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 -b =(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2
一、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公式法分解因式
二、设计思路: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⑴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逆用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1.在逆用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分解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五、教学难点:
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六、教学准备:
深研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3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以后的代数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多项式除法的简便运算,分式的运算,解方程(组)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等,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因式分解的第1小节,占一个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类比思想,让学生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熟悉乘法的分配律及其逆运算,并且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因此,对于因式分解的引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它为今天学习分解因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于八年级学生还比较生疏,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再者本节还没有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因数分解的经验,但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还完全陌生,因此,本课时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因式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数学能力,如:类比思想,逆向运算能力等。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数学能力: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看谁算得快——看谁想得快——看谁算得准——学生讨论——学生反思。
第一环节看谁算得快
活动内容:用简便方法计算:
(1)=
(2)—2.67×132+25×2.67+7×2.67=
(3)992–1=
活动目的: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看谁想得快
活动内容: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思考:从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你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注意事项: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本环节问题的理解则显得比较轻松,学生能回答出993–99能被100、99、98整除,有的同学还回答出能被33、50、200等整除,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
第三环节看谁算得准
活动内容: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m(a+b+c)=;
(3)(m+4)(m—4)=;
(4)(y—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ma+mb+mc=;
(2)3x2—3x=;
(3)m2—16=;
(4)a3—a=;
(5)y2—6y+9=
活动目的: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由于整式的乘法运算是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学生能很快得出第一组式子的结果,并能很快发现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子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
第四环节学生讨论
活动内容: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1)a(a+1)(a—1)=a3—a
(2)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结论: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辨一辨:下列变形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1)a+b=b+a(2)4x2y–8xy2+1=4xy(x–y)+1
(3)a(a–b)=a2–ab(4)a2–2ab+b2=(a–b)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讨论,能找出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基本清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以及“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这两种事实,后两种事实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才能完成。
第五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看谁连得准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2、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基本到位。
第六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有一个初步认识。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提高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对于类比的数学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巩固练习: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总是先介绍因式分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强化巩固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其本质上是对因式分解的概念进行强化记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因式分解的记忆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它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因数分解类比出因式分解,对学生进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由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对比,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也使得学生对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入不至于茫然。
尽管新旧两种教法的'对比上,新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马上显露出强劲的优势,甚至可能因为强化练习较少,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比不上传统教法的学生成绩,但从长远目标看来,这种对数学本质的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学的机械模仿记忆的层面上。
总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熟练技能,而是发展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发生深刻的变化。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实际问题得到方程
,让学生思考解决方程的方法除了之前所学习过的配方法和公式法以外,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接着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方程的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降次,因式分解法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灵活的一种特殊方法.体现了降次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以后处理高次方程时也很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2)学生通过对比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类型,选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的解方程,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然后通过实际问题,获得一个显然可以用“提取公因式法”而达到“降次”目的的方程,从而引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现了从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出发,通过逐步推广而获得复杂的、一般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式往往会在因式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而不能将方程化成两个一次式乘积的形式.另外在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时,缺乏对方程结构的观察,从而在方法的选择上欠佳,缺乏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降低了计算的准确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应带领学生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对比方法的难易简便,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课的难点: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问题一 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物体经过x s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
.根据上述规律,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列方程,可有学生解释如何理解“落回地面”.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背景下代数式的意义,理解落回地面的意义就是高度为零,就是表示高度的代数式的值为零,从而列出方程.在阅读并尝试回答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方法
问题二 如何求出方程的解呢?
师生活动: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考虑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决问题,教师再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结构,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发现因式分解法方法解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配方法和公式法的选择,更好地让学生对比感受因式分解法的简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和准备.
问题三 如果,则有什么结论?对于你解方程有什么启发吗?
师生活动:学生很容易回答有或的结论.由此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用因式分解中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更加简便,从而学生会对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理解.
问题四 上述方法是是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次的?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体会到通过提取公因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了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方程在因式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在学生总结发言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不同解法,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在反思小结的过程中,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例题示范,灵活运用
例 解下列方程
(1)
(2)
师生活动:提问:
(1)如何求出方程(1)的解呢?说说你的方法.
