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1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程。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燃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的火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对综合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爱好和需要。例如,确立了《纸——我们的好朋友》这一主题课后,学生提出了“纸的用途”、“纸的种类”、“浪费纸的现象”、“造纸之旅”、“纸与环保”、“纸王欣赏”等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由选题,其中,“纸的种类”无人选择,我就将这一子项去掉。根据各自兴趣,学生组成各个相应的子课题组,推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计划自由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形式也有小组成员自己商定。自己绝不“指手画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做法进行批评或挑剔,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会使学生的见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就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同学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他们对活动过程中的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都有畏难情绪。这时我就耐心指导,降低难度,让他们跟在能力强的学生身后做些简单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提高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二、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讨论或求助等方式力求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和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别人那打听消息,获取一些有用的材料。然而实践活动总伴随着各种困难,活动的结果也有成功和失败,我们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活动热情,对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记得一次几位女同学满怀信心的去超市采访营业员和顾客,不一会就垂头丧气的回来哭诉:老师,他们不理睬我们,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再也不去了。我首先安慰她们,接着便引导她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不懂礼貌?还是提问不当?还是时机不适 同时全班同学交流,有些采访顺利的来谈谈经验,这样找到问题的缘由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为此,我还以身示范去采访,先跟对象说明原因,真诚的请他们帮忙,对商店我们承诺将义务为他们宣传。在总结交流时,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踏上社会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不像在家里和学校,有困难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助解决,今后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设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一次次的锻炼,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快,更健康。忙碌中,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提高了各项技能。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主体体验、主动探索和养成多种能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能够力求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
为了让学生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们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合作伙伴或是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就更热情了。而老师过程性指导也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合理安排各自的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阅资料;
围绕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确定分发的班级;
组织随机抽样等。同时在过程性指导中,为了更加具体细化,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小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小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但不要很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
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像《布置校园》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 针对这些去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小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小学生,这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或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活动中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定量的结果。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时,使活动过程成为“收割庄稼”的过程而不是走过场的过程,从而使小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学生直接体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教材,超越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通常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学习,不是教师强加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效率呢?
一、注重选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活动课的课题选择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和兴趣。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提出活动课题,从而自主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课题确定不能过大,过宽,过偏,入口要小,便于学生较好地操作,才会有积极性,才能增强综合活动课的实效。本学期我指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后选择课题。如我给学生定出了关于习惯的大课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己讨论定出自己组的课题,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读书习惯的养成;
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还有关于学会感恩的课题,学生经过谈论交流,自己确定以手抄报、小品、演讲、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了小组的课题。有的小组是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朋友等等。这样的课题学生自己来选择,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课生动有趣味,自己很喜欢。实践活动课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大家对学习的兴趣。同时综合实践课展示了教师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创设教育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小组交流谈论也可以学到更多相关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里面清楚地说明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交能力,干练的组织能力和熟练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所有这些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会做”的能力。 反观我们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到最后却拿不出像样的成果来。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也是做工粗糙,毫无创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要想让小孩子真正学到动手操作的本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就不能“放羊”!课前准备中,我们要制定详细计划,作出周密安排,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具体拟定切合小学生发展水平的能力目标,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以培养学能力为核心,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确保学生逐步实现“会做”的目标。 要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贯彻“具体示范,全程指导,鼓励合作,及时反馈”的'流程规则。所谓“具体示范”,就是老师要“手把手地教”;
“全程指导”,则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指导,还包括有针对性的课前动员和课后评价;
“鼓励合作”,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成功机制;
“及时反馈”则应立足“正面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提高”为目的。
只要我们作到了这一切,学生就一定能够大胆尝试,不断挑战,不断地从“爱玩”走向“会做”。
三、教给方法,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
小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甚至终身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枯燥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将是高效的。在这节综合实践课上,为了让孩子们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包办代替,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合作伙伴或是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起活动就更积极了。而老师过程性指导也不能忽视。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当好参谋,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的合作不够友好,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等。
总之,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采取最优化的手段,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使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
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愉快和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低耗时、高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高效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3
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诸如“诱导、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法”、“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给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极大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越来越需要培养全面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1、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的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查找自己所要问题的答案,再在“当堂训练”中去证明和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就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发展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我们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
