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2022-1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2、培养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

2、幼儿用书。

3、教学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胖娃娃和小老鼠》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开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提问:小老鼠给了胖娃娃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一箱图画书)教师提问:胖娃娃看到书后发生了什么事?小老鼠做了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书太小,胖娃娃看不清。小老鼠抬来放大镜。)教师提问:最后怎样了?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胖娃娃也能看清楚小老鼠的图画书了。)

3、通过亲自尝试使用放大镜,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出示放大镜,并介绍放大镜的拿法和使用方法。

请幼儿自己通过放大镜看一看身边的事物,并谈谈看后的感受。

教师提问:小朋友,用放大镜除了把书放大还可以把汁么放大?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放大镜可以放大小的东西)教师提问:故事中胖娃娃为什么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知道胖娃娃是因为书太小,看不见书上的内容。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让放大镜帮我们看什么呢?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如叶脉、昆虫等,让幼儿知道可以用放大镜去看我们平时用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背景

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对新鲜的、感兴趣的事物询问、探索,特别喜欢寻找草丛里的小虫子、小动物。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幼儿无意中在围墙的草坪里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蜗牛,就大声喊:“快来看,小蜗牛。”大家都围过去:“真的是蜗牛呀!”“小蜗牛身上有壳!”“小蜗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这个有关蜗牛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发动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蜗牛,并搜集关于蜗牛的一些资料,为了让幼儿对蜗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关蜗牛的图片、VCD、录像、放大镜等;

2.课前捕捉蜗牛。

活动过程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师: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幼A: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

幼B: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幼C:蜗牛还有两根细细的脚呢?

师:蜗牛头上的角叫触角,那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师:就长在触角上。师: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幼A:蜗牛没有脚,它身体一动一动的就是在走路。

幼B:蜗牛没有脚也能走路,它本领真大。

幼C:不是,蜗牛有脚的。师:你怎么看见蜗牛有脚的?

幼C:反正我看见的。

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评析: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大家为这惊人的发现而欢呼。幼儿通过共同探索活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2.观察蜗牛,观看VCD,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幼:(观察)蜗牛爬行。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幼A:蜗牛走过的地方有一根白线。

幼B:这白白的东西是什么?

幼C:是小蜗牛的唾沫。师:这可不是唾液沫,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幼A:那为什么要分泌这种白色的东西呢?

师:让小蜗牛自己来告诉你们吧。(观看VCD“趣味动物小百科)师: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3.交流信息,继续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在前一次“蜗牛大搜索”活动中,孩子们都产生了一个问题。师:最近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蜗牛?

幼B:蜗牛是不是都躲起来了。

幼C:蜗牛怎么老喜欢睡觉,它冬眠了吗?师:老师也觉的奇怪,蜗牛好像很少,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幼A:我爸爸帮我去图书馆查了,蜗牛要冬眠的。

幼B:我妈妈对我说,她在网络上看到的,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师:蜗牛真有趣,我们观察很仔细,了解的也很多。让我们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动延伸

用橡皮泥做蜗牛。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感知活动,感知、探索荔枝的特征。

2、探索怎样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剥开荔枝,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荔枝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你们吃过荔枝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荔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荔枝是怎样的呢?

二、探索荔枝的奥秘。

1、看一看

师: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荔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摸一摸

师:用小手摸一摸荔枝的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3、剥一剥

师:荔枝里面有什么呢?自己想个最好的办法来打开荔枝,待会请你来告诉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荔枝打开的?

师:我刚发现有小朋友是用嘴巴咬的方法去打开的,这样一点都不卫生,所以我们不好用嘴巴去咬荔枝。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要又快又方便。(尝试第二次剥荔枝)

4、闻一闻

师:我们都剥好了,发现里面的荔枝肉是有点透明的,那我们现在闻一闻,荔枝是什么味道?

5、尝一尝

师: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荔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看一下荔枝肉里面还藏着什么?