(2)对比解法,说说各种解法的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比解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问题(1)的提出是开放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将括号打开,然后利用配方法或公式法,也有些学生会观察到如果将
当作一个整体,利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直接就化为两个一次式乘积为零的形式.通过问题(2)的思考讨论,让学生体会解法的利弊,注重观察方程自身的结构.
师生活动:提问:(1)方程(2)与方程(1)对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谈谈方程(2)的解法.
学生观察方程(2)与方程(1)的区别,用类比划归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2)的方程需要先进行移项,将方程化为右侧等于零的结构,然后得到一个平方差的结构,利用平方差公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的结构.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教材P14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掌握情况.
5.小结提升,深化理解
问题五 (1)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请大家总结三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体会各种方法的利弊,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小结交流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结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进行配方降次,公式法需要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利用求根公式求解;而因式分解法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项乘积为零的形式;另在还让学生体会到配方法和公式法适用于所有方程,但有时计算量比较大,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部分一元二次方程,但是三种方法都体现了降次的基本思想.
五、目标检测设计
解下列方程
1.
【设计意图】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
2.
【设计意图】利用平方差公式解方程.
3.
【设计意图】利用因式分解法不适合的方程可选择用公式法或配方法解决.
4.
【设计意图】选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2.通过找公因式,培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了解公因式概念和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会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2.培养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点: 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993-99能被100整除吗?
解法一:993-99=970299-99
=970200
解法二:993-99=99(992-1)
=99(99+1)(99-1)
=100×99×98
=970200
(1)已知:x=5,a-b=3,求ax2-bx2的值.
(2)已知:a=101,b=99,求a2-b2的值.
你能说说算得快的原因吗?
解:(1) ax2-bx2=x2(a-b)
=25×3=75.
(2) a2-b2=(a+b)(a-b)
=(101+99)(101-99)
=400
二、新知探究
1、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
①3x(x-2)= __3x2-6x
②m(a+b+c)= ma+mb+mc
③(m+4)(m-4)= m2-16
④(x-2)2= x2-4x+4
⑤a(a+1)(a-1)= a3-a
根据左面的算式填空:
①3x2-6x=(_3x__)(_x-2__)
②ma+mb+mc=(_m_)(a+b+c_)
③m2-16=(_m+4)(m-4_)
④x2-4x+4=(x-2)2
⑤a3-a=(a)(a+1)(a-1)
左边一组的变形是什么运算?右边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右边变形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总结: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整式乘法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因式分解
在am+bm=m(a+b)中,m叫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
即每个单项式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
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1)公因式的系数是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字母取多项式各项中都含有的相同的字母;
(3)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各项中最小的一个,即最低次幂.
三、例题分析
例1 把12a4b3+16a2b3c2分解因式.
解:12a4b3+16a2b3c2
=4a2b3·3a2+ 4a2b3 ·4c2
= 4a2b3 (3a2 + 4c2)
提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
①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
②不再含有公因式.
例2 把2ac(b+2c)- (b+2c)分解因式.
解:2ac(b+2c) -(b+2c)
= (b+2c)(2ac-1)
公因式可以是数字、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
例3 把-x3+x2-x分解因式.
解:原式=-(x3-x2+x)
=-x(x2-x+1)
多项式的第一项是系数为负数的项,一般地,应提出负系数的公因式.但应注意,这时留在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且最后一项“-x”提出时,应留有一项“+1”,而不能错解为-x(x2-x).
四、当堂训练
1.(1)9x3y3-12x2y+18xy3中各项的公因式是 3xy_.
(2)5x2-25x的公因式为 5x .
(3)-2ab2+4a2b3的公因式为-2ab2.
(4)多项式x2-1与(x-1)2的公因式是x-1.
2.如果(x+y)(x2-xy+y2)-(x+y)xy有公因式(x+y),那么另外的因式是 (x-y)2
课后小结
1.分解因式
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分解因式,分解因式和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2.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一看系数 二看字母 三看指数
3.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步骤(分两步)
第一步 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 提公因式.
