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读后感1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蜡烛》。写了蜡烛的形状和用途,表达作者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赞美,同时歌颂了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蜡烛精神”。
愿蜡烛精神永放光芒!这是对《蜡烛》这篇文章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蜡烛是最平凡的东西,但是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当停电,人们便点亮蜡烛,使整间房子生辉,当它被点燃时,滴滴蜡珠顺流而下,像一串串泪珠。虽然蜡烛流着泪珠,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求回报,直到生命结束。在烛火下读书的人们,还能感到一丝温暖。古人有句古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人们赞美它,因为蜡烛虽小,但它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光明,奉献给人们。
我们的老师像一枝蜡烛,启发学生的心灵,呕心沥血,为学生的成长操碎了心。老师每天早上很早就回来学校,监督学生早读,给学生上课,晚上放学后,又要留下来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晚上直到夜幕降临时他才回家。他们把青春无私地给了我们,直到白发悄悄地爬上他们的双鬓。老师就像蜡烛一样平凡而有伟大啊!
蜡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愿蜡烛精神永放光芒!
《蜡烛》读后感2
如果给你一份绝密文件,让你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你会选择藏在哪里?如果遇到危机,你的表现会是怎样?
是小盒子里,是方砖下,是纳在鞋底,还是塞在某个幽暗角落的缝隙里?
就慌张,是害怕,是怕得泪水直流,还是惊讶得直站着说不出话来?
也许,你会像我说的那样做,但是,他们却与你截然不同,他们就是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
他们是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可是他们却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利用了人们往往以为最机秘的东西都是藏在最隐蔽的地方,对眼前事物常常忽视的这一心理特点,把机密文件藏在显眼的蜡烛芯里,瞒过了凶恶、愚蠢的德国军官。然而危险并没有化无,狡猾的军官又点燃了蜡烛,大儿子想办法借“取柴”之名,把蜡烛夺回。军官凶狠地抢回蜡烛,小女儿娇声向军官道了晚安,并夺回了装有情报的蜡烛。
小女儿的机智与冷静挽救了三口人的性命。读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向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致敬,向德军强盗伯愚笨、凶恶唾视。面对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临危不惧、聪慧应对,真令人佩服!
面对困难不畏其厉害,从容面对,勇敢向前,是我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得到的启示。
《蜡烛》读后感3
在我读过的爱国文篇中,《半截蜡烛》给我的感受最大。
文章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口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于是,伯诺德便把情报藏在了半截蜡烛中。敌军正好来搜查,便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但是在一家三口的努力下,终于战胜了敌人。这主要是靠他们的机智与从容。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让人感到紧张,并且对伯诺德夫人一家担心,但是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伯诺德夫人虽然没能骗过敌军,但是在两个孩子的机智下逃过劫难。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遇到困难时显得非常镇定,这就要告诉我们在遇到危险与困难的时候,不要紧张,否则就会不知所措。只有镇定才可以平静心情想出好的办法去战胜它。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一点,还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他们为了祖国统一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了抵押,这种精神不是更值得学习吗?
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更富强!
《蜡烛》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题目叫《蜡烛》。读完之后,我为文中谦虚的蜡烛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而感动不已。
短文里的台灯不但趾高气扬、骄傲自大,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它因为自己有着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蜡烛。但当骄傲的台灯坏了,而人们急需要光明的时候,主人把默默无闻的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而蜡烛谦虚地说:“我发出的光太淡了,的确没有台灯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可它自己却默默地燃烧着,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蜡烛虽然没有台灯那样美丽,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总是发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啊! 在赞美蜡烛的同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象蜡烛一样永远照亮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从短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不能骄傲,我们要向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蜡烛》读后感5
谁听过一位家庭妇女和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站的事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半截蜡烛的身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短文时,我很纳闷:就区区母子三人是怎样与敌人“斗争”的呢?