师: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是荔枝也不能多吃,多吃会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出汗、肚子疼、心慌等现象,会得“荔枝病”呢。

三、利用荔枝壳、核制作装饰画

师:现在我们用剥下来的荔枝壳或核拼成一幅画或一个作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

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春笋,了解春笋的基本特征。

2.学习剥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准备:

春笋若干,塑料筐,竹林视频,小刀,黑板。

(一)观察外形

1.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好东西,看看是什么?(出示春笋)

2.我们一起看看春笋身上有什么秘密?

3.幼儿自由观察春笋。

4.集中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秘密?

5.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简笔画。

——笋长的怎么样?(上面大,下面小。)像什么?

——身上有什么?(笋壳)有多少笋壳?笋壳是什么颜色的?

(二)剥笋,了解内部结构

1.帮食堂阿姨来理菜了。请把最外面的一层笋壳剥下来。

2.你是怎么剥下第一片笋壳的?(先找到最外面的笋壳,一层一层绕着剥)

3.笋壳长的什么样?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4.引导幼儿从下往上把笋壳全剥下来。剥笋壳时发现什么秘密?(颜色越来越淡)

5.剥下笋壳,里面的是什么?(笋肉)它是什么样的?

6.猜猜笋肉里面有什么秘密?

7.教师操作,用刀切笋。先横向切,观察笋是空心的。再纵向切,观察一节又

一节的特征。

(三)笋的生长和用途

1.笋有什么用处?

2.笋生长在哪里?它长大了是什么?(出示竹林图片或视频)

(四)延伸

——带孩子到附近的小竹林找春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

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拥有宽大的草坪,有多条小路,有树林、山坡。到了春天,草绿了,桃花开了,一些小虫子也出来了。孩子们很爱在草坪上玩过家家、挖土、玩沙。有时老师会听到几个男孩子说:“老师,我捉了一只西瓜虫。”引得其他孩子都来观看,都来找西瓜虫。西瓜虫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虫,因名字感觉亲切,还会像变魔术一样变成西瓜样子,一直受到孩子们的关注。

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样子?在哪里容易找到西瓜虫?西瓜虫吃什么?……等问题都是孩子们爱问的问题。教师由此设计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西瓜虫”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了解、认识西瓜虫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小虫子,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2、认识西瓜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3、学会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捉到西瓜虫装在观察瓶中;

2、放大镜、透明塑料杯、每人一份。

3、西瓜虫图片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介绍小伙伴,了解西瓜虫的生活环境及名称

今天小朋友到这里来玩,还带了一个小伙伴呢。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小伙伴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那我也叫它西瓜虫吧。)

你是在哪里找到这个小伙伴的?这些地方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原来西瓜虫喜欢住阴暗、潮湿的地方。姜老师告诉你们,西瓜虫还有一个大名,学名叫“潮虫”。

二、观察西瓜虫,认识西瓜虫的身体、外形特征和习性

1、我们的小伙伴太小了,用什么可以帮我们看得更清楚呢?——放大镜

现在你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西瓜成身上有什么?(它背上有什么、头上有什么?有多少对脚呢)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教师指导观察,了解幼儿观察情况

2、交流西瓜虫的外形,西瓜虫为什么会蜷起来?

让我们的小伙伴休息一下,我们轻轻坐到这边来。

提问:你看到西瓜虫身上有什么?

①你知道哪边是头吗?

②你数清它有几对脚吗?

③西瓜虫为什么可以蜷起来?

小结西瓜虫外形:

头、触角、躯干、许多节、七对脚

(以上边讲边看图片)

3、西瓜虫什么时候会蜷起来?它为什么要蜷成球形?

西瓜虫真的死了吗?

教师小结:西瓜虫蜷起来是为了躲避敌害,假死。是一种自我保护。

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会这样自我保护?

4、跟西瓜虫游戏

(大块积木,纸棒)

你可以把小伙伴请出来玩一玩,在手上、地上、玩具上,你也可以用小棍在西瓜虫的小房子里玩。你可要照顾好你的小伙伴,别把它弄丢或踩到了。

幼儿自由玩虫。

5、结束

1)我们要带小伙伴回去了(集中幼儿)

2)你跟西瓜虫玩的快乐吗?我们玩了昆虫,要把手洗干净。

活动延伸:

1)你知道西瓜虫吃什么吗?它是益虫还是害虫?

