度、考试试卷的审查和对课堂教学的听课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教学质量控制起了关键性作用。

(3)做好学生的评教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师测评和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教结果的意见由系部反馈给任课教师,并督促改进。

(4)建立教学质量奖惩机制,教师教学质量作为评优、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3、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企业评教等方式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学、企业评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通过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调查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考核覆盖面94.8%,学生参与度99.88%,同行参与度94.16%,社会参与度92.35%。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院各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找准问题、拟定对策、持续改进,并以此作为衡量各系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全程合作、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理念,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先后出台了《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在我院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近几年来,各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征求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臵、调整教学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商定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合作开发课程,力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规范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对应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如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与江苏邮电建设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网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软件技术专业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两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开发、测试人才,全面按照职业需求设臵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用南京第一机床厂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成功做法合作开发《机械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作为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机械类专业的选修课程。目前,学院已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7门,并且每年通过召

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工作会议,对联合开发和引进的课程进行修订与完善。

2、立足行业,加强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学院以“服务行业、服务园区”为功能引领,建立了专业建设与开发的调控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和设臵专业;建立了重点专业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目前,学院招生专业16个,初步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和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三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特色专业的辐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学院根据行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找准专业建设优势,立足特色,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重点构建“123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即“1接轨、2融合、3共建”。1接轨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接轨;2融合是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3共建是指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

3、全程合作,创新“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紧紧依托主办企业集团,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以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职发展的理念,结合我院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深化内涵、努力践行,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工学合一”----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体现“工学合一”----将企业各岗位的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努力践行“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工学合一”----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环境体现“工学合一”,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化”与校外“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基地的“课堂化”建设,努力创建工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环境;教师角色的“工学合一”-----致力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模式探索,倡导赴企业教师胜任生产、科研、管理,进课堂兼职教师精于言传、身教、育人;学生身份的“工学合一”,爱岗敬业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学院学生一入学就明确“准员工身份”,从入学教育开始,注重专业与岗位的兴趣与爱好培养,注重教室与校内学训场所、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学生与员工”身份转化,加速“身份合一”。

五、资源共享、分类建设,推进“双化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根据专业设臵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

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 三个层次校企合作单位,分类共建 “综合型、专业型、普通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校企双方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同时将企业文化和岗位规范与教学规范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课堂化的校外实习基地”。

1、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按照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的顺序,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保证“工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以核心型、紧密型合作企业为平台,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围绕学院实践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第一,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标准,按照企业化的理念进行设计,共同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第二,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和实训计划,并签订工学交替实习协议书,规范和约束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控制,保证工学交替的顺利实施;第三,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实践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重点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 二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三是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规范实践教学各项工作,学院相继出台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工学交替校外实习管理办法》、— 18 —

《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课程设计工作管理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细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2、创设职场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学院着力构建具有职业氛围、功能齐全、配臵合理、初步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2572万元(单价500元以上的设备),建有电子与通讯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57个。学院结合现状和外部环境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创新上做文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企业化运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学院电子工程系与南京长江无线电厂合作共建的以生产真实电子产品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机械工程系与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共建的机械产品加工“模拟车间”;信息工程系与南京神骏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神骏装饰室内设计“工作室”,利用网络系统管理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成立南京机电系统集成公司虚拟公司和南京启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个“虚拟公司”。

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养成,而且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3、合作共进,建设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平台,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对口、功能齐全、规模适当、就近实习”的培养原则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建设原则,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96个。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

践教学要求,以企业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和可提供的实践条件为基础,按照课堂教学的要素设计校外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企业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校外实习基地课堂化”。电子工程系与南京三乐电气有限公司、索尼数码(无锡)有限公司和南京飞腾科技有限公司等核心型企业共建电子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机械工程系与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南京汽轮电机集团、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工艺装备厂共建相应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信息工程系分别与江苏微软、中兴软件、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采购中心、江苏禾竺动漫公司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学知识、练技能、做产品,学练融合,把学习过程融入生产过程之中;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学生校外学习,按照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六、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

1、明确责任、加强指导,提高“双率一度”

