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1
如花的春季,阅读辉煌的黎明,入水的心境,阅读幽静的岁月;如雪的灵魂,阅读奇妙的童话;如梦的岁月,阅读绚丽人生。
生活是什么?是欢笑,是泪水,是美妙的花,是苦涩的酒,是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甜歌,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脚印——
小学时,我的成绩特差,上课经常走神,考试总是不及格。有一次上数学课,数学老师让我做一个简单的解答题,而我却无从下手,老师气愤的在我面前扔下一句:“呆脑子!”顿时,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笑声。那一刻,我伤心的哭了,任同学们的取笑在我耳边回旋,我幼小的心灵差点崩溃。
我狼狈的冲出教室,一路小跑冲回家,妈妈听了我的事情后,脸色顿时青了。然后她抚摸着我的头,严肃的说:“孩子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我们也会有。”妈妈讲完这句话时,我分明看见她的眼圈湿润了,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看见妈妈哭,从那一刻起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不再让妈妈为我流泪。
从那以后我每天拼了命的在学。上课如果走了神,我就会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个“心”字意思是要提醒自己专心致志。别的同学能用一分钟学会的知识,我学不会,那么我就用十分钟,一小时,直到学会为止。
就这样,我凭着这份苦劲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在期末考试中有倒数上升到正数第三。我的进步,使老师和同学们吃了一惊,他们想不到原先一个“呆脑子”的人,竟然能取得如此惊人的进步。
当我从老师手里接过鲜红的奖状时,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我终于用我的不断尝试证明了我不是一个“呆脑子”。
我拿着奖状跑回家,小心地递给妈妈。顿时,妈妈傻了眼,等我回过神时,妈妈已经紧紧的把我抱在怀里,嘴里颤抖地说:“你做到了,你做到了。”
那一刻,我的心里彻底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再去尝试。其实失败就是成功的开端,只有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尝试,才能经受住暴风雨的袭击。
脚下的路还很长,既然已经踏上了人生的航程,就不可拒绝让步;既然已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停留;既然风帆已扬起,就不要拒绝起航。让我们在尝试中健康成长,让我们在不断尝试中走向成功吧!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2
在那些远离朋友而独倚花季的日子,我喜欢饮一杯香茗,品味纸页上的淡淡墨香。在时间静止中,细嗅随微风轻扬的秀发,细数不染纤尘的过往。指尖过处,书香满怀,余生如此,尽度欢愉。
人总会有义无反顾的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也不例外。在那段疯狂的时期,书籍是我最好的伴侣,我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书中的养料。从鲁迅的《朝花夕拾》到老舍的《骆驼祥子》,文字化成了一把思想的匕首,质问着我逐渐睿智的心灵。从《狼图腾》到《神曲》,一行行文字撑起的世界不断向外拓展着更广阔的空间……从外国的名人传记到网络的小小说,我细嗅墨纸上的淡淡幽香,尽头,是高昂的激情。
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文字是灵魂的田园。打开书卷,聆听古典诗词的静谧,细嗅近代文学的深邃,爱上文学,灵魂便有了栖息的园地。文字本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无论是扬州“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绿水青山,还是漠北黄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洪壮阔,都能于诗词深处飞向梦中的城堡;无论是“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悲叹,还是“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傲岸,都能从文学深处袭得对梦的执著。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对异乡者的救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执念。我的执念又是什么呢?大概是对知识的渴求吧,我喜欢那种用文字来沉淀自己的感觉。沉入书海,我便会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甚至忘了天地的一切。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我倾慕于浪客的洒脱。一匹红鬃烈马,便可恣意天涯,羁绊便是割舍不下的曾经。
我钦羡于文人的豪情。纵衣袂飘飘,背影潇潇,也不悔曾苦情的劝谏。
而这些,在现实中无法体会的,都将在书中与他们相逢。
生活中有太多的苟且,而诗和远方的田野,都隐逸于书的深海,寻找深海里的珠贝,勇气才不会被你荒废。所以别问我阅读的意义。你所爱上的阅读,本身就可以将你带向梦中的世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我惦念的是墨纸宣扬,书香满怀;我惦念的是余生欢愉,尽度芬芳。
如是岁月,静好!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3
成长就如同一缕风,虽无言,但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成长就如同一丝阳光,虽无声,但照亮了人生的旅途……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尝试,则是这一场漫漫人生路上最为绚丽夺目的一道彩虹。而这每一次的尝试,也许是坎坷的,也许是顺利的,也许是失意的,
也许是成功的……在尝试中成长,永远是痛并快乐着的!