2)我们回去喂西瓜虫就会知道答案了。

3)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小朋友要耐心观察,看谁先发现西瓜虫的秘密。

活动反思:

首先,从内容选择、材料准备方面来看。孩子们很喜欢小动物,西瓜虫因为会蜷起来而显得很有趣,又不咬人,男孩、女孩都不会太害怕。西瓜虫很容易找到,材料准备上,每人一只虫、一个观察盒,方便孩子仔细观察、亲自操作。

在探究西瓜虫为什么会蜷起来这一过程中,让每位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小伙伴,介绍伙伴的名字,既拉近了孩子和西瓜虫的关系,又反映了孩子对西瓜虫已有的经验、认识。认识西瓜虫首先从观察身体结构开始,观察西瓜虫实物,用放大镜能看得更清楚。看图片可以准确的认清头、触角、几对脚和变成球形的样子。孩子们很惊喜地发现西瓜虫身上一条一条的线。认识西瓜虫也是为探究西瓜虫为什么会蜷起来做准备。因为西瓜虫的身体特征才使它可以蜷起来。

在“假死”讨论这一环节,孩子们对“危险—自我保护”讨论不够,教师就在操作活动中再引导、观察、讨论。跟西瓜虫做游戏孩子们可开心了。利用积木、纸和笔,让西瓜虫爬、滚、比赛,让西瓜虫的有趣发挥得更好,还有几个孩子自发地给西瓜虫画像,把自己的认识展示出来。

总的来说,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在原有认识基础上提升了经验,知道了“潮虫”这一名字,对西瓜虫的生活环境、西瓜虫的身体和“假死”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活动中,孩子和老师、孩子和虫、孩子之间亲近、愉悦,乐于探索,较好地达到了三个目标。课后,孩子们对兴趣更浓了,纷纷要求带回家去喂养,延伸活动很自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

【目标】

1、通过看、摸、闻、剥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教幼儿学会种大蒜的劳动技能,激发对大蒜种植的兴趣。

3、通过认识大蒜、种植大蒜,使幼儿充分感受大蒜的作用并乐意吃大蒜。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2、课件PPT3、幼儿具备一定知识经验

【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上次,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在种植园里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还记得么?(拔大蒜)

(2)谁知道大蒜是怎么来的?(幼儿猜想)

(3)(出示大蒜生长图)原来,大蒜是大蒜头发芽长出来的。

(4)你们知道大蒜头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吗?(土里)

(5)播放课件,蒜头宝宝从土里蹦出来了,现在,它要蹦到小朋友的篓子里去了!

2、认识大蒜头,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大胆探索

(1)玩一玩,你的蒜头宝宝是什么样的

(2)剥一剥,你发现了蒜头宝宝的什么秘密

(3)闻一闻,蒜头宝宝有什么样的味道

(4)咬一咬,蒜头宝宝的味道你觉得怎么样

(5)小结,重点突出蒜头表面有皮、里面是蒜瓣,能吃的、蒜瓣有水分、形状一头尖,一头平等特点

3、个别探索,激发幼儿种植大蒜头的兴趣

(1)出示花盆,谁会种大蒜头

(2)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

(3)评一评,对不对,师讲解种植步骤

4、鼓励幼儿继续讨论,思考大蒜头作用

(1)人们都很喜欢大蒜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2)讨论说说,大蒜头的好处有哪些

(3)出示课件,教师补充说明蒜头的其他好处

(4)小结:蒜头真是宝,我们要爱吃大蒜,做不挑食的好宝宝。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

目标:

运用各种感官发现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感受到空气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准备:

较厚的纸。

将酱油、醋、麻油、黄酒、碎苹果粒等装在胶卷盒里,并标上号码。

空气清香剂或香水。

过程:

感觉空气。

--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空气在哪里呢?