4.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应注意的问题
(1)公因式要提尽;
(2)某一项全部提出时,这一项除以公因
式时的商是1,这个1不能漏掉;
(3)多项式的首项取正号.
板书
一、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二、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am+bm=m(a+b)
二、例题分析
例1、
例2、
例3、
三、当堂训练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围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课题设计的,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回答相关的问题,产生对整式的乘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对比。
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对知识产生探究,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平方差公式;再通过质疑的方式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行分解因式时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通过例题练习的巩固,让学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更加熟练、准确,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让学生领会换元的思想,达到初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运用提公因式法后公式法的第一课时——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它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它是解高次方程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材的处理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在原有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乘法计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分解因式。明确因式分解是乘法公式的一种恒等变形,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所教授的学生程度相对较好,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本节课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效果较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初二的数学教学以“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为小课题,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预习习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学生的预习与课堂的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掌握,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应注重突出重点,分析透彻,所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前提,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乘法公式:(a+b)(a-b)=a2-b2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4,将高次偶数指数向下次指数的转达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4.通过活动1,发现并归纳出因式分解的又一方法: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得到a2-b2 =(a+b)(a-b)。
5.通过活动4,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己信心。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7
因式分解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因其分解方法较多,题型变化较大,教学有一定难度。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解题思想,对于灵活较大的题型进行因式分解,应用转化思想,有章可循,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应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题型可直接应用它们来进行因式分解,学生能够容易掌握与应用。但对于分组分解法、折项、添项法就有些把握不住,应用转化就思想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分组分解法实质是一种手段,通过分组,每组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达到分组的目的,这就利用了转换思想。看下面几例:
例1、4a2+2ab+2ac+bc
解:原式 =(4a2+2ab)+(2ac+bc)
=2a(2a+b)+c(2a+b)
=(2a+b)(2a+c)
分组后,每组提出公因式后,产生新的公因式能够继续分解因式,从而达到分解目的。
例2、4a2-4a-b2-2b
解:原式=(4a2-b2)-(4a+2b)
=(2a+b)(2a-b)-2(2a+b)
=(2a+b)(2a-b-2)
按“二、二”分组,每组应用提公因式法,或用平方差公式,从而继续分解因式。
例3、x2-y2+z2-2xz
解:原式=(x2-2xz+z2)-y2
=(x-z2)-y2
=(x+y-z)(x-y-z)
四项式按“三一”分组,使三项一组应用完全平方式,再应用平方差进行因式分解。
对于五项式一般可采用“三二”分组。三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二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或平方差公式分解,因此变化性较大。
例4、x2-4xy+4y2-x+2y
解:原式=(x2-4xy+4y2)-(x-2y)
=(x-2y)2-(x-2y)
=(x-2y)(x-2y-1)
例5、a2-b2+4a+2b+3
解:原式=(a2+4a+4)-(b2-2b+1)
=(a+2)2-(b-1)2
=(a+2+b-1)(a+2-b+1)
=(a+b+1)(a-b+3)
对于六项式可进行“二、二、二”分组,“三、三”分组,或“三、二、一”分组。