3、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力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要是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忽视学生自身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
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学生自身出发才是重点。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辅助作用而以。教师“授之以渔”,但要灵活运用,化为自己的本领则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者,感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将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在学校上消极怠慢。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无精打采,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教师表现为一个知识的权威,他高高在上地教导着学生,偶尔下来转一下,还往往被认为是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纪律的。学生处于被教育、被管束的地位,学习的状态是“要我学”。教学进程是按照教师预先定下的课时计划进行的,但由于众口难调,有的适应,有的不适应。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兴趣是不易培养和维持的。学生不愿主动学数学,不愿问问题,不愿借参考书,都是兴趣与态度使然。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已经越来越不满足原有的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们同样也希望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正越来越多的被强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的薄弱环节。要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也要及时指点迷津。要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如应基于哪一方面思考,这个问题应从哪个角度考虑,或是从哪个方面提出问题。而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
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那种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第七次教研组活动
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
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4
小学音乐课上适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成就这种适性教育的法宝之一。评价,如何能做到适性、适才,课堂评价如何为践行“适性教育”保驾护航,课堂评价中如何体现“适性教育”的风采,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
一、适用于全体的“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这一评价方法比较直观,覆盖面比较广。它适用于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大范围地进行评价。因为它给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较强的对比性及显而易见的对比结果,往往能让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能够做到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意义较明显。
二、适用于小组的“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从被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这一评价方法比较适合局部进行,尤其适合小学音乐课堂的一些“自我展示”、“小组展示”,或者是“组别竞赛”这样的教学环节使用。这样的评价方法使得学生在相互的对比中,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不足,明确自己在整个集体中的位置,从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一评价方法比较适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选用。
三、适用于个人的“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评价方法中,被评价对象接受的是一种纵向的审视评价,没有了与他人对比评价而带来的压力;
被评价对象只是将自身现在的状态和过去的状态进行比较,是跟“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
也可以是自身的几个侧面进行对比,即将“这样的自己”和“那样的自己”进行对比。这种评价方法不具有客观的标准,没有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有“心平气和”的指引。对学生而言,在这种评价中,比较能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往往是他们“整装再出发”的动力。
教师在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一定要选用合适的、适性的评价方法。课堂是生成的,教师需要在生成的课堂中,随机应变,不断分析,适时适当地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准确、恰当的评价。
让我们多思考、多努力,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天性成长,为培养被社会所需的人才,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第五次教研组活动 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老师所要研究追求的。那么如何来构筑理想的课堂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关键。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会使用,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教师在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提问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数量: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2、提问的质量:提问的质量不高,单调,常常出现“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模棱两可,让幼儿无从回答,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的形式:单一,一般都是老师问,幼儿回答,没有给孩子留下探究的空间,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可以说,这样的提问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实践与研究”将成为我们综合组探讨的主题。
二、何为有效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向学生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这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2、针对性原则。在任何活动中有不同的探究点,教师的提问会将学生的探究引向不同的方向。所以,教师的提问要直接指向活动的目标,既解决了问题又突出了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教师必须针对每一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课堂提问时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互动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5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三、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五、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6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但能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实行语言交际;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有力地促动了课堂效率的提升。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有学习水准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水准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水平与专长分工合作。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实行旁听(观)、指导、协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协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水平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升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水平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实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协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升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9综合教研组发言稿7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孩子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
能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发挥孩子在各个方面的才华;
能使孩子感受美;
能使孩子热爱学习。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孩子们爱上美术课堂,产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才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只有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孩子,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孩子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孩子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孩子的'审美感受,鼓励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孩子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
三、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孩子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孩子依照范画样本制作,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孩子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孩子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理解 四、鼓励肯定孩子,激发孩子成功
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孩子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孩子创造、表现美的欲望。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孩子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在孩子的绘画技能、手工训练出现疲惫的时候,教师要加以鼓励,讲讲历代名画家的求学故事、成长经历,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进而强化学习兴趣的持久度。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鼓励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
抓常规促发展