--幼儿各自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进行尝试。

--引导幼儿拿着厚纸靠近脸呼气或吹气,感觉空气的流动。说说自己的感觉。(痒痒的、暖暖的)--引导幼儿用手像扇子一样在脸旁扇动,再次感受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到处都有。

嗅觉大师。

--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套用来嗅闻的物品。

--请幼儿闭上眼睛,逐一挥动、嗅闻,并记住胶卷盒上的号码。

--胶卷盒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谁能闻出来,谁就是了不起的“嗅觉大师”。

--是谁让我们成为了“嗅觉大师”?(空气)神秘的气流。

--教师在活动室里悄悄地喷一些空气清香剂,让幼儿感受。

--为什么我们的活动室里到处都有香香的气味呢?

--因为空气宝宝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它能帮我们闻到香香的气味。

--你最喜欢空气宝宝给你带来些什么香味呢?(花香、饭菜香、巧克力的香味,等等)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谁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那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

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

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小孩子的提问常常会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通常都搪塞而过。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肚子里的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2.鼓励幼儿用动作自由表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

3.体会妈妈怀孕里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孕妇照 婚纱照 关于从受精到出生的课件 皮球人手一个

胎教音乐及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出示孕妇图片引题

1.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2.她的肚子为什么这么大,里有什么呀?

二、运用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1.妈妈肚子里的宝宝是从哪儿来的呢?

2.讲解从受精到出生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不同阶段的宝宝的不同样子,并加以想象。(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三、游戏《妈妈肚子里的宝宝》

1.根据图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表现。

2.听胎教音乐做各种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动作。

四、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观看录像资料。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肚子这么大,那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这么辛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感谢她呢?

五、游戏《怀孕的妈妈》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皮球放在肚子里,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表现怀孕的妈妈结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

设计意图:

《纲要》中提出,“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淡化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把幼儿的个性、创造力、表现力、审美情趣等非美术技能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鉴于美术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的可视性、外显性等特征,我们很容易把握美术教学活动的知识性目标,却又容易轻视甚至忽略幼儿的情感情绪、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潜在的情感目标。本次中班绘画《可爱的小鸡》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以小鸡为主题,以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小鸡的动态性画面,力求在绘画教学中处理好“技能学习”与“创意表现”的关系。我们尝试做了三个方面努力:即观察在前,丰富表象;局部示范,学习方法;创意表现、提升美感。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小鸡的体态特征

2.尝试用圆形和线条的组合来表现小鸡的不同姿态。

3.尝试设计、布局画面,大胆添画背景。

活动准备:

1.小鸡实物图PPT课件。

2.画好剪下的不同形态的小鸡圆圆形象3个。

3.绿色A4纸、记号笔、炫彩棒(红、黄、绿色炫彩棒人手一份,其他彩色炫彩棒一组一份)。

4.展示作品的“相框”若干。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导入:人情感受,激发兴趣

师:草地上真热闹,看看,谁来了?它们在干什么呢?

2.展示PPT,观察了解小鸡的'外形特征

感知小鸡不同的动作与身体部位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位置关系。

(1)感知侧面的小鸡姿态。以聚光灯效果欣赏课件图一:(小鸡面对面,说悄悄话)

师:这是小鸡毛毛,它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讲述小鸡的外形特征,主要理清小鸡头、身体的轮廓特征,一起点数出两只脚有四根脚趾等)

师:毛毛怎么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呢?(因为小鸡的侧面对着我们)我们给她拍个侧面照片吧!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小结边范画: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体,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弯弯的翅膀,撑地的双脚。

师:圆圆来找毛毛一起玩啦!它们好像在干什么?(说悄悄话)你从哪看出来的?拿起照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画外音1:幼儿学习技能的内驱力来自于在学习内容吸引下产生的自我表现欲。此环节中,老师是美的发现者、引导者,在“聊天式”交流中自然引发幼儿观察、感知、表达的强烈愿望。)

(2)感知小鸡的活动。以聚光灯效果欣赏PPT图

二:(小鸡低头,一起吃虫子)

师:咦,圆圆和毛毛又在干什么呢?(吃虫子!)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毛毛和圆圆吃虫子哕!这边找找小虫子,那边找找小虫子,这儿虫子好多,我们一起来分享!(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鸡吃虫的样子,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小鸡低着头、身体在上吃虫子的体态特征)

师:小鸡是怎么吃虫子的?