例6、ax2-axy+bx2-bxy-cx2+cxy
①解:原式=(ax2-axy)+(bx2-bxy)-(cx2-cxy)
=ax(x-y)+bx(x-y)-cx(x-y)
=(x-y)(ax+bx-cx)
=x(x-y)(a+b-c)
②解:原式=(ax2+bx2-cx2)-(axy+bxy-cxy)
=x2(a+b-c)-xy(a+b-c)
=x(x-y)(a+b-c)
例7、x2-2xy+y2+2x-2y+1
解:原式=(x2-2xy+y2)+(2x-2y)+1
=(x-y)2+2(x-y)+1
=(x-y+1)2
对于折项、添项法也可转化成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例8、x4+4y4
解:原式=(x4+4x2y2+4y4)-4x2y2
=(x2+2y2)2-4x2y2
=(x2+2xy+2y2)(x2-2xy+2y2)
例9、x4-23x2+1
解:原式=x4+2x2+1-25x2
=(x2+1)2-25x2
=(x2-5x+1)(x2+5x+1)
又如x3-7x-6可用折项、添项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⑴x3-7x-6=(x3-x)-(6x+6)
⑵x3-7x-6=(x3-4x)-(3x+6)
⑶x3-7x-6=(x3+2x2+x)-(2x2+8x+6)
⑷x3-7x-6=(x3-6x2-7x)+(6x2-6)
只有掌握好三种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才能应用转化思想处理灵活性较大、技巧性较强的题型。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8
【设计主题】
本微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复习因式分解基本方法。本微课通过典型例题,从提取公因式,到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通过本微课,学会如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最后练习进行检测,达到掌握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背景】
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八年级上的学生,以前学习多项式运算,现在进行它的相逆过程。对部分学生有一定难度。
2.教学情况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本微课掌握因式分解基本方法,通过相应的变形整理达到可以提取公因式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超过四项的多项式是学生学习难点,如何进行分组是关键。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
2.能够正确使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能够对四项及以上的多项式进行分组。
【学习任务】
通过例题一巩固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
通过例题二巩固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要求每个因式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为止;
归纳总结因式分解方法:一提,二套,三分组,四要分解到各个因式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两点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
对各题进行讲解,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小结】
通过本微课,学生能够对因式分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此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因式分解由易到难,并重点对分组进行大量的练习,以达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学生在课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复习,才能做到应用分组,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微练习
一、填空题
1、计算3×103-104=_________
2、分解因式x3y-x2y2+2xy3=xy(_________)
3、分解因式–9a2+=________
4、分解因式4x2-4xy+y2=_________
5、分解因式x2-5y+xy-5x=__________
6、当k=_______时,二次三项式x2-kx+1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x-4)(x-3)
7、分解因式x2+3x-4=________
8、已知矩形一边长是x+5,面积为x2+12x+35,则另一边长是_________
9、若a+b=-4,ab=,则a2+b2=_________
10、化简1+x+x(1+x)+x(1+x)2+…+x(1+x)1995=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m(a+b)=ma+mbB、ma+mb+1=m(a+b)+1
C、(a+3)(a-2)=a2+a-6D、x2-1=(x+1)(x-1)
2、若y2-2my+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m=1B、m=-1C、m=0D、m=±1
3、把-a(x-y)-b(y-x)+c(x-y)分解因式正确的结果是()
A、(x-y)(-a-b+c)B、(y-x)(a-b-c)
C、-(x-y)(a+b-c)D、-(y-x)(a+b-c)
4、-(2x-y)(2x+y)是下列哪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后所得的答案()
A、4x2-y2B、4x2+y2C、-4x2-y2D、-4x2+y2
5、m-n+是下列哪个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A、(m-n)2+(m-n)+B、(m-n)2+(m-n)+
C、(m-n)2-(m-n)+D、(m-n)2-(m-n)+
6、分解因式a4-2a2b2+b4的结果是()
A、a2(a2-2b2)+b4B、(a-b)2
C、(a-b)4D、(a+b)2(a-b)2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
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体现能力立意。
3.寓德育教学方法
1.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想一想于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入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看谁算得快?