-----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随着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校综合组教师也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课改,教研组本着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关键,使组室常规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初步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格局,使教研组成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一、教师内涵,促进教师发展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我综合组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教师也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我组要求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素养,把学习、丰富、提高作为学科组、教师快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推动力,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师的人力资源。因此,我组鼓励教师走研究之路,努力做研究型教师。教研组确立了研究型教师的目标,即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自觉地运用新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效果。为此,我组各科教师基本每学期写教学反思;每学期每人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我组了确立一个专题研究,即课题总结报告;在教研活动中学习教育专著,教师们谈体会,共同探讨有争议的话题,每人手中有相关评价方面的书籍或学习材料,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格言和成长记录,工作成果记录等。教研组每月召开一次考评会,对各学科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个人和小组的工作总结;对有成效,突出贡献的教师及时奖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教研组开展了引领教师学名家思想、学名师经验、学课改理念等广泛的阅读学习活动。学习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广泛收集,切己体察。”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下,我组有80%的教师撰写了论文,教学案例及优秀教案,分别在《探索、发现论文集》、《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等杂志中刊登。
二、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组以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四思: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集体反思。
1.课前反思,即课前说课。它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选择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以教材为载体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组首先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各科教师分析各学科教材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拓展各学科教学内容;组织教师集体学习新课标,研究剖析新教材,统筹设计各学科需开发的内容专题,确保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前反思还体现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上,我们提出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试讲-研讨交流-个人修改备课-进行试教-完善教学设计-观摩教学”的备课研究模式。学科教研组改变以往就一课备一课、开发一课的做法,以课标为依据,从整册教材和每个单元出发,对每课进行综合思考、综合研究,把每一节课都放在单元系统、本册教材系统,乃至整个小学教材系统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做到了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把握教材,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要求教师的备课做到精心设计质疑问题、精心设计思维空间、精心设计评价环境、精心设计评价语言、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依据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一道开发、丰富和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生成和转化。我们把教师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资源全部进行归类整理,入档,所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查阅资料或翻阅文本,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科教学课程资源库的建立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为综合组的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2.课中反思。我组提出了“主体参与、合作探究、差异发展、体验成功”的课堂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在开发利用研究教材、分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研究活生生的课堂,创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具体说来,我们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废除,即废除指责性语言,批评讲究艺术;二允许,即允许学生自愿选择回答的问题,允许学生相互评价,质疑教材,超越教师;三开放,即开放课堂的评价空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四带进,即把积极的情感带进课堂、把尊重信任带进课堂、把随机鼓励评价带进课堂,把成功的喜悦带进课堂;五转变,即课堂教学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六种状态,即评价中注重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评价教学课堂;七个让,即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实践让学生去操作,规律让学生去揭示,学法让学生去归纳,道理让学生去感悟,效果让学生去评价。
另外,综合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其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课堂标准,用自己建立的标准去备课上课。
3.课后反思。简单说来就是“三找三写”:找亮点之处,找失败原因,找补救改进方法;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写教育教学论文。
4.集体反思。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要有效结合。在个人反思中,教师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从问题到课题的研究;在集体反思中,定时间、定地点、定案例、定中心发言人,每周二上午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全体教师围绕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把需探讨的问题提出来,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下来,不断地加以完善,深化研究。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反思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进一步理解了课程与教材、课标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等的关系,对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在原有的时间里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组根据学校部署安排,分别开展了梯队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等活动,踊跃出许多优秀课在区、市级得到很高的评价。
三、抓教研活动,使其显成效
首先,我组制定了教研活动制度。把每周二上午第一节作为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要求全体教师100%出勤,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其次,在教研组中出现问题需共同探讨研究时,我们还不定期地举行学习和研究,我们把共同学习、合作研究、互动提高作为组合组的核心理念。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体现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组合组致力于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共同学习的组、合作研究的组以及互动提高的组。我组的教研活动体现出开放性特点、研究性特点、互动性特点。
1.开放性。开放是新时期教研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广泛的交往和对话交流中不断去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强调每一位教师要在读懂别人的同时能够看清自己,在学习别人的同时能够充实自己,在尝试改进的同时能够突破自己,寻找自身发展的生长点。我们注重心态的开放、课堂的开放和教研的开放。
心态的开放,即每位教师在教研中都要积极地接受他人,学习他人,主动地发展自己。课堂的开放,即教师在亲身体验和相互研讨中尽快提高,通过公开教学、随堂听课、跨学科听课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上层次、上台阶。教研组强调引导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的经验背景,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学生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发展内省思维。教研的开放即教研活动常掺插其他教研组,如学习其他教研组的优点,找自身的不足,到外校参加教研活动,把其成功经验带回来进行交流学习,总之,我们不局限于某一个教研组,如我组尽可能与外校进行交流与合作,为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尽快提高专业化素质,以次拓展天地,外
组的、外校的、外区的跨地区的教研,这种教研活动使我们组在双向的交流研讨当中,找出了自身发展的突破点,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在教研活动中尽可能做到课题合作研究,专题一起研讨,难题共同解决,成果大家分享。
2.研究性。教研活动时我们经常共同研究教材,树立系统意识;研究学生,提倡换位思考;研究教法,学会灵活运用;研究自己,提升专业水准。在研究当中丰富自身教研组的内涵,拓展教研的外延,提升教研的层次,扩大教研的实效。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问题、案例及备课组。在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从问题到课题的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自己的专题,专题研究紧紧把握住面向实际的原则,讲求实效。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选取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内容,广泛开展教学案例学习研讨活动。备课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掌握新课标、新理念,精通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备课研究时要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深入研究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的深度、宽度的同时,精心地研究分析学生特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3.互动性。我组的特点是设计的科目多,内容覆盖面广,这就更有利于教师的互动性,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互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彼此分享、共同成长,这也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体现。
四、共同参与考核,调动教师积极性
我组每学期初根据学校计划,全组教师共同商定教研组计划,班组教学计划,计划详尽,有可操作性,同时各学科及个人根据自身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个人发展计划,计划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这为后续的一系列大小活动奠定了基础,出台了较为全面,合理的考核指标,涉及到师德、教研及教学常规等多方面内容,每月评选出先进教师进行表彰,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研组长在这一群体中,以学习者、传递者、实践者、引领者、领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定位自己。三年来,教研组长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及时把握“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实质,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课改过程中,教研组长先行实践、勤于反思,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在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注重情感交流,在教研组中建立了一种互助合作,宽松愉快的人际沟通渠道,使得我们综合组形成了有较强的凝聚力,团结奋进的集体。
回顾这三年的教研组工作,尚存诸多不足与缺陷,它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励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