幼:模仿小鸡动作,比较、观察头在下,眼睛在两边,嘴巴在最下面,身体在上面)

师:引导幼儿总结,并进行范画:毛毛吃虫头朝下,胖胖的身体到头顶上,小小眼睛看仔细,尖尖嘴巴捉虫吃,还有呢,对了翅膀和脚儿别忘记。(师幼互动,以问答形式总结)

运用白板隐藏显示功能展示成品圆圆,比较观察毛毛与小鸡吃虫的样子,面对面,捉虫吃!师:

圆圆快过来,我们一起吃虫子。两个好朋友面对面吃虫子,多有趣!

师:拿起照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3)感知背面的小鸡姿态。以聚光灯效果欣赏课件图三,(小鸡吃饱了,放声把歌唱)

师:肚子吃饱了,毛毛在干什么呢?毛毛唱歌什么样?(以白板隐藏显示功能及时展示小鸡毛毛唱歌的图片。)

师:猜猜看,她会把歌唱给谁听呢?继续以白板隐藏显示功能展示小鸡圆圆。

师:圆圆也来唱歌了,他唱歌时又是什么样?(头抬得高高,嘴巴翘得高高)翅膀呢?(都张开来了)

师:爱唱歌的小伙伴,拿起照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画外音2:如何让幼儿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用圆形和线条组合描画小鸡,创造性地表现小鸡侧面、背面的不同姿态,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之一。活动中,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营造教学情境,为幼儿创设创造性的学习环境。重视幼儿的观察、发现、想象……,把幼儿对“小鸡”的已有经验、现有经验,积累放在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中。如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幅图片,作为实物图供幼儿欣赏。“小鸡面对面,说悄悄话”的实物图,借助抛出的问题“毛毛怎么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帮助幼儿初步感受小鸡正、侧面站位时的不同姿态;选择了“吃虫”、“唱歌”2个典型的动态性场景,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其中“模仿小鸡捉虫吃”既遵循了动静交替原则,又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小鸡吃虫时头和身体的位置变化(头在下,身体在上),为幼儿的创造性绘画作很好铺垫。

在幼儿充分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再借助局部示范策略,帮助幼儿学习用浅显的绘画技能来表现小鸡动态。图形和线条组合是描画小鸡不同姿态的最佳拍档,其中“小鸡说悄悄话”,重在帮助幼儿感受侧面小鸡面对面、嘴碰嘴的体态特征;“小鸡捉虫”,重在帮助幼儿体验、感受小鸡吃虫头朝下,嘴朝下,身在上的身体姿态的变化;“小鸡唱歌”,重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感受身体姿态的变化,即仰头时头在上、嘴朝上、身在下。以看看、动动、变变等有趣的方法来增强动感,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画面中小鸡的空间位置、姿态变化所带来的趣味性场景,在情境性的变换中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意识。

3.大胆尝试作品设计、交流设计意图

以放大镜效果与幼儿简单梳理教师的范画作品。

师:今天,我给小鸡拍了三张照。看,有拍到小鸡面对面,说说悄悄话的;有拍到小鸡低下头一起吃虫子的;还有拍到了小鸡吃饱了,放声把歌唱的!师:你们也想来给小鸡们拍照吗?请你先想一想,你会拍小鸡在干什么呢?

幼:自由讲述“想拍小鸡在干什么?”(可以自己想一一想,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注意画面动态性的引导:如散步、找虫、吃虫、唱歌、游戏……)

师:谁愿意来介绍?

师:好,快快把可爱的小鸡们拍下来吧!

4.幼儿创意作画,教师巡回观察,适当帮扶、指导。

播放优美轻松的音乐,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关注点: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合理摆放小鸡头和身体的位置;个别提醒幼儿确定好小鸡头和身体的比例,知道头和身体要连在一起,脚要稳稳地支持身体。

(提示语参考:1.小鸡的头圆圆的,身体可是胖胖的!2.我们可以给小鸡多找几个好朋友。

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发挥想象,丰富画面,如添画太阳、小草、小花、毛毛虫等。在孩子作画的过程中,可继续关注以上要求的落实情况,加强个别辅导。)

(待一部分幼儿画完1—2只小鸡时。)

师:“想想小鸡在哪里做这些有趣的活动呢?”“照片中如果有绿绿的青草、可爱的毛毛虫,一定会显得更热闹的!”