犹记得,曾经的自己是那么的不善言辞,在课堂上的我,永远只能是一个舞台底下的观众。我从不敢大胆地发言,或者像别人那样毫不迟疑地举起手来。
于是,举手发言,这成了我的致命弱点。虽然我也曾经羡慕过那些总是能在发言后博得一片掌声的同学,虽然我也曾经不断地想要改变自己,可是我总是做得不尽人意。直到后来,我发现老师常常将殷切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而此时的我心中总是忐忑不安,我故作视而不见,然后深深地低下头去,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我似乎总能够听到来自老师心底的那一声叹息。
直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在课上抛出了一个难题,我先是一怔,紧接着心中又是一动,这不正是我昨天复习到的知识吗?班上的同学都在迟疑着,此时的气氛很是凝重,老师又将目光定格在了我的身上,那眼神里满是期盼,我垂着眼帘,低下了头。老师将目光转移到了别处。良久,我的耳畔才传来老师的声音:“难道你们都不会吗?”我犹豫着,想到了老师对我的殷殷期盼,我对自己的恨铁不成钢,此时的我心中有如汹涌的海浪在翻滚着,毫不平静。我不禁在心中发出质问:“为什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我仿佛被心底的这一声怒吼给问住了……我抬起头,怯怯地举起了手,待回答完了问题后,我再次看向老师,她的眼神中有欣喜、有骄傲,老师举起了手带头为我鼓掌……那一刻,我才真正觉得自己已经成长了许多!
从尝试着大胆发言的那一刻起,我才发现我已经战胜了自己。在尝试中成长,是收获的,更是不易的!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4
人生中有许多的“第一次”,这个“第一次”就是我们在尝试中所品味到的`。它会让我们经历酸甜苦辣,它们能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人性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品味到人生的真谛!
忆起,那种.种往事,能拥有现在的能力,不都是经过尝试得到的吗?
我第一次练习写作,起初感到很好奇:写作是什么呢?“作”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总是伴随着我,直到有一次老师要教我们学习写法,手法来写作,我搞懂了。之后就会觉得很难,但不断练习,我终于尝到了写作的乐趣。空闲时,我会找来几页纸,提起笔,看到眼前的画面,根据大脑的构思,就这样开始了写作。尝试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要靠灵感,还要靠我们的努力,多看一些书,多思一些事,多去用书本理解那些名作家的心,便会体会到其中的美趣!就是如此,在尝试中我学会了写作,在写作中我陶冶了情操,领悟了人生。
学习中需要尝试,不只如此,生活中更需要尝试。
以前的我很不懂事,直到上了学,有了朋友,我懂得了“将心比心”。
离开小学,步入了初中。很多人我都不认识,感觉一切都那么陌生。我想起了小学的朋友。生活了几天,我感到周围的人都很友好,我尝试着与她们交朋友。一句“Hello”打破了我们之间的陌生,一句幽默的话语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让我们成为朋友之中的朋友。就这样,尝试让我学会了主动交流。
在大街上,更需要爱。一次我陪生病的妈妈去医院看病,当我去给她挂号的时候,队的排列如一条长龙,好多的人啊!我占了一个位置,平静而又焦急的等待着。忽然身后的一声哀求使我感到矛盾:“小姑娘,可不可以让我排到你前面啊?”要知道前面还有两个就到我了,可我身后的竟是一位老奶奶,她说要给她的孙女挂号。在犹豫不决下,我让给了她。我的尝试使我看到了别人的笑脸!
