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集大家风范与一身,一颗仍未淡并黯淡并且永不熄灭的一颗星。虽然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73年了,肉身早已不复存在,但他却留下了一副峥峥的铁骨和历经半个多世纪传承下来的伟大的精神。
鲁迅是一个觉醒的智者,一个有狭义精神的勇者,一个颇有思想,独树已见的宿儒,一个勇于揭发真相,引领着黎明苍生走向真理各光明的圣人,一个视大仁,大爱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善人。鲁迅正是这样一个集各种大家风范与一身的人。鲁迅的文章既不通俗,又不易懂。可是:只要读者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想要去探究文章就会无比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市井小民的众生相中,在这些朴素至极点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颗复杂的心。这颗心,包涵着对世间人情事深深的眷恋和惋惜,也有对每个身处于痛苦之中和游曳在黑暗中每一个人的同情,甚至包括鲁四爷这样的恶人。
鲁迅如果笑起来,小到一只鼠,一只猫、一只狗,大到世界万相都被包容在那仁慈和蔼的目光中,让人感受到犹如三月阳光般的温暖。可若是他怒起来,方才还弯曲分散的眉毛刹那间“紧急集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都会在他的脸上刹间消失,和刚才的那个鲁迅简直判若两人,眉宇中仿佛射出一种光,这道犀利至极的光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人的心理防线,它毫不留情地揭发出人的黑暗面,把虚伪地面具一张张扯得片甲不留。再微微皱一下眉,收拢目光,距焦到一个点,瞬间,那个人就会被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彻底打垮,加上脸上那如同钢针的胡茬,棱角分明的鼻子和眉骨,使人在看他侧脸时都会感到分外寒冷,再不要说有谁想成为鲁迅目光“追杀”的对象,更不用说谁想成为鲁迅笔下声讨的对象了。最让我欣赏鲁迅的正是这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的双重性格。这也是集儒雅素养和傲骨雄风的大家风范。
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鲁迅是个体察世故人情,善于把握人情世态的人。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为我们带来了同样一位集大家风范的藤野先生,也带来了一段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师生情。正是由于作者对人世间的情感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恰到好处的把握,还有作者饱含深情的真情流露,才使他最终成为一个善于以小见大,以社会角落影射社会群体的作家。在这样一番情感与文字的双重调节酝酿下,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文字”那么简单了,这又是一处大家风范的体现。
“鲁迅思想”的精髓就是在于鲁迅能集百家之所长,凝聚万种良好的品质,具有这么优秀品质与一身的作家,我们不能把他只看作“人”,更应视他为“神”,因为我相信,鲁迅先生的大家风范会照耀并温暖我们,他的精神会一直引领我们并且会保佑我们中华民族迈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一个崇高科学,崇高自由的新纪元。
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的文章大多是描写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情感深愤忧广,风格辛辣讽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精神与思想无情的摧残与迫害。谈到鲁迅,就不得不说说他弃医从文这件事。
鲁迅在仙台医专就读时,看了一些中国人欢庆自己同胞被杀害的片子,这引发了他对中国现状的无尽思考。他清醒的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是啊,医学也许可以挽救中国人的身体,但却无法拯救中国人堕落的灵魂。于是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他觉得,只有提倡文艺运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他审时度势,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选择了弃医从文这条道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以纸笔为刀枪,与封建迷信作斗争,使他的拳拳爱国之心落到了实处。
然后再谈谈鲁迅的文章。
总的来说,鲁迅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直白露骨,却十分具有艺术表现力,他的文风刚劲雄健,朴实无华,从未有娇柔做作之态,却十分容易吸引读者。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谈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最后还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因为鲁迅明白,只有
自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打响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才会有更多的国人幡然醒悟,与自己一起拯救已经奄奄一息,风雨飘摇的祖国。这也正体现了鲁迅“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荣誉感,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的勇气,更主要的是他那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与难能可贵的报国之志,都是当时麻痹落后的国人没有的。
鲁迅为中国,甚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算得上是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虽然现在已经撒手人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亡,他那一身浩然正气万古长存。