学院目前招生专业16个。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经济特点,依据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确定招生专业及招生规模,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类、电子类专业为主体,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对就业前景好,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适当的扩大招生规模。由于江苏高考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学院及时调整思路,结合近年各省生源分布情况及我院录取、报到情况,对生源质量不高,报到率相对较低的省份缩减或取消了计划,对生源充盈,报考录取率高的省份加大计划的投入量,确保生源稳定。随着内涵建设不断深入,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和办学影响不断增强,学院生源一直比较充足,录取分

数线一般超过省控线80分左右。今年,学院计划招生1800人,第一轮投档率93.85%,报到人数1616,报到率90.08%。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就业院系二级化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就业方面,始终将“双率一度”(对口就业率、高端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协议就业率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1年8月31日,学院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接近98%,其中协议就业率超过了92%。与此同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攀升,据第三方(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调查统计显示:我院毕业生半年后的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人均收入2658元,较之我院2009年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在该公司的另一项就业综合竞争力指数中,我院在省内公办高职院中的排名也从2009届的第22位,上升到2010届的第十位。

在创业方面,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学院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实践中,以模拟车间、虚拟公司等作为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他们将来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已经有十余位毕业生成功创业。

2、产学合作、互惠双羸,扩大社会影响

学院依托行业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南京三乐集团为基础、延伸至省内行业企业,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学院与9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49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南京市

机电行业协会、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身份,结合我院专业技术优势,对南京众德利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无线电厂、南京开关厂、海信(南京)电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利用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和南京三乐集团所属的两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发挥“国家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级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四大基地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009-2011两学年累积开展社会技能培训9841人次,中级、高级工培训与技能鉴定7857人次;依托“两大机构---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每年开展约1000人次的安全电工、电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上岗证”的培训与考证工作,为社会培训输送600多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另外,学院加强与江苏省技能鉴定中心、南京市技能鉴定中心和相关区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为其辖区内相关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承担相关考务工作,每年承担江苏省职业资格鉴定统考近6000人次的考务工作。

七、德能并举,以德为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针对新时期培养对象的特点,学院积极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划,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德能并举,以德为先”的原则,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学院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

职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010年,专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两课”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设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第一机床厂和麒麟街道等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丰富的、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把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院积极做好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通过党课,普及党的知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宣传与发动工作;通过党校,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端正入党动机;两年来,有近3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37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近年来,学院先后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中心”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直面学生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直接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前途等方面的问题或困惑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服务。中心除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设立了“专家工作室”,专家定期来校,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和专业的指导。“大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中心”,由后勤处、学工处和物业管理公司安排专门人员联合办公,专门设立办公室和专线电话,重点关注学生的食宿状况。该中心重视学生的声音,指导伙管会、宿管会等学生组织,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学生满意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合学生规划

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就业机会与创业渠道。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以积极向上,展现大学生风采为主导,以学生社团组织为载体,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课堂之外同样也发挥出了育人的功效。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学院、各系、社团三个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每年开展主题活动,如每年的迎新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运动会、一二.九大合唱、十佳歌手大赛、星级宿舍创建、大学生综合才艺展示、社团巡礼等。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兴趣组织系列活动,如制图大赛、操作技能大赛、电子DIY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生涯规划大赛、书画作品大赛、主题征文比赛、英语单词、表演比赛等。学院现有各类学生社团16个,课余时间,他们的身影跃动在校园的各个场所,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在社团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与开拓。

主题班会是学院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学院学生主题班会组织管理办法》,从班会的主题确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在各班常规主题班会的基础上,每学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主题班会评比,达到强化主题教育效果、锻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际体验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从中感受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社会,加快成长,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时光。

第三部分 评建工作情况

我院从2009年12月启动迎评工作以来,全院上下思想一致,凝心聚光力,高标准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力争通过迎评创优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认识 全面动员

评估是对学院办学和教育教学的一次最全面、最完整,最详尽的检阅,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求严格。为了做好本次迎评促建工作,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迎评促建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迎评促建办公室,在学院形成了院、系两级评建工作的组织网络,负责全院评建工作的统一策划,各项评估指标的落实,评估材料的准备、收集、整理等,并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迎评促建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评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学院为此召开了四次全院教职工评估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进一步使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这次评估工作对于学院发展的重大意义。