尝试让我学会了这么多,我在尝试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这个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成长起来!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5
本次海淀区微写作仍然秉承三选一的原则,出了三道题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三道题目是统一在“节水宣传”这一背景之下的,可谓把环保意识融入到了试题的考察之中,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微作文解读。
相比往年泾渭分明的着重考察“描写”“抒情”“议论”能力,20xx年海淀区的微写作明显偏重于应用型写作能力的考察,这点跟20xx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的对微写作的要求不谋而合。
我们先来看第1小题,实际上是为这幅宣传画写一段讲解语。这就要考察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手和碗的关系,碗的缺口,碗里干涸的土地与禾苗,以及这些意象的寓意等都是同学们需要关注的写作要点,高中三年级作文《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微作文解读》。而且,与一般的讲解语不用的是,你讲解的对象是盲人朋友,所以你在写讲解语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盲人的特点,并且注意你自己的用词。第?小题可扣分的点不少。
再来看第2小题,同样是一个应用性写作。以评委的身份写一段评语,大家在写的时候就要注意评委的语气,找准评论的角度如构思、寓意等。处了要求理由充分之外,还要求条理清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行文中充分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其次、更重要的……”等,让自己的评语显得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最后是第3小题,也是最出新的一题,以土地和禾苗的语气来劝告人们,与大作文中的第二题简直是同一个出题思路。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估计选这个的学生不少,但写得有“感染力”就需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干巴巴写来肯定是不行的。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第3小题后面括号内的文字“可以写诗歌”,昨天上午东城的小作文也是可以写诗歌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信号。真能写出合适诗歌的学生,赋分应该会偏高了。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作文6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叶都是一方世界,更何况是书。翻开那一页,体味大千世界。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翻开那一页,轻轻推开通往此方世界的大门,来感受这里的和风细雨,欣赏此处的山川大河,品味其中的光明、自由亦或是昏暗、压迫。翻开《天之炽》,看到了西泽尔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守护至亲,哪怕是哪怕是再怎么困难,再怎么血腥,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参加了训练。翻开《活着》,看到了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活下去,富贵克服了生理、心理的魔障。那个年代的种种现实,令人怒气横生但又无可奈何,只留下满身遗憾。
一本书也是一个社会。翻开那一页,静静的聆听着社会的点滴碎语,翻开《追风筝的人》,倾听阿米尔在阿富汗的成长历程,倾听在炮火的洗礼下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人,成为一个承担自我责任的男人。翻开《第七天》,聆听杨飞在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聆听他在这个社会的各种不平。本该有美好童年的阿米尔,因为战争,它的童年扭曲而痛苦,因为社会的不法因素,大好的青年杨飞就永久的离开了人世。看似平淡却揭露了社会的种种,令人心生一股凄凉。
一本书,亦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翻开那一页,用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惧,翻开《平凡的世界》,看到了原本乐观向上的李向前却因为与润叶的婚事导致不幸,但它却像灰太狼一样,最终获得了幸福。少安,少平两兄弟即使贫苦但内心充实,有着坚定的目标与活着的做人准则。生活虽然给了他们种种磨难,但也是给了他们别样的人生,看似平凡的人,却因为他们的平凡而不平凡,心生敬佩。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学会独自在这世界中航行,读书就像是未知而新奇的事物,越品读越觉得深奥,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理性的人,照亮我们前行。