我怀着种种疑问就读了这篇文章,原来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一件事。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可情报怎样才能藏的安全呢?她想了很多主意,但最后都被否定了。直到她想到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让后把这半截蜡烛藏在烛台上。
但当我读到这一片段时,我的心也跟着他们一家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那一刻,我仿佛感到了伯诺德夫人的紧张与无奈,那深深的绝望让人无比的心急如焚。
可小女孩娇声细语的的一段话就改变了一切,那十分动听又颇有礼貌的话语骗过了德军。从容不迫使母子三人保住了性命,保全了秘密。
读了这篇短文,我觉得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例如文中,只描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没有过多的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但虽没有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但却总给人一种紧张激烈的感觉。
《蜡烛》读后感6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纤尘不染的,然而当人长大了,成熟了,有些人的心却逐渐变得冷漠。
一个女孩搬了家,房子很大,但只有她一个人住。有一天,她发现隔壁住着一户穷人家,女孩觉得穷人家的人又脏又没礼貌,所以,一直都不和他们相处。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女孩庆幸家里还有几根蜡烛。刚准备点上它们,门铃响了,女孩打开门,是隔壁的小男孩,他问女孩:“您家有蜡烛吗?”女孩一下子明白了,他们家穷的连一根蜡烛也没有便冷冷地说:“没有。”那小男孩自微笑着说:‘我们就知道你没有,妈让我把这两根蜡烛送给你,你一个人在家,一定很怕。那女孩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又自责又愧疚又感动,她一把将那小孩紧紧地拥抱在怀里,热泪盈眶。
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好好审视自己吧,如果仍保持一颗纯朴真挚的心,就将它放进冰箱,使它永远新鲜,如果染上了厚厚的灰尘,就每天按时清扫保洁。我们没有理由做一个没有良心的坏孩子。
《蜡烛》读后感7
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半截蜡烛》,
文章的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大儿子杰克以搬柴为借口把蜡烛内的情报换掉,可这时,一个德国军官一下夺过蜡烛,大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第一个计划失败了。眼看情报就快被发现了,这时,小女儿杰奎琳灵机一动,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哎呀,多危险呀!就这样,情报脱险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但是,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别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收到的启发,你有什么想法?
《蜡烛》读后感8
读完,《半截蜡烛》后,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故事中的伯诺德夫人是一位爱国家的女英雄。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家庭主妇和她的两个孩子身上,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军占领了,一家三口决定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赶走敌人。伯诺德是一个机智聪慧的家庭主妇,把密报藏在半截蜡烛中,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所以骗过了德国前来搜查的军队,可危机并没有消除。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房子。坐下来,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把蜡烛点燃。把伯诺德夫人吓坏了,赶紧又从厨房里拿出一盏油灯,又把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刚刚放松下来,一个中尉又把蜡烛点了起来,伯诺德夫人又紧张起来。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说要去柴房拿柴,生火取暖,可刚端着蜡烛走几步,军官就拦住杰克不要去。杰克没办法就只好坐下了。这时,小女儿杰葵琳就站出来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看了看杰葵琳,就同意了,杰葵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走。
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女英雄刘胡兰,拥有着像刘胡兰的崇高的品质,不愿服从敌国的指令,而是誓死保卫家园。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英雄的风范。他们的高尚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应该要爱护祖国,保护祖国,做一个又有英雄范的人。
指导老师:周老师
指导评语:小作者的文章条理清晰,运用读后感五部曲——点、介、议、联、结描写读后感,并从中联想到了实际,很精彩。
《蜡烛》读后感9
读后感:半截蜡烛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在伯诺德夫人一家却与它生死相依,因为里面有重要的密信。就这样它、伯诺德夫人一家和三名德国军官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最终伯诺德夫人一家凭着机智和勇敢取胜。伯诺德夫人一家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
伯诺德夫人有一儿一女。儿子杰克聪明机灵,很讨人喜欢;女儿杰奎琳温柔漂亮,声音动人,是伯诺德夫妇的掌上明珠。伯诺德夫人有贡献,她看到德国军官点蜡烛时,急忙拿油灯,还说这点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掉,伯诺德夫人是十分从容的;杰克也有贡献,他想出了抱柴火的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他这种勇敢、镇定的做法感染了妹妹杰奎林;杰奎琳的贡献最大,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她选择了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哈欠,让人觉得她很困,说明她很聪明,她天真、纯洁的声音得到了司令官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我们也要向伯诺德夫人一家学习,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多唱唱我们的国歌吧——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蜡烛》读后感10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叫《半截蜡烛》的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了的法国,有一家三口法国居民为了把德国人赶出去全家都机智、勇敢地保护机密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文章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有,面临危险的时候,不能害怕,要镇定自若,十分沉着冷静地去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啊!文章中的.伯诺德夫人把一个装有机密的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并且使孩子们认识到,这个金属管内的机密,跟祖国的解放有关,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守这个秘密,表现了这位普通的法国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其中两个孩子的沉着、机智、勇敢,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一种爱国精神的表现。这里,我其实最佩服的就是杰奎琳。虽然她只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但在母亲的感染下,遇事镇定,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以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遇事能向杰奎琳一样冷静、机智,并且可以为祖国出一份薄力,培养自己更进一步的爱国情怀,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人士,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啊!