“迎评”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质量意识进一步的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还有利于引导学院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评估还可以促使学院发现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对照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抢占先机,实现学校的振兴。因此,评估工作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对学院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针对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评建办公室在学院评估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评估文件和评估指标内涵,将评估的二级指标和主要考察内容分解到有关部门,各单位对所承担的任务也相应做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两年来先后邀请了教育评估专家、课

程研究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近20人次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在学院网站上开辟了专门的迎评促建网页;编印了“迎评促建工作简报”;广泛地宣传发动和务实的迎评工作,使全院评建氛围更加浓郁。党政之间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互有分工、各有侧重,学院各部门、各环节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的职责职能出发,投身到了迎评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周密部署 真抓实干

为适应高职学院新的发展形势和办学要求,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文件精神,我院本次评估以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硬件设施评估向软件(内涵、质量)建设转变、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为要求,通过专业剖析、听(说)课评比、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分项自评以及学院自评,发现问题,找准差距,分析原因,明确对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先后制定了《学院迎评实施方案》、《评建工作手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工作实施方案》、《迎评材料准备要点》、《专业剖析实施计划》、《教师说课实施计划)》等文件。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报告》等文件的撰写;评建办在各部门上报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迎评主材料以及各项支撑材料已基本到位;评估所涉及的各项数据和观点的相关原始材料也都收齐。学院还要求各教学部门认真执行专业剖析和说课方案要求,做到“每个专业都要剖析,每门课程都要说课”。进行了6轮说课活动和5轮专业剖析;发布了40余期迎评工作简报; 编印了评建学习手册;组织了对文件的学习和考试;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并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有关迎评工作的各系部教学文件,实验实训资料完备统一,档案规范,各种支撑材料齐备,基本按照原定的计划与安排稳步推进。

三、以评促建 成效显著

“评”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在“建设”。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围绕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使全院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对评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对评估20字方针和评估文件的内涵加深了理解,质量立校意识、规范管理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贯彻。二是加深了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端正了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促进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推动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验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近两年来,累计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超过700万元,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四是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青蓝成长工程”,培育了一批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五是深化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建设重点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全面完成了各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梳理工作,确立了专业带头人,组建了课程团队等,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了项目课程改革;六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体系已经形成,新建和完善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96个校外实习基地;七是健全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

系,教风、学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八是创新院系两级管理新体制,全面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改革,逐步建立了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两级管理体制,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九是加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迎评促建工作给学院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广大教职员工看到了学院美好的未来,也更加坚定了教职员工投身教育办好高职教育的信心。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自建和自评,我们感到,虽然在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加以整改。

一、存在问题

1、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2006年4月,两校合并组建为高职院校时,学院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仍采取自收自支的模式,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导致教职员工人均收入偏低,教学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日趋合理,但教学团队、— 28 —

专业带头人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中,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不多,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大。

3、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建了5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96家校外实训基地。存在问题是: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方面,数量偏少,只能满足部分专业校内企业化实训需求;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虽制定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但跟踪管理力度仍显不足。

4、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需大力加强

近年来,我院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标志性教学成果不足,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和教学名师有待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偏少,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5、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学院进入普通高职教育领域时间较短,教职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思路、规律等认识还不够到位。

二、整改措施

1、争取教育经费投入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主办方的沟通与联系,争取教育经费投入;拓展资金渠道,多方面筹措办学资金,力争教育经费达到国家合格标准。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专任教师的“双导师”制度和“三合格”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与考核办法,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

3、密切联系合作企业 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新、改建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满足更多专业的企业化实训需求。拓展合作企业数量,建立更多核心型、紧密型的合作单位,丰富校企合作方式,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巡回访查机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4、整合资源,重点突出,加强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

按照省级、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相关标准,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重点加强与核心型和紧密型企业的合作,建立“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发展、互惠共赢”机制,大力推进项目(课题)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着力培养院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按照“123”专业建设模式,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5、探索高职教育发展 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