(提示语参考:1.要记得先给小鸡穿好衣服,嘴巴涂上好看的颜色后,再画上青青的草地、可爱的毛毛虫!2.小草可以这儿长一片,那儿长一片。3.有了毛毛虫,小鸡就不会饿肚子了!……最后,请把拍到的照片送到相框里来。

(画外音3:本环节突出方法习得的创意表现。幼儿有了之前充分观察、感受之后,绘画的创造性被大大调动了起来。画面中的小鸡动态十足:有排好队一起低头吃虫子的;有小鸡面对面抢虫吃的;有小鸡翻跟斗的,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还巧妙画出了头和身体的位置,画面充满了童趣感,有的幼儿还大胆添画上了太阳、草地,草丛中显眼的毛毛虫,整个画面布局合理、充满了生气……)

5.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1)将幼儿的作品集体展示在前面展板上,变成一本“大影集”。

(2)提问:瞧,给小鸡拍的照片都装在相框里了,快来找一找,你喜欢的小鸡在哪里?它们在于什么呢?(如它们的头靠在一起,在吃虫子呢!它们排好了队,一起齐刷刷地看着前面,一个跟一个散步去了;她把头抬得老高,正在大声唱着歌呢!……)

师:这张照片我喜欢,是谁拍的呀?你拍的小鸡在干什么?这张照片也不错,是谁的作品呀?你拍的小鸡又在干什么呢?

(3)小结:今天,小朋友拍得照片可真出色,小鸡们玩得真开心呀!(根据幼儿作品评价来说)好,让我们也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4)播放课件里的音乐,教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场地,结束活动。

(画外音4:鉴于中班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评价水平,我们有意识引导幼儿将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力求使他们成为积极的评价主体。以此来了解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观赏、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评价中,我们也多以鼓励、赏识为主,积极去发现幼儿的长处和进步之处,帮助他们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最后环节中将幼儿的作品以“大影集”形式展现,在浅色画纸、深色底板的烘托下,更显出幼儿作品的稚拙美!成了活动的又一亮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分析:

春天来了,我喜欢带着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发现孩子们对踩影子这个游戏很感兴趣。能不能围绕影子设计一堂教学活动呢?引导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在操作中探索光、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影子、发现影子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而形成的。

2、体验各类影子游戏的乐趣,拓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3、大胆表达游戏探索的发现。

活动准备:

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室外活动,玩影子

1、踩影子。

2、藏影子。

师:踩影子真有趣呀,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让别人踩上呢?

幼儿有的跑到大树底下,有的躲到大滑梯旁,有的藏到墙角……

小结: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而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发现影子

1、在教室里蒙上窗帘,布置暗室

黑黑的地方,什么也看不到,也没有影子。

2、幼儿人手一份手电筒

打开手电筒,把一束光线投射到墙壁上,没有看到任何影子。

3、请小朋友试试怎样出现影子

照射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手挡在手电筒前,把手电筒照射在椅子、桌子、书包等物体上。

4、你发现这些影子是怎么来的?

有光、有物体挡住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玩手影游戏,感受影子带来的乐趣

1、启发小朋友学做小狗小兔小鸟等手影游戏

2、人手一份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课后延伸活动,画影子:做个观察记录,每天不同时段去观察,画下同一棵大树的影子在太阳的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变化。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

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具有关注、爱护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准备: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4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他们会在户外小心翼翼地观察蚂蚁和小蜗牛,会细心地照顾植物角中的小乌龟和金鱼。借此契机,开展了以动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科学《认识昆虫》中,从动物世界的角度导入,在教师自编故事的情景中提高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萌发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认识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分辨出昆虫,提高观察能力。

3、对昆虫知识以及对自然和科学产生兴趣和爱好。

三、活动重点

认识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

四、活动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五、活动准备

PPT、小动物音频。

六、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在森林王国中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有上蹿下跳的小松鼠,轻盈跳跃的小鹿,有天上飞的小鸟、大雁、老鹰,还有水里游的小鱼小虾。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森林中。“叮”,这时森林广播站传来了小蜜蜂的声音。