(1)若a=101,b=99,则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则a2-2ab+b2=(a-b) 2=(99+1)2 =10000
(3)若x=-3,则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请每题想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
(2)观察:a2-b2=(a+b)(a-b) ①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 =(a-b) 2 ②
20x2+60x=20x(x+3) ③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例42=2×3×7 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书课题: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2)∵xy( )=2x2y-6xy2
∴2x2y-6xy2=xy( )
(3)∵2x( )=2x2y-6xy2
∴2x2y-6xy2=2x( )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ax+2ay (2)3mx-6nx (3) x2y+xy2
(4) x2+-x (5) x2-0.01
(让学生上来板演)
五、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即课堂小结)
1.因式分解的概念 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种恒等变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两种相反的恒等变形,也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维过程实际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
3.利用2中关系,可以从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结果。
4.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六、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一)中§7.1节
评价与反馈
1.通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通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七.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实际问题得到方程
,让学生思考解决方程的方法除了之前所学习过的配方法和公式法以外,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接着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方程的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降次,因式分解法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灵活的一种特殊方法.体现了降次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以后处理高次方程时也很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2)学生通过对比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类型,选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的解方程,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然后通过实际问题,获得一个显然可以用“提取公因式法”而达到“降次”目的的方程,从而引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现了从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出发,通过逐步推广而获得复杂的、一般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式往往会在因式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而不能将方程化成两个一次式乘积的形式.另外在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时,缺乏对方程结构的观察,从而在方法的选择上欠佳,缺乏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降低了计算的准确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应带领学生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对比方法的难易简便,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课的难点: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问题一 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物体经过x s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
.根据上述规律,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列方程,可有学生解释如何理解“落回地面”.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背景下代数式的意义,理解落回地面的意义就是高度为零,就是表示高度的代数式的值为零,从而列出方程.在阅读并尝试回答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方法
问题二 如何求出方程的解呢?
师生活动: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考虑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决问题,教师再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结构,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发现因式分解法方法解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配方法和公式法的选择,更好地让学生对比感受因式分解法的简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和准备.
问题三 如果,则有什么结论?对于你解方程有什么启发吗?
师生活动:学生很容易回答有或的结论.由此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用因式分解中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更加简便,从而学生会对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理解.
问题四 上述方法是是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次的?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体会到通过提取公因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了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方程在因式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在学生总结发言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不同解法,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在反思小结的过程中,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例题示范,灵活运用
例 解下列方程
(1)
(2)
师生活动:提问:
(1)如何求出方程(1)的解呢?说说你的方法.
(2)对比解法,说说各种解法的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比解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问题(1)的提出是开放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将括号打开,然后利用配方法或公式法,也有些学生会观察到如果将
当作一个整体,利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直接就化为两个一次式乘积为零的形式.通过问题(2)的思考讨论,让学生体会解法的利弊,注重观察方程自身的结构.
师生活动:提问:(1)方程(2)与方程(1)对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谈谈方程(2)的解法.
学生观察方程(2)与方程(1)的区别,用类比划归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2)的方程需要先进行移项,将方程化为右侧等于零的结构,然后得到一个平方差的结构,利用平方差公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的结构.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教材P14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掌握情况.
5.小结提升,深化理解
问题五 (1)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请大家总结三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体会各种方法的利弊,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小结交流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结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进行配方降次,公式法需要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利用求根公式求解;而因式分解法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项乘积为零的形式;另在还让学生体会到配方法和公式法适用于所有方程,但有时计算量比较大,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部分一元二次方程,但是三种方法都体现了降次的基本思想.
五、目标检测设计
解下列方程
1.
【设计意图】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
2.
【设计意图】利用平方差公式解方程.
3.
【设计意图】利用因式分解法不适合的方程可选择用公式法或配方法解决.
4.
【设计意图】选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2.通过找公因式,培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了解公因式概念和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会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2.培养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点: 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993-99能被100整除吗?
解法一:993-99=970299-99
=970200
解法二:993-99=99(992-1)
=99(99+1)(99-1)
=100×99×98
=970200
(1)已知:x=5,a-b=3,求ax2-bx2的值.
(2)已知:a=101,b=99,求a2-b2的值.
你能说说算得快的原因吗?
解:(1) ax2-bx2=x2(a-b)
=25×3=75.
(2) a2-b2=(a+b)(a-b)
=(101+99)(101-99)
=400
二、新知探究
1、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
①3x(x-2)= __3x2-6x
②m(a+b+c)= ma+mb+mc
③(m+4)(m-4)= m2-16
④(x-2)2= x2-4x+4
⑤a(a+1)(a-1)= a3-a
根据左面的算式填空:
①3x2-6x=(_3x__)(_x-2__)
②ma+mb+mc=(_m_)(a+b+c_)
③m2-16=(_m+4)(m-4_)
④x2-4x+4=(x-2)2
⑤a3-a=(a)(a+1)(a-1)
左边一组的变形是什么运算?右边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右边变形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总结: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整式乘法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因式分解
在am+bm=m(a+b)中,m叫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
即每个单项式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
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1)公因式的系数是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字母取多项式各项中都含有的相同的字母;
(3)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各项中最小的一个,即最低次幂.