时光依旧逝去,生活仍在继续,唯一不变的,只是轻轻翻开那一页,探寻未知的世界……
苏州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作文《难》
一.审题
1.只能能写成“难(nán)”,不能写成“难(nàn)”。
2.主要理解为名词与形容词。
一是名词,困难、难处、难度之“难”;要写什么样的“难”;写清如何面对/度过这样的“难”。二是形容词,艰难、为难之“难”;要弄清谁“难”,为何而“难”,如何解决“难”。
3.审提示语
(1)做起来费事的——指向做的过程、难易程度
(2)使人感到困难——指向人的心理感受、体验
(3)不容易;不大可能——指向事情结果
(4)与“难(nán)”相关词语很多,但不等于文章的中心。全文如果偷换概念,缩小或者扩大概念外延,只是围绕“难听、难为情”“难免、难保、难怪、难道”等展开,判为离题。不超过42分。
二.选材立意
1.名词之“难”:
可写个人磨难挫折经历,也可写名人战胜人生灾难的故事。既可以是肉体之难,也可以是精神之难。可写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失败、一个失误、一段经历,也可写一位名人的精神苦旅,如史铁生、苏东坡,海伦凯勒等。如面对民生艰难,总理难眠。鲁迅说:中国是个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端端正正做人尤其难。
还可以抓住百姓民生之难,民生之本,群众行路难、看病难、就业难、食品安全难、增收难、住房难、反腐难、公平教育难等等。
还可以抓住国家民族之难,写中华民族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如近代百年屈辱,十年文革,奥运圣火受阻挠,汶川地震。
还可抓住社会之难,写如何面对现实,积极自救。如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危机,三鹿毒奶粉引发的商品信任危机。
2.形容词之“难”:
可写个人感到困难为难难为情的一件事,也可写古人为难犹豫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怀古伤时之情。令人为难的可以是一件事,一段情,一个人。如“爱一个人好难”、“忘记一个人好难”、“放弃一个梦想很难”等等。也可写别人或国家民族社会在艰难泥泞中跋涉中的难处,表达理解、感恩、乐观、豁达、振奋之情。
3.看似普通的题目,要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还是有困难的。也就是说,“难题实难”。当今学生大多处在家长的“呵护”、学校的“保护”之下成长,他们对于艰难生活的体验是不够不广不深的,因此,大多数考生会只从学业上的“难题”来写,或者蜻蜓点水式的写一点生活中的“困难”,难以写得新颖而深刻。选择什么“难”来写,反映什么人生或社会问题,可以考查学生对人生的“关注度”,对社会的“关注面”,即对生活体验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4.写记叙文可以以具体的难事、难的心理为线索,完整记叙自己的经历或者片段连缀,采用夹叙夹议或文末点睛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在遇到难题时的感受、对待难题的态度、解决难题的过程或无法解决的思索。当然,如果采用纯粹的议论文来写,应该注意从难题存在的普遍性、难题对人生社会的意义、发现并解决难题的价值等方面去谈论。
5.品评历史、文化上的各种“难”,也是得高分的奥秘。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历史、文化,通过历史人物、事件、人类的熟悉发展、情感的挫折变化等等来感悟“难”,优秀的文化作文,依然可以得高分,当然套作的伪文化作文依然不可能得高分。这实际上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教材、课外读物、影视都是我们作文的素材,只要写得恰如其分,依然可以得高分。
6.抓住主题,敷衍开去。我们在构思“难”这篇文章时,可以像天女散花一样,抓住主题,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比如有的考生从自然的难联想到社会的难、人类的难;由历史上的难联想到现实的难,由一花一木的难联想到精神的难,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 1
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 玉之声 ”。
7.注意点
(1)走出“小我”难题的怪圈。写“我”在学习上、生活中、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何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下战胜了这些难题。立意肤浅,走不出“小我”这个怪圈,把“难”引申为人的发展的难,社会发展的难,国家民族前进中的难,品评历史文化上的各种难。
(2)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单纯罗列了一些“难“的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说有个考生,他就通过危地马拉的黑洞事件、英国石油公司海上漏油事件,分析出了由于人的永无止境的贪欲,才是制造这些恶性事件的根源,因此,要制止这些悲剧的重演,只有加强人的教育和修养,提高人性,遏制贪欲,才能拯救社会。这样的分析论证就很有说服力。