《蜡烛》读后感11
人教版十册第12课《半截蜡烛》,描写细致,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化解危机的杰奎琳,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杰奎琳的母亲把当德国军官将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伯诺徳夫人的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接着杰克借口搬柴想拿走蜡烛,未能成功。当危险越来越近时,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娇弱、礼貌赢得了德国军官的好感,得以把蜡烛拿走,成功保护了情报,保全了一家人的生命。
读到此,不由深思,幼小的杰奎琳缘何能在危险关头沉着镇定?杰奎琳的懂事告诉我们什么?
当然会由此联想。少年英雄王二小,在敌人面前不动声色,把敌人带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刘胡兰,年纪轻轻,已经是党的一个基层领导人。被捕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十五岁。更有许多无名的小红军,留给我们无数动人的故事。
这样的成熟总觉得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也是促人成熟的催化剂。这些孩子如此早熟,足见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恶劣。
试想,杰奎琳所处的环境。血腥的场面,爆炸,杀戮,已是屡见不鲜。她的亲友也许逃亡,也许罹难,也许走上了战场。她的家乡从此阴霾遍布,她的童年从此欢乐不再。杰奎琳的过早、过分懂事,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本该属于童年的天真,却毁于了战争。
让战争远孩子吧!
《蜡烛》读后感12
我读了一篇,题目是《半截蜡烛》,读完后一阵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挥之不去。
讲的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德国侵略法国时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了蜡烛心里,可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了,为保护情报,伯诺德夫人要用灯替换可惜阻止了,大儿子慌称柴火。也被阻止了,最后小女儿骗军官楼上太黑想拿一盏灯,军官答应了女儿拿着蜡烛上楼,在走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我感叹了,一个家庭主妇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参与抗战,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年纪轻轻的孩子在敌人面前能从容地保护情报,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谊呀!
我不由想起了古代爱国诗人陆游,陆游写了这么一首诗叫《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诗人陆游心中最放不下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也不是大诗人的名号,而是他的祖国,在西去前还不忘记把这种爱国情传给他的子子孙孙,还不忘让孩子代他关心祖国,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佩服他对祖国最深的敬爱。
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爱国情,像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样,有着对祖国无可代替的热爱,伯诺德夫人告诉我一个真理,爱国谁都可以,只是看他有没有这份勇气。
指导老师:王老师
指导评语:小作者读有感,按照五步骤将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全文条理清晰,结构把握得也很好!
《蜡烛》读后感13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就读了一本好书:彭学军老师写的《冰蜡烛》 。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儿童文学短篇小说金品典藏,还是第二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获奖作品选集呢!里面有十五篇短篇小说,有《大宝》、《突然之间》、《你向左我向右》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公山的刺莓》了。这是一篇饱含父爱的作品。当我读到白公与主人公爸爸下三子棋时,我想到了每年我生日时,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准备一个大蛋糕,然后,再准备一个礼物,当我读到主人公让爸爸分柴的时候,爸爸只是象征性的分了几块柴时,我又想到了每次外出旅行,爸爸总把最轻的包给我,自己背着最大最重的包。有一次,爸爸周末没回家,我心里很生气。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感冒了,他不回来是因为不想传染给我们。
生活中,爸爸也非常爱我、疼我。学习时,一般题目我都能轻松破解,但如果遇到奥数难题,我就会找老爸。老爸总会和我一起思考,不一会儿纸上就打满了密密麻麻的草稿,用最快的速度破解我的难题,然后他会用通俗易懂的解题方法让我去思考理解,是我解题的“好帮手”。在家里,爸爸是我的“好伙伴”。每次我不开心,爸爸都会陪我玩,让我不孤单。我为有这样的爸爸而自豪!