播放小蜜蜂音频:“大家好,我是小蜜蜂,明天是我的生日,邀请我的昆虫朋友们来参加生日派对,聚会地点在森林之家,欢迎昆虫朋友们的到来哦。”

(二)基本部分

1、听故事、辨昆虫。

(1)师:第二天早上,第一个到森林之家的小动物是小蚯蚓。

播放小蜜蜂和小蚯蚓的音频:

小蜜蜂:“小蚯蚓,对不起,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派对。”

小蚯蚓:“小蜜蜂,为什么我不能参加呢?”

小蜜蜂:“小蚯蚓,你是我的好朋友,但你不是我的昆虫朋友,因为你没有腿,所以你不能参加我的昆虫生日派对。”

(2)师:紧接着来到森林之家的是小蜘蛛和小蜗牛。

播放小蜘蛛、小蜗牛、小蜜蜂的音频:

小蜘蛛听到了高兴极了,说:“小蜜蜂,我可以参加你的生日派对吗?”

小蜜蜂:“对不起,你也不能参加,因为你的头上没有触角。”

小蜗牛:“小蜜蜂,我有触角,我可以参加吗?”

小蜜蜂:“小蜗牛,对不起,你也不能参加,因为你的身体没有头、胸、腹三部分。”

(3)师:这时,小蝴蝶和小蜻蜓飞来了,小蜜蜂开心地迎接着它们的到来。

播放小蝴蝶、小蜻蜓、小蜜蜂的音频:

小蜜蜂:“小蝴蝶,我的昆虫朋友你好,欢迎你来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快请进吧。”

小蝴蝶:“谢谢你,因为我的身体有头、胸、腹三个部分,而且我还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所以我是昆虫。”

小蜻蜓:“我也有头、胸、腹三个部分,也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所以我也是昆虫。”

小蜜蜂:“小蜻蜓,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

2、两两对比,认识昆虫的特征。

(1)分别对比蚯蚓、蜘蛛、蜗牛和小蜜蜂,小结它们被拒之门外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请问你们发现小蜜蜂昆虫朋友的秘密了吗?

请观察图片上蚯蚓和蜜蜂,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请观察蜘蛛和蜜蜂,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蜗牛也会被拒之门外呢?请认真观察蜗牛和蜜蜂,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小结:蚯蚓没有腿,蜘蛛没有触角,蜗牛没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所以,它们都不是昆虫。

(2)对比蜜蜂和蜻蜓,总结昆虫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蜜蜂和蜻蜓,它们俩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结:蜜蜂和蜻蜓都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所以它们俩都是昆虫。

3、寻找更多昆虫,加入生日派对。

(1)师:现在来参加小蜜蜂生日派对的昆虫朋友只有小蝴蝶和小蜻蜓,它们想请小朋友们帮助它们寻找更多的昆虫一起参加,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是昆虫宝宝吧。

(2)寻找昆虫

出示寻找昆虫记录表,幼儿根据昆虫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昆虫贴上绿色圆点,非昆虫贴上红色圆点。

小结:

①蝴蝶和螳螂是昆虫,标记为绿色圆点。

②蜘蛛、蜈蚣和蜗牛不是昆虫,标记为红色圆点。

③蚂蚁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是昆虫,标记为绿色圆点。

(三)结束部分

小蜜蜂邀请小朋友们化身为昆虫一起参加生日派对,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头饰,随着音乐一起开心地玩耍。

七、活动延伸

师:小蚂蚁的生日派对快结束时,毛毛虫一扭一扭地来了,小朋友猜猜看毛毛虫是昆虫吗?能参加生日派对吗?我们在下次活动中一起揭秘答案吧。

本次活动以小蜜蜂举办生日宴会为线索,运用分角色拟人化的方式把昆虫的特征娓娓道来,充满童真的音频吸引了幼儿的关注,激发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在小蜜蜂迎接客人的过程中,拒绝了三位非昆虫的朋友,说出了拒绝它们的理由,从反面讲述了昆虫有一对触角,六条腿,有头、胸、腹三部分的身体结构特征,同时,接受了两位昆虫朋友的到访,再次强化了幼儿对昆虫特征的理解,通过认识昆虫记录表,再一次让幼儿进行区分,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又让幼儿知道如何去对比事物的不同。

