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稿

2024-0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高中历史说课稿》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XX第XX单元第XX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此,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答”向“学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合作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大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 导入新课:(2~3分钟)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可以通过讲故事、谚语、歇后语、笑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性提问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从背景、过程、结果三方面入手,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首先,(1)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教材提供的资源,总结……

其次,(2)通过设置问题,……,讲明……,使学生理解……

再次,(3)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最后,(4)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新课讲完后,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 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我进行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在本专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专题五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上一专题知识内涵,下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新政,从而突现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本节课在旧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都会在这里出题,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史实学习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本节课课标内容: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节课的施教中,我紧依课标、紧扣新课程改革要领,注重高一学生实际,充分把握人民版专题史教学的特点,想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①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影响;了解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必然性。

②过程与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和阅读课件中情境材料,归纳原因、特点、影响等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观察、表达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资产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无法克服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高度“繁荣”和1929年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学习,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从学生中以史鉴今,逐渐梳理出科技、环境、政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保障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点分析原因,然后归纳特点,认识危机的严重害;第二部分对比方式让学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适应形势,从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败;第三部分通过阅读概括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危害,涉及经济、政治和全面社会危机,营造一种严峻的形势,引出美国人渴望“救星”出现,学生感悟“时势造英雄”。

2、本节课我从高一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主要围绕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进行知识储备,培养一定的阅读概括、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主要采用:

①情境教学法———提供背景材料,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学习。

②阅读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和课件中的`图文资料。

③探究式教学法———涉及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还有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做自主钻研能力。

④归纳法———积极总结,并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资料渲染氛围。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为高考知识点积累奠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易调动其主动性;但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系统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实质”,“根源”等历史问题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学法指导:学生应有初步的预习,基本知道是什么;在老师的学案指导下,应进一步梳理线索,建立体系;再者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究,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经济危机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后及时做一些习题,查漏补缺。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1928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自信的告诉美国人民“如果我当选,我会让每个家庭的锅里有一只鸡”。然而不久他竟然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美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师:这场危机虽然是突如其来,但它是历史的偶然吗?

生:不是,历史的必然。

师: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有何特点,又会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这场大危机吧!

2、教学步骤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感知,创设情境和深刻领悟,合作探究,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生自主评价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通过3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起因及当时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这场危机的距离。

②创设情境,深刻领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被动转变到主动。然后在每个情境材料的后而设置针对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在点评中求精,在总结中梳理,在练习中运用,从而得出一些学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创设一:美国小女孩艾迪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主要信息是无煤生火——爸爸失业——工厂煤太多——妈妈捡菜叶生活等,最后一句,艾迪又冷又饿,回想起几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显得无比的……

情境创设二:老板是百万富翁,就是不愿给爸爸涨工资,妈妈说到了房子、汽车先卖掉应急生活,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而获得的,还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股票市场投机赚了不少钱。

合作探究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交流后,回答: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渡,过渡信贷消费,资本家盲目生产等。

师:这会引发什么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或者市场供需矛盾)

师: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呢?

师:分析原因内在联系和资本家为何盲目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

生: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情境创设三:万恶的股票灾难,黑色的星期四。

问题设计: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及主要表现是什么?从中能观察出什么特点:

生:阅读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标志——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票狂跌

表现:银行倒闭,金融混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师:展示一些危机方面的图片并解说和点评。

问题设计:为什么这场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联系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世界)

情境创设四:流浪者更多,领救济粮;工人农民示的威游行;“法西斯万岁”;政府血腥镇压。

合作探究二:这场危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阅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和P111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影响并点评。

情境创设五:一天爸爸说政府要给我们工作和救济,一家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几个月过后仍无变化,于是,许多人对“胡佛政府”产生厌恶。

问题设计:胡佛政府反危机的举措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师:板书二、标水车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师:引导阅读P112页第一自然段认识“繁荣背后”的隐患和自由放任的内涵。

师:引导学生阅读P113页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车”、“饥饿总统”。

师: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师:板书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生:阅读P113最后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现。

(本环节共解决三大问题的时间分配:危机——25分钟;胡佛政策—6分钟;危害——4分钟)

本环节达到梳理线条,理解概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的教学目的。

③课堂延伸

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促进经济发展,而到30年代却加剧危机发生?从这场危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危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④课堂小结(略)

⑤学以致用

主要是通过六道典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作业题,检测对知识点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馈,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填写老师制好的表格)

3、板书设计(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3

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主要从一说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

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

C、六部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七、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材通过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介绍了古代非洲和美洲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感受世界文明多样性。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所把握,对世界充满兴趣,但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比较陌生,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区域范围,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成果。

【难点】

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胡夫金字塔图、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图,并引导设问: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在学生明确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引导设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文明?除了这些成就之外,古代美洲和非洲还有哪些文明成果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非洲文明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非洲文明之旅》的片段,请学生思考:非洲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明确农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非洲文明的产生。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古代非洲的国家》,请学生找出非洲有哪些重要的文明。帮助学生明确东北非、西非和南非出现的.多个国家和文明。