《蜡烛》读后感14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蜡烛》读后感15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是《蜡烛》这篇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话,西蒙诺夫的这篇小说歌颂了艰难中各国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蜡烛》叙述了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个炮弹洞边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弹洞四周的浮土盖住死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最后,老妇人拿出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为死者点亮了最后一道光明。
当人们在寻找这位苏联青年的尸体时,发现了这小小的坟堆,都不由得惊叹,不由得脱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妇人在被德国人炸毁了自己的房屋后还为苏联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着的蜡烛为他点明天堂之路。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在炮火的烟灰下埋葬一位苏联青年的情景。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
《蜡烛》读后感1
在这个学期中,我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后,使我惊心动魄,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使我敬佩不已。
本课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佬经常来别人家中查看,在伯诺德夫人家中,一家人正在讨论为了把秘密情报保护好,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不一会儿,德国军官来到他们家中,搜查了以后没有要走的意思,因为外面正刮着大风。士官问了他们几个问题,她们都机智的回答了。到了最后关头,正当杰奎琳走上最后一层台阶时,蜡烛灭了。当我读到最后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为伯诺德一家而担心,还好情报没有被发现。
这篇课文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之情,体现伯诺德一家人的勇敢机智,不畏牺牲的精神,她们用智慧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是被敌人杀死了,我相信她们是死而无憾的,是死得其所的,我真佩服她们。在与军官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她们不畏,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因为有了生存下来的信心,在有惊无险的对话中,在最后的紧要关头,这样才活了下来。
在解放之前,世界总是战争不断,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希望今后不会再有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
《蜡烛》读后感2
“即便在这里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但是伸出双眼来,朝这种脱了帽的肃立着的大家看过一眼,十分庄重的对她们深深地一鞠躬;随后,把她的黑色大围脖拉直了,颤巍巍得离开了……”
老妇人在这个时候尽管没有说话,可是她的情绪是极其繁杂的,有对烈士放弃的哀痛,也是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由于她备受了法西斯的入侵之苦,对侵略军抱有深仇大恨,因此 她期盼释放,期盼友谊。对这种为了更好地南斯拉夫老百姓的幸福快乐而无私奉献了自身的所有生命的战士职业,她深怀敬意,因此 她对红军战士“庄重”地“深深地一鞠躬”。
在炮火烤糊了的土壤资源上,在炸变弯的铜器和杀死了的花草植物中间,这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爱惜的物件――她的结婚花烛――还是银光闪闪的点在一个原苏联年轻人的坟上。
这一点花烛是不容易灭掉的。它意味着着妈妈爸爸小孩的深情厚谊――它是大家最幸福快乐的情感,分不清楚国界线,亲如母女。它将始终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泪水,正像一个孩子的勇敢,那般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3
人教版十册第12课《半截蜡烛》,描写细致,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化解危机的杰奎琳,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杰奎琳的母亲把当德国军官将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伯诺徳夫人的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接着杰克借口搬柴想拿走蜡烛,未能成功。当危险越来越近时,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娇弱、礼貌赢得了德国军官的好感,得以把蜡烛拿走,成功保护了情报,保全了一家人的生命。
读到此,不由深思,幼小的杰奎琳缘何能在危险关头沉着镇定?杰奎琳的懂事告诉我们什么?
当然会由此联想。少年英雄王二小,在敌人面前不动声色,把敌人带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刘胡兰,年纪轻轻,已经是党的一个基层领导人。被捕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十五岁。更有许多无名的小红军,留给我们无数动人的故事。
这样的成熟总觉得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也是促人成熟的催化剂。这些孩子如此早熟,足见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恶劣。
试想,杰奎琳所处的环境。血腥的场面,爆炸,杀戮,已是屡见不鲜。她的亲友也许逃亡,也许罹难,也许走上了战场。她的家乡从此阴霾遍布,她的童年从此欢乐不再。杰奎琳的过早、过分懂事,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本该属于童年的天真,却毁于了战争。
让战争远孩子吧!
《蜡烛》读后感4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叫《半截蜡烛》的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了的法国,有一家三口法国居民为了把德国人赶出去全家都机智、勇敢地保护机密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文章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有,面临危险的时候,不能害怕,要镇定自若,十分沉着冷静地去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啊!文章中的伯诺德夫人把一个装有机密的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并且使孩子们认识到,这个金属管内的机密,跟祖国的解放有关,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守这个秘密,表现了这位普通的法国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其中两个孩子的沉着、机智、勇敢,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一种爱国精神的表现。这里,我其实最佩服的就是杰奎琳。虽然她只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但在母亲的感染下,遇事镇定,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以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遇事能向杰奎琳一样冷静、机智,并且可以为祖国出一份薄力,培养自己更进一步的爱国情怀,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人士,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啊!