三、例题分析
例1 把12a4b3+16a2b3c2分解因式.
解:12a4b3+16a2b3c2
=4a2b3·3a2+ 4a2b3 ·4c2
= 4a2b3 (3a2 + 4c2)
提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
①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
②不再含有公因式.
例2 把2ac(b+2c)- (b+2c)分解因式.
解:2ac(b+2c) -(b+2c)
= (b+2c)(2ac-1)
公因式可以是数字、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
例3 把-x3+x2-x分解因式.
解:原式=-(x3-x2+x)
=-x(x2-x+1)
多项式的第一项是系数为负数的项,一般地,应提出负系数的公因式.但应注意,这时留在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且最后一项“-x”提出时,应留有一项“+1”,而不能错解为-x(x2-x).
四、当堂训练
1.(1)9x3y3-12x2y+18xy3中各项的公因式是 3xy_.
(2)5x2-25x的公因式为 5x .
(3)-2ab2+4a2b3的公因式为-2ab2.
(4)多项式x2-1与(x-1)2的公因式是x-1.
2.如果(x+y)(x2-xy+y2)-(x+y)xy有公因式(x+y),那么另外的因式是 (x-y)2
课后小结
1.分解因式
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分解因式,分解因式和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2.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一看系数 二看字母 三看指数
3.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步骤(分两步)
第一步 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 提公因式.
4.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应注意的问题
(1)公因式要提尽;
(2)某一项全部提出时,这一项除以公因
式时的商是1,这个1不能漏掉;
(3)多项式的首项取正号.
板书
一、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二、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am+bm=m(a+b)
二、例题分析
例1、
例2、
例3、
三、当堂训练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3
【设计主题】
本微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复习因式分解基本方法。本微课通过典型例题,从提取公因式,到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通过本微课,学会如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最后练习进行检测,达到掌握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背景】
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八年级上的学生,以前学习多项式运算,现在进行它的相逆过程。对部分学生有一定难度。
2.教学情况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本微课掌握因式分解基本方法,通过相应的变形整理达到可以提取公因式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超过四项的多项式是学生学习难点,如何进行分组是关键。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
2.能够正确使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能够对四项及以上的多项式进行分组。
【学习任务】
通过例题一巩固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
通过例题二巩固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要求每个因式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为止;
归纳总结因式分解方法:一提,二套,三分组,四要分解到各个因式不能再进行因式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两点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
对各题进行讲解,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小结】
通过本微课,学生能够对因式分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此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因式分解由易到难,并重点对分组进行大量的练习,以达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学生在课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复习,才能做到应用分组,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微练习
一、填空题
1、计算3×103-104=_________
2、分解因式x3y-x2y2+2xy3=xy(_________)
3、分解因式–9a2+=________
4、分解因式4x2-4xy+y2=_________
5、分解因式x2-5y+xy-5x=__________
6、当k=_______时,二次三项式x2-kx+1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x-4)(x-3)
7、分解因式x2+3x-4=________
8、已知矩形一边长是x+5,面积为x2+12x+35,则另一边长是_________
9、若a+b=-4,ab=,则a2+b2=_________
10、化简1+x+x(1+x)+x(1+x)2+…+x(1+x)1995=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m(a+b)=ma+mbB、ma+mb+1=m(a+b)+1
C、(a+3)(a-2)=a2+a-6D、x2-1=(x+1)(x-1)
2、若y2-2my+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m=1B、m=-1C、m=0D、m=±1
3、把-a(x-y)-b(y-x)+c(x-y)分解因式正确的结果是()
A、(x-y)(-a-b+c)B、(y-x)(a-b-c)
C、-(x-y)(a+b-c)D、-(y-x)(a+b-c)
4、-(2x-y)(2x+y)是下列哪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后所得的答案()
A、4x2-y2B、4x2+y2C、-4x2-y2D、-4x2+y2
5、m-n+是下列哪个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A、(m-n)2+(m-n)+B、(m-n)2+(m-n)+
C、(m-n)2-(m-n)+D、(m-n)2-(m-n)+
6、分解因式a4-2a2b2+b4的结果是()
A、a2(a2-2b2)+b4B、(a-b)2
C、(a-b)4D、(a+b)2(a-b)2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4
一、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公式法分解因式
二、设计思路: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⑴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逆用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1.在逆用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分解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五、教学难点:
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六、教学准备:
深研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
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体现能力立意。
3.寓德育教学方法
1.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想一想于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入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看谁算得快?