(3)化抽象为具体。“难题”,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命题,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或者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入手,把抽象的“难题”细化、具体化。
三.优秀作文
难
当粉丝们竞相表达对“美少年”的顶礼膜拜,当拥趸们竞相奉献对“娘娘腔”的偏爱,当软弱成为一种时尚,当苟且成为一种潮流,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变得脆弱不堪。【点评:一组深刻精警的排比句,有一种批驳的力量。】如何找回青年的激情,青年的霸气,青年的壮志,成了一道难题。
三十年前,北岛代表当时的青年喊出了“我不相信”,是信念坍塌后集体怀疑中的呐喊;十二年前,一本畅销书说:“中国可以说不!”代表了当时愤青的怒吼。而现在,面对这个纷纭变化的世界,青年们只会在网上冒一句:我被你雷倒。【点评:总结得非常深刻,历史的纵深很广。】
是的,找回青年的激情已经成为难题。【点评:第一个分论点。】
我们沉迷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作为花朵,我们害怕凋零,所以不能开放;作为矿石,我们害怕锻炼,所以不能成为钢;作为种子,我们害怕被埋没,所以不能发芽。【点评:这组精彩的句子值得击节赞赏!】我们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园中游戏、游玩。少年强则中国强!可这般无激情的青年怎样面对一个崛起中的中国
是的,找回青年的霸气已成难题。【点评:第二个分论点。】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气在哪儿?“江山也要伟人扶”的自信在哪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志气在哪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霸气在哪里?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在哪里?不再需要“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安静了,我们需要有豪气、有霸气的青年迎接飞速发展的中国。
是的,找回青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点评:第三个分论点。】
我们还在“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柔媚中滚打摸爬,我们的非主流的自拍,我们的哈韩装,我们的爆炸头,我们的黑眼圈„„才站在时代的舞台,聚光灯已锁定了我们太多的负面新闻。难道这只是青春的流感?不!我们已病得太重,我们要呼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热血青年。【点评:在每个分论点提出之后,都借助精当恰切的诗词引用,通过鲜明的对比,指出当代青年人堪忧的精神状态,态度鲜明,论证有力。】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怎样才能找回青春失落的激情?壮志与豪气!青年们,看一看“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学一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一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悟一悟“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点评:文章没有止步于一味的抨击和批判,而是给出了出路和办法。】
温总理说:“吾身虽瘦,必肥天下。”这是一位年过花甲老人的壮志。面对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话,我们难道不羞愧吗?为了让这道难题得到重视,在《敬告青年》发表后的一百周年,我要写下:激情的而非平淡的、雄壮的而非婉约的、热烈的而非柔情的、自信的而非懦弱的青年们,要记住这一难题,要摆脱这一难题,呐喊出:
在死亡到来之前,让生命与日争辉!【点评:结尾充满激崎,令人热血沸腾。】
【点评】1.振聋发聩的宏论。从这篇文章针对当今青年精神上的委靡不抓,沉迷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只关心个人的幸福,漠视国家民族的发展、大声疾呼,充满血性的阳刚之气。
2.针砭时弊的激情。整篇文章,采取排比段的写法,如黄河九曲,奔腾而来,充满了生命的激情。
难
中国的小学结束了。
在2011年12月21日的时候,这句话伴随着一位老人的与世长辞,在苏州最先传开。
小学是指中国国学的基础——文字学与训诂学,而这位老人,是曾被称为“千里驹”的章太炎大师的关门弟子——朱季海。
与很多老人的同辈——鲁迅、陈寅恪等人相比,老人的名字实在是湮没在人海里,太默默无闻了。老人每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带着一只可能已满是茶渍的水杯,倒双塔公园去晒太阳、补眠。我相信每个生活在苏州的人都应该去过双塔,可又有谁注意到一个坐在一边双眼微眯的老人,正是一位真正的、不同于电视上到处炒来炒去的国学大师呢?
老人生活的艰难可能要从他与一位长官的对抗说起。老人曾在南京国史馆就职,长官嫌老人“目无长官”,而那时还年轻的朱季海先生一句“目无长官”,丢掉了一份工作,这真是中国士人特有的风骨。可自那以后,老人就未有过什么正职,他也不愿意有什么正职,他需要的只是时间,在他堆满藏书的楼阁上去研究学术的时间,可是这样的老人成为了家中的负担,没有工作,没有钱,那么吃什么?