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文明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马里国王曼萨·穆萨》《阿克苏姆王国遗址》等图片和《全球通史》《非洲古代王国》等史料,并将学生以教室座次为单位分为东非和东北非组、西非组和南非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地区的国家发展概况。从而明确:东北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在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而且对外贸易发达,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甚至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国家都拥有丰富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贸易,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南非地区11世纪末由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之下。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一步补充,帮助学生明确马里、廷巴克图和桑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古代美洲文明

首先,我会结合大屏幕上的农作物图片,为学生讲解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这些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独属于美洲的农作物为美洲地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在此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其次,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和纪录片《失落的美洲文明》的片段,请学生结合图片和纪录片,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归纳概括美洲文明的具体表现,并以历史放映室的讲解员的身份进行介绍。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呈现情况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加强对不同地区文明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烘托课堂氛围。

(三)条件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为自己喜欢的文明写一篇宣传词。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新课讲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连续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间,更是平均达到了7%。据统计,到20xx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师: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952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埃及独立,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师: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师: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主权。至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生: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布置作业】

思考:印度与中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请问印度与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5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高中历史说课稿6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个子目构成。这三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世界政治文明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历史的学习趣味较强。初中时期已经学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简单历史史实,但是对于专业的政治术语,如“民主制”“贵族制”等概念,感觉深奥难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出发,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将形象思维上升至概念与结论的理想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自理环境,增强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历史的时空观念。

2.通过搜集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养成初步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增强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古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留下来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

【难点】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讲解概念,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变成理论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生活实例导入法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会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班级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举班委成员啊?国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选举领导人呢?在学生回答出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我会继续设问:这种民主选举的方式最早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雅典为什么会产生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又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我会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和欧洲地图,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希腊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希腊的地形有是怎样的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得出结论:雅典位于地中海沿岸,海岸线曲折,便于从事海上航行,海路交通发达。境内多山,适合商业活动。

接着,我会呈现中国地貌图,引导学生比较希腊和中国地貌图的差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

随后,我会展示城邦和公民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和城邦公民的权利: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的公民可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对民主权利的渴望。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我会强调:城邦制度是希腊民主的摇篮。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能够增强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雅典的三次重要改革

接下来是对雅典三次重要改革的学习,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会多媒体展示梭伦与贵族们争论的图片,让学生们大胆设想如果你是梭伦,你会和贵族们在争论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的背景是由于当时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接着,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历史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归纳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介绍,探讨其利弊。然后,我还会向学生讲解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等概念。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情景扮演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表格法的使用,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通过教师讲解专业的政治术语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雅典的繁荣景象、雅典人的一天、苏格拉底之死等史料,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上述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都可以参与的吗?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后,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在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在于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且容易造成民主的滥觞。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学思维。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加强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我会进行总结,升华情感,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相互统一。

2.作业:请大家课下查阅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资料,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谈谈你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感想。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题。

(5)观察学习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并与所学内容联系,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出示一张与中英相关的《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为什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并试着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课题延伸

:▲重修圆明园成了大众话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不赞成的原因有下: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主要介绍了在古今中外各国水路交通的代表性成就和交通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交通变迁有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了解我国交通的突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而且已经学习过不同时期中外水陆交通的突出代表,但是缺乏系统梳理,也不清楚交通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了解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各国水陆交通代表性成就,加深时空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我国古代水陆交通的突出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古今中外水陆交通的代表性成就。

难点: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约公元前35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并请学生一起来猜一猜,它作何用途?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古至今水陆交通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发展又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入的方式能够为课堂制造悬念,烘托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首先,我会展示古罗马道路示意图和秦直道示意图并提问:古代的中外各国有何代表性的道路,是什么促使人们修建道路的。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后,我会继续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古代中外各国开凿了哪些著名的运河?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本内容的方式,提升学生归纳、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对于这一部分,我会首先展示纪录片《新航路开辟》片段并提问:古代中外各国人民对海运的探索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一步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线示意图》,引导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海运航线中最为繁忙的运河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强调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和图片,直观呈现历史信息,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锻炼提取、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中交通部分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会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交通工具上的突破,这一时期中外各国的水陆交通有何发展。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的方式,形成知识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我会呈现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的史料,请学生结合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展开五分钟讨论,讨论内容为:交通给社会变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深入理解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保证我本课的教学质量,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纪录片《超级货运》并思考现代的交通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 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学习指导

目前 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 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 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 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xx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 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 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 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 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 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 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 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 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 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习,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xxx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 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响(课件播放视频资料)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学生积极发言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B)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优化导学注重探究。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图片辅助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在对教材、学情有整体把握之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谈一谈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谈话导入法。

我会通过精炼的语言进行介绍:恩格斯曾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提问学生: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平静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巨大进步?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和提问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背景

我会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视频《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在英国轰轰烈烈的开展?由于这一问题涉及角度较多,我会引导学生从劳动力、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可能);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扩大。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成就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结合教材得出,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并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蒸汽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又有什么影响?学生根据史料可以明确:“万能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二)进入电气时代

1.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什么西方国家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2.成果