(1)若a=101,b=99,则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则a2-2ab+b2=(a-b) 2=(99+1)2 =10000
(3)若x=-3,则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请每题想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
(2)观察:a2-b2=(a+b)(a-b) ①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 =(a-b) 2 ②
20x2+60x=20x(x+3) ③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例42=2×3×7 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书课题: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2)∵xy( )=2x2y-6xy2
∴2x2y-6xy2=xy( )
(3)∵2x( )=2x2y-6xy2
∴2x2y-6xy2=2x( )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ax+2ay (2)3mx-6nx (3) x2y+xy2
(4) x2+-x (5) x2-0.01
(让学生上来板演)
五、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即课堂小结)
1.因式分解的概念 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种恒等变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两种相反的恒等变形,也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维过程实际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
3.利用2中关系,可以从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结果。
4.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六、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一)中§7.1节
评价与反馈
1.通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通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七.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6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以后的代数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多项式除法的简便运算,分式的运算,解方程(组)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等,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因式分解的第1小节,占一个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类比思想,让学生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熟悉乘法的分配律及其逆运算,并且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因此,对于因式分解的引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它为今天学习分解因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于八年级学生还比较生疏,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再者本节还没有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因数分解的经验,但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还完全陌生,因此,本课时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因式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数学能力,如:类比思想,逆向运算能力等。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数学能力: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看谁算得快——看谁想得快——看谁算得准——学生讨论——学生反思。
第一环节看谁算得快
活动内容:用简便方法计算:
(1)=
(2)—2.67×132+25×2.67+7×2.67=
(3)992–1=
活动目的: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看谁想得快
活动内容: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思考:从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你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注意事项: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本环节问题的理解则显得比较轻松,学生能回答出993–99能被100、99、98整除,有的同学还回答出能被33、50、200等整除,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
第三环节看谁算得准
活动内容: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m(a+b+c)=;
(3)(m+4)(m—4)=;
(4)(y—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ma+mb+mc=;
(2)3x2—3x=;
(3)m2—16=;
(4)a3—a=;
(5)y2—6y+9=
活动目的: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由于整式的乘法运算是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学生能很快得出第一组式子的结果,并能很快发现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子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
第四环节学生讨论
活动内容: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1)a(a+1)(a—1)=a3—a
(2)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结论: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辨一辨:下列变形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1)a+b=b+a(2)4x2y–8xy2+1=4xy(x–y)+1
(3)a(a–b)=a2–ab(4)a2–2ab+b2=(a–b)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讨论,能找出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基本清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以及“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这两种事实,后两种事实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才能完成。
第五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看谁连得准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2、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基本到位。
第六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有一个初步认识。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提高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对于类比的数学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巩固练习: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总是先介绍因式分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强化巩固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其本质上是对因式分解的概念进行强化记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因式分解的记忆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它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因数分解类比出因式分解,对学生进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由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对比,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也使得学生对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入不至于茫然。