《蜡烛》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习了剧本《半截蜡烛》,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故事情节,刻画出了一个个的鲜活人物。剧本是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都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剧本这种文体形式与我们平常学习的叙事文体的不同之处。
我们了解了剧本,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很喜欢课文中的杰奎琳。这个小女孩很聪慧。她明知那半截蜡烛里有很重要的情报。这个情报一旦泄露出去,不仅她们一家人的性命未在旦夕德军将会顺藤摸瓜,这个情报将牵引出一大片的地下工作者,她们国家必将惨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心里虽然很害怕,但她却没有退缩,还镇定自若的利用德军善良的怜悯之心和语言的巧妙,再加上可爱天真的动作来博取胜利。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这种语言这种语言的巧妙之处,我也了解了剧本这种文体形式。
《蜡烛》读后感6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纤尘不染的,然而当人长大了,成熟了,有些人的心却逐渐变得冷漠。
一个女孩搬了家,房子很大,但只有她一个人住。有一天,她发现隔壁住着一户穷人家,女孩觉得穷人家的人又脏又没礼貌,所以,一直都不和他们相处。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女孩庆幸家里还有几根蜡烛。刚准备点上它们,门铃响了,女孩打开门,是隔壁的小男孩,他问女孩:“您家有蜡烛吗?”女孩一下子明白了,他们家穷的连一根蜡烛也没有便冷冷地说:“没有。”那小男孩自微笑着说:‘我们就知道你没有,妈让我把这两根蜡烛送给你,你一个人在家,一定很怕。那女孩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又自责又愧疚又感动,她一把将那小孩紧紧地拥抱在怀里,热泪盈眶。
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好好审视自己吧,如果仍保持一颗纯朴真挚的心,就将它放进冰箱,使它永远新鲜,如果染上了厚厚的灰尘,就每天按时清扫保洁。我们没有理由做一个没有良心的坏孩子。
《蜡烛》读后感7
暑假里,我读了《红蜡烛与美人鱼》的故事,这是一个既让人感动又令人悲伤的故事。
《红蜡烛与美人鱼》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夫妇收养了一个美人鱼孩子,并将她抚养长大。美人鱼长大后,为了报答老夫妇,便在他们售卖的蜡烛上画画。画上画的蜡烛很受人们欢迎。后来,在金钱以及商人的花言巧语下,老夫妇狠心地将美人鱼卖了出去。结果,老夫妇以及他们居住的小镇都受到神明了惩罚。
在《红蜡烛与美人鱼》当中,有一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商人用金钱动摇了老夫妇原本善良的心,使他们变得像魔鬼一样。相反,在美人鱼在得知老夫妇要将她卖掉后,仍然继续在蜡烛上画画。美人鱼的善良与老夫妇的铁石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夫妇像极了现代社会中那些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人们,他们像是被“钱魔”附体了一样,为了钱可以出卖朋友、亲人,各种违背良心的事儿都做得出来。而美人鱼虽然害怕要离开家,但仍然对老夫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心一意在蜡烛上画画。
老夫妇原本也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的影响,变得冷酷。美人鱼虽然受到不公的对待,但依然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我们要学习美人鱼的知恩图报,而且,不能像老夫妇那样成为金钱的奴仆,要做金钱的主人。
《蜡烛》读后感8
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半截蜡烛》,
文章的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大儿子杰克以搬柴为借口把蜡烛内的情报换掉,可这时,一个德国军官一下夺过蜡烛,大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第一个计划失败了。眼看情报就快被发现了,这时,小女儿杰奎琳灵机一动,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哎呀,多危险呀!就这样,情报脱险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但是,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别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收到的启发,你有什么想法?
《蜡烛》读后感9
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半截蜡烛》,读完后一阵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挥之不去。文章讲的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德国侵略法国时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了蜡烛心里,可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了,为保护情报,伯诺德夫人要用灯替换可惜阻止了,大儿子慌称柴火。也被阻止了,最后小女儿骗军官楼上太黑想拿一盏灯,军官答应了女儿拿着蜡烛上楼,在走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我感叹了,一个家庭主妇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参与抗战,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年纪轻轻的孩子在敌人面前能从容地保护情报,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谊呀!我不由想起了古代爱国诗人陆游,陆游写了这么一首诗叫《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大诗人陆游心中最放不下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也不是大诗人的名号,而是他的祖国,在西去前还不忘记把这种爱国情传给他的子子孙孙,还不忘让孩子代他关心祖国,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佩服他对祖国最深的敬爱。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爱国情,像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样,有着对祖国无可代替的热爱,伯诺德夫人告诉我一个真理,爱国谁都可以,只是看他有没有这份勇气。指导老师:王老师指导评语:小作者读文章有感,按照五步骤将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全文条理清晰,结构把握得也很好!