生活艰难困苦,甚至是连报纸和书都买不起了。而家人的不理解,更使老人的生活难上加难。老人曾写了一手好字,可现在他却不写了,老人曾经手折断过,没钱医治,留下了后遗症,他甚至是穷得连棉裤都当掉了。
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在当今所谓的“国学家”横行的时候,竟让这么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师生活得如此艰难,而我们的政府竟也“贫穷”至此,只给这位国宝级的老人发四百块钱让他挣扎度日。
12月21日,在阵阵萧瑟的冬风中,这位老人永远的离开了,他带走的是中国的小学,带走了一个时代,而他艰苦的一生也终于结束了。老人生前说过,现在总说要回到传统,传统本是要向前传的,又怎么回去呢?
而老人睿智的双眸已无法再睁开。《楚辞解故》却永远被奉为学术界的天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隅。老人的一生是难的,是穷困潦倒的难,可这不也在向我们诉说,我们现在回到传统之难么?
要唤起国民对国学的关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电视上网络上随便宣传两句的事,百家讲坛代表了国学吗?它只是引领你去看我们还有国学这样东西。小学是国学的基础,你连古人写的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何谈什么国学呢?可如此地关注国学了,又为何让这样一位大师艰难至死呢?
真是难。在这样一个追名逐利、浮躁混乱的时代,要静下心来回归传统,真是难上加难。可我总希望中国的小学不要结束,2012并不是真的世界毁灭,我们身后,还有千万代的中国人,正如朱季海老先生的话,传统是要向前传的。即使难于上青天,也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难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唉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闷葫芦甲轻微地摇晃。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
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欣羡如今一股脑儿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有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重头开始。可他并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援助,用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拍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吹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得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的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编造般的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头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沉默。闪烁的沾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喋喋不休难以停息,也再不复以前的妙语联珠了。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也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看望他告辞的时候,他依旧告诉我:“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过去的。”说着,眼里有泪花闪动。
难
敢问路在何方?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它不仅道出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艰难,也表达了无数人在人生旅途中共同的迷惘。
而这个对于未来的困惑的答案已经给出:路在脚下。
毋庸置疑,西行取经的路是艰难的,且不说那预先设好的九九八十一个难关,单是大唐与天竺的距离,也不是一个和尚轻易可以完成的。顺理成章的,唐僧有了三个徒弟,一路护送他西行。然而路途仍然坎坷,八戒、沙僧就被抓了许多回,孙悟空也难免自身难保,时常要请些神仙菩萨来帮忙才能脱身,继续向前。
而事实上唐僧本可以留在大唐,他仍可以做一个受人崇敬的高僧,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西行取经。那十万八千里的路,对孙悟空来说不过是一个筋斗的距离,但他们仍一步一步用脚走过,这里面固然有菩萨的要求,可这又何尝不是他对自我的锤炼呢?
是的,求难是一条比难本身更难的路,但一个人的提高与完善,往往是在求难的过程中完成的。当有容易的方法摆在面前,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选取困难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需要的不仅是自信、勇气,更需要的是一种抛弃旧我,重塑新我的“扬弃”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
而经历过这样主动磨砺自我的艰难的,才是真正的百炼所成之钢。
所以《西游记》的结局是这样的令人欣慰,有志者事竟成,这并非安慰失败的话语,而更是鼓励奋进者的箴言。
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曲折的山路,同样也会经历宽阔的坦途。当你在享受安逸的生活时,是否能想起自我磨砺,是否能用“求难”的精神来完善自己?我想,人的一生,应当是充满各种色彩的,何不选择一条更难的路挑战自我,去看看更多的风景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需要磨砺自我,才会有所成就。
而“求难”,是成功的开始。
不要畏惧,从自己开始,走“求难”之路,塑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