尽管新旧两种教法的对比上,新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马上显露出强劲的优势,甚至可能因为强化练习较少,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比不上传统教法的学生成绩,但从长远目标看来,这种对数学本质的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学的机械模仿记忆的层面上。
总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熟练技能,而是发展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发生深刻的变化。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7
因式分解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因其分解方法较多,题型变化较大,教学有一定难度。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解题思想,对于灵活较大的题型进行因式分解,应用转化思想,有章可循,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应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题型可直接应用它们来进行因式分解,学生能够容易掌握与应用。但对于分组分解法、折项、添项法就有些把握不住,应用转化就思想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分组分解法实质是一种手段,通过分组,每组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达到分组的目的,这就利用了转换思想。看下面几例:
例1、4a2+2ab+2ac+bc
解:原式 =(4a2+2ab)+(2ac+bc)
=2a(2a+b)+c(2a+b)
=(2a+b)(2a+c)
分组后,每组提出公因式后,产生新的公因式能够继续分解因式,从而达到分解目的。
例2、4a2-4a-b2-2b
解:原式=(4a2-b2)-(4a+2b)
=(2a+b)(2a-b)-2(2a+b)
=(2a+b)(2a-b-2)
按“二、二”分组,每组应用提公因式法,或用平方差公式,从而继续分解因式。
例3、x2-y2+z2-2xz
解:原式=(x2-2xz+z2)-y2
=(x-z2)-y2
=(x+y-z)(x-y-z)
四项式按“三一”分组,使三项一组应用完全平方式,再应用平方差进行因式分解。
对于五项式一般可采用“三二”分组。三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二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或平方差公式分解,因此变化性较大。
例4、x2-4xy+4y2-x+2y
解:原式=(x2-4xy+4y2)-(x-2y)
=(x-2y)2-(x-2y)
=(x-2y)(x-2y-1)
例5、a2-b2+4a+2b+3
解:原式=(a2+4a+4)-(b2-2b+1)
=(a+2)2-(b-1)2
=(a+2+b-1)(a+2-b+1)
=(a+b+1)(a-b+3)
对于六项式可进行“二、二、二”分组,“三、三”分组,或“三、二、一”分组。
例6、ax2-axy+bx2-bxy-cx2+cxy
①解:原式=(ax2-axy)+(bx2-bxy)-(cx2-cxy)
=ax(x-y)+bx(x-y)-cx(x-y)
=(x-y)(ax+bx-cx)
=x(x-y)(a+b-c)
②解:原式=(ax2+bx2-cx2)-(axy+bxy-cxy)
=x2(a+b-c)-xy(a+b-c)
=x(x-y)(a+b-c)
例7、x2-2xy+y2+2x-2y+1
解:原式=(x2-2xy+y2)+(2x-2y)+1
=(x-y)2+2(x-y)+1
=(x-y+1)2
对于折项、添项法也可转化成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例8、x4+4y4
解:原式=(x4+4x2y2+4y4)-4x2y2
=(x2+2y2)2-4x2y2
=(x2+2xy+2y2)(x2-2xy+2y2)
例9、x4-23x2+1
解:原式=x4+2x2+1-25x2
=(x2+1)2-25x2
=(x2-5x+1)(x2+5x+1)
又如x3-7x-6可用折项、添项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⑴x3-7x-6=(x3-x)-(6x+6)
⑵x3-7x-6=(x3-4x)-(3x+6)
⑶x3-7x-6=(x3+2x2+x)-(2x2+8x+6)
⑷x3-7x-6=(x3-6x2-7x)+(6x2-6)
只有掌握好三种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才能应用转化思想处理灵活性较大、技巧性较强的题型。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围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课题设计的,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回答相关的问题,产生对整式的乘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对比。
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对知识产生探究,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平方差公式;再通过质疑的方式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行分解因式时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通过例题练习的巩固,让学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更加熟练、准确,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让学生领会换元的思想,达到初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运用提公因式法后公式法的第一课时——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它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它是解高次方程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材的处理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在原有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乘法计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分解因式。明确因式分解是乘法公式的一种恒等变形,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所教授的学生程度相对较好,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本节课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效果较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初二的数学教学以“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为小课题,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预习习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学生的预习与课堂的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掌握,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应注重突出重点,分析透彻,所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前提,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乘法公式:(a+b)(a-b)=a2-b2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4,将高次偶数指数向下次指数的转达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4.通过活动1,发现并归纳出因式分解的又一方法: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得到a2-b2 =(a+b)(a-b)。
5.通过活动4,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己信心。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 -b =(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