《蜡烛》读后感10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是《蜡烛》这篇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话,西蒙诺夫的这篇小说歌颂了艰难中各国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蜡烛》叙述了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个炮弹洞边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弹洞四周的浮土盖住死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最后,老妇人拿出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为死者点亮了最后一道光明。
当人们在寻找这位苏联青年的尸体时,发现了这小小的坟堆,都不由得惊叹,不由得脱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妇人在被德国人炸毁了自己的房屋后还为苏联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着的蜡烛为他点明天堂之路。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在炮火的烟灰下埋葬一位苏联青年的'情景。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题目叫《蜡烛》。读完之后,我为文中谦虚的蜡烛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而感动不已。
短文里的台灯不但趾高气扬、骄傲自大,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它因为自己有着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蜡烛。但当骄傲的台灯坏了,而人们急需要光明的时候,主人把默默无闻的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而蜡烛谦虚地说:“我发出的光太淡了,的确没有台灯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可它自己却默默地燃烧着,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蜡烛虽然没有台灯那样美丽,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总是发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啊! 在赞美蜡烛的同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象蜡烛一样永远照亮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从短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不能骄傲,我们要向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蜡烛》读后感12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蜡烛》读后感13
读后感:半截蜡烛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在伯诺德夫人一家却与它生死相依,因为里面有重要的密信。就这样它、伯诺德夫人一家和三名德国军官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最终伯诺德夫人一家凭着机智和勇敢取胜。伯诺德夫人一家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
伯诺德夫人有一儿一女。儿子杰克聪明机灵,很讨人喜欢;女儿杰奎琳温柔漂亮,声音动人,是伯诺德夫妇的掌上明珠。伯诺德夫人有贡献,她看到德国军官点蜡烛时,急忙拿油灯,还说这点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掉,伯诺德夫人是十分从容的;杰克也有贡献,他想出了抱柴火的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他这种勇敢、镇定的做法感染了妹妹杰奎林;杰奎琳的贡献最大,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她选择了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哈欠,让人觉得她很困,说明她很聪明,她天真、纯洁的声音得到了司令官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我们也要向伯诺德夫人一家学习,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多唱唱我们的国歌吧——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蜡烛》读后感14
谁听过一位家庭妇女和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站的事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半截蜡烛的身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短文时,我很纳闷:就区区母子三人是怎样与敌人“斗争”的呢?
我怀着种种疑问就读了这篇文章,原来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一件事。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可情报怎样才能藏的安全呢?她想了很多主意,但最后都被否定了。直到她想到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让后把这半截蜡烛藏在烛台上。
但当我读到这一片段时,我的心也跟着他们一家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那一刻,我仿佛感到了伯诺德夫人的紧张与无奈,那深深的绝望让人无比的心急如焚。
可小女孩娇声细语的的一段话就改变了一切,那十分动听又颇有礼貌的话语骗过了德军。从容不迫使母子三人保住了性命,保全了秘密。
读了这篇短文,我觉得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例如文中,只描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没有过多的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但虽没有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但却总给人一种紧张激烈的感觉。
《蜡烛》读后感15
如果给你一份绝密文件,让你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你会选择藏在哪里?如果遇到危机,你的表现会是怎样?
是小盒子里,是方砖下,是纳在鞋底,还是塞在某个幽暗角落的缝隙里?
就慌张,是害怕,是怕得泪水直流,还是惊讶得直站着说不出话来?
也许,你会像我说的那样做,但是,他们却与你截然不同,他们就是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
他们是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可是他们却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利用了人们往往以为最机秘的东西都是藏在最隐蔽的地方,对眼前事物常常忽视的这一心理特点,把机密文件藏在显眼的蜡烛芯里,瞒过了凶恶、愚蠢的德国军官。然而危险并没有化无,狡猾的军官又点燃了蜡烛,大儿子想办法借“取柴”之名,把蜡烛夺回。军官凶狠地抢回蜡烛,小女儿娇声向军官道了晚安,并夺回了装有情报的蜡烛。
小女儿的机智与冷静挽救了三口人的性命。读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向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致敬,向德军强盗伯愚笨、凶恶唾视。面对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临危不惧、聪慧应对,真令人佩服!
面对困难不畏其厉害,从容面对,勇敢向前,是我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