我将创设情境,通过大屏幕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提前把学生按照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分成三大组,请学生在观看后以历史导游的身份,分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在三组代表介绍完毕后我进行总结: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化学工业的成果有诺贝尔发明的炸药等:新材料有塑料、人造纤维等。

结合这部分内容我会适当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全面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因此我会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工业革命都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之后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8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资本主义加紧对外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另外,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多集中于重工业部门,因此加速了生产的集中,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会利用板书进行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两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在本专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专题五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上一专题知识内涵,下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新政,从而突现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本节课在旧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都会在这里出题,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史实学习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本节课课标内容: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节课的施教中,我紧依课标、紧扣新课程改革要领,注重高一学生实际,充分把握人民版专题史教学的特点,想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①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影响;了解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必然性。

②过程与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和阅读课件中情境材料,归纳原因、特点、影响等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观察、表达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资产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无法克服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高度“繁荣”和1929年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学习,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从学生中以史鉴今,逐渐梳理出科技、环境、政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保障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点分析原因,然后归纳特点,认识危机的严重害;第二部分对比方式让学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适应形势,从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败;第三部分通过阅读概括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危害,涉及经济、政治和全面社会危机,营造一种严峻的形势,引出美国人渴望“救星”出现,学生感悟“时势造英雄”。

2、本节课我从高一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主要围绕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进行知识储备,培养一定的阅读概括、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主要采用:①情境教学法---提供背景材料,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学习。②阅读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和课件中的图文资料。③探究式教学法---涉及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还有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做自主钻研能力。④归纳法---积极总结,并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资料渲染氛围。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为高考知识点积累奠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易调动其主动性;但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系统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实质”,“根源”等历史问题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学法指导:学生应有初步的预习,基本知道是什么;在老师的学案指导下,应进一步梳理线索,建立体系;再者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究,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经济危机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后及时做一些习题,查漏补缺。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1928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自信的告诉美国人民“如果我当选,我会让每个家庭的锅里有一只鸡”。然而不久他竟然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美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师:这场危机虽然是突如其来,但它是历史的偶然吗?

生:不是,历史的必然。

师: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有何特点,又会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这场大危机吧!

2、教学步骤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感知,创设情境和深刻领悟,合作探究,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生自主评价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通过3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起因及当时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这场危机的距离。

②创设情境,深刻领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被动转变到主动。然后在每个情境材料的后而设置针对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在点评中求精,在总结中梳理,在练习中运用,从而得出一些学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创设一:美国小女孩艾迪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主要信息是无煤生火——爸爸失业——工厂煤太多——妈妈捡菜叶生活等,最后一句,艾迪又冷又饿,回想起几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显得无比的……

情境创设二:老板是百万富翁,就是不愿给爸爸涨工资,妈妈说到了房子、汽车先卖掉应急生活,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而获得的,还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股票市场投机赚了不少钱。

合作探究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交流后,回答: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渡,过渡信贷消费,资本家盲目生产等。

师:这会引发什么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或者市场供需矛盾)

师: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呢?

师:分析原因内在联系和资本家为何盲目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

生: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情境创设三:万恶的股票灾难,黑色的星期四。

问题设计: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及主要表现是什么?从中能观察出什么特点:

生:阅读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标志——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票狂跌

表现:银行倒闭,金融混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师:展示一些危机方面的图片并解说和点评。

问题设计:为什么这场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联系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世界)

情境创设四:流浪者更多,领救济粮;工人农民示的威游行;“法西斯万岁”;政府血腥镇压。

合作探究二:这场危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阅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和P111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影响并点评。

情境创设五:一天爸爸说政府要给我们工作和救济,一家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几个月过后仍无变化,于是,许多人对“胡佛政府”产生厌恶。

问题设计:胡佛政府反危机的举措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师:板书 二、标水车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师:引导阅读P112页第一自然段认识“繁荣背后”的隐患和自由放任的内涵。

师:引导学生阅读P113页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车”、“饥饿总统”。

师: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师:板书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生:阅读P113最后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现。

(本环节共解决三大问题的时间分配:危机——25分钟;胡佛政策—6分钟;危害——4分钟)

本环节达到梳理线条,理解概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的教学目的。

③课堂延伸

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促进经济发展,而到30年代却加剧危机发生?从这场危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危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④课堂小结(略)

⑤学以致用

主要是通过六道典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作业题,检测对知识点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馈,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填写老师制好的表格)

3、板书设计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爆发原因

2、表现(金融;工业;农业;其他)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4、影响

二、杯水车薪

1、20世纪20年代“繁荣”的原因,背后隐患

2、胡佛政策①自由放任②局部干预

3、结果:失败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六点表现)

下载高中历史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一: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第 课的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高中历史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将按教学理念、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思路来说课。●......

    高中历史说课稿

    导语: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老师会展开怎样的教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供各位阅读与参考。高中历史说课稿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专制主......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条件、内容、特点:“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内容和超额完成;三......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 姓名,来自大学,今天我说课的科目是历史,我说课的内容是《标题》。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1说教材,2说教法,3说教学过程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高中历史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西县红杜鹃学校唐俊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