继续组织全院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优化整合现有专业结构,动态发展专业建设,以适应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这种坚持和坚韧,就是我们学院发展全过程最真实的写照。依靠无怨无悔的坚守、顽强不息的拚搏、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身负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持久阵痛,不仅没有被历史的潮流淹没,更没有在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而是越做越强,不仅为社会广泛认可,更得到了主办单位、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这是一段历史,是所有“职大人”付出的心血甚至是毕生的代价所书写的历史。今天的机电人为自己曾经拥有的这段历史而感动、自豪,也必将成为我们新一代机电人永远传承的精神。

借此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良机,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充分吸纳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过程

中,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学院的快速发展。决心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力争把学院办成一所规模适度、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辐射功能的高职院校。立足机电行业,服务地方经济,面向江苏,辐射华东,培养大批既具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应职应岗能力,团队与市场意识好、创新与奉献精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机电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

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

按照伊职院发【2012】57号文件,关于印发《伊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先将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工作整改方案汇报如下:

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布置教师进一步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多多借鉴相关专业的先进经验,认真的了解了他们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经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情况,学习兄弟院校相关系部的先进办学经验和理念,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系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教师学习、培训的新途径,提高办学质量。

二、完善人才培养合作办学机制。按照评估整改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指示精神,我系将与现有的合作办学单位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强与伊春光明股份公司合作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合理制定招生标准及招生规模,加强专业调研,研究修订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推进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较为稳定的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水平,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三、加强对教学质量管理、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1、对学生上课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班级,当场整改,促进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经过努力,从每天反馈的情况来看,美术系学生旷课情况较少,教师能够在严格执行学院有相关教学规定,无违纪行为。

2、加强晚自习检查力度。对学生的晚自习出勤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各班晚自习质量进行监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继续举办全系技能大赛和学生作品展,如:每年一次的学生技能大赛大赛、艺术节大型综合美术类比赛。通过比赛,吸引学生投入到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每学期坚持举行教师互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师清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促进了师生的融合。

5、加强对常规性教学文件的检查和存档工作,保证各项教学文件完备,注意系统地积累原始性支撑材料和教学档案,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分门别类,管理责任明确。做到材料翔实、详尽,全方位反映教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如各项教学活动、各项党团活动等材料,以及所有的实训教学等材料在结束后的一周内必须上交,及时存档;教师的教案、教学日志的准备和填写要规范,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认真等;

四、开展项目化教学服务地方经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实践性较强,我系根据学院确定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确定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原来的培养“艺术型”设计师转向培养“市场型”设计师,依托现有的艺鼎装饰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特点,以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漫制作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主要方

向,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为伊春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服务。

五,按需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基于人生发展历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优化课程,明确课程定位。基础课依据学院有关要求进行设置,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课设置在实践专家访谈法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课程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准确把握课程性质与类型,清理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关系,以专业为起点,推论以专业发展带动下的专业群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教学体系下的课程标准建设力度。

接下来的一年,我系将在学院整改要求的指引下,通过评估整改工作,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系部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系部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我系的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快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步伐,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陪伴学院共同发展。

下载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题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08]130号)精神,以及《xx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总体规划》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作预评估欢迎辞

    **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预评估欢迎辞尊敬的杨应崧组长、各位专家、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在这秋枫落尽,冬意渐浓的季节里,我们满怀热情地迎来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各位......

    08.10.22.学院印发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的通知

    清职院办„2008‟49号 印发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的通知 各处(室)、二级学院(系、部)、中心(馆): 现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并根......

    人才培养评估访谈

    人才培养评估访谈1、我院接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并推进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我校......

    高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题片(解说词)

    远 航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纪实 文明浸沃土,文化润山川。 八百里伏牛逶迤,得尧山壮丽、平西湖水秀美,蕴中原煤仓、中国盐都,育平顶山一方风情沃土。 数千载滍水......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xx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鲁教高字[2009]5号)文件精神,......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xiexiebang.com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材料完成情况汇报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材料完成情况汇报校监察室: 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我处高度重视。自接到通知以来,处室全体工作人员根据学校安排和要求,严格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