这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求:让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具备初步的探索能力,能用多种感官去探索。

在活动的最后,引出毛毛虫这一昆虫的幼虫,可以在下一次的课程中学习化蝶的过程,在课程上遵循了发展性的原则,让幼儿能够有进一步的学习目标。在活动设计上通过小蜜蜂想要邀请更多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宴会这一方式巩固已知经验,幼儿在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点的深化。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要求: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构思巧妙,活动环节流畅连贯。选取了小朋友们常见的几种昆虫,以此为契机,让幼儿大自然中的昆虫产生探索兴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继续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多采用多媒体手段,选择幼儿所喜爱的生活事物和现象,采用情境化、游戏化的方式,直观具体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

设计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孩子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去探究水的一些科学现象。“谁是水的好朋友”这一活动,正是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比较、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并尝试分类,使幼儿在玩水过程中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某物品(糖、盐等)溶于水,某些物品(沙、泥等)不溶于水的现象。

2、了解科学技术将水溶解现象运用到生活中的情况。

3、培养幼儿对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糖、盐、油、泥沙、味精等物品若干,分别放入透明量杯内,外贴形象生动的标签,并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签。

2、透明量杯若干,搅拌棒、小勺子、纯净水、饮料等。

3、提供红、蓝桌各一张。

4、饮料、凉开水、纯净水、草莓晶若干;

5、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装着清水的杯子:这个水娃娃好孤单,谁愿做它的好朋友。

复习认识糖、盐、油。水娃娃请我们帮忙找一找,谁到水里不见了,谁就是它的好朋友。

(二)引导幼儿观察这三种物品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1、交代操作注意点,不要同时放二种物品,如果水浑浊了,就换水再进行试验,记住谁是水的好朋友。

2、提问:你找到了谁是水的好朋友?

3、讨论:还有谁可以做水的好朋友?

(三)扩大尝试范围,并进行分类。

1、介绍能溶入物品的名称。

刚才,我们已帮水找到了两个好朋友:盐和糖,现在有更多的娃娃想做水的好朋友,它们是谁?(分别介绍物品的名称,帮助幼儿复习认识物品标签。)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分类。

将水的好朋友放到红色桌子上,不是水的好朋友放到蓝色桌子上。

(四)了解水溶解现象及利用科学技术制造而成的饮料。

│纯│ │凉│ │饮│

出示│净│ │开│ │ │

│水│ │水│ │料│

└─┘ └─┘ └─┘

请幼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介绍纯净水的由来。

1、请幼儿品尝、比较。

2、讨论:这三种物品有什么异同点?

3、看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4、讨论:饮料是怎么来的?

小结:这些都是根据水溶解的现象,工人叔叔运用科学技术而制作的。

(五)自制饮料(草莓汁)

活动延伸:

1、把泥沙、油这两样物品单独尝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2、与父母一起自制饮料。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 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

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1.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

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三.结束部分

1.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下载中班科学活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科学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背景: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每学期的种植活动又要开始了,这次我们可以种些什么,既可以增加一点生机、增添一点绿色,而且又有教育价值呢?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1. 感受春天的美,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2. 学习用各种感官观察迎春花,知道它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又叫“报春花”。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影子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及其特点。2、引起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一些藏在果实里面的种子,知道它的作用。 2、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不同部位,感知种子是各种各样的。3、乐意动手操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豆芽 一、活动目标: 1、能观察比较黄豆芽、绿豆芽的不同特征。2、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营养,乐意吃豆芽。二、活动准备:黄豆芽,绿豆芽三、活动过程:(一)、导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一、活动目标1、能根据图示及石头的特点铺设有趣的小路,有观察石头、玩石头的兴趣。2、愿意帮助小动物,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二、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 一、教育目标 1.会运用感官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磁铁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磁铁宝宝找朋友》 文集镇小学幼儿园汪晓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与同伴集体操作材料。 2、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能吸住铁物品。 3、能学习应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